读后感 · 观后感 ·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 4篇。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好的作品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断地触动内心,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法治中国》观后感 4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法治中国》观后感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为全面总结展示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中央组织拍摄了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今晚播出的第一集《奉法者强》,重点关注顶层设计,追根溯源,引出党的十八大之后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问题,从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以及历史变迁、经验教训的层面系统给出答案。收看完后,我感触很深。

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片中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鲜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法治中国建设驶入“快车道”。各级党委和政府将权力运行纳入法治轨道。推动政府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各地各部门不断将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落到实处,为官员套上“紧箍咒”,防止不作为,惩治乱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或修订一系列党内法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腐败,法治对全面从严治党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党内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约束“关键少数”标准更严,使广大党员、干部将法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对于不遵守法律甚至严重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害群之马,不论其职务多高,都要依法严惩、毫不姑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一大批原高级领导干部因严重违纪违法而受到党纪国法的严肃惩处。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法治既是基本方式,又是基础支撑。

深化司法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擘画司法领域改革蓝图,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向纵深推进。

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这次全会上首次提出。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当前,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

这五年全国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越来越完善。当然,我们还将面临新问题,迎接新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党情,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领域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法治中国建设永远在路上。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

《法治中国》第一集《奉法者强》中有三个深刻凝重的发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这三道重大考题给出了坚定而明晰的答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法者,治之端也。”,古老中国漫长的法制演进,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智慧。从“天下之事,一断于法”的法律思想,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司法理念;从春秋时子产铸刑鼎首次公布法律,到汉唐以降历代相沿的成文法典,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也是我们文明古邦的历史渊源。

道德可以引导民心,导民向善;法律则能规制社会,调整行为。一个法治国家应该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道德无法约束的地方就让法律的力量成为人们心中最坚定的准则。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历史性一跃的关键节点。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会处,肩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提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搞好综合治理。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在全县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宣传教育网。”、“增强人民的法制和道德观念,人人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2007年出版的《之江新语》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书记期间发表的文章,其中深刻指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对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牢固树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法治理念。”。对于我们在基层服务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农村的法治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在村民中普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基层百姓做到知法懂法,共同创建一个安居乐业的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也需要坚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心和信心,继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谱写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就坚实根基、汇聚磅礴力量,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提供舆论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学优网——成就我的梦想。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法治中国》观后感:法治之潮,国家之兴


法治之潮,国家之兴

——《法治中国》观后感

翻译1702 孙语涵

对于即将在法大学习,并对法学怀有极高热情的我们来说,观看《法治中国》,是我们开启学法之路的第一步。作为学生,理应仰望星空,目光长远;脚踏实地,又锐意进取。《法治中国》给予我们的,正是一种能让我们站在国家和全体人民角度思考问题的大目光。

影片首先抛出了问题。在国家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路该怎样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看到其中的关键词:“之后的路”、“长期”、“长治”。党和国家一直都是深谋远虑的,善于思考未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政治方面,三大制度,法制民主。我们历经荣耀挫折,终究成就无数;我们体制看似健全,但是存在漏洞。大国治理,机杼万端。如何将“长治”真正落到实处,可能制度性的建设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影片中说:“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这强调了法律在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我明白,原来强调法治不是虚谈,而是实实在在的为了人民更长久稳定的生活、为国家和党更长久平稳的发展。

党、国家和人民在法治方面作出的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是影片的第二方面。在理论模块,我可以感受到影片中透露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法治的超前意识和实干精神。法治意识从很早开始就存在他的思想中,一直贯穿至今。从县委书记到国家主席,从感想论文到十八大,在各种文件和场合中,“法治”都是他的高频词。这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要拥护正确的思想,同时青少年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轻易随波逐流,下决心持之以恒;不做一成不变的固守,而要与时俱进的翻新。

“流之长者,其源也远。” 在实践模块,勇敢尝试从很早就开始了。晚清沈家本修律运动,却因时代眼光的局限失败;民国孙中山《临时宪法》,却因北洋军阀的破坏失败。1954年第一本《宪法》诞生,但文革十年却使法制和民主遭受重创。历史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这些成就中,无一没有法治的影子。老舍曾说:“生命是种律动,须有晴有雨,滋味就在这曲折里。”经历了上百年的浮沉,我们的法治建设,是千万有志之士共同演绎出的奋斗的颂歌。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法治昌明,国泰民安。而我除了难言的感动,什么也说不出来。

影片的最后,讲述了国家法治建设要坚持的几点要求,而我也借助人民和道德的概念获得了对于法律的新感受。首先是法律和人民的关系。法律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法律的实施需要人民的维护。作为法大人,我们应当在理解法律保障的基础上,用超前意识和实际行动来认识法律、理解法律、维护法律。其次是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推动力量,但他们在调整对象和范围上也有不同。在我们国家,法治和徳治的长处相结合,这也彰显出了我们的中国特色。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写下再多的文字而不去落实,也只是空谈一场。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法大的学生们宣誓的时刻。举起的右手,坚定的目光,一声声的几近呐喊出来的“我宣誓”,让我心中涌起一种隐隐的闷热。那种把全身的血都沸腾起来的心的颤动,让我恨不能立即像他们一项投入法学学习中。老师提问,青少年为什么要拥护法治建设?我想,不仅是因为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也不只是因为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成就,而是我们可以满足体内的一种热情——一种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热情。作为法大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我们比别的同学多出来的专业英语技能,可以让我们更直接的接触到其他国家的优秀法律成果。我们不做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法治之潮,国家之兴。法治之潮一层层的推进,让国家的海洋汹涌澎湃,充满生机。在浪潮中努力向上,想做弄潮儿的我们,也必将勤勤恳恳,无所畏惧。

《法治中国》观后感600字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法律是一个国家用来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的基本准绳;也是一个国家谋求,推进,发展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了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该片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法治中国》专题片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高度智慧和辉煌成就,这是一次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加快依法治国进程的伟大实践,我们每一位公民,都要争做学法、尊法、用法的模范,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是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的重要手段。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上现代化,必须要走向法治化。现如今,中国法治建设的每一步前行,都在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见可感,让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成功的执政者,无不视立法为治国之要务、理政之圭臬。在实现法治中国的伟大道路上,党员干部要当坚定的践行者。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坚持立法为民。二、维护宪法权威。三、强化法制意识。四、坚持依法用权。
在最近的双创工作中,作为一名文明交通志愿者,我看到了火爆一时的中国式过马路随处可见,也羞于曾几何时自己也是乱穿马路的一份子,我从中国式交通中深刻感受到了在普通民众中普法的重要性。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处于健全和完善阶段,这是一段漫长的路程,要走的路还很长。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普及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环节,它是我们法制社会建设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只有制定并普及好法律,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看完此片后,让我倍感振奋,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法治一步一个脚印的铿锵步伐,感受到人民群众因为法治进步的而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民依法治国,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选择的必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党员,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法律,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带头学法守法用法,鼓励引导群众主动学法、自觉守法、依法维权,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共分六集,分别为《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全民守法》。该片全面总结展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严谨的理论概述,又有充实的案例故事,体现了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方针。在这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这是对原方针的补充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衡量标准。
科学立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前提。法的存在是法治的前提。立法是法治建设工作的开端。1978年的方针第一句话是有法可依,是基于当时法治建设不完善,立法基础较为薄弱的背景下提出的,符合当时的实际。现今提出的科学立法,是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进一步地科学和完善,保证了立法的质量,更加有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开展。
严格执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党的十八大非常重视严格执法,明确要求做到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针对我国的现状,我们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为执法者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法治建设。
公正司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保障。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社会监督机制,从而实现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也需要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为法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全民守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落实全民守法,首先就需要普及法律知识,让群众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只有保证宪法和法律的至高地位,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法治建设。
我国的法治建设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理念,继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法治观后感7篇


您可能需要《法治观后感》,是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整理。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情节而产生代入感,当看完电影,我们的内心激动不已。获得的感悟和知识我们应当记录在观后感里,方便我们日后吸收,观后感不仅可以记录我们的心得,而且可以增强我们的共情能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法治观后感 篇1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党员干部。”8月18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连续播出的六集《法治中国》政论专题片。大家纷纷表示,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奋力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行政决策,要经得起历史和法律的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逐步增强。依法行政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下一步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部署要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核机制,不断提高依法决策的能力水平。”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坚守法治信仰,深化法治理念,践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法治中国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努力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做出应有贡献。

“我们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健全依法行政决策机制、规范政务服务窗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升政府的法治形象和公信力党员干部。同时,要健全群众身边的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法治观后感 篇2

拾金不昧,品德高尚。今天,我在《依法治国》这本书中看到了天柱县凤城镇第二小学的三位同学拾金不昧的感人故事,心中漾起了阵阵的暖意。

20__年5月7号,曹辉,杨光雨,吴松键三位同学在操场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厚厚的一沓100元现金和许多证件。他们交给了门卫袁爷爷,袁爷爷称赞他们的行为非常棒。后来,三人在班主任和领导的帮助下找到了失主。当记者问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三人回答:“别人的东西不能要,如果不还给失主,这跟我们偷来的有什么两样呢?”

说得真好啊!小小年纪,就懂得传递正能量。拾到钱物本是平常事,但面对诱惑能做到不动心,是多么可贵啊!为此,黔东南文明网“身边好人”栏目专门详细介绍了曹辉、杨光雨、吴松键的事迹,称赞他们是拾金不昧的好少年。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比如我们班的尤丽锦,张磊,六(1)班的徐嘉蒋和李杨锐丁。就说说张磊吧,两周前大课间活动时,突然地上出现了一道亮光,张磊眼尖,跑上前一看,是一枚五角硬币。他捡了起来,问周围的人:“谁掉的钱啊?”没人回应,大家都忙着活动呢!他又把硬币举过头顶,加大音量说:“谁掉的钱啊?”还是没人回应。张磊急了,扯着嗓子大喊:“谁掉的钱啊?”我正好在一边,被这突然的一嗓门吓了一跳,拍了一下他的脑袋:“这么大声,吓我一跳,没人回应可以去交给老师呀!”“对啊对啊!”他欣喜若狂,也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我怎么没想到呢?”说完他转过身,迅速奔向杨老师,还差点把我撞飞。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确,五角钱虽小,却折射出张磊同学美好的心灵,值得大家学习。五角钱不多,也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就不能要,这不仅是做人诚信的标杆,道德的底线,还是法律的约束。《物权法》第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法制观念,做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少年。

法治观后感 篇3

央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景式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谋划,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13亿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

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点,也是人们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先进的治理理念。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归根结底是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法治建设,深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推进与运行体系,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突破与发展,我们对此应该抱有充分的自信!

法治观后感 篇4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什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哪些内容?我们知道,实行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只是要求党风的改进、官员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原则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政治体制,这同时也是铲除腐败根源的重要措施,而不是所谓的“腐败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反观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腐败,无一不是与市场发育不良和行政垄断资源配置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所谓好的法律也需要有机构或人来执行。掌握了行政审批权的机关不愿减少权力,反而想法设法维护甚至扩大其审批权。再加上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就进一步扭曲了治理机制,使“设租”和“寻租”现象继续加剧。政府职能上的“缺位”、“越位”和“错位”、不遵循关于程序公正的要求、用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政策规定”来取代法律谋取私利,实际上是对“法制”与“法治”的主动混淆,“法制”被当成一种任意摆布的工具,属于“人治”,而“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即法高于人的意志,政府和政府官员的权力都要由法来界定,受法约束。

法治观后感 篇5

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19日8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二集《大智立法》。该集主要围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主题展开,围绕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与宪法精神相一致,与人民意愿相呼应等内容,系统总结五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方面的成就。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症下药,而立法是为社会治理建立法制保障,犹如为“社会病”开药方,因此不妨借鉴中医诊法,在“望闻问切”上下好功夫。

“望”,关注时代发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立法必须与时俱进,决不能“落伍”甚至“缺位”,否则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要善于利用立法决策,加快推动相关立法,将党的政策和各地的实践经验及时归纳、总结、转化,使之更加系统、规范,与改革发展实践融为一体,发挥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切实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先立后破、边立边破,有序推进。

“闻”,倾听群众呼声。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实践者,立法必须要号准“群众脉”。要秉持“立法为民”的原则,耐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心愿和诉求,听听他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困惑什么,把他们的心声听在耳朵里、记在心头上、落实于立法过程中。要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纳入法律之中,让一部部法律体现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和关爱,切实彰显立法的温度。

“问”,广泛征求意见。“一人之耳目有限,思虑难周,非集思广益,难以求治。”法律一旦颁布,就必须严格按照条文执行,不能朝令夕改。因此,立法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严格细致,尽可能将问题全部暴露出来并加以解决。但仅靠立法机构是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的,必须依靠公众和社会的力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认真梳理研究,促进法律草案尽快成熟完善,正式发挥作用。

法治观后感 篇6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法律是一个国家用来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的基本准绳;也是一个国家谋求,推进,发展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切都使全面依法治国达到了理论以及实践的新高度,使得全民的法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使得全面依法治国得到了社会更广泛的共识。

《法治中国》系列片深刻的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归纳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同时将获得的重大成绩和骄人成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记录了法制建设的方方面面,刻画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古往今来,不论中西,凡以强国之姿立于世界之上者,必循法治以立己身。

“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人即城,人即垣,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法律的制定与施行无不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的利益。只有坚持法治,才能体现人民的利益;只有坚持法治,才能反映人民的意愿;只有坚持法治,才能维护人民的利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充分反映了在我们国家,人民居于主体地位。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现代化社会的今天,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杆和尺度。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我国的经济体质改革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它是指社会经济的运行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必须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律进行。没有法治保护的市场环境,它的公平性和竞争性无法得到保证,经济活动也难以有序的进行。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交上了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也不因此而停滞不前。为了守住改革开放的傲人成果,迎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倒计时,我们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全民依法治国,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选择的必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做到知法,守法,懂法,护法,为国家顺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法治观后感 篇7

近日,《法治中国》专题片热播,一时间,法治一词被再一次聚焦,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可以说,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必定要具备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所以,国家若要走向现代化,必先实现法治化。

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才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继以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宏伟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强大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积极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法制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国历来注重德治,法律的规范作用与道德的教化作用是维系社会和谐运作的两大基本引擎。良好的道德教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力。换句话说,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无形法律”,与“成文法律”遥相呼应,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化学键”,缺一不可。所以我们何不将其合而治之?这一特色可谓是在世界各国法律体系中,独一无二的。从长远看,更是符合时代文明潮流的。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鲜明特色,将之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去。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让公正司法助推法治中国建设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四、五集《公正司法》以全面依法治国为背景,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内涵,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展现司法改革对于法治中国建设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司法责任制、便民、利民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得实惠。

公正司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形象说明了司法不公对法治“水源”的危害。司法不公的深层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要消除这些导致各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就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推动器”。

构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制度体系。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保证,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本质要求。很难想象处处受到干扰的司法权会带来程序和实体上的公正,会带来令人信服的公正结果。司法的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些冤假错案就是司法机关受到外界干扰而酿造的苦果。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出台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过问案件规定,让司法人员增强了抵御权力干扰的勇气,筑起了一道防止干预司法的“防火墙”。设立巡回法庭,成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这是用制度克服地方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通过改革确立新的体制机制,为司法者构建具有组织、职业和物质保障的安全体系,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目标,让司法者的法治信仰得到守护,让守护公平正义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审判是法官开庭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判的活动,尤其是在刑事诉讼中,审判是守护司法公正、防范冤假错案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审判实践中,仍然存在办案人员对庭审重视不够的现象,有的关键证据没有收集或者没有依法收集,有的没有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法定要求,使庭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类司法人员的工作职能,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确保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对于防范冤假错案、排除非法证据、确立审判的高标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力加强人权司法的保障水平。人权司法保障水平是法治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司法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尺。法治的本质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而司法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方式。全力加强人权司法的保障水平,让司法充分发挥人权保障作用,需要构建平等公正的保护程序,规范司法者的司法行为,完善当事人充分参与司法过程和充分行使权利的机制。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各项权利,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和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

建立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为民理念贯穿于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司法机关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让公平正义渗透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每个公民都能感受到公平的护佑、正义的阳光。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要求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使“不得拒绝裁判”成为司法的基本义务;繁简分流,根据案件情况,选择适用适当的审理程序,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从而优化配置司法资源,提升了司法效率和公正;通过执行联动、健全联合信用惩戒体系、出台网络司法拍卖等涉执行司法解释和规范文件,让“执行难”这一制约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破解;让每一位公民都享受平等的诉讼权利和公正的司法判决,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正在提速;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让公共利益无人管的“公地悲剧”现象及时避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正在推进;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改革,全面促进了群众参与司法、了解司法、认同司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构建人力和科技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应用双轮驱动的司法运行新模式,正在创造司法公正和司法为民的“中国经验”。

司法是法治的缩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正朝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目标扎实迈进,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创造法治中国建设新的辉煌。

作者: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委组织部李文钊

“防火墙”让司法者不再为难

权力干预司法,是长期影响司法公正的顽疾。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公正司法》上集中,讲述到为拉起一道权与法间的“高压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这不禁使人想起《西游记》中那个在取经路上手挥“金箍棒”、一路降魔捉妖的孙悟空,每当悟空欲将妖魔斩尽杀绝之时,九霄云外定会冒出一位神佛大呼:“大圣,棒下留情!”原来这些被降的妖魔不是神佛的童子,就是他们坐骑之类的宠物。这使得“大圣”一手拿着“金箍棒”,一手抓头挠耳,欲打不能,欲罢不愿,左右为难,悻悻然不知所为。

现实生活中,这种使司法者为难之事时有发生。个别党政领导干部出于个人利益,打招呼、批条子、递材料,或者以其他明示、暗示方式插手干预个案,甚至让执法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的事。这使司法的“大圣”们颇感为难,导致权力案、关系案、人情案时有发生。

要不使司法者为难,既要靠德治又要靠法治。德治即要求各路“神佛”善于明辨是非,不以感情用事,自觉按党纪、法规办事,坚守公道底线。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离不开人情关。但共产党人有其独特的“人情观”,就是毛主席提出的:“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因而,当“原则”碰到“亲情”的时候,关系要为党性让路,亲情要为原则牺牲。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树立起这样正确的“人情观”,筑起一道权与法之间的道德防线。这就是“德治”的力量。

要不使司法者为难,除了道德、党性的约束外,同时还必须强化“法治”——完善相应的刚性制度,拉起一道权与法之间的“高压线”。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2015年3月,中办、国办正式下发这一《规定》,从记录、通报、追责三个环节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一刚性规定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划定了政策“红线”,明确了责任追究。面对“红线”,谁都不敢也不会拿自己的政治生命为他人说情打招呼,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拉起一道权与法间的“高压线”,它不仅为领导干部划定了红线,也让司法人员增强了抵御权力干扰的勇气。如今,领导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并严格管好家人、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负责司法的“大圣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经手的案子终身负责,使公正司法成为一种常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风清气正的司法环境。

作者:浙江台州技师学院 周碧玮

保证公正司法的“水源”永远洁净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治中国》第四集:《公正司法》用典型的案例告诉我们,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司法公正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坚决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并以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才能保证公共权力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司法公正的主体是以法官、检察官为主的司法人员。司法公正说到底是司法人员的公正。为了保证司法公正这块“水源地”的洁净,司法机关内部要完善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管好队伍、管住案子,确保队伍不出问题、案件不出偏差。

如果说司法部门内部监督是自律,那么人民的监督则是起到外在的督促作用。而司法人员无论是法院的“法官”还是检察院的“检察官”都是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对其进行履职评议,是人大对司法监督的应有之义。自2010年起,浙江台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任命的部分法官、检察官开展履职评议工作,切实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履职监督。其做法具体围绕绩效来展开,“绩”为工作业绩,“效”就是办案的效率和社会的效果。不仅评议其政治业务学习、依法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及勤政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还组织人员随机旁听,评议庭审活动,对“两官”的仪态形象、表达能力、驾驭能力、公正程度、办案效率等方面进行测评量化。最后由市人大常委会写出每个评议对象的履职评议意见,其中包括总体评价、履职评议等次和意见建议,并要求将整改落实情况于规定期限内上报。台州市人大常委会这一司法监督工作的具体实践,既是对评议对象是否公正司法的一次检验,也是对没有轮到评议的司法干部的一场生动教育,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8年来,台州市“两院”受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法官和检察官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两院”集体分别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几年来,人大受理的涉法涉诉信访件同比下降9.2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其公正司法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是关涉社会的法治信仰。实践表明,只有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才能保证司法公正的“水源”永远洁净,而“水源”的洁净,“水流”的清澈也就有了保障。

作者:浙江台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周凌华

深化司改的三个维度

近日,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该片不仅全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法治改革成果,也宣示了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法治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体制改革涉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每一方面,司法改革的成效也事关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效。所以,我们务必要有将司法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要与党中央的改革路线同频共振,与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一致。笔者认为,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司法改革,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全局性。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司法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相辅相依。司法体制改革务必牢牢把住中央依法治国的宗旨和方针,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司改措施与中央全局性改革举措紧密结合,与国家“四梁八柱”改革框架无缝融合。要把司法改革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之中,融入到法治国家建设的系统之中。

二是守恒性。全面深化司法改革,需要一个精神内核贯彻其中才能保证改革乘风破浪、势如破竹,并永远行走在正确的轨迹上。哪些是我们必须恒久坚守的准则?首先,为民司法的宗旨不能变。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政党,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司法改革必须要始终秉持党的宗旨,这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改革成功的政治保障。其次,公平正义的原则不能丢。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坚守该防线就是坚守司法的生命线,保证公平正义的顺利实现,是司法改革的源动力和终极目标。再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不能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中央的要求就是我们行动的指挥棒,只有保证了每个案件的质量,让人民群众在案件中都取得现实的获得感,司法公信力才能稳步提升,司法改革才算改出了实效。

三是连贯性。全面深化司法改革,还要敢于啃硬骨、涉险滩、闯难关,要有一以贯之的制度机制支撑,越是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越能显出改革连贯性的重要性,也越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这里的连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革的政策要保持延续性,不能出现前后矛盾,或是循环往复的现象,要力保改革持续向好;另一方面是顶层设计的思路要始终如一,方向一旦确立就要不断推进、连续落实,不可中断,以保证改革能渐出成效。

司法改革既然已经在路上,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们只需风雨兼程,努力让司法改革的成功加速到来,让司法改革的成果尽快普惠,让公平正义之光尽情闪亮。

作者: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二庭王俊

从出庭应诉到依法行政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三集《依法行政》,重点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的各种依法行政的改革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政府是法律实施的重要责任主体。研究表明,多达80%以上的法律法规主要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在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难免有群众不满现象,行政诉讼在所难免。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行政首长从容出庭应诉的身影,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这不仅彰显司法进步、树立法律权威,更推进了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

在行政应诉中,行政机关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从出庭应诉人员的身份情况看,已由委托代理应诉、低级别官员应诉向高级别官员出庭应诉转变。如果说出不出庭是态度问题,那么出不出声则是水平问题。如何“出声”,一是要熟悉案由,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群众诉讼的关节点在哪里,自己解决问题的要点又在何处。二是要了解本单位在具体行政过程中,是程序违法,还是实体违法,如实体违法,是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还是越权或者滥用职权等问题。这种倒逼机制,促使行政机关负责人改变作风,提前做好研究准备,学好相关法律,从容参与庭审。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解决了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反映的“告官不见官”的现象。行政机关负责人要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亲自出庭将自己置身于与群众平等的地位,可以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对有些事情还可以当场定夺,由此拉近行政官员与群众、基层的距离,回归公仆本位。同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过程,也是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使其准确了解本部门、本单位行政行为哪些是程序违法,哪些是实体违法,这些都只有在亲自出庭应诉的过程中才能了解到。因而,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既是一个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又是一个熟悉法律的过程,是对法律和群众尊重的表现,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又密切了干群的关系。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法治政府的形象是由政府所属的组成部门和工作部门依法行政而树立起来的。对行政应诉,行政负责人要从“被动出庭”向“主动出庭”转变,诉讼中要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声”转变。总之,要积极应对,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从胜诉中坚守法律,从败诉中敬畏法律,从而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表率,发挥厉行法治的示范作用。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委宣传部 周毕烨

《中国》的观后感4篇


怎样将作品名和观后感联系到一起呢?观后感是每个人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的感受和评价,以下是由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的观后感【篇1】

中国的经济制度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很早就听说了张五常,记得读大学时在21世纪经济报道看过几篇经济解释的连载,作者是位个性张扬的经济学家,看完他的文章总有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说的事情好像懂了,里面的道理却需要好好体会的。有天晚上有点失眠,凌晨起来把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篇幅不算大,从租约理论解释中国30年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的成就让人看得挺过瘾的。大概的理解是:理论方面是市场降低了交易费用、市价不会导致租值消散,不约束竞争会导致租值消散,约束竞争的权利结构分为资产界定权利、以等级界定、以法例或者风俗宗教等,改革使以等级界定权利的竞争约束转向以资产界定权利,从而提供了降低交易费用的市场机制从而减少了租值消散,使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主要表现有承包责任制和县域间的竞争的佃农分成。感觉这本书是比较令人信服的对中国改革成就的一种解释,看到建成没几年的高速公路开始拥堵,几年前还是空荡荡的成片新小区开始人气旺起来,确实有信心继续看多中国经济20年,似懂非懂的还需要多读这本书几遍……

《中国》的观后感【篇2】

或许是现在的生活过于和平安定,我竟在读方志敏先生的文字的过程中才回想起来,我的祖国母亲曾如此的狼狈不堪。但也幸好,我们凭着坚持和永不放弃的乐观精神使祖国走出了水深火热,走向了繁荣富强。

忽然想到前些日子在形策课上看到的一个例子:一群人在路上突然遇上暴雨,走投无路的他们冲进了附近唯一的一间茅草屋,但年久失修的屋子在狂风中开始摇摇欲坠了,众人为了躲雨都开始找支撑点稳住屋子,希望屋子能坚持久一点,就这样撑到雨过,屋子和人们最后都安好。茅草屋离了人们说不定已经在暴雨中倒塌,而人们离了茅草屋也无处庇护。其实这摇摇欲坠的茅草屋就像当年饱受帝国主义压榨剥削的中国,那四万万国民在觉醒后一起保护着她,一同度过难关。这其中颇有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还是觉得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有觉悟。即使那个时候我们相当于四个人在家门口抵挡一个侵略者,却还是挡不住有些鄙怯之人在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面前乱了阵脚,说着:不行不行,民众的力量,抵不住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中国不行,无办法,无办法的啦。如果有些愚昧的民众无法看到井外,这时候就需要先进的仁人志士拉他们一把,把他们拉到井外,让他们看看这中国的山河有多秀丽,他们怎舍得蹙国百里;听听那一个个同胞愤怒的呐喊,他们怎忍得充耳不闻;感受一下爱国志士们的热诚,他们怎做得到袖手旁观!

还有在各种各样的辱国条约,长枪短炮下也印证了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耀武扬威的洋人可以肆意的鞭打他们眼里低等的中国人,可以在中国的领土上建起国中之国,可以明目张胆的在公园门前公告华人与狗不准入园那时候我们方方面面的确远不如别人,也难免人们会有消极的心态。

但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中国已悄然跃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们的进步让世界惊叹不已,但不能自满,不能停下,否则吃人的鞭子又会落到我们身上,那样的疼痛经历了一次便不想再有第二次了。

每个人都要听见方志敏先生那炽热的感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纵然身处风雷雨,坚信朝阳必再遇,相信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共同奋斗下,我们可爱的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中国》的观后感【篇3】

我的梦是中国的梦,中国的梦就是我的梦!梦想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他带领着我们前行,照亮我们的人生!梦想需要坚持,在成功的背后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梦想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他带领着我们前行,照亮我们的人生!

看完刘伟哥哥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汗水和泪水,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而且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不能半途而废。对你心中的梦想永不放弃,坚持到底就能成功。

我的梦是秉承文学的血脉,插上理想的翅膀。追求美好的未来,追求智慧,畅游知识的海洋,抒发心中的激情,描绘美好的梦想蓝图。

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当一名出色的医生。当看到汶川、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中的那些逝去的同胞,我非常伤心。如果我是一名出色的医生,我就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地去拯救他们宝贵的生命。当我看到有人生病的时候,我多么希望能为他们祛除疾病,解除痛苦,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梦想需要坚持!不过,我现在要做的事,就是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一句话人生需要梦想,梦想需要坚持,笑到最后才美丽!因为有梦,我相信我的人生会更精彩!

《中国》的观后感【篇4】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后感觉棒级了,真后悔没有早点读到它。

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很不情愿。直到爸爸、妈妈非让我读时,我才撅着嘴,去读《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了。这本书就像一双魔幻的翅膀,带你走进100个中国孩子的梦镜中。梦里有许多味道,让你走进去就会被陷进去而无法自拔。4岁孩子的梦是快乐的,5岁孩子的梦是甜蜜的,6岁孩子的梦是梦幻的,7、8岁孩子的梦是神奇的,9、10岁孩子的梦是美好的,11、12、13岁孩子的梦是美丽的,而14、15孩子岁的梦是令人神往的。

我也做过许许多多的梦。有快乐的、甜蜜的、梦幻的、神秘的,还有非常过瘾的等等。

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北京亮起来了》,它描述的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我当天晚上就做了一个非常过瘾的梦。在梦里我来到了美丽的北京,登上了盼望已久的万里长城,来到了心驰神往的天安门广场,看到了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缓缓升起,在微风中飘扬;更不可思议的事:我看见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还站在人群中向我们招手呢。我激动极了,便不停挥着手,大声喊着:毛主席,你好。毛主席,你好我一下子激动醒了,发现自己还在家里,但脑海里还浮现着那一幕幕美好的情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真正去过北京,但我觉得自己已经去过了。

我希望每个人的梦都是甜蜜的梦,因为甜蜜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觉。童年很短暂而且还很宝贵,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法治观后感通用


观看时故事情节与自己的经历“互动”,能产生更多的心得感悟。 写下这部电影的观后感,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极大的愉悦,有没有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技巧呢,如何避免自己的观后感千篇一律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法治观后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法治观后感 篇1

近日,《法治中国》专题片热播,一时间,法治一词被再一次聚焦,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可以说,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必定要具备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所以,国家若要走向现代化,必先实现法治化。

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才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继以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宏伟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强大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积极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法制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国历来注重德治,法律的规范作用与道德的教化作用是维系社会和谐运作的两大基本引擎。良好的道德教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力。换句话说,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无形法律”,与“成文法律”遥相呼应,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化学键”,缺一不可。所以我们何不将其合而治之?这一特色可谓是在世界各国法律体系中,独一无二的。从长远看,更是符合时代文明潮流的。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鲜明特色,将之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去。

法治观后感 篇2

通过观看《法治中国》感触颇深。法治是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汇聚了十三亿中国人共同愿景的矢志追求。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知识青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我国法律是立法机关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本身就蕴含了公平正义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随着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公平意识充分认识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既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严复曾言:“贫民无强国,弱民无强国,乱民无治国。”法治中国意味着优良而科学的政体,蕴含着秩序井然的世界以及和谐安乐的生活。建设法治中国,培育法治精神,是政府职责所在,也是每个公民的期望所在。中国“法治”的推进,需要国家层面法治建设的引领,更离不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自下而上”的努力——当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当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每个社会个体将汇聚成推进法治社会的不竭源泉。

法治观后感 篇3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什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哪些内容?我们知道,实行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只是要求党风的改进、官员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原则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政治体制,这同时也是铲除腐败根源的重要措施,而不是所谓的“腐败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反观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腐败,无一不是与市场发育不良和行政垄断资源配置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所谓好的法律也需要有机构或人来执行。掌握了行政审批权的机关不愿减少权力,反而想法设法维护甚至扩大其审批权。再加上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就进一步扭曲了治理机制,使“设租”和“寻租”现象继续加剧。政府职能上的“缺位”、“越位”和“错位”、不遵循关于程序公正的要求、用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政策规定”来取代法律谋取私利,实际上是对“法制”与“法治”的主动混淆,“法制”被当成一种任意摆布的工具,属于“人治”,而“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即法高于人的意志,政府和政府官员的权力都要由法来界定,受法约束。

法治观后感 篇4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法律是一个国家用来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的基本准绳;也是一个国家谋求,推进,发展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切都使全面依法治国达到了理论以及实践的新高度,使得全民的法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使得全面依法治国得到了社会更广泛的共识。

《法治中国》系列片深刻的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归纳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同时将获得的重大成绩和骄人成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记录了法制建设的方方面面,刻画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古往今来,不论中西,凡以强国之姿立于世界之上者,必循法治以立己身。

“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人即城,人即垣,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法律的制定与施行无不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的利益。只有坚持法治,才能体现人民的利益;只有坚持法治,才能反映人民的意愿;只有坚持法治,才能维护人民的利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充分反映了在我们国家,人民居于主体地位。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现代化社会的今天,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杆和尺度。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我国的经济体质改革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它是指社会经济的运行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必须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律进行。没有法治保护的市场环境,它的公平性和竞争性无法得到保证,经济活动也难以有序的进行。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交上了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也不因此而停滞不前。为了守住改革开放的傲人成果,迎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倒计时,我们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全民依法治国,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选择的必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做到知法,守法,懂法,护法,为国家顺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法治观后感 篇5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美好生活》这部法治微电影。通过观看了法制微电影之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人生道理,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个阿姨在上公交车排队时,排的很不耐烦,因为,排队的人太多,而她才刚刚来,所以就排在最后一位。她竟然一把推开前面的人,不管不顾地抢先上了车。有位男子愤愤不平地说:你不讲理!不好好排队!那位阿姨并不理睬他,大模大样地刚准备坐下的时候,那位男子又喊道:下来!下来!阿姨烦了,和那位男子大声地争吵了起来,甚至趁那位男子不注意的时候将他推倒在地。最后,那位男子受了伤,阿姨也遭到了法侓的惩罚。

我觉得故事中的阿姨实在太过分了,不仅不排队还出口伤人,甚至还导致别人受伤,简直是错上加错。我们小学生都知道,上车排队是天经地义的事,在任何场合都应该讲秩序、讲文明,做一个有素质的人。阿姨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别人,还触犯了法律,真是害人害己。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生活,好好做人,不违背法侓规矩。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因为矛盾或一些琐事而引起打斗等事件,而酿成人命关天的大祸,所以我们要学会礼让,容忍、宽容、对事要冷静,理性地去处理矛盾和问题,妥善来化解事情,不要冲动,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否则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你走上犯罪道路。

同学们,你们一定不要做坏事呀!

法治观后感 篇6

8月18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首播。看完已播出的两集,笔者感觉到了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和力度,感觉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和自豪感。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是看完第一集后深深震撼并回响在笔者脑海的话。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推动文明建设,护航经济发展的重要武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有一套完备的法律。中国已认识到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在探索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这不仅增强了我们共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希望,也坚定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律纷繁复杂,如何能立善法,让法律成为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利器,这需要大智慧。法治是我们从欧洲国家学习来的产物,但就像社会主义,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加工,要取精去粕,然后结合中国的国情,再合理运用,不断跟踪完善。法治的基础是保障人民权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所以法律的制定既需要自上而下,也需要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铸建法律结构大框架。中国的法律历史悠久,即使从改革开放始,也是条款众多,错综混杂。这就需要国家进行法律清理。挑出被替用、不需要的陈法,废弃不适用、有问题的旧法,然后根据部门、领域分门别类,筛选制定出支柱性的、问题集中的、符合现实的根本大法。只有从上层定出核心节点,画出主体框架,才能将法律这张大网延伸开去,直至延伸到全国各地。

自下而上,钉牢法律边界落脚点。法律最终是人民的法律,要想推动法治进程,让法治扎根中国,就必须遵循“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的原则,以人为本,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法治中国》第二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不断在创新立法机制,畅通法律渠道,让人民真正从源头参与到立法中来。“一国两制”、市立法权、基层立法联系点等等,都是在逐步将法律从细微末节处完善,将法律这张大网织得更精密、更牢固。

法律已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智立良法,智立顺民意、利民益的良法,方能造福百姓,团结民心,共建中国的辉煌法治!

法治观后感 篇7

改革初期,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只要放开了市场,就能够保证经济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忽视了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一系列制度的支撑。渐进式改革是在保持原有行政权力体系的条件下从上到下推进的,在利益结构大调整的过程中,某些拥有行政权力的人往往会利用便利条件谋取私利,如果一个国家建立了有效的民主制度和法治环境,抵制权力资本的能力就会强得多。所谓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正、透明的游戏规则之上的,即法治的市场经济。建立法治国家,并不是说“法”越多越好,而是要在有好的法律的同时有好的守法环境,有好的执法人员和监督机制。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首先要在干部群众中树立法治观念,其次要依据宪法建立透明的法律体系,确保反映民意的同时充分征求专家的意见;第三要实现独立审判和公正执法,防止某些政府工作人员以国家的名义侵犯公民的基本权益的情形。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一书中还对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当警惕结构调整中片面追求重型化的倾向,要转变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此外,书中还对官员腐败、发挥中介组织作用、股市问题及中国经济学研究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言而总之,该书不失为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的一份厚礼,值得所有关注、关心中国改革大业的人士一读。

《中国机长》观后感4篇


《中国机长》观后感4篇

中国机长》是根据川航3U8633航班高空飞行中飞掉风挡玻璃的事件改编,这次事件中,刘传健机长被称为是中国版的萨利机长。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中国机长》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机长》观后感1

电影《中国机长》由真实故事改编的,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四川航班3U8633在飞机遭遇极端险情,机长及机组全体成员凭借过硬的本领和专业操作,使得机组成员和全体乘客转危为安的故事。具体事情,文章就不再赘述。当时此次险情在新闻报道中出现,拍摄了相关纪录片,机长更是入选了当年的《感动中国》。

机组成功处置险情,机长将飞机成功降落于成都双流机场事件引起了全国乃至海外热议,都在宣扬该机长刘传建的高超技术水平、超强的应急反应能力和优良的职业素养,为我国和川航挣足了颜面,也使机长刘传建成为了先进典型。

9000多米的高空,800公里的时速,零下40多摄氏度的温度,全机人员命悬一线,刘传建机长能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冷静处理,最终平安降落,不仅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由衷敬佩,他是英雄,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英雄。这种过硬的技术能力,专业的职业操守,离不开平日里的专研学习与辛苦训练,这种爱岗敬业,认真努力,不怕艰苦,不怕奉献的英雄精神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们的学习榜样。

捷克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伏契克说过,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英雄机长刘传健的故事让我感受到,或许每个人的生活并不波澜壮阔,或许每个人的事业不会惊天动地,但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精湛的专业技能,都可以在追梦路上把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在不懈奋斗中放射出人生的夺目光芒,既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使感动如涟漪般扩大,在感动中成就梦想。

我们不仅要崇尚英雄精神,更要从中吸取他们的优秀品质、爱国精神和无畏的奉献精神。如今,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也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想要实现目标,就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不仅要学习英雄精神,更要铭记英雄精神并将英雄精神传承下去,做到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英雄精神,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机长》观后感2

电影《中国机长》主要讲述的是机组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英雄机组的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体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在这次迫降中机长刘传健及机组人员表现出了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本领,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化解险情,这样的精神意志,令人敬佩,值得党员干部们学习。

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刘传健的钢铁意志。险情发生时,驾驶舱失压,巨大风力袭击,仪器毁坏,噪音干扰,温度骤降数十度,机长刘传健的手都冻得紫青,但他仍然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保障乘客生命安全的坚定信念,驾驶飞机成功备降,完成了一次伟大的生命返航。“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艰难和困苦,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有强大的内心,锤炼意志,砥砺前行。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要始终坚定信仰跟党走,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解群众之忧困;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牢记责任使命,学习刘传健的担当精神。在飞行事故发生时,有乘客称飞机剧烈颠簸,出现失重感觉。面对乘客的惊慌和恐惧,机长沉稳驾驶操控,乘务员一遍又一遍地通过广播安慰乘客“相信有能力有信心处理好”,最终化险为夷。机组人员果断应对、正确处理,体现了强烈的担当和责任感。党员干部要秉承组织和工作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严以律己,恪尽职守,扎实做好工作,为群众服务;敢于担当,积极承担责任,反思进步,对自己负责。要牢记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使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党员干部要切实起到带头作用,引导基层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青春、热血、激情和奉献共圆中国梦。

掌握过硬本领,学习刘传健的专业精神。刘传健机长曾是一名空军飞行员,有着二十多年的飞行驾驶经验。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时,副驾驶身体飞出一半,无线电基本失灵。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机长刘传健凭借驾驶经验,靠目视手动操控,将飞机从近万米的高空安全平稳迫降至机场,反映出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同样应该具备专业素养,练就一身专业本领,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时俱进,勤学多思,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岗位立足于实际,踏实肯干,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知识和能力服务与社会,通过自己的工作创造社会价值。

《中国机长》观后感3

电影《中国机长》为“中国骄傲三部曲”第二部,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一番话“只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就是英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英雄群体、英雄人物,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岗位上,体现在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上。这是对我们平凡工作的肯定,也是我们无形的动力,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期望!民航的各个岗位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章和铁一般的纪律。例如我们围界鸟情巡查,一个民航行业最平凡普通的岗位,日月星辰的巡逻在机场巡场道上,保障着机场飞行区的安全和每架航班的安全出行。作为一名围界鸟情巡查员,确保围界鸟情巡查安全,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落实民航安全隐患零容忍”这是民航安全工作的最高要求,也是对所有行业的最高要求。我们在机场巡场道上日夜穿梭,为了杜绝安全隐患,我们时刻牢记规章制度,严守“三条红线”,牢记真情服务,每天交接班,叮嘱围界巡查安全责任;交接车辆,保证车辆安全正常运行。为了巡逻时不出差错,每次围界巡查时都要仔细,仔细,再仔细,保证围界安全零差错!

通过学习,我们要检讨,要避免因对工作流程熟悉所产生的懈怠,避免为安全埋下隐患。随时绷紧空防安全这根弦,认真巡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将隐患扼杀在萌芽期,随时检查车辆,确保巡视工作安全运行。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认真严肃总结发现的安全隐患,通过分析和学习,时刻牢记安全这一重要责任。

我们要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工作,弘扬当代民航精神,为部门和公司的改革发展发出我们的一份光和热。

《中国机长》观后感4

观看完献礼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电影《中国机长》,《中国机长》拍得十分精彩。张涵予、欧豪、杜江在驾驶舱临危不惧,乘务组袁泉、张天爱、李沁、雅玫、杨祺如、高戈各司其职,安抚全体乘客,而西部战区空军、中国民航西南空管局、成都双流机场各单位均众志成城,为3U8633航班的成功备降通力协作。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对现实中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通过“英雄机组”先进事迹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一名基层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14’事件成功处置绝非偶然。”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象。在当今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社会中,每天都有许多新科技新事物新理论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各个行业的干部群众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只有在工作中多流汗,这样才能赶超时代步伐,及时应对新事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使我们的工作事业取得成功。

真抓实干谋幸福。现阶段正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2020年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各级干部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脱贫工作者,我们会牢记各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原则,一切工作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谋出路、找项目;同人民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劳动,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到党的温暖关怀,早日过上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生活富裕的幸福生活。

中国机长观后感4篇


以求最优质的态度我强烈推荐一篇“中国机长观后感”的文章给您。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跟着情节思考,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一个好的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品味作品,不同的时期看同一部影视作品可能有不同的感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机长观后感 篇1

泛着一丝蔚蓝的寂静天际被凌厉的机翼刺穿,留下一团白雾和猎猎红旗的作响。我喜欢这样的场景,逆风驰骋。担荣光于肩,风雨不惧。

《中国机长》是国庆的一档贺岁电影。整部电影时长两个小时有余,将飞机遭遇空难的半个小时无限制拉长却没有拖泥带水,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迫在眉睫的紧张气氛。而我所喜欢的场景就出自这部电影。机翼的凌冽象征了机长的责任,刘传建的挣扎和黝黑皮肤下暴起的青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中国机长刘传建,在危难来临的时候凭借着过硬的飞行经验和对亲人的不舍,顺利地在未知的云层里穿梭。犹记得飞机上的挡风玻璃出现碎裂,整个飞机都处于缺氧状态。往来的空乘人员无法快速戴上缺氧面罩。但是我记得,影片一个年级稍大的妇女,将空乘人员按在自己的身边,为她戴上了救命的氧气罩。其实逆境里的寒冷有时会因为有了拥抱而温暖。

随着电影的结束,心中的疑问也随之被点燃。当我们坐上飞机时,我们信任的是什么呢?我们信任的是国家的先进技术、技术娴熟的机长和训练有素的乘务人员。刘传建将飞机开到终点之后,他说:我们还活着呢。一句话像是呢喃出声,又像是卸下千金重担。整个人瘫坐在属于机长的椅子上。他拥有的是中国的荣耀,肩负的是世界的挑战。

国家是个体背后强大的后盾,后盾会护着你,但有时也会给予你压力。但是在逆境里盛放的花朵选择的从来都不是逃避。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深知这样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国家的根,国家是少年的本。我们是中国的朝霞,所以我们将学会在逆境中成长。我们盘旋在空中,不会为了狂风屈服。我们为的不仅仅是旁人敬佩的眼神还有属于少年稚气的担当,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作为中国的机长,刘传建守着自己的职责。作为华夏的孩子,将学会在狂风中驰骋,学会在岁月里高歌,学会在寒冷中拥抱。华夏为荣,岁月无忧。

中国机长观后感 篇2

20xx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最终,飞机成功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有飞行界资深人士表示,此次备降难度堪称“世界级”。

如今以此为故事原型改编的《中国机长》献礼国庆档,让观众既期待又忐忑。在已经被“剧透”的故事架构中,如何用细节支点来支撑观众的新鲜感与代入感,成为电影的重要思考题。

从整体观感而言,《中国机长》没有让观众失望。影片开头,凌晨三点起床的张涵予,从精确到分钟的洗冷水澡时间到与女儿的道别仪式,都是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些细节之处彰显出人物性格沉稳的一面,也为故事高潮机长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冷静沉着埋下伏笔。

杜江、欧豪所扮演的角色,也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危难时刻,前者是连接驾驶舱与客舱画面的关键人物。而后者则是调节全片气氛的催化剂,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之余,还能会心一笑。袁泉扮演的乘务长,细心耐心且专业素质过硬,是整个乘务组的“定心丸”。

整部电影的节奏流畅,狭窄机舱内的场景调度干净利落。影片改编部分自然合理,与真实情况相反的恶劣天气,让故事的戏剧冲突更加激烈。这也从反面衬托出机长的勇敢机智。

无论戏里戏外,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的全体工作人员都是英雄。用朱亚文扮演角色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怎么那么牛啊”。而这份奇迹源于中国航空人的专业与担当。

中国机长观后感 篇3

《中国机长》这部影片改编自2018年5月14日发生的中国川航紧急迫降的真实事件。

据悉事发时,川航3U8633航班正由重庆飞往拉萨。机型为空客A319,机龄6.8年,飞行次数达1859次,已超过约87%的中国民航客运机。

却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突发意外:驾驶舱右边座位的前挡风玻璃破裂脱落。舱内瞬间失压,甚至一度将副驾驶吸出机外,所幸有安全带护住了他。但飞机内部失压、气温骤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驾驶舱仪器多数失灵,情况十分危急!

机长刘传健却凭借着过硬的飞行技术和心理素质,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手动做出正确应急操作,于当日上午7时42分成功迫降到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飞机上两百多条生命。

现实中的机长刘传健凭借惊人的毅力,把看似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毁灭将至变成了涅盘重生。川航备降的不易程度,堪称“世界级”。而飞机上的全部人员得以保全,从确认备降到安全着陆只用了27分钟。这一切与机组人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密不可分。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

书记在接见“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时指出:“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就是要把非凡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上。”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把非凡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就是一面旗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得稳,靠得住。在平凡的本职工作中,要日积月累学本领。当今社会,每天都有许多新科技、新事物、新理论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只有在工作中多流汗,才能跟紧时代步伐,及时应对新事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使我们的工作取得好成绩,更好为人民群众服务。

学习英雄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积极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为人民真情服务。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中国机长观后感 篇4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成功的方法,在观看了为影片《中国机长》后,我真正明白了信念的含义。

这部电影是根据20xx年川航3U8836航班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讲述了三位机长靠着心中不轻言败的信念,在飞机前挡风玻璃完全碎掉,飞机一度失压、极度缺氧的情况下,机长刘长健非常冷静地一只手死死拉住被吸出的副驾驶员,另一只手单手操作驾驶系统冲出积雨云,将机内119名乘客及9名机组人员无一死亡地带回地面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险情接踵而至,机长在面对单手操作飞行系统、天气状况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仍然一直抱着那个坚定的信念,“飞机上除了我,还有119名乘客和8个机组成员,我一定会把他们都带回地面!”

就是靠着心中这一永不改变的信念,机长在零下几十度的温度下,冷静驾驶,凭借过人的智慧和本领,将飞机成功备降到了成都机场,把机上128个人,包括他自己,安全地带回了地面。支撑机长坚持的信念,就是安全地带着乘客、同事回家,敬畏生命,挂念家人。其根本是敬畏责任。

看完电影,回想自己一个月前,那时我初入海外,曾经有过不适,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在天使苏对我的一次次劝慰,与爸爸妈妈和我一次次深入交流,同学们对我的一次次鼓励,逐渐让我坚定了心中的信念:好好承担起自己应该担负的那份责任,不能辜负远在他乡拼命工作的爸爸,不能辜负苦口婆心每天关心我的天使苏,不能辜负一次次给予关心爱护的同学们,还有无论何时何地都牵挂惦念我的妈妈。

影片所表现的敬畏责任,不正是改变我一个多月以来状态所抱着的那份信念。那么我敬畏的责任究竟是什么呢?不就是身为女儿、学生、同学的我所应担负的那份责任嘛。这份责任不为任何人、不为任何事,只为自己更好的前行。就如影片结尾所说,“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职业”。而我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敬畏生命,敬畏责任,让它成为我拼搏的支柱,也正是它让我不断为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而努力。

《法治中国》观后感:为公平正义奋力前行


为公平正义奋力前行

——《法治中国》观后感

连日来,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专题片以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角度,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画卷,充分体现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一名大学里的法学生,到实习律师,再到现在成为检察机关的一名检察人员,我也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角度,见证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跨越。

文:刘国皓

法治建设需要有法治精神作为灵魂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缺失法治精神,法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古人面对法治苍白时无力的发问,已经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伟大实践中找到了答案。什么是使法必行之法?其实就是法治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法治并不体现在普通民宅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法律的权威来自于民众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要使得法律在社会中牢固的扎根并持续的发挥作用,其方法并不是物理的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铸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但是,法治信仰不会自发的产生,法治建设并不仅仅是建章立制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改造,需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需要全民参与,需要一代一代人驰而不息的奋斗。

法治建设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厉行法治,则是我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动态、有效的法治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深度变革的关键阶段,我们用近四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可否认,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还有很多,社会治理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其自由裁量权被严格的限制在法律框架内,司法改革稳步推进,司法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不断增强,在社会各个领域已经基本实现了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公平正义的光辉正在逐渐的普照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法治建设不仅能助力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更能托举社会道德,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法律基于人性本恶的立场创建,法律的制定是关上人性中潘多拉魔盒的一把锁,因此,法律与道德的指向是同一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法治建设到达一定程度,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契约精神等意识成为普罗大众的通识,会反过来对到的进行涵养哺育,“信义哥”等道德模范的涌现也体现出在当前部分领域出现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法治建设对道德的有力托举。

检察机关在法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法律的公信力也在于实施,“法之必行”,是自古以来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不仅要使制定出的法律贯彻实施,而且要确保法律的正确适用。如何使法律统一、正确的实施,除了要通过锻造人们头脑中的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法治风尚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构建来保障我国法治的统一与稳定运行。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力运行机制中,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而被设立,依法行使检察权。因此,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法律实施,而检察机关是确保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关,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检察机关的一名干警,可以说,我们是法律监督的具体实施者,我们能否扛起责任、拾起担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检察机关履行职能的效能和质量,也影响到我国法律实施的效能和质量。作为一名公诉部门的干警,要以追求公平正义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增强自己的责任担当和能力,加强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审查,提高对讯问、询问技巧的学习和领悟,锻造和养成出庭技能和风格,办结案件的同时注重办好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努力让每一起案件都迸发出着公平正义的光辉,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生动的司法实践。

法治建设是一项浩瀚庞杂、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是人类文明史上当之无愧的壮举。作为一名法治建设的亲历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我们唯有不忘初心,为公平正义奋力前行,方能不辜负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作者:刘国皓

观后感《《法治中国》观后感 4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法治中国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