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阅清晨的太阳有感

读阅清晨的太阳有感

《清晨的甘露》读后感。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这些感触可能瞬间即逝,我们需要记录下来。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你也许需要"《清晨的甘露》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清晨的甘露》读后感

毕德生的《清晨的甘露》一书,主要是为青少年的父母而写教育书籍,但它不同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或亲子教育类图书,重点无意提供所谓专家方法或技巧帮助家长处理青春期问题,而是要求父母转换视角,积极参与,与青少年一起成长。

在我们一般的经验或教育书中了解到,青春期是一个麻烦、叛逆、令父母头痛的过程,但毕德生在第一章就马上给我们一个崭新的概念,青春期是上帝赐给中年父母的珍贵的礼物。它不单是为孩子设计的,也是上帝特别为父母设计的。孩子在生理过程中被迫经历这个过程,父母却需要用信心拥抱这个礼物。这礼物若被打开,孩子与父母将一同奔向基督长成的身量。

作者说到,人类主要的任务就是成长。书中的每一个标题都反应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与无法沟通和相互理解,实际反应出两个需要成长的团体,而每一次的交锋都是两个团体成长的契机。若父母认不出这份礼物的时候,就会被卷入青少年的困惑中,弄的焦头烂额以致情绪失控。对于青少年的问题,作者没有给出一本万利的答案,其实却是对父母说,你的机会来了。因为人到中年的阶段多半会有停滞和消沉的情况------对生命的惊奇转为平淡,丰沛的生命日趋枯竭。这时,青少年用一种特别鲜活的方式来展现他们长大成人的过程,这过程也成为父母成长的催化剂。

面对青少年的问题,父母不能用固有的手段来威胁逼迫,挑起对抗情绪,使之针锋相对;也不能妄自菲薄,感到自卑无能,完全放弃这一代人的智慧;而需要发展出新的认识、新的态度、新的技巧来。一方面要做青少年问题的“圈外人”让他们单独接受神的挑战和呼召,但又不是完全不作为,而是敏感于神的话语,敏感于青少年的所发出的挑战给我们带来的神心意的提示。另一方面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生活中完全真实地呈现自己,让他看到神在自己生命中的带领和恩典,失败和保障,显露出丰盛、活泼、属于基督的成熟生命,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样青少年和父母在各自的道上曲径通幽,各自去走成长、成熟的旅程,达成神为我们定的美意。

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连带效果,就是给成人信仰群体也有诸多教牧性的启示。如同作者论到,没有模仿家庭,我们也可以说,无论是从圣经或是教会历史的记载中,似乎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让世世代代景仰和效法的模范教会。 每个教会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边缘人”或“业余者”,例如他们参加聚会或学习不积极,或有许多令人担忧的思想,竟怀疑三位一体的教义等;他们也不是教会重点培养对象,也常是受到冷落的一群。教会还有一群现代的宅男宅女,体现出的是“我不想我不想长大”,只想永远上一年级的不作为之人。

成长,是世界万物的定律,只要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成长。教会牧者和带领人动机也往往是如此,希望他们能成长,就像青少年的父母一样。但是事实操作过程中没有那么容易。从这本书的意义和应用层面来针来教会牧者和带领人看,不妨仿照毕德生的表述:面对教会中的这群“青春期”的信徒,你是感到焦虑、愤怒甚至绝望呢,还是把他们作为上帝在这个特别处境中所赐下的礼物?你是把他们看作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呢,还是一个与他们共同成长的契机?

也许诸多正常而美好的事物不足以触动我们的神经,所以上帝经常用一些负面的事物来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行动,反思自己在属灵道路上脚步是否倦怠、是否麻木、是否正在失去生命的能力以至枯竭。反思我们的教导的内容我们的态度我们的技巧是否都有因材施教按时分粮。这样信徒的信仰状况和行为道德应成为每个牧者成长的催化剂,带来牧者自身对神的认识和教导的更新,极致属灵生命的进深成长,如同作者的信念:青少年的每个经历都是一个促使父母更加在基督里长大成人的机会和刺激。

另外牧者更需要提供信徒生命成长的空间和土壤。就如一位牧者讲到:一件事情,让你一个人做,也许你做的很漂亮很完美,但不是成功的,真正的成功是带领团体中的每个成员共同的成长,这才是成功。所以,我再想引用书里说到:人类主要的任务就是成长。所有的成长都带入在基督里的成长,在基督里的成长又聚集和塑造了所有其他的成长。这样以恩典的角度看教会中这些信徒的“青春期”,就将成为上帝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这礼物一被打开,使信徒和牧者能逐渐交互成长,以致教会能长大成人,长成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父母的格局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责任感。
自从上五年级后,在学习上督促的比原来多了很多,在写作业的问题上,还是会经常和孩子发生一些冲突。作为父母,我确实没有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太多的顾虑,从小看着长大,明白他是个记忆力和专注力都很好的孩子,对于学习来讲,应该不会有太大压力。唯一让我和爸爸觉得头痛的就是每天回家写作业战线拉得太长。管理时间的能力和自制力一直是我特别要求的,虽然这学期在时间意识上有了些进步,但还是不尽如人意。读完《父母的格局》后,我发现自己的视野太小了,对孩子关心和关注的内容远远不够。

《父母的格局》第一次让我明白,孩子不单是要学习好,而且要在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价值观上特别塑造。兴趣爱好可以引领一个人自主自愿的参与并付出,通过实践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方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沟通力、想象力、行动力、领导力和凝聚力等等。

“第三种力量”这个概念是第一次从这本书接触到,它包含但不仅仅限于亲情和友情,诠释了爱的力量,点出了除了父母之爱之外的各种给予孩子内心的力量。一个亲人、一个朋友、一个榜样、一本好书、一个号召、甚至是一个小宠物、一个自然现象,都可能唤起孩子的责任心、爱心、方向感,甚至是信仰。“自我醒悟”是一个人的第三种力量;一个人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辅导员;汇集榜样的优点与长处,用他人的优秀挑战自己。

“帮助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理念让我联想到了学校每年冬天的衣物捐赠活动。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国际性环保组织“根与芽”,他们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世界的环保问题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明白,热爱环境就是热爱自己。一旦参与其中,还可以激发一个孩子的热情,甚至置入梦想的版图,成为孩子追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奇。

“允许犯错”这个说法让我重新审视和调整了一下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如果长大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插入一些犯错的过程,希望孩子能及早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去纠正错误。这对于父母来讲是一个痛点,明明知道是一个错误却没办法阻止或改变的时候,要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错误中摸索、挣扎、成长。那么,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言行和决定做主,让他们在学习承担后果的同时学习对自己负责。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苦甜自担,那就暂时没有独立自由可言。

“闲暇时间”体会生活的快乐和学习的意义。比如篮球、足球、网球各种球类运动或游泳、轮滑、爬山、击剑、美术、音乐以及各种户外活动、亲子游戏、课外阅读、创意写作、家庭活动等等,它们能磨练一个孩子的意志力,提升融入集体的速度,学会大胆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愿望,找到生活的乐趣,同时可以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协作能力、思辨能力,提升五项重要的认知领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和社交能力。所以,闲暇时间的安排是不可忽视的成长因素。

下面是对我很有触动的几句话,

“我是谁?我对谁负有责任?我要感恩和尊重的人是谁?”;

比学习和工作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做他人的榜样,用别人的优秀挑战自己;

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苦难和磨练,能在失败时有能力自我疗伤,然后重新出发。

作为父母,要学习和调整的内容很多,跟孩子一起成长,多努力吧。

非常感谢老师和学校的用心良苦,谢谢给我这种不懂得怎么更好的做父母的人提供书籍和学习的机会,希望翰林小学和祖国的教育事业越来越好。

《遥远的声音》读后感


《遥远的声音》读后感

《遥远的声音》是日本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正彦是个“乖孩子”,乖到事事都听大人安排,乖到事事都要向妈妈请示。当然,正彦之所以是个乖孩子,肯定跟妈妈有关,因为凡事妈妈都早已做好了安排,正彦只是服从即可。

这不,春假第一天,当别的小朋友都在享受放假的轻松,尽情地钓鱼、打球之时,正彦已经听从妈妈安排乘车一个小时去私塾上课。按照正彦妈妈的说法是,“春假的课非常重要,可不要迟到啊”,一向听话的正彦连日期都没有确定就去了私塾,但私塾当天并没有课。就在正彦即将到家时,正彦想外出玩耍,但,玩什么好呢?正彦犯难了,于是便打电话询问妈妈,就在正彦打电话时,一辆车失控冲了过来,悲剧发生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了。

但,悲剧并不仅止于此。两个月后的周末,正彦家的电话铃响了,电话是正彦打来的……最初,大家都以为正彦妈妈悲伤过度出现了幻听,但,后来,爸爸也说是正彦打来的。奇怪的是,这电话只在周末上午打来,并且反复询问一句话,以至于正彦爸爸妈妈以为有人放录音搞恶作剧,但后来,周末上午的电话越来越频繁,几乎每隔十几分钟就来一遍。

正彦的离开已使家人悲伤不已,现在的电话更让这个家笼罩在了恐怖和懊悔之中,因为他们听到的是正彦说的“去玩好呢”,对于这句话,爸爸妈妈不太懂,是啊,这句话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在倾诉着正彦怎样未了的心愿?

一切都是谜,再到后来,当正彦又打来电话时,作为同龄人的“我”拿起了电话,“我”听懂了正彦说的话,正彦正在用微弱的声音问:“我怎么去玩好呢?”听正彦这样问,“我”明白了,一边抽噎一边回答:“去找伙伴……找到伙伴,去玩足球,去玩骑马大战,不管玩什么都行。”从此,电话铃再也没有响过……

原来,车祸发生前,正彦在电话里只给妈妈提出了问题,还没有听到妈妈的答复,所以,到了另一个世界的正彦就一直有疑问:该怎么去玩呢?

这,当属于正彦离去的悲剧之后的又一场悲剧吧?一个习惯于服从、习惯于听话的“乖孩子”,即使死后,还在等待父母的安排;一个被父母剥夺了所有参与权的孩子,即使死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尽管悲剧没有程度的区分,但后一场悲剧无疑加重了正彦离去的悲剧。

“我该怎么去玩好呢?”正彦的疑问,是否在质问着我们每个人?当我们只要求孩子“乖”的时候,我们是否忘记了培养孩子的主体意识?当我们要求孩子听话要求孩子服从的时候,我们是否忘记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我们说我们是为他好时,我们是否忘记了孩子也有参与和思考的权利?

尽管这是一篇幻想小说,尽管佐佐木赫子给小说起的题目是“遥远的声音”,但,仔细想想,这声音也许并不遥远,我们的身边,也许正有孩子在发出这样疑问。

放手吧,给孩子一片天空,把孩子参与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行动,因为生活终将是他们的,我们无法代替他参与生活、感知生活!

喜欢《《清晨的甘露》读后感》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阅清晨的太阳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