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成功的第三个人读后感

成功的第三个人读后感

观《战马》有感:硬币的第三个面。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观《战马》有感:硬币的第三个面,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战马》观后感:硬币的第三个面

要不我俩来一场拳击比赛吧,谁赢谁就能得到这匹马!

那样两边就又打起来了!你带有硬币吗?

这是电影《战马》中的一个场景:在战争前线,作为敌对的双方,一个英国士兵和一个德国士兵,在共同救助一匹战马后就战马的归属权的对话。如果你非常用心的从开始看这部电影,看到这个场景,你一定会会心的笑出来,很欣慰。

影片以一片广袤的原野开始,缓慢的镜头,舒缓的节奏,甚至能听到风吹过茅草的声音。之后就是一场拍卖,一场关于影片主角Joey的拍卖。于是,一个整天醉生梦死的酒鬼勃起了一把,在伟大的一天和平庸的一天之间,选择了前者,倾尽所有花了在几乎所有人眼里都不值的30个金币拍下了Joey。事实证明,一时冲动的勃起能带来一时的快感,但若hold不住的话,将带来长时间的烦恼。但是,若一生都不能勃起一回,那?

果不其然,带着Joey回家的酒鬼遭到了老婆rose的训斥以及一个月之内若训练不好将会把Joey退回去的警告。之后,酒鬼的儿子男孩Robert训练Joey,并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将满是石头的河床犁了一遍。直到此时,这部影片似乎都只讲述了一个爱马的男孩和他的马一起由平凡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

在男孩的印象中,父亲就是一个跛了脚的酒鬼。于是在极度劳累的情况下忍不住地抱怨了几句。母亲听到后,就给儿子讲了关于父亲的故事:原来父亲曾是一个战斗英雄,因无法忍受自己在战争中的杀戮而整日用酒精来麻痹自己;但是,为了他们,他从未放弃。而当看到儿子留露出对由杀戮带来荣誉的兴奋时,母亲神情严肃地告诫他:无论如何,你要学习你父亲,拒绝因杀戮带来的荣誉!至此,影片的主题反战,才表达出来,只不过导演从一个很细微的角度阐述了而已。

之后,就是Joey如何历经艰难险阻最终与男孩Robert团聚的故事,情节虽然老套,但许多细节却发人深思,这也是让这部电影能脱颖而出的关键。

现实是残酷的,酒鬼因无力偿还地主的地租而不得不将Joey卖掉。当面对妻子的质问时,他狡辩道:因为我们处在战争之中。妻子反问:就我们吗?在酒鬼的沉默中,一个为了妻子和儿子从不放弃的老战士还是没能摆脱向残酷的现实低下自己尊贵的头颅的命运。在这里,没有忍辱负重,没有舍生取义,却更让人感到悲情。或许就因为,迫在眉睫的地租才是真正的现实!

后来,Joey跑到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地方,遇到了一对和善的祖孙。在那里,有流水、有青山、有水车、有种植园虽偶尔能听到枪炮声,但丝毫无损于她的安静与祥和。但好景不常,很快部队来了,正如那位德国军官所说:战争将带走所有人的所有的一切!于是,祖孙二人所拥有的所有的一切,包括小女孩心爱的Joey和Chocfull,就都没有了。在这里,没有弱者的血泪控诉,亦没有强者的丑恶炫耀,有的只是部队来之前和之后小女孩的欢笑变眼泪,老人的慈祥变愤怒。而这,就足以让任何一个有一丝同情心的观影者对战争产生深深的厌恶。

影片中还出现了大量两匹马Joey和Chocfull以触鼻来表达友情,如人类一般互相关爱的镜头。而这,也表达了导演对生命的敬意,众生平等的理念,含蓄的控诉了由杀戮所构成的战争。

之后,面对朋友一匹名叫Chocfull的黑色大家伙的倒下,Joey终于控制不住地在英德前线奋力的奔跑起来,并最终被铁丝网困住。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在以一个德国士兵和一个英国士兵为代表的两个敌对阵营的共同努力下,Joey得救了!在两个士兵最后选择以抛硬币而不是有可能导致两边再次开火的拳击来决定战马的归属时,尊重生命的普世价值的光辉压倒了带来一个个生命消亡的战争的黑暗。而导演也通过两个士兵的选择,告诉人们:当面对战争时,除了输赢,还能做些什么?显然,在导演的眼里,战争并不是只有输赢,就像硬币也并不是只有正反两个面,它还有第三个面,第四个面而这第三个面,就是导演面对战争所持的态度。

在影片的结尾,一片落日的余晖中,男孩骑着自己的战马回到了家,亲手把父亲曾经的队旗交还给了他,一家三口紧紧地相拥在黄昏的夕阳中。显然,导演是宽容的,他没有忘记那个一生坚强却最后落寞的父亲,让他的儿子将父亲为了自己和母亲而丢掉的尊严重新拾了回来,也给了那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的人以希望。

影片自始至终没有爱情的情节(除了rose对酒鬼说:尽管我有时候恨你,但从不比我对你的爱多一点),但却刻画了一个关爱儿子的智慧的母亲,一个理解支持丈夫的伟大的妻子,一个疼爱孙女的英勇的祖父,一个坚守承诺保护弟弟的勇敢的哥哥。毫无例外,他们的爱都不轰轰烈烈,也不催人泪下,却于平凡中见真情,于细节中间深爱,正如静水流深!

作为一部以反战为主题的影片,没有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没有大义凛然的献身精神,更多的却是开阔的原野能听到风吹茅草的声音,舒缓的镜头能捕捉到战士脸上一闪而过的悲悯;它亦没有像一位遭受迫害的伤者一样血泪齐下的控诉,也没有像一位正义凛然的道德家一样大声地谴责,它只是以舒缓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一个关于一个男孩和马的故事。可是它却让反战的主题深入人心,让尊重生命的普世价值得以宣扬,让亲情的温暖弥漫其间。我想:这就是大师与技工的区别吧!

后记:前天看完这部电影,尤其是看到本文开头的那个场景,让我感触颇深,当时就寻思写一篇影评,但不知如何下笔。晚间上网,遇一朋友,因考研失败心情低落,于是就拿硬币不止两个面的心得来说与她听。一方面,因我自己也只是一个混沌的意识,还不成逻辑;另一方面,艰辛的复习换来如斯结果,任谁都不能一笑置之,效果并不好。于是,今天下午又重温了一遍电影,整理了一下思路,遂成此文。在我看来,正如战争不止输赢,硬币不止正反面,世间的任何事物均不是只有好坏两个极端。只是太多时候,我们一时被迷住双眼罢了。而开阔思维,或许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观三个白痴有感


三个白痴观后感

印象中基本上没有看过印度的电影,可能是觉得印度这地方能出什么好的电影呢。所以看电影一般就看国产的和欧美的。国产的是因为毕竟是本国的文化,有些电影还是有看头的。而欧美的其实一般也就是好莱坞出的片,也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美国大片。美国的电影虽然说是在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但不得不佩服他们所作的作品,因为和国产的比起来,无论在剧情,视觉效果,想象力和其他方面,无不领先国产电影几十年。而这一次看这一部三个白痴,完全是因为好几个同学的强力推荐。以前有听过印度每年都拍好多的电影,但基本上还是看轻他们的,这一次心想这么多人推荐,必有他的可看之处,因此也就带着期待的心情来观看此电影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三个不同性格的年轻人之间的故事。影片以其中一位主人公法涵在飞机上接电话开始,由于电话中所讲事情紧急,而飞机又已经起飞,因此他就假装生病倒地,换得飞机返航,这样一个滑稽的场面开始。故事以三个人要寻找另外一个人的悬念展开,之后进入故事的主体,就是三个主人公在在印度的皇家工程学院求学的经历。其中主角兰彻是一个对机械工程无比热爱的年轻人,但又抵制古板的教学制度,鼓励学生要有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而另一个主角法涵是一个热爱摄影,但又因着家人要他成为一个工程师而来到学院。第三个主角是莱俱,他是个对生活充满恐惧的人,因为他家人的重担很大。而学院的院长却是一个非常严谨,刻守教条的老古板。故事中的三人是学院的异类,兰彻长年是学院的第一名,而另外两人却是倒数一二名。兰彻为了使莱俱相信教条主义的无用而使学院中另一名古板而成绩好的学生查尔图在学校的演讲上出名,以致查尔图立下了十年后和兰彻比拼成就的誓言,引出片头三个人寻找兰彻的一幕。兰彻在院长大女儿的婚礼上认识了院长小女儿皮亚,并使皮亚看出她未婚夫拜金主义的丑像,最后兰彻和皮亚陷入热恋中。后来三人因偷院长的试卷而被院长开除,在开除的路上刚好碰到院长大女儿要生产,而城市下暴雨以致交通瘫痪。当院长无助的时候,兰彻领导学院的学生帮助产妇顺利生产。因着这样院长对兰彻另眼相看,免去他们被开除的噩运。故事又回到三人寻找兰彻的线路上,他们到达兰彻的家里发现兰彻其实另有其人,而真实的兰彻其实只是他主人家里园丁的儿子。因着他热爱学习而与主人签订协议,主人出资供他学习,而他在将来的学位证书上必须写上主人儿子的名字。紧接着他们打听到兰彻的地址,但此时又听到皮亚即将结婚的消息,因此他们赶到婚礼现场将新娘抢走,并找到了兰彻。而查尔图发现兰彻其实就是他即将要合作的生意伙伴,比他更加成功百倍,而兰彻和皮亚则重新走到一起。

哆嗦了这么多才大概讲了下故事情节,其实也是想让自己对这部电影印象更加深刻,毕竟是一部挺精典的电影。影片的主题是在阐述自由的观念,就是人不应当受到各样的束缚,而是真正的享受自由带来的乐趣。不应该为了前途,为了家人的期待,为了各样的要求,而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心志。主人公兰彻作为一个天才学生,不但自己一直贯彻这样的思想,还帮助别人脱离各样的束缚。兰彻他可以在明知到学习得再好都没有学位的情况下,还能一如既往的追求知识,并且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兰彻帮助法涵有勇气追求自己所喜爱的摄像的梦想,帮助莱俱脱离对各样事情的恐惧,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帮助皮亚脱离用金钱衡量的婚姻,帮助院长改变固守己见,不思创新的思想。影片中所不断阐述和表达的自由创新的思想,勇于挑战旧制度的思想,对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种提醒和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在人生的道路上,何尝不像故事里面那些害怕改变,固步自封的人那样,整天为了金钱,名利,地位,为了成为别人眼中所称许赞叹的人,而不为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牺牲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自由呢?

影片中可能有一些拖沓的地方,特别是唱歌的部分占了好长一段,或许是文化不一样的缘故,但总体上不论是创意,剧情,笑点,和影片所带来的思考,都说明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让我们都能够从这部电影中,学习成为一个乐观,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人。


观《三个傻瓜》有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也用不同的方式阐述了相同的观点。

三个考上印度皇家工程学院的高材生非常的与众不同。兰彻自小喜爱工程,但他却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他从不为学业所累,也只有他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并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机器。只有用自己的语言把老师和书本上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些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否则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还始终是别人的。他经常问些问题让老师和院长们难堪,老师院长都不喜欢他,觉得他像个傻瓜,经常把他赶出教室,但是他不以为意,依旧对科学的热情不减,他的成绩从来都得第一,并且在后来兰彻成为了一个拥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家。

拉加是一个瘫痪在床的邮局局长的儿子,家境贫寒,过多的生活压力让他不堪重负,即使对于他非常喜爱的工程学也从来不曾学好过。他为他所爱的科学所累,他在人民的眼里也是一个傻瓜。

而另一个傻瓜叫法罕,自小喜欢摄影,迫于家庭压力而上了工程学院,由于他每天做的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成绩和拉加一样在学校从来都是垫底。

这三个好朋友被别人当作傻瓜、异类,可以看出他们和世俗巨大的价值观差异。这些价值观的不同包含很多内容,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关于科学和人的关系部分。世俗认为,学习是来考试的,最终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荣华富贵,为了名利。他们对前人的经验总结不假思索地崇拜、僵化,教条化,他们不鼓励创新、反对质疑。他们主观地认为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你就该像个机器一样不停工作,不要考虑也不能考虑自己的压力、兴趣和爱好。好好学习科学知识是无条件的。

总的来说,他们把自己当做机器,也把别人当做机器。在这种价值观的主导下,人人都被科学绑架了,都成了科学的奴隶,比如:老师、院长、以及永远也比不过兰彻的查托。

而这完全违背了人和科学之间关系的基本定律。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睦相处,而不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科学是为人类所用的,而不是为害人类的,并且科学应该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而不是更加不好的。我们用科学,而不是追赶科学。

我们人类盲目追求科技的尖端化,搞各种科技竞赛,学习竞赛,忘记了我们是人,我们不是机器,我们有情感,我们有需求,我们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机器化。

良好的人与科学的关系就是兰彻所认为的那样,兰彻和科学像一对好朋友,科学成就了兰彻,兰彻也成就了科学。科学不能离开人,人也不能离开科学。但人类一定不能为科学所累。当我们有这样的感觉的时候,一定是我们做错了,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好好想想,除了科学,我们还有文化需求,我们首先的应该是把我们的生活过好,这也就是王垠所讲的那样。

所以请尊重我们作为人的基本情感需求。而不要盲目追求无穷无尽的科学技术,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学会好好地生活才是首要的。

观《三个傻子》有感


《三个傻子》观后感

今天,在家里观看了一部印度片,名叫《三个傻子》,又名为《三傻大闹宝莱坞》,之所以选择这一部电影是来源于上次美术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看了一部分,正好里面的一位主演兰彻是《地球上的星星》里面的一位老师,看见他,特别熟悉,我也被这部影片吸引到了。

影片开始于一架飞机上面,法罕在飞机上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便装病晕倒在飞机上,飞机拿他没有办法,只能回到原点,再坐车来到了木兰踏上,还有一个叫拉加也随之到达。

这么着急干嘛?是因为,他们要找到他们的朋友兰彻了。在以前,他们三个在帝国工学院上学,并且是很好的朋友。兰彻是个很棒很特别的学生,因为兰彻不会按照老师教的死记硬背,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兰彻还有一个智慧心得,特别有用,那就是,把手摸着自己的心脏,对心脏温柔的说:一切都好、一切都好这样,就不会害怕了。帝国工学院的院长被同学们称为病毒,病毒院长曾对同学们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就像赛跑,不跑快点你就会被踩过去。

对啊,说的那么形象,生命只有一次,珍惜。兰彻、法罕、拉加偷偷来到了一个婚礼现场,可以这样说,他们是来蹭饭的。

来到这里,佩雅和一位只求金钱之人要结婚了,可是兰彻却认为他不会给她幸福。而佩雅正是病毒的二女儿。这下,他们惨咯。病毒不让法罕、拉加和兰彻玩,因为兰彻会把他们带坏,但,种种方面,我都支持兰彻。

兰彻还是成功的说服了佩雅,经过这件事情,佩雅和兰彻互相喜欢上对方了。要考试了,这次最重要的考试,考试成绩出来了;兰彻全年级第一,而法罕、拉加分别是倒数一、二。只能说,他们不适合做这些,他们分离了,上面这些都是回忆篇。

这时,法罕拉加早就已经结婚了,但他们没有看见他们的朋友,兰彻,他们准备去找兰彻。他们开着车来到了一个宫殿,这里非常豪华。可是,他们看到了兰彻,但不是兰彻本人,同一个学位,同一个名字,但却不是同一个人。原来,兰彻只是在兰彻家的一个仆人的儿子,从小,就一直饰演着兰彻,但它的真实名字是丘德。

法罕拉加知道了丘德现在正在学校当老师,便叫上佩雅一起来到了这个学校。大家在一个沙滩上看到了他,丘德,便齐齐对他進行了痛打,因为丘德沒有給他们打一声招呼就跑到了这里,知道了他的名字,原來是王杜,王杜是当代的著名科學家,王杜一直坚信,也总是说着:追求卓越,就一定会成功!


观电影《三个傻瓜》有感


电影《三个傻瓜》观后感

禁不住女儿的再三推荐,下午观看了印度影片《三个傻瓜》,本就不排斥印度电影的我,一开始就被影片中搞笑的镜头、主人公兰彻非同一般的出场方式深深吸引,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一口气看完,且有再看一遍的冲动。

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一所高校帝国工程学院中的三个性格迥异,家庭背景截然不同的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走出校园后的工作。主人公兰彻是个性格叛逆的学生,他反对死记硬背,公然顶撞院长病毒,对院长主张的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的成绩至上做法当面质疑。他以他的善良、幽默、自信和开朗赢得同室的两位同学的信任和友谊,也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具有400多项专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电影语言幽默,情节简单却引人入胜,在轻松愉悦的观看中给人以启发。

最先吸引我的是电影中的插曲,虽为印语演唱,但是那明快轻松的节奏,印语特有的腔调如余音绕梁。尤其是歌词部分,浅显中蕴含哲理如风一般自由似风筝翱翔天空 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 他却在独辟自己的蹊径朋友失败时,你难过;朋友成功时,你更难过 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

电影中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台词也给人以启迪。

大学不是高压锅。这是主人公在质疑院长病毒时说的一句话。成绩至上,以成绩论英雄在中国不仅仅是大学,中学、小学一样存在。在沉重的压力下,教师为成绩而教,学生为成绩而学,家长唯成绩而论。在成绩至上的高压之下,教师没有了思想,学生失去了自由,家长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就像影片中另一句台词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

学习是养成。学习是一种养成教育,即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样的道理,我们老师其实是懂得的,只是在教学中疏于动脑,懒于实践,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最后将有情有义的养成教育蜕变为冷冰冰的知识传授,教师疲倦,学生更累。

要听从你的心这是影片中兰彻对室友法尔汉说的话,法尔汉本是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迫于家庭的压力才进入帝国工程学院的,后来在兰彻的鼓励和帮助下听从自己的内心,成功说服家人,最终得以从事自己钟爱的摄影事业。听从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是勇气,有时也是放弃。在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但是常常因为一些原因而放弃。没有思想的老师怎能带出有思想的学生,我们需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勇气。听从你的内心,这也是我们要引导孩子的。因为年龄的原因,孩子还不会表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这时候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引导孩子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做回真正的自己。

影片中耐人寻味的台词还有很多。

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

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八年级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了,而他应用了

当你不断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知不觉追赶你。


观《战马》有感三


《战马》观后感三

这是一部带有文艺史诗风格的电影。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讲述了一匹神奇的战马传奇的经历。电影以战争为背景,表现了作品的反战主题。

影片从童话般的田园景致,色彩饱满的青山绿草、红瓦砖墙美景中展开。在那青山,平原,蓝天,绿树,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平原上,小马驹乔伊安静详和地出生了。刚一出生,人们就惊叹于它的美丽。棕色的皮毛,四只脚都是白色的,像套上四只白色的袜子,额头上还有一个白色的胎记。稍稍长大的它,就被迫离开了母马,被人拉到集市上去叫卖。终于,它被一位跛腿的退伍老骑兵以30币买下。接下来,影片即以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场景为我们了展现了这匹英勇神奇的战马和它的主人艾伯特的传奇故事。

场景一:雨中犁地。为了买下这匹健美的小马驹,艾伯特一家已经倾家荡产,在地主的逼迫之下,尚且年轻不堪重负的乔伊不得不在满是硬石的平原上犁地。在经过了一次次失败和受伤之后,乔伊和它的主人始终不放弃,不退缩,坚定着信念,终于在一场来之凶狠的大暴雨中,乔伊和主人犁开了地,大地裂开了口子,像快乐的开出了花儿一样。乔伊和它的主人成功了,人们纷纷来向他们祝贺。乔伊和艾伯特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气,也因此才得已保住艾伯特家的农场。使他们一家得以继续生存在这个美丽的平原上。

场景二:生离死别。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最痛苦的莫过于生离死别。人与动物之间也不例外。小马驹乔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养大,情同兄弟。可是可怕的战争来临了。艾伯特的父亲迫于生计不得已将乔伊卖给了英国军官作为战马。从此乔伊离开了主人开始了在战争中巅沛流离的生活。在离开主人艾伯特的时候,动物和人表现了同样的情感。乔伊愤怒地踢开了牵走它的士兵,飞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无奈战争残酷地夺去着人们喜爱的一切。

场景三:战火狂奔。在战争中乔伊先后换了多个主人。在巅沛流离中饱经磨难。先是买走它的英国军官,后来是逃跑的德国小兵,再后来是美丽的法国小女孩,后来又是德国士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战争中自身的生命尚且不保,但他们都极爱没有反抗能力的战马乔伊以及它的同伴,一匹健硕的黑马。但这些人都不是它真正的主人,乔伊真正的主人是抚养它长大的小男孩艾伯特。终于在一次逃身的机会中,乔伊疯了一般狂奔而去。在两军战火中,它英勇地跨越了陷阱、泥坑、坦克、铁丝网,威武的头颅高高昂起,美丽的鬃毛随风飞扬,健硕的马蹄奋力抬起,仿佛神附于了它无穷的力量,简直成了一匹所向无敌的神马。因为在它的心里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到故乡,回到主人艾伯特的身边。但最终还是被一道道坚硬的铁丝网绊住了身体无法动弹。至此,让人不能不唏嘘于战争的残酷,战争带给人们以及动物们的无边痛苦。

场景四:雪中相认。被铁丝网束缚住的乔伊被一位勇敢的英国士兵和一位善良的德国士兵相救。是的,在战争中,因为一匹战马,敌人成了朋友。可见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没有人喜欢战争,他们本可以作朋友,却不得不在战场上你死我活。乔伊获救,被带回艾伯特所在的军营。艾伯特为了寻找乔伊已经参军。此时的艾伯特在战火中已被毒气伤了眼睛,双目失明。所幸乔伊获救,被带到了艾伯特所在的军宫。在医疗条件紧缺的情况下,军医决定处死乔伊。正在这时,艾伯特吹出了一声口哨。那是艾伯特从前训练乔伊时吹的口哨,乔伊再熟悉不过了。那声口哨在无情的战地军宫里显得那样动听。雪纷纷扬扬,乔伊抬起了头,凝神细听。仿佛失散多年的孩子听到了母亲的呼唤。人们都停止了动作,让开了一条路,艾伯特从人群中走出,乔伊听到了主人的呼唤,向主人奔去。

场景五:完美团聚。乔伊找到了主人。但因为当时英国军队规定,艾伯特的战马得拍卖。影片的最后,仍是以拍卖结束,与开头呼应。在祥和的夕阳里,远远一个黑点,那是艾伯特和乔伊回归的身影。家中的父母翘首盼望,发丝在夕阳中飞舞,目光中星光点点。最终一家人拥抱在一起。故事结尾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

走出影院的我,心情仍不能平静。

观《三个傻瓜》有感之兰彻


观《三个傻瓜》有感之兰彻
法罕、拉加和兰彻是同寝的大学同学,他们都在印度的著名学府帝国工业大学就读。法罕其实并不想学工业设计,他想成为一名野外摄影师;拉加的家庭十分贫困,他的家人希望莱吉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兰彻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谜。这个谜要到他们毕业十年之后才能揭晓。
大学里的生活总是和学习、考试、爱情相伴。兰彻成绩很好,总是名列前茅,而且他对机械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爱和天赋。而另外两个室友法罕和拉加则没有这么好的脑子,虽然学习很努力,但他们总是倒数的学生。法罕每天惦记着摄影,拉加每天畏首畏尾,早晚都要求神告佛以期自己考试通过。除了成绩出众之外,兰彻还是一个喜欢开导别人的人,他似乎是“先知”、又似乎是上天派来的神明,每每当他人在无助、错误或者是生活即将步入歧途的时候,他总是会恰当地出现,恰当地给予指点。因为他的这种高强的“本领”,他得罪了学校的院长、整蛊了只会死记硬背的同学、最终获得了爱情。
毕业前夕,院长把象征着荣誉的“太空笔”送给了兰彻,并告诉兰彻,他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学生。毕业的时候,法罕得到了一个匈牙利摄影师的工作邀请,拉加得到了公司的聘用,而兰彻则一声不响地离开了学校。他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
十年之后,当年被兰彻整蛊的“消音器”找了回来,他要带着拉加和法罕找到兰彻。在他被整蛊的那个夜晚,他和兰彻打了一个赌,要在十年之后的今天一比“事业的成功”。如今他拿着高薪、开着沃尔沃,自诩为“成功人士”。于是他便带着“两个白痴”按照一个模糊的地址便走上了寻找兰彻的旅程。也许这更像是一次朝圣之旅。
旅程渐次展开,他们也在屡屡回忆着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兰彻那离奇的身世和经历也将一点一点被揭露开来。结果总是出乎意料的,在一个硕大的学校里,在笑眯眯的兰彻面前,那个“成功人士”也不得不低下了自己高傲的脑袋。而当年和兰彻坠入爱河的姑娘最终也找回了自己的心上人。

感悟:
我对男一号兰彻很是佩服,他内心强大,追求卓越,对人的潜能发挥,对教育有着独到的理解,不随波逐流,面对压力,一直合道而行,合道程度相当高,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得风生水起。
他的合道而行,为他积了很高的道德注。他的卓越,他的发明为他积了功德注。多次帮助剧中另外的人物,包括校长、校长的两个女儿、拉加、法罕、毫米、还有真正的兰彻,以及他自己的学生等,积了私德注。知道毫米没钱学习,资助他读书,积了福德……
虽然他整体合道程度已经很高了,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导致他大学时期的一些不顺。比如,他刚进学校那段时间,校长本来在炫耀他的太空笔,并用这个笔来激励学生们认真学习,因他的独立思考,问了一个让校长下不了台的问题,从而造成他与校长之间的不和谐,以至于到后来校长要开除他。
他第一次上机械课时,教授问他什么叫“机器”,他也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回答了教授的问题,但是明显教授并不喜欢他的这种不符合标准的答案,而对另一位死记硬背的学生查图尔的完美答案倍感欣赏,兰彻对这点不以为然,没有看清楚教授的喜好,还继续争辩,激怒了教授,教授不允许他再上他的课。
这两点都体现了兰彻不注意场域,有点自我中心了,虽然他是对的,但当下别人接受不了,说出来就是自己招祸了。故而,自己的意见再正确,别人不想听,或者理解、接受不了这样的观念时,可以先闭嘴不言,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三,兰彻为了帮助拉加认识到填鸭式教育的弊端,完全没有考虑到查图尔的感受,把他的演讲稿串改了,使得查图尔当众出丑,也使得校长、资方、还有图书管理员尴尬万分,这也是为他自己埋下了祸根。
中和思维讲究处事圆融,不与人对立,不与人较劲,否则就是耗能,自己为自己招来灾祸。以他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用另外的办法帮助拉加,这样既积了拉加的德,又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从而失德。
为什么兰彻最终还是事业、爱情、健康都大丰收呢?主要还是因为他离“道”较近,积德远大于失德,故而成其才。但若不改他禀性中的漏,很难说他的整个人生都能比较顺。

观后感《观《战马》有感:硬币的第三个面》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成功的第三个人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