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作文大全 · 育友善之花 建和谐校园读后感

育友善之花 建和谐校园读后感

民主之符,谱和谐之章_1200字。

学习时,我们经常被要求写作文,写作文可以记录我们的生活。好的作文是你好文笔的显现,写作最重要的是什么?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民主之符,谱和谐之章_1200字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和者,和睦也,有和忠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协调统一顺和。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第一圣人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中,就有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间的融洽相处,即和谐相处。

在十六大报告反复出现的“和谐”一词,在当今社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更加和谐”、“巩固和发展民主和谐,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等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怎样做到和谐?当今社会有没有做到真正和谐?我想,这还与另一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

当今社会是民主的社会,大家都这么说,因而反映出了这个时代是个和谐的时代。是这样的吗?

民主,顾名思义,就是群众百姓做主。真正实现全体老百姓当家作主使得社会有所发展。我国早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不就有提出“民主”时代的先例了吗?如今,在民主时代到来之时,是否真正将“民主”渗入社会,人民群体之中,是否真正将民主进行到底,与和谐相连?

就拿近几年农民工朋友进城打工这件事来说,在大山里生活的农民工人们,为了生计,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进入大城市,在建筑工地上干苦活挣钱。或许我们真的体会不到什么,但那次看过一档节目后,我深深陷入了思考。那档节目时有关于农民工朋友的生活与工作。说是工作不如说是替人出力。在偌大的城市中,微小的他们终日在建筑工地干重活。搬水泥,拉石子,什么脏活重活他们都干。炎炎夏日,为了晚上不打扰附近居民,要白天顶着烈日劳作。一年或许都不能回家一次,为了赶工期,只能没日没夜的重复着手中的活。有些甚至是带了孩子老婆在身边。当他们说“能为这个漂亮的大城市增光添彩心里很高兴,看到高楼大厦也有自己为其铺的一砖一瓦,心里也倍感自豪。”他们是无私的奉献者,劳累多日却只拿不多的薪酬,看到他们的汗水与在偌大的城中显得格格不入,我的心酸了,留下了泪水。让人心酸的不止是这些,还有工头欠账不还这是最让人气愤的。辛苦工作了多少个日夜,却不能在规定的日期内拿到自己应有的报酬。近几年来不少这样的事实发生。就此事而论,我们的社会是民主的吗?

我想,不能以身份来论人,是否都觉得农民工人们来自农村就应该是卑微的,身份低下的?不,他们是无私的,若是没有他们,哪来的宏伟建筑与霓虹大楼呢?虽然他们与城市显得格格不入,但城市的美丽也有他们的一份力啊。这是民主的时代,为什么他们的待遇却和其他人不同呢?

民主,人人平等,平等享有权利与义务。我想,若是那些农民工为要回报酬而采取了不妥的手段,那这个社会还有何和谐而言呢?

使民主渗透进整个社会,遍及每个角落,我想,整个社会都会和谐。人与人融洽相处,社会发展也会快速提高。

大家该齐心协力,用民主之符,谱和谐之章。

hdh765.Com更多作文大全延伸阅读

雨夜的断章_1200字


回忆,是一种令人执着又迟疑的幻觉。

每个雨夜翻阅自己的记忆或许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我们所谓的青春也许都带着静静的火,顺着初春延伸的轨迹,指向远方看不见的终点。接着耳边拂过风的声音,使我们忘却了一些东西,又铭记了另一些东西。那些变幻不定的记忆像午夜的月光,从树叶的间隙里落下,仿佛因被梦筛选过而变成一格一格的。桐花下的暗青色石板路和无声的细雨,或许是梦回江南古镇的平和与浪漫。于是我开始思考,思考那些几百年几千年前的诗人会否不倦地抒写那些感人的故事与情结。记忆真是个好东西!在它淋湿你的时候,像极了夜色中彷徨的黑色枭鸟,来回地掠着优美的弧线,却不容易让人察觉。只因为它总让你浮想联翩,而又回味无穷然后我开始回忆那一场场无声息的雨,隐忍而又沉默地还原那一段段刻在掌纹里的时光。我仿佛看见破败的古巷在喧嚣沉没的雨夜里显得格外颓废而仓皇。贴在砖墙上泛黄的春联像老旧的照片,透着微凉的迷蒙。那些在午夜中上演的记忆断章,总是被人们称为梦魇,因为它们总是在我们闭上双眼的时候,传唱我们的快乐与悲伤。记忆真不是个好东西!它会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潜入你的身体里,使你沉沦于过去的魅影,扭曲而邪恶地映在斑驳的地上,让你后知后觉,却又无可奈何有人告诉我,回首是一个让人说不厌也说不清的话题,犹如传说中樱红的彼岸花,连接着我们轻舞的前世与飞扬的今世,续不完的红尘越集越多,就像落体一样越来越难以把握。于是我发现,整整三个月的春天,天空都爱洒下无声息的小雨。这一切就好比爱作怪的精灵,在魔与神之间无名字又无阻碍地穿梭。我突然想知道那些几百年几千年前沙场上的鲜血,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是如何被一场场这样无声息的雨无声息地泯灭然而记忆没有带我走。待在足够的尽头之后我也许会停留在奈何桥上回首那些曾经令我感到亲切的风和雨。轻舞飞扬已不再是我的岁月,逝去与留下都在一念之间。奈何桥上奈若何。我知道,天国里有一种神奇又可口的饮料叫孟婆汤。传说老婆婆熬了千万年,能够解除人间的思绪和眷恋,可我呢?要不要也尝一口?恍然间,我才明白那些记忆抽离我身体时的感觉,就像春季的雨一样毫无声息并让人释怀[点评]文章的笔触直接指向遗忘的背面记忆。记忆让你浮想联翩,而又回味无穷;记忆让你后知后觉,却又无可奈何:这也是人们的尴尬处境,作者辩证的思考由此获得了一种思想的深度。记忆就是如此让人陶醉而无奈,但人生必得前行,必要接受新事物,所以记忆并没有带我走,而且记忆最终抽离我身体而去,于是我便释然了。而寓朦胧抽象的哲思于形象生动的描绘则是文章又一亮点。文章将记忆和雨夜糅杂在一起,便产生了丰富邈远的联想:回味无穷的记忆里有掌纹里的时光,也是颓废而仓皇的古巷;无可奈何的记忆里则有爱作怪的精灵、鲜血和兵荒马乱的时代太多的意象共同指向记忆,使记忆具体可感。

自然之眼_900字


自然,它带来一片云彩。因为它看到华北平原上的小麦地里裂痕很大,干旱很久了,它要为农民们孕育雨水;因为它看到上海的高楼工地上烈日炎炎,它要为建筑工人遮阴。

自然之眼,见证沧桑历史。一粒沙能见证世界的变幻莫测;一朵花能见证大气的风起云涌;奔腾的江水见证岁月的流逝;参天的古树见证着世态炎凉。

童眼看自然,小拙中见大智;万物看自然,微小中见深远;我看自然,却仿佛看到了自然的眼睛,那样的眼神,说不出的滋味。

是啊,我们从自然万物中看到了哲理,而谁又能说,自然没看着我们呢?说见证,自然见证了第一个生命,有谁敢说,它见证不了最后一个生命呢?万物,在他眼中,不是小丑,但真的不足称道。也许当年他孕育的恐龙,在日后对它产生威胁,而被无情的埋葬,如果是这样,谁能说人就可征服自然!人是智慧的,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样是弱小的、微不足道的,至少,在自然面前。智慧是自然赋予的,发展是在自然的底线上的。虽然如今人们高喊像什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自然”,但实际上呢,环境还在恶化,物种相继灭绝。况且这些口号都是以人高于自然的姿态说出来的,以这样的姿态说出的话,能起多大的效果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不知老子为什么这样说,好像那时并不存在什么环境问题吧!由此,我猜测老子是不是能预见未来,预见到我们如今的所作所为,便提出人要效法于自然这一箴言,然而事实总是残酷的,恐怕“地法人,天法人,道法人,自然法人”即万物皆效法于人才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不知道人们是自信还是自负。自然在亿万年前为我们储存的资源已经挥之殆尽,而人们拿着测得的惊心动魄的数据却没有阻止,而是扬言开发新资源。我不敢妄下评论,也许世界各国这么做是因为现在阻止开发自然资源已经太晚了,同样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类,要挽救的话可能也太晚了……

既然我们能把亿万年前的长辈从世上抹去,又怎不知自然会让我们去接替呢?

我对着自然倾诉着这一切,但他的眼神中仿佛始终是不屑的、无所谓的。是啊,我们有什么能撼动自然的呢?也许,一阵风,人类就将逝去,悄悄地,带不走一片云彩!

静而知之 800字


静是什么?你也许很茫然。

“忙”是什么?你一定很了然。

马路上的风驰电掣,人行路上的行色匆匆,人们睑上无不写着一个字——“忙”。“忙”是当下人们最普遍的感受。

为什么而忙”?为生活,为生计,为赚更多的钱,为得更多的利,为有更大的权,我们有无数个忙碌的理由。但是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丟失了什么?是的,我们丟失了至关重要的——静,心灵的宁静。在忙碌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静”,因为“静而知之”。

庄子,两千多年前的先贤,穿越时空告诫着行色匆匆的我们:“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

前有先贤,后有名士。清代李渔在家乡建亭,命名为“旦停亭”,且拟联明志: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他劝诫忙碌于名利场的人们,停一停,歇歇脚,在山水中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获得一种生命的从容。

静而知之。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以宁静的心灵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你会真正感受到山间那欢悦的鸟鸣。

“月出惊山鸟,时鸣舂涧中。”王维以他宁静的内心享受着庸碌的世人所无法感受到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美,感受着明月、春鸟、溪流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湾心湖的澄澈宁静之美。

静而知之。只有保持心灵的宁静,才能真正知晓自己内心的需求,获得深邃的人生感悟。

还记得那位不朽的苏轼吗?“乌台诗案”使其放逐黄州,在那段穷困潦倒的失意的时光里,他始终保持着心灵的宁静,从容面对,淡然处之,并以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丽诗篇,抒发了旷达豪情,超越了世俗的荣辱毁誉,超越了成败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奢侈品,但其实它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让我们以“静”涵养我们的心灵,以心灵的宁静感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生活之理,以心灵的宁静成就生命的从容与淡定。

心之所向_900字


古有孔夫子一生贫寒,周游列国,终成万世师表;亦有李煜居高位,贪图享乐,终成亡国之君。今有马云,家境贫寒,高考屡次落榜,仍心怀理想,跃居中国首富;亦有柯达沉浸于昔日胶卷巨头地位,没能顺应时代洪流,终致破产。人行走于这个大千世界,重要的不是身之所处,而是心之所向。

在海外工作近二十年,当国家需要他时,他放弃了优厚的工资待遇,放弃了全球最为发达的实验室,放弃了美国国籍,毅然归国。他正如他的姓名所言,施一公,一心为公。在这里,他不再拥有在国外时响亮的名号,但他可以步步努力,被评为院士;在这里,他不再有得心应手的设备用于科研,但他可以一手打造全新的实验室。对于他而言,无论身处何地,只要能够投身科研,只要能够报效祖国,他便已心满意足。

无论是身处海外名校,在众多专家的帮助下搞科研,还是在国内简陋的实验室内独自钻研,施一公都可以成功,只因他心之所向。倘若他一直沉浸在昔日的风光,埋怨着当下简陋的环境,那么到现在,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仍旧远远地落后在别国。在坚定的信念下,身边的一切困难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坚定的心之所向战胜了环境的简陋,促使他走向成功。

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无论他是赶着羊群寻找水源草场,还是被骗得身无分文行走于异国他乡,无论是他擦拭着水晶杯积攒着钱财,还是跟随着商队行走于一望无际的沙漠。他终究是应着天命一步一步走近金字塔,一步一步走向宝藏,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只因他深知,作为一个牧羊人,一个探险家,他应该四海为家,身置何处不应该成为阻碍他的因素,身处何处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心之所向才为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他相信凡是自己想得到什么,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帮助他,然而能阻止他的,只有他自己。坚定的信念,强大的意志,冲淡了身边的艰难险阻,促使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身置何处,而是我们将前往何处。轮椅上的霍金把思想放飞于宇宙,终成一代伟人;监狱中的安迪,心怀希望,向往自由,最终洗净重生,奔向海洋;囚禁二十六年的曼德拉,没有被牢笼所束缚,一心想着给无数同胞带来自由,九十余载的光辉岁月谱写处自由赞歌。身之所处即使再艰难,在强大的希望、信念面前也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坚定自己的信念与目标,坚持一路走下去,你会发现我们身之所处已不再重要,强大的心之所向正将我们引向成功。

相信《民主之符,谱和谐之章_1200字》一文能让您有一些收获!“好读后”是您写好作文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育友善之花 建和谐校园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