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回忆积木小屋观看心得

回忆积木小屋观看心得

观《回忆积木小屋》有感。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观《回忆积木小屋》有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孤独与回忆——观《回忆积木小屋》有感

今天看了个推送,正是推荐这部短片的。这部短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电影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片子很短,我耐心看下去,片子给我的有感动,有思考,有共鸣。这部片子是倒叙的,搬家时遗落的烟斗就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钥匙,由着捡烟斗这个情节,我们跟着主人公拾起了他过往美好的回忆。

片子一开始就是由主人公的孤独生活开始的,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默默垂钓,邻居们都走了,只剩下被淹没的屋顶。毫无疑问,他是孤独的,几乎没有人可以交流,一个人默默地演着余生的独角戏。可是,随着最后一个邻居的离去,海平面又上升了,他一块砖一块砖,风雨无阻的,无奈地开始建造新“家”。随着新屋落成,他又要搬家了,但是搬家的过程中,嘴里含着的烟斗遗落了。搬完家后,整理往日的那些烟斗,才想起来,掉落的那个烟斗,承载着与妻子的美好回忆。于是,他收拾行装,开启了找回烟斗的“旅程”。烟斗找到了,可是目光所及是曾经的“家”,是他和家人一起生活的地方,于是,他一层层的向下走,与妻子的相濡以沫,相伴到老,伴女儿一步步长大成人,回忆被暖色调的画面展现的很美好,但是我的内心并没有因此发热,因为我已经看到了他现在的孤寂,看到他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单生活,他就是大海中的孤岛,随时都有可能被淹没,因而,再暖的色调都不能传递给我温暖。尽管美好的回忆并不能传递给我温暖,可是对于刚刚开始成年人道路的我来说,他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憧憬,对与爱人和子女相伴一生的憧憬。

我想,作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它传递给我们的应该不只是这些。片子开头是在一个小房子里。当镜头移出房子,移到了远景的位置,我们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孤独地耸立在海里的小屋。然后,我们才发现海上什么都没有,除了一个个裸露出来的尖。我们会好奇,这个尖是什么呢?珊瑚礁?还是小屿?但是随着回忆的开展,我们发现,原来是被淹没的屋顶。回忆结束了,整个纵向的屋子全景浮出水面,我们看到,原来被水淹没的东西有那么多?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那么多层房子被淹没?我想,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有很大的责任。这大概就是这部影片在温情外的另个主题,即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状况的担忧。

总之,看这部温暖的回忆的片子并没有给我温暖,更多的是沉重。但是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部好的片子。

把握幸福——观《回忆积木小屋》有感

当时光的漩涡将幸福紧紧包围,那些温馨荡然无存,只剩下回忆的枷锁慢慢封存爱,还有撕心裂肺的孤寂。

——题记

我们在拥挤间忘了忙碌,也忘了丢失的是怎样的怡情和感动,一出电视剧褪尽浮华,只留下记忆的一片惨白。当生命到了尽头,不经意发现,身边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却独留下一段撕心裂肺的孤寂,以及永远的宁静。

影片中的老人,房子被无情的洪水一层层的淹没,他一次次的垒高房子,虽然性命无忧,但潮涌般的无以言尽的孤寂却笼罩着他全身。一次偶然,他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段一次次在他脑海中浮现,幸福的浪花在他胸中激荡,他的房子显得温馨得多。

人永不可能熬过时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个定数。如果一味前行,当接近“句号”时,在某个拐角,恍然发现,幸福是如此的耀眼,只是在一瞬间化为破碎的泡沫,在阳光的照射下,温暖,却又悲伤,总不能抓紧。那么,为什么不能在品尝悔意之果之前,珍惜幸福,把握眼前的美好时光呢?

那个黄昏,独自从学校回家去,沿熟悉的小路一步一步慢慢往前,忽地,一枚落叶从肩头拂过,徐徐飘落在摊开的手掌,纤毫毕现的丝络,略略有些枯萎,如一只灵盈的蝶,微微在手心里颤动,他竟如此从容地赶赴一场凄冷的葬礼——我的心不由得收缩了一下:一种异样的疼在心里。

一开始我还不明白,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每个人的人生都被自己播下的热情追逐着,生命有时寂静无声,有时疲惫不堪,有时转瞬即逝,但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践踏过这一片土地的尘埃,数过这一片天空的星星,观赏过这一路的风光,仍不失为一种完美。

当时光的漩涡将幸福紧紧包围,幸福的回忆仍在,幸福仍在......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观《天堂小屋》有感


爱的救赎——观《天堂小屋》有感

剧情简介:

《陋室 The Shack》,又名天堂小屋,由斯图尔特·哈泽尔丁导演,片长132分钟,2017年3月上映。影片的主角是一个中年男人,在一次家庭聚会中,他的女儿被绑架、被带走。之后,她的尸体在一个孤零零的小屋中被发现。数年后,这个男人收到了一个字条,从书写的内容来判断,写这张字条的人是上帝本人。字条让男人重新回到了小屋之中,而他在这里所发现的一切都将改变他的生活。

爱的救赎

——观《天堂小屋》有感

文/雷震

男主人公迈克在救落水的儿女回来之后,发现小女儿不见了。再也找不着了。从此失魂落魄,耿耿于怀。丢了钱,让人心疼一阵子;丢了孩子,会让人心疼一辈子。如果你认为这样是小题大做,那是因为这事没轮到你头上。想好怎么安慰失孤的人了吗?

电影《失孤》讲述的就是父亲寻找失踪孩子的故事,个中辛酸,摧人心肝。“在路上才觉得对得起儿子。”失去孩子之后,更容易感受到孩子是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雷泽宽(刘德华饰演)骑着摩托车,插着寻亲旗,天南海北去散发和张贴传单,到处打听,坚持了十五年,而且还会继续找下去,尽管犹如大海捞针。影片的最后,雷泽宽遇到了一群和尚。他跟和尚有段对话:

——师父,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偏偏是我儿子丢了呢?

——阿弥陀佛。

——师父,我…我总是觉得我和他之间就一层窗户纸,可那层窗户纸就捅不破。……能不能告诉我,我儿子能找回来吗?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了,缘灭;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

——你能不能告诉我,他还活着吗?

——每一寸土地,你都在上面生过、死过;每一个众生,都做过你的父母。施主,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

这是佛教面对失孤给出的答案。

《天堂小屋》中面对同样的事情,基督教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影片采用象征的手法来呈现男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治愈过程。

迈克突然有一天收到了上帝来信,邀请他到小屋见面,这个小屋就是女儿遇害的地方。他就借朋友的车前往。

其实,接受邀请就是接纳上帝,这也是救赎的开始。

看到小屋中女儿遇害的痕迹,迈克有些愤怒,狠狠地摔椅子、砸桌子,发泄了之后静静地躺下了,奇妙之旅就开始了。

他来到一个家庭当中。这个家庭由三位一体的神组成:圣父成了黑人妇女,后面又变成了白人老头儿;圣子成了有络腮胡子的儿子;圣灵成了有东方面孔的女儿。

他觉得上帝不公平,圣父开导他:“痛苦总有办法扭曲我们的内心,能让我们做出难以置信的事。当你只看到自己的痛苦时就看不到我。你陷在痛苦中不是因为你走不出去,而是因为你不肯走出去。”圣子陪他划船,在水中嬉戏,给他耶稣履海的平静和信心。圣灵收集他的眼泪,眼泪后来能够浇灌出生命。其间还有一段与智慧女神的对话,模拟的是末日审判。

我们为什么会遭遇不幸?是上帝造成的吗?不是,是人的罪造成的。他人犯罪往往会伤害到我们,我们犯罪也会伤害到别人。罪从何来?要追溯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因私欲偷吃禁果。罪的工价是死,当一个人死了,我们对他的恨恶感也往往会消失。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在彼此成就的同时,也在彼此伤害。人的价值(功成名就)要在人群当中才能发挥出来,而人的痛苦(爱恨情仇)也往往与他人有关。滚滚红尘,我们就被裹挟着泥沙俱下地汇入大海。

迈克的父亲酗酒,有家庭暴力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爷爷也是这样对待他父亲的,他父亲也是受害者。“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西3:20)。”这句话倒成了父亲鞭打儿子的借口,其实夫妻恩爱是最好的家教。

每一个犯罪分子的成长中总有一些辛酸和缺失,家庭亏欠他,社会亏欠他,他再通过犯罪行为回馈给家庭和社会。犯罪者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这是恶性循环。

申命记5章9至10节说:“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罪往往有代际的延续性,尤其是三四代当中能够直接接触和影响的家庭;四代以上,由于人的寿命有限,很难有直接的接触,影响会小一些。神的惩罚是暂时的,爱是永远的。

上帝作为我们的父,看到诸多犯罪事实,很痛心,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浪子回头才是他的期待。他一再地给我们悔改的机会。爱和救赎是上帝的着力点,而恨和报复是人的着力点。上帝是爱我们的,当我们互相伤害时他很痛心,他不想选择谁而放弃谁,他想拯救每一个人,包括伤害我们的和我们恨恶的人。上帝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们想的是报仇,上帝想的是拯救。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4—8)

“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来8:12)这是良性循环。

我们往往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标准论断人、审判人。作为受造之物,我们没有这样的权柄。唯有选择相信,把审判权交给上帝。上帝必为无辜的人伸张正义,为他们预设永生的乐园。

影片中孩子没有找回来,但上帝让他看到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很好。

迈克和家人却恢复了往日的欢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当我们被悔恨辖制的时候,痛苦不堪。唯有从上帝而来的爱才能让我们得自由,得释放,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观《回忆中的玛妮》有感


观《回忆中的玛妮》有感

三年(5)班 杨泽成 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

我看过很多的电影,比如:《回忆中的玛妮》 《超凡蜘蛛侠》 《美人鱼》……真是数不胜数,可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回忆中的玛妮》。

《回忆中的玛妮》剧情讲的是杏奈和玛妮的友情。杏奈和养父母生活在一起,她没有一个朋友,是个自卑而孤独,且患有气喘的小姑娘。后来,在一个夏天,杏奈被送到了诺福克,和老佩吉夫妇一起生活。在这个海边的村子里,杏奈认识了同龄的女孩玛妮。她们成了好朋友,一起玩耍,一起谈笑。玛妮让杏奈慢慢敞开心扉,性格变得乐观开朗了,从此脱离了孤独,学会了交朋友。

看完电影后我感觉友谊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回忆中的玛妮》让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去游泳集训。集训的前几天,我特别地想家,想爸爸妈妈。不管是白天集训,还是晚上睡觉,脑海里只有家。于是,白天训练不在状态,晚上经常失眠,到深夜都无法熟睡。那一阵子,我在质疑自己最初的选择,想从此放弃游泳,认为世界最悲惨的事情就是来到这个鬼地方参加这要命的集训……可是,慢慢地,游泳队的伙伴们让我感觉到了快乐,点燃了我对游泳训练的热情。每天我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矫健的身姿让我们对彼此充满了敬意,我们一起去游泳馆奋力拼搏,结伴而行去食堂享用香脆可口的鸡腿,训练完回到宿舍我们一起疯狂地玩西游杀,三国杀,扑克牌等游戏,晚上一起走进教室看书,画漫画,看电影……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我感觉生活变得美好。几天后,我就适应了集体生活。

我的感悟是在生活中,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没有朋友,就没有一丝温暖的风,就会很快感到孤单,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地充实自己对别人的友谊,珍惜身边的朋友。

读《回忆中的玛妮》有感

温暖的故事

《回忆中的玛妮》这是一本读起来就欲罢不能的书,第一天一口气读了一半,看到的是两个女孩安娜与玛妮之间纯真的友情。安娜是一名孤儿,母亲死于车祸,外婆病逝,她被送到儿童福利院,后被人收养,然而安娜并不快乐,她很孤单不与人交往,甚至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与自己的养母之间也存有介蒂。后被送到海边的小村,希望能改变她,安娜在这里结识了女孩玛妮,玛妮也是孤单的女孩,她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话题,相处非常和谐融洽。这一部分的描写非常细腻,海边的景色,安娜的心理活动,两个女孩之间的对话,她们在一起的活动,好像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看电影一样。

第一天读到这里时,如果以我的思维向下发展,我想可能就是两个女孩分开之后,安娜怀念玛妮,因为书名就是《回忆中的玛妮》。然而故事的情节却让我万万没有想到,根本不是我们猜想的那样,玛妮居然是安娜想象中的人,不是现实存在的,可是却为什么又那么真实?而玛妮居然是安娜的外婆。安娜经常来的海边的别墅就是她外婆居住过的地方,这里留下了她外婆的日记。别墅新主人家非常热情好客,安娜在这里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也结识了真正的朋友。吉利讲述的故事就是玛妮的故事,安娜在故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外婆、自己的母亲,似乎与玛妮之间真正交往过,也真正了解了她们,理解了自己的养母。安娜重新快乐起来!

书看完了,故事却久久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是怎样的情节曲折离奇却又温馨感人,看着安娜与玛妮划船的背景封面,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美好!书的前面有著名插画家绘制的漫画,画面温暖。书内为纯文字,字体也比较小,适合初高中生和成年人阅读,留给越越长大些再看,她才能有耐心读这么厚的书,才能读懂这本书,才能理解那些意境。

观《建党伟业》有感:我的回忆


《建党伟业》观后感:我的回忆

刚结束一科,松口气,看到好多TX写的观后感,好激动,自己来一份。合掌,文采什么的不要多做要求啦!

通观建党伟业,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恩,我恶俗。开始的部分,就记住了小蒋男扮女的那段。本来以为他会像通常电视剧里面,蒙混成功,顺利完成暗杀人物。我跟旁边吐槽,拜托,这个头,这身形,这比例,这魁梧的身板。那个看守要是看不出来,晕晕晕。结果看守他看出来了,还支招了。噢噢哦,不得不说,我有点吃惊==自殴,我不是故意的。

再来就是廖TX的朱德,我瞬间就穿越的晨儿的乌鸦,很像很像啊。一下子就伤感了。我想如果,沽宁的乌鸦飞到这里,也一定是如此般神勇无敌。呜~~

皮斯卡,骑马都好帅好帅啊,好有气势。好看好看。

然后陈老师那段演讲真的很有激情。一般我感受到特别好的东西,就会起鸡皮疙瘩。他做到了。然后大家就一起呱唧呱唧,呱唧呱唧。然后在呱呱唧唧中。我们的热血小青年,阿莫出现鸟。心心眼。真的很帅啊,很抓眼球的。后来我还问过很多人,也看过很多人,多阿莫的评价。我想知道是不是单纯因为晨儿在我心里的位置,才觉得他最耀眼。结果,嘿嘿,晨儿的演技那是顶呱呱的。大家是真的被他所饰演的角色给感动到了。真心的折服。看到微博一边倒的高评价。偶心里是倍高兴啊。自信度满满滴。

真真说晨儿每个神态和动作都很有戏。出场没几分钟,就能把他的人物性格,抓的七七八八。扭腰,偶真的很可惜,他和姐夫那场拉扯戏啊。可以说两个小BOSS第一次过招啊,泪奔,就这么给咔嚓掉了。期待好久了,我就是想看看,太祖是怎么BLX起来的。及谁是怎么让他这么BLX,以致后来回忆,都很委屈,憋屈的说,他们看不起我这个xxx啊!!!!(\(^o^)/)

话说穿着中山装的阿莫,真很好看啊。难掩其锋芒。莫中心,很自然就会被他的身影吸引过去。无论戏里戏外。也许是一些原因,大家普遍对阿莫,后期比较了解。看完建党伟业之后,对阿莫有很大大改观。都说要看看历史,补补课。晨儿,功劳一大件啊。就像你说的,阿莫前期很重要,后期很特殊。没谁非给被一个结果定的死死的。

在来偶很水心54运动的时候,呜呜,什么登高啦,遥望了,霸气外露啊。阿莫,那句章宗祥呢,我的心肝,个颤啊颤啊。美貌与气势共存。散花,阿莫,头脑,组织,鼓动,种种能力一级棒。就是很可惜,演讲的那部分,给咔嚓了

然后陈TX单干,被抓,释放的时候。飙泪的看着他的至交好友,和底下一干人物,ABCD。阿莫在其中,得瑟了两下。为神马要说这个呢。蹲墙角,之前我不确定是不是晨儿。呜~~~~我居然没找到。太不该了,太不该了

顺提一下,张TX的周福海出场真是风度翩翩啊。船上那个镜头好帅的说。后来很多的笑点都是他,什么时候跟晨儿拍个喜剧什么的,很有看头啊。

呜~接下来和太祖的一抱拳,一相握。绽放如花般笑容,看的我心花怒放啊,咳咳咳。瞬间想起了一笑泯恩仇,呸呸呸,哪有仇啊。明明人家很要好的,扭动。

还有阿莫那句嘉人相伴,也不介绍一下。阿莫真是,用词妥当,恰如其分,让人心里听着舒服。一件很简单的事,其实能看出很多东西。阿莫很适合主持一大,他不像陈独秀,一旦哪里拧了,会和人家对着干,无回旋余地。他能让对方舒舒服服的就达成自己的想法。欧楼,好腹黑啊,望天。反正人家共产国际很满意,扭动。

还必须说,一大会议生的阿莫。很帅,压得住气场,符其实。张弛有度。还有那句俄语,不管发音准不准,都迷得我里倒歪斜的。晨儿的声音一直都好听的要死,很有感觉。他多唱唱歌,那去KTV就HIGH了,就点他的歌,O(_)O哈哈~知道自己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嘴角那个小勾。美死啦,孔雀莫。


观“我们天上见”有感:童年的回忆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童年的回忆

好久没看电影了,我是留着泪看完了它。安逸、平和,生活是如此简单,在言谈话语间,在平实的表情下蕴含着内心丰厚的爱。

想起了我的童年:

我出生的年代也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爸爸妈妈是高级知识分子,航空部直属研究所。为了打倒美帝国主义,为了改造知识分子,爸爸妈妈被下放到河南山坳坳里一个帝国主义飞机发现不了的兵工厂里,备战备荒。本来妈妈和姥姥、姥爷说好了,我生下来就留在北京。临走时据说妈妈舍不得,哭得什么似地,又把我带走了。

一想起河南那个村庄,眼前就是一片片白花花的棉花地、绿油油、黄灿灿的玉米地。农民收玉米,我们小孩跟在玉米平板车后面,地不平,坑坑洼洼,玉米就从车上颠下来,我们就拣。还有花生地、胡萝卜地,农民从地里挖完了,我们就在后面挖剩下的。很多胡萝卜被铁锹铲了一半,沾满了潮湿的泥土。我们大人小孩把它们当宝贝拿回家。

难忘的小溪,和弟弟摸石子。现在家里还收藏着我和大奔头弟弟坐在小河边大石头上的合影,照片已经发黄了。弟弟长得随爸爸,像南方人,有人说他像越南人,也有人调侃大奔头,下雨不发愁。

打麦场上,一堆堆落着高高的麦秆,我和朋友们在麦秆底下找一颗颗散落的麦子粒,嚼在嘴里好似口香糖,淡淡的甜味(那时候好像不知道脏)。孩子们在麦场上玩跳房子,跳皮筋,掷柺,藏闷闷。卖场中间有棵高大的柿子树。刚结绿柿子的时候,我们拿石头把它砸烂,吃里面的芯。柿子熟了,黄灿灿的。麦场边长着很多酸枣树,枣可以吃;把带着刺的树枝折断,在一根根长长的棕色的刺上精心装点上五颜六色的野花,手里拿着美丽极了,感觉自己像个公主。

爸爸妈妈的工厂后面有一大片不知是桃花还是梅花,记忆中是朦朦胧胧的,粉粉的,像山水画,没有别人。

小学校是工厂子弟学校,叫新卫二校。教室设备很简陋。学生坐的是长条凳,2个人一张。记得好清楚,我的邻座尿裤子,顺着凳子流过来。老师那时候教我们唱革命歌曲。我是大队长,三道杠,带同学们领唱,洪湖水,浪打浪。好像老师还经常给我们念故事会里的故事。不记得学习内容了,只记得一个男老师,挺高大的,穿着中山装,人不错。

因为住的是山沟沟,去热闹的地方就要赶集。爸爸骑着大自行车,我坐在前面的车杠上,后面妈妈抱着弟弟。赶集印象里只有买老母鸡。

对了,和女主人公一样,我小时候也有个洋娃娃,很喜欢。

过年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回北京。河南的特产非常丰富,苹果、大枣、鸡、肉,自制的灌肠,好像什么都带,放在个大竹筐里。从河南小村庄到北京要倒几次火车,大包小包的。坐在火车站地上等车,人来人往的,心里总觉得有些恐慌,怕赶不上火车。

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落实政策,爸爸妈妈托各种关系调回了北京。我们住的地方发现了金矿。据说无数人蜂拥而至,挖的到处都是坑,很多人因此发了财。

童年河南山村给我留下的印象像一幅山水画,静、美、朦胧。

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感:乱的回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观后感:乱的回忆

最近很多人在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电影。

说的是青春的故事,说的是爱情的故事。说的那些年的故事。谁都是这么一步步的走来,现在看完,真的没那么的感慨万千。可能是因为我是这么一个麻木的人吧。

回忆我的那段故事,基本上和玩离不开,其实一直到大学都这样,我就是一个很爱玩的人吧,所以很多事没有那么的在意,也没那么的想去在意吧。

我的初中大概就是足球给我了最大的快乐,从那时开始,我喜欢足球,喜欢AC米兰,喜欢98那年让全世界记住的贝克汉姆。。。此后的生活就围绕着这些展开,虽然到现在,已经基本不再自己去踢球了。但米兰的红黑已经成为我最喜欢的颜色,曾经的万人迷小贝也已经即将带着满脸的沧桑退役。转眼这么十几年的时光就这么的走过了。

从初中,高中,大学。一切就是这么的快,现在已经2012年了,过去的一切无法像电影那样一幕幕的浮现了,因为我是选择性记忆的,总是把美好的,欢乐的记下了,不愉快的伤心的基本也忘记了。我缺点之一就是很健忘嘛。

电影是围绕着一起追的女孩展开的。我发现我那个时候还真没在意过女孩,就像男主角那样,我对女孩没有兴趣。一直持续了很久这种状态。再没兴趣也会记得那时那个8班的XX。(哈哈,导演,这段删了)

我一个朋友也在看这电影,他比我看的结束的早一点,他告诉我看了以后很释然,觉得想到很多高中的事,美好的青春万岁。。。也万岁吧,我的青春。高中带给我回忆现在真的很少了,就记得那些年,谁都在学习。。。而我虽然没男主角那么的成绩差,但也没很认真的去学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师让我一个人坐加座。。还一个人坐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坐在全班离老师最近的地方。。。我还记得当年我和同桌打架,被班主任罚站到楼梯口,结果发卷子我数学是满分,我第一个拿卷子,也是我第一次从教室外进教室拿卷子。。不过成绩嘛,大起大落也是我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一切看心情嘛,心情好就认真点咯。。。

绕了一大圈了,说说我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吧,这电影怎么说也是一个爱情片吧。看了总会有点想法的,只是我个人对感情和爱情的看法吧,其实很多电影说的很多的话都很蛮有道理的,不记得哪个电影里说的,说到过去的感情。每段过去的感情都让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从中经历了一段,这段感情也许过去了,但从中得到的经验和感悟却一直持续了下来,再下一次的感情当中,这些都成为了一个答案。所以,在我们的心中,那些经历都是天长地久。真的是这样,所以爱情也是大学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只可惜,我成绩太好,提前毕业了。。。。)这些经历都教会了我们很多,起码在出现下一段感情的时候,有些时候,有些场合,我们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去做,不该怎么去做都心里有数了。谁都不是天生的情圣,这些东西也不是爱情小说神马的能看懂的。不经历永远不会发现自己什么是想要的。所以经历是首要的。还有一点就是,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都会给你答案,只要能静下来去想,或者只要一个合适的台阶,其实自己心理怎么想的,会马上告诉你答案的。拿我曾经的一个例子来说吧,很好的借鉴哦。我陪曾经的女友去看衣服,逛了一圈下来纠结一双鞋子该不该买,我说买嘛,她又觉得准备买另一双,在纠结,在犹豫,然后我们在马路边坐下,我给了她一枚硬币,说,让老天来决定吧。然后在她扔出去了以后就知道了她真实的想法。就是这样,这是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当你犹豫的时候,去丢一下硬币,你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往往就是内心的答案吧。爱情不也这样,如果加进去了太多的理性的思考,那还是爱情吗,就应该跟着自己的感觉和自己的答案。事后怀疑自己是糊涂的也好,怀疑自己是秀逗了也罢,但身在爱情中的时候起码一切是快乐的,那份快乐才是爱情带来的,那份快乐也才是天长地久的嘛。。。

废话了那么多。。。算是我的一篇观后感吧。

我的东西永远就是这么的烂,这么的乱,我的日志不为任何人而写,只为那个若干年的自己,看到这篇的时候,能够理解我此时的心就行。

杀人回忆影评


杀人回忆影评(一)

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案件影片,《杀人回忆》无疑要照顾到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件的忠实记录;对时代背景的还原;同时还要考虑到影片的娱乐效果。让影片尽快得到观众认同的最好的方式是采取类型片的叙事模式,这个在上个世纪20年代在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下形成的电影制作方式,充分掌握了观众的观影心理,将观众喜闻乐见的几种类型影片发扬光大,形成固定的模式,并以此为模板反复制作。《杀人回忆》无疑也采用了这种类型片策略。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连环杀手的故事。故事的一开始,宋康昊饰演的朴探员就奉命调查一起命案。被害者是名女子,衣服被脱光,双手被缚,尸体藏在阴沟里:凶手的犯罪手法无疑让人联想到欧美侦探片常见的变态杀人魔的形象。序幕之后,镜头转到了另一个案发现场,被害者跟前者出奇的相似,也是被同样的手法所杀。这两起案件很自然的让人想到凶手是同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凶手还在逍遥法外,这意味着还会有人被害,因此也就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悬念。

在传统的侦探片中往往还会有一位神探,他往往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侦破案件时却能抓住任何蛛丝马迹,从而使案件峰回路转。金相庆饰演的苏探员担当了专业侦探的角色。他来自汉城,懂得“用脑子破案”,注重逻辑推理,对小镇的探员们严刑逼供的手段不以为然。他凭借敏锐的直觉和细致的观察,找到了第三具尸体,排除了对智障少年的嫌疑,观众把破案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除此之外,整个案件也处处透漏出好莱坞侦探片的神秘气质:被害者都是穿红衣服的独行女子;案件往往发生在雨夜;案件发生时,电台总是适时播出一首老歌……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开膛手杰克”、“白教堂血案”等着名的凶杀案。

以上种种,使得《杀人回忆》具备了侦探片所有吸引人的元素,并且扫除了观众的理解障碍。然而,如果仅做到这一点,《杀人回忆》只能算作一部二流的悬疑侦探片,毕竟这个题材的经典影片数不胜数。我认为奉俊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运用类型片的框架,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人性的反思;在类型片的基础上,却处处反类型化;以商业片的包装,制作出了一份艺术精品。

影片的开头采用了跟题材及其不搭配的暖色调。暖洋洋的阳光,丰收的麦田,嬉戏打闹的孩童,乡间小路上的拖拉机,让人感觉这不是侦探片而更像是一部爱情片。探员在调查案件时,竟然有个小孩蹲在尸体上方的石板上跟他调皮,死者的衣物被孩子们拿来玩耍打闹。跟传统侦探片想比,奉俊昊营造的这种“阳光下的罪恶”起到了很好的反讽效果。

警察的破案方式也令人大跌眼镜。第一个嫌疑人智障少年是朴探员从女朋友那里得到的线索,而他竟然死抓着这一点不放,不惜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嫌疑人认罪。为了尽早破案,他甚至去巫婆那里请求帮助。他的搭档曹探员则毫无专业素质,动不动对疑犯拳打脚踢。

凶手在作案后往往会重返案发现场,这是经典的欧美侦探片破案的一条黄金法则,然而在本片中,“重返”案发现场的不是凶手,而是一个虽然有着特殊性癖好却是确凿无辜的人。欧美神探们经典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失去它的神效。本片的探员们总结出凶案的一些共同点,比如红衣女子、雨夜、电台播放同一首老歌。然而根据这一点抓到的疑犯却被DNA测试证明并非凶手,最后被杀的小女孩也不是红衣服。

到了影片的结尾,更换职业的朴探员重返故地,这时一个路边的小女孩向他讲述前不久在这里遇见的陌生人,影片向我们暗示他就是杀人真凶,小女孩描述他是“长相普通的人”。这又一次颠覆了我们对于变态连环杀手的想象。奉俊昊仿佛在告诉我们,案件就那样发生了,平淡无奇却扑朔迷离,这其中甚至传达出了一种不可知论的意味。

因此本片的高明之处正是在于处处模仿类型片,却又处处颠覆类型片。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从容处理本片的结尾(因为是故事是基于没有告破的真实凶杀案),而且能够摆脱类型片的弊端,充分表达作者自己的思考,这无疑是一种聪明之举。

杀人回忆影评(二)

接触电影少的人可能不太会有这样的感觉,商业片充斥着各大影院的荧幕,粗制滥造的很多,每逢发现或者遇见一部好电影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心灵一次次触荡了平静,不惊人的波澜在心中久久难以散去。

昨天晚上看了《杀人回忆》,看完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部用心来拍的电影,不一样的电影。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看了《追击者》,有人推荐了《杀人回忆》,昨天专门看了下。从名字来看本以为是一个杀人变态狂之类的讲述犯案回忆或者侦探片子之类的东西,看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想错了;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改编,开篇就告诉了观众,至今凶手仍然没有抓到,暗示着有那么一个观众可能就是影片里的主角……

我查了一下,《杀人回忆》,《看电影》杂志列出的100部最好韩国电影排名第一。对于类似Top排名,不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伪精品。庆幸的是,《杀人回忆》对得起网络上如出一辙的好评,虽然零缺点的美誉还是略显夸张。

我看这个电影的第一感受就是真实。

电影里讲述的主要是一个连环的杀人案的侦破过程,80年代的韩国一直是在军队统治之下,时不时就会搞防空演习,然而这样的时代也是法律和道德显得最苍白无力的时代。这种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汉城附近一个小县城里,接连发生强奸杀人案。于是各色刑侦人员登场了。先是当地的胖警察,他很有点笑面虎的样子,对于任何他认定的嫌疑人他都仔细的做成相册集,然后按着给人相面,当某人被他认定为杀手后,他就会主动做出指向此人的不利证据,当诱供不利的时候,瘦警察就会出面,对此人进行刑讯逼供,使此人最终成为事实与口供双重证据下的杀手。好在这种情况被一个汉城来的警察和警局里的一位警长给改变了,他们强调以事实为基础对系列案件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使几个伪嫌疑人洗清了冤屈,而这一努力过程中原来的胖警察也深受启发,成为他们中努力工作的一员,通过大量的基础工作,他们拿到了杀手的一些重要证据,比如雨、比如一支歌、比如凶手的手极柔软,甚至还有一个案发现场的目击者,警察们依此找到了一个基本符合的嫌疑人,在等待美国方面用高科技手段比对此人的DNA与做案现场残留物DNA这一过程中,又一个雨夜,瘦警察因为汽车故障而没能盯住这个目标,故事中所讲述的最后一个案件发生了,受害者是一个给过瘦警察很多帮助的女学生。于是瘦警察一下子充满了恨,但是最后鉴定结果却这个目标并不是真正的凶手,虽然他有很多凶手一样具有的特征。此时人物个性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变化,一向冷静的汉城警察竟然接受不了这个科学鉴定,开始对此嫌疑人刑讯逼供,而那个胖胖的警察,倒是开始豁达起来了,阻止了汉城警察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这部电影里之所以让我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叙和场景的渲染来具体说明一下。

第一、开篇的时候,一个看似傻头傻脑的小子站在一片麦地里正盯着眼前某处。不一会,小子手一伸,抓住了眼前麦穗上的一只蚱蜢。这只蚱蜢在第一个画面里是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因为它本身的颜色和周围的麦穗们很相近,而且镜头的聚焦也将其刻意忽略,直到下一个画面,观众才会明白小子的注意力原来在蚱蜢身上。这2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其实对电影的结局一早给出了暗示。

第二、结束的时候,2003年已经转业的警探宋康昊故地重游,碰巧从一个小女孩口中得知不久以前,也有一个人回来过(某案发现场),宋激动起来,追问那人长什么模样,小女孩撇撇嘴道:很普通的,就是很平常的长相。镜头转向宋,一个长时间的面部特写:警察表情复杂,双眼泛泪。字幕起,背景依然是好风景的蓝天和麦田,只是少了灿烂,多了阴霾。最后这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不少人都说是在暗示宋猜到了犯人,但我觉的只是他又一次感到了无尽的绝望。那些有着平凡长相,无法给人留下印象的脸,就如开场那只蚱蜢淹没在大片的麦田里一样,人海茫茫,隐藏得不落痕迹。这个破不了的案将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烙印,伴着噩梦伤痛和怨恨,无法摆脱,永随其身。

第三、胖警察和汉城警察因为案子的事情而产生了矛盾,当两个人在警察局里扯皮厮打的时候,一位女警官把收音机把两个人叫停,打开了收音机,正放着那首悲伤的音乐,而外面也正在下着雨,同时罪犯也放肆的在稻田地里完成了自己的行凶过程。不得不说导演的这个安排除了让观众感到真实的无力和无助的刺痛,更能让体现出的是现实社会和人性道德上的一种荒凉和悲哀,此刻我的心也是一阵阵的纠结中。

第四、死亡或生存,悲恸或幸福,停止或延续,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汉城警察因为车子抛锚而没能继续监视嫌疑人了,胖警察的女朋友(或妻子)为了多赚些钱还是选择在无法给人任何安全感的深夜里冒着大雨出诊去了,当她诊后拖着疲倦的身体往家赶的时候,在路上,她与一个女学生擦肩而过,在雨过天晴新一天里,那个女孩子在那条路上成为凶手的猎物走上黄泉路,而这个女护士却在根本无意识中幸免于难,在多年后有了幸福的家庭和孩子。 当镜头在两个无辜女人之间来回切换的时候,也是最让人揪心的时刻,罪犯的视线一直在两个无辜柔弱的女人间来回游走,显然他也在权衡对谁下手更合适。 然而不一样的选择就是不一样的结果,这也造成了汉城警察在最后精神上的失控……

第五、在小饭馆里,在一场无意义的群殴之中,当地的瘦警察,那个总喜欢给嫌疑人飞腿的瘦警察被自己曾经伤害过的弱智孩子无意识的用一跟带着生锈铁钉的木板击中,因为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和先进的医疗技术,那条曾经引以为傲的腿算是废了。看似一个和情节不太沾边的事情,却又一次的显示出了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混乱和无奈,虽然后面没有交代瘦警察的结果,但是我在想,现实中也许很多的警察就是这样草草的、早早的结束了自己的警察生涯。当一个人失去一件或者一个自己最心爱、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也许很多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一些东西会随之死掉了。

第六、胖警察和汉城警察追问弱智孩子。 汉城警察找到证据证明那个曾被当成凶手怀疑和摧残过的弱智孩子曾是系列案件中某一起的全程目击者,但是当孩子看到他们的时候却已经被吓得意识不清爬上了高高的电线杆,瘦警察安慰他,成功的让他下来,开始描述他曾看到过的事情,但当瘦警察拿出那个未能被证实的很像凶手的人的照片让他认的时候,他显然已经因为可怕的回忆而陷入进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去了,他无法正常的看照片,但他却说了很关键的话,“那个人(凶手)曾经把我推进火里,火里很可怕”可是心情急迫的汉城警察却忽略了这一很重要的证据,只是想着让孩子去认定照片里的人就是凶手,甚至开始对孩子施以暴力手段,导致这孩子好只不断的逃和更加的疯,最终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压倒在铁轨上。 人的一生很难说就在哪一点上被哪一事件所彻底改变了,而这种改变既不是我们所能预期,也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甚至,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在我们刚走过之后的那一刻又发生了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离事实真相已经很近了,只要我们再仔细一点,不主观的忽略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就会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可惜的是,大多数时候,当我们认为我们接近成功的时候,我们就会主观的给自己强化自己的观点,但这观点却并不见得就真的是客观真实!

第七、一个曾经的幸存者。当汉城警察得到线索来学校调查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了一个曾经的幸存者,一个精神受到了极大伤害甚至再也不可能过正常生活的受害者。 每天生活在无形的恐惧之中,曾经的伤害却一直在绞痛着这位柔弱的女性,直到汉城警察的到来,诚恳善意的谈话之后,她才同意到警局叙述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实是残酷的,过程是煎熬的,结果的是痛心的,结局没有说她后来怎么样了。但是可以想象,某些事情的经历会改变人的一生,也可能会改变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命运。

第八、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警察的飞腿。我想可能不是每个韩国人都会跆拳道的,但是一个正常的、正义的的韩国人应该都是嫉恶如仇的人。汉城警察刚来到这个小县城,向一个女性问路,不料被误认为是凶犯,胖警察起身一个飞腿将汉城警察打到,让我印象深刻。还有瘦警察每每确定犯罪嫌疑人之后第一个动作往往都是腾空飞腿,先把对方打倒在地再说。也许有人说片子里的警察太过于暴力执法,我想说的是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嫉恶如仇,在这两个警察的身上体现的算是淋漓尽致了,虽然方法不对,而且侦破手段是那么的不高明,两个人却是一直在努力的寻找,抓捕,飞腿…… 或许很多时候当我们倾尽全力去做某些事情,追求某些东西的时候,结果却是往往的意想不到的错误,就像是片子里的飞腿,当你决定飞出去的时候,也许不会考虑对不对,因为特定环境下教育和思维形成了惯性的判断,结果简单而又有些好笑,黑色幽默混杂其中,不知道是该笑谁?

宋康昊(胖警察)那张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脸出现在结局的荧幕上的时候,也许看过电影的人会猜测他在想什么。的确,高于生活的优秀电影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没结果的思考,或许导演想告诉我们:生活是无助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是远望不可及的,只有生命才是最珍贵的。

天空仍然是湛蓝的,大朵的白云飘浮着,一望无尽的金黄每年仍然出现着。

杀人回忆影评(三)

压抑而从未正面表现的杀人经过,正如同在近代史上经历着动荡起伏、混乱不堪的大韩民族一样,透露着即将血脉贲张的情绪。《杀人回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虽然整部影片有九位受害女性,但没有一个正面交代了其被奸杀的过程。因为,影片的重点直指“国家机器”中的“暴力机关”——警察局,通过警局中角色分明鲜活的性格以及警局与外界的联动,以小见大地勾勒在1987年至1991年卢泰愚军政府执政时期韩国国内民众情绪的焦躁不安和在他们心中积压许久的对现实的愤怒,直接表现了社会治安的紊乱以及含蓄地交代着韩国国内民众要求政治民主的高涨呼声。

单从片名看来,总会令人以为其将如《罗生门》或者《野草莓》一样利用着角色对故事进行破碎的回忆而展开叙事。事实上,片名在这种意义之上是不贴切的。在叙事策略上,该片利用主角朴警官(宋康昊饰)的个人历程带领观众经历了影片的所有故事时间,是十分简单但却有力的。影片的场景一直局限在杀人命案发生的小镇之内,道具及布景的景观在片中构成了极为强烈的隐喻。譬如“洞穴”,不论是片头片末出现的水泥板盖下的下水道,抑或是徐润泰(金相庆饰)警官由沉稳理智而完全变得疯狂的那个黑乎乎的隧道,都不露痕迹但却昭然若揭地阐述着那个被“框”住的人格与人性,又从另一个侧面表达着“井底之蛙”的概念,对案情的束手无策的无助感在最后一个嫌疑人缓缓与隧道的黑暗融为一体之时展现的淋漓尽致。透过“框”看到的世界是经过选择而狭隘局限的,故而从这一点来看,这个隧道与下水道的置景也突出衬托了乡下警察偏狭片面的世界观,也正是由于他们的一再误判,导致案情愈发扑朔迷离。

另外,火车和铁轨在影片中不断地被强调表现,影片开始时调查的嫌烦智障“白光浩”便是命丧火车轮下。而后来,从美国寄来的DNA鉴定报告也被疾驰的火车辗为齑粉,也同时把徐警官、朴警官和朴海日饰演的嫌烦分开。火车是通往外界或者逃离的交通工具,在书写近代历史题材的过程中导演通过这一点刻意表现着那一特殊历史时期韩国人不安和逃避的心里,更有许多人在这种心理驱动之下如白光浩一般付出了沉痛惨烈的代价。

韩国社会对于美国的态度,或者说是导演对美国的态度在片中至少两次被强调出来,第一次是在酒吧徐、朴二警官辩论着韩国警察与美国警察的不同,而第二次则是在科技无力的情况下必须把嫌疑人的DNA送去美国比对。在这叙述当中,美国是一个远远高于自身并且无法超越的概念,第一次叙述中更加表明了韩国人对自己进行嘲弄的勇气与战后几十年便存在的傀儡政治的无奈。来自美国的鉴定报告决定着整个案件的成败,“判决书”一如那颇具声势的军事武器所具有的威慑力和裁判权。

曹探员(金罗河饰)是片中颇具点缀色彩的角色,他常常在犯人不合作时飞起一脚,在这刑讯逼供的变态形式之下,他却颇讲形式地穿起了鞋套,这便是导演抒发着在军人与民主政府交替统治韩国的几十年间暴露出来的一切表面健康向上而实际肮脏猥琐的政治形态。最后,新闻报导“刑讯逼供”时他与酒馆里的人发生了冲突,最终由白光浩亲手断送了他的右腿。他的那双黑军靴与他赠送给白光浩白色山寨耐克球鞋也在片中构成了强烈对比与隐喻,黑色在一个一般代表着正义的警察身上反映出的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鲁莽与丑恶,而白色球鞋象征着白光浩的纯洁善良和坦率,而白色球鞋上最终在铁轨边上溅上了代表生命的红色鲜血,与被杀女子全部身着红衣形成了呼应,象征着生命的红色却意味着生命的落幕,意味着大韩民族在困境之中的自我矛盾寻求着出路,不论是李承晚、朴正熙、张勉还是案发时候的卢泰愚,都最终不可能是带领民族走向统一与政治自主的救世主。

所以,片中出现的最高领导警察局长便是这样的一个形象。他愚昧迂腐,对断案毫无主见,一副和事佬亲民的模样。这也似乎在若隐若现地折射当时高高在上政变夺权的军人政府。他带领着两个经验不甚丰富的乡下警察进行着没有章法与逻辑、全凭主观臆断的断案,也是对当时病态的社会现状的一个无情嘲弄。徐警官作为片中人物性格变化最大的一个角色,经历着由理智变为疯狂的过程。片中“枪”道具也是由徐警官第一个使用的,作为一个表示男性阳具的道具,在徐警官开枪的时候,一种经由长期压抑而导致的宣泄情绪瞬间奔涌出来,那是积压了许久并着绝望奔放的悲壮。自从1910年日本与韩国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之后,这个民族就在强邻环绕的夹缝之中寻求自己的生存之道,在二战尤其是50年代初的韩战之后,整个朝鲜半岛便沦为了李承晚早年寤寐求之的在美国“委任统治”下的殖民地。徐警官的整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便是挣扎与纠结的,或许就恰好映照了韩国普通大众的一种被束缚而寻求挣脱的困境。他的本性是叛逆而奔放的,只是暂时潜藏在沉稳理智的外表之下。他是一个勤劳诚恳的警官,他起初会通宵达旦地分析案情,还会不顾一切地阻止其他警官草草断案,但是一旦这种紧张恐怖而悬而未决的情绪一直持续,即便是最坚强的男人也会崩溃。大韩民族则恰好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徘徊盘旋了半个多世纪。

朴警官是剧中的灵魂与核心人物,所有的故事和情节都是围绕着他的发展而展开的。他拥有自己一个小并且不富裕但是温馨的二口之家,本可以安乐于乡野,庸庸碌碌过此一生,可是他选择了警察这一危险的职业,而且他的妻子在最后的桥段里也险些遭到毒手。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有着自己的是非观念,而且甚至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还表现出了他封建迷信的传统观念。一个现代的警察求神问卦、破血占卜来破案,这多少有些荒诞不经且滑稽可笑,但却这恰恰证明了在那个年代的韩国,人民经历无数创伤与磨难之后表露出的无助迷茫。故而,整部影片与韩国历史及其社会现状紧密相连,是一部有着深刻社会现实意义的优秀影片。在影片的最后,时隔10年之后早已转行并步入小康的朴警官回到了那个曾经发生命案的小镇,他西装革履步履款款地俯下身子看着曾经陈尸的下水道,空洞洞的四四方方的下水道框住了他的世界,已经在生意事业上成功的他依然对十几年前的悬案耿耿于怀,而他遇见的女学生说她不久前看到了凶手。虽然那时候时间已经到了2003年,韩国已经完全步入了民主社会,而且这次命案的诉讼期已过,可朴警官俯身看着下水道的深邃眼神令人遐想,这些无不在表现着现代韩国人对自己过去的惨痛经历历历在目的思想感情。朴警官在雨中与最后的嫌犯四目对视的场景使用了长镜头的近景极具渲染力,他同徐警官一样,在接连的破案失败之后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也正好阐释了朴警官时隔多年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的原因。

这样一部极具深刻社会内涵的影片以小见大式地反映了韩国的政治历史,迂回曲折地展现整个杀人事件。影片场景中几乎一直在下雨,这也旁敲侧击地说明了主人公以及那个年代的韩国的悲哀无助情绪。十分可贵的是,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由于书写的是现代题材,里面许多的事情不免要触及一些人的敏感神经,凶手未伏法,许多受害者家属依然健在,所以对这样的事件表达是极富困难的。就像陈寿着《三国志》时遇到的困难是一样的。因此导演在这里使用了婉转含蓄的手法,隐喻随处可见,遇到敏感事件使用叙事不评价的手法。要表现近代社会问题,又能避开政治与社会的敏感地带,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总而言之,奉俊昊导演的《杀人回忆》是一部在结构主义上功勋卓着的影片,符号和隐喻手段的运用淋漓尽致,对社会和政治问题勇敢直面并且进行含蓄但辛辣的讽刺。人物设置合理到位,性格与动机的发展有理有据,情节节奏错落有致,场景布景设置耐人寻味,导演技巧朴实深刻,摄像机构图深沉大气。可以看得出来,导演以及编剧在制作影片的时候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在韩国一百多年的浩如烟海电影作品中,不乏许多优秀作品,而《杀人回忆》绝对是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

全面回忆影评


全面回忆影评(一)

看1990年施瓦辛格版本的《全面回忆》时,我还是学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三个乳房”的妓女,后来这个段子被《老友记》、《昆宝出拳》、《幸运查克》等影视作品致敬,甚至还出现在了毛片里。当年的莎朗·斯通小内内紧裹着翘臀,因为《全面回忆》票房火爆和为《花花公子》宽衣解带,一举成名天下知。至于施瓦辛格在原片中,依旧是扭曲着脸,爆着青筋,在蛮荒的红色火星打了个痛快,其表演可谓演艺生涯前十甲表现。22年后,肌肉萎缩的施瓦辛格和胸部下垂的莎朗斯通已经不是现在观众的菜,但核心故事不变的翻拍《全面回忆》仍旧让我颤抖和兴奋。

翻拍、续集、前传重拍……其实好莱坞跟咱们一样缺乏原创产品,《全面回忆》是有点糙的B级片,其所展现的科幻概念、动作场面和特效制作充满着雄性荷尔蒙气息和粗糙感,而新版柯林·法瑞尔硬派气质远离肌肉猛男,预告片看到精心制作的都市未来感、磁悬浮飙车戏等都很有质感,闪转腾挪的追逐戏也好像很有看头。一下子,在进影厅前,我对新《全面回忆》有了些许期待。

施瓦辛格一句引起很多人效仿的:我要回火星。道出了原作与新版最大区别,新《全面回忆》没有去火星,但是场景比原版更加丰富,比如重度污染无人区、机器战警、殖民区(奶奶的其实就是模仿《银翼杀手》的华人街)、不列颠联邦、贯穿东西部穿越地核的坠道……至于当年的同体变异人、读心术、外星人融化冰层等创意已经删去,而新版中弹钢琴解密、手掌电话碰到玻璃就显示、项圈易容术、警用触手绳索等也颇具新意。一开篇潜台词说地球的生化战争是美国和天朝挑起的,结果相关国家亚洲、美洲都挂了,只有英国、澳洲能住人了,然后贫民妓女混杂的脏乱差殖民地,居然处处是中国元素,处处是中国人,看来我天朝人民天天将元素周期表吃得杠杠的,生化战争幸存者多啊,我操,编剧真乃高级黑啊。

新版配乐出彩,让电影节奏如虎添翼,摄影镜头角度选择也无可挑剔,片中几次环绕式的镜头选择直接让2D有3D之感。首场追逐戏值得推荐,柯林·法瑞尔在殖民区被凯特·贝金赛尔疯狂追逐,其中的一些镜头用了极速滑轨装置,相信即便慢放一倍,观众也会被镜头的闪转腾挪所震撼。不列颠联邦的电梯之战也颇为出彩,设计新颖,紧张刺激。另外磁悬浮飞行飙车戏也很到位。不过有些剧情方面让人颇为吐槽,这也是很多科幻片糙的方面,比如穿越地球的坠道,人还能爬出去,不被气流摩擦烧死也被高温蒸发了吧……

本片的动作风参考了《谍影重重》,动作编排衔接紧密,出手快准狠,方式简单粗暴,当然法瑞尔力度自然无法与施瓦辛格比,但完全符合眼下观众嗜好。至于凯特·贝金赛尔饰演面若桃花、心似蛇蝎的二房女特工,感觉还是当年的莎朗斯通看着更漂亮。至于杰西卡·贝尔那个患难与共的大房,在本片中怎么演都像是同事,不像恋人。原版中大房狠狠的揍了二房,新版全然删去,并且凯特发起飙来法瑞尔都扛不住,这也许是因凯特是导演妻子,特殊照顾原因吧。

总结下,新版《全面回忆》制作精良,诚意十足,有出彩的设计和表演,整体上不输施瓦辛格的旧版。最后吐槽一句,MLGB,中国放映的#全面回忆,三个胸的波霸居然穿上胸罩了。

全面回忆影评(二)

除了哲学系的学生,生活在世俗压力中的人们恐怕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和正在实施的言行到底是梦,还是现实?人如何来证明自己的主体存在?

其实,早在三百多年前,笛卡尔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我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我正在进行怀疑”这件事。所以,当人类质疑自己的存在时,恰恰证明他是存在的。而今,这一命题被频频用在科幻影片里,成为主人公寻求自己真实身份的变异。科技的进步对笛卡尔的论断提出了挑战,当回忆可以被消除、移植、扭曲和嫁接的时候,人的主体性存在便开始迷乱了。这几年来,《谍影重重》《盗梦空间》《源代码》《全面回忆》等科幻片都是对这个主题的多元诠释。身处罪恶迷雾中的人找不到自我的方向所在,而看电影的观众也难以判断银幕上的画面到底是真是假。于是,悬疑便轻车熟路地进行铺展,最终瓜熟蒂落,原来只不过是编剧的魔术化造作。

从这个趋势来看,科幻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物质,也就是未来世界的面貌——如机器人、激光枪、克隆等——此类影片有《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一是关于意识,也就是像《全面回忆》一样围绕人的记忆展开叙事,往往带有一定的思辨色彩,这个类型最经典的影片是《黑客帝国》,片中弥漫着庄周梦蝶式的思考和笛卡尔介于真实与梦幻间的绝对怀疑。这样一梳理,我们便会发现,《全面回忆》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或者是一件现代人精雕细琢的瓷器,在看似繁花如锦的面貌下,隐藏的是一具苍老的躯体。因为它所要阐述的问题早被前人阐述过,而且比它阐述得更好。它的价值只是在视觉效果上推陈出新,将现代科技的化妆术完美的运用于电影创作上。

于是,将近两亿美元成本的《全面回忆》在北美市场并未收获捷报的消息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惊奇。一方面是这种套路的游戏在美国人眼里早已司空见惯,更不用说它还是一部翻拍自1990年的电影,而主演科林·法瑞尔的名头也根本无法与施瓦辛格匹敌。另一方面在于,同样主题的《谍影重重4》(尽管这一部没有寻找回忆,但观众会记得前几部的回忆主题)刚刚上映过,观众还未对伯恩的身份产生厌倦,现在又来一部科幻回忆,期待值便大大降低了。在中国市场也是如此,《全面回忆》还未站稳脚跟,便被后来者《谍影重重4》迎头一棒,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但是,由于《谍影重重4》新建构的系统让影迷无法接受,所以在口碑上不如《全面回忆》。

再回到电影本身,《全面回忆》的叙事方式并不是由低到高的渐进式发展,而是高潮与低潮的交错起伏式并进,影片从一开始便进入杀戮模式,追击打斗场面接踵而来,并且一浪高过一浪,一直到最终的大爆炸。但问题是,这种喧哗躁动的画面固然能带来爆米花的大量消费,却无法细腻地挖掘人物内心的纠结,主人物道格·奎德对记忆的态度始终不明确,而观众对谜团的思考也常常被突然的打斗所破坏。还有一个问题是,整个正邪对立过程中,都是一男一女两个人物与一个国家的力量在对抗,他们屡次濒临绝境,屡次被枪扫射,依然屹立不倒,并最终杀害了联邦国的总统,这样的叙事真不愧是科幻片的思维。

在情感线索上,影片的表达并不丰满,但有一个情节还是非常动人的。当道格和莫丽娜被包围在高楼的大厅中时,道格的工友亨利代表警方前来劝降,他告诉道格,莫丽娜是假的,让他杀掉她,便能回到现实中。道格犹豫不决,不知道谁的话是真的。这时,他回头看到莫丽娜的脸上留下了一滴泪,于是毅然决定相信莫丽娜。“女人的一滴泪,男人的一辈子”,电影的这个情节由小见大,通过泪水来彰显真情,这种方法也是生活中女人经常采用的。

与老版相比,《全面回忆》在CG特效的视觉效果上更突出,空中漂移的磁悬浮列车、穿越地球中心的轨道、高耸入云的楼群和长着三个乳房的美女,让观众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有了更梦幻的依据。这些环境和道具的设计也为影片中的动作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跳跃翻腾之际,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空间。与这些僵硬的器械相比,人的主体性味道要惨淡得多,大同世界并没有到来,反而是一派阴沉脏污的末日景象,游走在其中的人类断然没有现在的我们幸福。而在故事里,道格也表达了“回忆并不重要”的看法,找不到就算了,只要把握住当下,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也许,这才是梦境与现实的最好界线,也就是主体人的自我选择与自我拥抱。

全面回忆影评(三)

可以说是一部大杂烩的科幻动作片,新瓶装老酒,估计从《银翼杀手》、《谍影重重》、《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片子中偷师了不少,很多似曾相识的元素混搭,未来城市的设定不错,从一开始黑幕就笼罩了整个殖民地城市,瓢泼大雨下个不停,未来高科技元素虽然不少,但整个城市建筑混乱不堪、生存环境嘈杂喧闹,毫无未来城市建筑的美感,各肤色人种混迹其中、拥挤异常、生活质量低下,一个高科技过度发展后的颓废世界,物欲横流、乌烟瘴气、末世情结严重,令人不联想起《银翼杀手》都难啊。

影片的动作场面很多,几乎从头打到尾,打不死的伯恩特工、穿越半个地球的坠道、磁悬浮的汽车、立体式电梯系统、批量生产的机器人军队,打斗精彩、卖相十足,真的很适合在影院观赏。三乳女惊鸿一瞥,凯特姐姐延续不老神话、动作干净利落,耍得就是一个酷啊,杰西卡.贝尔的身材也火辣,囧脸的柯林.法瑞尔走的就是狗屎运啊,与两位大美女搭戏。

剧情方面BUG不少,经不起推敲,特别是有《盗梦空间》的珠玉在前,啥样的梦境解析都是小儿科了,你还好意思在那叫“杀了她,你就能从梦中醒来”啊。

相信《观《回忆积木小屋》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回忆积木小屋观看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