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与作品产生共鸣。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你是否为此为写一篇读书笔记而苦恼了。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读《曾国藩》有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曾国藩》有感

曾国藩是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对其思想总结以下九点认识:

一、曾国藩每天必修《课程十二条》:

(一)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反躬自省。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购藏《二十三史》,每日阅读圈点十页,从不间断,以史为鉴,知天下兴替。

(六)谨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九)获知:每天读书时把新知记录下来。

(十)温故:每日作诗文数首,温故而知新。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小时。

(十二)宿家:夜不出门,旷功疲神,无功补身。

二、曾国藩为官的办事方法以五到做为重要标准,五到即为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1、身到,就是作为官吏对命案,盗案必须亲自勘察现场,并亲自到乡村巡视民情,作为统军的将领,就必须亲自巡视军营,亲自察看敌情。

2、心到。就是说对事情要用心揣摩、苦心剖析,力求获得透彻的理解。我们都知道,从辩证法上来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如果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进行深入的分析,那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3、眼到。就是说要认真看,看人,看公文。这条看起来很简单,其实,“眼到”关键是练眼。曾国藩看人,一眼就能把人的长处缺点,今后的前途发展看个八九不离十,这是什么样的“眼功”!看公文、看书,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仅仅看见字面的意思,有人则看到了字里行间的深意。眼力不同,看到的也决不一样。

4、手到。就是要勤写。比如人的优缺点,事情的关键点,想到就随手记录,以免遗忘。曾国藩在这方面极为用心。他的日记就有若干种,有的用来反省自己一天的过错,有的用来记录读书的心得,有的用来品评人物……曾国藩从自我修身养性的功夫到识人办事的水准再到诗文方面的成就,无不得益于这些笔记。

5、口到。就是对于下属,除了用公文提醒他们该做的事外,还要时时用口告诫他们。我们都有体会,用笔和用嘴谈,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同。尤其是在军队中,如果只用公文告诉战士们该做什么,而不用嘴巴鼓励士气,那绝对是一大失误。

三、曾国藩选取用人的方法:应以有操守而没有官气,条理性要强而少说大话最为重要。

四、曾国藩培养人才的方法大约有三条:1、课读。2、历练。3、言传身教。

五、曾国藩的人生信条与经验:强矫与谦退

1、办事赴公,则当强矫

2、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3、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

4、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

5、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推。

六、凡事不可追求尽善尽美,因为过于圆满就必然会走向反面。

原因:1、过分的美好会导致他人的嫉妒和攻击。

2、过分的美好会导致心中增长狂傲之气。

3、过分的美好会导致铺张浪费。

4、过分的美好会导致道德的堕落。

七、人与人和平相处的秘诀在于一个“忍”字。适可而止,不求极端,这是人间世事的处理原则之一。

名利地位竞争中的忍,就是要不贪权力,不仗势欺人,不妒嫉他人的成功,不挑剔别人的不足,严以待己,宽以待人,成功了不自傲,失意了也不妄加菲薄,得宠不得意洋洋,受辱也不惊慌失措,对于权势不可过贪,应该克制占有权力的欲望,不让它盲目膨胀,日日反省自己的行为得失,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而战胜艰难困苦,立于不败之地。

八、为人处世,要善用刚柔,才能长久挺立,自立自强。以柔制刚,以柔克刚,运用于人格的自立自强上,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办事让一步为高,退一步海阔天空。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为根基。

九、古代思想家庄子识人九法:远使之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能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一酒而观其态,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范文300字


我在暑假期间读了真国藩家训这本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叫"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情习"。他的主要意思是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才是通向成功的路;人一骄傲就会满足于现状,这样就会导致失败。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议论人家的短短处、指责人家的食物甚至嘲笑别人的失败,开口就说别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些其实都是骄傲。书中说"欲去骄字,以不轻而非笑人为第一义,以不晏起为第一义"意思是说, :想要自己不骄傲的话,就不能轻易嘲笑别人的短处。

我想有时候我也会犯这种错误,在嘲笑别人的时候自己得不到好处,别人也得不到帮助。于人于己都是没有用的,只有谦虚谨慎,才能步步为营通向自己的理想。我非常喜欢让我受益非浅的这本书,希望你也会喜欢。

《曾国藩日记》读书笔记


学界有晚清四大著名日记的说法。这四部日记分别为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曾国藩的日记。

现存的曾氏日记,起自道光19年正月初一日,终止于其去世的当天,即同治十一年2月初4日,时间跨度长达34年。或许是早期的曾氏恒心不够,因宦务繁杂而有所间隔,也或许是因迁徙而遗失、因战火而焚毁等缘故,34年的日记中有所缺失,流传至今的文字约130万言。宣统元年,中国图书公司将其手稿印行。曾氏日记究竟因为什么缘故而受到后世的重视呢?笔者以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曾氏是一个对中国近代历史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对其一生的行事都很有兴趣。他的亲笔日记,尤其是其咸丰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之后逐日记录的日记,对研究他本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任何其他史料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曾氏出生于偏僻乡村的世代农家,后来成为扶危定倾的国家干臣。一百多年来,他是所有平民子弟的励志榜样,人们对他的成长史格外关注。曾氏的日记,尤其是早年在京师翰苑刻苦自励的那一段心路历程,堪称一切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的最佳教科书。梁启超当年就是这样学曾氏的。他对人说:近设日记,以曾文正之法,凡身过、口过、意过皆记之。 曾氏的修身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觉认真。他以圣贤为榜样,以慎独为准则,以血战之勇气,以截断后路之决心,从严要求,切实践行。常言说人非圣贤,但曾氏偏要以圣贤为目标,宣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为何要如此为难自己?原来,曾氏采取的是取法上上的策略。古人认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若想得其上,便只有取法上上了。正因为目标定得甚高,所以尽管曾氏终其一生并未成为圣贤,但在道德自我完善这方面,古今政治家中罕有其匹。尤其于克己自律上,在一塌糊涂的晚清官场,他应属凤毛麟角。

第三,今人读曾国藩,主要是看重他的人生智慧与处世谋虑。他的日记,恰恰记录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领悟。因为是私人的随手所录,曾氏的这些悟道过程,便会以最初始最本色最随意的状况保留下来,因而也便更具有真实性与借鉴性。

曾氏不是原创型的思想家,他也不是对理学有重大贡献的学问家,实事求是地说,曾氏只是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履行于人生事业中的经世致用者。他对道的思索与领悟,更多地体现在世俗、庸常中。他信奉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用之中的理学真谛。他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将家庭日用间的绝大学问,通过自身的体验,以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真实亲切,晓畅易行。读他的日记,就如同听一位阅历丰富喜欢琢磨的智者在谈心。

第四,我们常说历史要细读,真正的历史之细,不存在于官方史册,更不存在于学者专著,而是散落在各种不经意的文字中,那里往往会透露出大风大浪初的细微涟漪、大变大故前的蛛丝马迹。曾氏的日记,偶尔会留下一些大历史里的小细节,故而显得弥足珍贵。比如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曾氏在日记中说,朝廷颁发下来的代表王命的旗帜,居然偷窳得如同小儿玩具。朝廷再穷,也不会穷到连制作几面小王旗的银子都没有。这个细节所传达的信息是:爱新觉罗王朝气数已尽。

正因为曾氏的日记内涵丰厚、容量广博,评点曾国藩系列不能没有日记的评点。笔者从传世的曾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分为修身、悟道、读书、国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大类。为保持一天日记的完整性,所挑选的日记整篇照录,不再删节。原文之后的评点,仍旧像过去一样,尽笔者之所能,给读者提供一些帮助,以便对该篇日记有更好的理解。在每大类之前,笔者会有一篇总评,意在为读者充当引导。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近日,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感慨良多。纵观曾公之一生,从科举“七不中”到翰林帝师,一介书生,草创湘军,平内乱,几经生死,倡洋务,开眼看世界。立德、立功、立言、为师、为将、为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名满天下人不妒,功高盖主主不疑,无愧千古完人。曾公之智慧值得终身学习领悟,我年少浅薄,妄自分享两点个人体会。
一是下笨功夫。“大道至简”,“天道忌巧,去伪守拙”、“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公大智慧的最好体现。要终生保持“笨小孩”的空杯心态,下笨功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不走捷径,不学投机取巧,不计较眼前得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用恒心和毅力扎实走好每一步。保持韧性,日拱一卒,死磕到底,终能星火燎原、水滴石穿。

二是心诚。“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有善念,方得始终”、“其身正,不令而行”,心诚要有必胜的理想信念,更要有真诚待人的坦荡从容。曾公之一生,光明磊落,心胸豁达,内圣外王,把一个“仁”字发挥到了极致。不耍小聪明,不阳奉阴违,不两面三刀,学会感恩,有包容万物之心,保持一份善念,恪守君子之道,精诚所至,方能金石为开。(景天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 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再看看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我就汗颜: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第三,修身方成君子

曾国藩的人生目标--- 内圣外王。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是禽兽。圣具体指诚信,自律,俭,勤,公正,躬身亲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诚,为人表里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端庄严肃有威严;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行事。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

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自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

第四,治家而平天下

曾国藩的治家四法可总结为以下四点:耕读为重,祭祀为孝,习于勤劳,善待亲邻。

中国是历经千年的农耕大国,重农思想也贯穿了曾国藩这样的大员。曾国藩训诫子弟,宁可世代为耕读之家,也不愿沦为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与诸弟书》中说: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读《曾国藩》有感》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曾国藩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