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99个成功育心的故事读后感

99个成功育心的故事读后感

《永怀生命的初恋:99个温润的课堂》 读后感。

古语有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你不妨看看《永怀生命的初恋:99个温润的课堂》 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永怀生命的初恋:99个温润的课堂》 读后感

仿佛注定只能生活在期待之中,而为了这一次又一次的相遇,我们所有的用心好像都不够。因为只有遇到了你,我们的生命才真正开始被型塑、充实而波光荡漾,也因为你,我们的人生之路才变得既清晰又更加扑朔迷离……”本书精选了一线教师的感人教育故事,比如康希福的《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文宝石的《新座位,新开始》、刘孟优的《学生为我写评语》、徐向红的《出人意料的作业》等99篇文章。字里行间渗透了对教育的全部热情和期待,文字优美,引人深思。本书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关心、尊重。

看了“初恋”再来回看上面的那段内容简介,我觉得我更理解了关心和尊重这两个词。书中的老师们往往能从各种小事中向我们表达了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从安排座位中,从孩子们一句不经意的话中……

那么我作为和文中的诸多作者一样的一位一线教师,我在教学中和学生相处中做到了关心和尊重了吗?

扪心自问后我给自己的答复是不够,不够关心,也不够尊重。先来说说关心。我记得有一次体育课上,一位孩子在课前就给了我请假条说因为昨天还在发烧所以不能进行跑步类的活动,结果后来在慢跑的队伍中还是有他的身影,跑完后我急忙对他说不是请假了吗?怎么还跑。他给我的答复是老师您没让我别跑。当时我惊呆了,多么淳朴可爱的孩子,老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最重要的,只是因为我没有请他休息或者说我忘记了请他休息他就生怕我不同意只有继续去跑步。而我因为觉得都收到他的请假条了认为他肯定不会去跑了也就忽视了在跑步的过程中去关注下他,再后来想想如果他在身体不适的时候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受伤了或者发生更严重的事情该怎么办?所以关心学生要无论大事小事,事事俱要关心。

再来说说尊重,从书中第二第三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到从排座位这样的小事中老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孩子们自己提出自己的座位安排,而孩子们也考虑到了一些老师没有考虑到的情况,比如视力因素等等。那么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否充分尊重学生了呢?安排位置时好像并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直接就自己安排掉了,甚至连让学生在体育课剩下的几分钟活动时间里也都帮学生安排好了活动的项目。想一想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把学生当成是和我平等的对象?应该是没有,学生虽然还小但是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以后在做事情前应该先问问学生的想法,征求下他们的意见。

要知道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教师提供优质服务的对象,是教师赖以生存的载体,真正给教师发工资的不是国家而是学生。学生付出学费进学校求学,教师为学生服务,教授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该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应该是教师围着学生转,想方设法提供最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他所应当得到的东西,位置摆正了,也许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更关心和尊重学生。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

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

我平时总出于对整个课堂设计方案总体的考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方案的逻辑发展生成方面,而忽视了方案对于学生的层次性生态生成的因素。比如,当我向学生抛出一个以期能引起学生共鸣与感知变化的问题时,总希望有学生能够以比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期望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期望的,也许那位很“成功”地回答了我问题的学生不仅仅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思维目标与教学要求,而且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的教学能够有了“生命力”,能够继续生成一些我可以发掘的因素,但是我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这个学生吗?

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

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

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过程不仅仅是老师的生命过程的体验,当然也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时,不能有意地过分要求某一方面而故意避免某一方面,这就是对学生享受教育权的“侵犯”。我们不可能以平均力量去逐一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活动、思维、体验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个体出现的,是有活力的生命体。

“第三,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的教书育人与教师成就自己两者是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成就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就以学生为对象的,是因为学生成才了,发展了,才谈得上教师在成就着自己。所以,把课堂的生活成为有生命活力的过程,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曾经很多次地问自己,我的课堂生命活动在哪里?我的课堂生命活力是因为什么而缺失?原来,是因为我把自己的课堂当作一项要完成的任务,每天在努力地完成这项任务,而不是把他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让自己努力去营造更丰富多姿的生命活力的过程。

《有效的课堂管理》读后感


《有效的课堂管理》读后感

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学生,我们把学生不仅仅当学生,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深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认真地研究课堂,我才发现,课堂上教师付出越多,收效越低。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学生在课堂上是部分参与,还是全员参与,这将直接决定课堂上的效果。最近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很高兴你们举起来的一只只的小手,一个,二个,或者更多,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最希望看到的是,课堂上从来也不举手的学生,这时能够灵感闪现,大胆举起了自己的手,让我们能够分享他的智慧。我欣喜的发现,我已经看到了,并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了,课堂慢慢又活过来了。

课堂教学中,我们理应成为学生的帮手,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当好一个帮手。所谓帮手应该是在学生有需要时,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我们是配合学生,而不是要学生时时配合我们。越来越发现,我的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常常是开启了我的智慧,当我把我的发现与学生分享时,我能够看出他们的兴奋与激动。他们习惯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完善,去充实,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让他们自己去总结。

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去装扮。我们知道脸蛋红润美丽,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要靠机体营养平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爱”永远是我们生命中的主题,爱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我在看周老师书的时候,我也在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就一定有教育吗?问题是这样的爱于学生而言,有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爱,让学生无法感知的爱,又如何演生教育。

“爱”让课堂教学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爱让心与心靠得更近,爱让师生关系更融洽,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教师的爱使教师对学生、对课堂、对教育更投入,而学生的爱才能真正让课堂永葆青春活力。

教师的爱是泛爱,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当我们的爱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学生内心世界时,并因此能够产生共鸣时,教育也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反之我们对学生的爱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又如何有教育的作用。也许我们会由爱生恨。

我赞同周老师“学生爱老师”的说法。或者说我是提倡学生爱老师的,这也是我们感恩教育的内容吧。学生爱老师要落实到行动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做好每一次作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等等。学生对老师越爱,越觉得对不起老师,在课堂上就会越投入,进而拼命的表现自己。

这样看来,课堂教学对谁更重要呢?我想,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要。对教师而言,教师在课外的所有投入,都在课堂教学上得以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升华,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这里得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艺在这里充分展示,当我们能够以愉悦的心情结束课堂的时候,当我们能够微笑着走出教室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

对学生而言,课堂是自我表现的舞台,课堂是自己解决疑问的地方,课堂是交换意见的地方,课堂更是求知的地方,当教师能够引领自己在知识的殿堂里遨游,当自己的智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的时候,学生是快乐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能不重要吗?

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

《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假期细细品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读过之后,理解了学校为什么这么大力推荐了这本书。自从课改以来,学校一直要求老师们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开始,从每天改变一点点开始。尽管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可是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还在我们的骨子里,没有改变。总是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设计了这样那样看着热闹非凡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似乎拼命地举手卖力的回答,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课。

可是,读过了《宁静的课堂革命》的我,却想到了那些热闹的后面是不是真正落实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学生们真的学会了吗?

书中提到:这种宁静的革命,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那种“sit in lines”的课堂已经越来越多的变为以小组为单位“sit around tables”了。拘于我们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教室还是传统的模式,但是,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不能再继续传统下去,也要随着教育的改革进行宁静的革命了。

宁静的革命主要是指心的宁静。只有心静下来,才能学进去,学扎实。浮浮躁躁的心是一点也不能多学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真正地去想。诚然,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尽相同,知识的储备量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前要有意识地做好给学生留足“想”的时间的准备。

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针对什么水平的学生?有多少学生能够动脑思考?还是只需要学生简单而又机械、甚至猜谜语一样的“yes”或“no”?还是只是为了有个提问的环节还进行提问?

“八木老师的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有部分男生发言,而且多半时间都是由部分男生的讨论为主。令人尴尬的是课堂讨论越是偏离预设的方向,八木老师就越要依靠那几位经常发言的男生。这样,打扮的女生缄口不语,如同客人一样默默无言。八目老师希望能建立宁静的、互相倾听的关系,却一直未能解决部分难上独占课堂发言权的问题。”

当看到这一段时,我想到了我的课堂。这样的情景多么熟悉啊。这样的场面不也经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吗?

提出的问题,往往只有那几位同学进行“抢答、必答”。总是有一部分学生静静的坐在那里被动地接收。这样被动地宁静,有的只是“我听到了”、“我看到了”,而不是“我认为”、“我觉得”“我同意、我反对……的观点。”

那么,我们的课堂上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们是否像八木老师那样“用语也变得凝练,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展开”教学的每一步环节?

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才会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

当然宁静是相对的、是适度的。宁静地听过、宁静地想过之后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吐为快、或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唇枪舌战”,宁静不是一味的安静、寂静。

从“倾听”、“串联”、“反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独立的思考,对问题的独到辨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等。

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扎实、更高效、更精彩。

《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这是我们教师的共同信念。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他想改变,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

现在的教育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我们不只一次地听说,并自己也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没法教。我们更会无意识地给学生加上一个个标签,而有一些往往是“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尽管我们也曾满腔热情地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倾注关爱,信任,但事实却是,我们被一次次的失望而击溃,我们可能也因此而选择放弃。“不变的学生身后站着的是不变的老师。”当老师在抱怨学生基础差,不喜欢学习,不听话时,是否反思过自己。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不能触动学生心灵和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彼此信任,彼此心灵相通对于教育极其重要。在引导学生承认自己真正内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让学生大胆剖析自身的问题。有哪些缺点,哪些不足,甚至是陋习。

“我一点不喜欢现在的我”。这是一个“双差生”说的一句话。当时我告诉他:老师喜欢你,父母喜欢你,同学们也喜欢你,大家都喜欢你,只要你变成你自己。

当我们鼓励学生学会了正视自我,承认自我之后,最重要的还是要帮助学生做出自我。如果只是描绘蓝图,而没有实际的行动,摩天大楼是永远成为不了现实的。久而久之,描绘蓝图的兴趣和动力也会逐渐消退。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切合实际地制定目标,逐渐地改掉已经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慢慢地争取点滴的进步;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被人关注,被人重视的幸福。最终,那内心真正的自我才会完全地展现在他人面前。

真、善、美,相信这些都是世人所追求的,但同样还存在着许多的假、恶、丑。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去发现真善美,在心里拥抱每一个学生吧!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书笔记


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书笔记,读完作品,你不仅会为作者的思绪而感动。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书笔记 篇1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2000字!

这几天似乎心情平复了些,所以想说一说这本书,林奕含笔下的失乐园。以前我总觉得文学是纯净的,高尚的,却不曾想这是用来捆住女孩的绳索,成为罪恶作案的工具。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畅销书排行榜里,后来才得知这本书是作者的绝唱。说来也讽刺,人们总是在作者死了才会才去关注她,看着畅销书排行榜上列着《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尽量努力不去想,这是作者以死换来的关注,太难过了。

越写越火大,之前断断续续硬着头皮看完,心中的火无处发泄,突然发现其实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帮不了思琪,我也帮不了作者林奕含。想着我就颓了,躺床上一天,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巨大的悲痛袭来,无法全盘接受只能细细咬碎慢慢消化,可我根本无法想象林奕含在写下这本书时所经历的。

房思琪爱文学,李国华也以此为契机,以文学之手靠近房思琪,当了解到房思琪有很高的自尊心后他就知道自己志在必得了。

“当一个女孩受到侵害时,全社会都是帮凶。”我非常同意这种说法,确实,李国华以令人作呕的畸形文学和思琪的自尊心将思琪攥在手中,可她身边的所有人,无论是她的父母还是知心姐姐伊纹都和她最好的朋友怡婷都在纵容着这种罪恶,他们都是围观一场屠杀的旁观者。

当思琪以试探的口吻对妈妈说“听说学校里有一个同学和老师在谈恋爱”“谁?”“不知道”“小小年纪就这么骚”就这样,思琪就不说话了。绝大多数家长总是忽视性的教育,总以为“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教育也是如此。”却不知道在性教育中他们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还自以为是还没开学,所以才会在“老师”这个头衔光环下看不到底下的丑恶,任由李国华随意带走思琪。

文中有一句话,说伊纹就像长大的房思琪。伊纹在外人看来有着完美的婚姻,嫁入了豪门,丈夫曾在国外留过学,不论是家庭背景,还是个人的谈吐举止,都那么优秀。可只有伊纹知道,在外人看来如此完美无缺的人却在每个应酬回来的深夜不停的殴打她。所以伊纹在夏天一直穿长袖来掩饰自己身上的伤,作为给思琪和怡婷读文学的知心大姐姐,从夏天的长袖和伊纹的眼泪中,思琪和怡婷心里是知道的。作为两个小女孩的榜样,她却一昧忍受丈夫的暴力,在文学里寻求慰藉。她如果进行反抗,给所有侵害给予回击,用行动告诉思琪“不用害怕,勇敢去斗争”会不会好一点?

“老师”这个职业光环下好像让人有与生俱来的信任。不止小孩会有,成年人也会有。怡婷就是这样,对老师有莫名的好感,甚至会有“以后要嫁给李老师”的念头。曾很多次对思琪说李国华有多么多么博学,多么温柔。却不知道说的每个字都在思琪的心中割一刀。说你不知情吧,还可以理解。可最终思琪都对你说出真相了揭露了李国华丑恶嘴脸,你却是这种让人横刀夺爱,觉得思琪背叛了朋友的反应,让我疑惑,让我火大。正是这种反应压碎了思琪心中最后一根稻草,唉,不说了。

最后伊纹对怡婷说:“怡婷,你才十八岁,你有选择,你可以假装世界上没有人以强暴小女孩为乐;假装从没有小女孩被强暴;假装思琪从不存在;假装你从未跟另一个人共享奶嘴、钢琴,从未有另一个人与你有一模一样的胃口和思绪,你可以过一个资产阶级和平安逸的日子;假装世界上没有精神上的癌;假装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有铁栏杆,栏杆背后人人精神癌到了末期;你可以假装世界上只有马卡龙、手冲咖啡和进口文具。但是你也可以选择经历所有思琪曾经感受过的痛楚,学习所有她为了抵御这些痛楚付出的努力,从你们出生相处的时光,到你从日记里读来的时光。

你要替思琪上大学,念研究所,谈恋爱,结婚,生小孩,也许会被退学,也许会离婚,也许会死胎。但是,思琪连那种最庸俗、呆钝、刻板的人生都没有办法经历。你懂吗?你要经历并牢牢记住她所有的思想、思绪、感情、感觉,记忆与幻想、她的爱、讨厌、恐惧、失重、荒芜、柔情和欲望,你要紧紧拥抱着思琪的痛苦,你可以变成思琪,然后,替她活下去,连思琪的份一起好好地活下去。”怡婷点点头。伊纹顺顺头发,接着说:“你可以把一切写下来,但是,写,不是为了救赎,不是升华,不是净化。

虽然你才十八岁,虽然你有选择,但是如果你永远感到愤怒,那不是你不够仁慈,不够善良,不富同理心,什么人都有点理由,连奸污别人的人都有心理学、社会学上的理由,世界上只有被奸污是不需要理由的。你有选择——像人们常常讲的那些动词——你可以放下,跨出去,走出来,但是你也可以牢牢记着,不是你不宽容,而是世界上没有人应该被这样对待。思琪是在不知道自己的结局的情况下写下这些,她不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没有了,可是,她的日记又如此清醒,像是她已经替所有不能接受的人——比如我——接受了这一切。

怡婷,我请你永远不要否认你是幸存者,你是双胞胎里活下来的那一个。每次去找思琪,念书给她听,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想到家里的香氛蜡烛,白胖带泪的蜡烛总是让我想到那个词——尿失禁,这时候我就会想,思琪,她真的爱过,她的爱只是失禁了。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怡婷,你可以写一本生气的书,你想想,能看到你的书的人是多么幸运,他们不用接触,就可以看到世界的背面。”

可是林奕含并没有说服自己。

特别喜欢罗翔老师说的“如果自由不被限制,一定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世界上有不尽其数的李国华,而你要如何救房思琪?社会中的法律是否完善,教育水平如何?是否能刨开滋养罪恶的土壤,让房思琪奔跑在阳光盛开的青草地,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书笔记 篇2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1000字!

本书一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乐园,是思琪和怡婷的乐园,感觉像是最纯粹的他们拥有的乐园;第二章,失乐园,十三岁的思琪在遭遇李国华强暴之后,她失去了她的乐园。伊纹姐姐,在经历钱一维的家暴之后,她失去了她的乐园;第三章,复乐园,复谁的乐园?

这本书并不是按常规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有倒序,有插叙,这样并没有让我觉得太过于不舒服,反而觉得更加讽刺。故事按时间顺序来讲就是,房思琪和刘怡婷这两个灵魂“双胞胎”,都是十分热爱文学,她们的邻居钱一维娶回家的许伊纹正好成了这两人的“文学保姆”,伊纹姐姐是喜欢那两个小女人到来的。不久后,她们搬来了新的邻居,李国华,一个著名的老师,本书的噩梦。他设计让两个小女孩每周分别来到他家里,美名其曰,补习功课。

思琪长得很漂亮,那年思琪十三岁,李国华对这样花儿一样的少女进行了侵略。利用了思琪的自尊心,利用了思琪父母对其的态度。十三岁的思琪再也长不大了,在后来的六年里思琪“强迫”自己爱上了老师,老师是那么的博爱,老师不是她一个的。思琪那么漂亮,追求她的男孩子好多啊,可是她好像已经失去了爱别人和爱自己的能力了。最后,思琪终于疯了,书里说她已经“死”了。其实我觉得,她在十三岁时的那个秋天就应经已经死了。

除开故事的情节,我还在思考那一句话,“世界上愈是黑白分明的事情,愈是容易出错。”文中提到过好几次类似的言论,而我的疑问是什么是黑白分明,那些出错的黑白分明是不是只是我们自以为的黑白分明。是非问题要讨论的话范围就太大了。可是,思琪的是非观的形成却又是如此的无力。

现在想想每当有性侵发生的时候,家庭、社会甚至都会责怪受害者穿的太暴露,“你要是不骚,别人怎么偏偏对你下手啊!”书中另外一个受害者晓奇在老师甩掉她之后,将李国华的恶行公之于众,得到的反而是自己遭受到社会的批判。思琪和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却说:“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这不禁让我联想到priest《默读》里面讲到的“你可以教孩子防备陌生人,提高警惕,但是不能让她怕穿碎花裙子,不然要我们有什么用。”

书本的开始有一些短评,编剧史航说:“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是青春的幸存者。”在复乐园里,伊纹姐姐告诉怡婷,说让她写下来,不是为了救赎、不是为了升华、不是为了净化。我在想那是为了什么。为了让作为读者的我们,不用接触,不用经历就能看到世界的另一面,所以我们都是幸存者。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书笔记 篇3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1000字!

我是有阅读障碍的人,读这书,我是痛且不快的,她用典的部分,我全然不懂。只看见平静下的苦不堪言,及爲摆脱痛苦而进行的,通过将施虐者暴行合理化来完成的自我救赎!可笑呵,受害者忍着内心的痛苦,而施虐者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地走在大街上!

他怎可那么从容,他怎可在伤害别人之後继续物色受害者?因他的施虐是在社会的帮助下进行的,女孩子受到伤害,她讲出来,全社会都认为是她的错,包括她自己。书中有很明显的体现。譬如,思琪明明是受害者,却成了要忍耐的一方,强将暴力理解为爱,把痛苦归罪于美。在怡婷的对比下,她显得格外美。

有人说,美丽是原罪,她的美害了她。我觉得这并不完全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思琪热爱文学,有文人的柔情,她相信情话言有所衷。林奕含在访谈中反复提及的不是李国华对思琪身心的戕害,甚至不认同读者仅看到施暴和受害。她不断叩问,为什么真正的文人可以背叛文学“思无邪”的传统?那么美的文字怎么可以用来说谎?她把这份残忍的经历描述得像受了美的蛊惑。甚至能感受到她对他是有爱的。她刻意将李国华的情话写出美感。甚至嗔怪他和国中男生一样在书中夹画片的幼稚。她希望他特别,是爱情的怀才不遇。她受不了他的世俗与平凡,忍不了他对自己和别人是等同的,甚至是欺骗。所以,她疯了。她始终无法理解用美好的文字怎可用来粉饰丑恶的勾当!她默认少女的美如同孩童手握珍宝!但这不对,无论是多么美的文字和语言,若它的究极目的是欺骗,是伤害,是为自己畸形的思想和扭曲的道德体系服务的,是对受害者的精神控制,是把受害者引向毁灭,那也只是搬弄,不是美。

房思琪是有文人独特的执拗,她始终叩问艺术是否可以巧言令色,她理解李国华们对自我崇拜的语境的迷恋,却仍让自己爱着。她入套,却解不开。所以,我想叩问這本书,叩问這社会的是,在强烈的精神控制和特定不对等的地位下,一个心智尚未成熟小女孩的爱能称为爱嗎?她的同意怎可视为同意?难道她的自我催眠也可当做为人渣开脱的供词?倘若如思琪如晞晞那般“笨”,是否又能躲过?我不认为,晞晞和怡婷都是思琪的自我麻痹,因罪恶源头是李国华,是巧言令色的。甚至這本书也是巧言令色的,她无力改变社会,只是为自己解套。她说,我原谅了他,这样我才能活下去。我站在我的疾病里,我看出去的苍白与荒芜。所谓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文人迷信文字,用文字书写释放悲哀,疗愈经年的沉疴,解放无处安放的灵魂,到头来却发现于事无补,故而走向死亡,死亡也就痊愈了。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书笔记 篇4

当代女性在社会助纣为虐的大环境下,能做的到底是什么?有什么?

我们能不能凭借一己之力去反抗,去不顾一切鲜血淋漓的复仇?

或者能不能假装一切伤害还没有登台,作为一张用修正液涂满痕迹的白纸活着?

或者能不能认命,然后默默在心里期待这个世界会变好的。

或者彼此相依相偎彼此扶持鼓励,一起面对时代的永恒虐待?

这些都太远太难,我想要的都不是这些出路。天使的妹妹有个伤痕累累的姐姐,妹妹又怎么愿意降临人间,拯救世界?

我要的是性暴力乃至性枷锁的彻底消除,无论我愿意怎么样,都理所应当,而不是被指指点点,恶意攻击。我要的是理解,是同理心,是实质性的帮助举措。

不过,这些都太远了,选到我觉得有生之年的九十年代,零零年代,一零年代,甚至往后的几代,都无缘证见这奇迹般利润行带补偿亏欠的改变。也许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幸存者与施暴者与天使的姐姐较量的阶段,我希望我们可以早点赢下这场战争。哪怕有流血有牺牲有痛不欲生。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书笔记 篇5

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局外旁观

刚开始那一连串的推荐语,确实是把我吓了一跳,这本书这么厉害?读过之后,除了一点点的不连贯感觉之外,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一些难以言说的难受。

我在想,假如思琪并没有疯掉,她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难以想象,真的还不如选择疯掉,至少这样,她不用再受到自己内心的折磨,她不用再看到那个让她沦陷的恶魔。这样,那颗因为"爱情"而碎了一地的心,至少还能完整的当做残渣保存在一起。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两个人之间,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局外旁观。我们都是别人围城之外的人,我们所了解的别人,都是加上自己主观意识的别人。我们无法了解一个人内心真正的想法,我们只有根据感觉的推测。

我们同情受害者,但我们不是受害者,我们有同情她们的权利,但是,这种同情到底是对她们的关爱,还是变相的给她们增加伤害?甚至在受害者心里,她们才是那个罪人,一切一切的发生都是她们的错!

尊重!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书笔记 篇6

书很沉重,我看的也好沉重。

昨晚睡前,点开了林奕含的采访,静静听着。她用很平静地语气叙述,时不时地会引用一些句子,古儒或哲学。她的思路很清晰,声音是专属于南方姑娘那种吴侬软语,可细细听着,会觉得这份平静下是在压抑着激动。她说“会有很多个房思琪,她只能尽可能的写好,但又怕伤了那些思琪。”

书刚开读时,我一度觉得好混乱,节奏忽快忽慢,场景说变就变。可继续看下去,看到思琪说“他硬插进来,而我为此抱歉”,看到她向父母暗示而得到“那个女孩可真骚”的回应,看到她一杯杯的酗咖啡无法入睡,看到她强迫自己将这种畸形的情感转化为爱……我开始机械地翻页,好像这样就能感同她内心的痛苦,但无济于事,我会发抖害怕,但我依旧无法彻底想象,她如何熬过这么多年。

在两性关系中,或者说在很多事情上,女性的地位其实依旧处于劣汰。就像书里说的,受害者足够令人心疼,可幸存者,更让人难过。我以为,在性暴力事件中的幸存者,其实某种意义上是被宣告了缓刑的受害者,他们将一直处于煎熬中,这是最令人难过的事情了。

与其说希望世上能少些房思琪,不如期望能不再有诸如李国华之辈,以各种令人恶心的借口,去满足自己变态的欲望。能保护的人终究太少,所以期望造成罪恶的源头都不要出现。

那就这样吧。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书笔记 篇7

这本书,就像作者的采访里说的,人人看了都会知道是在说强暴!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我想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

1.家庭性教育的缺失,让思琪在男女防备上很弱,也让思琪没有正确看待性。以羞愧和恶心的态度对待,当她被承受性暴力后,她便不能再给家人提起,因为家庭里对性是谈虎色变,这更让她觉得羞耻!里面的奇奇也是。

2.社会对施暴者的宽容,施暴者对受害者心理的把握,已经受害者不敢说真话分享他人的自尊,都纵容这件事的发生。

3.爱文学没有错,只是没有人去引导思琪,很多人或者文学大家都是文品不等同人品!所以,她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

4.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对更加严厉政策,加大犯罪惩罚,让很多人不敢动歪心思。也希望在对受害者在心理重建方面能有更完善的恢复体系。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书笔记 篇8

如果没有老师的诱导,房思琪可以在阳光下开心大笑,骄傲地结果男生递过来的情书,偷偷喜欢头发和衬衫干净的男生,可是从那一句“不行,我不会”开始,她的爱情,就变成了小旅馆,变成了老师笼罩下的阴霾。

能大大方方的爱,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房思琪疯了,可是她的理想体——许伊纹终于逃离了悲剧的漩涡。

伊纹漂亮,有文化,有气质,跟房思琪很像。

不光有相似的外表,也有相似的痛苦。他们生长在这个繁华热闹的地方,却被远远的隔离在生活之外。

伊纹一直生活在家暴的阴影下,他喜欢不喝酒的一维,因为一维喝了酒总是要狠狠地打她一顿的,最严重的一次甚至把孩子踢掉了,伊纹终于提出了离婚,搬离了这个禁锢她、伤害她的家。

伊纹是房思琪来不及长大的样子。

她总喜欢跟房思琪她们读名著,讲哲学,可是始终无法解读自己的人生哲学。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书笔记 篇9

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不是由施暴者独立完成的,而是由整个社会协助施暴者完成。思琪向怡婷的诉说被报以“你好恶心”,郭晓奇被作为受害者之一在网上发帖寻求安慰,得到的回复却只有“*子”“下建”之流,她们都渴望得到安慰,可是在社会的视角下,错的永远都是女人。

网络上有关性侵的话题在引起舆论之前,得到不少留言是,“你为什么不反抗?”“你为什么不咬他?”错的永远都是受害者。

文章里有伊纹对怡婷,这个幸存者一段安慰的话:

怡婷,你才十八岁,你有选择,你可以假装世界上没有人以强暴小女孩为乐;假装从没有小女孩被强暴;假装思琪从不存在;假装你从未跟另一个人共享奶嘴、钢琴,从未有另一个人与你有一模一样的胃口和思绪,你可以过一个资产阶级和平安逸的日子;假装世界上没有精神上的癌;假装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有铁栏杆,栏杆背后人人精神癌到了末期;你可以假装世界上只有马卡龙、手冲咖啡和进口文具。但是你也可以选择经历所有思琪曾经感受过的痛楚,学习所有她为了抵御这些痛楚付出的努力,从你们出生相处的时光,到你从日记里读来的时光。你要替思琪上大学,念研究所,谈恋爱,结婚,生小孩,也许会被退学,也许会离婚,也许会死胎。但是,思琪连那种最庸俗、呆钝、刻板的人生都没有办法经历。你懂吗?你要经历并牢牢记住她所有的思想、思绪、感情、感觉、记忆与幻想,她的爱、讨厌、恐惧、失重、荒芜、柔情和欲望,你要紧紧拥抱着思琪的痛苦,你可以变成思琪,然后,替她活下去,连思琪的份一起好好地活下去。

我在想这段话,连同后面的那一连串伊纹对于怡婷的教诲,或许是作者奕含书写的动机,来自真实世界的故事、恶意,而这本书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传递的可能。怡婷,正如同每一个女人活过的轨迹一般,即使不是亲友,即使未曾切身,当我们看着新闻报道,看着批踢踢八卦版,看着奇摩新闻下方的评价,看他们如何继续与施暴者一起施展性暴力时,才突然深吸一口气,啊原来我今天又侥幸地活下来了。

希望社会能,性侵、强暴有所了解,我是男生,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只是希望在同理心下这个社会上还有正义。开篇,改编自真人真事,足以拖人入深渊。

我的文字或许浅薄,难以打动内心,或许屏幕前的你看过《熔炉》,这本书就是另一个《熔炉》。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书笔记 篇10

我感到思想的风暴,不知道该怎样读这本书,如果不知道该怎么想,就不要多想,只去感知林奕含的痛苦吧,乞求她在天堂的痛苦能够少一分。

她太喜欢用譬喻了,甚至是“自动生产”,书中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比喻的句子。我觉得有些危险,这和我真的有点像,我的脑子时常也会自动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比喻,我自己觉得精妙,别人或许觉得无关痛痒。我还极爱胡思乱想,我所有的胡思乱想可以构筑起一栋虚幻的大厦,我会分不清梦境和现实,我的记忆有些混乱还偶尔会错乱,这些都和房思琪很像。我觉得危险,觉得一个人的思想本身就可以构成陷阱,也庆幸自己脑中幻想的海市蜃楼,没有和什么痛苦的经历缠绕在一起,但对于房思琪或者对于林奕含来说便是一场灾难。

陷阱对面的答案,是真善美和爱。把虚幻的东西剥离掉,假丑恶真善美都是真实的。真实自有真实的力量。

我觉得李老师恶心,觉得毛骨悚然。李国华不仅善于欺骗和表演,而且善于用自己的文学知识,构建虚假又美丽的语境。恶心至极,污浊不堪。

思琪从一开始的无知和不反抗就意味着沦陷。

然后又一步步沦陷更深。一是联想,二是自尊,三是无助。她的联想太丰富,干扰了她冷静理智地寻找正确答案,在她丰富的联想里,她只要给自己一个说得通的答案就可以了,而不是正确答案。这全过程的挣扎都是她一个人完成的,如果有另一个人拉她一把,她可能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偏轨,然而没有,她求助时无人应答。一个人的思想或者说幻想或者用作者的话说的联想,真的,极其容易变成陷阱。无人应答,太可怕!

思想上的痛苦是可以无限生长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善于联想的人。过去的经历无法被抹去。

除了思想,性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我妄自推断,性的`快乐可能能够杀死灵魂而只留下躯体,让思琪有一种已经死去的感觉,已经死去,却还沉溺在性的快乐里无法自拔。快乐不已,痛苦不堪,她注定被撕裂,注定挣扎至死。思琪发疯的前一晚,用思琪自己的话说,她觉得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身体,她以为它会回来的,但她再也没有回来。

幸福是无法从痛苦中生长出来的,痛苦只有用幸福去稀释,所以祝福每一个人要幸福多,要快乐多。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佐藤学教授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发现其中的核心观点与我校的教学改革理念有不谋而合的共同点。

结合“教学内容问题化”课题,经过一学年的实验,生本理念已深入城三小人心。师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堂成了“孩子心灵的放飞”,“精神文化的盛宴”,学生学习变成了快乐的事,他们积极参与,尽情展示,变得会学习,爱读书,会思考,善表达。教师从卖力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教育教学变得轻松、阳光、幸福。

一、转变教师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老师的理念转变,以前课堂中传统的观念固守着我们的思维阵地。为了打破这种封闭的思想,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第一,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手一本的生本系列读本,组织老师开展读书学习活动。

同时,通过读书沙龙活动,老师们对生本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托学生的理念得到了全校的认可。第二,积极组织老师参加生本教育培训。现在,老师们更明确了教材的处理,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如何进行细致的指导,专项的培养。为教育教学改革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出台模式,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范例。

只有理念,而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很难展开实验的。经过骨干教师们的不断实践探索、学习、讨论与反思,初步总结建立了“前置性作业——小组协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巩固运用”的合作展示学习模式,并逐渐在全校课堂教学中进行推广,全体老师按照以上的模式展开实验,慢慢地,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创新,走出了模式化的禁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铺平道路。

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老师们遇到一些疑惑、问题,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教学内容问题化”就应运而生。即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并解决问题。在生生互动中交流、讨论这些问题,互相查漏补缺,相互磋商形成共识,生成新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提出问题,和教师的问题融合,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通过系统研究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有效的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开花。

伴随着生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开放”“自由”得以实现,能力得以提高,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充分的自信。老师也教得轻松,改革初步呈现出由“师本”走向“生本”的良好势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三小将展现出“以生为本、科学育人;激扬生命,提升生命的”的美好愿景。

你好,再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小记


看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真的只能用溺水感来形容

我感到痛苦

有好长一段

像是写给自己的日记

当然我没有她那么优秀

更没有经历过越战集中营核爆

甚至房思琪式强暴般的痛苦

我只是有同样的痛点和后遗症而已

我以为这不会有人理解的

可是女孩

你的痛点比我汹涌千万倍

林奕含

我想我不能像大家一样

希望你忘掉所有不再痛苦

剥夺你的痛苦才是真正残忍的事情

你的快乐和痛苦好像永远的长在了一起

不管如何

很惋惜

你亲手结束了你的生命

也终结了你的痛苦

你再也不用体会的痛苦

我们会一点一点去体会到

然而

也只是一点而已

感同身受这件事情极其奢侈

甚至根本就不会存在

我知道

你并不希望我们忘记你

却更不希望世间有第二个你

善良的女孩

该说你好的

认识你说的第一句话却是再见

再见,林奕含

林奕含,再见

读书笔记《《永怀生命的初恋:99个温润的课堂》 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99个成功育心的故事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