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一部电影的诞生读后感

一部电影的诞生读后感

一部想象夸张的电影 ——评电影《百变马丁》。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从剧中领悟出作品想表达的理念。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一部想象夸张的电影 ——评电影《百变马丁》”,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颜婧琳
《百变马丁》是一部想象力极其丰富的动画电影,主人公是一个可爱的孩子——马丁。
马丁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他会变成不同的一些人物,每次他变身了以后,总会发生一些惊险刺激的事,而他的朋友和他每次都一起战胜困难,他们每天都十分快乐。
一天早上,马丁变成了一个魔法师,因为他不喜欢,也不想拥有魔法,他拒绝了魔法师的邀请,可法师把他关了起来,并说,只要你用法术帮助人们,你就可以通过考试。但如果你不会咒语,你可以叫我。你如果救了我三次,考试失败,你会变成一只虫子。于是他和同学们又开始考试。
我认为这里,导演并没有很好地安排动画,反而这个故事运用的想象手法过多,让人么觉得过于夸张,不合乎生活,太虚假了。
还有一次,马丁变成了一位超人,他拥有了神力,不但能飞,而且他力大无穷。马丁帮助了许多人:帮赶飞机的人追上了飞机,让要迟到的人赶上了课堂。
这部动画电影,主要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一个顽皮孩子对过上充满刺激的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们对未来高科技生活的追求。
这是一部想象夸张奇特的儿童动画片!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被一部电影感动——记韩国电影《鸣梁海战》


被一部电影感动——记韩国电影《鸣梁海战》
文/潘慧莹

被一部电影感动,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但是,今天,我被《鸣梁海战》——一部韩国爱国电影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导演出色的编排,戏剧矛盾冲突集中,层次分明,因为演员出色的演出,演员与角色无论在年龄上、气质上还是心理的理解上都是高度吻合的,也因为共同的国仇家恨——南京大屠杀77年纪念,国家公祭日未久,正如李舜臣在影片结尾说的一句话:如此深仇大恨,如何是好!
这部电影确实让人热血沸腾、民族豪情陡升,给和平的子孙们以难以忘却的纪念。就像海战结束后,船舱里的船工们说,我们的子孙能知道我们曾经吃了这么多苦吗?
另一个不知姓名的人说,要是不知道,那才是狗娘养的。
是啊,忘记屠杀的历史,等于第二次被屠杀。
此片确实如广告所言,全程无尿点,节奏紧凑,舒缓相间,福祸转换,充满哲理,让人与影片中人同歌同哭,如此精妙,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当然,更多的是对爱国情感的渲染,堪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完美结合!我们国家也有这样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还有更多不屈不挠的爱国故事,例如甲午海战、鸦片战争之类,编排精彩的话,未必不如它啊!
但是,这部电影究竟是如何把一场不可能打胜的战斗编排得合理,如何把一场以少胜多、起死回生、救国民于水火的传奇战役拍摄得既惊心动魄,又合情合理呢?
我也是看了三遍以上,才于激愤的心情外有点理性的思考,或者说,才刚刚看懂。
第一遍看完后纯粹是感动,回去补习了一下历史背景知识,第二遍搞懂了人物关系,第三遍才能感受这场战斗两次大场面、两次个人特写的舒缓相间的节奏,这两段高潮、两起两伏的故事编排支撑起了整部影片的合理性。我想,本文大概算是戏剧艺术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的一次解读吧。
《鸣梁海战》讲述的是朝鲜名将李舜臣率领12艘军舰,击败了数十倍于(三百三十多艘)自己的日军水师的传奇故事。更传奇的是,电影着力表现的是主舰,也就是指挥舰以一敌百的传奇。这从人的常识来看,基本是不可能的,且看戏剧艺术如何塑造。
电影海报上写的是:非死即生。绝命一战勇者胜!三十六计: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龟船突现,所向无敌!三十六计之诱敌深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借天时,仗地利,漩涡之海必是倭寇葬身之地。三十六计之乘胜追击。
《鸣梁海战》胜利的理论指导是我们中国的《三十六计兵法》,指导“鸣梁大捷”取胜的“必生即死,必死即生”,颇有中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豪气,这就是中国“否极泰来”,从一个极端转化为另一个极端的哲学。
这些在《鸣梁海战》的海报中进行了表现集中的展示。“三十六计之连环计”: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公元1597,倭寇大举来犯,李舜臣计出连环,立不世奇功,创海战神迹。——可谓是对“鸣梁大捷”一役的最好概括,“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为将者,军心之所系,擒而杀之,一战功成!万军中,李舜臣刀斩倭首,撼敌军心!三十六计之出奇制胜: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龟船突现,所向无敌!
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为将者,军心之所系,擒而杀之,一战功成!万军中,李舜臣刀斩倭首,撼敌军心!
三十六计之乘胜追击:犯我家园者,虽远必诛!得胜之际,李舜臣宜将剩勇追穷寇,群倭溃散。
三十六计之破釜沉舟:夫战,勇气也!大敌当前,众寡悬殊,绝境何以求胜?惟置诸死地而后生!
三十六计之诱敌深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借天时,仗地利,漩涡之海即是倭寇葬身之地!
三十六计之连环计: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公元1597,倭寇大举来犯,李舜臣计出连环,立不世奇功,创海战神迹。
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爱国传奇故事。
电影一开场,是李舜臣被严刑拷打、遍体鳞伤、风烛残年,胸口被烫了一个烙印,满头灰白的蓬发,一声惨叫。电影开篇即十分揪动人心。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1597年,丁酉年,日军出动14万兵力,水陆并进入侵朝鲜,准备借道朝鲜,攻打大明。
李舜臣的背景是这样的:在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灭,闲山岛大本营被日军占领的情况下,李舜臣应强烈的舆论力量起复未久,临危受命三道水师统制使,人称统制公。
在我的心理期待中,李舜臣是一个民族大英雄,至少也应该是一个身材魁梧、身在壮年的人来演。可是,刚出场的李舜臣是一个老爷爷,百病缠身(因为日寇巧施反间计得逞,李舜臣被撤职、严刑拷打,致使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灭)、头发花白,又满面慈祥,看上去就像是中国传统儒家的父母官,不说话的话,就是一张中国脸。
事后,我查了一下,演员崔岷植已经52岁了,鸣梁海战1957年,李舜臣出生于1545年,时年也是52岁,距离1598年12月16日露梁海大战阵亡还有一年。看来电影就是要表现悲壮啊!
情况十分危急,不对,应该说是十分悲壮,电影层层渲染:日军首领胁坂安治奇装异服,戴着牛魔王面具、画着黑色眼线、满面黑色杀气、神秘出场的来岛通总,被枪杀并悬首的李舜臣副官裴洪锡,老百姓的四散逃窜,到处渲染的日军残暴传说,内奸燃烧龟船、刺杀李舜臣,陆军大帅的冷漠和不支援,忠心耿耿的年轻将领一齐来劝谏——此战必败,万万不可战,逃兵也不断出现,抓回来的逃兵说的话也句句在理——一起并肩作战思念的兄弟们都死了,我今天埋了他们的尸首。我好怕!我想现在应该是轮到我了,我们都要像他们一样死去吗?
朝鲜内部恐战的矛盾更甚于日本内部妄图瓜分战利品的矛盾,主张不战而降的人从平民到军人,甚至上层领导人。我想,甚至是君王,也不相信此战会赢吧?恐惧的气息不说弥漫在当时的朝鲜,就是电影院里也遗忘了爆米花、咖啡。看上去,李舜臣是必败的,朝鲜是必亡的。此乃烘托手法,民族英雄屹立于这样的混乱背景中,英雄气概才能更好地得以彰显!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铁肩担道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一向是英雄的选择!
李舜臣力排众议,杀逃兵,明军纪,命人焚毁军队辎重给养仓库,破釜沉舟,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气概,号召部下与倭寇决一死战。此时,李舜臣分明不再是一个慈祥的老爷爷,而是露出军人本色、将帅之决断。
儿子代观众问父亲李舜臣:为什么不就此隐退呢?这是个好机会,不是吗?告诉陛下,你身有重疾,已不堪重任。他想杀了你,你不寒心吗?我们只有十二条船,我们现在还能称自己是水师吗?就因为这场仗,我们连祖母都没有带回家。(李舜臣母亲新丧,此刻,他已抱着必死之心郑重拜别母亲灵位。)这些都是观众们想知道的。
李舜臣回答:为忠诚而战。将必从君,而君必从民。无民则国不在,无民亦无君。
这样的回答是苍白的,他没有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输了这场仗还能活吗?弱国的子民是没有生存保障的。用中国一首很好的诗来回答:《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哪,这就是奴隶! ””
这才是现实。
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同一回事。所以,有那么多仁人志士,手无寸铁,在正规军消极怠战的时候,老百姓小米加步枪,抱着“人民必胜,正义必胜,中国必胜”的信念,全民皆兵地掀起了抗战高潮,乃至胜利。当然,胜利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不过,收复的是正义和民族信念。真正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这信念是千秋万代的事情!
两场战争真乃异曲同工啊!
继续转到电影上——形势并不会因一个人的努力而发生改变,恐惧还是弥漫在朝鲜上空,寡不敌众的常识大家都有,而且这个“寡”与“众”也太悬殊了。
深夜,李舜臣跟随老伯勘察地形:在鸣梁和珍岛碧波亭之间,有一水流湍急的海峡。这海峡既窄又浅,过半日水流就会转向,而且会变成强流,满潮时听起来就像百姓的呜咽……那里时常会有一个巨大的漩涡,两日之内就会有满潮出现——这就是鸣梁的得名。
李舜臣趁退潮时派人设置了铁索与木桩。
战前,儿子再次发问:父亲,您打算怎样利用恐惧呢?
李舜臣没有回答。他深深伏地拜别母亲灵位,久久未起,脸上的表情特写是凝重的,充满了深思熟虑之后的慷慨和坦然。之后,他用自己的行动答复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率先垂范,视死如归,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慷慨就义,舍生取义,置生死于度外,用自己的生命来激励将士们。
其实,他并没有把握。此战凶险,筹码是生命,在战争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能重返故里,风险是极高的,但是,将帅不怕死的榜样示范作用效应也是无穷的!
我想,中国的抗日战争能胜利,也是同样的道理呀!
大战当前,激扬音乐四起,李舜臣身先士卒,亲率旗舰战船孤军迎战,电影院里弥漫着视死如归的凝重气氛。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百姓悲凉迁徙。
鸣梁海峡辰时,十二艘战船一字排开,阵型稳定,暂时还是压得住阵脚的。
“那里黑压压的一片是什么?”当那位带领李舜臣勘察地形的老伯惊呼,电影里已经显现出密密麻麻像大黄蜂一样的敌军敌舰阵营。你应该能想象的,电影嘛,擅长做出那种壮观的效果,从视觉上,从心理上,真的很震撼人心。
故事的结局是,你从电影的宣传上也能知道,一艘主舰对阵百艘敌舰,并且还胜利了。这也太神奇了!按照常理,就算把所有的炮弹都打光,就算所有的炮弹都瞄准,也不见得能打赢三百三十多艘敌舰啊!导演究竟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把不合理变成合理的呢?况且,这是战争,是性命交关的事情。且看电影艺术如何变不可能为合理!
第一战,李舜臣下令把锚放下,固定主舰,准备火铳,大炮铁球一阵乱轰,敌舰全体中弹,两两相撞,互相残杀,有如神助;第二梯队弓箭手马上补充,点燃火药的箭“嗖嗖”往前冲,射得敌舰纷纷着火爆炸,敌人屁滚尿流。敌舰第一营就此顺利OVER!看得人心大爽,此刻,电影的节奏是明快的,让人目不暇接。
一场恶战还在后面。
敌军贪婪之心不死,这么容易死也不是大和民族了。日军第二营毫不怜惜地冲破第一营残骸出击。
朝军副将汇报:将军,水流把船晃得厉害,火铳难以瞄准。
看来,鸣梁潮水将起。
熟悉当地水势的李舜臣命令砍断锚绳,顺流退向血岛。
连来岛通总都明白,水流在平时看来是温顺的,但是,当大潮涨起来的时候,漩涡也会变成武器,那时候,谁夺了血岛,谁抢占了有利地形,谁就赢了!
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的天时、地利、人和。
在同一时空,天时对双方是一样的。
地利,真的,我刚看过钱塘江大潮,八月十五的大潮和平时的小潮不可同日而语,大自然的伟大我们不得不佩服,顺势而为是聪明人的选择,逆流而上的阻力不是凡人可当。
人和,双方对于战争都是同样恐惧的,朝鲜虽然占据着正义的舆论力量,但是战争是用实力说话的,哀兵必胜的神话真真是传奇中之传奇!电影的神奇就在这里,把不合理变为合理。
李舜臣此时手握的只有地利和哀兵,百姓的支持稍后电影会创造另一个神话。
回到电影镜头:船工誓死大呼:“用力划!不要让船撞上去(血岛礁石)!”他们用生命誓死撑住竹篙,才能不让主舰没有撞上血岛礁石。
背靠血岛,此乃此战的重要转折点。
敌军猛攻,敌军指挥官来岛通总咬牙切齿:“李舜臣,你完了!”挥手发起第二次猛攻。
朝鲜副将惊呼:“将军,我们必须升旗叫他们(十一艘副舰)过来,否则,我们撑不了多久!”情况是如此危急,四艘敌舰已经把指挥舰团团围住,残暴的敌人纷纷用铁锚钩住指挥舰,争先恐后地搭跳板,跳上甲板,野心勃勃地挥刀攻来!指挥舰的甲板被敌人的汽油弹烧着,一片火海,连和尚也上了战场,指挥官李舜臣都亲自走下指挥台,挥刀亲自肉搏,甲板上顿时哀声遍野、血肉模糊,呼吸声慢而惨重,气氛一时哀痛,电影的镜头是慢而模糊的,给人以同情的伤感。
敌人是如此残暴,而被侵略的人民实力又是如此悬殊。守战眼看不保,败局似乎已定。
李舜臣于危急中一面挥刀以拖延时间,一面马上命令副将将炮弹换成散弹,把甲板上的火铳全部搬到船舱里去,瞄准敌舰船舱猛轰。自己下令准备白刃战。
这么快就准备白刃战,说实话,作为观众的我,还是颇为震惊的。因为通常白刃战就意味着弹尽粮绝。
“轰隆”一声,散弹的反冲力把敌舰撞得四散后撤,正面的敌舰因反冲力巨大而沉没,其他三船也未能幸免。第二营的进攻又被瓦解了。
以上是第一波高潮。
画外音又想起儿子的话:父亲,您就是要这样利用恐惧吗?
李舜臣:如果你能将恐惧化为勇气,这勇气将战胜一切。
儿子:但是父亲,他们已经是惊弓之鸟,要怎样才能将他们的恐惧转化为勇气呢?
李舜臣:我要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说说容易,做做呢?谁没有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人之天性。但是,老将军于死人堆中爬起来,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恐惧化为勇气的奇迹。或者说,这根本不是奇迹,而是中国哲学中“知己知彼”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深刻把握。
“主舰还活着!”众人的眼神中俱是惊惧,主舰的坚挺此时已经成为乱军中的信仰!
“杀光这些倭寇!”甲板上群情激奋,百姓们在岸上也纷纷丢下包裹,扛起锄头等农具冲向大海,恨不能飞向甲板也一起参与杀光倭寇的行动。这可真是杀红了眼了,全民皆兵,百姓也成了杀人的魔头。
终于背靠血岛,另外十一艘观望的副舰也被感染,纷纷赶上来集结成阵。
但是,还没来得及赶到,来岛通总也看懂了,他要在李舜臣完成部署之前全力冲击,一声令下,敌舰主舰孤军深入,全力冲刺,仿若象棋中的“帅”对“将”的贴身肉搏,精彩纷呈。他要以争取时间,马上结束战斗。
这可真是高手之间的对决,互相都看得懂彼此啊!
两个人物特写:一个是朝鲜副将在盾牌的掩护下升起召唤旗,集结阵型;一个是日军神枪手伺候,升旗手升一个打一个,百发百中。朝鲜副将中弹,李舜臣亲自包扎,召唤旗顺利上升成功!
朝鲜神箭手一箭射中神枪手眼睛,日神枪手一声哀嚎,在舰顶上痛苦打滚,一声痛呼,跌落大海。
这一幕特写是混战中难得的一点清净,节奏上却丝毫不舒缓。
十一艘副舰终于开足马力赶来(我总疑惑,即使没有召唤旗,他们也应该有自知之明要赶来的),李舜臣严厉谴责:“将军,你临阵脱逃,本应军法处置,现命你全力守住血岛,将功赎罪!”
镜头摇向大海夕阳深处一草船,摇摇晃晃、歪歪扭扭驶向李舜臣指挥舰,目标专一。摇船的人是朝鲜俘虏,遭日本监工鞭打,此时深深说明“人和”的重要性,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敌方俘虏来做,真真是大脑短路了。此工作相当于敢死队,朝鲜人民就是牺牲自己,也不会让这艘满载火药的“自杀之船”冲向他们爱戴的民族英雄,最终,火药船转向,冲向日军。天哪,这不就是“火烧赤壁”?
朝鲜俘虏和日本兵拼死抢夺摇橹和桨,同时含泪叮嘱妻子摇动红裙,暗示朝鲜水师不要靠近火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药船,临终时“做得好!真高兴能见你最后一面”的心灵独白催人泪下,真真是全体视死如归,这样的军队、这样的人民怎能侵略?怎能战胜?
所以,侵略战争可以占有的是土地,但是不能占有的是人心!
此刻,鸣梁滔起,形成巨大的漩涡。可以说,老天爷终于出面来帮助他们了。
漩涡越来越大,朝鲜指挥舰伤势惨重,还在修复,船工和士兵一起舀水,可说是弹尽粮绝,命悬一线。日主舰还在快速逼近,咄咄逼人。
漩涡越来越大,两船相遇,船头“轰”的一声翘起,两船互相快速撞击、旋转,用主舰去撞敌舰的同归于尽战略让人如坐云霄飞车般惊呼意外,这也太震撼人心了!场面一时风起云涌、形势突变,海面上浪涌船颠,杀声四起,此刻人人当得英雄,连和尚也手持利斧砍上了瘾。此刻,可说自卫,可说疯魔,来岛通总一声“李舜臣,我来了!”把人性之贪婪疯魔刻画到了极致。可惜,一声炮火轰得船颠,他站立不稳,先失了了锐气。虽然是艺术手法,我依然相信其中的合理性。
日军指挥台柱子断裂,大船陷入漩涡。日军副官惊呼:“我们必须请求支援!”
来岛通总聪明:“你还不明白吗?他们是不会来的!”(胁坂安治隔岸观火,人心不齐。此乃人性之又一深刻刻画之处。)
帅对帅的白刃战可谓电影中的精彩篇幅之一,来岛通总身中数箭不倒,顽强冲向李舜臣,李手起刀落,干脆利落,镜头一时停滞,来岛通总人头落地依然屹立数秒不倒,也堪称豪杰,让人不禁想到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当然,敌军的英勇是为了衬托正义之师的更加英勇!
至此,海面上风急浪大,水流突变,日舰全部卷入漩涡,主帅来岛通总个人英雄主义的灭亡宣告了战役的结束,提前结束。日方鸣金收兵,海面又重归宁静,一段传奇原来就是这样书写的。
“将军,恐怕我们的船撑不了多久了!”
风急浪高的海面上,主舰顺流而下,仿佛在激战中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此刻已筋疲力尽。就在快撞上礁石的那一刻,几十艘小渔船上演着惊世大逆转,百姓们纷纷用铁锚拉住大船,上演“人心齐,泰山移”的传奇。至此,那十一艘副舰还丝毫未动,结阵等待,保留着实力。海面上,一时风平浪静。
慢镜头扫过,和尚脸上的宁静,李舜臣脸上特有的冷静、庄严、坚毅,另外十一艘副舰的蓄势待发宛如油画,这些,日军无论是有心反扑还是犹豫再三都无回天之力了。
人心!人才!天时!地利!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原来是这样诠释的!
电影看完三遍,我还是有点惘然,依然还是搞不明白其中的合理性,看官,您搞明白了吗?只见一场十二艘战船借水势全力冲入大海,开炮欢送敌舰,使我想起了一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日军撤退。海面上还翻滚着残骸,显示着一场惊世恶战才刚结束不久。
两个小时的电影,一个小时的铺垫,50分钟的战争场面,有时激越,有时冷静,有时壮阔,有时又书写着人性……跌宕起伏,敲击着人们的心灵。
海面又恢复平静,就像从来未发生过战争一样。
船上回荡着播报战绩的声音——豪迈的杀死多少倭寇的战绩。
“这是芋头吗?能活着吃这个真好!”裴水使的儿子裴水凤递给李舜臣一个芋头。
是啊,活着,吃饱,哪怕是痛苦,能活着去感受也是多么珍贵!
这是经历过出生入死的人的感慨!一将功成万骨枯,无论乱世能出多少英雄豪杰出世,和平却永远是老百姓祈盼的主旋律。没有人喜欢杀戮,却永远有人喜欢侵略;没有人喜欢流血牺牲,却永远有人喜欢无端占有。这世界的明争暗战啊,从来没有停止过。同样的,人心间的传奇故事,也从来没有停歇过!
“父亲,你到底是怎样利用漩涡打败敌人的?这可是需要精准的时间!”儿子问。
李舜臣:“老天在帮我们!”
儿子:“真是这样吗?可它也给我们带来灾难。”
李舜臣:“嗯!这倒是!如果不是百姓赶来救我。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这段充满中国式哲理的对话出现在电影尾声,使我不禁回忆起李舜臣儿子第一次问到李舜臣恐惧何以能取胜的问题。李舜臣没有回答,只是叫儿子把饭碗里的饭吃光,不要浪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中国式君民鱼水情的哲理再一次出现在韩国电影中,还有那中日双方在电影中随处可见的书信、密探的中国书法交流,都不得不让观众感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影响之广。
远山如画,一些历史风流人物、一段历史风流传奇,是如此书写的!
你能猜到吗?
向生则死,向死则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精忠职守之人,有万夫莫当之勇,这难道就是中国围棋中的死活哲学吗?
思索再三,还是惘然!

电影观后感:一部长征电影观后感


《我的长征》主要讲述了长征经历者王瑞爷爷回忆自己小时候在长征途中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的经历。这部电影给人们上了一堂发人深省的爱国主义教课,增强了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情怀。那么你知道《我的长征》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一部长征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一部长征电影观后感1

昨天下午,我上网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深深地被影片中红军战士那种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艰难困苦,勇于牺牲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多么艰苦的生活啊!可红军战士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理想高于天。是啊,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是千古唯独,万世无双的,红军长征的壮烈和坚韧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是凡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举世齐颂、万国同歌、亿民共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伟大天兵神威,翻开了中国共产党从艰苦走向胜利,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页,宣告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中华民族不是东亚病夫,而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之子。

在看《长征》影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通过观看长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革命传统教育,我一定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用长征的精神激励我努力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一部长征电影观后感2

在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我校举行了纪念活动。今天,我们观看了《长征》这部电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在长征时作的。这首诗深刻地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艰辛,他们不畏艰难,踏过了二万五千里。红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坚信:中国要富强靠的不是神仙黄帝,而是自己。在看《长征》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在雪山上:那里的雪花满天飞舞,北风呼呼地吹来,战士们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北风就象刀割一样吹在战士们的脸和身体上。行进中,每个战士都不敢坐下休息一会儿,因为他们都知道一坐下来就会永远都不能站起来。这些艰苦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课室的小学生们是无法体会到的。

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性命换取人民幸福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想起红军战士的精神激励自己,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努力把自己陪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一部长征电影观后感3

读了《长征》的故事,我心情很激动,红军战士能么坚强,什么困难都不怕,他们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在那个艰苦的时候,红军们连饭都吃不到,挖野菜、吃树皮,实在太饿了,有的甚至用自己的衣服,鞋带还有皮带等东西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是他们不畏艰难,爬雪山、过草地、渡过水流蹿急的江河。顽强的与敌人作斗争,有的冻死、有的永远的被埋在草地下、有的淹死在江河中......最后终于胜利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听了长征的故事,我感到很惭愧,想想自己平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时候不想吃就倒掉,想想简直太浪费了。

从今天起我一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好好学习,向红军学习,发扬他们的精神。

一部长征电影观后感4

为了迎接国庆60周年,在国庆节前期,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影片真实再现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让我在深刻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心灵受到了无比地冲击和震撼,更感受到了伟大祖国那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

1934年,蒋介石对红军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疯狂地大围剿,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了战略性转移,从而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的艰难路程中,经历了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战役,但是让我感触最深地还是在那艰苦环境下,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缺乏、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国民党部队的拦截追击,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有多少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更有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可是工农红军们毅然表现出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令人无比敬佩!

看,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无论是大渡河还是金沙江,无论蒋介石的部队有多么的精锐和残忍,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更无法阻挡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复兴之路!

长征不仅是一段光荣的历史,更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它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发扬那顽强的拼搏精神,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一部长征电影观后感5

星期五老师给我们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等等,历尽了千辛万苦,战胜了所有的困难,用了整整两年时间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湘江战役和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中战士们冒着敌人的轰炸机,枪林弹雨中鲜血把江水染红了一片,江上到处是战士们的尸体,湘江两岸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攻打泸定桥时,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火艰难地爬着铁索过桥,一不小心就掉入了万丈深渊。

看了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到很惭愧!想想自己平时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缺乏恒心和毅力。今后我一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要珍惜现在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好好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长大以后为社会做出贡献,做一个有用的人。

长征电影个人感悟

向你推荐一部电影《忠犬八公》


向你推荐一部电影

徐熙婷

虽然,这部电影我一年前才看过,但只要现在一回想起来,印象仍是那么深,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让我有比此更深的印象。这部电影名叫《忠犬八公》,是由真事改编的。

这件事发生在美国。一个冬夜,一位老人收养了一只小狗,并叫它“小八”。每天,小八都会在火车站等老人。可有一天,老人在外地发病去世,回不来了。可是,小八却等到生命结束。这件事被当地的许多居民知道,人们为了纪念这只忠犬,为它建了一尊铜像,如今,那座铜像仍立在那儿。这部电影虽然是真事改编,却又让人百看不厌,情节曲折感人,没有人看过后不喜欢。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情节是:在老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一位老人生前的熟人来到火车站,笑着对小八说:“你的主人,回不来了。”小八好像听懂了,眼神里掠过一丝紧张。老人的熟人又说:“不过,如果小八要等,就继续等吧!”小八听了这句话,眼神变得有些亮,眼光中尽是坚定。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我被小八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我惭愧自己没有这样坚定的精神。

这就是我向你推荐的电影《忠犬八公》,相信你也会喜欢上这部电影。


一部红色电影观后感集锦3篇


可能你对如何写作品名观后感而感到棘手?我们观看电影时会领悟许多,感悟许多,每次看完一部作品都有许多话想要说出来。 通过观看,我们可以尝试写出一份观后感,观后感应该是有感而发,言由心生,下面的内容主题为一部红色电影观后感,是读后感大全为你整理的,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一部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1

在众多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闪闪的红星》。而“想要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闪闪的红星》里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话。

《闪闪的红星》给我们讲述了潘冬子的爸爸去执行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临走前他给潘冬子一棵闪闪的红星当纪念,后来,冬子的妈妈为了保护解放军被地主胡汉三活活的烧死在了一间茅草屋里,于是要为妈妈报仇就当上了红军,在与敌人战斗时,冬子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在大叔和宋大爹的帮助下潘冬子终于杀死了地主胡汉三,又在第二年的春天和爸爸一起踏上了新的征程。

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感触很深,有两点:一是感动于潘冬子的智慧。勇敢。不怕牺牲的信念。他敢于和敌人作斗争,在敌人的强力威胁下,他没有退缩,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来争取革命的胜利,当胡汉三为了阻止红军吃上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盐,封锁了上山的路 冬子竟把盐粘在衣服里,带上了山,如果被敌人发现他将有丢掉生命的可能,这么做他简直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二是感动于吴大叔的那一句话:“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啊,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喝,我们却不懂得好好珍惜一下,这愉快的生活都是那些老革命家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呀,如果之前你等。我等。他也等,只靠运气,不去努力,那我们的祖国何时才能强大呢?

虽然我们的生活比以前明显的好了,科技也发达了,但是我们的希望还是需要我们来努力奋斗的。

一部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2

电影《闪闪的红星》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动手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岗哨的严密盘查,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他巧改一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又亲手杀死了这个大恶霸。看着这些精彩片断,我既为他捏着一把汗,又从心眼里佩服他。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们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工作、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维护和平。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星。

一部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3

爱国,顾名思义就是爱一个国家。爱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真挚永恒的情感。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贯穿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中,爱国之心,飘扬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色电影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红色电影观后感1

《举起手来》令人百看不厌。我是在高城和同学们一起观看的,这是一部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为题材的战争喜剧电影,故事的缘起是由保护国宝——一尊金身佛像开始的,讲述了中国农民和一队鬼子兵展开了斗智斗勇的周旋战斗。精彩的每一幕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难以平复。

最扣人心弦的一刻:日本鬼子搜不到金佛,企图将出村的唯一路线——石桥炸毁,然后再在村里慢慢搜查。当日本鬼子点燃导火线正在洋洋得意,看到这里我心里多希望有一桶水能够把它扑灭呀,正在我心惊胆战的时候,村民的驴撒了一泡尿把导火线扑灭了,驴“嗷嗷”了几声就好像在说:“哈哈!灭了,灭了,日本鬼子输了,输了!我赢了!!”我高兴的哈哈大笑起来。最后终于安全地将国宝运送出日本鬼子侵占的石桥村。片尾,看到只有少数日本兵疲惫地走上山头,看着天空的日落发呆。远处传来一句有力的话:“举起手来”。日本兵被吓的都举起了手,同学们都鼓起掌来,我也拍起手叫好。

影片看完了,可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被这些爱国者的行为所感动。一方面我祈望和平,让战争远离人类;另一方面我知道只有国家富强才不会再受人欺负。与以前的日子相比,我现在幸福多了,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并且也要做一个能吃苦、爱国的孩子,努力学习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建设祖国,使我的国家更加富强。

红色电影观后感2

《爱国少年》是选自《爱的教育》的一篇每月故事。本文讲的是一位少年的父母把少年卖给了一个戏班子,他在那里过着非人的生活。后来,少年从那儿逃到了领事馆。领事把少年免费安排在轮船的二等舱,一些旅客给少年一些钱,然后旅客们谈论意大利,侮辱了少年的祖国。

于是,少年拿钱币砸向他们。文中的那个少年家境困难,需要钱。他接受了别人的施舍,甚至可以接受人格上的'侮辱,但如果侮辱他的祖国,他就一定会爆发出强大的愤怒。我受到的启发是:祖国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是神圣的,来不得任何玷污。我很佩服这位少年,他捍卫了他的祖国的尊严。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不但不保护祖国的尊严,而且侮辱别的国家。就像有些人把我们国家地图撕得粉碎。更可恶的是有些人把我们国家的国旗随地乱丢!如果我听到有些外国人在侮辱我的祖国,我一定很生气,会走过去跟他们争辩。

红色电影观后感3

在众多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闪闪的红星》。而“想要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闪闪的红星》里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话。

《闪闪的红星》给我们讲述了潘冬子的爸爸去执行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临走前他给潘冬子一棵闪闪的红星当纪念,后来,冬子的妈妈为了保护解放军被地主胡汉三活活的烧死在了一间茅草屋里,于是要为妈妈报仇就当上了红军,在与敌人战斗时,冬子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在大叔和宋大爹的帮助下潘冬子终于杀死了地主胡汉三,又在第二年的春天和爸爸一起踏上了新的征程。

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感触很深,有两点:一是感动于潘冬子的智慧。勇敢。不怕牺牲的信念。他敢于和敌人作斗争,在敌人的强力威胁下,他没有退缩,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来争取革命的胜利,当胡汉三为了阻止红军吃上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盐,封锁了上山的路 冬子竟把盐粘在衣服里,带上了山,如果被敌人发现他将有丢掉生命的可能,这么做他简直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二是感动于吴大叔的那一句话:“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啊,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喝,我们却不懂得好好珍惜一下,这愉快的生活都是那些老革命家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呀,如果之前你等。我等。他也等,只靠运气,不去努力,那我们的祖国何时才能强大呢?

虽然我们的生活比以前明显的好了,科技也发达了,但是我们的希望还是需要我们来努力奋斗的。

红色电影观后感4

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和老师一起来电影院,观看了一场关于抗日战 争时代的故事,名叫《举起手来》。

影片讲的是:两位大学生为了保护那个小本子,因为那里面写满了日本的罪行,两位大学生为了躲避日本人,不让日本人发现,他们想尽了办法来对付日本人,最终消灭了敌人,迫使日本鬼子投降的故事。

最精彩的还是为了保护从日军手里夺回来的国宝——金佛,八路军、儿童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最后终于安全地将国宝运送出日本鬼子侵占的石桥村。片末,看到只有少数日本兵疲惫地走上山头,看着天空的日落发呆。远处传来一句有力的话: “举起手来”。日本兵被吓的`都举起了手,同学们都撑起掌来,我也拍起手叫好。

影片看完了,可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被这些爱国者的行为所感动,我想:我们现在拥有这美好的生活,是许多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所换回来的,而我呢?只知道吃穿玩乐,认为自己生活不如别人,和别人比这比那。现在我明白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努力学习,用我们丰富的知识来回报祖,建设祖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

我一定能做到的,相信我吧!

红色电影观后感5

妈妈从网上下载了一部爱国主义轻喜剧。妈妈说,这部电影十分有趣,她很喜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认真地看了起来。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从日军手里夺回来的国宝——金佛,八路军、爱国村民和机灵的儿童团员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最后终于安全地将国宝运送出被日本鬼子侵占的石桥村,并消灭了占领石桥村的日本鬼子。

其中有一个片段另人开怀大笑:日本兵搜不到金佛,企图将出村的唯一路线——石桥炸掉,然后再在村里慢慢搜查。当日本兵点燃导火线,正在洋洋得意时,村民的驴却慢悠悠地走上石桥,不慌不忙地把导火线踩断,还张开嘴夸张地“大笑”起来。搞得日军再也笑不出来了。

在片尾,一位幸存的日本兵蹒跚着走上山头,看着落日发呆。突然,远处传来一句刚劲有力的话:“举起手来!”被吓呆了的日本兵缓缓地把手举了起来……

这一幕,不正表明了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人民举手投降了吗?侵华日军对中国的“三光政策”就此终结;对中国人民残暴的蹂躏和践踏就此终结;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抵制和抗争中就此结束。中国人民终于可以不当亡国奴了。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感觉十分的畅快,也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在这样的日子看这样的影片对我震动很大。一方面我祈望和平,让战争远离人类;另一方面我知道只有国家富强才不会再受人欺负。拿破仑一世说过“中国,那是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睡吧,因为当他醒来时,他将震撼世界。”是啊,现在,21世纪,中国终于向世界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了!

电影观后感:一部有意义的电影观后感作文


《中国机长》证明的这一点,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看到了民航业对于规范操作的展示,我们也从机长原型人物中听到了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规范的敬畏。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一部有意义的电影观后感作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一部有意义的电影观后感作文1

今天我们全家一起观看了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名字叫《中国机长》。这部影片讲的是一名叫刘传健的中国机长,在飞机挡风板玻璃突然爆裂,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40度,前有雷云挡路,下有高峰林立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的专业以及沉着冷静,加上团队成员的担当,冒险穿过雷云间隙,把119名乘客安全地从高空故障飞机上带回了地面的故事。

机长是主角,技术过硬、胆识过人,能人所不能;副机长是配角,虽刚上任时略有不够重视,但过程中执行到位,遇事也能在受伤的情况下,快速恢复冷静,全力协助,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影片中,飞机乘客们也转变明显。登机前各种开心、兴奋;碰到事故时紧张不安、惊慌失措;在长时间颠簸过程中,逐渐变得焦躁甚至情绪失控;经机组人员安抚,才恢复平静,配合;最后成功着陆时对机长的感激。

机组人员都是经过严格训练,遇事不慌乱,全力配合机长,稳住乘客,指挥乘客保护自己并配合,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这是一部励志影片,取题目为《中国机长》,不仅仅是因为影片是以机长为第一主角创作的,还因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机长一样,拥有责任心,在困难时不仅想着自己的小家,还想着我们的大家——中国。

最后有一小段让我印象深刻,机长对副机长说:“你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好机长!”副机长也会心一笑。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次经历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宝贵经验教训!

电影中人们经历过这次事故,心态都有所转变。我在观看后的想法是,人只有经历过生死大事,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冷静应对困难,努力奋斗,直至成功!

一部有意义的电影观后感作文2

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中国机长》。而在我看之前,一直疑惑它到底讲了中国机长的什么呢?是事件,还是专门讲品质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带着疑问去看了这场电影。但是,在最后却很让我感动。

这个故事讲的是,从重庆到拉萨的航班,途中发生的事情。此事件是由20xx年5月14日重庆航班事件改编而成。所以比较真实。

这天清晨,这次航班的几个机组人员聚集在了一起。因为拉萨是高高原地区,所以经常遇上气流。飞机可能有颠簸风险,机长刘长建为此做足了准备。机组一行来到了飞机上,做好了起飞前的准备。

飞机很快起飞了,但是没多久,飞机就开始强烈颠簸,机长一顿操作,又向上级请示高度,飞机才又平稳了下来。接着机长就开始和副驾驶聊起天来,突然就聊到了他六岁的女儿,今天要过生日。而且还答应过她,下班之后就来参加生日会。突然“咔嚓”一声,头挡风玻璃突然裂了两条缝。机长急忙摸了一下裂缝,发现根本没有受力点。正疑惑时,挡风玻璃,突然又开始裂缝,直到右挡风玻璃脱落。右边的副驾驶成员,直接被卡在了外面。当时,驾驶室只有他们两个人。而另一个机长正在客舱内。机舱突然开始摇晃,乘务员们察觉到一丝不对劲,但还是安抚乘客。不久,因为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而现在又处于危险的时期,全机人带上了紧急面罩。所有乘客都极度紧张,场面一片混乱,甚至有的乘客情绪失控。

因为与总部失去联系,指挥部的人无法给机长指导路线。他们都在心里默默祈祷机长的选择。没想到,机长凭借着他的努力,找到了一条云里的路。虽然过程艰辛,但他们成功的出来了。指挥部重新出现了3u8633的身影。但是,他还面临着一个问题。现在如果要迫降,严重超载。成都机场塔台立马把,跑道给让出来。飞机成功降落,可是刹车却失灵了。再在跑道上冲下去,就要撞到前方的市区了。在这紧急关头,副驾驶猛按刹车,飞机终于安全停稳。车上乘客119人,没有一个受伤。但是有两位机组成员受了轻伤。这128人,可谓真是死里逃生。

我非常佩服这位和死神战斗的英雄。很开心,这位中国机长,在我心中树立了伟大的形象。这部影片向我们表达了中国机长是多么伟大!敬畏生命!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

一部有意义的电影观后感作文3

今天10月6日,我和爸爸一起去观看了影片《中国机长》。

电影讲述的是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是从重庆至拉萨的航程中的遭遇。

但在成都上空飞机遭遇强气流,机长发现挡风玻璃开裂,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机长立刻下令向地面申请下降高度。他话音刚落,副机长前侧的挡风玻璃爆裂,瞬间副机长的半个身子已露在外面。随之而来的是狂风,仪表盘损坏,缺氧以及零下四十度低温。在下降时,因为气流导致飞机颠簸,乘客的情绪因此而激动,这时乘务长挺身而出告诉大家:“请相信我们,我们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训练,这也是我们这些人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她那沉着的声音和冷静的分析震撼了乘客们,大家都平静下来了。

因无法继续飞至拉萨要在成都迫降,但是在返回成都的路上又遇到了极端天气,闪电、风、雨吼叫着,冰雹拍打着机身。在这时,机长冷静的发现在云层中发现了一条裂缝,这是他们安全返航的唯一机会,机长毫不犹疑加速冲进了云海,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冲出云层,在地面人员的引导下,机长把飞机最终安全降落在成都机场。在乘客下飞机后久久不愿离开,他们一定要当面向机长表示感谢。

这部电影令我大为感动,特别是机组人员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是没有他们,飞机是不可能安全降落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习机组人员的这种精神,遇到困难,要沉着冷静,要思考。同时也要感谢中国的导演,在祖国70周岁生日时,把这震惊中外的英雄事件改编成电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部有意义的电影观后感作文4

影片《中国机长》因改编自真实事件,已经在不少影迷心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让人期待该片上映后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中国机长》讲述的是去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机组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险情,他们临危不乱、果断采取应对之策,确保了机上119名乘客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对于为国履职、为民服务的年轻干部而言,亦可从《中国机长》身上汲取经验启示,在力促自身发展的“航线”上稳步前行。

精准确定,以细致的观察力“领航”。3U8633航班面临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座舱释压的突发情景,当时天气恶劣,飞机几近陷入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搅拌器”中,机长刘长健依然能够稳定心神,以细致的观察力,在生死关头果断作出应对之策,硬是在云层中间的狭窄地带闯出一线“生机”,也实现了“将全体乘客安全送回家”的诺言。年轻干部在处理和应对岗位上的复杂事务、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时,也需要同中国机长一样,镇定心神、善于观察,方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工作中的突发事项,及时处理各类问题。

遵规守纪,以规定的践行者“固本”。在突遇险情之前,从3U8633航班的副驾驶徐奕辰身上,多少能够看到时下年轻人言行稍显“浮夸”的影子。然而,在进入飞机驾驶舱之后,他就“秒”变“严肃脸”,完成起飞的“规定动作”时可谓一气呵成、十分干练,对事关飞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都烂熟于心,可见私下里也是下了不少功夫。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日常行政事务工作虽然琐碎而忙碌,但也不能忽视对一些规章制度的及时学习和深入掌握,不做虚头巴脑的“花架子”,而要不断夯实“基本功”,如此方能在从事岗位工作时更加游刃有余。

从容不迫,以镇定的心理素质“立足”。3U8633作为高原航班,本身就“暗流汹涌”、问题丛生,由于高原地区气象不定、情景复杂,且飞机置身于万米高空之上处于完全“孤立无援”的状态,一旦发生险情,就需要靠机长自身的掌控决策和全体机组人员的从容应对。在3U8633机组上,我们感受到了一股从容而向上的力量:机长刘长健本人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以“泰山压于顶而不改色”的心态及时作出正确决策,机组乘务员以真情打动人心、安抚慰藉焦虑不安的乘客们,不让局势失控,方能让大家一同安然渡过危机。年轻干部在岗位上也要锻炼自我、磨练自身的好心态,以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在岗位上立足,即便遇到再棘手的问题,也能做到统筹“一盘棋”,走好每一步。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年轻干部也应有“中国机长”的范儿,做到精准确定,以细致的观察力“领航”,遵规守纪,以规定的践行者“固本”,从容不迫,以镇定的心理素质“立足”,在岗位上用心用情、尽职履责,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为自身的成长之路规划出一道最亮丽的“航线”。

一部有意义的电影观后感作文5

电影《中国机长》所展现的,就是中国民航人“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工作日常。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中国民航人才是《中国机长》的主角!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被四川航空英雄机组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以刘传健机长为代表的川航英雄机组人员在驾驶舱风挡玻璃脱落、座舱释压、飞行管理组件失效的紧急情景下,采用手动操作,在低温失压的环境中,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民航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成功的把飞机迫降在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这是一次航空史上的奇迹,而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习近平同志说过,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反思了我从参公到此刻的工作表现,感到深深的羞愧。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对党的党章党规不够了解,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学习流于表面不够深入,党性觉悟不足。身为国家公务员,在工作上不进取主动干工作,得过且过,对工作不上心、不认真、敷衍了事,工作效率底下出错率高。比较川航英雄机组,自我的每一项工作都没有做好。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决定以川航英雄机组为榜样,学习他们忠诚担当、忠于职守的政治品格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进取参加支部活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熟记党章党规,严守共产党员的政治红线,做合格党员。在工作上,进取主动工作,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干好每一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出错率,成为一名优秀国家公务员。为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迈进小康生活添砖加瓦。

一部有意义的电影观后感作文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一部走向伟大的电影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一部走向伟大的电影

觉得还是点根烟比较好,午夜的烟圈,一缕燃起,环环相绕。三个多小时的磅礴大剧,需要些时间让自己先平静下来。

一部取材类似于《与狼共舞》、《勇敢的心》的剧情,表达上升华到更高一层。我可以用伟大来形容吗?

对这部作品,我不想说悲壮,不想说残酷,不想说民族大义,不想说大恶大善,不想讨论烈士英雄,我也不想赞美配乐,不想评说摄影,只想说给我最直接的传达:人性的伟大!

血性与光荣,这是天生赋予人类的本性,有的人永远深藏,畏缩卑存,有的人随手丢弃,苟活而生。这部影片还原了一段历史,还原了一群大写的人他们坚守自己人性的猎场:血性与光荣不可侵犯,不可掠夺,不可战胜!

感谢导演没有强加上浓厚的政治滤镜,对莫那鲁道们没有过度的粉饰美化,对侵略者没有刻意的丑化贬低,尽可能还原那个年代所有有血有肉的生灵,归还侵略者应有的的善与恶,让我们才可以尽可能公正看待人性间的对比与媲美。

男人拼死冲杀,女人坦然弃生,枪炮利刃又如何,威逼利诱又如何,这些只会让胸膛更坚,血性更浓,光荣更瞩目,冲锋无关乎成败,因为在挥刀向前迈开的第一步,天赋的人性就已经骄傲到沸腾。

对于这部以台湾雾社事件改编的史诗大剧,目前自己只能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来理解这部作品,也许随着未来时间的拉长,自己可以全面地接受这部电影,理解导演的苦心经营,理解赛德克人前破后继的牺牲。

如今的你我走出了那个年代,却走不出人性选择的围栏重重。逐句抄下赛德克巴莱的歌谣,郑重致上我对这部电影的无上敬意!对莫那鲁道们的无上崇敬!

观《孔子》有感: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


《孔子》观后感: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

学校组织孩子看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孔子》,划定家长需陪伴观看。因我当天晚上有个工作没干完,只好让孩子他妈陪着去看了。看完电影,老师安排了功课:写观后感。于是,我们家长之间分工就心领神会了:陪看的不动手,没陪看的着手写文章。为了实现老师布置的光彩义务,接连多少天,我从网上断断续续地看完这部电影,最后得出的观后感,坦白地说,这不是一部合适孩子观看的影片。起因如下:

首先是电影中人物对白是大批出自《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目中的文言古语,其文白搀杂,掉书袋的地方亘古未有这不要说对孩子好像如听天书,就是对个别不爱读文言文的家长来说,已是十分头疼了。话都听不懂,这电影叫学生怎么看呢?从这个角度可以很明白地晓得,拍摄者素来就不盘算面向孩子,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酷爱国学人群的一部电影。因而,给小学生观看,属于知难而退的部署,精力可嘉、后果堪虑。

其二,电影导演拍摄这部大片时的心态,看得出来是无比之抵触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杂乱的,这直接导致的成果是,电影没有一个好的视角和叙事方法,难以感动观众,这观众当然也包含孩子。大片就是大制作,大制造可以是苦心孤诣的艺术片,也可以是看点多多的商业片,而《孔子》仿佛是一个两难之选,而最终还是靠向了商业大片。这样一来,请人气高、本钱高的演员如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有名女星周迅等,来作票房号令,也就牵强附会了。也正是基于商业片的思路,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示了两军对垒、战役杀伐的热闹局面,期望以此营造大片的视听震撼,然而这份量极重的段落,与刻画孔子人物形象而言,着实接洽不大,倒有画蛇添足之功能。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来塑造,即便有公道的历史逻辑,在孔子而言,不说离题万里,也可划归言不迭义。武原来至多是一个历史背景,描绘心坎的逻辑真实,才是影片应当着力的方向。假如导演心态够端正、使劲够果决的话,那么,相似周迅饰演的南子这一妖姬角色,则完全没有必要风流地存在。战斗与丽人,恰是许多俗气商业片的基础因素,打算以此附丽于《孔子》来赚吆喝,正是导演内心懦弱的表现,终极导致影片的多重诉求交错之下,拍摄阔别了初衷――底本是为了塑造一个可亲可敬、实在动听的孔子而来的嘛。

其三,对孔子的塑造缺少令人可托的情节设计。基于拍商业片的诉求,这一点是能够懂得的。名义热烈难看是重点,合分歧理则是其次的。这个上面已经说过一些了。影片故事情节的设置,不少处所让人感到很是别扭,比方孔子的学生颜回之死,熟知的记录是饿逝世,但影片给了他以掉进冰窟而去挽救那些木简书籍而死。这完整是僵硬的故事设计,其设计念头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时期的革命好汉主义形象观。总之,缭绕孔子开展的很多情节设计,给观者最大的感触就是:浮在面上的做作跟不靠谱。这可以看出,导演的综合素质平平、驾驭功力不足。以我个人的观影教训,在中国电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出色小说作底本改编而成的。但凡电影本子由编剧直接瞎编出来的,多数不忍卒观。所以,既然成人都认为不可信,那还给孩子看个什么劲呢?

看到韩寒评估《孔子》用了极真个话语,我固然不全体批准,也仍是有共识。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思,商业利润,艺术寻求,电影摸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动,娱乐消遣,记载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语虽毒舌,却能切中这个怪样子的关键处。此外,从教导的角度,让孩子从小就多接触多沾染传统文明,这个慷慨向是值得赞美的。惋惜的是,我们所做的良多事件,大方向错的少、操作起来则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数,这一点,倒是真的值得观后作更多思考。而咱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被片子公司的贸易伎俩忽悠了,倒是很次要的事情了。

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跳跃的光影与永恒的色彩

——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向萱萱

剧情梗概:

1939年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了波兰,纳粹下令波兰全境的犹太必须集中到指定的城市克拉科夫进行登记。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身材高大、风流倜傥。他在酒店及各种社交场合慷慨地大量结交德国军官和党卫军,期望利用二战大发横财,而犹太区的建立无疑给了他机会。辛德勒找到犹太会计师伊扎克·斯泰恩,买下经营不善的搪瓷厂以生产食用器皿,供应军需,发战争财。并要求斯泰恩当他的会计师和助手来管理工厂。为节约资金,辛德勒雇佣廉价的犹太劳动力为自己工作,却在无意中拯救了许多犹太人。1943年3月13日,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腥风血雨,其状甚惨。和情妇骑马归来的辛德勒驻足小山坡,眼前的一切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通过贿赂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将埃马利亚工厂定为一个附属劳役营,重新恢复生产。在德军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日子里,辛德勒开设的工厂成了众多犹太人的避难所。1944年4月,在克拉科夫和普拉绍夫犹太人居住区中被杀害的犹太人已超过一万。阿蒙·戈特奉上级之命挖出早已埋葬的尸体焚化,并把剩下的犹太人运往奥斯威辛集中营。辛德勒在内心良知的召唤下。辛德勒找到戈特,借口生产军火,"买"下了许多犹太劳动力。辛德勒和斯泰恩一起完成了一份名单,拯救无辜的生命。名单上的犹太人用火车分男女两批送往捷克的兹维陶·布伦利兹——军火厂所在地。乘载妇女儿童的火车却开到了奥斯威辛集中营。辛德勒赶到奥斯威辛,花费巨大代价救回了那一批犹太人。辛德勒暗下手脚不让自己的军火厂生产出合格的军火,花数百万马克以供应他的工人以及用来对德国官员行贿,同时还用钱从军火市场买来一些炮弹作为军人工厂的产品,搪塞德军。这样使辛德勒倾家荡产,最终破产。与此同时,德国终于无条件投降了。辛德勒也将离去,工人们把假牙融化取出金子打铸成一个质朴的戒指,上面用希伯莱文刻了一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1958年辛德勒获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颁赠的正义勋章,并被邀请在正义大道上植树。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来祭奠他的亡灵。

正文:

这是一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电影,情节并不复杂,但三个小时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填充得饱满。甚至让人觉得这个故事值得用更长的时间来讲,不仅仅是因为影片中那样深刻凝重的主题,还因为这部影片同样独到精妙的表现手法,因为这个讲故事的人所掌握的那样一种完美的口吻和语调。

这是一部和战争相关,历史相关,也是和人性相关的影片。是关于在绝望的战争和绝望的历史中觉生出的给人希望的人性的影片。不同的电影总有它最独到的地方,或是剧情,或是镜头,或是演员,或是音乐,或是独特的叙事风格,而对于《辛德勒名单》来说,它最独到的地方,更在于这个自真实的故事,和这个真实的故事里真实的人性,真实的丑恶与扭曲,真实的美善与正义。

在影片中,德国纳粹军官在法西斯信条的蛊惑与压抑下失却本心,扭曲灵魂,他们可以因为任何一个看似无稽之谈的理由去杀人,他们犹太人当成动物虐待,无论男女可以随时被剥光衣服接受他们的检查,甚至小孩无辜的眼神和泪水都无法唤起他们内心一丝的怜悯。而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甚至每日将普拉绍夫劳役营当做自己的狩猎场,随意射杀犹太人以显示自己的权威。他热爱犹太女佣海伦,却在抚摸她瘦弱的身躯之后,惨绝人寰地暴打她。这里,在法西斯主义信条的压抑和纳粹信仰的极端控制下,阿蒙内心的扭曲可见一斑,而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残暴也暴露无遗。

辛德勒,高大英俊,风流倜傥,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希望去当"摩西",给人拯救,他只是一个圆滑世故的精明商人,并且生活腐化堕落。然而纳粹军队对犹太人的迫害步步深重之时,辛德勒的内心和思想也在一点点地发生着变化。直至最终,辛德勒被内心的良知和人性中的至善所唤醒,完成了那样伟大的一次拯救。拯救的伟大便在于,在那样黑暗而绝望的环境中,这种人性之善的依旧存在,并且是如是光明地存在。在站台上,呆在闷罐车里的犹太人承受着烈日的炙烤,口渴难忍。辛德勒给坐在月台上的戈特递上冰镇汽水后建议叫辆消防车来,用水笼头朝那些犹太人喷洒,以此取乐,而以此给干渴中的犹太人以生命之泉。在生日宴会上,辛德勒没有在意在场任何人的眼光,没有考虑自己的处境,亲吻了给他送来生日蛋糕的两个女孩。在犹太人将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前,辛德勒不顾一切,宁愿倾家荡产,从戈特手中争取更多的被拯救的犹太人名额。在这里,人性深处的至善的召唤与指引,也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

这种强烈的对比贯穿于整个故事,是的,那的确是一个绝望的时代,残酷,血腥,疯狂,是疯长的野草,致命地缠绕缠绕着这段历史中的每一个人,蔓延到与这段历史同步的空间里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即使绝望如此疯狂地蔓延,即使渺茫的希望也几近窒息,深深植根于人性的善依然不会消失,反而会因拯救的决心而更加强壮。辛德勒的善在起初是隐藏的,或者说是休眠的,但正因为极端的恶的激发,这种善才被赋予了生长的决心和力量。这个故事之中,辛德勒可以说成功了,他竭尽己之所能,拯救了1100个犹太人,然而1100毕竟只是众多犹太死难者中的少数,更多的人却依然被死亡埋葬。或许在善于恶的斗争里,不能仅仅用数量来定义成败。

色彩

这部影片是一部黑白影片,每次想到黑白,总会想到德国摄影师贝歇夫妇,他们作品的主题是工业时代与工业文明,他们在拍摄照片时,只会选择阴天,因为"阴天,让一切看得更真实。"是的,阳光和色彩的渲染,会掩盖一些不美好,也可以达到某种凸显和强调的效果。所以,《辛德勒名单》在黑白的光影中讲述故事,是一种对真实性的追求,让所有的苦难和所有的残存的美好和希望都被讲述得自然,讲述得真实。在黑白之中,犹太人的苦难和绝望被一一铺陈,不带任何情感的真实讲述,反而让其更具有冲击力。

影片中断臂的老犹太人因为残疾被纳粹士兵射杀,鲜血从他的身体中不断地涌出来,而鲜血依然是黑色,本来鲜红的血液,变演绎成黑暗的河流,在这条黑暗的河流中流淌着深刻的绝望。然而在这部忠实于黑白的影片中,却依然存在着例外,这是这部影片中的经典镜头:

疯狂的大屠杀,让犹太区被血液,尸体,逃亡,挣扎充斥,黑白更赋予这种挣扎以绝望的情绪。但在绝望的笼罩中,一个穿红衣的小女孩却毫无征兆地出现,小女孩身上的红色带有灰黑的色调,并不明亮,并且若隐若现。但在绝望的黑白中,这种黯淡的红却显得格外鲜艳,足以把让人把所有的视线都转移到那抹红色上。这一抹红,有着浓厚的象征意义,是生命和希望的全部体现。这种生命力和希望,在黑暗的二战时期中,在犹太人面临着种族灭绝的灾难时,就变得微弱渺茫,同时却也为它的稀缺而显得弥足珍贵,显得极富力量。这种力量便在于对灾难的控诉,对生命和希望的提醒。

还有一处例外便是在结尾,获得拯救的犹太人在空旷的荒原上,吟唱着沉重的生命赞歌,往希望前行,犹太人一字排开,脚下是荒芜的土地,头顶是灰白的天空,天空和地面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在犹太人的行走之中,色彩也在发生着改变,黑白的天空变成清澈的蓝色,荒芜的土地也渐渐变成绿色,长久以来被黑暗笼罩的犹太人也渐渐变成彩色,他们的脸色,表情,衣着渐渐从黑色的绝望中脱离,变成生命与希望地载体。

在整体黑白色的讲述中,这两个例外,却并不显得凌乱,没有背离整体语境的违和感。正是因为色彩的转换紧紧抓住了影片情绪的变化,并始终以主题的表达为中心展开。

镜头

在这部电影中的段落与蒙太奇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协调与配合。

蒙太奇是一种略显轻浮的表达技巧,然而在这部凝重的影片中,蒙太奇却被广泛运用,并且这种广泛运用丝毫没有影响到这部影片的风格的凝重,反而是对凝重主题的表达,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独臂老人铲雪被杀,插入了事后辛德勒与军官的对话。这里一方面是对工人们突然停下来铲雪作了解释,另一方面透漏出了浓重的纳粹情绪。一个人被杀了和办公室里有关赔偿的谈论,也不失为是一种对比。还有在救普曼夫妇的过程中。辛德勒念出普曼夫妇的名字,普曼夫妇就已走出队列。这里 蒙太奇的运用在镜头的切换之中,并没有使表达显得轻浮,反而在短暂的瞬间转化之中,强调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段落的表达,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一处是红衣小女孩在辛德勒的目光里行走,小女孩在黑色的绝望中沉默地行走,身上的红色若隐若现。在对小女孩的行走注视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在感受着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绝望。我们在绝望与希望地交错中体会着来自内心深处的撼动,还有便是在结尾犹太人向着未来和希望的行走,以及在最后幸存犹太人的后代对辛德勒的纪念,一颗颗石头被整齐地摆放在辛德勒的墓碑上。在一颗颗石头的摆放的过程之中,辛德勒拯救犹太人的伟大便一点点地堆积起来,变成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

除了深刻的思想性,巧妙的色彩表达,和完美的镜头讲述,小说的音乐,演员的表演,也都达到完美的和谐性。

电影星际穿越观后感1300字:一部伟大的科幻巨制


《星际穿越》是一部由马修麦康纳和安妮海瑟薇等主演的科幻冒险电影,相信很多朋友都有看过,影片剧情丰富,特效震撼,主要讲述了一队探险家利用对虫洞的新发现在宇宙中进行星际航行的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首先这部电影确实满足了一下我对于外太()空以及未知星球的好奇:穿越神秘莫测的虫洞;到达米勒星球上的可以行走之上的茫茫大海以及滔天巨浪;曼恩星球上的冻云冻土;再有就是为数不多的,以太空或其他星球为背景,展现飞船航行在宇宙之中是多么的渺小。每一个镜头都美如画,每一个画面都令人赞叹不已。

这些场景大多要归功于诺兰兄弟的想象力。没有人知道虫洞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甚至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证明虫洞的存在。而这时空扭曲的产物,在影片中,就以一个球状星体的形态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在影片中,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他们通过这个小道从一个星系进入了另一个星系,而在穿行虫洞之时也只是出线飞船颤抖的情况,可谓简单粗暴地诠释了虫洞的概念。

我觉得影片最神奇的地方还是当Cooper进入黑洞之后发生的事情。在此之前,我猜测最后应该会通过机器人TARS用某种方式来把黑洞内部数据传送出去,没想到Cooper最后竟决定牺牲自己而进去黑洞。当Cooper做出这个决定之时,一定将许多观众的兴致提到了顶峰,那个连光都出不去的天体不知道让多少人好奇。

而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有些复杂的五维空间。好在不完全理解其中的概念并不影响理解故事的情节。因为这里的重点不是去描绘黑洞内的情况,而是去诠释一个永恒的主题爱。Cooper坚信Murph会来拿走那块表,因为那是他给她的;最后Murph也的确过来了,因为她坚信父亲会回来救她的。

影片的主旨,归根结底也是用这么一个太空探索的故事,去描述人类之间的多种感情和人性的另一面。

关于亲情:Cooper和Murph父女之间的感情实则连接了故事的始终,这是影片的主线;

关于爱情:Brand和Edmund的爱情虽然没在影片中详细介绍,但是却影响了目的地的选择,进而影响了故事的走向,如果不考虑对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影响,那么最后Cooper去找Brand,是不是也是一种追逐爱情的体现;

关于人性:Mann伪造数据,差点杀掉Cooper,只为自己能够活下去。好在最后成功地死掉,告诉了人们善恶自有报;

另外,我不确定,Cooper和机器人TARS之间的感情算不算一种友情,但我更倾向于把这看作是一种友情。何况,这个有情有义又幽默的机器人确实在影片中出尽了风头。

不过看完电影,对片中的某些情节我也有些好奇。譬如:那个虫洞是如何产生的?什么人那么厉害那么友好地把一个虫洞放在那里专门给地球的人类穿越时空用?黑洞那么厉害,人进去竟然还好好的?光都出不去,Cooper和TARS最后怎么出去的?还有一个很纳闷的地方就是,Murph年纪那么大了,是怎么从地球到以她名字命名的空间站的?如果也是通过飞船在太空穿梭,她的身体承受得了这个过程吗?

当然,解释这些如钻牛角尖般的问题,不是这部电影该做的事。诺兰兄弟用科学与想象力为我们奉献了这部电影,如果对电影有其它的疑问,那就是影迷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的时候了。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关于探索太空的科幻巨制,这也是人类对未来的一次充满想象的思考,无论这些内容在未来被证明是对是错,于现在而言,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预测。

无论怎样,人类对于宇宙太空的探索都是无止境的,不管是为人类的未来做准备,还是为了发现外来的文明,这些探索都有很大的意义。然而这个探索终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是有可能的。只要人类尚在延续,这个探索的脚步就不会停止,而且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发现。

观后感《一部想象夸张的电影 ——评电影《百变马丁》》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部电影的诞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