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读古文观止有感1000字

读古文观止有感1000字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1000字。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可以让你抵抗孤独,只要你想读书,它随时都可以陪伴在你身边,让你不再孤独。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关于读书心得我们应该怎么样动笔写呢?也许下面的“古文观止读书笔记1000字”正合你意!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品读国学经典,能提升我们的境界,安抚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塑造良好的品格,使我们获得无限的智慧。今年寒假我与孩子一起走进经典,享受着经典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古文观止》是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由周文、周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明文七部分组成,所有文章语言精炼、短小精悍、都是传世佳作。读来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说理明事、警示后人,值得我们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启迪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古文观止》中有很多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这是怎样的的胸怀与气势,是值得我们传诵万世的精神财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主题提出来的。《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文章很多。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他从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围绕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保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婆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为由,拒绝应诏。”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日读来仍然感受颇多。虽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信息快速发展的今日已渐行渐远,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尤其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又该如何取舍呢?文章给出了启示。

《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也很多,表达了作者面对成功与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老年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仍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置身大自然,旷达而洒脱。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当下,走进祖国壮丽的河山,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途径。

在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明白诵读国学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意是说,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熟了也就明白了。当然,国学经典的内涵十分深奥,不同的阶段去读可能会获得不同的收获。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可以先通过注释和译文粗知大意,再背诵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会慢慢消化、逐步理解,使其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著名学者教育家陶继新老师说:“经典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的心理,外化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言行举止,以至于心灵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小读经典,接受经典的教育熏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让我们走进国学,诵读国学,慢慢成长为堂堂正正、言行如一、自觉自律自信的人。

hdh765.Com更多读书心得延伸阅读

《简·爱》读书笔记范文1000字


当我缓缓合上《简·爱》这本书,看完了主人公的一生,却又觉得意犹未尽,思绪随着书中的简·爱飘到了远方······

束缚与自由

一位面黄肌瘦的孤儿将健壮如牛的富家公子打倒在地,她虽弱小,但面对恶势力却没有低头,她敢于抵抗,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我对简的初次印象。

简寄人篱下,遭受了周围各种人的冷眼相对,她被舅妈束缚住,不可逃脱,但她内心依旧强大,仍然向往着光明、自由。

屈服与成长

在简10岁时,舅妈将她送去了罗沃德孤儿院。在那里,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的生活成为了常态。但是她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她努力学习,自学了法语、德语和美术,还当了两年的老师。

爱情与面包

故事来到了高潮,简与罗切斯特坠入了爱河。简作为爱情小说的女主角,是以前所未有的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当中的。以往的女主都是蕙质兰心、美丽大方、优雅高贵的形象,而简,她穷、低微、矮小,但她拥有一个善良、勇敢、智慧的心。

在发现罗切斯特先生有个疯妻子而导致两人婚姻无法进行时,简再次堕入黑暗。而她没有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她坚定地选择了——靠自己。简舍弃了所有,去寻找一个新的开始。即使这意味着饥饿,寒冷,孤独会重新萦绕,但是她有着独立而强大的心,她可以靠自己而重启这一切。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交谈,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这是简对罗切斯特说过的话,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自尊自爱令人动容。命运总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拜伦曾说过,人生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犹如昼夜交替时星辰挂满天空。我想,在简的一生中,也有两个世界,而这两个世界中有着最闪亮的两颗星,一颗是尊严与独立,另一颗便是罗切斯特与爱。

权钱与爱

当简得知自己的叔叔留给她两万英镑的遗产时,她满脸愁容,但在得知自己有了表哥表姐时,她却高兴地把遗产平均分给了他们。

在知道自己心爱的罗切斯特先生因为一场火灾失去了财富并成为残疾人时,她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他的身边,照顾他,当他的邻居、护士、管家、伴侣······

简对家人爱情抱有的是单纯的执着和向往,而不是去追求物质上的财富,这与当时英国奉行的“金钱至上”的观念截然相反。这不仅树立了一个具有人性充满爱的形象,也抨击了早期资产阶级为了钱权六亲不认的现象。

简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她渴望平等,她从不虚荣,她警戒自己,冲动是魔鬼。而在当今这个麻木而喧嚣的时代,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电视上“路怒症”引发的交通事故,因一点小事就自杀的事例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冷静理智是多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这样的品质!

尼采曾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的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个圆圈。”简在不断实现自我的路上奋力前行。在故事的尾声,我再次细细品读书中的细节,感叹道:“我要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也要为自己而活!”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它以手记的形式记录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读起来更像一本震撼心灵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着人间最美最真挚的情感。

当我读到李老师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鼓励着高考落榜后的宁玮,使其成为了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当我读到万同这样一个顽皮的“小恶痞”在李镇西的反反复复的感化下怎样蜕变,最后参了军;当我读到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来到伍建家田头帮他一起劳作,还有他与远方学生的通信......我无不为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所震撼。看完这本书我由衷地钦佩李老师,他把爱看作是教育的基础,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便这本书中的一些故事已经沦为过去式,但是爱的教育,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却永远不会过时。

这让我想起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她是一名敬业奉献的人民教师,是一位心系群众的教育扶贫工作者,更是一名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十几年前,一场家庭变故让张桂梅从大理来到了丽江山区,她原本只是想忘却爱人过世的悲痛,却看到了山区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爱的本能让这位女教师在山区从此扎下了根。

她以“无我”的境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她没有子女,却是上百个孩子口中的“妈妈”。平日里,华坪女子高中校园内随处可见张桂梅老师手持小喇叭督促学生跑步、早读的身影,有了小喇叭的陪伴,学生心里都很踏实。她始终把学生当做亲人,当遇到学生生病,她带着他们彻夜奔波到医院,一直守护在学生身旁。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

为了孩子们,她全身心投入教学,将病痛置之度外。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忍着病痛一次次站在热爱的讲台,直到她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去医院——医生从她腹腔切出一个超过2公斤的肿瘤。她把生命献给了这片贫瘠的土地,除了孩子们,她别无所求——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

张桂梅就像一团火,用她炽热的爱温暖着孩子们的心房;张桂梅就像一泓泉水,用她质朴的灵魂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张桂梅就像一颗星,用她毕生的光芒照亮着孩子们前行的路。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看到许多和李镇西、张桂梅一样的用爱心浇铸教育的影子,比如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许本禹,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等。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说过:“当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这些人为榜样,用真诚地爱走进学生的心灵,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把快乐和幸福送达每一个孩子心中,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爱与真情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杨绛传读书笔记1000字


爱,请深爱,使劲爱,哪怕来生不见,只求今生相守——杨绛

随着读书会的节奏,我今天分享了《杨绛传》。这是一本让我生生念念一直要读的书,终于在文友的推荐下完成了,时日15天。

沙尘笼罩了这座城市,昏天地暗。当我静静地读完这本女性之作。沉思、静默、为杨绛先生的爱情感动。为他们不论身处乱世还是国外生活彼此之间的陪伴相守63年而羡慕。即使,站在生离死别的边缘。杨绛先生依然从容、淡定。正如书中所述“杨绛最后的告别是摘下眼镜,仔细的看了他最后一眼,这个她爱了半个多世纪的旷世才子、恋人、丈夫、知已,他是真的走了,从这一眼后他将化为灰烬,他们的爱就这样结束了吗?就这样永别了吗?她靜静地站着,目送他进入火化间。谁能想到最后的离别,竟然是我爱着你,你毫无知觉,我爱着你,却要眼睁睁看着你从这个世界消失,我爱着你,希望你知道,站起来跟我回家,一生一世不分开……”这是他们最后的告别,也是真正的生离死别。

这个从容一生,优雅一世的奇女子,就是用了她一生的爱诠释了丈夫钱书对她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简单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体味杨绛先生百年人生的智慧和身处纷繁的世界依然优雅地活着。

一吻天荒,钱钟书病榻期间,杨绛为他忙碌的精疲力尽,她怕走到钱书(杨绛对丈夫的昵称)前面,谁来照顾他,她宁愿照顾好自己,妥妥地把钱书送走,不愿意留下他无依无靠。这是杨绛先生无私的爱而非自私的爱。也许,是老天眷顾她的深情,使她期待的“让我照顾你一辈子”变成真的,这世间真的有人怀揣着一颗真心守护了一个人一生一世,从一而终,这就是杨绛先生。唯有这个拥有者高贵灵魂的女子才能做到。

“爱,请深爱,使劲爱,哪怕来生不见,只求今生相守。”如此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击垮杨绛先生的意志。在送别两位最亲的人丈夫和女儿之后,杨绛先生没有沉沦于悲伤之中,而她却整理好自己的心情。晚年的杨绛先生接替女儿完成了《我们仨》,她将对丈夫钱钟书和女儿的思念倾诉于书中,把丈夫和女儿的感情寄托于书里。她用余生为丈夫钱钟书整理了在国外生活的读书笔记《外文笔记》全48册,其中涉及七国语言,十几种题材。为世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却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美妙的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2016年5月25日凌晨,这位百岁老人收拾妥了丈夫和女儿的战场和自己的战场,在睡梦中安详的走向永恒。

杨绛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爱,请深爱,使劲爱,哪怕来生不见,只求今生相守”。

走在阅读的海洋里,有时会为一段感情怦然心动;有时会为一段文字感动的泪眼婆娑;有时会在书中的审视自我;打开一本好的书,迎面扑来一份清香,带来一股清泉流过的清凉。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欢愉和畅快的。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000字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他的这本《自卑与超越》从寻找人生的意义出发,帮助我们去了解和深入思考真实的生命意义。

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一个人的现在是基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他理论的最后实践点是认为要想变得更好,需要的是人的优越和完善,通过合作让个人为完善的社会而奋力,在合作中提升健康的优越感。

整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合作的重视。无论是解决个体的问题,还是解决社会性的问题,包括犯罪、吸毒等等,他提出合作和奉献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个章节,作者都寄希望于合作的良好互动能够帮助人从自卑走向超越,从自私步入到奉献,进而完善人的能力和品格。

他提出孩子要从小培养合作能力,首先是从和母亲的合作开始的。当母亲和孩子合作愉快,关系变得良好而稳定的时候,孩子会再把这种关系延伸到父亲身上,之后再将这种关系延伸扩大到周围环境中。

这个合作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一直以为我们都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特别是在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我们看中的总是比较、竞争以及比别人好,我们极少会欣赏合作和培养合作的精神,甚至我们也厌倦了奉献,认为奉献对个人毫无帮助,是个人道德走入到一个极高境界之后的锦上添花,却没有意识到奉献和合作如何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意义感,产生积极的影响。殊不知,奉献和合作带来的个人价值感对于我们完善自我、认同自我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是我们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让我们在这个社会性的关系中彼此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

也许现在看来,阿德勒的部分观点并不那么完美,也没有深入探讨,特别是为什么单一的指出合作的解决方式,却极少谈论别的解决方式一样。同时,他对于人的信心,没有考虑到人性的丑恶,预计也受到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的超人哲学影响。

但,作为一个20世纪早期的学者,在当年孩子不一定是值得关注的年代,他的观念是超前的,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值得学习和反省。

看完这本书,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培养我们的合作动力与合作能力,并且如何不让竞争性不断左右我们的眼光,如何学习欣赏他人的合作。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书笔记1000字


两年时间我陆陆续续看了很多关于孩子成长的书籍,樊登的书籍总是让我看得着迷,这本书中举得例子都很真实,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是它的概括性,它简单的把养育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罗列了出来:无条件的爱、价值感、终身成长的心态,这三点基本可以涵盖了一个孩子的所有教育。

说到育儿,我们总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当我们觉得孩子出了问题,是否反思其实是自己出了问题。养育孩子不是机械化操作,在复杂的成长道路上,我们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内心充满能量,这样孩子才会有归属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孩子影响是最大的,我很希望能给予儿子成长的价值感,让他能够做自己,成为一个自信,内心充实,勇往直前的小伙子。

书中说孩子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越是复杂的体系应该用越简单的方法去操作。当这个孩子内心当中存在着生命力,他就会不断地探索追寻,不断地自己去学习,这才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发展最重要的那个来源和力量,而不是被父母当做高级机器去编程设计。在书中樊登提出了陪孩子终身成长的三个代码:

一、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

1.避免交换和威胁。它会使孩子对所做的事情产生不了真正的兴趣,失去安全感,甚至用一生去寻找安全感。未来也会成为父母的复印件。

2.避免忽视和溺爱。孩子会不断地探究父母的底线。亲子关系不应该是博弈而应该是相互爱。

3.重新建立无条件的爱。不断地阐明自己对孩子的爱,建立温柔而有边界的爱,告诉孩子不允许的原因。目前各种亲子关系下无论孩子有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孩子对父母一直不离不弃,其原因是因为孩子爱我们,要远胜过我们爱孩子。

二、价值感决定孩子能飞多高。

1.情感引导的方法。改变习惯性的打击,给孩子建立自尊,自尊越强的人自律性越高,从而对自己也越负责。

2.父母改变自己,管好焦虑。

3.孩子做对的时候告诉他、肯定他,有很多事看起来做得不对,但是背后也有可能有对的那个动机。这才是父母需要去发掘的东西。

把每一次挫折,都视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让孩子积极面对生活。

1.父母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2.父母心态有容错率,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3.肯定孩子的动机,学会表扬孩子。

作者樊登把终身成长叫作“美德背后的美德”,就是所有我们在生活当中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美德,背后一定是有一个成长型心态在起作用。我在自身反思自己的陪伴,看到无条件爱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孩子有时会跟我说“妈妈爱棒棒,棒棒爱妈妈”,或许是我怕给他的安全感不够,所以他才如此的反复强调这句话,来确定我给他的是否是肯定答案。我也有焦虑感,所以有时会心急气坏,事后想想我刚才太着急了,应该要管理自己的情绪,静下心来,和他沟通。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教育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逐渐收获成长,为人父母也是一场修炼自我陪孩子一起终身成长的过程。

喜欢《古文观止读书笔记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心得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古文观止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