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死亡诗社有感

观死亡诗社有感

观《死亡诗社》有感。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观《死亡诗社》有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观《死亡诗社》有感

电影《死亡诗社》是在校学生最值得观看的影片之一,一群一开始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类似于我们国人一中的骄子们,在被父母长辈安排着并非自己想要的专业,在盲目中麻醉自己。孩子们在正当青春时遇见了突然间来了个与众不同的基丁老师!

他自喻为船长,以一个导航人的敏锐,把这些对人生盲目的热血青年重新把灵魂拉进了肉体。我们身边有多少为人师表的敢称自己是船长而非海盗呢?

一部好的影片,不要看它的名字,那会误导你观看的心情。若是带着看惊悚片的心情,你定会大失所望的。

圣人言:少遇良师,成年遇益友,中年遇好上司,晚年遇好生存环境,是一辈子最幸运的事情。

当这些被唤醒的孩子们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中,尽情的享受且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诗歌的海洋里自由翱翔时,他们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诗歌。

看到杜丽娘的那句,花开当折直须折被意大利语翻译为及时行乐的时候,基丁老师并没有生气,而是说你理解的很好!可是,这句诗词并非是表达这个意思,要理解诗歌,得全面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才是它的本质。

基丁老师与《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都是误入歧途的求知者们心灵的灯塔。

时下,网上一些写诗歌的软件肆虐泛滥,我痛心的觉得,那是在强奸诗歌,那种顶多是华丽的文字堆砌,味同嚼蜡,无骨无灵魂的文字垃圾。

他们一开始对基督殉道者的不屑误解,也在一次类似于情景剧中,头戴荆棘做的冠冕中,悟出了什么叫做高贵的导航与救赎。

然而,事情往往都有它的AB两面,正当大家都沉浸在基丁老师带给他们无比的自由与喜乐的时候,却有一个声和谐的旋律响起,被父母安排读化学的好孩子未来的医生,尼尔举枪自尽时,他从僵化的一味服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的完美,这有些遗憾。

只是当一个人自己的爱和梦想被他者所替代时,他所剩的便是一个肉身的虚壳,与其如此,便让灵魂得以自由,灵与肉的挣扎是一场荣誉的战争。我不知道那些在星期一割脉、星期二跳楼的人是否如此。

基丁老师的这一做法本身就撼动且威胁到了那些僵尸们的权威性,于是,以此为借口,把他开除了。我的内心说不出的惆怅。

当基丁老师走出教室,内心挣扎的陶德念着Oh!Captain,My Captain!站在桌子上,一个又一个站在桌子上。全然不顾校长的嘶声怒吼。那一刻,你们是站在桌子上凯旋的水手。我却是卑微的观者。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观《死亡诗社》电影有感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我一直对中国大陆以外的教育很好奇:别样的文化下、别样的社会形态下,人是怎样成长的?于是,看电影,得到一些了解。即便是看其他题材的电影我也不由自主地会留意于学校教育的内容。

《死亡诗社》,果然名不虚传,很吸引我,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动人的场面深深留在脑海里。影响最深的是基廷老师领着男孩子边踢足球边诵读诗歌。

无论战斗胜利与否,都要迎着敌人英勇向前,男孩在他的大声敦促下喊出诗句,把球大力开了出去。

要做一个世界水手,驶向所有港口,

要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爬上绞架,迎着枪口,要面不改色;

从今以后的生活,增添了诗的乐趣;

男孩们一个接一个喊着基廷给他们的纸条上的诗句,并把球开了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放不开手脚的男孩,基廷敦促着:大点声,盖住音乐,我听着不够英勇!来吧,先生,感情充沛点。同时脱掉了外套,参与到了踢球。男孩们一开始是拘束的,到后来领悟到老师的用意,藏在身体里的活力迸发出来。

此情此景,令我暗暗叫绝,这老师怎么想出这样契合学生们成长的绝招。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显现出了无穷的活力。喊出诗句的同时,男孩们理解了老师的用意,诗歌的意义在踢球中自然显现,诵读的本真在少年挥洒激情中体现。诗歌的意义灵魂迸发出的欢歌。诵读身心的奔放,绝不是纸张上文字的那份单薄。那一刻,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如神一样的澄澈英勇。

基廷还鼓励他的男孩们站在桌子上并告诉他们换个角度看这个世界会很不一样,男孩们一开始迟疑着,从来没有成年人这样引领过他们,到后来尝试着站在桌子上俯视,他们站在上面的时候自然表现出一种自信、神气;基廷在中庭场中以走路的形式让大家明白一致性,同时也要大家保持个性,还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恐惧,要树立信心。

一幕幕,基廷以他最真诚的的心灵引导男孩们更接近内心,引领学生感受真正的精神的成长。

基廷何以能做到这样动人?是他的真诚。诚之者,天之道也。诚之者,教之道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不精不诚,不能育人。不诚,不会体察到学生需要什么,不会辨析要教给孩子什么。不诚,只能是传声筒,没有教育力量;不诚,老师仅仅是所从事一种职业,并不能履行其真正的职责。

韩兴娥是真诚的,她认为学语文要有丰厚的积累就领着孩子这样学语文,她所做的绝不为成名。雷夫是真诚的,否则无法参透真相。他的奇迹是真诚面对教育面对孩子的成长创造的奇迹。我们第一线的老师应该真诚的面对学生,想想自己能给孩子们什么,而不是疲于应付各种理念,投机取巧迎合某种趋向。这个过程中,要忘了自己,才能全力以赴。

我要做的是什么?每一节课面对二十五名学生,我要做什么?做什么,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老师?我开始真诚地思考这些问题。


观电影《死亡诗社》有感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所谓经典必是值得人们反复温习的。《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复思虑的电影。看完《死亡诗社》以后,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也促使我深入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自由与规则之间似乎总是一对矛盾。就如同电影中的校长,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种规则。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基廷老师则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更加青睐与颂扬基廷老师的自由主义精神,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自由和规则是完全对立的。但其实规则与自由之间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

社会需要规则,学校也同样需要规则。遵守规则既是一个社会、集体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人的基本品质的反映。当然,乍看之下,基廷及其学生的所作所为相对传统来说是叛逆的,但这种叛逆行为本身并不是对所有规则的否定与反叛,而主要集中于对教育中僵化、禁锢人的思想部分的抗争。比如撕去教科书前言部分的那段场景,基廷所要学生们撕去的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是要学生们撕去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封条。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规则给人自由,就如过马路要严格遵守红绿灯指挥,否则就会人车混杂,谁都想先过,结果谁也过不了,这就是规则给人自由的真谛。作为校长如何在规则与自由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点,这是一门艺术。把握好规则的度,那么这些规则不仅不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发挥,而且更保证了每个人个性思想、创新精神的拓展。

我不惮以最美好的心态去欣赏这影片,不想它还是在我的神经深处使我感动,尽管这已不是第一次观看。我突然觉的,人的一生没有比遇见一个好的老师更重要的事,以至耶稣呼召彼得时,彼得就丢了自己的渔网跟随主了,他知晓这是一位好的拉比。我无意在老师身上堆砌更多的责任,以至先生们惟恐自己误人子弟。只是,人是如此的被动才能知晓某些东西,而那些出自我们体内的自身的想法原来是那么机械而懒惰。

阿多诺说:在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可耻的。自然地,在天安门广场前写诗也是可耻的,以至,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内写诗也是可耻的,在应试考卷上写诗也是可耻的,在老师将学生的日记当成作业批改的本子上写诗也是可耻的。(观后感)但诗歌仍然在继续,因为我们承认赋予诗歌以生命、爱、热情、美好、良善、真诚、浪漫的那一位是配得赞美的,为此有许多人用诗歌来诉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王还是平民。如果人生真的比喻为海中航行,那么,我们的确如惠特曼那样在内心呼喊着哦,船长,我的船长!

倘若人和外界的事物可以割开观察,那么,是什么使生活变得无趣和压抑,又是什么使我们的青春曾经充满激情。还记得高中时,因为政府贪污、学校乱收费,我们连夜买纸,写字,熬浆糊,一行五六人在凌晨三点的街上贴大字报表示反对被老师和邻居们夸为老实的孩子们终究在自己的内心里隐藏着一种火山的力量也是在夜间躲进山洞朗读诗歌的力量这力量本不是叛逆,但在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的行为中常常是叛逆或者被认为叛逆。尼尔的父亲对孩子热爱演戏同样不能接受,他将计划好的道路摆在尼尔的脚下,盼望他成为医生。只是当一个人自己的爱和梦想被他者所替代时,他所剩的便是一个肉身的虚壳,与其如此,便让灵魂得以自由,灵与肉的挣扎是一场荣誉的战争。我不知道那些在星期一割脉、星期二跳楼的人是否如此,但尼尔举枪自尽时,我潸然泪下。

有一次,英语老师叫我起来背课文,我没有准备就说不会背。她说书本里的东西是对的,考试要用怎么能不背。我以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回答她。以至后来,我的平时分总是很低。影片中,老师基廷在课堂上叫学生把教材撕掉。那种机械地去分析一首诗的教材仿佛当下网络上的写诗软件。我们所有的心志被一种人为的权威所引导,那是海盗,不是船长。 对于传统,人常常不是访问古道,而是顽固地死在传统这个字词上,这样的大门,自然不欢迎那些使学生变得不再呆若木鸡并且不再易于管理的人,为此,我们都曾经在身体刚开始发育的时候,就被编排加入政治团体,以便完成我们的思想和谐。除了被嫖还要交费后留在证书的印章,没有人站起来说这是强奸加打劫。当基廷走出教室,内心挣扎的陶德念着Oh!Captain,My Captain!站在桌子上,一个又一个站在桌子上。全然不顾校长的嘶声怒吼。那一刻,你们是站在桌子上凯旋的水手,我是在岸上观望的羞愧者。


观《死亡诗社》有感1000字


Neal’s dead!——《死亡诗社》观后感

闲来无事将《死亡诗社》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看完,伴着夜深的安静,自己的内心越发的难以平静……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威尔顿()但请相信,孩子们心中的诗社永远不会被扼杀,而且,死亡诗社也一定会再次出现!

一个约翰·基廷离开了,但将会有更多的约翰·基廷出现!

其实认真静下来好好想想,假如自己的一切都被别人安排好了,自己能做的就是按照早已制定好的计划活下去,那么,我们这样还算是活着吗?

我们总是瞻前顾后,总是活在他人的或期许、或不屑的眼光中,我们总是在不同的人面前努力去扮演好那个特定的角色,纵使身心力竭,也仍“孜孜不倦”!我们总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考虑所有人的感受,却唯独很少去考虑自己的感受:这是真我自己想要(做、学……)的吗?我是要成为一个人,还是仅仅只是去扮演好一个一个不是自己的角色?

我并不是说要大家都去做一个自私的人,但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有怎么能够有能力去爱别人呢?一个连自己都不是的人,又何来的对他人的真诚?上帝让人拥有自己的思维,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们让自己活得快乐与充实,让自己独立人格得以完善,我们就可以心无旁骛,更加高效的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人类的文明将会会因你的不同而更加的丰富而美丽!

观《死亡诗社》有感600字


观《死亡诗社》有感600字

从今以后,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要过的人生。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诗在远方,也在生活。倘若诗可以用一种标准来衡量等级,那么其已不能称为艺术。在我看来,艺术在于令人体会生活的美感,又能使人眺望远方,勾起人生的憧憬。艺术从未有等级之分,其价值也因人而异。

诗的意义,在于教会我们诗意地生活。I e to die ,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这是《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梭罗大概也赞成的吧。

Carpe diem或许是死亡诗社的中心思想,然而活在当下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做到。既然选择了诗的生活,那么也要接受诗的抑扬顿挫。基廷教授选择了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注定更容易引火上身;尼尔选择了《仲夏夜之梦》,也意味着父亲的愤怒和反对。可是,一个是笑着离开的,一个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尼尔的死,部分原因在于基廷教授,然而也不能怪罪于教授。基廷教授解放了学生们的思想,因此学生们开始站到讲台上,换个角度去看生活。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好及时行乐的度,接受得了诗的跌宕。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

其实电影本身是在抨击规范化的教育模式,规范化不好吗?不见得如此。规范化的教学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然而我们是无法抛弃这种模式的。存在即合理。规范化使得教学更高效等等都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我们花费时间去启发思想,必然会导致阐述知识点的时间变少。不过,像基廷教授这样的人生导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就好,无需过多。

最后,电影结束于基廷教授的微笑,并没有告诉我们诺克斯是否和心爱的发孩在一起了。我想这个留白大概是想告诉我们,勇敢地追求自己所爱,然而是否得到,只能听天由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诗的魅力有时正体现在不可知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诗的生活,便只珍惜当下。

观《死亡诗社》有感:选择的意义


观《死亡诗社》有感

——选择的意义

玉海实验中学八(21)蔡祉祺

指导师:沈翔

“传统,荣誉,纪律,优秀”。

学校里的这些教学原则束缚了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这所因严谨的教学制度和极高的升学率而得意的名校,因为一个老师的出现,一群学生的观念变了。

这位名叫kiding的英语老师让学生学会选择。因为他的存在,学生们明白了“其实自己不是无路可走,他们有很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是在生活中表演,还是去做真实的自我?可以选择是浪费光阴,苟活一世,还是“卡匹迪恩”(抓紧时间),把握青春,让生命变得不同寻常?可以选择是顺从传统,还是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敢于开拓新天地?可以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说出真话?是生存,还是毁灭?

不得不说,这个老师给了这群学生很大的启发。使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但,仅有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喜欢是不够的。就像nill的死,只因他得不到父亲的支持,面对他的,永远只是冷漠的眼神和无情的话语。父亲认为这是爱他,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言行,害了一个孩子所有的前途。可怜的是,他最终还是没有明白儿子为什么自杀,而是将罪恶的根源归结在kiding老师身上,以为是kiding老师害死了自己优秀的儿子。

如果nill的父亲能够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nill能够选择温和一些的方式,我像事情就不会变成如此。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选择。如果学生们不选择接受这个老师的新思想,不选择自我思考,那么,死亡诗社就不会复兴,他们的思想不会因此改变。

对于选择的意义,除了现在,我从未感到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重要。

忆起以往的自己,我顿然感到脸红。

我何时做过一回真实的自我?往往我想打破常规,卸下装备时,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伪装起来,把自己伪装起来吧!摘下面具的你,大家是不会喜欢的。大家也都在装啊,为什么就要你做自己呢?人生就是一场戏,谁演得出色,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于是,我又重新戴上无脸的面具,演绎自己的生活。

是啊,知道如今,有时做一些违背传统原则做的事情,总是会被老一辈的人指责。我们总是想去迎合别人的思想。只要可以明哲保身,出卖,背叛,什么都无所谓了。戴着面具的我们活得很匆匆,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在意传统的守则,以至于我们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放弃了信仰,选择人云亦云,不再敢于逆流而上。这样的我们,何时明白过,其实,我也是一个美妙的生命,我是一个个体,“我”也很重要!

但是,现在,我觉得,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时光尚短,只有好好珍惜生命,活出真实的自我,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那么,我想,从现在开始:

选择自己的生活,敢于挑战命运的枷锁吧!

观《死亡诗社》有感:冲破传统的束缚


冲破传统的束缚

——观《死亡诗社》有感

陆新悦

寒假里观看了《死亡诗社》这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与一个反传统教育的老师的故事。在一所知名的男子学校里,所有的家长送孩子来都是为了让孩子上名校。而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如春风化雨般来到他们身边。

“我们都有一种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是独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别人认为它很怪,或者很讨厌,哪怕一群人都说,那太差。”这是电影中我影响最深的台词之一。

坚持自己的信仰,这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他们所需要的,也是这个时代身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的我们所需要的。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从小学什么玩儿什么,都是父母事先安排好的。小的时候,也许我们还会不服管束,做些挣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习惯这种由别人安排好的生活,我们不再过多的思考未来。

我们的目标只停留于考上某个大学,但大学以后要干什么呢?多数人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我们的身边并不乏曾有着自己梦想并坚持的人,但多数都抵不过父母的安排和决定。就像影片中的尼尔。初中时班里有一个很迷恋漫画的女孩子,甚至有时上课也会偷偷地画,并且她喜欢原创,班里多数同学都惊叹过她的作品。

中考以后她的选择是上某一个国际学校,然后去日本学漫画。但她的父母却违背了开始对她的承诺,为她选择了另一条在他们看来更有前途的路,上优飞班然后去美国。那一次在校园里被她叫住时很是惊讶,我问她怎么也在,她絮絮地和我说起了原因。

她的语气没有了以前说话的不正经,甚至带着哭腔,说她父母的决定,说她的无奈接受和现在的不快乐。我的心里很沉重,想说几句话安慰她,却发现自己找不到任何能够鼓励她的话。

比起父母,我们过于势单力薄。“日本的漫画人太多,去了可能也很难有成就吧。”最后反而是她安慰了我。

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甚至对与错、美与丑,我们也有着许多僵化的认识。就像影片中的那对夫妇,儿子都已经死了,他们都不能明白是他们对自己的儿子的逼迫和控制让儿子选择了死亡来抗议。

反而是鼓励儿子去追逐梦想的基汀老师的错。是他与传统教育格格不入的教育方法让儿子走上了这条路。我的心中对此感到失望甚至惊讶。人们的观念和思想被囚禁在城堡,找不到前来解救他们的智者。

电影《云图》中也有一个场景值得人深思,音乐家突然明白了什么,他打碎了房间里所有精美昂贵的瓷器。“传统就是人们眼中的美。”他正在试图打破传统,进行新的创作。

我们并不是要打破传统的全部,并没有这样的必要,但是传统思想对我们影响的一些弊端已经显露无遗。我们正在为冲破这一层束缚作努力。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死亡诗社》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死亡诗社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