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东京家族观后感

东京家族观后感

电影《东京家族》观后感。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怎么写观后感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电影《东京家族》观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东京家族》观后感

电影《东京家族》是以二战战后的日本为背景,讲述了为了见到自己长大的儿女,住在濑户内海小岛上的夫妻来到东京探亲的故事。

电影开始,老夫妻开心地到东京探望子女。起初,老夫妻也确实受到子女们的热烈欢迎。然而,几日过后,工作忙碌的子女再也无闲暇陪伴老夫妻,他们甚至想到让父母去住温泉旅馆。表面看来是子女`的一片孝心,但实际上此举是为了省去照顾父母的麻烦。印象最深的是老夫妻被送到旅馆后,俩人呆望着玻璃窗外缤纷璀璨的摩天轮从小到大,父母就将他们最无私的爱给了我们,但为什么长大后,作为子女的我们要用自私来回报他们的无私?不公平!!

这就好比许多老人虽有多位子女照顾,却被迫从一个子女家迁移到另一个子女家,老人无可奈何,子女也各有难处,但谁都知道,无法安定的感觉不是回家,而是不断流浪与持续漂泊。这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区别,无论家境多么艰苦,父母都会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给家自己的子女,而待他们老去时,有的父母却得不到子女的照顾,有的甚至在重病时被遗弃。这就像一面镜子一下照出了许多亲子关系的无奈与叹息,父母与子女,都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与对待,才有更亲近的可能。

电影最后,当白发苍苍严肃寡言的父亲对小儿子的未婚妻九十度鞠躬致谢时,我的心在颤抖,家长为我们做的永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所以,我也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试着体会父母的心,我想一定的换位思考总会带来矛盾的缓和,平常在家看书有句话读到子欲孝而亲不在当时给我的触及就非常大,不要让爱留到照片前说,用行动去爱他们是最好的孝。

《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经典名作《东京物语》。在原作上略作改变。加入3.11大海啸情节,过程与结局更加残酷一些,强烈的提醒我们不断流逝的时光中只有无常不会消失。当它毫无预警地出现在眼前,即使再难接受,人生也要继续。当爱与孤独同在,一个人,将不再是一个人。面对无常,让我想起电影中老夫妻平淡的对话,相视而笑的瞬间,相依离去的背影,甚至是大吵大闹后仍不愿放手的深深拥抱,那么平常却那么深刻的烙印在心底,让我知道有爱的孤独并不孤单。

现在的我,似乎更喜欢这样平淡叙述却饱含深意的电影,不再贪恋科幻的神奇,不再享受动画电影的轻松。因为这样的电影最以小见大。像是看似平静无波的生活,湖面下却不断涌动着新鲜的念头。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只有一成不变的自己。现在我愿享受那有爱的孤独,因为有爱并不孤单。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日本电影《东京家族》观后感


日本电影《东京家族》观后感

电影《东京家族》是日本着名导演山田洋次2013年的最新力作,近日抽空在家静静地观赏了。该片讲述的是住在濑户内海小岛上的平山夫妇来到东京,探望在东京工作的三个孩子,只是子女长大成人,从早到晚为了生计奔波劳碌,根本无暇带着父母游览东京。平山夫妇心中涌起万千情感,老伴突然间去世,平山又回到老家慢慢走完自己的人生。整部影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日本民族的一大特征便是感情细腻,因此日本影视作品擅长描述细腻情感。刚刚去世的日本着名小说家渡边淳一也以描述男女之间情爱出名,被称为情爱大师。

山田洋次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导演之一,我大学毕业后师从的朱实(笔名“瞿麦”)先生是日本语言文学大师,曾将《寅次郎的故事》、《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等山田洋次的经典作品译成中文,引入中国。可惜,现在朱实先生年事已高,且后继乏人,好像现在已很少有人将日本精彩的影视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事实上,中国也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时期,问题百出。邻国日本也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变革,日本很多影视作品也生动地描绘了这一阶段经济社会的众生相,值得引入到中国来,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也可以此为鉴。

《东京家族》观后感


《东京家族》观后感

很遗憾,这部《东京家族》居然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山田洋次导演的作品,这位从未被称为大师的导演,却在日本创造了很多辉煌和奇迹,最被大家熟知的,恐怕就是那部曾经入围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黄昏清兵卫》。落笔前查了一些资料,山田的电影中总是带有一种小市民的调子,他对下层平民的关注也让他赢得了不少赞誉。这部《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的作品, 讲述的是老夫妻到东京看望已成年的子女的故事,细致描绘了家族间感情的羁绊与丧失,家人间共处,年华老去和死亡等一系列问题。原作是拍摄于60年前的一部黑白片,一直很少触碰黑白片,一直担心自己对黑白片的鉴赏能力不足,会在心里对大师们产生误会,所以很少去触碰那些经典的黑白片,反倒是这些翻拍的作品,频频拿来品味。这些经过导演们二次加工并打上个人印记的翻拍作品,每次看起来都是津津有味。

日本电影的节奏从来都是异常的缓慢,跟现代日本快速的生活节奏有很大的反差,一些不喜欢日本电影的观众总是很难适应这种节奏,也许正是因为日本人对生活细节的忽略,让日本的电影工作者,更愿意把焦点投射到下层百姓生活的琐事,并且不厌其烦,达到了迷恋的程度。这部《东京家族》也是如此,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反应了一些列日本的社会问题,虽然不够深刻尖锐,但却能让人深受启发,回味无穷。

《东京家族》里塑造的家庭不是名门望族,恰恰是东京这座大都市里再平常不过的普通家庭,二位年近70的老夫妻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幸一是医学博士,在东京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女儿滋子自己经营一家美发店,丈夫是公司社员。三儿子晶次自由散漫,连一个能糊口的像样工作都没有!这个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在东京这座国际大都市里都平淡无奇,却极具象征性,反映了日本不同年代人们的生活态度。

1. 大儿子幸一代表着普遍具有工作狂特质的日本中产阶级男人

日本人对工作的狂热世界闻名,战后日本经济的巨大腾飞,导致企业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大,日本的打工族很容易在工作中得到认同和尊重,并且很容易模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大儿子幸一工作的地方就是他自己的家,因为他把私人诊所开在了自己家里,妻子文子则是一个全职主妇,专心照料孩子和丈夫的生活。电影的开头几分钟,幸一穿着医生的工作服出场,导演和编剧有意向观众传达幸一这一严肃的医生职业形象,即使是在家庭聚会的场合,也以工作的姿态出现,足以表现出他对工作的狂热。这一点在影片后面的一幕表现到极致。原本计划带孩子和父母一同出去游玩,可是却因为病人家属的一个电话,就撇下父母,匆忙的出门就诊了,甚至不让妻子文子带二老出去,担心其它病人打电话到家里来。这被导演着重刻画的一幕,其实透露出一丝悲哀,在幸一的心里,工作比自己的父母和孩子还要重要,在社会压力的趋势下,让他急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尊重和肯定。

2. 女儿滋子代表着逐渐开始拥有家庭地位的日本新一代女性

在影片的开头,身穿名牌,手提购物袋的滋子匆忙的赶到大哥家里,准备迎接自己父母的到来,在上面这个场景里,文子穿着围裙正在准备晚餐,滋子缺不停的抱怨路上的辛苦,2个女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是冲突。日本女人的地位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么低微,我无从考证,因为我没去过日本,更没娶过日本媳妇,所以没有发言权!但是在日本的影视作品里,大多数女性都被丈夫所凌驾,男人在家庭里占据绝对的地位。日本并没有明确的夫妻伦理,日本人的道德体系由忠、孝、情义、仁义等组成,孝的中心是对父母的孝道,妻子其实处于边缘地位。但是在本片中,滋子却从一开始就被塑造成女强人的形象,自己经营着一家美发店,根本不用靠丈夫养活,反倒是自己的丈夫对她维诺是从,这与对丈夫毕恭毕敬的文子形成了鲜明对比。日本20世纪的经济泡沫破灭以后,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回归家庭,男女地位发生者微妙的变化,对于日本新一代的女性来说,事业和家庭对她们来说也许同样重要。

3. 小儿子晶次代表着在追逐自我中迷失的日本年轻一代

妻夫木聪饰演的小儿子晶次,明显象征着日本年轻的80后一代。他喜欢意大利cinquecento风格的小轿车,没有固定的工作,有时候在剧场给别人打杂,有时候又去地震灾区做志愿者,甚至在那里遇到了自己心爱的纪子小姐。在哥哥姐姐眼里,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在父母眼里,是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窝囊废。但是,他自己却不认为自己的生活很糟糕,反倒是这种轻松随意的生活态度,让他更加积极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爱人,晶次和纪子,成为影片里最温暖的二个角色,相对于过分势力和冷漠的哥哥姐姐,腼腆单纯的大男孩晶次,更懂得人情冷暖,更体贴自己的父母。导演的意图很明显,晶次作为日本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恰恰是日本未来的希望。

影片感人之处不胜枚举,我曾数度落泪,对比自己当下的生活,感慨良多!此时的北京与彼时的东京,是何其的相似,远离父母异乡在外打拼的我,到底在追寻什么?也许很难找到答案!


《东京家族》观后感(一)


《东京家族》观后感

首先说实话我并不会写影评,也没有进行过尝试。对于这电影的前身《东京物语》我也一无所知,它的拍摄手法也道不明一二,至于山田洋次、小冿安二郎是何许人也更感迷惘。只是凭勉力记起老师的只言片语以及自己的浅薄认知进行评论。

本片的导演是山田洋次,它进述了平山夫妇去东京看望儿女的一系列故事。大致是抱着迫切想念来,带着痛心明悟去的故事。不得不说是现实而悲伤的,影片令我几欲落泪,或是伤心或被感触。在几度描绘的家庭画面中,被隐于儿女的谦卑微笑下,冲突以暗流们方式展现在观众眼中,与如画而温暖的东京景象相交,反衬出一种刺骨的冷漠。

整篇电影多采用固定的拍摄视角,给人的感觉就是静,仿佛处于完美的生活、道徳规范之中,又好像完全以老人祥和满足的晚年心态来观注一切,然而愈到后来愈品出一种痛心的失落寂寞来。有些拍摄角度则让人身临其境嗅出一些细节来,耐人寻味。(比如有个在家中的镜头据老师讲是将摄相机嵌于地板之下进行身临其境的拍摄。)

接下来从我的观影角度来介绍剧情吧。平山家族的长子幸一是医生,很成器。二女二也开了间理发店,忙忙碌碌。唯独次子游手好闲无所作为。(但是饰演次子昌次的妻夫木聪不知是演员的关系还是原着的描述,总感觉透着随性真实的气息,颇对我的味口,让我一开始就隐隐猜到影片走势来。)

影片开始儿女们集聚在长子家中,在与父母通话中的语气毕恭毕敬,颇符礼仪,拉开了极有融洽感的序幕,只是惟独昌次不在其中。不光没有接到乡下来的父母,被大家埋怨,说话间也很少使用敬语,嬉皮笑脸。从兄弟姐妹的话气来看,大家对昌次的态度明显是不认可的,且从小都是如此。兄长姐姐不客气地评论他的老爷车和他糟糕的生活现状。甚至与他嬉笑的外甥都嫌弃他的菲亚特。

他或笑或低头掩了过去。严肃传统,不易亲近的父亲很关心昌次生活,但一谈到工作一类的事情就会陷入冷场,透着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昌次每一遇父亲质问工作状态,总是迫不及待想逃,父亲认为儿子偷懒不肯吃苦,;但儿子在大城市努力生存,怀揣理想自有苦处。父亲以为表面看到的就是全部,想表达的明明是关心,儿子感受到的却只有责备与压迫。

影片的第一个冲突点就是明面上的家人们与不成材的次子昌次之间的矛盾。饭桌上父母兄姐谈笑锁事,昌次和小外甥玩作一团,其间谈及母亲,父亲笑着说:这个人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呢,要死也是我先死,这样比较幸福。(我看第二遍时才发现这个细节的伏笔)

儿女们各回各家,背景音乐自然而然地响起,悠长的或号或笛的音乐配合置放在榻榻米上的摄像头拍摄到老头子和老太太发自内心的微笑,渲染出温暖的详和满足感。

继续看下去,剧情开始细微变化,暗流涌动,长子带父母周末出行的计划因为病人的紧急情况而受阻,父母本准备好衣装,满怀期待地将要出门,却又一次如孙子所说无限期向后拖延了。这一阶段剧情就此展开,子女们的表面热情逐渐逝去,工作忙碌的子女再无闲心顾及父母,二女儿家庭犹为突出,开始还带老人家去泡温泉,后来因为理发店和女婿各种工作原因将老人们像乒乓一样踢来踢去,与其说奔波于子女家中,不如说于东京漂泊流浪更为贴切一些。借鉴其他影评中的观点,影片之所以称为家族而非家庭就在于此子女们各自成家,老人却找不到家的感觉。

一字之差,其间的距离却遥远出无家可归的凄凉。

影片描述的第二个矛盾就是儿女工作与老人之间的冲突,而这一矛盾在儿女们送老人去宾馆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二女儿提议出钱送父母去宾馆,寻问家族主心骨长子幸一,幸一微笑表示赞许,声明对父母是享受,实际上似乎为抛下了担子感到轻松。在宾馆里,两位老人穿着白色的睡衣并排坐在床上,直勾勾地望着玻璃窗外缓缓的,绚丽的摩天论,成双的寂寞和美景形成鲜明地讽刺感,真的让人不是滋味。

次日清晨,两人相伴于海边,老头儿笑老伴夜间打呼,两人夜间难以入睡,尽管五味杂老人也逐渐释杯,至少:还有彼此相伴。他们相视,说:我们回家吧

不料暗流开始爆发,二女儿埋怨着将老人们赶出家门,苍老面颊上难掩尴尬无奈,蹒跚着各自为寻找住处而奔波,想尽办法在外过夜。看到此处,观众除了泛上眼眶的心酸,就只剩下淡淡的愤怒。

后来,平山先生寻访老友,戒酒多年的他听闻沼田先生对家庭的不满,念及自身处境,竟畅饮数杯,醉倒在酒屋。老太太去了昌次家中,见到了昌次的女友纪子,朴实善良的纪子令她感到高兴且欣慰,兴奋之余与昌次畅谈年轻时的爱情故事。导演精准地抓住了观众们的审美朴实的美最撼动人心。通过拍摄床上床下的如小时候般谈天的画面,描述了一个为儿子找到好姑娘而高兴的母亲,一个沉浸于幸福因母亲和女友的融洽而满足的儿子,塑造了温馨充满希望的格调,令人情不自禁扬起嘴角。

然而剧情急转直下,老太太兴高采烈的见到了醉酒归来的老头子,却在楼梯上就永远闭上了眼睛。事情马上要发展到最为美丽的转折,命运却将其全盘打碎。我从小到大有两次梦到父母去世,每每惊醒都是泪湿了枕头。很难去想父母离去的场景,对于儿女来说其实是世界崩溃般的痛苦。

我清晰的记得昌次赶到医院时的画面,他摇晃着母亲,述说犹如梦境的昨天,述说着母亲的笑容,他喃喃着,呼唤着,终于失声,奔出病房。平山先生始终沉默,淡淡地说着,这就结束了吗。

翌日,他走出门看火红的朝霞,昌次站在他身后,他一如既往淡淡地说,昌次啊,你妈,走了呢。昌次淡淡地嗯了一声,一如父亲。父亲转身回屋,擦肩。一瞬间,昌次的脸上泪如雨下。抑制了许久的泪水终于在这一幕难以控制,看到此处,该唏嘘,该难过?

电影继续,长子和女儿迫不及待准备后事,商量父亲的问题,女儿丧服未脱甚至开始思索遗物的分配问题。在一系列情节之中,纪子的善良和诚实又打动了昌次的父亲,终于将内心的情感,将老太太贴身的手表送给纪子,以她为线牵动了父子之间的感情,破除了冰墙。老头子也终于了解了小儿子珍贵的品格和看似懦弱下的温柔待人。看到电影最后,当白发苍苍严肃寡言的父亲对小儿子的未婚妻九十度鞠躬致谢时,我也跟着感慨唏嘘。正如纪子喜极而泣的原因父母为我们做的,永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多。一辈子爱着一个人,那是比男女之爱更长久的情感,表面上淡淡牵系,实际却是深深相连,看似平淡却日益深刻的爱,不也是父母与子女的最佳写照?

因为我的年龄,也是以昌次的角度看影片,其中最打动我的就是两位老人所扮演描绘的父母角色,引我深思,母子的戏码,犹令我动容。父母似乎总在身边,可我忽略了无数细节,真正以他们的眼光描绘的生活我一无所知。昌次在医院的痛苦也是许多人的痛苦。

这样平淡叙述却饱含深意的电影,像是看似平静无波的生活。也许惊涛骇浪,也许逐渐干涸,但无论生活看着多平静,到最后后悔的只有一成不变的自己。变一下生活的视角,别害怕老去,只愿在慢慢老去的时光中,能紧握住爱。


《东京家族》观后感400字


《东京家族》观后感

我在最新一期《读者》里看到一篇下面这个文章,是写看了日本电影《东京家族》后的观后感。
这文章看后,我迫切地想找这个电影来看,没有找到,不是没有,是要收费的。
我不会操作交费,所以暂时还没有看。
但是,下面这个观后感,让我头脑里面放电影。
这篇观后感写得好。
我也曾做过女儿,对于我妈妈,因为有机会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还不懂事,那是因为年龄还小。
可对于我的爸爸,他还在世的时候,我算是长大了,可还是不懂事。
只要想起来,我一直内疚。
但人是看不到自己的恶的,那时我看我是算孝顺的。
你看,他搞来左一个,又一个的右派帽子,把我们全家害得这么惨,我没有当面向他发过怨言,就算很不错的了。
后来他年老时,我也偶尔打个电话去问候一下。
有时候他正睡觉,电话把他叫醒了。
我说,哦,对不起,对不起,真实对不起。
道歉以后就忘了。
等到我老了以后,每每午睡被吵醒那个心慌卵荡的时候,我总想起我爸爸当年在那头接电话的样子。
好几年以前我就想了,我那时的表现其实就是做给我爸爸看的,其实不是爱。
我从来也没有在心里想过,我给他的是他需要的么?
其实我明明晓得他需要的是什么,可我给他的只有借口。

什么叫做假冒为善?
这就叫。

东京家族之1000字观后感


东京家族之1000字观后感

因为喜欢一个演员看了一部电影,一百四十分钟的影片并不觉得冗长,反而看完还意犹未尽的沉浸进而十分想写一篇影评。第一次写影评,此前参考了很多豆瓣资料,更觉影片的深层意义所在。当然个人感受只是凤毛麟角,对于影片所给我的启示感受,影评只是参照物般的随笔,很多的自然在心里沉淀为所谓的个人成长启示录……虽然好久好久没有提笔了。也好久没有看过处理方式很细腻入微的电影了。有种很过瘾饱满的感觉。对电影更有了深层度的透析,看电影,不是随人流可乐爆米花一百多分钟简单的影像跃入眼帘然后人走位空即刻跃出电影表层。它真的是生活的写实,感情的融合,现实的启示,至少这些,我觉得这部电影真切的做到了。

影片主要围绕两个老人从小家乡到东京探望他们三个儿女所展开,整个故事细致的描绘了家族之间感情的羁绊与丧失,老人同孩子的共处,人的年华老去和死亡等一系列问题。节奏平缓,全戏是没有高潮的,正是这种平缓,创造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可正是在这样沉静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电影与生活真正接轨的久违的感动。影片叙事的方式极为平实真诚,以纪实的方式,将极为简单的故事娓娓道来,非常流畅。乡下年迈的父母到东京探望自己的儿女所经历的一些列的遭遇,子女忙于工作,疏于照顾父母。在别人艳羡他们的子女很有出息的同时,也只有他们自己深知,自己并不感到快乐,子女都不在身边,两个老人孤独地在老乡相依为命。影片中母亲去世的情节,平淡安详。整个故事如行云流水一般,不紧不慢,正如一杯清酒,但酝酿着浓浓的亲情。

影片时常会出现老夫妇因为儿女工作繁忙无暇陪伴在偌大的东京城市面对日起日落相互伴坐的寂寞身影,他们时而轻描淡写的交谈,时而沉默相依,他们像多数老一辈懂礼数的人不愿麻烦子女,却难掩在陌生城市的不知所措。那些不言而喻的无奈看得我颇感心酸。

《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导演六十年前的经典名作《东京物语》。在原有的剧情上略作改编,加入之前重创日本的“3.11”大海啸情节,紧贴着时代的脉动,看来特别真切。但《东京家族》的过程与结局更残酷一些,似乎在提醒我们不断流逝的时光中只有无常不会消失,当它毫无预警地出现在眼前,即便再难接受,生活还需继续,仍需继续。

喜欢这部电影最大的原因还是平淡的叙事风格符合了自己的胃口,平淡的亦是最浓厚的。像是品了一壶百年好茶,入口甘甜清新,味蕾翻腾着芳香涌入胃内,一股茶流不仅让你品其甘甜味,也能身心开朗冥思一花一树一世界的境义。好电影,也如好茶这般,推荐。

观东京家族有感


观东京家族有感

没有看过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影片整体上拍得很精致,真实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

长子幸一,医科博士,自己在东京开办诊所,是父亲的骄傲。稳重成熟的外表之下难免让人觉得过于严肃,只认可成功且有抱负的人生,对弟弟和自己的孩子都过于严厉了。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态度粗暴,从来没有想过好好的与他们沟通,就连妻子文子也是这样,动不动就把小儿子推到一边,完全不顾小孩的感受。见到父母之后,母亲谈起小儿子幼时的同学,小儿子随口只是说这同学高中时候是不良学生什么的,大哥居然就在旁边训斥弟弟,你自己先能够生活自立了再去评价别人吧。可见在他看来,弟弟过着的就是不良学生一样毫无价值的人生。

女儿滋子,大概是影片中最让父亲伤怀的孩子,被滋子拒绝住在她家以后,老夫妇两个坐在广场,父亲喃喃道,女人是不是一结婚就走进了坟墓,结婚以前那么柔顺可爱的女儿现在居然也变得如此薄情寡义。建议父母住到宾馆里去的也是滋子,就连母亲生命垂危的时刻,还在抱怨为什么要在这么忙的时候发生这种事情,对弟弟也是这样,自己不去车站接父母,弟弟去错了车站还被姐姐埋怨真是笨蛋,连车站都记不清楚。

弟弟,昌次才是最可爱的孩子。影片中有两个片段印象深刻,开头父母到了长子家中,跟长子和女儿的画面固然温暖,但是整个气氛却略显沉闷,小儿子一进家门跟母亲之间的那种亲密的互动,浓浓亲情才透出来。再有就是母亲躺在医院的病榻,长子与女儿的冷静,还是一样沉闷的镜头与气氛,直到小儿子到达医院抱住母亲痛哭,说着跟母亲聊的那些事情,整个画面才活了起来,一下子悲痛就涌了出来,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影片开头姐姐埋怨昌次去错了车站,还有哥哥的训斥,昌次都讪讪的不言语。反倒是小侄子看到昌次各种亲热腻歪,远比自己父亲亲热的多,昌次还对侄子说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自己一样学习不好会让父母伤心。

母亲赶去昌次的住所,心想必然是各种脏乱差,结果干净整洁温馨有加,母亲给昌次做饭吃,昌次一点也不客气,只顾自己吃喝,真真就是母亲注视下的小男孩,反观父亲对昌次的不信任,认为昌次不努力生活才会这样糟糕,母亲对昌次的评价顶多只是一句:这个孩子就是这么怪性格。

本质上,父亲与长子幸一对待孩子的态度基本相似,孩子有出息,自己就觉得骄傲,他们看来这才是孩子该做的事情,所以就算爷爷奶奶千里迢迢来东京,长孙还是一样要去补习学校补课,不参加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一切娱乐活动。

对比影片最后,父亲对昌次的看法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认为昌次温柔的性格才是他最可贵的地方,正是在提醒父母对待子女的看法需要改变,并不是传统一味认为的有出息的孩子才是好的。

影片中两个地方耐人寻味,父母还没到的时候,媳妇来子说,晚饭做牛肉火锅怎么样啊,还需要再做个XX吗?幸一却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大概也是觉得会很麻烦吧,比起父母热情的为每个人准备礼物真是不禁感慨,父母只是孩子的过客,孩子却是父母一生的牵挂。最后幸一说,要父亲跟他一起去生活,妻子来子却道,我觉得这样也很好,不过你是要准备扩建房子么?表面的热络下面还是藏不住的冰冷。老家里,邻居都会帮父亲每天洗衣服,各种照顾,身为子女却连一容身之地都不愿意提供。

父亲还对子女们说,真是不好意思麻烦你们回老家,你们妈妈会高兴的,女儿分分钟就开始惦记母亲的遗物,只有昌次一脸不高兴说姐姐太过分了。最后姐姐临走还说昌次你留下陪父亲多呆几天,就是这样只说不做,贪婪有加,让人生厌。

影片结尾,父亲发誓再也不去东京了,因为东京不是他的家,有老伴的地方才是家。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电影《东京家族》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东京家族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