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人读书笔记

中国人读书笔记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感谢您的参阅。

最近一段时间,世界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人们开始反思权利下放到每个公民,是不是真正的民主,看了这本书,觉得书中说的直击要害,民主不能交给半受教育者,甚至未受教育者。更不能交给对自己手中权力一无所知,不知责任,只知抱怨当局的人。

这本书里的诸多观点一定程度上与我之前了解的,想到的,认知的有相同之处,这是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最为愉悦的。且再此基础上,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点燃了我更多的思考。

很不错的一本书,主要推荐儒家学说代替宗教的部分,还有中国女人的精神的部分。以往的书籍,电视剧对封建时代女人的塑造都是凄苦,悲凉的,但事实可能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书中对婚姻的描述也许才是婚姻,而现代大部分可能只是对两个爱人家庭的捆绑,儒家的学说去粗取精,再加上时代的努力,没有以往封建帝王为了统治来磨灭儒家公民的脾性,没有其他民族为了利益来损耗中国人民的精神。或许真能达到社会形态发展的最高峰。

一百多年写出的理论,用在现在的社会里依然行得通,此人真的有才。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矫枉过正,我们当下究竟还存在几个真正的中国人呢?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大部分人都认为老祖宗的东西是全部错误的,其实呢,中国的衰败难道不是从清朝才开始的吗?当下所有人都急着发财要利不讲义,假疫苗的存在也是正常现象了。这全部是道德的沦丧。中国文言文是知识分子用的,白话文是普通老百姓用的 ,这就使没接受过教育的人无法参政议政,废除文言文,改简化文不得不说 ,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作者对乌合之众的归纳很到位,如果人人都有机会去参政议政,那么这个国家是要乱套的,我最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蒙古公投是个什么垃圾玩意?法国暴动呢?不要说什么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权利,可怕的是乌合之众会通过暴力来汲取他们的权利,想想文化大革命里有一点点权利的普通老百姓和红卫兵们,把知识分子折磨成什么样子了 ,历代农民起义有多少不是被人诟病至今的?n所以国家这艘巨轮,还是需要有经验的人去驾驶。

辜鸿铭先生大名鼎鼎,据说不但精通多国语,而且还能语出惊人。《中国人的精神》应该是他的代表作,可以说影响力较大,几乎所有想搞懂中国人的人都读过。但从这本书看来,不知道是原作者语言啰嗦,还是译者蹩脚的翻译腔所致,抑或是电子书排版的问题,总之把这本书的内容搞得不中不洋,让人有些读不下去。我看很多人在读这个版本,以为就是最好的,没想到是几乎读不下去的结果;我基本上是跳跃着读完的。不可否认,辜鸿铭先生的行文是积极理性的,字里行间透着“尚古”的爱国热忱;对那些略知皮毛的洋毛子而言,他们确实没有理解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

希望这个版本会有所改进,不然我觉得这个翻译水准还不如机器翻译,看着没味,甚至有糟蹋先生文字的意思。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搜了有关他的资料。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中国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这是辜老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但他认为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像他一样赞同对中国人的评价。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中国人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rap。
我国当前社会,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都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大学里英语成了必修课,英语学分占的比列也比较重,考四六级更被我们大学生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在很多的学校都处于选修课的地位,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选修课都没有。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辜老的书对中国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他赞同忠君思想,他赞同纳妾制,用茶壶和茶杯生动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时代不断进步发展,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现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像古代女人一样将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做贡献。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近日,通读了辜鸿铭先生《中国人的精神》,颇有感触。这本最早出版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书,今天读它,仍旧让人振奋不已。尤其感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扞卫。本人也貌似是个守旧派,因此亦不免产生共鸣!

书中很多观点,虽不敢完全苟同,亦不可妄自菲薄。就其主旨精髓,却是大大的赞同!

辜鸿铭认为,要真正的懂得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特征正是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的。

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而那些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张全盘西化的份子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辜先生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

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也正因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此外,辜鸿铭扞卫君主制和纳妾制,维护辫子与三寸金莲,这样的观点,实难被时人所接受,难怪被胡适、陈独秀等人口诛笔伐,称其是怪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封建余孽,竟然精通英、法、德等近十国语言,在西方世界和近代日本曾享有广泛影响。

辜先生可谓生不逢时,在那样一个悲哀的时代,要扞卫和抗争,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面对苟延残喘的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祖国,面对即将走向消亡边缘的炎黄文明,那种撕心裂肺的忧患和叹息,真的令我为之动容。

跨进二十一世纪,今天的新人类,似乎少有那样的激情去谈论传统文化和文明,更何谈扞卫。然而,于人于己与国家,我们能做的和应该做的,是不是可以努力做一个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的人呢?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过程,面对一堆知识和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后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很多东西都开始有选择接受了,有时候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的智商,一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比如辜鸿铭。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提起罢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共同爱好,一生却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是闲来无聊还是努力超越,这其实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参加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观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爱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对方的技术性错误。于是否定其观点。我晕,写一个错别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个招数就是书中反复重申同一观点,现实中外文狂飙,睥睨众人,没社交礼仪了,这些个出风头的招数,哪个跟观点的碰撞有关?这也就是那时候大家喜欢热闹,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戏早一边歇着去了。要学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讲究稳准狠,整那些没用的干啥啊?”

ps:他的所谓英国群氓主义,看了半天,应该说的是英国民主。德国是正义的,憎恨混乱的;而英国群氓是造成混乱,于是激发了正义的德国的军国主义,于是战了争。该怎么做呢?把人民驯化成中国人,啥事儿也没有了。

人类的知识存在上万年,不是为了一个固执的老头的特立于世而去为其所用。看了他的书,他被那么多人关注,是因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华与行为艺术,让时代终于记住了转型期还有这么个声音。就像是人类进化中,倔强的阑尾。发了炎了,谁记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觉得哈,那个经常写出让人警醒的好文的苏维埃师兄,在其他方面无疑是犀利的进取的。在涉及到愤青体系时,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种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东西理论,而且从统治者角度讲,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是利于统治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行吗?利于统治就一定利于进步吗?不说寻找一个在维护国家强大与保证人民权利的平衡点,不说少点七十码李刚门,反而怪人民发帖子看韩寒。puei!就中国的历史来讲,国家挂了,绝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晕,怎么写这么远,能通过不?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龙皓麒
内容简介:
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丑陋。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评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过渡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读书笔记一序言-吴刚伐树我洗缸
从序言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刚出名时,被许多机构邀请去做演讲,但每一次作者拟定的题目都是丑陋的中国人,因此,被从名单中开除很多次。甚至有一次的演讲的录像带,里面的东西竟然全是空白的。序言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作者批判当今社会的风气是怎样的。不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他人指出来时,将他人的言语全部删除。为的就是给自己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完全不同意自己错了。但是作者能对现在的人们素质感到乐观。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北京新华社的一位记者,告诉作者一个消息,说:“可是有些人不同,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政府应该把制造航天飞机的经费救济嗷嗷待哺的穷人。”我问:“你们对待这些反调采取什么行动?”他说:“什么行动都没有,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霎那间一片光明在作者眼前升起,作者感到中国的科技不断在进步,而且中国的人文素质也同时在提升。所以当作者有些过激的话,也只是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并不是对中国现代的风气抱以消极的态度。
读书笔记二-酱缸国医生和病人(代序)章
这一章当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病人和医生的对话,描述一个病人不认为医生是对的,反而认为医生是个崇洋媚外么害她的人。实着不然,医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病人偏偏嫉妒。反而认为自己的病并没那么厉害,是因为医生想要谋财害命。这就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将他人指出自己错误,当做他人的炫耀或者有别的用途。这也映射了现实当中作者和反对他看法的人。而恰恰如此,作者也正因为此也遭受过冤屈。这也恰恰折射了中国现代风气的黑暗的一面。也符合这本书的主题,作者用它来做代序很好的使主题明了。
读书笔记三-丑陋的中国人章
这一章写了很多的东西,是作者于1984年9月24日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讲辞,根据记录稿整理,也是这本书的这本书的正文。
首先他以《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两本书的作用与作者的后果做对比,很明显,一个《丑陋的美国人》,美国国务院拿他作为他们行动的参考,而《丑陋的日本人》,作者却被撤职。而作者说这大概就是东方和西方的不同,然而中国比起日本,好像又差一级。如果作者出版了这本书可能要麻烦读者去监狱给他送饭。所以他想请教全国各阶层的朋友愿不愿意他出版这本书。这里也非常表明了作者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因为如果对人失去了信心或者不想指出他人的错误了,根本不会想要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然后作者讲了一个在台中东海大学演讲的故事,后来台北的朋友在3月7日给作者做了一个生日。然后作者表明他说的艰难不是个人问题,也不是政治问题,超出个人之外,超出政治层面中国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经历了患难,不仅仅是我这一代经历了患难。假使我们对这个患难没有了解,对这个有毒的文化没有了解,那么我们的灾祸还会再发生,永远无尽无期。表明作者迫切的希望中国人能够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且承认和改正。
其实他说的对,正如他在文中所写,在中国大陆问那些“文革”中坐牢的文人为什么坐牢,那些人的回答很简单也很准确的“因为说了几句实话。”短短几个字把当时大陆的一切政治影响全部表达出来。柏杨在演讲中说他明白书一出来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愤骂和牢狱之灾,这也是影射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点,所以看这本书时我们应持有一颗平常之心,越是愤怒越是表现出自己的丑陋,无可厚非。
作者说“中国人太聪明,太聪明的极致就是太自私。” 说中国人“器小易盈”,没有包容性,自我膨胀;中国人向来“明哲保身”,“识时务者为俊杰”,多了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少了激发灵性,权利义务,更少了激励竞争,甚至把羞愧当荣耀。中国人好面子,“面子也者,大概是神经衰弱和牢不可破自私的一种产品。做贼心虚,处处必须用骄傲来弥补。”
还有几点是作者来美国之后所见所闻所想的,我也有些同感。比如说,他发现美国人喜欢说“对不起(Excuse me)”和“谢谢你(Thank you)”。在不小心挡了别人路,挡了别人照相的时候,会有人说“对不起”,而你好心给别人开门,为别人让路的时候,别人会说“谢谢你”。这种看似虚伪,却能让人心里充满温暖的语言还是颇有魔力的。
为什么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仍然进步神速,而同样死不认错的中国人,独不能呢?这不是矛盾吗?我们的看法,答案应是制度问题。既然每个人都有两个口袋,装着别人过错的口袋在前面,装着自己过错的口袋在后面,则每个人背后口袋的所有过错,必然正好就装在别人面前的口袋中。如果准许每个人打开面前的口袋,公布袋中的过错,则所有人们背后口袋中的过错,必然会全部曝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而无所遁形,不承认也得承认了。这套制度,便是言论自由,便是民主。如此说来,问题的解决还真是任重道远啊!
读书笔记四-中国人与酱缸章
本章是于一九八一年八月十六日在美国纽约孔子大厦的演讲。
酱缸文化的精髓在于柏杨先生的一句话:"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滔滔不绝的流下去,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
作者对酱缸的表意:“说到酱缸,也许年轻朋友不能了解。我是生长在北方的,我们家乡就有很多这种东西,我不能确切知道它是用什么原料做的,但各位在中国饭馆吃烤鸭的那种作料就是酱。酱是不畅通的,不像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样澎湃。由此死水不畅,再加上蒸发,使沉淀的浓度加重加厚。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所谓前生因,就是这样。”
作者之后讲了官场对酱缸文化的贴实,确实,就比如说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写的一样:“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但是我们的作者柏杨先生并不像苏东坡突围那么消极,他的想法是:“虽然酱缸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清,一百年,五百年,甚至一千年都不一定能够澄清。但只要一天加一滴清水,总会清的。”
现如今国人都认为礼仪文化的缺失,责任在于政府不正确的教育政策。其实不然,文化的酱缸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所以礼仪教育的重担,就应落在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身上。我想柏楊先生所说的“澄清”就是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改变,而一个美好的人就是“一滴清水”,它可以澄清酱缸。
读书笔记五-正视自己的丑陋面
作者于1984年8月访问美国,在纽约逗留期间,于11月12日,在时任《北美日报》总编辑俞国基先生寓所,与林樵清、李兆钦、黄仕中进行了长时间的热烈谈话。柏杨先生在谈话中,着重谈了中国人的丑陋面及劣根性。他说,他走到哪里都要讲这个问题,以唤起中华民族对自身的反省。他认为,反省是走向进步的开始。
是的非常正确,反省自己,就是正视自己的丑陋面,并且去改正它,这样,中国人才能不丑陋!
感悟:
哪怕就像电影《天狗》一样,牺牲愿意正视自己三观的人,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的人,相信,会有一个又一个人觉醒,站出来,至此中国人终不丑陋!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盛瑀君

早年读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印象非常深刻。如今再次翻出那本泛黄的书,读了还是会激动,柏杨用犀利、准确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特别是这一句话:“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丑陋!”真是入木三分。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准备又形象地反射出中国人的劣根性,当然,如果你看完后破口大骂那就刚好被作者说中,确实存在那种实质上的缺点。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他在书中提到的内容和观点,事实上这些东西也确实存在。

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至今也不能痊愈,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难道这些都不是实话吗?

中国人虚荣心之强恐为各民族之冠。刚会说话的小孩就知道头上插一朵小花“排场”,小学生得了个奖状,老远就会向家长汇报,而试卷上的“麻叉”总是捂着不给大人看,这恐怕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怕挨揍。在农村,邻居盖了新房,他家不缺住,也要累死累活地为房攒钱。邻居盖了砖房呢,他就要盖楼房。连两位大婶的“年猪”也要暗地里比拼比拼谁多了几斤。

不过,人人都是有劣根性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弥补缺点的能力,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直让我们引以为傲,我们自称礼仪之邦,我们还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我们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我们还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劣根性。望大家都放下“爱国主义”,好好阅读这本书,并反省我们的“丑陋”。

忐忑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忐忑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断断续续的终于读完了梁晓声的《忐忑的中国人》,有几点感受。

首先是对梁晓声其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从其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为了写作或者是说为了文学为了良知,他奉献了他的一切。他骨子里有一种执着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着他所认为对的东西,他用真心诚恳的对待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面对社会不公正不阳光现象,他敢于指出,他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正如其文章所说,他是这个世界的战士,而不是这个世界的贵客或者嘉宾。他看待事物是从一定高度一定深度看的,他往往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即使本身是参与者),他从一代人,整个社会或者说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他往往跳出来看问题,不管自身的,还是社会的,这刚好与易经中的卦(挂起来看)道理想通。

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一位作家却是不容易的。要想成为一位真正的作家,要时刻保持思考的头脑,时刻抓住思维的尾巴,因为灵感稍纵即逝。思考必须要深刻,这要求有知识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当然,文字功底的要求那是自然的了。还需要一颗执着的心,勇敢的心,勇于揭开时代的面纱,勇于剖开人性的伪装,勇于直面一切黑暗,还要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活法活下来。

关于城市。梁晓声对大城市似乎没多少好感,在他眼中高楼不过是金钱的立体结构,他说深圳太新缺少文化的传统和氛围,而无法养育文学,小说家在这样的城市生活会感到窒息。他抵御深圳的诱惑犹如抵御脂粉气太重的女子可能对他产生的诱惑。人的灵魂需要温馨,而现代文明却纠缠住了现代人,让他们匆匆忙忙,灵魂无处遁形。这不是时代跟着人的感觉在走,而是人跟着时代的感觉走,这样的人是可悲的,他们只是时代的奴隶而已。

关于就业。科技的发展带来产业化,产业化必将摧毁传统的工业模式,这就将导致失业。而在科技产业代替传统产业的转型期,必将导致失业,这种失业是面积式失业,而就业是点式就业。点式就业者必须有大学毕业这一入场券,然后还得有对应的专业。这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其时代的原因。

关于理想主义。现实导致他告别了理想主义。现实,我们了解的现实或者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在多大程度上真的是现实呢?

关于忐忑。理想主义的破灭,让人心介于有盼头与放弃了盼头的无为的焦虑与忐忑之中。变态的房价与高涨的物价无疑是让人们放弃盼头的原因,而如若这些盼头都得以满足之后,人们又将陷入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安逸、舒适、享乐?那如若他们放弃盼头,似乎现在就可以过上安逸、舒适、享乐的生活。我们能说他们不对吗?

他们在整肃房地产开发热、股票热、特区开发热之前狠狠的捞上一笔,然后去过“好日子”,我们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难道他们不是用知识正确把握形势后所作出的于个人为理性的抉择吗?

《中国人的修养》读书笔记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一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都从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修己,是为第一。在蔡元培先生的《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开篇第一章即为修己。其中提出“体育,知育,德育,三者不可偏废也”道德虽然是修己之本,但是若是没有体育——体育在这里可以延伸为康强身体。

自古要求人们忠孝两全。忠,是为国之义务。孝,是为供养双亲。若无康强的身体,那么又如何供养双亲,又如何为国奉献呢?

蔡元培先生有提出,体育与智育相辅相成,正所谓“康强之精神必寓于康强之身体”“能否成之,视体魄耳”|每个人存活在这世界间,并非能够做到遗世而独立的,多多少少都是有他应尽的本分,而身体是否康健,就决定了能否完成这应尽的本分。

除去体育,知育,德育三者要并重发展。其间还有诸多小细节,一样决定着我们的修养。

卫生之道包涵着饮食,清洁,运动,寝息,习惯....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最是息息相关的地方。

饮食要注重不能够恣食,恣食损身。“为食欲所迫,不及自制,养成不能节欲的习惯,其害尤大,不可不慎。”我们也常被教导着,进食7分饱,不能够暴饮暴食。《红楼梦》中就有关于“饭后歇息片刻再饮茶”说法。

清洁,清洁以洁肤为始,由此拓展。除去洁肤,房舍庭院亦不能任其芜秽。身体衣服,作用是除去保暖,是为了优美我们的仪容。要据此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我们的精神才能更好的散发出来。

关于运动,蔡先生所说“爽朗精神者”。运动是为了让我们拥有更好的身体,为了更加的投入到学业中去。

寝息,正是我们所说的休息睡觉。所谓劳逸结合,正如这观点所说。但是休息睡眠这个是需要自身把握住量的大小。不足,则身体衰弱,精力既疲,且事半功倍。而过于多呢,则会酿成惰弱之习惯。这也是大家所不愿的。

蔡元培先生认为“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正如我们古语中所言,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习惯,“江河成于涓流,习惯成于细故”习惯是为我们的第二天性,是不知不觉浸润精神。这不能不慎。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我们的成长,但是不好的习惯,则应该去恶从善,平日里要注重善否之界限。养成正义,勇往,勤勉,忍耐这样的道德目标。

除去这些,蔡元培先生还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列如,在开篇《华工学校讲义》中,所提到的,合群,舍己为群,爱护公物,尽力于公益,无论己所不欲或是欲,都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勿畏强辱弱。爱护弱者,戒失信嘲弄毁谤之类。等等细节,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这本书,是为现代中国人应该具有的道德修养的总体构想,在这条完善自我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二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所提倡的“崇德”思想可谓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底线、作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的行为“宪法”。

很显然,个体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明的最终受益者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石,美好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道德自觉和努力。而在学校中,也需要引导、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夏夜的萤火虫,若是置于在流光溢彩的都市中,则难以发现踪迹,而在一片漆黑的田园上空却清晰地看见了它那自由移动着的光亮。夏末,在新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遇见了这只小小的“萤火虫”。

他的名字叫“熠炜”,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闪耀得让人睁不开眼睛。然而,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却并不出众,就像飞翔在都市上空的一只萤火虫,璀璨的灯光将它微弱的光芒完全遮盖住了。这反差还是挺大的,那么他有没有过人之处呢?我打算找一找他身上的闪光点。

虽然流光溢彩的都市上空很难发现萤火虫的光亮,不过萤火虫确实在发着光,因此,当它处于一片漆黑的田野中时,它的光芒就彻底显现了出来,犹如一颗颗游离于夜幕上的钻石一般。我依然不停地寻找着,相信在属于他的一片天地,这只小小的“萤火虫”也能够发出自己的光芒来。

那是一天中午午饭后,我和同学们一起从食堂走回教室。那天的气温很高,加之正午艳阳高照,同学们一个个都懒得动了,迈着艰难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着。走到楼梯口时,看到一根剥了皮的半截香蕉躺在旁边很显眼的地方,虽然我们的队伍不会经过。应该是某个孩子掉地上的吧,真不小心!可是也应该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呀,这么让它就这么随意的躺着,不说影响环境整洁,万一有同学没看清踩着摔倒了就不好了呢!走在前头的同学似乎没有注意到旁边的香蕉,继续向前若无其事地走着。看到这里,说实话,我是有点寒心的,平时晨会课或是课间的时候总是和他们强调要讲卫生,看到地上的垃圾要捡起来,可是真正遇到实际情况,却没有一个人去捡起这个垃圾。或许他们会说没有看到,又或许说看到了但是不想破坏队形吧。我站在队伍的最后,寻思着若是没有人将这半截香蕉捡起来,那么等会我走到那儿的时候来捡吧。“言传身教”,“身教”或许会比“言传”来得更有用一些!怀着这样的想法,向前继续走着,我离目标已近在咫尺。就在我打算走向那半截香蕉的时候,排在队伍最后面的一位男生先我一步离开了大部队,来到香蕉前,轻轻地弯下腰,将手伸出,捡起了那半截香蕉,回过头望向我说:“老师,我去把它扔进垃圾桶吧!”那不过几秒的简单的弯腰动作,那短短十多字却充满了真诚的话语,此刻却如他的名字般闪耀着熠熠的光辉,驱散了之前心头的阴霾。我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肯定地点了点头,看着他的身影渐渐地远去。

这只小小的“萤火虫”,终于在属于他的天地中散发出钻石般夺目的光芒,那个简单的弯腰动作,也成为了最美的姿态!

修养,会从一些小小的细节中流露,有时候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有时候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与无声息处,带给身边的人温暖和感动。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精选11篇)


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当作者写的作品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之后。对于这个作品,我们可以写读后感来加深理解。也许以下内容“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合你需求,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篇1

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搜了有关他的资料。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中国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这是辜老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但他认为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像他一样赞同对中国人的评价。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中国人更多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rap。

我国当前社会,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都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大学里英语成了必修课,英语学分占的比列也比较重,考四六级更被我们大学生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在很多的学校都处于选修课的地位,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选修课都没有。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辜老的书对中国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他赞同忠君思想,他赞同纳妾制,用茶壶和茶杯生动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时代不断进步发展,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现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像古代女人一样将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做贡献。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篇2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而《中国人的精神》讲述的就是那民族命运堕落的时代里中国的傲骨!

我们中国人平常所说的所写的都是要用到中国的语言的。在说的过程中,我们说话的语气我们说话的神情说话的动作,都会影响到所说的话要表达的情感。在写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掌握修辞手法文段格式表现形式,都会影响到所写的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中文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中文并不难,与其说它难,那是因为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奥,它不像其他语言一样简单,它还要我们赋予给它一种新的活力用来表达我们的深刻感情。

中国人可能对自己本国的语言并不太了解,他们会说会写,可是他们可能不会表达。中文是中国的精髓,他可以将深沉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融汇在极其简单的语言中。我看到书里有那些将古诗翻译为英文的例子,我觉得翻译的很厉害,可是看完翻译后,我觉得有些东西还是原来好,翻译完才发现译文失去了原来语言所蕴含的精华与深奥。一首古诗那么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中文可以让人耐人寻味细心琢磨。可是英文出来了,那么明白直接,却与原来的文章冲突了,不是吗。

中国的语言可以表达很多想要的表达,你可以让它深奥,可以让它古典,可以让它高雅,可以让它清新脱俗……当你学习完中国的语言,你可以凌驾于中文来学会表达。

中国的历史或许在你的眼里很耻辱,很愚钝,但是请你原谅过去,每个人都有最愚笨的时候,更何况是领导者呢,感谢他们在历史所犯过的错误,可以用来警醒我们。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就此开始拼命地努力。中国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过中国的外国学者所不能体会的,他们没有试过中国那些惨败的历史与过去,过去的硝烟,过去的枪炮,过去的灰色,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为了拼搏,为了目标,为了自己,好好地活着。

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耻辱中国的荣耀,都是中国人所能领悟的。就算国外有再多优秀的外国学者,就算是伟大的汉学家,能够与中国人谈论汉语,那也许是一种讽刺。没有其他国家的人能够体会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那种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逼迫从不低头的毅力,中国人是应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别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就算中国人外貌性格心灵等方面有缺陷,也许你会讨厌会嫌弃他们,甚至嘲笑讽刺他们。请你们知道,中国人有一颗比任何国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灵。中国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厌恶所有的冷漠后涅槃重生的,它们带着它们新的希望,用一种高尚的品质阐述给那些想要了解他们的人听。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篇3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真正的中国妇女。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可以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学习中国文明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

歌德说:世界上有两种和平的力量:正义和礼法。教导欧洲人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孔子在四书五经中写道: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但要合乎礼法。即做守礼的好人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结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图。只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每一个人首先都不要考虑利益、私利-----即有所图,而是考虑正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制止重商主义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义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气抗拒大众。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他们的重商主义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篇4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000字!

2020年NO.5——《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

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是在毛姆的中OnaChinesescreen——ThePhilosopher这篇文章中。毛姆笔下的辜鸿铭先生实在太有趣味,在我的初印象中,是个刻板固执的老学究形象,留着细长的灰白辫子,仿佛是紧紧攥住自己与古老的中华文明间的最后联系;对西方文化、机枪大炮等毫不留情面地批斗,面对身为英国人的毛姆,也丝毫未曾口下留情;他推崇儒学,热爱这片国土,对中国文化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和推崇;晚年的辜鸿铭境况萧条,愤怒于当时全盘西化的青年人,痛心疾首却依旧孤傲,只愿在椿树胡同的破落庭院里给寥寥几名学生讲授儒学。

后来查看辜鸿铭先生的资料,才知这位学博中西的“清末怪杰”是何等厉害的人物。先生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出生在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然后去了德国和苏格兰的爱丁堡留学,婚姻状况是一妻一妾,其中妾是日本女子,最后在北京做官,做的是张之洞的外事秘书。大概正是出于这些原因,辜鸿铭先生自称为东南西北人。

通过这本书,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良民的信仰”这个词。这倒是让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近些年反复提及的文化自信,一直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保持信心,并向世界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但是在辜老先生这里,口气大得可以勒!“在中国,这里有一种迄今为止不容置疑的无价的文明财富,即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拥有欧洲人在大战后需要的一种新文明的秘诀,这种新文明的秘诀就是我所谓的良民的信仰。”我瞬间有一种腰杆儿都挺直了的感觉,辜老先生就是有这种傲气和狂气,当他这么气势汹汹地说出这番话,我甚至觉得“文化自信”听起来都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透过辜老先生的文字,倒是可以重新审视下他眼中的中国人,再对比下自己眼中的中国人。我非常喜欢他的这段话:“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有人说他过于崇中媚华,但透过这段文字,我看到的是一种非常理性和客观的解读。仅用简单的词汇对比,便表现了中国人骨子中的温顺品格,也恰恰是儒家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较为意外的收获是辜鸿铭先生对宗教这一话题的探讨。譬如“一个连信仰都没有的国家……”这样的言论,是我曾经听到或看到的,我也曾困惑过:有的人信仰宗教,可以将宗教视为其信仰,那么不信仰宗教的人就是没有信仰的人吗?事实上,多数中国人并没有感受到对宗教的需求,这是为什么呢?辜鸿铭先生解释道:“这是因为中国人拥有儒家学说这一哲学和道德规范的体系,一个能够取代宗教位置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从字面意思上看,儒家学说并不等同于一种宗教,但其伟大之处在于,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并且使人不再需要宗教。在辜鸿铭看来,宗教是通过某种东西给众生以安全感和永恒感来减轻世界的神秘重压于人们身上的负担。孔子同样赋予了中华民族这种东西,即他所教导的绝对忠诚的神圣责任保证了在中国老百姓的头脑中民族的种族不朽。

“一个中国人,当他死的时候,使他得到慰藉的不是他相信会有来生,而是相信他的孩子、孙子、曾孙,所有这些他最亲近的人,都会记住他、想念他、热爱他,直到永远……”这段话让我感动许久,如孔子所说的“慎追终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始终对故人保持着至上的尊重,并常常回忆遥远的过去,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的美德不断加深,人们那种强烈的情感被唤醒和点燃,从而坚决服从道德行为准则。

争议最多的地方就是有关“中国的妇女”的章节。辜鸿铭先生把中国女性的理想定义为“一个手拿着打扫卫生的扫帚并用它来清扫房屋的理想”。先生还对“婦”这个字做了拆解:左半部分代表“女人”,右半部分代表“扫帚”,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妇女被称作一个特定房间的管理人”,在他看来,真正的女性理想总是家庭主妇,即管家务的女人。看到此处的时候,我心里就想,这样的言论无论谁看到都会心生质疑,甚至大加抨击。但换个角度看,读书是为了博古通今,而非以今律古,或以古限今。那个时代的辜鸿铭有那个时代的愚昧,也有那个时代的固执。

坚持留着细长辫子的辜老头,仿佛在与那个时代做着最后的抗争。一个在欧洲游学14年,率先接触西方文明的中国留学生,却在回到这片土地后完全服膺于中国古圣先贤的言论,成为了一个坚决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成为一代狂儒,孤傲又坚定。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篇5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

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

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身处在战争年代,粗缯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无可言语的文雅和傲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建设美好新中国。

我迷恋着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这句话,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马过隙,我们的祖国来到了21世纪,她在充满着鸟语花香的阳光大道上前行,历史的重任担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宽大的臂膀上,中国不断前行,不断在充满未知的富强之路摸索,而我们应该要拿起我们的武器中国人的精神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我们的日月新天。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篇6

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有深沉的情感、博大的胸怀和纯朴的思想,因为中国人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就是:深沉、博大和纯朴。这是辜鸿铭在1915年写的《中国人的精神》里的一句话,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当时欧洲文明陷于危机,清政府倒台,中国社会外忧内患。此时辜鸿铭用全英文写了这本书,他尝试着向西方人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他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为当时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自己认为的出路。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号称清末怪杰,他学贯中西,游学欧洲14年,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与托尔斯泰书信来往,与泰戈尔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受蔡元培邀请执教北京大学,与张之洞创办武汉大学,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到底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精准和完整回答的问题,辜鸿铭在书中通过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女人,中国语言,约翰在中国,一个大汉学家,中国学几个方面逐步展开了论述,阐述了他心中所认为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他说,或许真正的中国人是粗俗的,但粗俗中绝没有卑劣;或许是鄙陋的,但鄙陋中绝没有狂妄;或许是圆滑的,但圆滑中绝没有狠毒,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温文尔雅,其原因是中国人所受到的良民宗教的影响,会在每个孩子刚认识字时就教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认为人应该有某种宗教信仰但中国人没有,这是人活着的精神基础,不过辜鸿铭说,这些教派更多的是要求人具有想象力,而不是心灵和灵魂。与其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倒不如说中国人不需要信仰没有感觉到宗教存在必要,原因在于中国人生活在儒教这样一个哲学与道德规范体系,一个能够替代宗教信仰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系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说明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他说,其核心就是普通中国人的特质,爱父母爱国家的家国情怀,支撑着中国人的世世代代。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化的语言,他用中国的古典文学举例学习汉语必须拥有的天资心灵与大脑、灵魂与智慧的同步发展。汉语可以做到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表达深邃和深厚的情感,这是西方人难以懂得和理解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五千年,汉语一直没有被泯灭而是不断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到中国女性,他认为具有三大特征,恬静的爱、羞涩及腼腆、无以言表的优雅与魅力,他强调了女性对丈夫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同时男人们对君主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他还通过介绍中国男女传统婚礼仪式说明在中国的男女平等其实是比西方做的好得多。当然,限于时代背景,作者谈到的三从四德、纳妾等封建思想和行为今天早已被废弃,这也不是书中的主旨精髓。

全书通过对中国人的精神深层次的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和举例,说明了真正的中国人是指带着孩童般的心灵,过着成年理性生活的人。112年前,一个清末学者用英文告诉世界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精神,并以此骄傲自豪。100多年后的今天,举国上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重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辜先生的经典也有特别的时代意义,让我加深了对民族精神内涵的进一步了解,增强了对祖国文化的自豪和自信,那就是他在书中所写的,中国人的精神是灵魂和思维的完美组合,宁静祥和的心态使中国人看透事物本质的东西,那是富有想象的理智,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一种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篇7

近日读了一本季羡林先生的演讲和文章的集子,第一次读这样的书,但是可以整体体现出季老的想法,我认为还是很有感触的,应该写一写,多年之后再读,然后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毕竟阅历很能影响一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

季老是09年去世的,他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跨入21世纪之前,他有着很多憧憬和向往,当然也有很多对20世纪的批评和他看到的可能顺延到21世纪的不好的风气。在我看来季老就是一个预言家,或者不如说是季老对社会有很透彻的分析更准确,因为他老人家说的问题在现在看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先谈一谈大的方面吧,季老认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前都是西方的文明引领者社会进步,如今该轮到东方文明了,这同中国的崛起,东亚地区逐渐繁荣的现实是温和的。季老还讲西方的文化主张分析,任何事物都要不断地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直到不能再分为止。不说这样的方式好还不是不好,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地球变得越来越糟糕。而反观东方的文化是综合的,讲究全局统筹的,应该是医治社会问题的良药。不论东方文化是不是要重放异彩,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传统文化已经被丢失的差不多了。

季老在上个世纪就已经看到社会的浮躁,年轻人所谓新潮的思想带来的是多么无趣的行为。现在看来季老的分析是极为透辟的,全社会的人都聚焦在权、钱上,唯利是图,过去朴素的民风淡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远了,过去我们日子虽然过得穷,但是人是健康的,每个人都勤勤恳恳的工作,积极向上,如今那样的日子好像不存在了。

很难想象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她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当然会变好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未来中国的强大是有精神力支持的,中国人信仰了五千年的传统不能丢失,这不是封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性,失掉了民族性,中国就要病了。

季老已离去多年,这世上早就没有了大师,只剩下了一代代地追随者,你是我是大家都是,我们有责任把大师的精神传承下去,让这中华民族再现盛世雄风!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篇8

从这本书的的简介得知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本文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物。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国礼仪,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那么他们有哪些表现,或者说在那些细节可以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

首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再有,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精神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我们都可以发现它。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是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看了《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对我感触颇多。从中学到许多,对我们青年的要求及期望也很多。总之,我从这本书的阅读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个方向。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篇9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 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 1914 年的《中国评论》, 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 中国人的精神 ,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 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他看来,西方人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 闲人阶层 ,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这也是对 20 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 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会有人总是 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 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须继承和发扬,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科技,绝不能有那种民族自大的心态,从而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中华民族。

辜鸿铭是一个天才。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 13 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 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 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没有也永远不会结束。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篇10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在世界的东方存在这么久,时间的调和给中国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有人说中国文明在类似元朝这种外民族入侵后建立统治的时间节点已然停止,但是我仍觉得中国文化的脉没断,因为外族的文明进入这个温暖的饭煲之后,虽说高高在上,但换一种说法却是浮于表面。也就是说外族的文明不但没能彻底颠覆整个中原文明的根基,反而一步步融入其中,为中国大文明的形成添加了一味独特的带有狐臊味的作料。

之所以先辩一辩中国文明的存在至今,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一前提,中西文化之辨在追根溯源的时候则无从谈起。现在的我在看中西的时候,脚下这片土地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的,敢于也可以在世界舞台上跟老美、罗刹国赤毛、倭寇平起平坐的国家。而在一百年前,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轮番轰炸之后,各色国耻条约重压之下的风雨晚清,辜鸿铭这个老怪物却也可以做到当代人都不一定能坚持的独立思考,凭着自己学贯中西的墨水,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奇葩履历,挺直一杆中国人的腰杆傲视群雄。这也不难理解李大钊所云:愚以为中国两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中国人的精神》薄薄一本,但是却厚重之至,因为这是一代狂人的生命呐喊。这本书创作的时间是欧陆一战时期,虽然西方在经济上迅猛发展,然而战争总是人类精神世界嘈乱的表现,也是在这一西方世界精神缺氧的契机,辜鸿铭却到处演说,告诉西方人,中国文明核心所在,价值所在,最后希望危机飘摇的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在未来道路的选择上,加入中国的元素。

整本书分为以下几个篇章: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一个伟大的汉学家以及中国学。其中尤以第一部分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作者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如果用一个单词来形容,那就是 gentle ,也即温顺。中国人的温顺不是一种柔弱,而是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不疯狂。在真正的中国式人性中,可以说,有着从容、冷静、练达的特点。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真正的中国人即使在身体、心灵和性格上有缺点,也不会让你厌恶。而这些,我觉得原因就来自于中国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真正的关键并非是这句话,而是这句话所代表的儒学在中国的影响力,或者说统治力。儒学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根基,儒家说中庸,所以中国人只要不是特别难以忍受,在别人问及自己诸如:去哪儿吃,点什么菜,喝什么之类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微微一笑,然后配上经典的回答:随便。以至于随便成为了中国人菜谱上最中国的菜。儒家说君君臣臣,所以在中国人的字典里,造反二字是想想都犯法的雷池。儒家说三从四德,而婚姻在中国的受重视程度并不是因为爱情万岁,而是因为婚姻是一个紧箍咒,上面刻满了你应该和你不能云云的儒学思想。其实,作者对以上做了一个总结,那就是儒家所宣扬的,概括说就是一种良民的信仰,你生而纯洁,生而善良,你要听话,不管是你老爸还是你的 boss 。聪明的中国统治者深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从纣王开始的反面教材也告诉后来的统治者暴力是没用的,西方则不然,教士和军队是统治者的必备佳品,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然而塞翁失马,这却给西方世界留下了自由思考的好果实,赋予西方人勇敢的心,他们可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持信念,去冒险,去创新,说到底,他们有一种野性的基因在搏动有力的心脏。而在中国,儒学的出现则让皇帝们眼前一亮。从汉朝就开始封为国教的儒家学说在后来浩浩荡荡千年的中国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精神王国的地基。中国的皇帝们也自觉不自觉地手持儒学的套马杆,将治下的中国人驯化,他们拥有人类的智慧但却不是一种思想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推理得来的,也不像狡兔三窟这种本能的发挥,而是来自同情心,一种爱和依恋的感觉,也正是因为拥有同情心和真正的人类智慧,才是中国式的人性,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无法言表的温顺。他们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们习惯了坚韧和淳朴,他们会一直秉持着那份良民的信仰。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篇11

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何况,将女性捆绑于家庭之中也会造成男性被捆绑于社会之中,个人兴趣被压抑,不能遵从自身意愿的生活,总会带来烦恼和矛盾。

每个人依据个人意愿而各在其位,对于提高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不过,对于一个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来说,儒家文化熏陶下写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们现代人不能认可的观点是情有可原的。本书的价值,也并不在于将其中观念照搬至当今社会,恢复所谓“中国真正的文明”。为晚清之后的中国挽回文化尊严,这才是我们应当从中学习的——用我们的文字,在现代社会,消除西方对我国的偏见,塑造文化中国的形象。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中国人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