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关于1984读后感800字

关于1984读后感800字

1984:汉英对照读后感800字(3)篇。

书是泥土,能生长万物之精。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读后感,其实可以说是读书笔记或者观后感,写自己的感想体会,经常写读后感,文章就会越得心应手。一篇读后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1984:汉英对照读后感800字(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984:汉英对照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可能是文章描述的气氛过于压抑,让我对它没太大的兴趣。不过难得的是作者写于1949年,而他对未来的预言,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至少在中国,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的人经历着怎样的痛苦。从爷爷那里听说过一些故事,和书中描绘的一样,很多少年小小年纪就成了红卫兵,思想激进,经常冲到别人家中烧毁他们眼中旧时代的产物。老师被认为是臭老九,需要接受批斗,承认罪行。贴大字报,游行,盲目的个人崇拜主义盛行。身体经受挨饿病痛的折磨,精神上还要忍受奴役,和所有人相处都务必小心,因为没准哪句话就被曲解,更别说讲出一些真话来。而其中马爷爷就是个特立独行的老头,一个勤恳务实的医学院校长,专业领域是神经学。在那期间,他们学校有位老师由于精神上压力跳楼自杀了,后听马爷爷说他是一种精神病,做错一点小事就总觉得自己有罪,比如公家的盆被他用坏了,后来还回来的盆没有原来公家的盆大。最后不能原谅自己然后跳楼。本来跳楼自杀在那个时期就是个敏感的事,加上那位老师又是个党员,使人们更加关注这件事。于是陆续的就有人来调查,有人说他是背叛了党,有人说他畏罪自杀,还有人认为是他杀,硬是让所有老师都不准回家,全都住在学校,随时接受调查。作为校长,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位老师的未来被毁,坚持说真话,认为该老师是由于精神病,而非其他原因跳楼。然后主动申请带着该老师去国家认可的大医院检查,拿到精神病的证明再回来。就是这个决定,让他就深陷到这个泥潭之中了。没几日他和这位老师就和一位负责此事的党内人士启程,到了那所医院,医院不愿接收,后又周折了些日子,终于住院了,接受了精神病的治疗。返回以后,依然有人质疑该老师没病,马爷爷据理力争,拿出住院的证据和住院期间该老师吃过的药,而且强调那样剂量的药物非精神病患者是不能承受的。可是人们只愿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于是,他们开始没日没夜的开批斗大会,批斗那位老师,也批斗马爷爷。马爷爷连续几个星期不能回家,只能住在学校,所有人都劝他,让他说那位老师没有病,可他就是固执地坚持说真话。再后来党派人到那个医院要证明,医院为了减少事端,竟然否认了为该老师治疗。这让马爷爷很气愤,也让他受尽了苦头。他依然坚持认为他有病,因为他的专业不是精神病专业,所以说的话不具有说服力。好在后来党又派他和那个督察一起带着病人去另一所医院开具精神病证明,虽然回去后依然是每天的批斗和无尽的拘禁,但最后还是因为马爷爷的坚持,大家陆续的接受了那位老师有病的事实,然后那位老师也保全了性命,治好了病,以后得日子里也无比感激马爷爷。有时候我在想,大概我处于那样的环境,也不会有马爷爷那种坚持真理的勇气,也会随波逐流吧。但我相信人的良知不会泯灭,1984的时代总会过去,我也无比感激活在一个自由的时代。

1984:汉英对照读后感800字 第(2)篇

英国左翼作家写于1948年,出版于1949年,二战以后。

内容梗概:主人公温士顿生活在一个极权社会,那里只有一个政党,通过严格监控所有人的生活来控制思想和言论,压抑多年的温士顿产生反叛思想,与茱莉亚违背党训,思想犯罪。最后被抓住,进行彻底改造,变成另一个人。

有人说这是本预言类小说,文中所描述的社会最终目的是极权,消除自由思想,高度控制整个社会。所用的一些手段,感觉也不太陌生:

·塑造老大哥英勇形象——创造党派领导的个人崇拜;

·编造故事污蔑敌方——引起人民情绪;

·专门部门生产垃圾信息以娱乐大众——娱乐至死;

·通过电屏监控人的生活——控制言论自由;

·按需修改历史资料——篡改历史以应需;

·从小进行思想改造,弱化父母子女的关系——党性教育;

·性交为了生育——弱化人与人的联系;

·阻断信息交流——封锁思想;

·重新编制语言系统——彻底消除“非正统思想”存在的可能性

……

这是个比《美丽新世界》更加压抑的世界。为了保证对权力的极端控制,建立神性一样的党,并且极力消除“自由”“平等”的概念。

意见很多,想法很多,且每个意见和想法都要执行的话,事情常常不能进行下去,企业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可以理解企业里不需要太多“有想法的人”。但是,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想法。

国家是人组成的机构,说到底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体验而做的一种发明创造。为了权力控制人类,就好像发明了机器人反而来统治人类一样,本末倒置。

这应该是本预防类小说而不应该成为指导性小说。

1984:汉英对照读后感800字 第(3)篇

看完这本书,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感受。

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我是囫囵吞枣般看完,感觉不是我的“菜”。

第二部分是我喜欢的感情戏份。温斯顿爱上了黑发女孩-朱莉亚。他们总能精心的安排一次次的见面和约会。为这本压抑的书增添了一些彩色。我想温是爱上了朱。但是朱。。。和许多不同男人发生关系,她只为自己那份对“党”的厌恶而去做的事情吧。

第三部分,作者写作手法真厉害,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管是人物内心,场景还是形容人物的外形,最可怕的是哪些刑罚。当描述温斯顿的被酷刑折磨后的外形时,我感觉我看见了“那样”的一个人。还有老鼠那一段。我这辈子可能最怕的就是老鼠了,就是听到这两个字,我都心里有点发毛。近段时间我在尽量克服这种恐惧。单看到文章描述老鼠这一段。我舍不得不看,因为太精彩了。那个感觉就像看恐怖片“是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编辑推荐

《1984》读后感_800字


《1984》读后感800字

◆ 第32章 欧亚国之间的战争
>> 她想当然地认为每一个人——或者几乎每一个人——都偷偷地仇恨党,只要没有危险,都会违反党的规定。
>> 某种程度上,党的世界观对那些没有能力理解它的人影响最大。他们能接受最明目张胆的违背现实的行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完全理解党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的罪孽,对公共事务也没有充分的兴趣,注意不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由于缺乏理解能力,他们保持了理智。他们简单地接受一切,所接受的东西对他们没有害处,因为那在他们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像一粒没有消化的谷子通过一只鸟的身体一样。

◆ 第40章 寡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能建立在贫穷和无知的基础上。

◆ 第42章 战争迟早要结束的
>> 在很长时间内,上等人似乎牢牢地掌握着权力,但是迟早有那么一天,他们要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要么失去了有效地统治他人的能力,抑或两者都有。于是,中等人将下等人招至麾下,打着自由和正义的旗号推翻了上等人。一旦达到目的,中等人就将下等人重新打回奴仆的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一个新的中等阶层又从其他某一个或两个阶层中分化了出来,斗争又从头开始

◆ 第43章 历史感的增强
>> 比较原始的时代,当公正和平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时,人们很容易相信它的存在

◆ 第44章 金字塔顶端
>> 只有当工业技术发达了,必须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时,他们才会变得危险。

◆ 第45章 两个矛盾的观点
>> 坚信征服世界的理想的正是那些知其不可能的人
◆ 第46章 转瞬即逝的四月天
如果有希望,希望在下等人身上。
>> 这些人从未学习过如何思考,但在他们的心脏里、肚子里、肌肉里,却储存着有一天可以使世界天翻地覆的力量。
>> 这些人从未学习过如何思考,但在他们的心脏里、肚子里、肌肉里,却储存着有一天可以使世界天翻地覆的力量。

◆ 第51章 一种可怕的疼痛
>> 你精神错乱,而且记性不好。你记不住真实发生过的事,却说服自己记住那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 第55章 权力的传教士
>> 现实只存在于大脑中。

《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_800字


《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800字

前晚刚看过的绣春刀(有点昏昏欲睡),有点像??!!明朝地锦衣卫感觉就是电屏,刺听、监视,还有附加功能,为极权铲除异己,不惜栽赃陷害。

这本书读来,收获良多。等级它是存在的,书上给我们简单地分了上中下,代表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群众,大概比例是2%:18%:80%,通过真和爱富四部,在老大哥的极权精神统治下,用双向思维大致实现“战争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无知就是力量”。以我们的主人公为例,一个普通人怎么在这种被操控行为,禁锢思想灭绝人欲地环境下最后被改造成了党的忠实拥护者。

所谓战争就是和平。碰到国家政党首要地就是生存下去,有了生存权才会求发展,可是,极权主义之下,综合历史的原因,合久必分,另外资源永远是不均匀的,统治者为了保持自己的权益,不惜伪造或是为了减少人口而去制造战争,去限制发现。战争使平民在所谓的制造的爱国情怀之下,在有意无意的忽略现实历史之下,没有了对内部政权的思考,没有了自己与前人的生活水平比较,大洋国英社就是这样的利用战争实现了内部的和平。这么看来,这个有点像法西斯日本,一个是资源贫乏,另外就是可能内部矛盾主要找到一个更大的缺口去让民众忘记国内的\小问题\。

极权之下人们生活这么样呢。记忆特别深刻就是史密斯和茱莉亚第一次去小树林的情节,也就是主角的天堂。先在人多的广场街头,也就眼神交流一下,两人前后隔着几个身位说话,说话是怎么样子呢,口唇不能动,避免被电屏发展,约定好了,几周之后,两个人再分别以不同的交通,前后隔半个小时出现的约好地方,再以特务反侦察手段一步步摆脱,到荒无人烟的小树林………打字真他妈累[捂脸]!!

这无望的爱恋, 如四月般逝去, 一个眼神,一句言辞,搅乱了我的梦! 偷走了我的心!他们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 说你迟早会忘记, 但多年来的笑容和泪水, 仍让我思绪万千!

角儿读后感800字(3)篇


严歌苓的书读来总带着一些无法言说的压抑和难受,带着那个年代也有的灰色。

她不似张爱玲那般刚烈和直白,有一些女孩子从小到大的狡黠和恶劣,但大部分时间又打着孩子的旗帜好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外公的很多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值得诟病,那不过是一个经历过战争洗礼又没有文化的老年人能够做出来的最多对的反抗。他对穗子对的爱没有夹杂任何的不纯粹,他一心一意的爱着这个并不是自己血缘的孩子。但他忘记了,孩子其实是最坏的人,他们过早的因为大人的关系,就明白了趋利避害,明白了干什么才能为自己讨来最大的便宜。

所以穗子在离开之后,就预谋了所有的别离,再也没有回来,剩下所有关于外公对的事情便都成了别人的事情,及时是在外公最难得时候,她没有回来,也没有出手帮助。外公在一次次的对抗没有得到结果,一次次的挣扎没有等来自己到底孙女穗子之后,他便带着所有的回忆,遗憾,真相和不舍离开了世界。

我是为外公不平对的,但或许换了是我,我也会同穗子一般,在那个年代里选择遗忘和忽略。

女人的一生,都在“演”,你就是角儿。生活大舞台,天天悲喜交加,有时还有刺激的跌宕起伏,最被嫌弃而也最占据长期C位的平静反而到末了更显的珍贵。那个动荡的年代,那个特殊的十年。饥荒伴着可笑的革命,到头来是鸡飞狗跳人心惶惶,肚子不饱思想腐朽,偷鸡摸狗人言可畏……活着,你就赚了!n不管是小顾,还是腊姐,她们的傻气是真还是假,反正她们都是女人。穗子,恐怕要算是相对幸福的了,尽管也有缺失。最心疼,无奈于巧巧,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怎样的仇恨和力气才敢用刀去屠杀那两个禽兽般的男人?阿陆阿三阿玫,是女人么?素有女儿声未有女儿身,但也一样未曾脱离男人的算计与魔障,女人,这个角儿难演。一书的女人,一书的我故事。女人,生来就是在演,是贤是糟,是美是丑,是善是恶,反正大多数都落入了虎口,至于结果,谁知道呢?有人碰的到惜花宝贝的,有人碰到践踏如泥的,哪管,到头来都是命。争的,死了;从的,傻了;静悄悄的,还遭人嫉妒给挖坑了,咋办?唉,女人命,角儿啊。一书的n

作为严歌苓的忠实读者,她的小说基本已集全在书架上,从《小姨多鹤》一路走来,十年中每年一本严歌苓的小说从来没有错过,一如既往地喜欢她的文笔的冷冽。严歌苓不但会讲故事,更是创造戏剧冲突的高手,在她的书里,你能感觉到,她能用文字把人、事、物在知觉、听觉、视觉中自然转换得天衣无缝,在她的笔下中国文字变得多姿多彩,奇幻无穷。每一篇阅读都是愉快的享受,尽管她的笔有时像寒光闪闪的剑,让人痛彻心扉。

这本短篇集中《老囚》《魔旦》在其他的书中已经收入过,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篇是《谁家有女初长成》,讲一个在时代变迁中,愚昧、无知、贫穷、邪恶走向文明、进步而需付出浴火重生代价的涅槃故事。

浮士德读后感800字(3)篇


《浮士德》n书中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貌似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存在这种冲突,比如:我妈妈是基督教徒,在家里她不存留她的照片,说那是对耶稣的不敬。这科学吗?比如: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让他们去看看这么大的世界,观世界才有世界观,可长辈们舍不得不放心,会少很多陪伴,这理智吗?比如: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这不算追求吗?nn作者用六十年的光阴,证明人经过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智者。至于地狱、天堂等是人生的一个思想过程,是信仰。而信仰的缺失、后现代主义的无所谓观念让人迷失。文字时而给人力量,时而如猛兽撕咬你,我在书中总是感觉魔鬼的话好有道理一样,难道我看到了自我?还是他也看到了不安?如果不安的就更加不安去吧!nn浮士德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又只使他获得了一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是生命中的老年。如果能回到年轻,再经历一两次浪漫的感情,有一番事业,敢于征服自然,即使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起码也是生命赋予了我们年轻的活力。我每每看一部作品时,总是代入自己去对号入座,可能就因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我关注的问题可能也能代表一些“普通人!”我们对于自身的迷惘开始,而这种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时所发。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无奈。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自我的生命融入,一齐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人的一生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又寥寥。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一致,就应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理想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足,似乎也永远不会到达理想中的“我”。鸡汤是补品,喝多容易上火,只需让自己记住一点:善良人在自我追求中纵然短暂迷惘,却终将会意识到有一条正途,而且会奋勇坚毅的踏上,踏上的刚刚好。在路上、刚刚好、不着急、慢慢来——致[机智][机智][机智]在路上的你nn

因为荣格反复提到了浮士德,于是翻开了这本巨著,如红楼梦有“红学”,浮士德在西方有“浮学”,关于浮士德的解读方向非常多,它是一部现代人的寓言,现代人对万物的探索和欲求永无止境,那么对它的解读也是不可能结束的。

德国人称它这“小圣经”,并不夸张,你可以认为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浮士德精神”包括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等。这是歌德启蒙式的精神分析,在永恒的现世否定中燃烧一个“小我”,这启发了马克思和列宁,马克思一度以此为原型续写浮士德,可惜未完成。

你也可以认为浮士德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李斯特曾经将浮士德暗喻自己的命运,作了一首浮士德交响曲,这首交响曲的高潮部分是欲和理的灵魂互相挣扎,和浮士德小说的主题相切合,由此,浮士德彻底成了悲剧符号。

你也可以结合现代语境,认为浮士德就是我们人类自己,进行一场浮士德交易,出卖青春,出卖灵魂,来获得欲望的满足发展,以此,托马斯曾经根据这样的原型写了一本《浮士德博士》,而费孝通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里曾经根据他理解的”浮士德”分析了现代城乡变化中人的精神状态。

而在荣格那里,在分析心理学的潜意识话语体系里,浮士德就是代表理性世界的解体,而魔鬼则是代表我们诸生的情节,无意识符号,我更喜欢这样的解读,符合我反科学,反启蒙主义的口味。

歌德的《浮士德》是没有结尾的,故事没完,而这种诗体寓言式的阅读非常有品读性,虽然里面含大量希腊神话,北欧神话,欧洲诸多宗教文化内容,但这本译本有很多解释,诗体的叙述更符合艺术的鉴赏要求,类似的还有伊利亚特,奥德赛,薄珈梵歌,有兴趣的可以在体裁的理论上试着琢磨这样的鉴赏特点。

看到有其他书评说看不懂,我就放心了just kidding   我要是可以把《浮士德》读懂,并写好读后感,那我语文阅读理解一定可以拿高分了。

“他们劝你去享乐、创业,

说得多么聪明在理!

他们引诱你

去广大的世界,

抛弃使你

心灵枯槁的孤寂。”

开头剧团三人组的对话颇具哲理,即对财富与心灵的不同看法。人总是想财富再多些,房子再大些,名气再旺些,地位再高点,总是扑向这些,把心灵丢在一边无暇顾及。

书中魔鬼和天神(还是上帝来着)打赌,魔鬼与浮士德打赌,结果浮士德与魔鬼一起去闯荡,在冥冥之中输了。他喜爱美女,渴望权利。先是勾搭了一位乡下女子,后来竟要求把绝世美女海伦带来给他。他与海伦在王位上尽情享乐,却遭到了进攻。而他的处理方式也活脱脱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以致丢掉了魂灵。书中场景变换让人眼花缭乱,浮士德的魂灵一开始被海伦幻化的云托着,后又被天使们托着,升至天堂。明明是浮士德输了,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他还会进天堂,

底牌读后感800字(3)篇


书里一开始就说了四个人里有三个是“完美的凶手”,很快我就排除了少校,并感觉医生是凶手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他的赌徒心理 细致观察,从洛里默太太认罪我就懵逼了,原来是虚晃一枪,之后安妮上门,结果一个第二天死了,另一个在第二天要杀同伴,所以她到底来干什么?说了什么?我已经开始有点混乱了。从安妮的杀人风格来看洛里默的死肯定不是她干的,所以信也不可能是她写的,自杀的可能性确实很大。杀同伴仅仅是为了上校?还是在对话试探的时候看出同伴已经泄露了秘密?随着这两个人的死,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永远没人知道了。然后焦点就又回到了医生身上,医生是个赌徒,他的作案手法都带有一定风险,所以波洛最后诈了他一把,用赌徒的手法对付赌徒。最后,三个“完美凶手”,一个得了绝症,一个杀人失手溺亡,一个真相败露被捕,两死一伏法,带出了本书核心思想,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可能这案子太棘手,波洛也不像之前一样有时间做媒,全靠上校自己努力…按顺序看这应该是阿加莎第一次写了一个相对聪明的警察,并且整本书没有嘲讽过波洛或者被波洛嘲讽过,也没有过愚蠢的想法或犯过愚蠢的错误,难得啊…

在本作之前,阿婆应该说把常见的常规的案件都写过了,本书无疑是一次非常规的试验:「活腻了」的外国土豪邀请四位嫌疑人——他们都疑似身上背负人命——以及侦探波洛,到自家中晚餐游戏。晚宴上主人专门旁敲侧击、各个突破地暗示四位贵客隐藏的过去;而后四人玩桥牌,主人自己服安眠药睡去,等某人来杀死自己,用生命留下一个谜给了侦探先生。

这大胆的剧情架构,这疯狂的「谋杀游戏」,也确实是阿婆的风格。波洛没让我们失望,心证探案助他找到凶手。可惜,物证逻辑一直是波洛的弱项(尽管波洛先生会澄清他是不屑去寻找物证),本书最后居然是用虚晃一枪的假证据迫使凶手自乱阵脚而露馅,不得不说实在称不上高明。

我算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我三番四次地去排除凶手的可能性,结果真正的凶手,居然是我第二个排除掉的人:罗伯茨医生,我实在很难相信。看来,查案这东西,光靠直觉是绝对不行的,侦探波洛用特殊的方法,对四名犯罪嫌疑人进行了详细的人格剖析,从而排除掉最不可能杀死夏塔纳的人,而罗伯茨也被排除了,而通过追查以前的事,矛头先后指向了罗伯茨、德斯帕、洛里默和安妮,但都没有证据直接说明谁之前杀过人,唯独德斯帕亲口承认了而已,其他三人都隐瞒着,没说出来。

最后,波洛还依靠他的朋友,指证医生亲手杀死洛里默太太,而波洛也顺势翻出医生以前的事情,给医生定罪,医生终究逃不过,无奈承认,也算是精彩至极!

看来以后得多点拜读阿婆的书了,之前看过的《无人生还》也是这样,一步步排除凶手,结果凶手居然真的是无名氏!连存不存在都是个谜的人,将十个有罪的人一一杀死,其后的意义,又何尝不是邪不压正的道理?

相信《1984:汉英对照读后感800字(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1984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