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魔鬼经济学(套装4本)》读后感_13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魔鬼经济学(套装4本)》读后感_1300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魔鬼经济学(套装4本)》读后感1300字

第一本:惊艳。把堕胎合法化和犯罪率联系到一起,这个脑洞真的绝了。也对我启发了一个关于研究大数据的思路——寻找同一时间区间内有趋势性变化的数据,定性上提出相关性假设,然后再用回归做定量上的显著性分析——以此来作证假设。虽然看了很多后续文献证明其实堕胎和犯罪率的相关性并没有那么(统计意义上)的显著,不过这个分析,相较于枪支管理啊什么的我认为才更有长期的影响意义。但是人口统计数据庞大且复杂,还要对多种因素做控制变量处理也很难取得精确的模型,所以只要有一定显著性其实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然后关于作弊机读卡的序列分析也好惊艳——对不同选项进行赋值,然后组合成系列串,在丛中分析查找规律——不得不说能开这种脑洞作者肯定是学识相当渊博了。
毒贩和可卡因分析这一部分也有很好的启示——任何社会问题或是显示数据分析,脱离了真是环境的话就毫无意义——所以做调查一定要身体力行,深入研究地区,深入研究对象才行。
简言之,作者在很多普通人日常经常听说的事情里发现了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并通俗的解释给大家,这样的经济学读物来10本!(感觉本书的目的不是纯教学性的,所以做这并没有给出回归模型,或是数据表或是正态分布查指标之类的,而只是对数据分析的逻辑给予讲解,我认为这样足够了,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可以去搜作者的论文,不过港真,那些模型十分复杂。。。。一般人不想看的)
第二本:个人对环保毫无兴趣(对,就是这么诚实)所以前面看的有点昏昏欲睡,不过当话题开始和经济学扯上关系时,我又被惊艳到了。是啊,成本控制才是王道啊,不过政客当然不这么认为。
最喜欢的还是妓女经济学——其实就是把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大部分)放到了大家一般不放上台面讲的市场里——嗯,无论什么市场,果然原理都是可证的呢。
恐怖分子章节和第四本呼应了一下,个中脑洞也是让人佩服。虽然因话题敏感性作者也无法给出具体的寻找恐怖分子的参数,不过启发还是有的——寻找数据相似。
总数据的单位处理也很有意义——很多统计数据真的不能只看总量,不然就会觉得酒后走路无所谓了。
第三本:个人觉得特别有用。虽然大部分人都觉得从第三本开始狗尾续貂了,但作为刚走进社会的人来说我还是觉得很受用的。尤其是如何说服他人这一章——我个人不善言辞,也不喜欢争论,所以经常只能勉强同意——这样做其实很没有效率,有好点子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呢——所以要开始学着改变了!
总之我觉得作者给出的建议和想法都是他们作为有为人士活了这么多年的经验总结,吸收一下总是好的。
第四本:好吧我承认这本里有些部分我觉得很无聊了。。。不过可能仅仅因为我对某些话题不感兴趣而已。作者的很多博文还是很有意思的,虽然没给出结论,但也能启发一点思考。当故事看吧。
不过四本连读确实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第四本看得有点太快了,以后再回来回味一下吧。
总之的总之。这套书很好看,因为金融背景出身,所以很多学过的东西能被放倒生活中再次巩固一下也很受益匪浅。(突然就爱上统计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上大学以来,在一些如微观经济等跟经济有关的课堂上,总听到老师们推荐一本经济类的书,说是必读的——它就是《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实在抢手啊,在图书馆是要预约才能借到的,我把它从图书馆拿回来的时候,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于是我利用一个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读完了。

说实话,当初我想要借这本书来看的目的是比较功利的,想着它既是畅销书,又是与我们专业有关的,里面一定会教我们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是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直接告诉我们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东西不多,但他在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发现作者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向读者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我感觉书中的一些大多数关于美国背景与我们日常接触的很不一样,导致我会对一些章节不太理解,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实说话。

然而,我对书中作者关于孩子教育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持保留态度,可能是因为国情不同吧,我始终认为孩子教育与父母之间有极大的相关关系。书中史蒂芬·列维特有这样一个观点:毫无疑问,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这时已经为时过晚了。对此我不太认同,因为放到中国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拿我最近在《读者》看到的一篇文章来说吧。文章题目是什么已经忘了,但里面的内容让我下定了一个决心,以后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说的那样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一个13岁男孩到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故事,因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托给外国一个朋友看管,在机场,爸爸友人这样对小男孩说:“听着,你爸爸不没有欠我人情,我也没有欠他人情,这样我们之间不存在什么人情利益关系,所以你在我那儿住的时候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顾你的起居饮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儿玩可以按照旅游手册上写的路线去游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国外生活回来,小男孩的变化让全家人吃惊,他成了具有极高自理能力的13岁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给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要承担责任、努力前进,因为在家里,我们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当然,青春期的我们就很难说了。

由此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对他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让孩子自理,他就迟迟不能独立生活。当然,小伙伴跟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觉得父母的教育才是关键。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师在网上发布的帖子也跟这个话题有点关联,他认为如今“寒门难出贵子”,就是说富人家的子弟由于他们的父母肯花钱给他们最好的教学资源,这样他们的孩子在日后的各种竞争中可以脱颖而出。当然,这涉及的有教学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仍是父母。

读完这本书后,尽管我脑海中仍有许多问题,但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要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你想要的答案。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魔鬼经济学》读书心得1100字


《魔鬼经济学》读书心得1100字
《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并不长,与其他经济学著作相比,他在经济学知识方面的介绍并不广泛,娱乐性更强一些。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而是讨论了几个独立的很有趣味的话题。比如:哪一类人的诚信比较差,人在什么情况下倾向于撒谎,堕胎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等等。
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但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试图传递同一个思想,有些事件,看上去似乎是某个原因引起的,但实际上他却是另一个因素的结果,而真正的更本质的原因往往是隐藏在其后的,也许是你从未想过。
这本书讨论的话题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本书最知名的一个事例:即堕胎合法化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
美国大概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各大城市犯罪率飙升。当时有各路专家根据犯罪统计表发表各种关于末世的哀叹。照他们的估计,要是就这个趋势往下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期,美国就会变成罪犯的天堂、人间的地狱。结果当然是这些专家看错了,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美国犯罪率大幅度下降。后来这些专家试图寻找各种理由来解释这一现象,如国家对枪支的管理、政府对警备力量的加大投入、对毒品的控制等措施对降低犯罪率起到的作用。但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却被忽视了,那就是堕胎合法化。
以20世纪60年代,一位年轻的美国女性诺玛迈卡维为第一诉讼人,向政府提交申请,希望能够将堕胎合法化并通过的案例为契机,美国各大洲开始逐渐实行堕胎合法化。而什么样的人会选择堕胎呢?这些人大都是那些贫穷、未婚或者是未成年的女性,如果她们的孩子出生的话,他们成为罪犯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普通孩子。可正是由于堕胎的合法化,这些孩子并没有出生。这样一个事实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许多年以后,就在那些未出生的孩子将要成为罪犯的时候,犯罪率开始急剧下滑。
真正导致美国犯罪率下降的并不是枪支控制,也不是强劲的经济增长率,更不是新的巡管政策。而是潜在的罪犯数量的急剧减少。一种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解释,类似于蝴蝶效应。这让我想到了不久前的环卫工人为了捡拾从车窗中抛弃的饮料瓶而命丧车轮的新闻。
这件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也不禁有一个假设,尝试自己代入思考。如果我自己就是那个抛弃垃圾的人,我又明确地知道是我抛弃的饮料瓶造成了环卫工人的死亡我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那个环卫工人恰巧是我的朋友、亲戚、甚至是家人,我又会增加多少的负罪感。生活是一个很奇妙的事,充满了未知,你不知道你的一个举动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影响又会有多大,所以就像刘备在遗诏中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收回想要从车窗中丢弃杂物的手,不要因为怕多走几步路而将车停在消防通道上哪怕只是减少做出这类不文明行为的次数,都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读后感)
丰功伟绩太过遥远也不太现实,微小细节的改变,也许就像那只煽动翅膀的蝴蝶,受用的不只是我们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就会惠及我们所爱的人。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优选范文)


《魔鬼经济学》作者为美国著名经济学者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合作编著的经济学理论书,本书主要通过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或典型的事件描述,试图揭示隐藏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如众多读者感受该书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揭示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感性容易误导决策,学会揭示客观事实。作者史蒂芬通过一系列看似独立的小故事,如3K党与房地产经纪人、毒贩为何还与母亲同住、堕胎与犯罪率的关系等看似与我们理解相去甚远的生活感性认知,以理性思考和数据演绎的形式证明其相关性。其基本的思路为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客观思维演绎推理,揭示隐藏在感性认知背后的生活真实运作的模式。经济学是人“经济生活”的学问,是动机学,世界太虚伪,在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认识这个表象世界,这是魔鬼经济学的入口。

敢于质疑传统智慧,学会独立思考。书中提到“人们经常会把那些拿手的,以及与我们的个人利差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认定为真理,并努力气绝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或跟我们生活常识格格不入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又总是会接受那些有助于提升我们自尊的东西。”这是对“传统智慧”点睛名句,没有理性论证,对于权威宣扬成为社会共识后大家习以为常,但是往往“传统智慧”与现实相去甚远,就如古斯塔夫认为群体是盲目简单的一样,越简单越好理解,群体传播越顺畅,而无关是否正确。人都是社会人,群体属性是我们每个人的烙印,但是个体在自我发展中应保持相对独立性,最起码在认知思考中保持独立性。

利益决策影响行为,行为背后隐藏动机。在思考之前,必须清楚行为动机,问题不同,动机不同,结局大相径庭。从简单的动机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化繁为简,这是魔鬼经济学的关键所在。这本书就是试图教会我们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魔鬼式技术,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中,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m.dhb100.com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书是过程,读后感是结果。阅读作品后,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当时的历史,也许是书中塑造的人物,经常写读后感,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得到提高。怎样去借鉴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模板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篇1

《魔鬼经济学》作者为美国著名经济学者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合作编著的经济学理论书,本书主要通过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或典型的事件描述,试图揭示隐藏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如众多读者感受该书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揭示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感性容易误导决策,学会揭示客观事实。作者史蒂芬通过一系列看似独立的小故事,如3K党与房地产经纪人、毒贩为何还与母亲同住、堕胎与犯罪率的关系等看似与我们理解相去甚远的生活感性认知,以理性思考和数据演绎的形式证明其相关性。其基本的思路为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客观思维演绎推理,揭示隐藏在感性认知背后的生活真实运作的模式。经济学是人“经济生活”的学问,是动机学,世界太虚伪,在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认识这个表象世界,这是魔鬼经济学的入口。

敢于质疑传统智慧,学会独立思考。书中提到“人们经常会把那些拿手的,以及与我们的个人利差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认定为真理,并努力气绝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或跟我们生活常识格格不入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又总是会接受那些有助于提升我们自尊的东西。”这是对“传统智慧”点睛名句,没有理性论证,对于权威宣扬成为社会共识后大家习以为常,但是往往“传统智慧”与现实相去甚远,就如古斯塔夫认为群体是盲目简单的一样,越简单越好理解,群体传播越顺畅,而无关是否正确。人都是社会人,群体属性是我们每个人的烙印,但是个体在自我发展中应保持相对独立性,最起码在认知思考中保持独立性。

利益决策影响行为,行为背后隐藏动机。在思考之前,必须清楚行为动机,问题不同,动机不同,结局大相径庭。从简单的动机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化繁为简,这是魔鬼经济学的关键所在。这本书就是试图教会我们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魔鬼式技术,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中,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篇2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在经济学家眼中,生活即决策,即利益的权衡。这种线性视角直指繁荣与复杂背后简单而清晰的真相,帮助我们避开生活中的陷阱,做出更高明的决策。最近尤其想给自己专业充电,就搜索经济金融相关书籍拿来读,《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具备科学与趣味交织,揭示了日常事件间奇妙的联系,让我产生浓烈兴趣,欲效仿经济学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收集到更多火花四溅的乐趣与神奇逻辑,于是利用一周的闲时读完这本书,感受颇多。

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非经济知识的简单论述,史蒂芬·列维特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按照其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魔鬼经济学”应该还无法单独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该书中所研究问题大都是个案,又和微观经济学所主要研究的“供给、需求、产品市场”等关联度不大,所以很难归入哪一个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门类。

书中研究的“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共同之处”、“3K党和房地产经纪人的共同之处”等问题,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假设”的概念,作为研究前提,《魔鬼经济学》中这部分内容是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机会,即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乎,魔鬼经济学是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假设前提,所创新发展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

其中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非常适用于人力资源工作者开展工作,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等职能都需要研究人性和心理。招聘时,面试或其他测试时按照招聘工具获取所需信息,其实就是在探究人性,以最快方式了解一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的制订,结合书中的“老师”、“相扑运动员”、“房地产经纪人”等案例,他们都是基于“经济人”的前提在做自己的工作或处理问题,若其间出现问题,则归咎于制定的政策存在漏洞,为此做深入研究也是为修订更为完善的考核政策;读后感·薪酬制度的制订所遵循的原则也是探究人性,如工资公平,“公平”不等于“满意”,而是等同于“没有采取不满意的对抗行为”,这就是人性。魔鬼经济学是一种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技术,它可以指导我们日常工作。

读完这本书后,尽管我脑海中仍有许多问题,但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要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想要的答案。我们日常生活面对大量所谓“官方数据、据统计、大量数据表明等”产生的千奇百怪的数据,我们应将其视为一种客观存在,就如同河里的水,真正要喝的话,最好还是先通过过滤与消毒!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篇3

上大学以来,在一些如微观经济等跟经济有关的课堂上,总听到老师们推荐一本经济类的书,说是必读的它就是《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实在抢手啊,在图书馆是要预约才能借到的,我把它从图书馆拿回来的时候,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于是我利用一个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读完了。

说实话,当初我想要借这本书来看的目的是比较功利的,想着它既是畅销书,又是与我们专业有关的,里面一定会教我们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是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直接告诉我们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东西不多,但他在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发现作者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向读者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我感觉书中的一些大多数关于美国背景与我们日常接触的很不一样,导致我会对一些章节不太理解,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实说话。

然而,我对书中作者关于孩子教育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持保留态度,可能是因为国情不同吧,我始终认为孩子教育与父母之间有极大的相关关系。书中史蒂芬列维特有这样一个观点:毫无疑问,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这时已经为时过晚了。对此我不太认同,因为放到中国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拿我最近在《读者》看到的一篇文章来说吧。文章题目是什么已经忘了,但里面的内容让我下定了一个决心,以后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说的那样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一个13岁男孩到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故事,因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托给外国一个朋友看管,在机场,爸爸友人这样对小男孩说:听着,你爸爸不没有欠我人情,我也没有欠他人情,这样我们之间不存在什么人情利益关系,所以你在我那儿住的时候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顾你的起居饮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儿玩可以按照旅游手册上写的路线去游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国外生活回来,小男孩的变化让全家人吃惊,他成了具有极高自理能力的13岁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给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要承担责任、努力前进,因为在家里,我们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当然,青春期的我们就很难说了。

由此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对他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让孩子自理,他就迟迟不能独立生活。当然,小伙伴跟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觉得父母的教育才是关键。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师在网上发布的帖子也跟这个话题有点关联,他认为如今寒门难出贵子,就是说富人家的子弟由于他们的父母肯花钱给他们最好的教学资源,这样他们的孩子在日后的各种竞争中可以脱颖而出。当然,这涉及的有教学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仍是父母。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篇4

供也骂来需也烦,火腿贵来生猪贱。

麦贱面贵为哪般?市场之恶由来远。

商者有一引吾厌,恰恰如那美邮局。

价廉物美或可赞,胡作非为谁人管?

市场屡屡遭劫难,中人掮客惹人怨。

海德公园有计献,另有隐情勿贸然。

芝大布斯今人观,细细把那实情探。

因那莱氏与利氏,魔鬼经济人人谈。

无论弗氏有何言,且看数据如何算。

水果蔬菜价高低,市场优势使其然。

边际理论释疑诞,原理一如摇尾犬。

卖方买方交易员,交流互动生价钱。

奇异一只卖几钱,美分只要三十三。

全因农场纽约店,入市贩多无人管。

苹果价贵却相反,缘由马上来道完。

摘采苹果辱身份,招徕移民降成本。

香蕉情况则不然,入口无子种者欢。

收割运输成本贱,劳无所得谁来管?

粮食由来三大关,生产种植装车运。

关关应需价格廉,其他成本却翻番。

买方选择也有关,高档香波无稽谈。

无用之物却不贱,价值高低看价钱。

人性如此难改变,也有世事归因难。

人生玄妙难看穿,历史习惯或使然。

市场竞争定贵贱,加之政客关税拦。

奇异美味价高低,全看以上此两点。

妙哉。

好吧,看到这儿您已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的话,此书您已阅毕。而我看完也没来得及哈哈大笑,因为居然没有第5本就开始鸣谢了。所以,只能在此怅然打卡。

博物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算是比较出名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了,虽然你不一定看过,但很有可能听说过。在谈读后感之前,先稍微说一点闲话吧。经济学最初的中文命名,也许是取自经事济世的意思吧。同时,经济,在中文中还有一个形容词的意思,指比较高效和快捷的意思。我一直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也许是觉得经济学是一种很宏大的科学,涉及面很广,对社会的意义比较大。尤其是读了《激荡三十年》之后,对经济学更加感兴趣了。后来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一部分,没有坚持看完。此外,我还得感谢云强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其实经济学是一种思想和习惯,即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思考怎么处理最高效,最经济,最划算。至今,我仍旧觉得云强的观点很有价值。尤其是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这本交给我一个新名字:博物经济学。何为博物经济学呢?简言之,就是和很多事物有关的经济学,由于其涉及面很广,因此又不是那种艰深的经济学概念,更多的像是在讲一些通俗的道理。或者说,是一种被通俗化了,庸俗化了的经济学,但是很有趣。正如我很难去读《左传》和《春秋》等严肃的历史,但是通俗化的《东周列国志》我却很容易接受。

全书基本上全是在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或者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审视现实生活,下面我简单介绍几个书中的例子吧。

为什么商家要搞限时打折活动?马上双11就要来了,各大商场和网站都在搞促销活动,其实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子,既然打折他们仍旧赚钱,为什么不直接把价降下来?看了这本书,原来是这样子的:同样一件商品,不同的消费者给出的预期价是不同的,简单地说是收入高的给出的预期价会高于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商家当然是想按照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只要高于成本价他们都是划算的,但是一件商品只能有一个定价,区别定价是不可能的。但是,限时促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区别定价的手段,为什么呢?逻辑是,愿意花高价购物的人通常是不会关注限时促销活动的,但是那些中低收入的消费者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会关注限时促销信息,并且会花精力进行比较。简言之,限时促销是一种商家区分消费者的手段,成功地使那些平时因为觉得价格太高而不愿意购买某件商品的消费者去购物,只要高于成本价,商家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他时间以高价卖给高收入的消费者。这个道理有点绕,慢慢消化吧。

为什么公海里的野生鲸鱼需要保护,而没有人去保护鸡呢?按理说被人吃掉的鸡更多,为什么人们害怕鲸鱼灭绝,却不害怕鸡灭绝呢?这个问题比较好解释,根源在于产权。公海里的鲸鱼没有归属,大家捕捞的时候没有约束,反正日本不捕,朝鲜也会去捕,因此大家就不加限制的去捕捞。但是养鸡场里的鸡归老板个人所有,每当他卖出一百只鸡,他总会尽快地补充100只小鸡,甚至更多。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公园里的樱桃还不等成熟就被摘没了

为什么NBA每年的新秀往往在第二年都表现的不如选秀的时候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选秀时候球员的表现往往是优于平时的基础水平的(可以理解为超常发挥),正是因此他才能被选上,但是这种优于基础水平的表现不能被重复,也不可持续,因此很多运动员第二年的表现往往没有第一年那么好。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解释,比如:为什么超市里的牛奶是方盒子,而可乐是圆瓶子;为什么租一件女士的礼服的租金几乎相当于购买一件新的礼服;等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2015年11月9日

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一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二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行为经济学读后感


多数情况下,人是感性动物,在生活中的种种选择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

多数时候,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下,才能做出选择;

免费的诱惑,无人能抵挡,所以,免费也是商家最常用的营销手段。这一点我直接联想到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简直把免费套路玩儿到了极致。现在我们获取的各种信息都是免费的,但是我们付出的,确实最珍贵的注意力。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是真话!

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就算不能实现,也能也能让自己进步一点;如果任由自己随心所欲,恐怕会堕落的很深。虽然多数人觉得生活是有底线的,人们常说,最坏还能坏到哪里?事实上,生活是没有底线的,它能让人一天比一天惨。

虚拟的所有权:当你看中一件商品,幻想着拥有这件商品,你会如何如何快乐,享受,获得怎样新奇的体验,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获得了这件商品的虚拟所有权。虽然你还没有买下来,但是,你会高估这件商品的价格,当付款结账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自己买贵了。

人的感觉会夸大损失,缩小收益

同样的100元,同样的一个人,丢掉100元,它会感觉自己丢掉了一个亿(夸张手法);如果他捡到100元,他会觉得自己捡了一瓶买可乐的钱。

当两个选择相差不多时,行动比选择最重要。

当人在纠结于吃猪肉还是吃鸡肉,苦于取舍选择时,猪和鸡都已经跑远了。所以,干,就完了。

《经济学演义》读后感


最近读了张世贤的《经济学演义》,这是我看到过的中国化的最白话的经济学书,他把曹操、袁绍、孙权以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祢衡击鼓骂曹等脍炙人口的三国人物和情节,嫁接天想(联想)、彩虹(长虹)、乐哈哈(娃哈哈)、德嘉(嘉德)拍卖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市场经济主角,从而引出一个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这种写作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读之后我不禁感慨: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其他的专业书,不能像《经济学演义》这么写呢?张世贤的《经济学演义》既可以说是一部科普著作,但是我看更像一部文学作品。写这类的书其实也是需要一定文学功底的。经济学知识要普及需要复合型人才。有些经济学家喜欢把普通的知识理论弄得深奥些,如果是为了研究前沿问题,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以此显示自己的学问,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则大可不必。

《经济学演义》初中学生就能够很轻松地理解,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也是一种功夫。老师上课传授知识就是要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让学生一听就懂,这样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习起来才会投入,学习才能有成效。在中国,很少人没读过《三国演义》。

《经济学演义》借用了《三国演义》书中的人物,按照各自的特点,赋予其现实市场经济的角色。进而,借助这些角色的经济行为,在有意无意之间阐释经济学的道理。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于是,人们有了经济学的民族化和亲切感。

《经济学演义》通过一个一个的生动故事,向我们介绍了一百多个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例如理发预期、比较优势、机会成本、寡头竞争、差异化战略等等。直接看着这些概念你会感到抽象、晦涩。

由于《经济学演义》采用了章回体小说的动工,这是一个创举,这个创举适合中国人的新闻习惯,同时把经济学知识中国化了,故读完《经济学演义》这种抽象将荡然无存。我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期待出现的中国化的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本,以飨读者。

注:精彩知识请关注

经济学书籍读后感


经济学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终于把英文版的《国际经济学》读完了,用了我9个多月的时间。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本英文教材,可喜可贺。

第一次回国休假的时候买了两本经济学基础的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用了我几个月的时间读完,这些书解答了我在看新闻时遇到的很多疑问,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之后,在mlimanicity的书店买了本英文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

读英文比中文费劲多了,总要查字典,顺便记住了一些单词,可谓一举两得。读这种书是学习英语的好方法,文法比较规范,比看电影或者读小说有用。

国外的生活比较单调,所以有很多空余的时间,无聊的时候把麻将捡起来了,但打完麻将觉得恐慌,所以睡前找本书来读。我现在比以前有耐心多了,以前读本小说都很难,一般都是有始无终的,国外的环境倒是能让人静下心来读书。

经济学的书有助于增长智慧,但对业务用处不大,以后多读些跟专业相关的书。

经济学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这几天,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经济类的书籍,发现了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张五常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面造诣很深。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五常竟把经济学的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子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一样灌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照这样的脉络来为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但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确是十分钦佩的。

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向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这一章一开始,便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所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具一般解释力。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例如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便是一个套套逻辑。这两种理论实际是无用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走入这两种极端。但有时对特殊理论而言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

张先生对待学问是十分严谨,极具科学精神。但书中的有些观点我不能完全认同。张先生在对马克思的评价时带有极强的个人偏见,特别在谈到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时,我觉得偏离了他一贯所坚持的科学的立场。例如张先生认为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从来没有人试用事实加以验证。对此我并不认同。另外,在谈到剩余价值时,书中说道: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一些学者说是租值,一些说是利息,一些说是利润,另有一些说是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说来说去都不清楚。在我看来,这就好比在冬天我们穿棉袄,夏天穿汗衫,无论穿什么都不会改变我们是同一个人的本质。

不过,如果我们避开书中所谓的个人偏见,科学的方法这一章对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正如张先生在文中指出的一样,本书是为中国人而写的,我认为,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比对其他好些民族更为重要。因为中国人始终是一个感性重于理性的民族,他们似乎更容易成为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科学的精神对我们这样一个更注重感性的民族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

张五常先生虽名为五常,但他似乎从不会被传统的东西所束缚。《经济解释》成功地避开了枯燥无味的教科书模式,它举例甚多且始终围绕着生活,因为张先生更强调的是经济理论的解释作用。张五常无所畏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抛下了一连串的争议给他的读者。

我想《经济解释》这本书至少向我们说明了两个问题,即经济理论的解释性问题和争议性问题。也许张五常正是想藉此激发我们对经济学的兴趣,也正因争议,才让我们有了对权威指手划脚的勇气。读完此书并体会到这两点,我更加认为这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幸福经济学》读后感


有的人很富有,但并不感到幸福;有的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却有高度的幸福感。对于这种现象,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为什么更好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幸福和经济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

实际上,幸福和经济、金钱既不是简单的对等,也不是截然的对立。在我看来,幸福或者快乐,都是非常实际的。如果一个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婚姻不幸,难道会幸福或快乐吗?我们的幸福,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

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使人幸福的学问。而幸福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和价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为理论出发点,以人的幸福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如果能巧妙地运用经济学,我们就可以实现幸福最大化。幸福经济学范式本质上就是价值经济学范式;从所渗透的思维方式特征来看,幸福经济学范式本质上也就是中国经济学范式。新时期的中国,新时代的我们,幸福、经济可以两手抓,因为,幸福、经济并行不悖!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一: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一性一,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一性一人的思维模一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一性一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一性一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一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一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一性一成本与隐一性一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一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一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一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一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却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一毛一。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篇二: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一性一(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一售价格与销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我们喜一爱一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一爱一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一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政一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一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换句话说,当政一府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的本身也就变小了。

或许,我单纯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将这两种政策换个位置,相同的权衡取舍,也许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个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们不应该由于帮助了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那些成功的人。

所以说,认识到生活中的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篇三: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经济学原理》很意外的想法,老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其实经济学的书很多,以前本来选择学金融。但是我想教科书,我是没法看的。因为那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吸引了。给我的结论就是这本书让人很轻松快乐的接受他,不像其他经济学的教科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身的道理。学经济的同学,在课堂上听得像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一滔一不一绝地步道,让人有着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总担心老师咄咄一逼一人的提问。但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则是用例子说话,像年轻的老师谈吐风趣,总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讲课一样,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去接受他。曼昆在书里有说过: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并且本书通过把理论、案例研究和新闻中的经济学事例结合起来,将给你提一供充分发展和实践这种技能的机会。在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细节之前,概述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研究这个世界是有帮助的。

本书第一章就有十大原理: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一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一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书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读完就可以了,而是读出他的一精一华,那样只是一点,你也受益匪浅。然而这十大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的博大一精一深。在各个领域中,经济运行特点,对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带来的影响。小到我们家庭琐事,大到国家经济实力。从简单的例子到复杂的,在此期间,你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辨别经济力度。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应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类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正式的经济理论。作者试图使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在将来读书看报、经商或从政时都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一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事实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初级教程所有的中心论题和基本原理。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书。可是网上的评价让我匪夷所思,在我觉得一本写理论的书,是乏味的,但是我却看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让我很有兴趣去看他。并且看了后也没有失望,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在每阐述一个经济学原理以后就尽可能地回到与这种原理有关的应用和政策上来。例如,这本书在第4章到第6章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后,紧接着在第7章至第9章把这些原理应用于市场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自一由市场制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的途径?税收是如何妨碍市场机制运行的?谁是国际贸易的赢家和输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现在曼昆把它运用于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来说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有相关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大多数章节还设有新闻信箱,引用报纸上的新闻来说明如何运用经济学思想来阐述当前的社会问题。最后,这本书的体系结构也不同于流行的经济学初级教程。它不是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经济学研究什么开始,而是在开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这使初学者一开始就能抓住经济学的一精一髓。这本书也没有严格遵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传统二分法,而是尽量模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第一章的经济学的十个原理既有微观经济学原理,也有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这个宏观经济学内容现在被曼昆放在了供给和需求篇目下

篇四: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分册》告诉我们,由于对于市场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要高于其边际收益,产生了超额垄断利润,这种利润是以抑制有效需求,减少社会福利、产生无谓损失为代价的,是一种市场不合意的行为。因此,一个讲公平负责任的政一府应对于市场垄断进行必要的干预,维护公众利益,增进民众福祉。针对国内垄断行业目前存在的权责不清、企政不分、管理成本过高、名义亏损个人流油、价格听证走过场等种种怪象,笔者认为政一府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作为:

一、建立明晰的现代权属关系。针对国内的供水、供电、供气、固话、铁路、航空、石化等垄断行业,由于其一次一性一建成成本巨大,技术门槛和综合协调要求很高,历史上已形成了国家自然垄断。这些行业机构人员冗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运行效率低下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通病,不从体制权属改革促进市场竞争的根本上入手无法治疗历史顽疾。有效的做法是,将这些行业的固定产权和经营权进行剥离,管线、设备、铁轨、采油井等固定产权归国家独有,经营权全面向社会挂牌出让,扩大民间财富投资途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水电气、电信、石油开采、铁路运营等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经营权同产权剥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工,促进市场调节功能的完善,将经营权中的生产权和销一售权进一步剥离,两权均交由社会化资本去公开运作。同时,制定国家紧急状态物权征用法,在遭遇战争、重大天灾等突发状况下保留国家紧急征用和托管公共资源和战略物资的权力,以保护国家重大利益和生存安全。

自然垄断行业权属关系的剥离,虽可以较大节约管理成本,更大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但缺点是由于产权归国家所有,企业往往没有科技发展、升级换代的更新动力,而政一府也不会主动去升级设备和更新管网设施等。导致的结果是,由于设备老化,系统可靠一性一和运营效率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按权属关系,应由各级政一府编制相关行业的设施设备更新、升级和发展规划,报送国家审批或备案,设备更新和设施建设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以上规划内容的调整和修编须立法加以规范。同时,按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当地政一府成立专门机构或单位负责国有固定资产的全天候日常维(养)护管理。

对于金融、电信(固话除外)等其他非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扩大政一府特许经营范围,允许社会资本兴办私人金融、私人电信业务,逐步破除垄断现象,最终完全实现市场化竞争,对于国有和私有企业在政策上实行同等国民待遇。

二、建立严格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作为一名现代自一由经济的鼓吹手,曼昆指出政一府运营垄断行业的水平低下和无效率,虽然也强调了政一府管制的必要一性一,但其偏重于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的意图明显。由此较易得出国次民优的一般结论,笔者认为,其易产生一定的误导一性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垄断效率低下除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机制外,另一关键是没有建立责权明晰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

民营之所以效率较高,重要的原因是其责权明晰,管理者的责任是为董事会创造利润,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者的任免和收入,责权模一式简单而有效。国营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企业责权不明晰,导致没有严格科学的激励和问责机制。首先是没有一个很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现有的注重裙带和资历的官僚体系下,管理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其次是管理者只需向上级领导负责,而不需向国家负责。国内人治的特点,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影响管理者的职务和待遇,而在于是否上层领导满意;三是政企职责不分。管理者在决策中需频繁向上请示,政一府干扰企业经营现象严重,往往错失市场良机。四是一党一企职责不分。一党一务干扰国营企业正常经营情况成为常态,管理者经营手脚很难施展。

针对垄断国企责权弊端,可采取以下措施应对:(一)建立国企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科学制定管理者选拔标准,用人面向社会,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对于用人不当,造成国企损失的,从严追究上级用人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二)制定更加统一的合理科学的量化考评制度。由国务院制定垄断国企的业绩考评纲要,国家各行业部委依纲要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考评细则,量化到具体一操一作,考评业绩同企业管理者任免和待遇直接挂钩,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考评标准。(三)实施异地考评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牵头,跨区域甚至独立第三方进行业绩考评。尽管可能会增加一定的行政成本,但可有效杜绝地方利益共生的不一良考评现象;(四)规范对企业管理者的日常监管。在赋予企业管理者人、财和物管理权的同时,政一府委派一精一通业务的技术干部负责对于企业管理者行为的日常监督,派驻人员参照公务员实施管理,其收入由财政负担而和企业脱钩,同时,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监督人员实施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针对社会资本进入传统垄断行业的民营企业,政一府需要加强合同管理,实施日常行为监管,坚决维护公众利益。(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由国务院牵头,各行业部门制定企业经营行为准则、合同规范和监督规则,出一台细化到数量的考评标准,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标准;(二)实施每半年度监评制度,重点对企业是否损害公众利益行为进行监测和评估,监评结果直接与企业特许经营权和奖罚相挂钩,监评结果向社会定期公开;(三)对于政一府监评人员实施严格的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三、构建科学的垄断价格管制体系。(一)建立一精一干、高效、快速、客观的垄断行业价格测算机构。由国务院成立这一机构,直属国务院高层管理,成员由一精一干的物价、统计、财会、审计等专业人员组成,分设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核算三个部门,采集部下设各片区的价格调研队,调研队实施垂直直属,由国库直接拨款运作。分赴各地的调研队第一手现场搜集当地垄断行业的成本数据,这些数据不经地方政一府和部门直接汇总至国务院采集部门,交由分析部门进行分析和评估,初步确定各地价格成本,然后初步成本送核算部进行核验,最终确定各地成本,同时,对于信息的详实程度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二)建立将各地成本核算数据一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披露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直接确定的成本每月度向社会进行公示,信息实施一陽一光一操一作,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和更正。(三)本着公平、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立法制定垄断行业的价格确定、浮动和调节政策,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地方价格听证程序,在法律上保障群众的价格话语权。(四)对于金融、电信(非固化)等非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成本核算,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在法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微利空间,以进一步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行业的竞争发展。(五)《微观经济学分册》表明,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的下行,合意的价格均衡点将导致企业的负利润。因此,为维持自然垄断企业的正常生存,国家可以考虑将非自然垄断行业的超额税收用于自然垄断零利润状态的财政补贴。另一种解决途径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水平向非自然垄断行业看齐,保持价格水平的微利状态,微利部分的超额税收用于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财政补贴。(注:经济学中的利润是指考虑机会成本影响的利润,而非财务专业所指的利润)

综上所述,国内垄断行业的破冰之旅是一场涉及面广、层次较深的系统改革,以上的权属、权责和定价等重要改革内容之间是互相关联,盘根错节,改革的难度颇为艰巨,需要的是管理层的魄力和智慧。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的管理层心中真正放着民众福祉,真正抱有塑造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理念,垄断行业的改革进程是虽任重而道不远。问题是,在现有的上层建筑框架内,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篇五: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今天读了一本书《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章,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还是从这里面学到一些诶东西。在这里,真想向很多有机会读书的人读一下,这本书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却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很多社会上我们习以为常而一旦问起来却很难以回答的问题,想为什么装牛一奶一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装软饮料的容器多是圆的的原因,想为什么硬币上的头像多是侧面而纸币上的头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这些看似很平凡不过的事情,真正解释起来还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兴读到这么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尽管是美国作家所著,有很多的

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但是作为经济学的原理都是一致的,这是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所著,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样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读一下。

现在就像用这种机会成本的原理来解释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国内疯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极少数是男歌迷?首先,i从机会成本的定义来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欢上了某个明星,她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在上面,而男孩子则没有这么夸张,从这个程度上来讲,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还是坚持工作的话她们肯定会心不在焉,还不如直接去关注,而男孩子则会比较理智比较容易去控制,这大概是为什么那么多接机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们中国这个相对比较传统的社会,对于女孩子来说,人生很有可能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有一个很大的突变,而男孩子可能一性一则很小,像时下的什么凤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样这很容易成为悲剧,还有就是这个社会大男子主义还是非常常见的,所以男一性一更加务实,更倾向与和与自己情况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结为伴侣,而明星给我们的感觉是高高在上,收入颇丰,每天光鲜亮丽,这些让女孩子更加疯狂,让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才是最经济的最现实的。

篇六: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典自是经典。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我所读过的最大众化的经济学专著。称之为大众化,是因为这本书是为大学生编写的教材,作者意图使读者通过本书学习能掌握经济学词汇,理解现实经济现象;称之为专著,是因为自高中以来,所接受的经济学教育简直对理解现在的经济生活一无所用。在此先回顾一下子高中以来所学的政治经济学,那是一本小册子,先从商品讲起,再就是交换,货币,再就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然后是资本,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再就是竞争和垄断,资本的全球化,通货膨一胀,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以及共产主义经济的特点及优越一性一。这些概念,用于激发劳资矛盾,加深社会主义必定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鼓舞无产阶级埋葬资产阶级的热情,无疑是对的。

经济学不仅仅是学者坐在书斋里写写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指导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检验以证明其真理一性一。正如物理学要学习欧姆定律,牛顿定律等一样,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介绍了十条最基本的原理,并从这些原理出发,进行了演绎和发挥。

原理一,经济资源是有限的,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一条还需要证明吗?谁都能理解。那么按需分配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了。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说: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一性一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更多的把时间用在投机取巧上,就缺少了踏实工作的时间。

人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一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一性一人的思维模一式了。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第四条原理将会给一个充分的理由。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我们想工作多挣钱,必然放弃闲暇时间。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流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听院士讲座的时候王选曾说过,开发激光照排系统时没有周末节假日,一律工作,当然回报也是巨大的。

原理三,理一性一人考虑边际量经济生活中的人都是理一性一的,不要认为别人傻,出现了意想不到理解不了的事情,实际上有很多不知道的内幕。投标时你的价格低反而落标,肯定不是对方傻,宁选贵的,不选对的。处理很多事情时往往考量更多的是边际量,而非yes or no。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由于人是理一性一的,天然趋利避害,提高存款利率,就会加快货币回笼,存款增多。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谓乱世用重典

原理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人的天生条件和后续教育的不同,中东出产石油,巴西出铁矿,澳洲出羊一毛一,日本人会造电器,德国人会造机械,法国人会造香水,意大利人会造衣服,美国人会造电一影,每个人都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分工提高了效率,贸易促进了福利。在这里让我们回顾一下李斯《谏逐客令〉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ju t),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fǒu),弹筝搏髀(b),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一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榷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候之术也。

原理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曼昆在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等多次提到生产率的概念,曼昆对其的定义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曼昆引用了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例子,如果克鲁索捕到更多的鱼,那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与克鲁索一样,一个国家只有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物,它才能享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我们看到美国在2003年的GDp是109855亿美元,而中国在2003年的GDp是117252亿人民币,显然中国的GDp是低于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低于美国人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生产率,认真研究决定生产率的因素,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原理9,当 发行过多货币时 上涨

货币供给变动会严重的影响经济,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作出货币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通货膨一胀的影响,在第二十七章《货币制度》中曼昆很详细的谈到了银行与货币供给。

高通货膨一胀必然伴随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假设货币量增加之前,经济是均衡的,当货币量增加时,在现行的 水平下,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因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花掉这些超额货币供给,由于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并没有变,这种更大的物品和劳务需求就引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 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货币量增加的唯一后果是 上升。

但是无论是美联储还是中国人民银行都不能完全货币供给,因为家庭存款和商业银行选择的贷款量是它们所不能左右的。因此,在一个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制度中,经济中的货币量部分取决于储户和银行的行为,部分取决于美联储或者中国人民银行之类的 银行。

原理10社会面临通货膨一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中 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就称为通货膨一胀,通货膨一胀的危害一性一不言而遇。但是低通货膨一胀是否就一定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三十三章《通货膨一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中很详细地谈到了两者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就很好的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但很多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曼昆是支持菲利普斯曲线的,但不存在持久的权衡取舍。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喻在长期中,通货膨一胀很高,自然失业率是依然存在的。我认同这种观点。

目前我们国家的就业是个大问题,国企职工的大量下岗,的源源不断,虽然暂时失业率控制的还不错,但以后的问题的确很快就会出现在决策者的面前,我国 会采取什么措施呢?但我想现在的 上升是不是 作出的安排呢?或者暂时失业率的稳定是以猪肉从以前的5元上升到如今的8元?

篇七: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N. Gregory Manki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读后感合集


读好书往往能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每个人读完作品后,都会有自己的感受,读后感的中心内容就是谈感想。优秀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读后感大全特别为你收集的“《经济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经济学》读后感【篇1】

在今年寒假中,我拜读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的第十五章比较优势和贸易保护主义。我不是经济学专业的,所以对经济学了解并不多,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一代大师萨缪尔森的理解。

萨缪尔森作为美国凯恩斯学派的领袖人物,又是美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一生中曾写出了多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着作,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贡献可谓巨大。而《经济学》作为他的代表作,至今仍是出版界颠扑不破的一个 神话 ,作为一本普及性的教科书,如此骄人的成绩绝对堪称 前无古人 ,这本书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最畅销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更可贵的是,该书出版了如此多的版次,每一版都不尽相同,紧紧把握住美国经济变化与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进展,注意各种数据的不断更新,不但使读者不落伍于时代,更使得我们了解了一本畅销书久而不衰的背后所付出的不懈的努力。萨缪尔森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为 新古典综合 ,即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经济学与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就业理论体系在理论上的结合,所以按照作者范家骧先生的话讲,要想真正解读这本书,解读任何一个版次,都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完全的;而且单纯地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一书,就事论事,恐怕也不足以使人明白 新古典综合 的真正涵义。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之所以青史留名,与萨缪尔森本人对经济学天才式的创新与努力当然是分不开的,早在哈佛大学就读时,他就已经是美国年轻一代经济学家中的佼佼者,发表了多篇重要的文章,获得了多个很有分量的奖项。有人曾将萨缪尔森一生的主要成就归结为用数学工具来检验传统经济分析的可靠性,虽然应用数学分析经济问题并不始于萨缪尔森,但他创造性地从古典数学方法和物理学的概念来论证和创立经济理论和定理,对数理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不要忘记,萨缪尔森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攀登到经济学的高峰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因为比较优势和贸易保护主义这一章节与我们所学习的国贸内容最为接近,所以我主要读了这一章节。这对我的学习非常有帮助。从这本着作中,我看到了与课本不同的角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国际贸易。比起课本,这本书更仔细地解释了比较优势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各个知识点,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这些内容。

查阅资料时我才知道,第一版《经济学》中文版刚问世时,青年学生差不多人手一册。借助他精深的论述和广博的视野,经济学理论及其背后的西方思考方式第一次在大范围内被系统地接纳。目前,他的学生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成为中国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参考教材,萨缪尔森的影响仍在继续。

《经济学》读后感【篇2】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经济学》读后感【篇3】

《大家的经济学》是我在本科时期读过的一本专业参考书,由经济学学者茅于轼和岑科编著。当时只粗略地看了一番,就觉得该书通俗易懂、丰富生动,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一贯成见,加之自己近年来愈发对经济现象、原理产生兴趣,便从书柜中取出温习了一遍,收获颇多。

由于自己才疏学浅以及文章篇幅有限,这篇读后感先不涉及专业内容,就谈谈为什么要学经济学这个话题。当年在课堂上,老师给出的理由是:学经济学是实现个人财务自由和职业发展必备的专业素养。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几年后,自己的感受也基本如此。就新闻工作而言,采访中碰到一些经济问题是常有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很可能会在准确性、专业性上打折扣,影响报道质量。

在这本书中,作者的解释则更加到位: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实用价值、最成熟,研究的人也最多的一门学问。它既非常深奥,又平白易懂,就看我们怎么学。一个人不学经济学也能懂一般的经济规律,比如说物以稀为贵,就是经济学。但学过经济学就懂得更深刻,问题看得更透。而且能够运用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世界,判断事物的是非,估计局势的发展。我们还能够发现,由于古人不懂经济学,人类的发展大大地延误了,而且至今类似的错误还一犯再犯。可见普及经济学知识有多么重要。

作者还提到,经济学又有助于我们懂得人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处理好和周围人群的关系,懂得个人的社会责任。学好经济学,不但自己享受人生,同时也能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懂得怎样赚钱,怎样花钱,要做钱的主人,不做钱的奴隶。

作者的这些观点使我想到,在20多岁刚刚步入社会,人生观、价值观、财富观逐渐成形的年纪,学习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对正确认识、处理与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很有帮助的。相比第一次阅读该书,这次重读还让我感到:同样是学,学得深,学得浅,大不一样。一方面,透彻的理解需要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深入的思考。在接下来学习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这个问题,尽量学深悟透,让自己的思想越来越深刻。

《经济学》读后感【篇4】

《魔鬼经济学》作者为美国著名经济学者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合作编著的经济学理论书,本书主要通过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或典型的事件描述,试图揭示隐藏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如众多读者感受该书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揭示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感性容易误导决策,学会揭示客观事实。作者史蒂芬通过一系列看似独立的小故事,如3K党与房地产经纪人、毒贩为何还与母亲同住、堕胎与犯罪率的关系等看似与我们理解相去甚远的生活感性认知,以理性思考和数据演绎的形式证明其相关性。其基本的思路为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客观思维演绎推理,揭示隐藏在感性认知背后的生活真实运作的模式。经济学是人“经济生活”的学问,是动机学,世界太虚伪,在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认识这个表象世界,这是魔鬼经济学的入口。

敢于质疑传统智慧,学会独立思考。书中提到“人们经常会把那些拿手的,以及与我们的个人利差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认定为真理,并努力气绝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或跟我们生活常识格格不入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又总是会接受那些有助于提升我们自尊的东西。”这是对“传统智慧”点睛名句,没有理性论证,对于权威宣扬成为社会共识后大家习以为常,但是往往“传统智慧”与现实相去甚远,就如古斯塔夫认为群体是盲目简单的一样,越简单越好理解,群体传播越顺畅,而无关是否正确。人都是社会人,群体属性是我们每个人的烙印,但是个体在自我发展中应保持相对独立性,最起码在认知思考中保持独立性。

利益决策影响行为,行为背后隐藏动机。在思考之前,必须清楚行为动机,问题不同,动机不同,结局大相径庭。从简单的动机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化繁为简,这是魔鬼经济学的关键所在。这本书就是试图教会我们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魔鬼式技术,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中,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

《经济学》读后感【篇5】

这是一本轻松有趣的经济学科普读物。介绍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经济学常识:市场的作用;使市场失灵的三个因素:稀缺,外部效应和内幕信息。还介绍了股市的难以把握、博弈论在拍卖中的应用、全球化、全国贫穷的原因、如何使穷国摆脱贫困。最后一章的题目是《中国的致富之路》,作者来中国进行了访问,回顾了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过程,分析了其中的经济规律。

本书,行文轻松幽默,紧贴日常生活,又处处体现经济学的原理与结论。

价格是由稀缺性决定的,稀缺会在供求两房间转换,价格随之升降。定价是一门学问,最高境界是给不同的顾客出不同的价格。超市就最会使用这一招,把价格搅乱,让大方的客户多付钱。为了让高端产品定价高,低端产品其实是由高端产品取消一些功能而来。IBM以前的一款低端打印机其实是在同系列的高端打印机上装了一个芯片而让其打印速度下降。所以低端产品有时成本反而比高端产品更高。

本书中讲博弈论时提到的扑克其实就是德州扑克。博弈论是关于以对别人行为的预测来决定自身行为的理论。博弈论在经济学中有很多应用。对一些稀缺,资源拥有者与出价者都不能完全确定其价值时,就应该采用拍卖的方式。但如果组织、设计的不好,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而设计良好的拍卖不仅防止了作弊,还能在拍卖过程中传递信息,更好地确定资源的价格。这里就有博弈论的用武之地。

以前总以为经济学只是做生意的商人或是研究经济的学者用得着,离我们普通人很远的样子,通过学习了《卧底经济学》,让我认识到经济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要懂得一些经济学原理,才能看好我们的钱袋子。

《经济学》读后感【篇6】

本书的优点一是在于其语言的朴实易懂,能把经济金融方面的一些专有名词以通俗的语言转化,或是以简单的事例来解释给读者。二是将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一个一个小节,每小节的篇幅都不长,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经济来写经济,这使他不像其他经济金融类书籍那样冗长又枯燥。所以,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高中生来说,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工具书,也可以是学习经济的入门书。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名叫《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的那一节。当今社会,时常会有新闻报道:“xx研究所声称中国经济将在xx年赶超xx国家”此类言论屡见不鲜。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这种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长远预测是错误的。将这种行为戏称为“画今天的饼,充明天的饥”。长远的未来充满随机变量,经济发展的快慢随着这些随机变量而变化。天灾人祸,不可抗力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趋势,于是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下,对未来的任何长远预测都是不负责任的。作者提到,比长远未来预测好的多的是短期预测,或者说是短期规划。有了短期的规划和目标,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得稳。老老实实做今天的饼,总比不着边际地画明天的饼好的多。

所以我认为,国家若想要经济发展,高喊“xx年超过xx国家”这样的口号是无意义,规划和目标不会把国家经济向前推动分毫。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在哪儿,该怎样扬长补短,这才是正确的方式。诚然,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发挥作用,引导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序运行,我们有个大目标固然重要,作为研究机构,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力气花在刀刃上,用他们的专业去指引经济发展,他们这些研究机构应该去探索和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能够从根本的机制制度上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我们今天的经济,缺少的是创新,缺少的是一种推动创新的温床,能够让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未来很远,我们向往,把握当下,完成当下应该承担的责任。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经济二字与常人的生活太遥远,读了之后才发现,经济二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GDP、买卖与市场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而我们都是经济社会运作的一员。

《经济学》读后感【篇7】

内容简介:人人都看得懂的经济学,让生活易于掌握。上班族?家庭主妇?在校学生?无论你是谁,规划自己的经济,就是规划你的人生。平衡经济支出,和睦家庭关系,或者发展对未来的兴趣和实施致富计划,首先你要懂的,就是经济学。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经济学常识,与各种生活现象有机结合,佐以有趣的插图、必要的表格分析及详细的文字说明,为你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帮助非经济学专业的你轻松接近经济学的真谛,让你的生活易于掌握!

趣味经济学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经济在生活中很重要,但很多人会觉得很专业,很枯燥。带有趣味的经济学,在快乐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会枯燥的东西,很有意思。举债也要积极投资,看到这个让我很震撼。确实是有很多人生意失败,举债之后就不去做投资了,这样只会越欠越多。文中指出要是举债之后还能理智做投资,增资的机会就会增多。

趣味经济学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经济学常识,与各种生活现象有机结合,佐以有趣的插图、必要的表格分析及详细的文字说明,为你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帮助非经济学专业的你轻松接近经济学的真谛,让你的生活易于掌握!

《经济学》读后感【篇8】

书中虚拟了一个只有3个人的岛屿,以捕鱼和吃鱼为生,慢慢地有人发明了渔网,大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逐渐多余的劳动力被释放,应运而生更多的经济、金融产物和现象,比如储蓄、借贷、抵押、银行、政府、国际贸易等。相当的篇幅讲述美国和中国国际贸易的情况,当时美国国内经济下行,发放过多联邦储蓄券而缺少商品/黄金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为美国送去了一艘一艘船的商品,换回的是大量的外汇,生产大于消费,而美国凭借着自己政治经济大国的地位,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让他享受着在国内印钱就能换取大量其他国家真金白银商品的待遇,消费大于生产。后来,中国手上美元外汇越来越多,也将自己放置在尴尬的局面上,如果不再购买联邦储蓄券,那么供大于求,可能到时联邦储蓄券贬值,从而导致手上外汇缩水,但是如果继续购买,不就意味着白白地又为他人输出了商品,自己的人民却提着裤腰带过日子。最后,中国选择了相对减少购买储蓄券,并扩大国内内需的手段。

本书的推荐中讲到“这是一本能够让上至90岁下至9岁的读者都能通过一本书洞悉日常生活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但实际上,建议对经济学和金融学有一定基础,并且对美国金融经济发展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阅读这本书。

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是坚定的奥地利学派学者,站在凯恩斯主义的坚决反面,崇尚看不见的手“市场”的调控能力,反对政府对市场进行过多的干预。而实际上,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凯恩斯主义,或者是新凯恩斯主义是主流,强调政府的有效适当干预是维持市场繁荣的必要条件,过早地留下自由主义绝对是正确的观念,未必是件好事,还是建议先对整个经济学有个框架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书中暗指非常多美国政府的经济、金融、民生政策,以及各个总统及金融领域关键人物的思想及做法,若是美国人民,因为长期处在相关的环境中,对书中影射的事件非常了解,容易产生共鸣和联想。但如果对相关历史事件毫不了解,可能也就产生了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的尴尬。

《经济学》读后感【篇9】

离经叛道的经济学思维

改造世界非经济学之所长,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长处。

某天晚上打车回家,一看价格,我靠,加价三倍,心理顿时不爽,太坑了,黑心的滴滴司机,辣鸡软件。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时候,人们难免会产生反抗与抗拒心理,原本20块钱可以打到的车,现在要60块,这时候我会想,政府就不能出来管管么?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晚上打车高峰导致对车辆的需求骤增,附近车辆减少,为了让附近的车不远几公里跑过来接你,不加点价,如果你是司机的话,你也不会过来接单。真正跟你产生竞争关系的是周围跟你一起打车的人,而不是滴滴司机。谁愿意出高价钱,谁就可以优先走,不然只能等到高峰期过后原价回家。这里价格的作用便是区分出了对打车需求的紧急程度。

后来在同事呼吁下,夜间高峰打车取消了加价,造成的后果便是大家都要等好久才能叫到车。理论上,夜间高峰打车的成本是固定的,假如压低了价格,那么你需要付出更多的等待时间,这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交给市场,让需求度高的愿意出高价的乘客先走。而对于乘客而言,假如每天都是3倍,那么就会有人愿意自己开车顺便接上几个乘客,对于司机而言,周边的司机可能更愿意在高峰期聚集到下班地点接客。

企图通过人为压低价格的做法来控制市场的行为往往是无效的。夜间打车的现况表便是,大家都要等上一个钟才有可能打到车。或者选择其他出行方式。

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为什么春节火车票为什么应该涨价。作为我今日看完的第一本书,给我的启发是,价格其实只是市场需求的温度计,应该把注意力放在需求本身,扩大供应,而不是打压价格本身。

本书给了我很多其他的启发,限于篇幅就不罗列了。

《经济学》读后感【篇10】

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着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却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济学》读后感900字


篇一:《经济学》读后感900字

一本书既然能够反复出版、反复修改更新至18版可见其是一部充满魅力和经典传世著作,当然也包括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前进的课程,几乎每3年一版方式来保持它的新鲜性。相信你已经知道我指的是哪本书,那就是萨缪尔森《经济学》。

本并不是我的首选书,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之后,我稍稍翻了几页就决定读后感一定要选择这本书。正好本学期我也修了经济学,看这本书实在是一举两得。

我粗看了几章,着重看了15章比较优势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确,对于一本教科书,我很难用华丽的语言去描述什么。萨缪尔森数学系出生,故常常用图解方程去解释很多问题,觉得自己的理解更清楚了。不过也有可能是学过一遍的关系。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在消费均衡的地方,我看到了所谓的效用最大化。不过要我往后买东西都用无差异曲线和需求曲线求切点,正确、准确地处理好取舍实在是不容易啊。购物中的取舍是最简单最容易判断权衡的,因为相对客观也容易比较。

说到两优取其重就想到我们学过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也是经济学中的一大分支。

在本章中详细的图解,尤其是一副独具匠心的绘制了一副特别的世界地图。在图中各国的位置性状还是可以辨认,但版图大小却不再取决于疆土面积,而是贸易份额更是激发了我的兴趣。书中的语言除了详细还十分幽默,用了大量的比喻,使原本难懂死板的内容突然显得如此动人。

书中大多数都是用美国作为举例,让我对美国的贸易状况和历史有初步地了解。

作为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是萨缪尔森的首创。

萨缪尔森的观点有人喝彩,也有人批判。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理论的引进来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对于思想的多样性和学术的繁荣,都是有好处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要通过阅读,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理论的辨识能力,从而辩证地看待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

原本认为经济学是一个很没有用的学科,尤其是各种函数各种数字符号计算方法看了我就头晕,况且实干家基本是不对经济问题进行考虑的。我想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学习经济学并非是要让你变成一个天才或是经济学家,但若是不学习的话,则命运就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更何况对于现在危机全世界的经济危机,掌握点适当的经济知识,我也能从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分析相关的国家政策和举措。

篇二:《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在读完21世纪经济报后,不仅增长自己的见识,而且使自己受益颇深,现在让我谈一谈读完报纸的感受。 2001年,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一场由教育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拉开帷幕。 这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燃孩子们对于知识的要求。

2010年,新课程改革十周年。在总结反思过往十年的改革历程时,我们发现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为什莫在那些比较偏僻地区能成功,而那些比较发达教学设备比较好的地方不能做好呢,?总结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成本不同,他们的成本不仅仅是升学率,而且还有学校的声誉等等。所以他们要选择课改的成本是不同的,由于在不知道课改的成果的好坏,所以风险的大小未知的情况下,他们的选择是不同的,从这个事例里我们可以知道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做一件事的风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停的提升,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的一项发展战略,在照明行业,我国是世界上白炽灯最大生产国,也是使用量的最大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LED照明灯正在取代白炽灯,而且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禁止销售白炽灯,逐步使白炽灯推出市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会自导白炽灯是什么。政府的这一措施并不是不对,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必经之路,在这件事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白炽灯和LED照明灯是互为替代产品,当人们增加对对LED照明灯的使用时,就会减少对白炽灯的使用,对于两家厂商来说他们之间的竞争是完全竞争,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进入一个市场还是退出一个市场是很方便的,当他们的商品销售量减少的时候,在长期处于亏本的情况下,他们就会退出市场。

所以,政府要减少对白炽灯的应用,仅仅是出台政策是不行的,在出台政策的同时,要把环保的理念深入民心,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导人们减少对白炽灯的使用,从而去大量使用LED照明灯,同时还要对生产厂商给出一定的建议,让他们减少对白炽灯的生产,转向其他代替品的生产,综各方面的措施,这就达到啦预期的目的。达到政府干预经济的最终的结果。

我们在去我国的钢铁行业去看看,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这句企业如果不能做强、做精 就暂时不要做大和他带领沙钢走过的风雨岁月以及他对选举下一位CEO的看法,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营企业做到如此的强大,不仅要有优秀的技术骨干,还要有自己的优势,在竞争市场里,才能独占鳌头,对于一个企业它不仅有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还有长期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对自己的企业要有不同的规划,以达到自己企业的收益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化。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位热爱国家的好公民。

篇三:《经济学》读后感1200字

最近虽然还在为别人推荐一些管理类书,但是自己对于那些忽悠成分很浓的管理类书已有了很大程度的厌倦。如果说还有一本商业畅销书值得一读的话应该算是《维基经济学》。我已经读了大半,虽然不如《货币战争》那类书纯为了阅读的快感(且不论其是否有很深的理论造诣),但其带来的启示却几乎可以说超越《世界是平的》那类仅仅是对于趋势的阐述,这本书可以说不仅让你感知我们时代正在经历的巨变,更多是想让你理解这样的变化并能从中获益。如果仅仅如《世界是平的》那样罗列我们时代种种现象的观察其实还不难,在这方面托马斯弗里德曼已经把一个记者的直觉与丰富的阅历发挥到了极限,也确实为我们勾画出了21世纪的个个片段。但是要把这种种现象用经济学、商业模式等等各种学科进行解释最终完成一幅完整的图景,让我们完全理解所处的变化那就绝非易事。还好《维基经济学》基本做到了。可能也应和《维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协作,这本书也是一个协作项目的产物。维基经济学的整个观点来自于一个9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是由很多学者共同协作完成。讲一些题外话大多优秀的经得起时间考研的著作多为研究项目的产物,最典型的要数杰姆柯林斯带领的斯坦福研究团队写作的《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足能验证一句话The Wisdom of Crowds。

维基经济学中有太多开启我们思维的地方,现截取两个来探讨一下。

首先作者将科斯的产权理论引入到对于大众协作模式的探讨,从而解释为什么Blog、Linux社区的蓬勃发展。如果对于现在的网络世界的观察可以发现传统的门户网站已经开始没落,这种单方面提供资讯而缺乏互动的模式正在淘汰。不知道有没有人比较过新浪博客的某篇浏览量最高的文章与新浪首页浏览量最大的新闻到底谁的浏览量更大,也许这样的比较并没太大意义,传统媒体仍然可以用优质的编辑与权威性来占据我们信息接受的中心,但是不可否认个人的力量正以史无前例的方式崛起。对于这样的趋势仅以科斯的产权理论来解释可能即不合规则也有用错地方之嫌。但是也能从一个独特角度阐释这样的现象。博客、播客、个人新闻网站等等这些网站不再将产权集中在网站管理者的手中(因为传统网站你只能浏览编辑权掌握在网络管理员手上)而将产权给了所有的网站参与者。那样所有拥有产权的网络参与者便会有动力有激励去提供更多优质的资源在自己的博客上而不是在网上涂鸦。随着越来越多人利用博客出名获是切实赚到了钱这样的正激励就愈发明显。正因为有了明确的产权你在网络上创造的东西的利益被准确的归到了你的头上。你在Linux社区编写的一段创意程序也会得到众人的仰慕,正是这种归属感和成就感和同时产生的正向激励很大程度上成就了web2.0现象。人们不是不能协作但建立在产权制度上的协作就更完美了。科斯理论:任何交易都要以产权为基础在网络领域竟然也大有用武之地。

《维基经济学》这样的书名会产生一些误解让人们觉得这是一本严肃的经济学著作其实用《维基模式》更贴合书的内容。作者其实是想阐述维基模式在各种领域的应用而产生的一些突破常规的东西。而很多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读后感《《魔鬼经济学(套装4本)》读后感_13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