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_180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罪与罚》读后感_1800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罪与罚》读后感1800字

近一年阅读的书中,汉娜阿伦特,普里莫莱维,太宰治先后都提到了这本书,怀着寻找答案的目的,立马加入了阅读。因为小说篇幅很长,阅读时间也相对拉的很久,观感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多次改变,全篇读完的感受是震撼的,心底的怅惘伴随着脑海中的冬日风雪,在西伯利亚的荒原上奏出一曲呼唤良善与心灵救赎的宏大序曲。
比起之前看的两部宏篇叙述的俄国小说,往往跨度几十年不同,此小说其实就是围绕一个谋杀案,没有巨大的时间空间的转换,其主要侧重点在主人公的心里路程的叙述,繁杂的对话与细致的心理描写构成小说的框架。
初读,一直到主人公提出其“非凡的人与平凡的人”,整体氛围的压抑紧张,观感极为痛苦,主人公自命不凡,但生活的撂倒与对家人的愧疚交织,令其痛下杀心并付诸行动,杀人后不是销赃平静心态,却是纠结于该不该杀人。在警局中的惊恐,在昏迷后的羸弱,以及出门后癫狂的行为,真的让读者为主人公的脆弱而捉急,心理素质太差,根本不能成大事,本来没有留下任何破绽,结果还是让人盯上了。整个故事的转折,是主人公试图通过熟人讨要当寸的东西,此时提出了类似尼采超人理论的观点,这才意识到作者虽心有大志,但思想观念的单纯幼稚。
一方面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为达结果不择手段,但忽视了自身心理承载能力的限度;另一方面,平凡与超凡的分类,以及种种主义之下对人的划分,客观意义也许是真实存在的,但评判的标准却是模糊的,找到做出评判的人是困难的,人要做出超越人判断力的事,是对人自身的过度迷信也是对超神的疯狂执念,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其结果就是精神分裂。小说中多次提及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对其的讽刺与批判,妥氏所在的时代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大量激进思想涌入,而主人公的想法正是某种激进主义的内在表现,不外乎寄希望于在精神激励下沉迷于技术发展带来的空前幻想之中,试图掌控自然,将人类的命运精确控制,却往往因为这样的自负走向自我的毁灭。经历后世极权主义的验证,极权之下的人,面对不能改变的现实,面对总是伴随的失望,要么选择精神分裂下的苟且,要么选择肉体上的泯灭精神上的永存。
之后的剧情,主人公开始了价值观的修正以及精神上的救赎,这其中引入了索尼娅这一角色,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宗教成分较为浓重的角色,代表了某种现世中纯净,其所散发的人性光辉,直接促成了主人公的转变。鉴于我对宗教的理解不深,难以评价其特色,但私以为妥氏的人文主义情怀,超越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完全挣脱了社会偏见,所传递的个人主义理想信念为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带来了宏大的延展。主人公在或前进或后退的痛苦挣扎中,放下了旧时代的,来自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的观念,在故事最后得到了救赎,这样的转变从序言中可以了解到正是妥氏个人人生的折射。
在描述主人公反思忏悔的心路历程中,有提到“对于我来说,人并非虱子,只有那些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人和那些什么问题也不想一个劲的往前冲的人,才会把人看作虱子”。这正是我当初读这本小说想要找寻的答案,阿伦特笔下“平庸之恶的”的妥氏解释。比起非凡之人的罪恶宏大,平凡之人的恶往往才是最令人绝望的,非凡之人将去人格化作为手段,其目的是要实现更大的抱负,而平凡之人却将去人格化理解为目的,往往完全泯灭人性,将人当作虱子,肆意践踏。虽然不能简单评估谁的罪孽更加深重,更多的时候是前者促成了后者的发生,但单就人性观来看,在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的情况下,平庸之恶是不应该发生的,但这恰恰又是普遍而惨烈发生过得。任何惨烈的社会悲剧,不仅仅是某一个组织领导者的罪恶,很多时候也是所有被动参与不加任何思考的人的罪恶,这本身就足以颠覆人类对良善的认知以及抨击人试图超越神的妄想。
最后,从初读时的不适再到快要读完时的震撼心灵,得说这样的共鸣来自对2017年年初车祸的深切悔恨,差一点酿成恐怕要用一辈子来救赎的惨剧,那没有降临的夜夜直面良心的痛苦何其恐怖。想想这些年读了那么多书,接受了那么多或激进或平和的思想,心中的莫名自负是有的,那个狂妄的声音市场在脑海中回响,但一切并不实在的表象终究是会在现实面前崩塌的,如同当年信仰体系的崩塌一样,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自己来说,来自心底,对生命之脆弱的忏悔,往往是剧烈直接的,那些虚妄的傲慢,被压得平平的。开始相信一些命中注定,开始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激情,这绝对不是保守与退缩,而是更加虔敬自己的信念。谢谢那些苦难让自己活得更清晰,永远敬畏生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一)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苍白。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一口气看完了《罪与罚》,这是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着,讲的是犯罪心理。看完整部小说的第一反应是,救赎;其次是悲哀。其中的缘由,我归结为世界的复杂,社会财富的分布不均,而许许多多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整部小说塑造了好几个悲剧角色,我想试着分析看看主人公,罗佳。拉斯科尼科夫。

首先我必须说,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善良的他在大学期间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这是他的本心所致。当他一次次被贫穷、饥饿所打击,他只是觉得悲哀;当他被老太婆压榨的时候,是愤怒、不平,我认为也有自卑感在里面,也许会有一点点羡慕,当自己以及许许多多有才华的人被生活和贫穷压垮,可老太婆那样的人却大腹便便,肥肠流油,他不满、愤怒,从而起了杀心。但善良的罗佳一想到这,一方面会因为自己的英雄主义而热血沸腾,这英雄气节也在长期的压迫下异常的强烈;另一方面,会为自己如此离经叛道的念头而恐慌,这其实杀人带给人灵魂创伤的一个开始。

由于两个大学生的谈话,罗佳终于奋起杀了人。不仅如此,他还杀了老太婆的妹妹,那个善良的姑娘,多杀了一个人罗佳也并不觉得有什么,这就是灵魂腐烂的开始。这是一场没有太缜密策划的谋杀案,罗佳差点当场被抓,行凶后的他,这时候的心情:惊吓、恐惧、害怕,杀人后的快感一纵即逝,留下来的东西折磨着他脆弱的心,他开始发高烧,神经更加衰弱,甚至出现了精神分裂、疑神疑鬼。他变得神经质,导致预审官开始注意他,其实,罗佳最逃不过的是心理的那关,也许他瞒得了别人但永远瞒不过自己。行凶夜、凶宅、血、斧子,所有的东西开始在他的脑海里不断呈现,他的灵魂也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煎熬。

尤其是想提一句话,是我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哦,还是把整段抄下来吧。

他有崇高的志向,他还有一种自己的理论,按这种理论,把人分为普通材料的人和特殊材料的人。法律不是为这些地位高的人制定的,而相反是为一般普通的人制定法律。另外,拿破仑使他心驰神往,许多天才的人对那些成就事业伟绩中的几件坏事根本不屑一顾,而是毫不犹豫地跨越过去。罗佳大概也自命为天才,现在他很痛苦,因为他能创造理论,却不能毫不犹豫跨越过去。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有损自尊的。

因为他能创造理论,却不能毫不犹豫跨越过去。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懦弱,但懦弱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这其中我也读出了人的局限性,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成为自己想变成的人,除非你的心智够坚定。罗佳是输给了自己。

故事的最后,围绕了一个问题:罗佳究竟为什么要杀人呢?质疑的原因是,他自首后,对一切罪行都供认不讳,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抢了些什么赃物。他行凶后只是把这些东西埋了起来,没有动过。究竟为什么而杀人?值得我们深思。

再抄一段灵魂救赎的段落:

罗佳突然想起索尼娅让他到十字2020街头认罪的话,他不由得浑身发抖了。这些日子,特别是最后的几个钟头里,他心中感觉到的那种走投无路的苦恼和焦虑已经压垮了他。所以他情不自禁,想抓住这个机会,来体验一下这种纯洁、崭新的感受。

他跪在广场中央,泪如泉涌,在地上磕头,俯下身去,亲吻了大地三次。一种快乐和幸福充满了他的心中。

救赎他心灵的是爱和善良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善良的人的苦难生活和病态灵魂的画面。小说里,无处不有苦难,无处不有辛酸,无处不有泪水和呐喊,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心灵深处残留的一点人性在发出幽幽的光。主人翁一家如此,卡捷琳娜一家也如此。作者的同情心无疑是寄予在这些凄惨无告的小人物身上。这里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俄罗斯作家的沉重与悲哀,以及沉雄、浩大的感情力量。当主人公突然跪在地上吻索尼娅的脚时,他这样动情的说:我不是向你跪拜,我是向人类的一切痛苦跪拜。这是一种怎样广阔的慈悲胸怀!

作者在这部伟大的心理小说中,不仅将良心的反省和灵魂的拷问置于心中位置,淋漓尽致地施展自己的心理分析技巧,而且独具只眼地发掘笔下人物的双重性格慷慨、善良、乐于助人的大学生竟会干出令人震惊的凶杀案;出卖肉体的少女索尼娅是那么纯洁如天使;醉酒贪杯的马尔拉托夫内心有那么深的爱心;沉湎女色的恶棍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天良发现,把钱捐给卡捷琳娜的孤女们,然后自杀从一片社会黑暗中探求人性和善的闪光,从而使小说具有一种人性的深度。读这样的书,会使人胸襟博大,对人类苦难充满悲悯和同情,同时也会使自己的灵魂在负罪感之中得到升华。

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

罪与罚读后感1500字


是村上春树把我引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何宏怀让我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罪与罚》让我走进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独特的写作技巧,通过内心的不断独白,与自省,使他成为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文学影响了许多后辈人,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穷困潦倒,三餐不济的大学生,而在外人看来,他整天无所事事。但他总是说自己很忙。他整日在一个肮脏的阁楼上的一张称之为床的破旧的沙发上思考,并且狂热的去做它。

在他的观点中,人分为两种: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生性保守,循规蹈矩,服从是他们的义务与使命:不平凡的人,也就是有天赋的人或天才,能在社会上发表新见解,他们都会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触犯法律。而且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甚至必须跨过尸体和血泊。

文中的主人公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无疑是个有天赋的人,也能发表新见解,但他还没想到一点,他没有权利杀人,他不是拿破仑,而正是这一点却足以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他杀死了放高额贷的房东老太婆并且无辜的莉莎微塔。如果没有在那种机缘巧合下,他可能还不会触犯法律吧!在杀死她们或如拉斯科尔尼科夫说的虱子的她们的那一刻,他成为了不平凡的人了?不,显然没有,他杀死的是他自己,他被魔鬼带进了深渊,不断的受到煎熬与内心的挣扎,当然这种痛苦不是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以至某一刻有了新生的感觉而后马上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直到最后疲惫不堪。

在我们周围,同样不缺那种自认“不平凡”的人,他们竭力破坏现状,想要发表新见解,他们自认为很前卫,想要人们追随自己,崇拜自己,但在我看来,他们很可悲,把自己丑陋、低俗的一面高调的宣扬出来,自认为很独特见解,与众不同。但同时也不乏真的有新见解的人,这应该无多大的影响,有时独到的尖端的偏见只是一个笑话而已。一个狂热的自认不凡的人,他们会追寻自己的理想,而极端的幻想它,但终究如天马行空般,一切又回到现实,但你已经一无所有,你错过了你自己最好的才华。在火热的激情中,你的天赋已燃烧殆尽,微风拂过,一切支离破碎、灰飞湮灭。

罗季昂热心助人,富有正义感。但同时也是一个孤僻,阴郁,甚至冷漠无情的人。他同情落魄的公务员。在他死的时候,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公务员的妻子。但他同时赶走了千里迢迢来看望他的母亲和妹妹,对她们恐吓。他整天都呆在阁楼上,身上邋遢至极,但他不在乎,他不和人交流,也厌恶和每个人说话,且不想走出那个小小的阁楼。他不信仰上帝,但自从见到善良的索妮雅之后,他变了,他变的不安起来,当他把全部的事情告诉了一个和他一样同样受尽苦难的人儿时,他一度感觉获得了新生,也确实,索妮雅是苦难的象征,她牺牲自己,成全家人,她在苦难中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感染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索妮雅的劝说下,他最终同意了去受苦来让自己减轻心中的痛苦,索妮雅同时用自己最真挚的爱去献给他,并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在两人对视的那一刻,在罗季昂跪在地上轻吻索妮雅的脚的那一刻起,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他信仰了上帝的存在,并决定了和索妮雅一起踏上新生的道路。

有时候,生活在茫茫的繁华尘世中,一切那么明了,一切又都那么让人迷茫。明了到一切只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存在,迷茫到大千世界我将何去何从。人有智慧,而智慧赋予了我们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情感,理想。从而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人说:生活缺乏乐趣,太平淡了,没激情。俗不知,生活最不缺少的就是乐趣,只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发现生活中那属于我们被遗忘的那一部分,就像在书店的角落里找到自己找了很久的一本书一样。社会是一个牢笼,牢牢的锁着我们,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任何人都逃不掉,任何人都别想逃,所以我们不如顺应时代,跟随着社会的潮流。生活总是不排斥服从他的人,必然会淘汰逆着他的人。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只属于我自己的那片天。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罪与罚》读后感 1000字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作者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苍白。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罪与罚》读后感_1500字


《罪与罚》读后感1500字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用40多万字的笔墨写了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一个未读完大学的年轻人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及其妹妹,而后经受了矛盾的精神煎熬与心理挣扎。整个故事的跨度(除了尾声外)不超过10天。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拉斯科尔尼科夫(昵称罗佳,等等),俄文含义是“分裂”,不仅映射着他矛盾的多重人格,而且每一种人格的命运也被巧妙地投射到书中的其他人物身上。
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人分为“平凡的人”和“非凡的人”两类,前者仅仅是繁殖同类的材料,是虱子;而后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不仅能提出新见解,而且“为了实现自己的思想,如果需要他哪怕踩着尸体,踏过血泊,那么,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的良心上,依我看,是可能会允许自己踏过血泊的”。拿破仑便是后一种人的代表,也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意欲效仿的人。他选择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作为开启全新人生、行使非凡权利的试验和起点,也从此开始了自我分裂和自我审判。
这种分裂是一种不得不进行的祭奠,拉斯科尔尼科夫要成为自己心中的强者,就必须摒弃自己固有的普遍意义上的良知。就我个人来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拉斯科尔尼科夫、拉祖米欣和斯维德里盖洛夫是一体三面,他们都爱着杜妮娅,只是承担着三种不同的命运。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第一次分裂是在他的朋友——热情、开朗的拉祖米欣出现之时,他分裂出了欲望。这也意味着,他下定决心要行使非凡的权利,那个曾帮助大学同学及其父亲的罗佳变成了手持巨斧砍死一只“虱子”的有罪之人。
第二次,是在他杀死了老太婆及其妹妹之后,贪图美色、有恋童癖的地主斯维德里盖洛夫出现在彼得堡之时,他分裂出了对自我的惩罚。斯维德里盖洛夫曾对拉斯科尔尼科夫说过,他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是自杀,其二是流放西伯利亚(即自首)。而最后,斯维德里盖洛夫饮弹自尽,拉斯科尔尼科夫来到了西伯利亚。
书中的波尔菲里则是一个化身,代表着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自我审判。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一个穷人杀死了一个富人叫犯罪,千万个穷人杀死了千万个富人叫自由平等博爱。”拉斯科尔尼科夫希望通过杀死老太婆这一试验,开启新生的大门。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试验让他受尽煎熬,亲友们越是关心他,他就越痛苦。但于拉斯科尔尼科夫而言,自己所受到的一切惩罚只是因为这次试验失败了,他没能成为拿破仑,没办法履行“对人类的人道主义的义务”。他认为自己“是问心无愧的”,哪怕最后他无法面对心灵的拷问而崩溃自首,他也坚持认为:“仅此一点,他承认自己有罪:他只是没有获得成功,而且投案自首了。”
最讽刺的是,作者安排了一个纯洁的妓女——全书中境遇最悲惨的索尼娅——来拯救这个做坏事的好人。索尼娅的父亲,马尔梅拉多夫是个不务正业的酒鬼,家中还有一个患肺结核的继母和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为了救济那个勉强存在的家,索尼娅早早地拿了黄色执照,成为了一名地位低下的妓女。即便如此,命运也没有关照她,他醉酒的父亲被马车踩死,隔天继母又因肺结核离开人世。我不知道一个父亲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去做妓女,并用女儿身体换来的钱买酒喝是什么感受,也不知道一个女孩要靠什么样的力量才能接受这样的生活。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遭遇让人浑身发冷,在这一点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触实在是残酷至极。
或许这一切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遭遇不无关系:被押赴刑场而后被赦免、被羁押,然后服了四年的苦役。这其中的艰辛和感慨我难以想象,因此尽管作者那样残酷地拨弄人心,我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

罪与罚读后感2000


拉斯科利尼科夫。这就是小说中抱负青年,一方面,他认为人是可以分为两类的:平凡人和不平凡人。而不平凡人是有权利犯罪的,他以拿破仑为例,怀着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去杀一个有钱老太太,这一点,他是从来都不会后悔的,可是他又杀了老太太的妹妹莉扎薇塔,而莉扎薇塔实善良弱小群体的代表,这是是他后悔导火索;另一方面,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杀老太太是为了得到钱,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妈妈和妹妹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总是处在忧虑之中,他愤世嫉俗,他怀有梦想,他学拿破仑下定决心杀人完成事业,可是他却做不到拿上钱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相反,他总是处在自责和自我原谅,自首与悔罪中。他说:我只不过是不愿攥紧自己口袋里的一个卢布,坐等普遍幸福的到来,而看不见自己的母亲在挨饿,

看到这里,读者也会为他的遭遇叹一口气,没有办法,或许,如果我们处在那个时代,也会像他一样的。即使后来莫名其妙的自首入狱,他都不觉得自己有罪,他说:只要以完全独立、全面摆脱世俗观念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我的思想当然就根本不是那么奇怪了。可是,这只是一种最幼稚的想法。他不懂为什么自己要自责,不懂为什么要忧虑,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或许这只是成长的烦恼。小说最后,说他是因为爱情获得了新生,而我认为他只是找到了新的希望罢了。正如他所说有希望的人就是不平凡的人。

杜斯托也夫斯基透过《罪与罚》中的对话,先知卓见的提出他的质疑:罪恶真的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在人性深处尚有其他邪恶,是导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号相关?拉斯科纳夫显然不相信改善社会制度之路,他认为这世界就是需要伟人,伟人配拥有权力,伟人也够资格在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而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引发深思的地方是,社会中的弱者,精神中有无私奉献与爱的人却在引导着救赎之路。

相信《《罪与罚》读后感_1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罪与罚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