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读后感(3)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读后感(3)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读后感 第(1)篇

罗教授思路清晰,研究方法新颖。全书严谨却不失趣味性,主要探索了近代中国思想、学术以及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对科举制的论述一章尤其精彩。科举制废除,四民社会解体,中国士阶层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志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平等的西学,再到尊称泰西,这些转变都无不显示那个时代整个国家急于改变糟糕现状的迫切心路。。正是因为迫切,所以崇新。相对于宗法,中体西用是新。相对于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是新。相对于君主立宪,共和制是新…最终归结于马列主义,整个过程感觉都是在被动去适应…

近代这场中西文化短兵相接,我们,败了!现如今,大多数人不是去我们蜿蜒的历史中寻找光荣,而是争先恐后地数落自家的不足。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自谦有关。

了解我们的历史,研究我们的历史,熟悉我们的历史,才能真正提取她蕴含的菁华,才能谈得上文化自信。不然就只剩下四大发明这样烂俗的空洞的陈词滥调,还谈何增强自信~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读后感 第(2)篇

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天朝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认知升级。于是反求诸己,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全盘西化,使全社会掀越一浪超过一浪的趋新崇新思潮,。即如胡适因新文化运动而暴得大名,但不几年即成为旧的代表。守旧如北洋政府趋新以致于三年在全国中小学改白化文。非新不能立足以致于非新不能救中国,求仁得仁,正是全社会的思想激进,使欧洲的最新思潮——社会主义能在中国风行。所以说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此言确是。

废科举对天朝社会的冲击不亚于辛亥鼎革,它直接打断了社会上下流通的渠道,使士这个阶层消亡从而使整个社会结构被打乱,而造就了大量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知识分子,为辛亥鼎革及后来的一波又一波革命产出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读后感 第(3)篇

“南桑北茅西南罗”,近代史大师罗志田教授的大作,很精彩。清末民初,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一场都是大戏,历史的吊诡在这一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看西学如何东渐,国人如何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一步一步丧失自信,最终走向全面“西化”。看科举制废除后的社会大地震,看“士”如何演化消亡,四民社会如何一层一层瓦解冰消。看崇新求变的思潮如何将中国变成试验田,“学西方”“学日本”怎样演变为“学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看严复、梁任公、胡适等知识分子走马灯似的变换观点,在“西学”和“中学”中纠结拉扯。他们在这段历史中所起的作用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试图推翻甚至终结传统且几乎成功了。罗教授不愧是治史大家,很多方法和观点都非常有见地。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篇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以前总以为历史是枯燥的,因为史记的立场是中立的,态度是严谨的,决不会像文学作品那样,带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感情色彩。然而,当我一口气读完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不仅被他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优美洒脱的文字所吸引,更被他独特的哲学思辩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

陈旭麓先生历尽数十年心血,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可谓博大精深,视野开阔,思辨深邃:不仅关注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城乡基层组织的变革,而且考察了不平等条约激起的中国社会变化;不仅研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探寻了引起中国社会习尚改变的外部冲击;不仅论述了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和欧美影响下种种社会心态的嬗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像一部大手笔、大容量、大场面的历史巨片,不仅给我超强的历史信息量,而且给我极强的视角冲击力,不失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像一幅优美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陈旭麓先生用优美的文笔、以辨证的视角写出深刻而凝重的社会道理,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让人感受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中国近代社会,不仅引我不知不觉地步入近代中国社会的沧海之中,也让我用所学的知识去辩证地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本就是一个有机体。19世纪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这两种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作为有机体就会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因为,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人类社会也有新陈代谢的特征。毛泽东在《矛盾论》写道: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新陈代谢实质上是一个变字,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社会,从中国社会到西方社会,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新陈代谢。相对来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凝固性强的社会,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变化是极其缓慢、很少变化的。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凝固性是这样论述的:一个汉代人,如果把他放到1000年后的唐代,他根本不会感到生活有什么不同。这种静态的、凝固不变的社会又具有一种王朝更迭、循环的特征。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当英国的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轨道,使中国近代社会变成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陈旭麓先生在书中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纷至沓来的外力的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封建主义之陈、出民主主义之新。陈旭麓先生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部新陈代谢迅速的变迁史。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英国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资本侵略和思想文化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掀起了西学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尤其明显。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留给我们太多心酸的往事,让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时代先锋的抗争与选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无可争辨的史实证明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通过对百年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勾画,让我们用更清晰视野和更清醒的头脑采回望过去并展望未来。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说:其实历史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也让我们领悟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辩证关系。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侵略与进步、革命与改良的分析,无不彰显辩证法的光辉。唯物辩证法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定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李鸿章虽说是卖国求和,但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巨大作用;北洋政府虽说是黑暗统治,但却是民族经济的短暂春天、近代史上史无前例的思想大解放;虽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具有野蛮性、掠夺性、灾难性,但在客观上助推了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和加速了经济的近代化。历史就是这样,许多罪恶的东西里常含有不

【篇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社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变数,急剧变化的时期,各方人物争相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国门被迫打开,欧风美雨席卷而来,中国向何处去?这是盘旋在每一个中国人脑海中的疑问。

台湾史学家蒋廷黻说近代中国社会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如果能,那中国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不能,中国必将被历史淘汰。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近代化起步,在此过程中,社会几度更迭,中国社会在曲折中艰难跋涉。

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就为我们多方位全程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作者认为,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有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

本书语言优美,角度新颖,处处可见发人深省的观点,读后让人爱不释手。中国近代史在必修三册上都有内容,并且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近代史的内容相对重要,读陈旭麓的大作能够使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更全面,对教学大有裨益。

下面我简单列举几例,与大家共飨。

立宪派是维新派、保皇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夺的着重点不一样,依次形成为三个不同段落的分称: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这些变换的称号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也略寓褒贬,但改良派一直是他们的总称。在讲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时对这些名字我也是略懂一二,但不甚了解,给学生讲解也是半天说不明白,经陈旭麓这么一说,简单明了。

在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因此变异服饰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的外在表现。它的更新,往往是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正因为如此,近代一些力主革新的进步人士常常把异服饰同政治变革相联系。这个时候我们才更加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推动服饰革新,这里面不仅仅是外表的好看与否,还蕴涵了更多的内容,从而使我们对课本的理解更深。

作者对义和团的论述为:暴烈的排外主义行动中蕴含着经济意识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多重的历史内容,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正义性,又决定了这种正义斗争的历史局限性。辩证的看待义和团运动,短短数语,思想的深刻性已显现出来。

书中这样浅显优美的文字处处可见,有见地性的论点也是层出不穷,几百万字的著作,读着都让人不觉得累,我想这就是大作的魅力。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要想在课堂上拥有胸藏万江凭吞叱,笔有千钧任翕弘的气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底蕴只有读书能给我们。

有人说,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的学习者,阅读是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黄庭坚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现在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高中老师,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从我来说,很多时候就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开脱。有时候想想,长久下去,坐吃山空,自己也觉得非常不好,哪怕是随便翻翻。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篇三: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作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篇四: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这本书是老婆买的,但是我一看见它就爱不释手!功利的说法是因为现在很多考试的材料都是从其中截取的。

初看这本书可以感觉到这是一本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凝结着作者大量心血的学术著作。该书是作者在大学期间授课的内容,经过整整十年的修改,才形成论文予以发表,本书则是他的学生整理发表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本书语言优美,角度新颖,处处可见发人深省的观点,读后让人爱不释手。中国近代史在必修三册上都有内容,并且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近代史的内容相对重要,读陈旭麓的大作能够使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更全面,对教学大有裨益。要想在课堂上拥有胸藏万江凭吞叱,笔有千钧任翕弘的气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底蕴只有读书能给我们。

有人说,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的学习者,阅读是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黄庭坚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现在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高中老师,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从我来说,很多时候就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开脱。有时候想想,长久下去,坐吃山空,自己也觉得非常不好,哪怕是随便翻翻。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而且读一遍我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希望各位同仁能和我一起共同的欣赏本书!

【篇五: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断断续续地终于看完了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看的时候感触颇多。

1840到1949年,这短暂的一百多年,中国历尽了苦难与屈辱。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在感叹幸福来之不易的同时,也为现在的中国而担忧。

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仁人志士为了所谓的思想自由,财产独立,人格平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先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并不彻底。历史的惰性在现实的土壤滋生新的弊病当初努力革旧布新摒弃的落后习俗和思想,在当下以新的面貌顽强的生存着。贪腐腐败,改革的惰性与彷徨,不明显的等级制度,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这一系列的现实似乎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陈迹。似曾相识的历史,让我看着心有余悸。

我知道2012年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全球大选,全球局部动荡经济彷徨,中国改革遭遇瓶颈,中国大换届暗流涌动,紧张却又不十分明朗。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但那崛起究竟有多坚强,谁也不清楚。平静并不意味着没有风浪。社会问题频发的中国,能否经的起历史的考验,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昨天和同学闲聊时,同学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这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钱。整个世界就是围着钱赚。细细思索他的话,结合历史,似乎好像有几分道理。

百年的屈辱史,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也是生产方式的差距。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战胜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历史自觉地选择了进步的力量。只是我有点疑惑,资本主义带来了民主富强外,是否让文明倒退了呢?抽丝剥茧,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似乎真的是一场金钱较量。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似乎都和钱脱离不了关系,很多人都不知不觉地成了赚钱的工具。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很多社会问题,国家问题,似乎也都和钱有关。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的GDp忽然倒退了,那中国内部是否会民变,外国是否也会乘机祸乱中国?

谈论到有关钱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生价值观问题。其实利益本身是没有理性的,但它与历史的惰性和动物属性的人合流之后,就会成为不理性的东西。钱不俗,俗的是人。是人把钱变的俗气了。

以前,我以为社会是围绕着情、理、法、权、名、利运转的,简单的六个字演尽了众生相唱尽了世俗百态。如今想来,这想法有些幼稚。

【篇六: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我是第一次的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是第一次读陈旭麓先生的文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陈旭麓先生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情况。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初名修禄。

1918年3月31日生于湘乡县锁石镇白元湾村。幼年在家乡小学、蒙馆、私塾习旧学。

陈旭麓先生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面从事研究著述,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刚一接触到这本书就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会怎么样来描述这新陈代谢呢,会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呢?看了之后就完全被概述独特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了。该书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简介深邃,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有评论说:这本书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然热销不已,被称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刚开始我还半信半疑,觉得只是夸大了而已,不过,当我看过之后,我完全改观了,我觉得给予它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夸张。

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在陈先生的这部书中,处处有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他认为,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不以人一直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他说:八十年以来,中国热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部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战争。

陈先生巨著的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精彩,逻辑性强,他擅长用洒脱的文字写出深刻,凝重的道理。

这部书以中国近代话作为全书线索,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陈代谢,逻辑性强便现在陈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近代或等角度,清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到全方位,鲜活的近代史。让人清晰地了解到他的观点和见解,清晰地思路让人能更简单的了解他陈述的史事。

在该书中,陈先生还不断的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关注中国近代政治结构的变革,还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研究了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问题和种种社会心态的变化。他叙述的角度真的不同于中学时老师与我们讲的,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我们所了解到的也会不同。

陈先生开拓了历史关注的视角,让历史更加平民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国内背景时,他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盛世已成为过去人后、移民、会党洋货与洋害在人口、移民、会党一节里。他分析了中国在顺治年间人后只有6000万左右,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中国人口达到了4亿,并进一步论述了人口问题引发的两大社会问题移民和会党。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更加全面的讲述了鸦片战争的国内背景,也让读者更轻易的了解到了这个历史背景。对于鸦片战争的背景,高中的历史老师之是系统的概述了国内及国外的一些因素,并没有像陈先生这样详细的从国内的各个方面叙述,所以让我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有个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他永恒了这样的三节内容:茫茫欧风卷亚雨哲学、电影、戏曲、小说复杂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陈先生知识视野的开阔,他不仅仅圈与政治、经济与文化,而是关注全社会的整个嬗变。这对我也深有影响,陈先生教会了我学习不能只学课本上的,要根据课本上所学的对其作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

陈先生以新陈代谢为名,体现了他在探索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辩证法。这说明他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运用辩证法的过程。例如:他在表述太平天国历史的时候,用了天国的本喜剧做标题。

这本书以开阔的事业,闪光的细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被灌了魔法似的忍不住将他在最短的时间看完。看完之后,我的感触的确颇深。陈先生所述的历史弥补了我高中时所留下的缺陷,让我完善了我的历史知识,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之后也认识到了陈先生那所谓的新陈代谢。这就是陈旭麓先生的高明之处吧!我真的很佩服他,在经过文革之后,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他那种崭新的视角,详尽的线索、清晰地思路、深邃的见解、独特的思辨,都是我很有必要去借鉴学习的。在学习方法这个方面,我也知道了我们再虚心,认真得接受老师所传授给我们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根据这些知识来拓展开来。同时,也要创新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辨,从而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更多,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要敢于打破陈规,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它值得我们话心思去欣赏它。我想我所读懂的这点东西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值得我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后,我还会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它!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作者:银都学校 骆小玲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败局Ⅱ(修订版) 读后感(3)篇


我个人比较喜欢《大败局》系列,作者介绍企业如何登峰造极,又为何跌入万劫不复,把故事讲的很生动。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百废待兴,各路豪杰各显神通,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其中一部分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跌落神坛,甚至落魄入狱。回头看去,折服于他们白手起家的魄力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又慨叹时运不济,因历史的局限或者法制的不健全,被迫出局。盛极一时的“东方神水”健力宝与造出容声牌冰箱的科龙集团,瓦解于产权不清晰,发迹于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后无法剥离,加之各方势力的阻挠,最终没有逃过分崩离析的命运。德隆系、中科系,在股市野蛮生长的二十世纪末,通过各种手段操控股价,从股民手中攫取不菲利益,被监管部门盯上后,这些大庄家显有善终。华晨公司,本可以成为国产汽车领头羊,但在发展路径上没有充分重视“老伙伴”辽宁省政府,非要南下发展,结果被政府方面直接搞死,真是一步错步步错。顺驰地产的创始人孙宏斌的确是个人物,早些年跟着柳传志干,深受重视,但因为野心太大,被柳传志一手送进监狱,那年他才26岁,出狱后不仅没消停,成立顺驰地产,疯狂发展,叫板万科,还在2000年左右就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房产服务网,被同行视为眼中钉,但天有不测风云,国家在2004年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顺驰的上市、融资计划全部受阻,最终迫于几十亿元的债务压力,不得不弃股出局。无独有偶,因为国家政策问题而被直接被逼死的不止有顺驰一家,戴国芳的铁本公司,能够把一家民营钢铁公司经营到与国有公司媲美的地步,在已投入几十亿元、马上就能投入生产开始营利的时候,赶上了2004年的系列国家调控,以非法用地为由,扣上了“违规建设大型钢铁联合项目”的帽子,从而使几十亿的项目被叫停,任其荒废。最令人唏嘘的是,戴国芳最后的罪名只有一条:虚开抵扣税款发票罪,为当初被抓的直接事由——违规批地、违规放贷等事情,都被很默契地忽略了,因为,这些行为当时很多国有公司也有,更直接点儿说,如果真的追究贷款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国有银行都脱不了干系,是的,竟然能如此堂而皇之地区别对待。这也是最让我大跌眼镜的一个故事。三九公司,哎,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步子大了扯到蛋了。一家做中药的公司可以成为第一家在美国时代广场挂广告的公司(1995年),而且当时还未上市,做的多好啊。越做越好,各种并购,然后上市,然后就开始浪,开始挪用关联上市公司的资金,紧接着就被证监会警告,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最后是创始人赵新先被定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三九公司被华润集团重组,现在市面上特别火的999感冒冲剂就是华润三九公司的产品。最后一个,托普公司(TOp),也是《大败局》两部中唯一让我觉得活该的公司。本来可以好好的发展实业,非要走上邪路,玩儿什么资本,全国开花,甚至跑到我们辽宁鞍山去忽悠(我查了下,现在鞍山的辽宁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应该就和托普紧密相关),还美其名曰要在中国造一个“西部软件园”,媲美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的班加罗尔,还买下这个域名。可以说,一切都是瞎折腾,没什么卵用。一路看下来,三点感受吧,第一,公司做强做大,产权清晰非常重要,这种事情一定要最开始就整明白,不然后患无穷。第二,政策真的太重要了,2004年的那场调控,搞死了多少公司,如果公司决策层能有些远见,提前预防,避其锋芒,那绝对是商业奇才。第三,法律,法律,法律。因为法制的缺位,很多公司吃了这亏,但这也是法律制度从无到有这个过程的必然经历,没办法,英美法系的公司法相关不也是当年英国的货船一船一船拉出来的。反观现在我国日渐完善的法律规定,还是挺满意的其实,因为这前后也就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我国法制环境的变化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天翻地覆了。

两本《大败局》写了19个辉煌一时的企业是如何走向失败,如何走向灭亡,并让读者以此为戒。避谈成功论,只谈失败案例,这是吴晓波的商业经济写作的成功之处。

个人认为,吴晓波的《大败局》,全书可将其浓缩为三个词:胆识、机遇和匠心。

1.胆识

有时我在想,多年以后,当我的儿子这样问我,爸爸,你年轻的时候有没有做过敢作敢为的事,我想,这时我要是没有说上来,会是多么羞愧啊。就如书中虽是失败案例,但是能在中国商业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一抹,这也是虽败犹荣。

2.机遇

应该说人一生总有几次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机遇,更少的人才会去把握机遇。有时候,一次机遇仅向你招一次手,有时候,把握一次机遇足以成就你一生,有时候,失去一次机遇足以让你遗憾一生。懂得顺势而为,在经济红利时努力向前,经济下行时不抛弃不抱怨,方可。

3.匠心

每个行业,都有一种精神,叫做工匠精神。虚心、细心、恒心、创新。一些企业家虽然当年一败涂地,但几年之后的今天却已经更加强大。这就是拥有匠心的强大之处。

芒格说过,我们要研究失败,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大败局应运而生。

商业失败因素很多,却不想,很多情况下就算不是政府一手造成,也是推波助澜的。至少在我们改革开放的这30年来,这样的案例还真不少。

健力宝和华晨,难道企业家应该为失败而负责吗?不!我想地方政府的利益短视才是罪魁祸首。在一个好大喜功,政绩为上的政治环境下,这些企业生存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决定性的影响!一个企业的生死不仅仅是企业家个人的经营能力体现,更加着重于政商关系的好坏。我只想说,做企业,真难!

铁本是个极端案例,也是中国企业受政治影响最登峰造极的一个例子,一个老实巴交做事经营的大企业,竟然被一个国家的行政力量硬生生的覆灭了。在这里,地方政府不要求企业做大做强,也许铁本还不会成为那只猴。按照自然经济规律发展下的铁本或许能在今天的钢铁企业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历史不能反转。

当然还是有很多企业的灭亡是咎由自取。德隆和托普就是。他们醉心于资本市场的游戏,却使用了一些不道德的商业手段。可是我再一次看到了地方政府的身影,没有地方政府,他们能把骗局做大吗?

最可笑的就是,所有结局中任何的过错都是企业家在承担,企业家身陷囹圄貌似是大部分企业失败的结局。那么那些推波助澜甚至对企业痛下杀手的地方政府呢?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并继续步步高升?

看来,在中国的企业家没有政治敏感度还是做不大的!

大败局Ⅰ(修订版) 读后感(3)篇


大败局Ⅰ(修订版) 读后感 第(1)篇

依稀记得当年史玉柱的征途广告,网吧厕所里的四宫格漫画,90年代的企业家好像都是在把国人当傻子,肆无忌惮的广告轰炸,无所不用其极的效果宣传,透支的是国人对国货的不信赖和不买账~

吴晓波分析的这10个案例,绝大多数应该称为策划大师、套路大师而非企业家~而如今,看看新闻里的各种独角兽企业,摩拜、滴滴、美团,美其名曰是大数据下的中国崛起力量,实际上都在玩资本游戏的套路~更不用说茅台酒的骇人听闻了

为什么大家都在卖手机,因为需求量大,利润高嘛~,正如书中描绘当年的保健品市场的疯狂~可实际静下心来研究产品经济,研发龙头产品,追求核心科技,有几个呢?!看看资本市场对中国民企的估值,有几个是高科技呢,每天还大肆宣传什么共享经济,一个共享自行车的企业到底有什么科技含量值得如此大书特书~有几个能有华为每年近百亿美金研发投入的魄力和追求~

冯小刚说的对,太多垃圾的观众造就了大批烂片的出现~企业主随意收割中国的人口红利,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需睁大双眼,避免掉坑~哎,我发现自己有喷子的特征了[皱眉]

大败局Ⅰ(修订版) 读后感 第(2)篇

几年前看《相爱十年》,心想那个时候真好,遍地都是发财的机会。读了吴晓波的这本《大败局I》才切实体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原来不只有让现代人垂涎的机会,还有那么多能让一家身价几十亿的企业一夜之间走下神坛的风险。一切都是未知的,莫名其妙地被推至风口浪尖,又鬼使神差地跌入万劫不复。其所讲述的故事,有很多战略和举措,即便放到今天都可能会让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更别提是在我们还都是小毛孩儿的20年前。这里有年销售额可以达到10亿的白酒制造厂,有一直被提起但从未去了解的史玉柱和他的巨人神话(包括意外收获脑白金),还有因为成龙大哥的广告而铭记在心的爱多VCD,最令人难忘的还得是使劲浑身解数仍回天乏术的沈阳飞龙,以及身在商场却心系政治、一生三次入狱仍企图东山再起的七旬老人牟其中...n在信息不对称、法制不健全的九十年代初期,民营企业家各显神通,一个又一个暴发户接踵而至,各种丧失商业道德的竞争伎俩更是层出不穷,于今天来看,既是学习更是警醒。反观今日之市场,又会有怎样的收获。

大败局Ⅰ(修订版) 读后感 第(3)篇

这是看吴晓波的第二本书,在这本书中,吴晓波基于书中这些案例,不偏不倚,尊重客观事实。同时对于失败原因进行梳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为什么大多数曾经知名的企业可以在瞬间崩塌?中国企业家的失败是否存在着一种共同的“职业人格缺陷”?答案可以说是肯定的。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以及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是一种比较轮廓性的解说。 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中,我看到了失败的因子,我也看到了一些鲜活的传奇,那些有着自己真知灼见,有理性的企业家,也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走到了今天,他的企业也活到了现在。但是我们不要否定掉大败局中出现的那些失败的创业者,正是他们一批批的前仆后继,一批批的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成王败寇,以事实说话,但是在这些失败者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尤为重要。未来还很长,以史为鉴,未来在我们手中。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陈旭麓先生的着作《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曾经荣获中国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最好的导论性着作。这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的最后一份遗作,凝聚着十几年的心血,在我看过的中国近代史中,可以说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

一、新陈代谢的近代中国社会

陈旭麓先生的最后着作命名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刚一拿到此书就被她的题目所吸引。“新陈代谢”,什么是新陈代谢,这是一个生物名词。概念是:“活细胞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把这个词引入历史形容中国社会的变迁只能说是十分的贴切和形象。

近代中国封建社会正如一个快要干瘪的细胞,活动延缓在时间上比西方的封建社会要多一倍多,而历史进程上看却是“仍在旧圈子里徐徐地盘旋而行”,社会形态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然是老式的封建社会。经济上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加紧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政治上官僚政治仍然是与秦始皇时期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相差无几;社会底层的宗族和经济行会盛行是“封建国家最基层的社会组织” ;思想上仍是“儒学定于一尊”。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封建国家的基本状况同时也是长期封建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对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延续曾经起了无法言语的巨大作用。而陈先生此作就在于描述了这个巨大的稳定的社会被外来“物质”和“能量”打破的过程。

首先翻开此书的目录读者可以发现陈先生把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以螺旋式反应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一至十二章东方的状况,西方的状况,东方的状况…

十三章以后则是中国面对这种变化所掀起的层层波浪。山重水复经过各阶级各阶层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社会的道路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其中的变化都是可以和西方存在的各种状况相适应的,可以说是西方的这个环境让中国这个细胞里出现了中国与西方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中国内部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变化谁说不正像生物的新陈代谢呢。

二、博大精深的论述内容

陈先生着作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博大精深和思辩深遂。虽然现在的历史学界普遍都相信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不在是统治者的历史这个观点,可是真正能在着作中体现这一观点的却是了了无几。陈先生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而非一般历史学系,这一点当然还要加上陈先生自己的身体力行让《新陈代谢》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这一历史史观。文既有经济内容又有政治思想。经济内容从鸦片战争前的土地所有制度和手工业行驶到被侵略过程中的“洪秀全的思想”、“自强与求福”、“农村的社会变化”最终“半殖民地的深化”。把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制度和形式的演变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给人一个大致的印象。如果说经济方面的内容还是比较通俗的,那么在政治方面的论述则给人以更加博大精深的感觉。政治上,陈先生从鸦片战争前就开始从上层政府的“官僚政治”到基层的社会组织“宗族和行会”都作了一个全面的展示;各个时期都是整一个中华民族和外来“夷族”的整体对峙,“夷族”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整体的,上从领导社会的政府,中到变革和革命的各种社会力量,下到各种社会组织、力量的思想,行动的变化。

而本人认为陈先生在这本书中最有特色的是对“中等社会”构造的讲述:包括“自举于士类者”、“出入于商与士之间者”、“出入于方术技击于士类之间者”三个方面。“出入于商业与士之间者”又可以分成三部分“旧式商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化”、“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新式知识分子投身工商业”。“中等社会”又特别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复杂而又特色的状况。能把中国近代中等社会分析地那么细致和深入市需要十分的功力的。中等社会不仅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内容的复杂的社会实体,而且重要性在于它是表现在社会构造上的新旧交替。而这点内容最能体现陈先生的博大精深和思辩深遂。

三、优美的话语、凝练的文笔

陈先生在行文中给人以 “话语优美、文笔凝练” 的感觉,内容中透露出一种“刚劲和发人深省”的意味。

文中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而且包括许多哲学内容。他在论述中国社会的变革需要时引用了孔子的思想既有《易经》的朴素辨证法,又有董仲舒的凝固独断论。“变与不变,古已有之”,把孔子思想的中的矛盾展示出来。想必陈先生的文章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孔子思想中的这种矛盾在近代社会中体现出来又扩大了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借助于传统的范畴,从现实中产生的争论,”形成了近代“思辨语言的交锋。”于是要求变革的思想这个“饱含时代内容的矛盾被涂上了一层哲学的色彩,形而下的东西获得了一个形而上的外壳“。这个就是我们课本上所说的维新派的思想来源。陈先生以凝练的文笔勾画出这个“旧瓶装新酒”的思想既有新的理论又是能够体现维新派论辩的哲学。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500字


近代社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变数,急剧变化的时期,各方人物争相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国门被迫打开,欧风美雨席卷而来,中国向何处去?这是盘旋在每一个中国人脑海中的疑问。

台湾史学家蒋廷黻说近代中国社会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如果能,那中国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不能,中国必将被历史淘汰。从19世纪60 年代开始,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近代化起步,在此过程中,社会几度更迭,中国社会在曲折中艰难跋涉。

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就为我们多方位全程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作者认为,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有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

本书语言优美,角度新颖,处处可见发人深省的观点,读后让人爱不释手。中国近代史在必修三册上都有内容,并且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近代史的内容相对重要,读陈旭麓的大作能够使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更全面,对教学大有裨益。

下面我简单列举几例,与大家共飨。

立宪派是维新派、保皇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夺的着重点不一样,依次形成为三个不同段落的分称: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这些变换的称号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也略寓褒贬,但改良派一直是他们的总称。在讲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时对这些名字我也是略懂一二,但不甚了解,给学生讲解也是半天说不明白,经陈旭麓这么一说,简单明了。

在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因此变异服饰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的外在表现。它的更新,往往是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正因为如此,近代一些力主革新的进步人士常常把异服饰同政治变革相联系。这个时候我们才更加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推动服饰革新,这里面不仅仅是外表的好看与否,还蕴涵了更多的内容,从而使我们对课本的理解更深。

作者对义和团的论述为:暴烈的排外主义行动中蕴含着经济意识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多重的历史内容,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正义性,又决定了这种正义斗争的历史局限性。辩证的看待义和团运动,短短数语,思想的深刻性已显现出来。

书中这样浅显优美的文字处处可见,有见地性的论点也是层出不穷,几百万字的著作,读着都让人不觉得累,我想这就是大作的魅力。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要想在课堂上拥有胸藏万江凭吞叱,笔有千钧任翕弘的气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底蕴只有读书能给我们。

有人说,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的学习者,阅读是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黄庭坚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现在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高中老师,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从我来说,很多时候就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开脱。有时候想想,长久下去,坐吃山空,自己也觉得非常不好,哪怕是随便翻翻。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500字


前月购得陈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观后,感慨良多。

老实说此书史实被很多书籍引用过,很多题材耳熟能详,不怎么新鲜。但陈先生的观点却足以令人赞赏和欣慰。书中不再以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的绝对性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这些观点出自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史学家笔下,确实难能可贵。也反映了国内学术的提升。比如对于太平天国的评述、对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对于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纠葛等等,以史实为依据,不再遵循既定的说法,颇发正统文字不言之语。

读完全书,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要算第十三章《假维新中的真改革》,所以如此,大概是由于我们在关注清朝最后十年的历史的时候,往往更多从革命党、从北洋军阀的角度去看了,而忽略了当时的正统政府在做什么。恰恰是这个忽略,使我们往往以为既然是落后的政府,即使在庚子事变、签署《辛丑条约》后,也一定仍是腐朽、不知悔改的,因此才有最终的灭亡。但我们的角度产生了错误。陈先生在书中通过事实告诉我们,最后的十年,清政府固然仍然落后,但并没有坐而等死,恰恰相反,区区十年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出台,一系列重要的实践的发生,注定这十年的主角不应被完全忽视。创新学、练新军、建工厂、修法律、改政府、废科举、五大臣留洋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值得关注,于是连陈先生也感叹,清末这十年的改革成果在民国初年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大部分保留并延续使用了。也就是说,这些改革确确实实是正确的改革方向,是对国家有好处的。

但结果人人知道,清朝毕竟灭亡了,在李鸿章、张之洞、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后不久,在康梁依然活跃的年代,迅速的灭亡了。新学和公派留洋的的学生成了推翻政府的主力,新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新式工厂生产的枪炮调转了枪口,清政府的十年维新换来的只是加速死亡。

是维新还是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适得其反,让我们看看陈先生是怎么说的。他把清政府在改革中的灭亡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先天不良

尽管清政府1901年1月29日发布了预约变法之上谕,承认了没有一成不变之治法,但终究没有摆脱万古不易之常经,使得这次变法依旧缺失了先进的理论基础。其对变法范围的限制,最著名的文字是: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有此限制,当时贤良如张骞,权臣如张之洞,在当时的环境下,又有什么可能再次开创一个同光中兴的局面呢?

第二、 旧人办新政

新政是由一批曾经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任务完成的一次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尽管最坚定的顽固派在庚子事变中已经或死或流,但这些临危受命的改革权臣们,其根本特性冲淡了新政的革新色彩,限制了新政的可信度和深入的发展。想想一个言出而不行、甚至庙堂之言与实际操作差距极大的改革,其结果恐怕只能带来负面的效应,使社会混乱,成为王朝的催命符。

第三、 传统和既得利益的双重阻力

这点好理解,不多说了。

不可能成功的改革,其起始和过程如此,其结果可想而知,但过程中的一些举措仍不失为成功之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在清灭亡之前颁布的《实行宪政谕》。无怪乎陈先生在本章最后感叹:历史有情乎?无情乎?

中国当时的社会复杂度也确实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所能比拟,这也导致了中国在清王朝灭亡后,不可能马上出现一个新型的国家,新的灾难只是在延续。

读了陈先生的文章,联想起姜鸣在书中那些充满魅力的人物,以及现实中最近自己的颇多感触,不仅兴从中来,提笔作词一首以记之。

鹧鸪天

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朝未远有余荫,中兴渺渺泪盈频。

清流名士湘淮客,未敢风流揽万钧。

汉丞相,楚将军,关山西望满乾坤。

秋夜小楼休独饮,逆水江心月满身。

相信《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读后感(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