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16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6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_1600字。

四大名著是我国的瑰宝,其影响力已经不亚于任何一本世界名著,看四大名著电视剧有时候不必阅读差,只是阅读是另一种感觉,读名著为读者提供了更多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提高读者的想象力。读了名著书籍后,有时候会豁然开朗,对自己很有帮助。那么,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_1600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1600字

书名:三国演义

类型:四大名著

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不是水浒传)。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再加上近些年很多的三国演义相关的影视、游戏作品,内容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了。这里就不对具体的内容做介绍了,就谈谈我的三国故事。

第一次通读三国演义是在高一暑假的时候,当时读的是通俗版的。当时读三国,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写语文作文收集素材。毕竟整个高中时期,我都是一天写不出来一个800字的文章的,收集素材迫在眉睫。

当时读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之后,确实有点效果。然后作文里面各种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过关斩将、三顾茅庐、横槊赋诗等等,只要是作文就想法往上套,现在想着都满屏幕的尴尬!这种作文,让我总是有种走投无路,逼上梁山的感觉。算了,噶事不提,一会跑偏到水浒了。

后来倒是没有看过书籍了,改看三国影视作品了,从鲍国安版三国,再到陈建斌版三国!从三国志再到三国杀,反正三国相关的事,从来没断过!

当然中途也曾参与各种八卦帖子,三国武将里面谁最牛?这个问题大家貌似没有异议,确实是吕布。但是如果问谁排第二,谁排第五?那么这个问题估计和“计算机行业最好用的语言是什么?”有的一拼了!

三国相关的内容接触这么多之后,不知什么时候,心中有个疑问,那就是:到底是什么内容,能够让三国演义雅俗共赏的?

俗人一个,三国演义的故事很精彩,古代战争场景描写也还过得去,权术谋略也很给力,这些我到还是能欣赏的。但是,三国演义的精髓部分有哪些呢?这个问题倒是没能答上来。

直到不经意间,看到一个人本教练模式相关的书籍。这本书里面剖析了三国演义中各种用人之道,识人之术,同时也分析如何做领导,如何辨别领导的才能等等内容。这才让我对三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于是,本次阅读我着重于看书本当中的识人之术。

比如官渡之战时,曹操怎么就知道许攸是真的来投靠呢?因为需要说了几个曹操没法怀疑的理由:曹操军中没粮,如果袁绍分兵攻打许昌,曹操必败无疑。那么许攸的假投诚,就显得多此一举。

再比如赤壁之战时,周瑜怎么就知道蔡和蔡中是假投降呢?周瑜的分析是:蔡和蔡中投降竟然是没有带来任何家眷,乱世稍有不慎,就是满门灭族,投降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不带家眷呢?

再比如诸葛亮与司马懿祁山对垒时,司马懿设计让孙文诈降诸葛亮,诸葛亮则是让孙文先立功,孙文一回合就斩了假的魏军先锋秦明(先锋官秦朗之弟),诸葛亮则是因此断定孙文诈降。因为司马懿不是一个用人不明的人,不可能用一个武功平常的人为先锋,因此断定是阴谋。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通过这些例子来锻炼辩识能力,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后续可能还会再读三国,因为还可以从领导力的角度来阅读三国。比如,刘备怎么就能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三分天下的呢?曹操凭什么就能够少年得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呢?孙权能够知人善任,那么他又是如何知人的呢?诸葛亮如何调兵遣将,如何让人心悦诚服,甘受差遣的呢?

再比如袁绍为什么就败了呢?曹操这么牛,怎么就有赤壁之战的落魄呢?关羽张飞都是身首异处,为啥不得善终呢?刘备的夷陵之战为啥败了?等等等等。

当然,三国演义,是演绎,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杜撰出来的,不能尽信。里面也充斥着牛鬼蛇神,比如于吉半仙、关羽睁眼吓曹操、然后各种的呼风唤雨等等操作,很可能就是作者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瞎编乱造的。

当然哪怕是三国志也不能尽信,毕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保持怀疑的态度读史书才好!

这次三国,读了整整一个月的。就到这里!

完~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1600字2024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三国,不管你喜欢三国中的哪些人物,都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是个群雄逐鹿,展示才华的大时代。《三国演义》正是这样一部对于三国时代故事加以演绎修饰的书籍,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见其重要程度。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了《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品《三国演义》_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翻开这本书《三国演义》,里面栩栩如生的各个人物又活生生的出现在我面前曹操的阴险狡诈,刘备的意气风发,关羽的坚贞不离,诸葛亮的机智勇敢他们都曾经手握大权,都为了国家而战,可我们也不难看出,里面的每个人物也都有精神上的区别。

正所谓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刘备当年也只是一个小官,可他靠的是爱民之心是仁义之心。就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刘备强。而曹操呢,只是一味的欺压百姓,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每一个人,让人见了他就觉得害怕,于是衷心便也一去不复返了。

可曹操并不也全是缺点,从后面的故事中我们发现最终还是曹操赢得了胜利,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就是正是奸诈,帮助了他夺得权位。因为他曾在几年的奋战中攻下过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许多的人都信他,这就为今后的魏国打下了创建的基础,之后,他又用计谋得到了当时皇帝的信赖,这更有助于他与其他两国对抗,。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获得了许多勇士,形成猛将如云的气势。

大家都知道火烧赤壁这个故事吧,当年魏国气势如虹,却错杀了自己国的大将,可只用了几年时间,又像咸鱼翻身,一下子打倒了其它二国,所以他也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只是方法不是正路,他的广阔的胸襟同时让我们无比敬佩!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年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

《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例如:官渡之战,此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之前,曹操不仅兵力少,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位置。但曹操客观地分析了局势(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跟据战场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乌巢),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其间各人性格展现的淋淋尽致,战场画面的描述也可圈可点,不失为精典。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还有许多历史冤案:周瑜,性度恢阔、曲有误、周郎顾,与《三国演义》中周瑜完全相反;鲁肃本是一代英雄,结果被说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曹操

在我还未看《三国志》前,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并为关公华容放曹、败走麦城而捶胸顿足,还对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恨之入骨。先在回想,儿时美好的回忆被真实打碎,失望、后悔、伤心最后脸红。

而今吾已长大,理智少许,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这说起来很轻松,但要实施并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并非易事。

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还46天就开学了,这个班里个个都是高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学,当效吴下阿蒙。

亲爱的四大名著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_16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三国演义读后感1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