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高中人生哲思录读后感800字

高中人生哲思录读后感800字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500字(3)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人生哲思录读后感500字(3)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500字 第(1)篇

1)我们随意的生活,不大费脑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围的事情,例如哲学。内容是周国平的文字的一个摘录,形式是像辞典那样按照主题和关键词加以详细分类。

2)很多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其中谈读书和写作,安静和人性,这些内容都很好。

3)文章简洁,凝练,文笔相当好。周国平老师是哲学家,看他写的文章,带给读者思考。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的书籍,是周国平老师《人生哲思录》,该书是周国平先生对人生的哲思妙语的语录大全,比较适合第一次接触哲思概念的爱好者,本书从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四个方面,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感悟。阅读此书是比较愉悦的精神享受,作者会把你平时在生活中思考的疑难而不得解的问题,通过他凝练的文章,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作者本身对生活深思熟虑的感悟写出来,给人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和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步步去解决自己的困惑,通过阅读哲学家的书籍,对我们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更重要的是自己有话可说。在生活和经历中去思考,这并不是难事。

读《安静》一文中,有记忆深刻的一句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和老子主张的“守静笃”很像的言论。

我自己很喜欢“安静”这个词,相信安静的力量,林清玄也说过,安静无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个更深广、更澄明的所在。可是在这个变化更替的快时代,想要真正的安静很难,只有在认真生活工作之余保持这份本真的心态,很多时候一个安静的人并不被大家看好,都习惯了热闹的生活,当然也喜欢活泼的人儿。我自己二十几岁,对青春有很多疑惑和思考,身边同龄的人很少有人追求本真的生活,逐渐在社会上历练的这几年接受了一些世俗的观念,比如:利益的驱动;物质的诱惑;贫富差异之后的随波逐流等等。

我们很难再真实面对自己,也不会花费时间去倾听心灵本真的呼唤,身边有真实的案例,有同事为了名利场上的职位薪资明争暗斗;有女生为了金钱而走上了一条容易成功而不可回头的不归路;还有女生会放弃明明相爱的人,选择一位没有感情而有金钱的人;更有甚者男生为了少奋斗几年,同样会选择一位并不真爱而有钱的女人。

安静的状态,是让我们在红尘俗世中摸爬滚打之后依然保持一颗本真的心,守护心灵的简单纯真,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好比一朵花,懂得给自己储蓄力量,使自己饱满,然后爆破,犹如阳光在清晨穿破乌云。

花开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完成,如同我们永远追求自我的完成。这就是安静,也是觉醒的力量。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500字 第(2)篇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推荐我喜欢的作家作品,真正的悟者能够从看破红尘获得一种眼光和智慧,使他身在红尘却不被红尘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出生寒门,还有一条路可以通往高贵。读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柔软,纸张的触摸感带来安静的思考。传统阅读方式更能养成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微信等社交媒体引领的阅读是浅阅读,读者还得具备较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才能寻求并转变适合自己有用的东西。

作品简介:

周国平老师《人生哲思录》,该书是周国平先生对人生的哲思妙语的语录大全,比较适合第一次接触哲思概念的爱好者。

本书从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四个方面,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感悟。阅读此书是比较愉悦的精神享受,作者会把你平时在生活中思考的疑难而不得解的问题,通过他凝练的文章,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作者本身对生活深思熟虑的感悟写出来,给人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

我们随意的生活,不大费脑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围的事情,例如哲学。内容是周国平的文字的一个摘录,形式是像辞典那样按照主题和关键词加以详细分类。很多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其中谈读书和写作,安静和人性,这些内容都很好。文章简洁,凝练,文笔相当好。周国平老师是哲学家,看他写的文章,带给读者思考。

推荐理由:

《人生哲思录》周国平擅于用文学贴近生活的方式谈哲学,书中提到的一系列思考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讨论了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和精神家园四个部分,把哲学中对生命的意义、死亡和自我很多晦涩难懂的问题用信手拈来的文字表达的很清楚,把哲理融入现实生活中深受读者青睐,从他平和的文字中获取对哲思的思考,最终作为读者可以得到启迪。

把生命的意义和难题,化复杂为简单,让读者开始注重内心变化,看着自身的经历和磨难,懂得重新去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最终换来心灵的启迪,保持一颗柔软心,获得思考后的智慧,生命历练之后的美。内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炼。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500字 第(3)篇

周国平老师《人生哲思录》,该书是周国平先生对人生的哲思妙语的语录大全,比较适合第一次接触哲思概念的爱好者。

本书从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四个方面,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感悟。阅读此书是比较愉悦的精神享受,作者会把你平时在生活中思考的疑难而不得解的问题,通过他凝练的文章,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作者本身对生活深思熟虑的感悟写出来,给人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

我们随意的生活,不大费脑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围的事情,例如哲学。内容是周国平的文字的一个摘录,形式是像辞典那样按照主题和关键词加以详细分类。很多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其中谈读书和写作,安静和人性,这些内容都很好。文章简洁,凝练,文笔相当好。周国平老师是哲学家,看他写的文章,带给读者思考。

推荐理由:

《人生哲思录》周国平擅于用文学贴近生活的方式谈哲学,书中提到的一系列思考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讨论了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和精神家园四个部分,把哲学中对生命的意义、死亡和自我很多晦涩难懂的问题用信手拈来的文字表达的很清楚,把哲理融入现实生活中深受读者青睐,从他平和的文字中获取对哲思的思考,最终作为读者可以得到启迪。

把生命的意义和难题,化复杂为简单,让读者开始注重内心变化,看着自身的经历和磨难,懂得重新去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最终换来心灵的启迪,保持一颗柔软心,获得思考后的智慧,生命历练之后的美。内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炼。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当今世界,用酒池肉林描绘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并不为过。人们追求的是速度、效益和规模;谈论的是票子、房子和车子;爱读的也大多是能给自己带来成功和利益的诸如《制胜之道》、《攻心为上》《处世经典》之类的书籍。笔者早已步入不惑之年,在懒散中也读了一些书,但能给自己带来深深触动的则是近期所读的一本哲学书,书名叫《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包括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四部分。这本书作者用他的经历,他的思索,他的沉淀,表达出他自己对人生各种问题的看法,而其中总会有某些问题是你曾经遇到过而困惑不解的,或没有再继续往下探究的,你会突然在他的解读下豁然开朗。比如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偶尔我们会想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呢?是成功?是占有?有钱地位?好像都不是,因为作为我们个人,最终都逃脱不了死亡,而地球乃至宇宙也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最终也逃脱不了毁灭的可能,最终一切都归于零。那么我们今天的一切是否有意义呢?《人生哲思录》告诉我们生命的终极意义问题是无解的、没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这些问题才可能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周国平做了一个比喻,人生即是道路又是家,把人生当作家,让心灵得到休息;知道人生是道路,让心灵有超越的追求。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那么只要活着,我们就在旅途上,人在旅途上,怎能没有乡愁?乡愁使我们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灵魂的永恒故乡。各位教师朋友,我们不正是灵魂的工程师吗?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不就是引领着同学们不断追求和探索真善美吗?也许我们清贫,但是我们充实。周国平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和人生的境界。他说,生命神秘而珍贵,我们要懂得大自然的生命现象,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一棵树、一只昆虫,从心底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博爱之心。前段时间网络热议道德滑波,事因是从老人倒地没人敢扶,小女孩被车碾压几十人围观说起的。如果你见利忘义、袖手旁观,就不要怨怪这是一个道德滑波的时代。如果说道德滑波,也许我们都有一份责任。倘若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会化作美丽的风景。还有谁不愿生活在美丽的风景中呢?

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周国平难解难分的情结,他在追索中体验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上,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周国平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颓废者会把人生当成零,堕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又会把人生看作全,激起占有的欲望。其实人生既是零又是全,用全来否定零,反抗虚无,用零来否定全,以约束欲望。能达到零和全的统一,就是超脱。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只要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人生哲思录》的读后感2000字


摘下手表的这一刻,我坐在寝室,除我之外,再无一人。安静地聆听自己与心灵的对话,世界忽然如此温柔。

题记

人生的每一时刻,我都希望心中有一座坐标系。它高傲地屹立在心湖中央,指引我生命的航船驶向前方。生命的航道九曲回环,看似波澜不惊的表面,或许暗藏着风云涌动。生活逼迫人思考,困境激励人成长,挫折拷打着年轻的信仰。似水年华里,我们都躲不开生命理想的追问。

你是否整日形色匆忙却碌碌无为,你是否为生活奔波却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你是否始终葆有火热的希望,哪怕承认失败、独自彷徨、接受孤独,乃至于忍受绝望?

这就是生命理想的追问,这就是灵魂惊心的呐喊,这就是心灵真实的诉求。

身处弱冠年华,命运好似有意煎熬年轻的心,偶尔让人踌躇满志,偶尔却让人万念俱灰。一颗奋斗的心难以平静,它既勇敢坚强,又百孔千疮。青春的岁月里,内心深处应住着四个人,其中两个是你含辛茹苦的父母,其中一个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理想姑娘,另外一个,当是能教诲你、渡你苦海慈航的老师。

现在的我,已经把周国平当成了住在心中的老师。他不曾教过我一堂课,不曾授过我一册书。我也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没有见过他一面,更不关注他的微博,不追逐他的脚步。如果有朝一日他从我身旁匆匆走过,我的心灵可能会一阵乱颤,可小鹿乱撞之后,我依旧不知道从我身旁掠过的这个男人,竟然是洗涤我生命纯度的源泉。好像在这个世界上,他与我无关,可我知道,他离我近得再也不能更近了这是一个男孩对一个男人虔诚的仰望,这是一个男人启迪一个男孩,赠予他驱散心灵阴霾的光芒。

一个人文化修养如何精深,不应该看他的学历,而应该看他的谈吐。一个人有没有阅读的品位,不应该看他藏书的数目,而应该看他枕边的读物。枕边无书的人生活没有情趣,枕边无好书的人情趣难见高雅。枕边有一本好书,深夜随手可触,漫长的漆黑的孤独的长夜,人总不至于被高尚的心灵所遗弃。至少,他可以分明感受到,在古今中外的黄卷青灯中,无数伟大的灵魂在坚守着人类的信仰。他们的忠诚,远胜于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他们在为人类的原恶忏悔,他们在为人类的欲望赎罪。

我的枕边,近三个月,都安放着周国平撰写的《人生哲思录》。睡前翻翻这本书,醒后常常看上几段,怡然之至,乐此不疲,心灵也受到极大的宽慰。放在枕边的书,既无须拿来向人炫耀自己的才学之高,也无须应付名目繁多的考试,便也看得意之所及,随性之至。有时候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像个趾高气昂的将军;有时候推敲揣度、字字深思,似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然而,每次合上书页,便好似满腔清气盈体、精神抖擞,人生的旅途似乎也愈见明晰、愈见开阔。

这个时代愈趋浮华,世界聒噪得不愿安静。世俗的空间避不开叽叽喳喳的喧闹,心灵的窗户便掩得更加严严实实。思想挣脱不开枷锁,生活呼吸不到自由,心灵便时而感到惊慌的局促,时而感到落寞的寂寥。好在,我的枕边还躺着周国平的书籍,我的脑海还珍藏着他对我生活的启示,流动着我对他言语的思考。

金庸先生在小说《神雕侠侣》中曾有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年少时读来不甚了了,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深感这轻描淡写的一句,竟道破了生命的真谛。当抑郁积胸、无从发泄却又无可遏止之时,只得嗟叹身如飞絮,命似琴弦。这个时候,不妨沉下心来,读读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看看哲人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听听思考者对生命理想的追问,往往有助于我们聆听心籁,拜访自由。或许,并非人人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但是这丝毫阻止不了我们追求睿智生活的脚步。

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瞬时的晴天霹雳让人无法接受之时,在压抑痛苦、困顿迷惘中,我摸寻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的本质绝非享乐,而是苦难,是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当人生得意,意气风发之际,在顺风顺水的生命之河里,我不经意邂逅了这样一股清流成功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直接面对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会太看重它的;当异乡求学,深感寂寞,无处话凄凉之时,在冷寂的秋风中,我因缘际会般拾起了这样一枚枫叶靠内心的力量战胜寂寞的人,必是诗人和哲学家;当少年萌动,情窦初开的青涩年华,这样一句温柔的提醒霎时温暖了我不知所措的心灵到世上来一趟,为不多的几颗心灵所吸引,所陶醉,来不及满足,也来不及厌倦,又匆匆离去,把一点迷惘留在世上。

这就是周国平,这就是《人生哲思录》中启迪生活的智慧。这种处世的高明来得如此清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言语算不上锐利,但在韬光养晦的世事感悟中,随处可见作者对人生深刻的洞察,不着痕迹,不露锋芒,却含蕴着一股透人心脾的力量。这股力量仿佛挟带人生大困惑与大情怀而同来,处处动人心魄,却又似乎只是松间的一缕月光或石上的一溪清泉,像雾像雨又像风,让人似懂非懂,捉摸不透。

周国平说,我是一个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但愿,我们都能拥有如此坦荡的情怀,从容笑对生命理想的追问。

廉政哲思录,读后感


篇一: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年初的时候购得此书,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本书一直在我床头陪伴着我,每天或每两天读一篇。渐渐地,这种阅读成了睡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阅读对于生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洗礼。曾经看到有人给这本书这样的评价“读了这本书,她使粗暴的人变得温柔;使懦弱的人变得坚强;使无主心骨的人变得有主见;使破碎的心重新得到吻合;使矛盾的双方重新言归于好;使??”的确,《人生哲思录》就是有这样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起初是被书的封面所吸引——简约,淡定从容的风格,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平静与充实。打开书本,周国平先生用最平凡的语言把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突然发现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精神家园??

在这么短短一篇读后感中要细谈此书给我的震憾与感动,那真的是天方夜潭了。这里我只能挑几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词,也是书中的几个短篇书题,来谈下自己的感受。

《独处》――“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出身来,回到了自己”。

我也喜欢一个人周末沐浴在阳光下悠然看书喝茶的感觉,也渴望一个人住在大山里没有电话骚扰没有熟人滔滔不绝地交流自己安安静静地呆着的感觉。在家的时候,喜欢经常体会外面下着雨坐在窗户下,看着外面绿油油的树木和庄稼。非常同意周先生的这句话“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可是现在的生活总体来说还是一种群居生活,现在的人们总是缺乏了些许独处的机会,我总觉得这是很大的遗憾。正如周先生在书中所述“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 。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当时念到这段话时的震惊。

《沟通》——“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但是,前提是人类和人类精神的存在,人类精神的基本价值得到肯定。唯有置身于人类中,你才能坚持对于人类精神价值的信念,从而有精神上的充实自足。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

这是《人生哲思录》第259页关于“沟通”这一主题中的一段话,我想这里谈到了,人离不开人类,一个人再独特,再独立,你依然离不开人类这个种族,因为个人的精神的独特都缘于对人类精神价值的追求,离开了人类群体,你的独特的精神价值就失去了根,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虽然,有很多人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精神,正是依赖于它对人类精神的不断探索,谁也不能保证你找到了人类精神的全部,人类的精神需要每个人根

据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去展现。

一个人的价值与整个人类的价值连在一起,才能散发出其魅力。只有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精神才能丰富和完善整个人类的精神领域,所以,个人的存在依赖于整个人类的存在,依赖于整个人类精神价值的存在和认同,人类的精神价值同样离不开独特个体的价值的展现和发挥,试想如果没有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怎能拓展出不同的思想领域。怎能启发我们后人、沿着不同的方向去发现人类精神的秘密。谁又能保证或预言你就是人类全部精神的发现者。既然无法保证,任何人都有权利也有可能通过不同的视角寻找人类精神。所以,你再优秀,也不要以为自己是上帝,是如来,是天神,怀有你自己的独特性就足矣。尊重别人的独特性。

《超脱》――周国平先生提倡人需要重视精神活动,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间,而不是每时每刻都被琐事所占据。他不反对事业和忙碌,但需要与自己从事的事情适时适当地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的一个诗句是“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韬略。

超脱是要与忙碌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给心灵一些空间和时间,来回味体会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脱又不能过于深刻,完全脱离于忙碌和世俗,游离于人间肤浅之外,甚至遁入空门,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结果。

《自足》――讲的也是空灵。和作者一样,我的性格也是两个方面;一个好动,想尝试各种新鲜和好奇,想体验人生各种可能;一个好静,经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记得好长时间的习惯是晚上睡觉之前回忆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习惯。

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在和一个灵魂沟通。很多特立独行的人走了,但他留下了他的思想,启迪着后人,我想即使在当代他没有感觉到它的思想被认同,但他仍然坚信,仍然有一种期望,有朝一日,能与人沟通。书面文字可以引人深思,可以让自己更有思想。

最后想以书中这样一段话来结尾:“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不断丰富自己的灵魂吧!你会享受到最大的快乐!

篇二: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年初的时候购得此书,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本书一直在我床头陪伴着我,每天或每两天读一篇。渐渐地,这种阅读成了睡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阅读对于生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洗礼。曾经看到有人给这本书这样的评价“读了这本书,她使粗暴的人变得温柔;使懦弱的人变得坚强;使无主心骨的人变得有主见;使破碎的心重新得到吻合;使矛盾的双方重新言归于好;使??”的确,《人生哲思录》就是有这样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起初是被书的封面所吸引——简约,淡定从容的风格,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平静与充实。打开书本,周国平先生用最平凡的语言把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突然发现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精神家园?? 在这么短短一篇读后感中要细谈此书给我的震憾与感动,那真的是天方夜潭了。这里我只能挑几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词,也是书中的几个短篇书题,来谈下自己的感受。 《独处》――“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出身来,回到了自己”。 我也喜欢一个人周末沐浴在阳光下悠然看书喝茶的感觉,也渴望一个人住在大山里没有电话骚扰没有熟人滔滔不绝地交流自己安安静静地呆着的感觉。在家的时候,喜欢经常体会外面下着雨坐在窗户下,看着外面绿油油的树木和庄稼。非常同意周先生的这句话“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可是现在的生活总体来说还是一种群居生活,现在的人们总是缺乏了些许独处的机会,我总觉得这是很大的遗憾。正如周先生在书中所述“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 。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当时念到这段话时的震惊。 《沟通》——“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但是,前提是人类和人类精神的存在,人类精神的基本价值得到肯定。唯有置身于人类中,你才能坚持对于人类精神价值的信念,从而有精神上的充实自足。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 这是《人生哲思录》第259页关于“沟通”这一主题中的一段话,我想这里谈到了,人离不开人类,一个人再独特,再独立,你依然离不开人类这个种族,因为个人的精神的独特都缘于对人类精神价值的追求,离开了人类群体,你的独特的精神价值就失去了根,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虽然,有很多人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精神,正是依赖于它对人类精神的不断探索,谁也不能保证你找到了人类精神的全部,人类的精神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去展现。 一个人的价值与整个人类的价值连在一起,才能散发出其魅力。只有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精神才能丰富和完善整个人类的精神领域,所以,个人的存在依赖于整个人类的存在,依赖于整个人类精神价值的存在和认同,人类的精神价值同样离不开独特个体的价值的展现和发挥,试想如果没有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怎能拓展出不同的思想领域。怎能启发我们后人、沿着不同的方向去发现人类精神的秘密。谁又能保证或预言你就是人类全部精神的发现者。既然无法保证,任何人都有权利也有可能通过不同的视角寻找人类精神。所以,你再优秀,也不要以为自己是上帝,是如来,是天神,怀有你自己的独特性就足矣。尊重别人的独特性。 《超脱》――周国平先生提倡人需要重视精神活动,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间,而不是每时每刻都被琐事所占据。他不反对事业和忙碌,但需要与自己从事的事情适时适当地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的一个诗句是“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韬略。 超脱是要与忙碌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给心灵一些空间和时间,来回味体会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脱又不能过于深刻,完全脱离于忙碌和世俗,游离于人间肤浅之外,甚至遁入空门,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结果。 《自足》――讲的也是空灵。和作者一样,我的性格也是两个方面;一个好动,想尝试各种新鲜和好奇,想体验人生各种可能;一个好静,经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记得好长时间的习惯是晚上睡觉之前回忆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习惯。 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在和一个灵魂沟

通。很多特立独行的人走了,但他留下了他的思想,启迪着后人,我想即使在当代他没有感觉到它的思想被认同,但他仍然坚信,仍然有一种期望,有朝一日,能与人沟通。书面文字可以引人深思,可以让自己更有思想。 最后想以书中这样一段话来结尾:“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篇三: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在篇幅上来说比较短,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质朴平实而又不失诗的光华,从内容上来说畅达深邃而又渗透着哲学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于世。它让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复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让我知道人生的短暂,要合理利用时间。回归简单的生活必须有一颗淳朴的心,它让我躁动的心沉静安宁,它教我们淡泊名利沉淀自己。

《智慧》中告诉我们智慧和聪明完全是两回事,聪明是指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如具有机敏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而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足够的勇气和敏锐的眼光,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这就教会我们大学生要有勇气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更要有智慧来分辨二者的区别。

《真实》中告诉我们,人活的独特、潇洒一定要发自内心。如果你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给自己看,不是自己真实的性格,那么,你愈是表演的真诚、独特、潇洒,你实际上却活的愈是做作、平庸、拘谨。大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时刻,太看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无益于我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周国平一直着重于内在和灵魂的超脱,不难从《真实》中看出他强调的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即一个正直的性格,而性格是否正直也表现在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方面。

读《安静》时想到,现时社会上一些世俗观念也进入了学校。利益的驱动超越了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了精神的愉悦。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环境中我们又如何做学问?摆脱外在的虚名、浮行,保持一份心灵

的恬淡,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沉淀自己,积蓄力量,成就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们大学生正确的选择。

《读书》中周国平认为,读书不在于破万卷,重要的是读书时的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用品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破万卷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是在于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是自身精神的丰富和成长。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就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要有从容的心境。大学时期是我们养成读书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培养的就是我们读书的习惯和无师自通的能力。同时读书也提高了我们的觉悟,进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从中得到某种教化。更重要的是,大学读书的多少决定我们以后发展潜力的大小。读的书越多我们的发展潜力就越大,因为我们有厚度,这个文化底蕴的厚度,也决定了我们发展潜力的高度。

《人生哲思录》的积极思想给我注入了前进的动力,在浩瀚的生命之岸,我自豪地告诉你———世界,我追求过,奋斗过,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没有停止过拼搏,而这个造就了万物的世界也将欣慰地回答:只要你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

沉思录读后感500字(3)篇


沉思录读后感500字 第(1)篇

《沉思录》是一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斟酌的哲学书,表示第一遍没有读透太多,三分一是英文,快快略过。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记载了他与自己的对话,书中记录了作者追求摆脱激情和欲望,希望获得冷静而达观的生活态度,阐述了理性与死亡的关系,同时要求人们常常自省,摒弃无用和琐碎的思想。作者直指自己的内心,像站在镜子面前完全地剖析自己,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你开始沉思,面对死亡,理性,激情和欲望,虔诚,仁爱,克制,品德,我在生活中是如何面对的?自己做的到底够不够好?可不可以做的更好?

书中总让我有熟悉的触动,会让我联想起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德经,释迦牟尼的佛教,笛卡尔的哲学,结合在一起,一边读一边做笔记。下面是我认为对我有影响的句子,滑下来。

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斗戏中的党争;从他那里我还学会了吃苦耐劳、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要干预他人的私事,不要听信诽谤之言。

不使自己忙碌于琐碎之事,不要相信术士巫师之言,驱除妖魔鬼怪之类的东西;学会了不挑拨离间,既不热衷也不畏惧争斗;学会了让人自由发言;学会了亲近哲学。

意志的自由,和目标的坚定不移;懂得了在任何时候都要依赖理性,而不去依赖其它任何东西

从文法家亚历山大那里,我学会了避免挑剔,不要苛责那些表达上有粗俗、欠文理和生造等毛病的人们

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一个人旋转着穿越一切,就像诗人所说的那样,打听地下的事情,臆测邻居内心的想法,而不懂得只要专注于自己内心的神并真诚地尊崇它就足够了。

人的一生只是一个时间点,物质处于一种流逝中,感知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是容易腐烂的,灵魂是一个漩涡,命运是难以捉摸的,名声是不根据理性来判断的。总而言之,一切属于身体的东西只是一条溪流,一切属于灵魂的东西只是一个梦幻。生活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名声过后就会被遗忘。

不断地思索着命运分配给自己的一切,力求使自己的行为公平,坚信自己有一个好命运,因为一个人的命运会伴其一生,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你是作为一个部分而存在的。你也将会消失在创造你的物质中;但是更准确地说,你将通过嬗变回归到繁衍原则中去。

真正美丽的事物并不需要任何附属品,除了法则、真理、仁爱以及谦逊。

 做必要的事,做符合社会利益以及动物理性的事,并且还要像所要求的那样做。

所谓的做好人的生活就是要对于他从整体中分得的那一部分感到满足,还要对自身正义的行为以及仁爱的天性予以满足。

要在每一次遭遇烦恼的时候都运用这条原则,那就是,这烦恼并不是什么不幸,而高贵地承受这烦恼就是一大幸事。

沉思录读后感500字 第(2)篇

我们总要留一些时间给自己去想清楚很多事。也许是一些烦恼也许是一些计划或者是什么别的。但大多数人的思想仅仅停留在事物本身,我觉得这本沉思录看起来写的深奥,但其实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的一些想法。但本质又是残酷的,需要我们能够批判的去对待自己的行为和周边发生的事物本身。这样才能使你更快的得到成长。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也可以在任何一页结束。在你有烦恼的时候,你可以翻翻它,与智者交谈。哦对了,这是一本中英文对照。

原文摘录

Throwing away then all things, hold to these only which are few; and besides bear in mind that every man lives only this present time, which is an inpisible point, and that all the rest of his life is either past or it is uncertain. 

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其它的生活,而是他现在的生活;任何人过着的不是其它的生活,而是他现在过着的生活。因此,生命的长久或短暂都是一样的。尽管已经逝去的是不一样的,但现在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因而,逝去的东西看起来仅仅是一个瞬间。

沉思录读后感500字 第(3)篇

你的生命会过去,你的名誉也会过去,甚至那些称赞的人也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如果幸运的话; 或许你能著书立作,后人会歌颂你的事迹,你将活在他们的生活里,但是这对于你而言又究竟有多少意义呢?过去你不再拥有,因为你永远也回不去,将来属于未知,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死亡那一天先来临。你拥有的仅仅是此刻,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皮肤,你的呼吸它们都在向你传递着微妙的信息,它们是如此美妙,是它们让你与这个世界有了交集。这个世界很大,大到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个人,家庭,国家,人类,生物,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你是站在哪个角度思考问题呢?而这些仅仅局限于我们所认知的部分,局限于人类的文明,我们无法跳出这种的局限性。世界也很美,它是如此的多彩,恰当的好处让所有的东西都处于合理的范围内,有快乐也有悲伤,有出生也有死亡,有好有坏,有正有邪,感谢造物把这个世界设计得如此美妙,更要感谢造物主给了我们好奇心,是它让我们跟神明产生了联系,以至于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魅力。

忏悔录读后感500字(3)篇


在任何时代,人们都会思考我是谁,从何而来,要去哪里,为何要去,到了又能怎样,活着有何意义,死了又魂归何处,还有来生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的人有了答案,有的人还在探索,有的人干脆不想。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生命的探索和疑问,没有停歇,但现在仿佛人们以忙碌来代替思考,等有时间思考,却害怕得到的否定的答案,迷迷糊糊地度过余生。生命是苦,是空,即便知道了,人们也会像本文说的,选择四种方式对待:结束生命,及时享乐,无知者无畏,忍受和逃避。至于人生该如何度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给过自己的答案,印度僧侣身无分文四处化缘也给出了答案,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给出了答案,红楼梦里各种人物的命运也给出了答案,西藏生死书亦对于死亡给出了答案,不过在于自己的选择罢了。最后作者体会到只有顺应自然的劳动人民得到了精髓,纯粹的不掺杂私利、派别斗争和政治利益的信仰,让他们获得了活着的意义,这句话和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出一辙。作者如果当时能接触到更多我国道家学说及佛学经典,恐怕早就找到答案了吧!

大学时读过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当时正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期,产生了很多共鸣,至今却不大记得,只记起与伟大的灵魂有同样的追问、同样的痛苦时,那种如饥似渴的探索,以及自身并不孤独的释然。再读此书,此时历经生活的风吹雨打,也受过中西方哲学浅显的熏陶,已不复当年的震撼,却仍惊叹于作者的虔诚和敢于自我坦白的勇气。相信大部分人都有对生命意义苦苦追问,却最终得出无意义的过程,这并不新鲜,难得的是走出这一虚无主义,发现并赋予生命以意义。作者从理性角度分析推导,得出生命无意义的结论,始终没问题。然而人不只有理性,信仰是理性之外的,真诚的相信并践行信仰,才有可能发现生命的意义。不同人的生命有不同的意义,寄生虫与劳动者的生命不能同等讨论意义。刽子手、酒鬼、疯子眼中的生命应该是充满灰暗和罪恶,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罪恶,但我的同类会感到忏悔,世界虽然不是非黑即白,但阅尽生活,心中必有自己信仰的是非善恶,远离罪恶,改善自我,大概是我这种人生命的意义吧。

文笔优美易懂的书,开始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生命终归死亡,以逻辑推断出虚无后,有没有意义?

在每一部科幻电影,小说,上升到哲学书籍时,我都在追问这个问题。

开始如托尔斯泰一样悲观,甚至因为这种绝望开始放弃对生活的追求或者抵抗。然后第二天读到未受教育的广大人民一章,我重新点燃了希望,满怀希望作者找到了方法,或者是逻辑的改变,或者是结论的改变。然而都没有,其实可以从他82岁离家出走的死亡,想到这点。可是我还是太期待了,等着他的新信仰出现。不过他去重新研究了东正教,在我看来是可笑的。基督教里各个派别仇恨甚至可以引起杀戮,上帝是用什么逻辑构建的呢?

但跟随作者思路,理解人类中的广大人民,我似乎找到了解释生的意义的方法,建立自己的信仰。爱!

爱是信仰,让自己能够影响的人感受到爱。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00字(3)篇


叔本华一直被定义为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他对幸福的定义为,躲避灾祸的能力。灾祸真的能躲避吗?未必,对于每一个物种来说,都是无能为力的,即使身为权贵,富可敌国,哪天苍天想给你一板砖,你都没有任何还手之力。乔布斯如是,令计划如是,邓朴方如是。这种灾祸不仅难以躲避,而且没有任何意义,在我们被称为十年浩劫的年代,邓朴方被逼的跳楼,落下个终身残疾,彭德怀,刘少奇被病痛折磨至死,他们的苦难有意义吗?确实有少数人,从苦难中爬起来,成长为强者,天降大任于斯人了,然而大多数人,只能像活着里的徐福贵一样,历经苦难,还只是活着而已。徐富贵经历了我们能想象到的大多数苦难,他出生在富贵家庭,却被骗光家产,想安分过小日子,却接连失去儿子,女儿,妻子,女婿,最后连孙子也失去了。这么多的苦难真的有意义吗?这不是生活的答案,苦难就是苦难,它一点意义也没有,不能因为万分之一的成功,忽视了大多数被苦难打倒,只能挣扎着活着的人们。因为有了人类,才发明了幸福,意义这些词语,其它物种闻所未闻,它们每天可能经历灾祸,它们都不知道这叫做灾祸,它们寿终正寝反而是小概率事件,可能不知道哪一天,就被吃掉了,或者病死,或者遇到车祸,或者其它天灾。来到这个世界,对于每一个物种,可能都是在渡劫,没有谁是为了享受幸福快乐而来,很多人羡慕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比如王思聪,然而他们的不如意之处可能并不比你少,因为他们获得幸福快乐的阈值太高,这可能真是造物主设计好的。从这个角度讲,对孩子是很抱歉的,不管给他们怎么样的物质生活,也难以避免其大多数时候不如意,甚至经历磨难。记得甄嬛传作者流潋紫接受采访时说“很多人以为甄嬛是一个人成功的故事,其实我写的是她如何失败,这一路上,她失去了朋友,姐妹,爱人,孩子,失去了纯真,失去了尊严,失去了一切宝贵的东西,只得到了权力”。今天的幸福已经被定义为物质条件,有了这个才有幸福,我们应该追求物质条件的富足,但是,不要等,等哪一天物质条件足够了才会幸福,或许那一天根本不会到来,抓住今天拥有的,珍惜今天拥有的,享受今天拥有的,这是我理解的幸福,因为中年以后,可能除了物质条件逐渐增加,其它东西我们只能渐渐失去。

这本书,我可能看的还不够认真。就浅浅地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人的内在很重要,即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免受无聊之苦,不介意环境好坏,不在乎周边人的评价。只有自由地徜徉在精神的海洋,我才会发现我有多么富足。我的精神世界就是我的财富,没有其他外在的欲望可以比这些财富让我感到更愉快。幸福是虚幻的,缥缈的,似乎就在眼前却又无法达到的状态,只要还有一点不满就会影响它的存在,所以它常常是否定的。而痛苦是肯定的,只要你还有欲望,你就还会感受到它的存在,那种求而不得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患了重病的患者不断祈求上苍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而却不能实现,也可以是你拼命想要得到的东西却得不到。因为这些你都是需要仰仗外界的帮助。虽然我们做不到幸福,但我们依然可以追求不痛苦的平淡生活,减少欲望以及对外界的依赖,多独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都会缓解你的焦虑和痛苦。最后再说一下运气,选择和努力。我们的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外在事件和一系列的决定共同书写而成的,外在事件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我们把它称为运气;而决定则是我们来做的,我们在命运给我们的很多条路上做出一个选择,而这个决定也会影响我们的运气。但运气好或不好,我们都决定不了,我们只能通过自己努力,尽量减少或者去除运气所带来的不好影响,或乘着运气之风,扬帆远航。接下来,有机会去拜读一下叔的其他书,类似于反复在文中出现的那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这是一部断断续续读的书,卡住的地方在于部分观点让我觉得渗透了他境遇的个人主义和”贵族优越感”。直到本书的最后两部分才感受到这位先哲的非凡精神性。阅读需要积淀,就象我因为刚看完防御的书及朱建军关于意象的书而激发了自己的想象思维,突然间对这样的文字通透明了:”正如衣服遮蔽着我们的身体,谎言也遮蔽着我们的头脑。我们的言语、行为和我们的整个本性都是虚假和带欺骗性的,我们只能透过这层外纱勉强猜度我们的真实情感,正如只能透过衣服估计一个人的身体一样。”

因为精神分析所做的繁琐工作有时只是证实了哲学家们直观获得的深刻见解,所以一直把阅读哲学类的书当功课在拓展,今天终于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引自叔最伟大的著作《意欲与表象》的两段不正是关于客体与主体,存在与表象,无意识驱力的表述吗?

”我们在人生历程中所作出的重大举措和迈出的主要步伐,与其说是遵循我们对于何为对错的清楚认识,不如说是遵循某种内在的冲动——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本能,它源自我们本质的最深处。

根据抽象原则行事是困难的,这要经过许多练习以后才能做到,并且,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抽象原则常常是不足够的。相比之下,每个人都有着某些与生俱来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深藏于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结果”

沉思录读后感(3)篇


沉思录读后感 第(1)篇

几年前就已拜读过这本实体书,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异常吃力,因为是第一次阅读这么深奥而富有哲理的哲学系书籍!这本《沉思录》就好比一块儿大饼,需要读者带着饥饿的心态一口一口地细嚼慢咽才是,切不可心急,不然会噎的慌。这是第二遍拜读,截然不同的体会与感悟,相对第一次阅读更加深刻而且充满趣味,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颗心灵被紧紧地交融在一起,深深被马克·奥勒留伟大的智慧所感动,越往后阅读越发觉自己的无知、愚昧、匮乏、浅薄、渺小… 转眼间,人生已走过三分之一,那些逝去并且荒废掉的时间希望还可以补回来,毛泽东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这种对知识的渴求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沉思录读后感 第(2)篇

作者是古罗马五贤皇最后一位,人称哲学皇帝,其实前四位的思想也基本接近斯多葛派,这个派别提倡守中道,遵循本性但又不放肆本性,遵循自然,一切都向内寻求。所以书中有很多现代理念的影子,什么自由啊,民主啊,理性啊。沉思录很有名,记得温家宝也推荐过,我想原因有两点:n1、作者是皇帝、人间之主、当世巅峰者。从这个高度出发,他是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世界的?n2、书中处处充满着善、节制、摒弃外物回归本心的教诲,或者反过来说,就是教人驱逐恶念,但是经由帝皇之手写出来的文字被神奇的赋予了一种高贵和坚定,以至于沉思录的语言特别容易进到内心,抚平你深处的过于激动或者过于悲伤的情绪。所以,这是一本摘抄语录,并常常自审的工具。附:2019读完的第二本书,下一本阅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n

沉思录读后感 第(3)篇

《沉思录》可以使我们转过来也关心一下自己的精神,可以使我们知道,对人的评价并不应当主要看财富的多寡或者物质的成就,而是应当主要看他的德性、品格和精神。物质财富上的成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甚至不是多数人能达到的,而心灵德性上的成就,则是任何身份、任何处境里的人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

总之,一种理智上诚实,但又随时准备聆听一种来自上方的感召的精神;一种在各种极端中保持平衡和恪守中道的精神;一种温和待人和坚定地因应万事万物的精神;一种超越和淡泊于权名功利的精神……或者更总括性地说,一种履行自己职责、磨炼自身德性的精神,一种按照本性自然而然地生活的精神,在现代世界里绝没有失去意义,甚至仍然是现代人最需要珍视的精神价值。

读后感1500字《哲思》


有人说,女人要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男人才能幸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才能幸福。遇上好的书,我们的灵魂才能如沐春风;遇上好的书,我们的思想才端正无邪;遇上好的书,我们的行动才能端庄文明。

真的,我成为了幸福之人。我拥有一段我将要和大家分享的持续了快三年的恋情。

高二的某个阴天,我在朋友的课桌上碰见了它,并且对它一见钟情!不早不晚,就在对的时间里我认识了它!不早,是因为它在我十六岁那个情窦初开之时出现在我生命里;不晚,是因为它在我愁绪连天之时及时挽救了我。这个相遇,就像当我在大雨中被淋得狼狈,被淋得无助时,一位绅士撑着伞走到蜷缩在屋檐下的我的面前,我抬起头就看到了并打心里喜欢上了他那样浪漫!

于是,我很快和它开始了第一个约会。要是平时,在蓝天白云的相陪之下我是不会想太多的,就不需要写日记来剪愁绪,理乱思的,因为我觉得好时光与其花在发呆或者想东西上不如用来认真学习。但为了它,我破例了,我偏要选择个风和日丽的好时间,用欣赏帅哥的花痴和他约会了。很奢侈,但不可惜。而且,学着宋慧乔美女的优雅,我泡上了茗茶戴上了放着纯音乐的耳机,然后捧着它看了一上午。最后,在他的催促下才合上它,轻吻了它一下。不记得那时具体看了什么,但我知道我看得津津有味看得从此爱不释手!

接着,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在树荫下,在草坪上,甚至在课堂上都试过和它人约黄昏后!

经过和它的一次次接触,我潜移默化地变化了。因为它的 对家人好一点,因为下一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我不再向家人大吵大闹 ;因为它的对自己好一点,因为一辈子不长,我不再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 因为它的 重要的人越来越少,重要的人越来越重要 ,我不再为与朋友的别扭而耿耿于怀;因为它的不要我的不要,不爱我的不爱,把灯关上连背影也不会存在,我不再颓废于自己的暗恋之中。因为它,我不用听座谈会也可以向一位位高考状元取经;因为它,我不用看《背后的故事》也可以领略一位位明星的风采;因为它,我不用打开优酷都可以品味一部部电影的内涵。

因为它,我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付出的只是两支雪糕的钱而已。

也许原本代替它的可以是一样脍炙人口的《意林》或者是《青年文摘》,但我偏偏选择了它。也许就是缘分吧,在我需要时出现的是它。就像偏偏梁山伯爱上祝英台罗密欧爱上朱丽叶那样吧。

但刚上大学那段时间我和它走散了。心里想着它,但就是无法找到它。书店里找遍了,报刊亭里问过了,图书馆里翻遍了,都没有。我急了,急到晚上做梦说家里收藏的那部分被妈妈当垃圾卖了。我醒了,第二天却幸运地得知可以提议图书馆订阅。就这样,我与哲思的情缘得到了再续。并且,当我发现我每次看它它都会比上一次褶皱一点时,我很高兴,它在这里也受欢迎了!翻着它,我的心灵就像找到了归宿,郁闷之情不治而癒。那种不亚于渔夫发现桃花源的豁然开朗之情又回来了。这种有点像失而复得的心情,让我更珍惜它了。自己也更成熟了。因为经过这次,我改掉了借书不看书的坏习惯,知道了装进脑海的知识才算是自己的。也因为它又改进版面了,我也时常提醒自己要像它那样与时俱进积极向上!

书不在多,有精则灵。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我不会博览群书,但我会读精一本好书。而这本书,就叫《哲思》。只要相信就会看到幸福的绿光。我相信《哲思》将是我的终身伴侣,时间会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山无棱,天地绝,乃敢与君绝!《哲思》,这个是我对你的约定,不仅仅是约会了。你会继续躺在我枕头下,你会继续是哄我入睡摇篮曲,你会继续是我写作的素材,你会继续是我安慰别人的良药!

《沉思录》读后感:人生便是朝生暮死


《沉思录》读后感:人生便是朝生暮死

世界上很多哲学家在不间断地探讨人生问题,人活着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答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好像是一个自然规律,毕竟人与动物有区别,人是有思想的,有的人为了信仰和事业甚至为了爱情,不惜生命,也有人苟且偷生,一辈子混日子。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过一句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这句话代表了大部分人群思想。今天的文明社会,很多人信仰宗教,把生命和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帝和佛祖上,验证了命与天的关联。2000年前一位叫马可奥勒留的古罗马皇帝,在戎马生涯中记录了一本《沉思录》。他崇拜神明,但在生与死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看法,他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他竭力用自己的语言试图解答人活着为什么生命究竟有无意义这些问题。这位帝王的思想对于现代人和未来的社会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样会令后人景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思索和寻找这三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答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是微观物资自然结合演化的结果,它经历了复杂的结合过程和时间考验,也可以这样认为人从自然中来,最后回到自然中去。《沉思录》作者认为:人生也是这样啊,昨天或前天你出生时从宇宙那里得到呼吸的本领,有朝一日你又要将它还回去人,从哪里得来的,便还到哪里去。这个观点实际是人们对人生的一个基本认识。有了这个认识你就不会惧怕死亡。小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他自己并不知道是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他是一块多余的石头,最初由一僧一道带来,最后又由一僧一道带走。单从故事表面上看觉得荒诞无稽,但它揭示了人从哪里来还得到哪里去深邃的哲学道理。

人生是一场战争,一段旅途。自然界里昆虫,出世以来就靠自己觅食,它的母亲只是提供了一个有食源的环境,能否生存全靠自己去努力。人比动物要优越得多,在幼年、少年完全由父母精心照顾,但仍然避免不了疾病的侵袭。人的一生除了要与疾病磨合外,还要与自然灾害相斗,与人相斗也是常事,特别是踏入社会后会遭遇各种风险,甚至会遇到恶人的伤害。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叙述了生物界必得进行生存斗争而不免遭遇重大的死亡。这是一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即适者生存。生活的艺术与其说像是跳舞,不如说更像角力,因为人生不可预见,必须牢牢地站稳脚跟,准备应付四面八方的攻击。因此,从广义上讲人生确实是一场战争。人生也是一段旅途,人生经历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就像行路一样,有时很顺利,有时也很艰难,当你即将走完人生时,你会感叹:人的生命如此短暂。

人生便是朝生暮死这个论点是对生命过程的高度慨括。人生是何等短促,何等卑微,昨天像是一滩黏液,明天也不过是一具木乃伊、一堆灰尘。生死之间不过一线之隔。死和生一样,都源于自然的奥妙。人的生命与生物界一样是有限的,一切源于自然的一种转换,终究会走向死亡,生命像割刈成熟的麦穗,这一批长出来,那一批倒下了。人一出世,就一天天向坟墓靠近,虽然有过它的旺盛期,但很快就会衰退直至死亡。美国的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有一句名言记住,你即将死去,这是在告诫人们,生命是暂短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随你的心灵和直觉,也正是生命意义所在。

死后最长久的名声微不足道所谓的名垂千古是什么呢?只是虚无罢了。很多人在人生中追求名利,总想留下痕迹和渴望美名,没有想到人死了什么也带不去,即使留下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会逐渐淡忘。《沉思录》中关于名声有很多叙述,作者认为追求名声是不明智的,他既对自己要求,也是对世人告诫:无论如何要谨记:你和别人都会很快死去,不久之后你们的名字也将被后人忘记。中国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有一句名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三国时期军事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不看淡名利,人就会失去志向。人生在世不可为名利和名声困惑,尽管你在世的时候名声大噪,死后也会被人遗忘。名利也是一样,生前获得了巨大财富,死后你却享受不了,即使几代亲属继承,最后也将散尽。人活在世界上,应该努力去探求生活的意义。

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好人做一个朴实、谦虚的人。一位古代的皇帝的思想境界超过了现代受过教育的人,他努力从哲学中去寻求生命的意义,他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生活中点滴做起,他从他身边人和亲属中学习别人长处和优点,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吧:朴素。善良、严肃、高尚、不做作、爱正义、敬神明、温柔可亲、恪尽职守。当他把生死看透后,并没有消极对待现实,而是在尽自己的责任,把手里的工作做好。抓紧时间奔向自己的目标。若要使品德臻于完善,就要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末日,既不放纵情感,也不麻木不仁,或者显得虚伪。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我自己一定要做个好人他就像一块裴翠,始终保持着天生的光彩。

读完了《沉思录》,深感人生短暂。如果始终选择在无意义的生活之中就犹如一具僵尸。其实在生命未结束时有很多事情值得人们寻求,追求更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更高尚的精神,要用尽自己的才华多创造一点美。无论结果如何,你努力了,你没有浪费时间。人生要像一盏灯一样,不到熄灭就不会失去光芒。

记住马可奥勒留留下的一句话吧:好好把握那只属于你的生活,也就是你现在的生活,那么你就能平静、安详地度过你的余生,成为一个与你内在的神明和谐一致的人。

人生困境整理术读后感500字(3)篇


人生困境整理术读后感500字 第(1)篇

人生困境整理术

李子勋

 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 人的生活总是在不那么确定的情景下继续着,尽管有些人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心思去预测与规划未来,做的时候,才发现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早知如此,花时间在对未来缜密的思考上就得不偿失了。生命没有多余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经历过的是你获得的而不是失去的。相信自己的过去已经竭尽全力,相信现在自己还在温柔地坚持,相信未来自己会很珍惜,生命就必定是一条自我完善之途。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很多执着、欲望、追求慢慢被一种宁静的、恬淡的情致所替代,我甘愿沉浸在平淡的生活与身边的人和事的琐碎中,不亦乐乎。我主张心理咨询不是看到问题,而是着力于交谈中的信息重构、扰动、催眠,以达成对来访者内在结构的松动与改变。内在结构指的是人看问题的基本方式,逻辑思维惯性,价值观与判断事物的概念系统

一句话被大家广为流传:“谁知道呢?” 自组织与中国佛家思想有很多共通之处,说的是诸事无常、法无定法之类的道理,其实人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人越执着于什么的时候,“什么”就离我们越远,当人试图放下那份执着,却又发现追求的东西已然正在我们手中。生活终将回报我们的善意,如果我们学会爱、坦诚、敬畏、孝顺、善良关怀、自由决策并乐于担当,会发现生活回报我们的远比我们付出的要多。 在我近十本心理学书籍里,一直隐含着这样的信息,就是把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用不同的文化去解读,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应,目的是希望把人从固化的心态中扰动出来

整理自我: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臣服命运”其实是臣服生命过程中的不确定,心理学说“无条件接纳”,印度思想家说“活在当下”,西方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东方人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哲学家说“存在决定意识”,讲的差不多是一回事。臣服命运不是随遇而安或者放任自流,而是自强不息、竭尽全力,却又不要太在意得失。相信所有过去你都做了正确选择我们需要改变一下对待生命的态度,珍惜每一个当下,但不要轻易去评价曾经度过的时光,因为此一时,彼一时,今天去评价昨天从来都不是客观的。

人生困境整理术读后感500字 第(2)篇

 2019002

在面对人生的各种困惑时,当我们内在的力量还未觉醒时,总是期待有一个救世主能够拯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慢慢的,内在的力量觉醒,才发现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唯有自救。

心理学和宗教给与人的并不是帮你解决了问题,而是让你苏醒过来,从过往的那条狭窄的走投无路中看到广袤的世界,原来眼前的路有千万条,并不是只有那一条。

在前行的路途中,不管如何的黑暗和崎岖,你都不会再依赖别人,更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离去而伤痛欲绝踌躇不前,而是自己点亮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不期而遇时,大家开心的走一程,缘散时便挥一挥手相互祝福,一路顺风,有缘再见,各自启程。

人生困境整理术读后感500字 第(3)篇

本书有可取之处,但凡是男人写的关于家庭和情感之类的书,一定要多留心眼,多思考。因为男人总是会从自我的角度来写,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女人,从自我需求的角度来弱化女人身上的能力,从而成为迎合男人的附属品。当然他们不会赤裸裸的说,我想让你变成什么样?而是在有意宣传女人要独立的时候,总是不忘说句如果女人怎么样怎么样,会赢得男人什么样什么样的尊重。就好比书中说的,不要揭穿那些以爱的名义在婚姻中肆意出轨的男子的谎言。试问,这种男人不揭穿他,难道留着他繁衍更多跟他一样人品有问题的后代吗?还是让他继续伤害无辜的人来满足自己作为雄性荷尔蒙的动物需求?实在是不敢恭维。这就好比古代男子一再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无用论是一样的道理。用文字告诉女人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实际上还是用文字胡弄女性应该如何赢得男人的欢心,如何取悦男子。真是堪比表面漂亮无比,品尝起来甜蜜无比的砒霜,糖心带毒,毒死你你却不知自己已死。再有,关于面子的问题,面子是自己挣来的,不是别人给予的。别人给得了你面子,也能扇的了你耳光。就好比,一个人能保护你周全,自然也能对你伤骨伤心是一样的道理。想要面子?可以啊,用实力挣啊~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3)篇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有点像现在的鸡汤文,看过后焦躁烦闷的心灵归于平静。

摘抄

我们因何而生,因何而活。对普罗大众来说,这是值得一生去探求答案的问题。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人类的历史,就是枪炮加玫瑰。

当下的人们,感受更多的却是内心的压抑,思想的混论,信仰的缺失。在这个被称为森林公园的都会之中,人们没有欢乐,只有疲惫;没有激情,只有惰性。

    我们是在这喧嚣的尘世随波逐流,还是在茫然的空旷与喧闹中,努力寻求灵魂独处时的宁静,让我们得以思索有关人,有关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有思考力的人生才是真正光明的人生。我们学会反躬自问,学会与人为友,学会与世和谐,更学会与自己和谐

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不要让自己为无关轻重的琐事奔波

特别是在捐赠的问题上,因为他的观点是,在这些事情上,需要关注的是做这些事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而不是注意通过这些举动来获取额外的名声。

这种既能坚强抵制某种诱惑又能在同时保持清醒的品质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格特征,而且也是拥有一颗完美灵魂之无敌者的明显标志。

住在一个有卫兵把守、每天穿金戴银、火把照得通明、雕像布满四周的宫殿里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定义,每个人都可以过上一种按照自己喜好的不同幸福生活。

我有幸可以在有生之年及时回报那些曾经精心栽培过我的人,让他们得到相应的荣耀,在他们还没有年事已高之前,我就让他们实现了曾经对我寄予的厚望。

今天,我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非常鸡婆、忘恩负义、狗眼看人低、满口胡言、见不得人好以及不善交际的人。这些人之所以染上这样的恶习,是因为他们善恶不分、是非不明的缘故。但是我自己,却深深知道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即使是那些做错事的人,他们在本性上与我并没有天大的区别,他们与我们血脉相连,而且我们有着不分伯仲的智慧和程度相近的信仰。

给自己加上这样一种信念,即仿佛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最后一件,并把对理性行动的冷漠态度和深恶痛绝卸下,也请把伪善、自私和对自己所得表示不满的抱怨抛在一边吧,唯有如此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因为在生活中,被自己的劳碌而搞得疲惫不堪的人,也与不务正业者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恒定的目标来统率自己的每个行为。

因私欲而起的犯罪,要比那些因一时愤怒而起的犯罪具有更高一些的可谴责性。

此刻是容易被夺走的

但可以绝对肯定的是,生死荣辱、苦乐甘甜等各种事情都会平等地发生在好人与坏人的身上,却并不一定会让我们潜心向善或者自甘堕落

如果一个人在面对死亡时,运用自我反省的抽象思维能力把与死亡有关的所有想象都进行逐一解析,那么他就会把死亡本身看做是一种符合自然本性的轮回运转规律;如果对自然世界的轮回运转还心存恐惧,那么这样的人只能说是太小孩子气了

其实一个人只要专注于自己心中的神灵并虔心尊奉神灵就可以让自己功德圆满了。

每个人所失去的不会是别的什么,而只有他现在的生活;每个人所享有的也不是别的什么,也只是他现在的生活

生命总是在一场战争中度过,我们都是生命的匆匆过客,所有的好名声在我们死后归于湮灭。

如果你突然被提升至高空并让你俯视尘世,那么你会看到人类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同时,如果你多看一下四周的空气和苍穹,你就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事物存在着;你能经常用这种“提升”的方式去思考,那么你就将看到相同的事物、相同的形式,以及生命的短暂。这些事物还值得你骄傲吗?

    抛开成见,你会得救。

人生的圆满在于:对一切事物都要全盘考察,他自身、质料及外在形式;不如全心全意行义举,歌颂真理。我们应该做一件好事,接着再做,使中间没有空隙,便可享生命之乐,我们还有别的追求吗?

    有一束阳光,尽管其被墙壁、山峰以及无数别的东西所阻隔。也有一个共同的实体,尽管其分散于无数各有特性的个体之中。

    有一个灵魂,虽然分散于无数生物并各有界限。有一个理智的灵魂,尽管好像是被割裂开来的。上述事物之中,像大气等物质,都是不能感知也不拥有感情的,但是,理智却可以将这些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使其互相吸引。而理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靠近同类事物,并与其结合,而且这种共同的感觉是无法被阻断的。

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在最恰当时机出现的事物才是善,他的正当理性行为是多还是少,都无关紧要,对于他而言,对这个世界的沉思究竟花了或多或少的时间,也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对这个人来说,死亡并非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理智的丧失无异于一场瘟疫的到来,而且要比我们周边空气的污染和恶化都要来得严重。因为,就算是某种瘟疫,最多也只是动物们的瘟疫而已;而理性丧失的“瘟疫”,则是发生在人身上并影响人生。

但如果你需要一种能触及心灵深处的慰藉,那么就多观察那些马上你要与之分离的物体,观察那些不再与你的灵魂交织在一起之人的道德品性,那么你将会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

唯一能让我回心转意并对生命留恋不舍的事情就是,我能够与那些跟我有着同样生活原则的人生活在一起。

为恶的人是对自己行恶。行不义者也是对自己行不义,因为他已经使自己成为恶。

驱除空想。克制欲念。戒除欲望。把理性控制在其自身的力量范围之内。

自由从内心开始

不要被迫劳动;也不要因为别人可怜或赞扬而去劳动。只可直接做一件事,即按照社会理性的要求反省自身。

因为烦恼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我的思想中。

万事万物都一样,司空见惯,在时间上朝生暮死,在物质上毫无价值。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第(2)篇

追求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你追求善,就会失去本性中的善,你追求恶,但你的本性是善,所以也会失去恶。我们要做的不是追求,而是回归。超越认知,圆融矛盾,回归本性。

以本性观照世界,以认知感受世界,在矛盾中浴火重生,在本性中得自在人生。

马可·奥勒留,也许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但却是一个不纯粹的哲学家。

本书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是吸引我读下去的原因,也是使我将其读完的理由之一。只是越到后面,其观点的自我矛盾之处越多,甚至有许多说不通的地方。

从书中可以看出奥勒留一直在逃避痛苦与烦恼,追求正直与善良。

这一点,也许并没有错,但作为一个哲学家却有些不正确。因为奥勒留一直在强调宿命,既然一切都是宿命的安排,神灵的旨意,又何必逃避?又何必追求?坦坦荡荡地接受这一切不是更好吗?

在书中后面部分的阐述中,我看到的更多是思想上的麻痹,而非思想上的升华。

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一种必然的法则——即变化,永恒不变的变化。用奥勒留的话说,那就是宇宙本性。

很显然,本书的主要观点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即以一种必然法则为出发点。

也正因为以“必然”,以宇宙本性为出发点,使得所有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使得人的思想变得无足轻重,乃至麻痹了又有何不可呢?

我个人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因为人之所以与花草树木不同,就在于人具有思想。如果思想被麻痹了,那人和石头又有何区别?

当然,我们确实需要认识宇宙本性,但我们大可不必从宇宙本性出发寻找解脱之道,我们大可以从自我出发,以本性照破事物表象,体察其本质,最终与自然法则和谐统一。

我们不需要追求什么,也不需要逃避什么,我们更不应该去制造矛盾事物,去分化事物。

我们要做的是,从一而始,从一而终,而中间就是我们认知、觉悟世界的过程。

我们能否回归本性,就看自身的觉悟。这种觉悟是超越认知的觉悟,以认知去觉悟,得到的是更多的矛盾,更多的分化,永远也不可能从一而终。

与其做个思想上的麻木者,不如做个思想上的豁达者。

对于一切事物,都不应默默忍受,而是从心出发,去主动顺应,去与之圆融和谐。

虽然,看到后面,个人不是很认同本书的观点,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反思之处,它依旧是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著作。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第(3)篇

马可·奥勒留的这本书里讲的最多的是“理性行为”,就是高于动物本性的行为。按我的理解就是站在宇宙观的角度,遵循自然规律,且无欲无求的一种生命状态。

但这并不是让你消极等待,而是在不违背本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内省心灵,之后服务于人类。

书中反复提到的关键词有行善、节制、屈服于痛苦、臣服于命运和蔑视死亡。所以,马可·奥勒留认为生而为人是千辛万苦,但我们仍要感激这生命的偶然。这也是造福当下、功德圆满、死而瞑目的生活哲学。

在书里作者还讲了安东尼的故事,也就是他的理性生活,非常有警醒作用。其实也就是一种形而上的生活方式。用他的说法是获得一颗美好的良心,由思想转向灵魂的哲学本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这里马可·奥勒留重新定义了哲学,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当然马可·奥勒留当初写这些东西仅仅是说服自己的,所以当时的书名也不叫《沉思录》而叫《给自己》。

作为2000多年前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可·奥勒留在位时期正是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时期,面对天灾人祸的局面,他为了平静心灵,白天工作晚上研究哲学,并写出了经久不衰的《沉思录》。

另外马可·奥勒留很热衷探究事物的本质,包括身边各类的人。起初是为了理解他们,接受他们,而后不失为锻炼注意力的好方法,专注于当下,心无外物。他说,这样才能学会执掌和谐的大局。

人生读后感500字2024


人生读后感500字2024

最近把路遥的《人生》看了下,高加林为了自己的生活或者说是更好的追求,而放弃巧珍,但最后却因走后门的事情败露,而只能回到乡下,而此时巧珍已嫁作他人妇。生活真的是开了一个好大的玩笑,在你犹豫不决时,可能你已经错过最好的了。

想想自己,家里也开始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找对象,其实一直有一个我喜欢着的人,可惜,感觉每次我热血沸腾的找她时,她都表现的不温不火,让我不知所措。她也相亲了好多次了,可惜都没有成。我一直感觉她在等我,可惜我又不在家,而且和她之间还有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有时晚上做梦梦到她,醒来后想想,唏嘘不已。真的很怕。

人生的道路很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从小到大,我自己感觉一路上走过来都很顺,可惜在关键的几步都走错了,而且越错越远。中考时,由于忘了填写最好的高中,而在分数完全足够的情况下去了第二好的高中,高考时,由于自己的一念之差,不听父母、亲戚的教导,而选择了一个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专业。毕业后,又不听父母的教导,而选择了自己找工作,可惜,现在出来快2年了,一事无成,孑然一身。

有时候想想自己真的很失败,这么多年过来,一路上不能说顺风顺水,但也不算太差,有所小成,可惜进入社会后,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沉思录读后感500字


【篇一:《沉思录》读后感】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的《沉思录》,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对事物、对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心灵解读,是追求灵魂净化和内心和谐安宁的思维记录。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该如何应对浮躁的世界、正确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颇有启发和收获。读完此书,主要有以下几点启发和思考:

1、发挥个体的力量,建设和谐社会

《沉思录》作者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这种朴实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对于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人是理性的,应该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与宇宙世界的关系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每一个个体的优劣关系着整体的和谐和稳固,每个人都向往和谐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对待构成社会环境的人们彼此友爱、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关爱和理解,因为组成社会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脾气,同时也会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心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和力量。如文明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虽然事小,但作用和意义巨大。这不仅是个人行为,它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整体,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随意和一味地责怪他人,应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不再孤单寂寞。

2、换位思考,增强组织凝聚力

《沉思录》强调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事情,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强调有原则、讲仁爱,学会原谅和理解。我们的党是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我们的组织是有铁的纪律和严格原则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自律自爱自尊,坚持原则,做到最好。但我们的每位党员都是一个个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做错事情,我们应该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而是应该体现鲜活的人的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讲原则,而是学会换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提高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沉思录》强调的师法自然、个人和整体的关系,对我们的科研团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科研需要创新,需要突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项具有先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单靠一个人是很难较快地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协作和配合。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一定是一个由各种人才和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专家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每个人都有思想闪光点,不要忽视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灵感都将可能成为科研创新的核心和突破点。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万能的,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深入实际,激发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科研人力资源,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开创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科研创新的力量。

4、众生平等,修身养性,笑对人生

通读《沉思录》,个人的总体体会是,众生平等,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接受,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面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用自己一颗高贵、仁爱、真诚的心,去感化世界,去融化冰冷的心,去呼唤良知的回归。学会自律知足,知足常乐,就会驱赶走失落感,抹平不良的情绪和受伤的心灵,平和地处事,生活就会有较强的满足感,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5、避免消极接受,不无为而治。

读完《沉思录》,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总感到作者在高贵、沉静心灵背后的一种无奈,面对无能无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动地接受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奋感。全书贯穿着我做好自己即可,别人或身外的事我无能为力的一种思想,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要恶人不作恶,就像让无花果不结果一样不可能,我们只要完成自己的义务就够了,这是我不赞成的。需要包容不等于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每个社会的人不仅有自律义务,也更有一份社会的责任。一个良好社会的秩序,是依靠惩恶扬善维持的,若当满大街都是小偷,却没有人去见义勇为,没有人阻止,社会就将陷入一片混乱,人们的生活就将极不稳定。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积极地阻止和纠正,勇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持社会正义,维持社会稳定,维持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

【篇二:读《沉思录》有感】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家宝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篇三:读《沉思录》有感作文】

《沉思录》是罗马国王马可奥勒留的作品,他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学皇帝,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王,这本书是他用一生的经历和心血写成的。仅仅两个月,我就看完了这本书,但我觉得,我并没有读完它,也没有完全理解,它很深,任何人都得用一生来品味这书中的道理,他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向导。

温家宝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过有100遍了,天天都在读。由此可见,这是一本永不过时的书,也是一本经典的书,翻开它,没有繁华的文字,只是一句句刻骨铭心的话语,仿佛书中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声。

愤怒就是灵魂在摧残自身。这是书中的一句话,读到这儿,我就在想,可不是吗?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儿而生气,伤心又伤人,值得吗?于是,我又想起了一首小诗笑,是啊,很简单的道理,用笑去面对人生,即使愤怒,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呢?想到这,我就决定以后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乐观面对人生。

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领悟到了哲理的力量是多么伟大,但是它却摸不着,也看不见,其实,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处处充满着哲理吗?因此,这本书对我受益匪浅。生活不就是这样简单又复杂吗?乐观对待他的人,生命就是快乐而简单的,悲观对待他的人,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如果你快乐的去对待人生,对待生活,他就是完美的。

【篇四:沉思录读后感】

我很庆幸自己读到了《沉思录》,这是一本好书,读着读着,会觉得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很短的书,全书十二仅卷,每一卷都有一个大主题,我用一个礼拜的时间读完了第一遍,后来我又反复的读过2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甚至有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念出了声音。我能感觉这些声音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走进了我,走到了我的心里,教会我坚强、弘德、制怒、感恩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在《沉思录》中,亲爱的奥勒留皇帝、先哲,他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我看着书,看着那些智慧的文字,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他就是在告诫他自己,同时,我们更被恩泽。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我也跟着他的视角审查了自己,并且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美德,知道了我自己应该怎么做。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家宝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篇五: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员工版),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学书,它以简易的笔调、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哲理故事,帮助你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调适身心,领悟生命的美好与工作的真谛,确保在最和谐的状态下愉快地、聪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余,边读边思考之后,我对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在通过各自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积累财富,为他人提供所需,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文明的发展。同时通过工作可以满足我们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工作的不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义与价值在于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华,不断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平台,而不是单纯为了薪酬。如果我们认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已的工作呢?热爱工作的本质就是热爱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已的生命不要虚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在效率、业绩至上的今天,工作压力无时不在,有时令人浮躁不安,那么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热爱工作,正确看待工作,工作是权利也是义务,要以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将工作视为累赘、看作负担。思想决定行动,积极培养对事业的激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有了积极的看法,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二、无论何时,认清自己的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标,又要注重培养自身修养;既要真诚坦率为人,又要勤恳踏实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务,一天两天也许感到轻松舒适,但长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虚,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我们每个人要具有与企业同命运的职业感,都以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心态来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我们自身的能力不仅会得到提升,而且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逐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适应企业的发展。善感恩的人都会感谢企业提供一切让他学习成长的机会,除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更要像大海结纳百川一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所有人学习,以积极的目光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四、必须勤于思考,勤于谋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谋事的水平。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要学会有效率的工作。同时对工作要有火热的激情,多做事、做实事、办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感。

在这个日趋物欲时代,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常读像《沉思录》一样的好书,相信大家一定能将工作视为神圣之事,以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并坚韧而乐观、豁达而愉快的工作着。

【篇六:《沉思录》读后感】

书桌上的白纸已经被风刮得凌乱不堪,有的安静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己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开一些表面的东西,注意整个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毅力,没有坚强的赤子之心,怎么可能接受神明的安排,又怎么可能从如此的遭遇中站起来呢?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现在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余,回过神,微微光晕打在《沉思录》的其中一页上,有一只飞蛾,正在用自己臃肿的身体拼命往窗里挤动

【篇七:沉思录读后感】

班主任曾推荐一本叫《沉思录》的书,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起初看时并不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可后来我对它改观了,原因在于作者睿智而深刻的思考如和煦的春风抚平了我的焦燥的心。

每个人都仅仅生活在现在,丧失的也只是现在。提醒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时间﹔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有一瞬,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教会我们不要被无意义的事折磨﹔人们互相蔑视,又互相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警醒我们做一个真实的人

《沉思录》快被我读完了,书的最后一小章节使我颇有感触。马可奥勒留在书的终了谈了一个人生终了会遇到的问题死亡。《沉思录》全书都在谈理性,将死亡这个问题放在最后,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死亡是最需要理性看待的呢?也许是的。世上总有不少人看不清死亡,即使是将化为一抔黄土。幸而我们遇到了《沉思录》,它总结出了人生应遵循的几个准则,也告诉我们死亡不是一件可拍的事。的确,有些人会常存在我们心中,马可奥勒留就是其中一位。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

金岳霖回忆录 读后感(3)篇


金岳霖回忆录 读后感 第(1)篇

最近电影里有你的身影,就想起来你,对于你,更多的可能还是你真挚于林徽因一生未娶的故事吧。似乎电影里有你真实的影子,辗转几次,林和梁跑到哪里去,你就搬到附近去,崇拜你宗师的学识,羡慕你为爱一生执着的勇气。

我想西南联大,你也不是自己要去的,而是随着一起。看你的朋友圈,真羡慕,不是这个大师,就是哪个大师,物以类聚嘛,我想学识陪伴了你一生也是值当,只是想起来,你以理智驾驭了你一生的感情,心疼你啊。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林徽因死后,某一天你请老朋友吃饭,大家都不明白,你告出实情,今天是徽因生日。这一句话,我看的是鼻子酸酸的。一个男生,一辈子看着自己爱的女人幸福,不占有,不争夺。林徽因一生也因有你而更精彩,可是人家也没办法,谁让您老来迟一步呢?这样的故事太多了,真有哪种“君生我未生”的感叹。

能感觉出来大师之间的相处,你也羡慕陈寅恪,哪个老爹爷爷都厉害,兄弟几个都成才,等哪天再看陈寅恪大师的书再谈谈吧。对于你,这次书评的主题还是以西南联大为主,每一段酸苦值得祝福的经历,都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我看每位有过西南联大经历的大师的都会有对于它的感慨,你也是。你是联大少不了的一颗明星,只是吧,您老的回忆录写的少了,没读一会就没了,不过瘾啊不过瘾。

金岳霖回忆录 读后感 第(2)篇

做硕士论文的时候,正好题目与时间有关,于是找来金先生作品来看,结果当然是:懵懵懂懂。后来喜欢上林徽因,又在与林相关的种种绯闻中不断听说“老金”的名字。但对于金先生个人的了解,这本回忆录是第一次。回忆录文字虽简练,但金先生的成长,喜好,社会关系等等基本清楚,一个天性真执、谦逊、客观的老顽童跃然纸上,尤其在他描写自己喜欢的衣食花木时,简单数笔,形象鲜明。关于政治,金先生回忆录里说过多次,可是我觉得也许投鼠忌器,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解以及变化详细讲出来,大都一笔带过。也许经过了10年洗礼的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吧,就是当年费老说的,不说假话,但可以不说。另外,金先生对陈寅恪评价我认为非常到位,而对于胡适先生,就属于那种不评价,只说事实了。很多人对于老金与梁家(林家)的一生不解之缘不理解,也许,看了这本回忆录会稍稍理解,也许仍然不能。不过,当事人从未辩白过,为什么要辩白呢,为什么非要别人理解呢?!

金岳霖回忆录 读后感 第(3)篇

这本书不长,信息量挺大。回忆录中金老先生一直自谦自己啥也不会,啥也不懂,啥也比不过身边的人。读这本书的人都有可能会被金老带偏。不过从金老身边的朋友,如梁思成,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朱自清,沈从文,赵元任,钱钟书,冯友兰,胡适,张奚若,周培源,郑叔存,陈演恪等等名人就可想到金老的名气之大和地位之高!读前对金老一点都不了解,读后发现了几点:一是金老及身边的朋友都是那个年代高学历,出国留洋的教授主任级人才;二是金老及金老身边的人大多都是长寿的人;三是金老及金老身边的人都是一家专长兴趣广泛的人!金老是一位中国哲学,逻辑学的大家!当然大家也是人,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了解了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梁思成和林徽因总会跟金老生活在一起,甚至梁和林的子女一直赡养着金老的。

人生读后感600字(3)篇


人生读后感600字 第(1)篇

看完人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岔道口,选择很重要,有时候一个选择就会影响一生!做好生活中的每一道选择题,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小说中高加林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黄亚萍,放弃了真正爱他的巧珍,这个错误的选择最终让他失去了工作,还失去了最爱的巧珍。

他当然想和黄亚萍结合在一起。他现在觉得黄亚萍和他各方面都合适。她有文化,聪敏,家庭条件也好,又是一个漂亮的南方姑娘。在她身上弥漫着一种对他来说是非常神秘的魅力。像巧珍这样的本地姑娘,尤其是农村姑娘,他非常熟悉,一眼就能看到底。他认为她们是单纯的,也往往是单调


年轻人有理想有追求是好事,但是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去实现去奋斗!

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

当然,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其实高加林最爱的是他自己,他所作出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前程,其次才是巧珍,他喜欢巧珍也是因为巧珍对他百依百顺,对他好,考虑的也是自己的感受。

最懂爱的人应该是巧珍,她对加林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在加林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她提出分手时,作为一个农村的不识字的姑娘既没闹也没死缠烂打,而是默默地流着泪成全他。真正的爱不是拥有而是成全!像电视剧《如果可以这样爱》中祁树礼对白考儿的爱一样,为了自己心爱的人选择提前结束生命用自己的心脏去救耿墨池,因为他知道白考儿爱的是耿墨池,所以他选择成全她!

扯远了,言归正传,说说黄亚萍,她对加林的爱另人窒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他,最后高加林也说了她爱的是另一个人,我想他说的应该是黄亚萍爱的只是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理想中的爱情对象!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文中的德顺老汉了,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看透了很多事,明白了很多道理。说的话很朴实又不失哲理性。

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不是么,你小时候也吃过我的多少果子啊!你小子还不知道,我栽下一拨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摘着吃果子,他们就会说,这是以前村里的光棍老汉德顺栽下的……”

加林听了德顺老汉的这些话似乎也明白了什么…

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他进一步想:假如他跟黄亚萍去了南京,他这一辈子就会真的幸福吗?他能不能就和他幻想的那样在生活中平步青云?亚萍会不会永远爱他?南京比他出色的人谁知有多少,以后根本无法保证她不再去爱其他男人,而把他甩到一边,就像甩张克南一样。可是,如果他和巧珍结了婚,他就敢保证巧珍永远会爱他。他们一辈子在农村生活苦一点儿,但会活得很幸福的……现在,他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丢弃了!他做了昧良心的事!爸爸和德顺爷的话应验了,他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搅了个一塌糊涂……

有了这一次教训,相信加林在以后的岔道口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全文读完意犹未尽,尤其喜欢文中那个年代的感觉,淳朴、善良,羞涩、真挚,纯真…抽空再看一遍,感受或许又不一样了。读完后接着又把平凡的世界加入书架,继续沉浸在路遥的世界里~

人生读后感600字 第(2)篇

人生路遥18个笔记◆ 引言>>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別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第二章>> 从绞得乱翻翻的被褥看来,这种痛苦的休息简直等于活受罪。◆ 第三章卖东西吆喝一声没那么丢人吧?死要面子活受罪!>> 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 他和黄亚萍相比,有难以克服的自卑感。这不是说他个人比她差,而是指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这些方面而言。>> 生活的变化使他们很快就隔开很远了,尽管他们相距只有十来里路,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是在两个世界了。◆ 第七章>> 奥勃洛摩夫>> 高加林渐渐开始正常地对待劳动,再不像刚开始的几天,以一种压抑变态的心理,用毁灭性的劳动来折磨肉体,以转移精神上的苦闷。◆ 第八章>> 谣言经过众人嘴巴的加工,变得越来越恶毒。>> 乖人不常恼,恼了不得了。◆ 第九章>> 哈呀!值钱东西是哪里来的?还不是人挣的?只要人立得住,什么东西也会有!◆ 第十一章>> 娶个不称心的老婆,就像喝凉水一样,寡淡无味……◆ 第十二章>> 生活的变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 劳动啊,它是艰苦的,但也有它本身的欢乐!◆ 第十四章>>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有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毫不顾忌地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转眼时来运转,使得这些人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 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和他的心境形成了完美和谐的映照。>> 西边的太阳正在下沉,落日的红晖抹在一片瓦蓝色的建筑物上。城市在这一刻给人一种异常辉煌的景象。◆ 第二十章>>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第二十三章>> 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

人生读后感600字 第(3)篇

“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他渐渐明白,如果他就这样下去,他躲过了生活的这一次惩罚,也躲不过去下一次惩罚。那时候,他也许就被彻底毁灭了……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他进一步想:假如他跟黄亚萍去了南京,他这一辈子就会真的幸福吗?他能不能就和他幻想的那样在生活中平步青云?亚萍会不会永远爱地?南京比他出色的人谁知有多少,以后根本无法保证她不再去爱其他男人,而把他甩到一边,就像甩张克南一样。可是,如果他和巧珍结了婚,她就敢保证巧珍永远会爱他。他们一辈子在农村生活苦一点,但会活得很幸福的……”“现在,他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丢弃了!他做了味良心的事!爸爸和德顺爷的话应验了,他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搅了个一塌糊涂……”人的一生,关键就那么几步。一步错,步步都是错。在读到巧珍与加林第一次在村头约会时我隐约觉得这可能是一对悲剧恋人,这才像我了解的路遥,他深刻地认识到在黄土地上劳作的人在面对生活时的艰难与困苦。冲破阶级而当我此刻读完时,虽然做好了悲剧收场的心理准备,不免还是唏嘘。什么叫命运?这就叫命运。生活有一点残酷,也还算有一点希望。路遥算是用了下面这段写景的话来收场这个故事。“黎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静悄悄地来临了。县城的灯光先后熄灭,大地万物在一种自然柔和的光亮中脱去了夜的黑衣裳,显出了它们各自的面目。时令已进入初秋,山头和川道里的庄稼、树木,绿色中已夹杂了点点斑黄。”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人生哲思录读后感500字(3)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高中人生哲思录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