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

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2500字。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从剧中领悟出作品想表达的理念。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你也许需要"《何以为家》观后感2500字"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何以为家》看完之后,还是挺压抑的。

影片一开始就是主角赞恩起诉他的亲生父母。

为什么呢?因为他拿刀捅了他亲妹妹的丈夫。他的妹妹因为太小怀孕导致大出血而死。而他有多大呢,大概是十二岁。是的,大概是的,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多大,他们是逃难来到黎巴嫩,他们没有证件。

影片看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角赞恩的眼神,总是充满绝望和迷茫以及胆怯。

赞恩他们家有很多孩子,但是基本上都处于饥饿中。女儿长大了就会被嫁人。这里的长大了,是见红,是来大姨妈,而结婚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我相信她绝对是懵懂的。赞恩的妹妹萨哈就是这样的,这就是萨哈的宿命,也是他们家的宿命,或者说是整个那个人群的宿命。

赞恩是清醒的,可能是他们家庭中唯一清醒的一个。裹挟在这种宿命中,他想过反抗。他想去读书,他渴望像正常的小孩一样成长,但是在那种大的环境下,读书只能是个梦吧。有一天早上起床发现妹妹在床单上留下的血,他很害怕,也很焦灼,迫切的想隐藏住这件事,因为他知道他的爸妈一定会让她的妹妹萨哈嫁人的。而妹妹萨哈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让他感到温暖的人。当妹妹靠着他的肩上,他敲着铁桶的时候,我想这个时候,他或许对生活还是期待的。为了反抗这个宿命,他想带着妹妹逃走,但是最终还是提前被他爸妈发现了。当他拼命阻拦他的妹妹嫁人的时候,我想这是最让人心酸的。他只是个孩子,怎么可能去反抗大人的世界呢。最后,他跑了,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遇到一个善良的黑人单亲妈妈泰格斯特,泰格斯特没有结婚生下了孩子,她本身就是黑户,她的孩子也只能是黑户。在黎巴嫩发现这种情况,一定会被赶走的,或者说是驱逐出境吧。她竭尽所能的照顾小孩,想把小孩养大。可是这个时候,她的证件到期了,虽然是假的证件。她不得不去再办一个假证,但是办一张假证需要一千五百美元,她拿不出来。办假证的阿斯普罗跟她说,可以用她的孩子交换,只要把孩子给她,他就免费给她一张假证。

阿斯普罗说:

你儿子一生下来,在这个国家,就像个逃犯一样

你要是被他们发现了你的孩子,你会被驱逐出境

你像老鼠一样偷偷摸摸的养,他见不到太阳,长大了也没法上学

你儿子还没出生就死了,他并不存在,连番茄酱都有名字,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泰格斯特听到这里哭了,她知道,这个人虽然很混蛋,很可恶,但是说的是真的。她没办法反驳。她只是拒绝,她不可能把自己的孩子卖掉,她爱她的孩子,她想自己养大自己的孩子,可能孩子是她对未来的所有希望吧。但是她又能给孩子什么呢?

后来,她还是被抓了。

留下赞恩和孩子,生活更加艰难。赞恩卖掉能卖的所有生活用品,最后不得不走上贩毒的路子。在找寻泰格斯特的过程中,遇到了阿斯普罗,还遇到一个小女孩。小女孩跟赞恩说,她要去瑞典了,那里没有绑架,没有很坏的事,会有自己的房子,别人想进来先要敲门,那里的小孩没有一个惨死的。赞恩听完,没有经过思考就说,我想跟你去。我想在赞恩的心里,这才是是他想要的生活。赞恩实在无法养活泰格斯特孩子,他真的已经尽力了。这里我还是很欣赏赞恩的,他自己都无法养活自己,还是想尽办法照顾小孩。因为泰格斯特收留了他,他发现泰格斯特不见了,没有马上离开,或许想过离开,最后还是留下来照顾小孩。起码,赞恩知道感恩。最后,他实在无法照顾孩子,再这么下去,他们两个可能都得饿死,阿斯普罗答应他会给孩子找个好人家,并且能带他去瑞典。他相信了阿斯普罗,或者他相信自己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他知道他必须逃离这里,再这么下去,他可能会死掉。但是,去瑞典必须要身份证明,他必须得回家。

他回家发现妹妹死了,他恨透了那个让他妹妹死了的人。赞恩拿着刀把那个人捅了,最后被抓进监狱。他妈妈来看他,告诉他自己怀孕了,他又可以有一个妹妹或者弟弟了。如果是个女孩,还是叫萨哈。

赞恩听完,闭了一下眼睛,睁开眼睛更是一种绝望,说:

我太难过了,你说这些话简直就是在扎我的心。我不想再看到你,听懂了吗?畜生。

赞恩知道下一个弟弟或者妹妹的命运,不过是自己或者妹妹的又一个轮回。养不起孩子却要生下来,这是在犯罪,这是孽。所以他找到一个直播求助,起诉父母。

在直播中他是这么说的:

我希望大人们能听我说

我希望养不起孩子的大人们不要生孩子

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只有

暴力、辱骂、殴打

链子、水管、皮带打在身上的感觉

他们说过最好听的话是,兔崽子滚出去

让开,废物

生活根本就全是虱子

破鞋都比他华美

我活在地狱里

不过是生活里煎熬的一块烂肉

生活是个千人骑万人乘的泼货

我以为我们会成为好人,被人爱戴

可上帝根本不希望我们能被人爱

他只是希望我们是别人的脏抹布

赞恩只是一个孩子,所有悲惨的境遇,他只能被动的接受,因为他的出生,他没办法选择,只是这种对于父母不负责任的痛恨和无奈,对于现实的绝望和无助,真的让人忍不住想要痛哭一场。

赞恩的父亲在法庭上说,他们以为孩子生的越多,他们就能挺起腰来,谁知道,为了让孩子们活下去,腰早已经要断掉了。

赞恩的母亲在法庭上,声嘶力竭的说,我这辈子都像奴隶一样工作,你怎么敢评判我,你怎么能评判我?你宁可自杀也不会过这样的生活的。

我相信他们想让孩子活下去,并且活的很好。他们自己,包括他们周边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孩子生下来,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让孩子们活下去。他们的麻木、无知真的让人无比压抑和心痛。

生而不养,又何必生。真是造孽,人间悲剧。

影片表面是控诉父母生而不养,控诉他们的无知、麻木甚至绝情。实际上控诉的是战争造成的伤害,他们一家是叙利亚难民,为逃难来到黎巴嫩,其实说的一个难民群体。可怕的战争,让人性扭曲。所以,我庆幸我生在和平的时代,和平的国家。

我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我们更应该守护和平,愿世界没有伤痛和苦难。

笑一笑,赞恩

这是给身份证拍的,不是死亡证

最后,赞恩笑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何以为家观后感



在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却不去抚养他们,很多人连户口都没有。那些贫穷的国家,父母不管养不养得起孩子,就不断在生下来,一个小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却睡了一家人,六七个小孩。这些孩子不能上学,只能靠自己来养活自己,大些的孩子就要来养家。

电影《何以为家》里面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赞恩,他是家中最大的孩子,他每天要带着弟弟妹妹们去街上打工,他们就靠他一个人养活。他很疼爱自己的妹妹萨哈,但父母为了钱把萨哈嫁给一个比萨哈老几十岁的房东老男人,最后用一只鸡换走了萨哈。赞恩无法抢回妹妹,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等到他再回家时知道自己的妹妹已经不在了。他拿着刀去找房东,最后他砍了房东的一条腿,被警察带走了。在法庭上,赞恩向法官状告自己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他了生命,却无力抚养和教育,依然不停生育。最后他只希望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

何以为家,大大的世界上却没有一个地方能安顿小小的我,弱小的肩膀上承担了生活的压力。看了这部电影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家庭,这样幸福地活着。

《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长江路支行—陈云翀

家,多么亲切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心间的温暖;它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观看完电影《何以为家》,可谓是百感交集,尤其是对“家”产生了更深层的触动和感悟。

电影是在战争过后的大背景下,以男主角作为第一视角展开的,电影中的男主角赞恩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本应当像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一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但他面对的却是父母的随意打骂,兄妹的生死别离,旁人的冷眼无视,连唯一关心他的年轻单身母亲,也被警察逮捕而离开他。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对生活的期望于内心彻底溃散,最终犯罪入狱。当得知母亲再度怀孕并欲以新的孩子在感情上来替代和弥补逝去的妹妹,赞恩彻底爆发了,极为勇敢地控诉自己的父母,大声呐喊出了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对自己长久以来的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难以想象这句话是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嘴里说出,如果生这么多孩子却只能沦为抱怨生活的理由和赚钱的工具,而不是对他们悉心地关爱,那又何必生下他们。这不仅仅是体现孩子的过早成熟,更弥漫着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沧桑感和无助感,发人深省。

家,本是留给我们最温暖的居所,它不仅温暖我们的身体,更温暖和照亮了我们的内心,是以心之所向便是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内心对亲情的挂念,对家的“魂牵梦绕”;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这是内心对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憧憬和畅想,更是家的和谐与美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就是来自家所支撑于内心的信念与力量。由古至今,不论贫穷或富裕、不论成功或低谷,只要心中充满爱,便能克服一切,同甘共苦,渡过难关,因为这是家所蕴藏的无限的魔力。相比于电影里令人惋惜的故事,我们实在是幸运太多,家人的关爱与陪伴,爱情的美好与浪漫,友情的相投和温暖,所以我们更应当懂得感恩和珍惜。

何以为家?或是“与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美满爱情;何以为家?或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亲情;何以为家?亦或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阖家安乐。何以为家?我所认为的或许便是喝着爷爷泡的那种味道叫做家的茶,平时多听听妈妈的话,闲暇时搀着外婆一起走在淡水河畔,将那份温暖全都装回口袋,每天下班回家后记得说声:“爸,我回来了。”何以为家?心之所向,家之所在。

《何以为家》观后感6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何以为家》讲述的是一个12岁小男孩的艰难人生
电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收获了一致好评

并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在《复联4》的全方位碾压下
《何以为家》是近期电影院唯二值得一看的电影了
作为一部没有场面没有Ip的小众文艺片
《何以为家》拼接不俗的口碑一路票房逆袭
相比《复联4》这样的万种防剧透大片
《何以为家》是即使全盘剧透
你也会被深深震撼的电影

故事讲述12岁小男孩扎因一家生活在黎巴嫩的底层
一家人挤在一间租来的破房子里
父母除了抽烟酗酒打骂孩子
就是不停的造人接连生了一堆的孩子
但是他们只负责生不负责养
孩子们不仅没有户口
无法正常上学还要负责养家
大点的孩子就在街头卖东西赚钱
小点的就用铁链子拴在家里
年龄最大的扎因则成了养家糊口的顶梁柱
除了要在房东的杂货店打工
扎因还要去药店行骗
帮助妈妈购买制度的原材料
对于扎因来说
家里都不是温馨的港湾
而是榨光他每一滴血汗的黑心工厂

纵然生活艰辛如此
扎因也一直默默承受
直到父母为了钱把他最爱的妹妹卖给杂货店老板当童妻
扎因痛心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
就在他身无分文饥肠辘辘的时候
好心的服务员希拉尔收留了他

拉希尔其实不必扎因好过多少
她是非法移民带着年幼的儿子
孩子是个黑户见不得光
上班的时候就把他藏在厕所里跟扎因的父母不同
拉希尔从来都没有逃避自己的作为母亲的责任
她一边想尽办法延续假身份
一遍拼尽全力爱护孩子
扎因的到来让她有了喘息的机会
白天拉希尔外出上班扎因在家照看孩子、
晚上拉希尔下班的时候会带上客人吃剩下的蛋糕
三个人在一起渐渐有了点家的感觉
可温情总曾不过三秒
拉希尔因为没有证件被抓入狱

独自带着孩子的扎因迟迟等不到拉希尔回家
也找不到她在哪里
为了养活拉希尔的孩子
扎因只好重操旧业
去药店骗药制毒
去救助机构骗物资
可这一切都是杯水车薪
两个孩子最终还是弹尽粮绝
走头无路之下
扎因决定把拉希尔的孩子交给人贩子
毕竟他保证给孩子找一个好的下家
那一刻扎因终于明白自己也只是一个孩子
谁都保护不了
人贩子还答应只要有身份证明
就能帮扎因办理移民去一个自由的国度
就在扎因回家寻找证明的时候
得知妹妹难产大出血死了
妹妹才只有11岁
悲愤交加的扎因拿起尖刀
刺伤了按年龄都可以当爸爸的妹夫
然后因此入狱
妈妈来监狱探望告诉他自己再次怀孕的消息
这让本就绝望的扎因彻底绝望了
他终于明白父母永远不可能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最终他将父母告上了法庭

向他们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
要求他们不要再生孩子
虽然他无法改变自己和妹妹的命运
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会有新的弟弟妹妹
重新过一遍这样的悲剧人生

本片导演娜丁拉巴基曾经亲眼目睹显示生活中的战争和混乱
所以她花了五年的时间来构建这个故事
想要揭露底层难民的真是处境
就连电影的小主角也不专业演员出生
而是导演从叙利亚难民找来的
被导演发掘时12岁左右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其实扎因一家不过是千千万万底层家庭的代表
他们生活在满目疮痍之中
颠沛流离食不果腹
更别提基本的社会保障稳定收入和优质的教育
不负责任的父母把孩子作为赚钱的工具
把女孩作为售卖的物品
贫穷和无知形成恶性死循环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电影还打脸了世界各地每一位身患生育癌的父母
生而不养是为人父母的罪大恶极

《何以为家》观后感2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女性导演用其独特视角,展示了这被称为耶稣之城的阴暗一面。社会没有完整的体质,没有计划生育的管控,底层人民无休止的生育给孩子造成无尽的痛苦,孩子的生活、教育完全得不到保障,影片便旨于此。男孩结局的笑记忆深刻,更加令人心酸,佳作,推荐。


电影简介:

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何以为家》观后感3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

十年前看Caramel开始一直关注的导演,陆续听她先生写的原声,看她演的法国电影,直到Capharnaum入围此次戛纳主竞赛,成为个人List上最期待的影片。十年不见,当初所有的灵气聪明仍在,镜头却越发冷静干净。结局处的回暖,是残酷现实里女导演留有的慈悲。见过游乐园女神被扒光,洗过沾了鲜血的衣服,听过蜘蛛侠变成蟑螂侠的传闻。才知道美丽会变丑陋,纯净会变脏臭,英雄泯然众人,自己却无能为力。把童贞交给世界,用匕首刺穿丑陋,靠起诉状告父母,挤笑脸嘲弄命运。赞恩把婴儿交给男人,才明白自己谁都保护不了。他就站在破败的街角,仿佛人生走到尽头。从一句话的简介 就直击心灵 再到120分钟完整故事 一直受到着冲击与震撼。 三个看片小伙伴 开篇就哭的稀里哗啦 结束 已经泣不成声 真的是一部还没看完就想让全世界去看的电影。那句在法院上12岁的小ZEIN的发言:我要控诉父母生下我。我想让那些无法养活孩子的父母 不要生下孩子。拍给生育癌看的。我就不说卖惨了,因为是真惨。善良而倔强的叙利亚小男孩,默默把全世界扛在瘦弱的肩上,拖着生活往前走。最后他露出全片唯一一个微笑我一下就泪奔了。孩子永远是我的软肋,我给你五星还不行么...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


以前几乎从未关注过阿拉伯语类的片子,偶尔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便去看了一下。这部电影讲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父母的故事,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地抚养他。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一个关于孕育生命的故事。

虽说在战乱频发的阿拉伯世界,生活确实很艰难,可是这样的问题又何止存在于那样的社会中呢,其实在中国社会中也存在于类似的情况,也许有多少人甚至都从未明白孕育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为何。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这样的思想是十分普遍,而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是为了生孩子而生孩子的呢?其实在中国有很多人是在压力之下生孩子的,这个社会给了人们太多的压力,来自父母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压力。催婚、催生也许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必备技能吧,父母的出发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子女好的,可是也给子女造成了压力。而社会的压力来自于,在大众的思想中,生儿育女的人生才是正常的,可是只有生过孩子女人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这样的观点简直就是谬论,可是确实有很多人就是觉得自己应该像别人一样生儿育女才生的,其实在新生命真正到来之前,有多少从未想明白过孕育生命的意义究竟为何。

回到跟电影思想有关的内容,在眼前的社会中,关于生命的孕育,有一个问题是跟电影内容相似的,就是很多人在孕育生命的同时,缺乏对自己现实能力的考虑。其实我们会发现一些事情,有些看似条件不怎么样的家庭却孕育了多个生命,甚至于说条件越不好的,生的孩子越多。我可以不夸张地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有人说是意外,怀上了不生不也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确实,可是如果自己注意点,又怎么会有意外呢?

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其实,在创造生命的同时,人们应该多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够给即将到来的生命,好的生活、好的教育,是否能够好好地养育一个孩子,其实这个好的标准并不高,只是如果孩子多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很难承担的。而在很多条件差一点的家庭里,他们的期望只是孩子能够健康的长大,可是他们又是否考虑过其实如果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其实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

在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现象,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父母,这样的现象也是我所无法理解的现象,事实上偷尝禁果并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不负责任的创造出一个生命就是严重的错误。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一个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这意味着什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一场灾难,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你根本不知道父母不成熟的人生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第一个倒了,后面的一切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一对年轻的父母由于经济能力问题,需要在孩子出生之后就要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缺少父母足够的陪伴,而带来的影响就是孩子成长期的不完整,这样的结果甚至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更不要说在孩子最初人格树立阶段不成熟的父母所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生儿育女的意义在哪儿,我不便妄加评论,但是这个意义确实值得人们去细细思考,而不是为了生而生。作为女性更是如此,如果不考虑清楚,那么和生儿育女的工具又有多大的区别呢,这个社会总是在宣传男女平等,可是女性如果都无法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生儿育女、生不生孩子,那是否也是一种悲哀呢?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敬畏,但可惜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父母。我想,每一个真正想做父母的人,他们的内心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到来之后可以给他们最好。可是现实中呢,有些父母从未想过自己能给孩子怎样的生活,就选择了创造多个生命,就像以前常见的,捡垃圾收废品也带着好几个孩子。也有一些父母,他们给了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但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还美其名曰努力工作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其实我觉得,在中国社会中,为了你好其实是最可笑的借口,有多少人就因为这句话做了自己本不想要的选择。

电影《何以为家》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如果父母生了孩子却不好好养育他们,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家又何以为家呢?反过来说,如果你无法好好地养育孩子,那么你们创造这个生命又是为了什么呢?

相信《《何以为家》观后感2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