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历史读书笔记

历史读书笔记

希罗多德历史读书笔记。

古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希罗多德历史读书笔记,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希罗多德被西塞罗称为历史之父,其著作《历史》是西方认为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主要描述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史,但上卷其实相当杂乱,读起来也很费劲,大致的线索就是波斯帝国的崛起,中间穿插了相当多的传说,据说这也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修昔底得所讪笑。不过这些传说还是相当有趣的,留着以后给孩子讲故事时做素材也不错。

希罗多德不管城邦大小,都加以叙述,因为他觉得人间的幸福不会长久停留在一个地方,所以城邦的兴衰都是会随时间变化的。

故事从吕底亚开始。吕底亚的一个国王叫做砍道列斯,他十分宠爱他的妻子,认为她比世界上其他女人都漂亮,他常像他一个最宠爱的臣子巨吉斯称赞他的妻子,有一天,他居然提出要巨吉斯看他妻子的裸体,巨吉斯无法逃避,只好按照国王吩咐躲在他们的卧室,但离开时被他妻子看到了,他妻子当时没有叫出来,但她决定要报复国王,因为对吕底亚人来说,被人看到裸体是一种奇耻大辱。她第二天把巨吉斯叫来,要他选择自杀或者杀了国王,巨吉斯选择了后者,然后他便成了国王。巨吉斯的儿子叫阿尔杜斯,其在位期间攻占了普里耶涅并向米利都进攻,再之后是萨杜阿铁斯,他继续攻取米利都,但每次都不破坏他们房屋,以使他们可以继续播种,然后他每次来都可以有劫取的东西,这样持续了11年,这11年的六年之后,是他的儿子阿律阿铁斯,在12年里,他的军队放火时,起了风,烧掉了被称为阿赛索斯的雅典娜神的神殿,回去之后就病倒了,他于是去问神托,神托说他如果不把神殿重建,就不能得到神托。他于是就派人去米利都建议在重建神殿的时候休战,这时米利都的特拉叙布洛斯提前知道了消息,就叫人把所有的食物拿到市场上来,等吕底亚的使者一来,他们就道市场上大吃大喝,因为吕底亚以为米利都正缺粮,得到这个消息后,吕底亚于是和米利都缔结条约,成了联盟。阿律阿铁斯修了神庙之后,没有死,又统治了57年,之后是他的儿子克洛伊索斯,他开始进攻希腊人以弗所,再之后是伊奥尼亚和爱奥里斯,这样他就成了亚细亚一切希腊人的主人,并迫使他们纳贡。后来,哈律斯河西边除了吕奇亚和奇里启亚外全都被平定了。 这个时候,雅典的梭伦到了这里,梭伦这时候为雅典立了法,雅典人发誓十年间不必须遵守,梭伦于是离开雅典以避免自己被迫取消这些法典。梭伦见到克洛伊索斯后,后者就问他觉得他遇到的人中谁最幸福,他以为他会说他,但梭伦却说泰洛斯人,再问梭伦说还有克列欧比斯和比顿,这些人都是幸福地结束自己一生的。克洛伊索斯发火了,问为什么梭伦觉得自己还不如那些普通人,梭伦说,人间万事无法预料,如果一个富有的人不能把全部财富一直享受到临终时,他就不能说比仅能维持当日生活的普通人幸福,不管什么事上,必须注意他的结尾。克洛伊索斯听了仍不高兴就把梭伦送走了。但之后他却真的得到了神的惩罚。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又聋又哑,天生残废,另一个叫阿杜斯的却很优秀。他有天梦到阿杜斯要被铁制的尖器刺死,他觉得害怕,就赶紧给儿子娶了妻子,并把所有的尖器都搬离男子的房间。后来来了一个普里吉亚人来请求庇护,叫阿德拉斯托,斯克洛伊索斯让他住了下来,这时候美西亚的欧林波斯山出现了一个大怪物,他们无法消灭它,就派使者到克洛伊索斯这里请求帮助,克洛伊索斯的儿子要求去,但他不同意,就把梦告诉他,但他儿子打消了他的疑虑,因为他们是去打一个怪物,怪物身上没铁器,克洛伊索斯同意了,就叫那个来避难的阿德拉斯托一起去,并保护他,但正是这个阿德拉斯托一不小心,刺死了他,他自己最后虽然得到国王谅解,但还是自杀了。

克洛伊索斯沉浸在悲痛之中整整两年,然后他听说波斯人越来越强大,居鲁士刚摧毁了阿斯杜阿该斯的霸权,他于是想去阻止波斯人的力量。他就去问神托,通过试验,他发现戴尔波伊的最灵验,他于是就去问这里的神托,神托告诉他,如果克洛伊索斯去进攻波斯人,就有一个大帝国被灭掉,神还忠告,克洛伊索斯去希腊寻找最强的人结盟。第三次问神时,神说在一匹骡子变成美地亚的国王时,吕底亚人就得赶紧逃跑了,克洛伊索斯很高兴,因为他觉得骡子不可能成为国王。克洛伊索斯去雅典寻找最强的人,比较了雅典人和拉凯戴孟人后,他们选择了后者,他们于是就结盟了。

克洛伊索斯于是就率领大军进攻卡帕多启亚(叙利亚),满以为可以摧毁居鲁士和波斯的军队。出发前,有个智者桑达尼斯来劝阻他,说波斯的国土上是贫瘠的,打败了他们也什么都得不到,但若败了却会失掉很多好的东西。但克洛伊索斯没有听进去,执意进攻。这里有一个克洛伊索斯进攻的动机,为阿斯杜阿该斯报仇,他是美地亚的国王,吕底亚和美地亚在阿律阿铁斯的时候发生了战争,但战争时,白天变成了黑夜,他们于是停止了战争,达成和平协议,还联姻。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罗生门读书笔记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仆被主人扫地出门,在罗生门下思索人生的去向:是被这个社会饿死还是去当强盗。仆人为什么会有这个困境?小说开头,作者构建了这样一个社会:”近两三年来京都连连遭灾:地震、龙卷风、大火、饥荒,不一而足,整个京城因此衰败不堪。”,“佛像和祭祀用具也已被毁”。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概括来讲即是天灾人祸、人心不古、流寇乱窜、死尸遍地。所以仆人被抛弃后的处境可想而知。
仆人终究没有选择成为强盗,或许是天生懦弱,干不出烧杀抢夺之事,或许是心中尚有一丝善念。日暮生凉,仆人躲进罗生门避寒。当他看到一个老妪在拔女尸的头发时,心中满是怒火、憎恶,甚至在他脑中闪出一个念头:如果再让他在“饿死”和“强盗”之间做一个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饿死。然而当老妪告诉他,拔女尸头发是出于无奈,不然只有饿死,她认为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包括女尸活着的时候也是欺骗他人把蛇当成鱼干来卖,这不是什么缺德事。仆人听罢,伸手将老妪穿着的衣服抢走,走上了强盗的路。

京都,这样一个人间炼狱已经让人毛骨悚然,然而善恶之间转换的是那么轻而易举,人们不断地放低善的底线,甚至理所当然的把恶当成善,比起人间炼狱这是一种病态的、更加可怕的存在。

从另一个角度看,罗生门是一个困局,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走到尽头无可奈何的选择,是成为“恶”的无可回避,与生活无奈相比,甚至在面对生死这样的极限抉择时,人性的堕落到底算什么呢?

罗生门在日语里的意思是人间与地狱的界门,我们只有共同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才不会踏入罗生门,走向黑洞洞的夜。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读书笔记


在我看来,既享有真爱,又保持自我人格,这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只有当我拥有其中之一时我才能拥有另一个。我也终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

正如她所看到的,罪恶的实施者中并不一定只有恶魔,还会有白痴和笨蛋;特别是,正如我们亲眼所见,一旦他们的行为得到宗教权威的支持,必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他体现了纳粹罪恶本身的无个性化性质——在一个封闭体制内、由病态的暴徒实施、目标旨在消灭受害者的人格个性。

那些一度被视作正直的本能,再也不是理所应当的。

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里,以及在接踵而至的争论声中,她坚称只有善才拥有深度。善可以是根本性的,而恶从来不是。恶只能是极端的,因为它既不具备深度,也不具备魔性维度——而这正是它的恐怖之处,它可以像真菌一样散布在地球表面,把整个世界变成一片荒芜。恶来源于思维的缺失。当思维坠落于恶的深渊,试图检验其根源的前提和原则时,总会一无所获。恶泯灭了思维。这就是恶的平庸性。

德文版前言

每一场审判的中心,都是被告这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个人有他自己的故事,是一个糅合了各种属性、特征、行为方式和生活境遇的独一无二的合成体。

考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屡屡遭遇这种特殊性质的罪行,我们当前的法律体系在多大范围内、在哪些条件下可以胜任“公正”二字?

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不思考注定他成为那个时代罪大恶极的罪犯的。而“不思考”跟愚蠢完全是两回事。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书笔记


在我看来,既享有真爱,又保持自我人格,这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只有当我拥有其中之一时我才能拥有另一个。我也终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

正如她所看到的,罪恶的实施者中并不一定只有恶魔,还会有白痴和笨蛋;特别是,正如我们亲眼所见,一旦他们的行为得到宗教权威的支持,必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他体现了纳粹罪恶本身的无个性化性质——在一个封闭体制内、由病态的暴徒实施、目标旨在消灭受害者的人格个性。

那些一度被视作正直的本能,再也不是理所应当的。

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里,以及在接踵而至的争论声中,她坚称只有善才拥有深度。善可以是根本性的,而恶从来不是。恶只能是极端的,因为它既不具备深度,也不具备魔性维度——而这正是它的恐怖之处,它可以像真菌一样散布在地球表面,把整个世界变成一片荒芜。恶来源于思维的缺失。当思维坠落于恶的深渊,试图检验其根源的前提和原则时,总会一无所获。恶泯灭了思维。这就是恶的平庸性。

德文版前言

每一场审判的中心,都是被告这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个人有他自己的故事,是一个糅合了各种属性、特征、行为方式和生活境遇的独一无二的合成体。

考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屡屡遭遇这种特殊性质的罪行,我们当前的法律体系在多大范围内、在哪些条件下可以胜任“公正”二字?

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不思考注定他成为那个时代罪大恶极的罪犯的。而“不思考”跟愚蠢完全是两回事。

历史教师读书笔记


历史教师读书笔记(一)

摘1:历史教学法专家、北京教育学院赵恒烈教授当时也在28中执教,跟我在同一个教研组。那时候他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他不仅课上得好,而且还潜心于教学法的探索。他不仅研究教法,而且在与他交谈中,他说“中国还没有一部自己的历史教学法”,流露出要为中国历史教学法闯出一条路子来的宏大志愿。

启示1:成功总是垂青于有理想、肯付出的人!

摘2:课余记笔记,写心得,做摘录。

启示2:似乎写笔记,写心得,做摘录是那些成功教师的共性。成功的教师都应该是生活、工作中的有心人。

摘3:备课三部曲是把教材由薄变厚,再由厚返薄的过程。

启示3:我认为学习应该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书本由薄变厚的过程,读出书本中言外之意,读书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知识的理解过程;第二阶段,是将知识由厚变薄的过程,有了自己的理解,将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知识发生联系,进行纵横联系,经整理之后有序地存入自己的大脑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知识的储存过程;第三阶段又是将知识由薄变厚的过程,当我们遇到实际问题,将存于大脑里有序知识源源不断地提取出来,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这是知识的应用过程。

摘录4:一次备课不能到位,我就来一个长计划短安排,每节课接触一些原始材料,每学期重点备好几节课,有选择地深入攻下几个问题。积跬步总能致千里,这是我的战略思想。

启示4:做学问,贵在有序、系统和坚持!不要太急功近利,而应做到厚积薄发。

摘录5:我平时备课也总要接触各种看似对当前教学用不着的东西。更深层的东西,更广泛的涉猎,可以加深功底,可以提高素质。

学问是没有止境的,素质的提高也是没有尽头的。

启示5: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只是一个分工不同,不要认为大学老师水平就一定比中学老师水平高。中学老师的学术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相信学习可以改变很多。

摘录6:“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的观点,强调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言之有史,反对了当时脱离史实、空发议论的偏向。

启示6:看了这个发现各门学科教学都尽量不要摆脱该学科的学科本色。数学课不能没有数学味道,而且数学味应该是主打味。

摘录7:“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的口号,从历史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相一致的这个特点出发,提出要挖掘教育内容内在教育因素,而不是外加一项教育内容的主张,反对“穿靴戴帽”式,标语口号式,强调了要突出一个“寓”字的教育教学思想。

启示7:数学文化、数学史料、德育元素等相关渗透应结合具体书内容进行融合,尽量不要自成一体,给人感觉有些多余的味道就不好了。

摘录8:

思想史之难,难在“抽象”。变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如能从形象入手,学生看得见,感得到,然后再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学生往往便易于理解了。

同一个历史时期,好几个头绪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讲课最忌双管齐下,多头并进,全面开花,抓不住一个中心。倒不如先从某一个问题突破一环,讲深讲透,然后对其他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这个做法,头绪再繁再乱,也可以全盘皆通。毛主席论打仗,说要打歼灭战,不要打击溃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通过一仗一仗歼灭战,最后便能全歼敌人,获得全胜。

历史教科书中概念化的词语虽然不多,但是仍然存在。概念化的辞句,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课时,可以用具体的内容来充实它。

历史教科书中概念化的词语虽然不多,但是仍然存在。概念化的辞句,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课时,可以用具体的内容来充实它。

图表的优越性,在于脉络清楚,头绪分明,以简驭繁,直观性强,因此图表的设计,一忌包罗万象,求全而不简;二忌文字冗长,长篇大论,降低了图表一目了然的直观效果。

启示8:数学学习在很多地方需要跟现实生活联系,跟过往知识联系,需要恰当的比喻,更需要恰当的直观,总之应一切为方便学生理解服务,教师在授课应该有效率意识。

摘录9: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听课的效果。

不能匀速前进。老和尚念经,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催人欲眠,容易使人感到困倦。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

教师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1

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说话务求明白、简练、干净。简练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重点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课堂开始,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这些官腔、训话腔,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讲话内容的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

准确而精练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而婆婆妈妈,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来回重复,只能使听者生厌,兴味索然。

启示9:课堂尽量作到:语调抑扬顿挫,给学生有适当调整的时间;语言要尽量科学、简洁、形象,不要出现科学性错误,乱打比方,大量口头禅等语言垃圾现象。

历史教师读书笔记(二)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中国大历史》初时也常在一个段落上徘徊许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读下来黄的理论架构每每出现并浓重阐述之隐失的阅读张力也一再地受到激醒便明晓原来如此这般。阅读此本的经历与钱穆全然不同黄的技术分析与理论建构如手术刀般对历史剥离解析除却历史因袭的再现给予我的更是常从纵向叙事里逃脱的横向比较乃至一块块具体制度的勃兴衰亡史;钱穆的白话则指点江山除枝去蔓寥寥数笔点到为止。

从黄的著作中取了若干段落也希简要地概括出黄在叙事中国大历史时的一个脉络。

“井田制度”是“间架性设计”的代表。间架性设计是来自标准化的要求这种方式影响此后30XX年的中国政治。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结构是可以认为地创造出的同时也导致上层设计的形式远比下层运作的实质更为重要的统治习惯。(分封)

……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于是在公元前10XX年中国社会即已在文化上表现出均匀一致。它的基层细胞的组织与小块耕地的操作结下不解缘也表现出家族的团结。(周朝)

……中国政治体系的早熟在当日不失为一种成就可是中国人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从外表形式看来在基督之前有了这些设施国家的机构便形成流线型可是其下端粗率而无从成长发展以日后的标准看来尤其如此。

(兵马俑)它也表明中国22XX年的历史确有垂直的茎干存在很多带有中国性格的特征在当日即已出现。这种系统在上端必有设想而成的成分在内而介于合理化及非理性之间。(秦朝)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从公元前迄20世纪始终直接向各个农户抽税的国家。这税收的基础极为广泛而又非常脆弱为西方经验所无。……政府既无从以累进税率抽税通常的情形便是税收短绌再则又要对贫弱无靠的人民周济也连带受牵累。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中国自秦汉以来的统一可谓政治上之初期早熟很多地方上的习惯在其他国家可能造成法制之基础者在中国则缺乏发育成长的机会。(汉代)

(石窟)它之五花八门也确曾使中国历代帝王在长时间内感到棘手。他们都希望利用佛教对全民的吸引力作为自己行政之工具又怕它针对于来生再世的重点如果经过一度提倡足为社会的纪律而成为儒教者的一种牵制。

拓拔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贡献为重新创造一个均匀的农村组织非如此则大帝国的基础无法立足。……及至6世纪初期重造大帝国的低层机构业已在位大量的农业资源和人力业已组织就绪可供建造大帝国之用线 。所缺乏的是上端有纪律的官僚组织亦即是同样均匀的结构不为既有的权益所腐化。(南北朝)

……儒家传统之政府不仅为一种组织事实上也是一种纪律所以它不以绵密紧凑的方式构成。在唐朝讲均田制之能推行一部分归功于它有化几个世纪的震荡而为宁静之功效。……唐朝的官僚机构缺乏与之平行的私人组织;它的执行全靠官僚之以名誉自重。经常下端的问题颇为重要可是总是散乱其上端的行政工具则又经常形式化而敷衍塞责。要使这个体系生效只能从上向下加压力。……中国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有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之统一因之上下之间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间阶层全靠专制君主以他们人身上的机断弥补。(唐朝)

赵宋的试验要能在这关头实现而有成果财政上各种端倪必须全部用商业习惯管制……大多数民间事业从旁在侧的襄助也须公司化采取法人的地位才能对公众负责。统而言之一切要能在数目上管理。……当王安石对神宗赵?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借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统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当时人的眼光将一切视为不能改变的定数。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中国政治统一的程度远超过国内的经济组织继续发展的结果只有使两者都受挫折。(北宋)

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今日看来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儒学复兴?南宋)

传统中国对本人谦逊对人礼让的作风足使很多争端无法启齿且社会体制基于血缘关系构成又有法律支撑就用不着法理学上很多高深奥妙的原理而牵涉到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了。政府授权于各家族让他们教训管束自己的子弟于是衙门减轻了本身的任务;各官僚在诗歌和哲学上才力充沛也明知道他们的工作无须全部确凿切实即司法也离不开相对的成分。由于他们不对各地区特殊的情形认真所以他们总是可以用最低度的共通因素作为适用于全国的标准因此整个文官组织的官位差不多都可以互相交换而一个大帝国即可以用抽象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治理。除了施政的风向得考虑其他特殊的情事已无关宏旨。这种体制不好的地方容易被看穿然则要改弦更张既要对付中国广泛的疆域和内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又受限于当日技术上能支持的程度也就不合实际亦没有初看起来的容易了。

中央集权能够到达如此程度乃因全部组织与结构都已简化一个地跨数百万英亩土地的国家已被整肃成为一个严密而又均匀的体制在特殊情形下则由民间经济作主形成人力与物资可以互相交换的公式而厘定分工合作的程序其过程虽复杂但在朱元璋督导之下则可以借行政上的管制付之实施了。……中国的朝代以一种权利的架构筑放在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基础之上(纵使我们并不把经济因素介入)所以它不能随意创造或随意的颠覆去适用于短时间的目的即使根本上的改组也不能避免某种程度的暴力出现。……缙绅阶级要不是与文官集团通声气即是当中的成员所以他们是全国中等地主和大地主既为朝廷的执事人物也是乡村间的地方领袖因之构成了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的联系。他们公认良好之政府植基于保持传统的社会价值并且这一优秀分子集团的成员又因为社会之向上及向下的流动性不时更换。……中国的官僚与缙绅阶级预先制造一种平衡的局面使各地区勉强凑合一致因此他们背世界的潮流而行与宋朝变法的人士立场相左而整个地表现内向。……政府之中层缺乏经理能力是第三帝国一个极为显明的特征。……明朝的上层官僚组织已将道德的名义一再滥用因着意识形态造成派别其争执愈笼统抽象愈使他们无从看清当日的技术问题已超过他们所能对付的程度其中又以我们所谓“宪法危机”尤然。(明朝)

远在11世纪王安石就决心将宋帝国财政片面地商业化。不幸地当中一个失败原因却正是由于他的规划缺乏商业资本和民间的支持当时惨痛的结果历久而不能忘。这财政之展开既无出路蒙古人入主之元朝也未贡献任何对策至明朝才打开僵局其办法却是大规模地全面退却。从此中央政府不再亲身只手去掌握各种财政上的资源而是预算及限额去节制其抽取与支用。政府本身不与经济上最前进的部门发生关系而且也坦白声明提高人民生活程度不是它的宗旨所以它所标榜的道德无非也带着泥土气息。清朝虽然也无意于改革但到底它手上所主持最缺乏弹性的管理法稍微放松例如让较多量的货币流通在某种条件下对财政采取现实的态度不完全期望官僚枵腹从公开放广州的海禁等。然则大体上讲全局已定也无从推翻。国家体制的最大功用是将千万的农村纠结在一起。意识形态较科技优先文化上的影响比经济更重要各级官僚的消极性比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要被重视。……清朝之内向和缺乏对外竞争性尚不及明朝……维持着亿万农民安居就业和上万官僚宁静在职缘于一种精妙的平衡。为保持如此之平衡清朝也不愿对财政作更大的更革和寻求科技发展。(清朝)

中国之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现代体制需要所有因素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清末民初)

继自强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以后蒋中正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毛泽东和中共则建立了新的低层机构。今后中国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在高低层机构中建立法制性的联系使整体发展走向合理化。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记下重要的知识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一个学霸一般会都一份不一样的笔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份历史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出自于林汉达先生之手,讲述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的故事。

书中讲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特别喜欢春秋故事中的晋文公重耳,因为重耳十分讲诚信。重耳在流浪时,对楚成王许下了“如果你我两军交战,我军愿退避三舍(一舍在古代就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的承诺。

我对于书中的“饱不忘饥”和“退避三舍”存在一些疑问,为什么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之后又攻打了楚国呀?但是我觉得重耳还是十分讲诚信的,因为晋文公在楚成王的面前许下的承诺做到了,所以我觉得晋文公重耳挺守信用的。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重耳学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同时还不能不讲诚信,我们说到就要做到,这样才能“言必信,行必果”。

读了这本书,我还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关羽、刘备、孙权和晋献公等。我还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千金一笑”、“盗符救赵”、“合众抗秦”、“暗渡陈仓”等,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

读《革命孤独》有感

二、

“你一定要走,我一定要留,没有人走,革命无以成功,没有人留,无以告诉曾经相信这次革命的人。”这句话让我激动了许久。

总以为革命与佛学八竿子打不着,但没有想到,说这句话的人竟然是一个学佛之人,从学佛走向革命,不是禅道参悟不够,而是生命中空幻促使其去完成一件有激情的事——革命。

谭嗣同让我看到了一个革命孤独者的高贵。纵观整个人类的进程,革命不是叛乱,而是用血与泪书写一种诗意。横看精神,日本的武士精神,处处弘扬着为国献身的伟大,全民接受帝国主义教育。全民族激情四射着去革其他民族的命,这样的盲目忘我为国是一种悲惨。不过若人们又过分注重个人生命,畏惧牺牲,但又无法唤醒民族的觉醒,无法告诉人们要为什么样的理想去奋斗,所以,不得不有人为此牺牲,若将这一部分人(由《五人墓碑记》所想)归结为——用生命换取死后的荣耀,未免不符合实际了,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他们又怎么会在乎荣耀呢?

事实上无论是他们的战友或只有着同一信仰的人,闻到他们牺牲的事实,心中虽会悲痛,但对于那一时期,每日都是活在刀剑上的日子,对待每日都会发生的生命的堕落更多的是习惯。人,抱着崇高的人格走向死亡,大家看到得更多的却是未来的美好,仿佛为大事损失的生命,是毕竟之路,既然未来能成大事,相比之下当前革命者的牺牲从另一方面思考,不是损失而是收获,收获了推进革命事业的动力。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意识到,勇于为革命献身的到底是哪样一群人?是诗人,是作家,是学者,是有着百分之百的零度灵魂的人。什么是零度灵魂?就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向着心中的精神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去。这与“零度”写作中“零度”有些不同,同为零度,后者是回归生命本源,但是前者的“零度”确是人在成长过程的全新开始,一个精神上的进步。不得不承认的是,有这种觉悟的人,有这种无畏精神的人,他们的死亡于文学、美学上都是巨大的遗憾,这遗憾并不能因为政治上的成功而堙没。

三、

我觉得光荣革命留给世人的意义,不是在于政治上的“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议会权利超过君主的权利,不是君主立宪制度以及两党制度。而是这种不流血的革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牺牲。对于给国家、老百姓带来的喜悦不用多说,下面只想谈谈不用牺牲有着零度灵魂的人的问题。

他们活着无疑是国家最大的财富,在英国莎士比亚所占有的地位可想而知,如果让他们选择,人们宁可要莎士比亚也不要拿破仑。因为在某一程度上,这些有才之士,他们的生命力能决定整个国家的文脉,他们所赋有的个性能创造艺术上,美学上多大的创新,甚至有时候能奠定整个国家的文化素养。但是他们为了自身的信仰牺牲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相信如果让历史重新选择,他一定会选择让这批人好好活下去,因为每一个真正不怕死,敢于为自己信仰牺牲生命的人,本来就不应该死,他们更应该好好活着,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化。所以人们是否也能真正考虑到这些人,他们死推动着革命的进步,在另一方面上却又阻碍着文脉的发展,与大局到底是得还是失?想必没有那么容易判断了吧。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 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气势雄伟,被称为历史长龙的;古朴典雅,优美如画的;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

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 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 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一把火毁去,我们的“”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

《罗丝的花园》读书笔记


《罗丝的花园》这本书的封面让我看了第一眼就爱上了它,封面上的画把我深深地吸引了,这富有童真却不失吸引力的书像有魔力一般让我迫不及待地想钻进去,在书的世界里遨游,开始一段又一段新的奇妙旅途。翻开封面后,扉页上,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映入了我的眼帘,一朵又一朵的花儿争相开放,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一朵挨着一朵,用小孩子的手法将花儿不同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一下喜欢上了这个作者,我断定能画出这样子的画的大人绝对有一颗未泯的童心,他用并不细腻的手法将夜空描绘得让人一目了然:几颗并不明亮的星星在空中挂着,渺小却有一种魅力;几片云彩在落日余辉的映衬下,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记忆中那美丽的晚霞;河里的鱼儿在嬉戏玩耍,在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微波荡漾,鱼儿们在玩耍时溅起了一道道美丽的涟漪。一只巨大的茶壶上,站着美丽又可爱的小女孩罗丝,拿着望远镜,头上停着一只小鸟。

微风吹过,她的头发随着微风轻轻飘散,衣服也飘了起来。那只茶壶上的条纹更是简单却迷人,这是我们美术课上最常用的一种简单条纹,竟被用来画在这本书中的茶壶上,却让人感觉它比任何复杂的条纹,更使人赏心悦目、记忆深刻。

翻到正文,首先进入我视野的是那个茶壶,它的盖子打开了,放在了岸边。那两条小鱼依旧在玩耍,小鸟因为重新回到了岸上而十分高兴,梳理了一下自己美丽的羽毛,从松软的泥土里揪出了一只蚯蚓,开始津津有味地细嚼慢咽起来。小罗丝此时顾不得高兴,她呼吸了一下新鲜空气,闻了一下花草的芳香,就开始忙着采集花籽。这些花真漂亮呀,我仿佛已置身于那里:鸟儿们的歌唱,花儿们的舞蹈,我沉醉了。这派和谐的景象恐怕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慢慢地溜走,大茶壶里已装满了花籽,再也走不动了。罗丝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园。于是,她开始了寻找,她看到了一座繁忙的都市,很繁华,却没有生机,她没有停步,继续前行。双脚重新踏上了坚实的土地罗丝感到很踏实,但看到这幅景象却让她很难过。最终,她和她的鸟儿在最繁华的都市里找到了一条被遗忘了的街道,它布满了灰尘和垃圾,罗丝想为这里增添一点颜色,决定将花儿种在这里。

罗丝第二天就开始打扫这条被遗忘了的街道,微笑着,想象着。她的鸟儿也交到了新的朋友,小麻雀。等罗丝打扫完街道,回到码头准备拿花籽播种时,一大群鸟儿从茶壶里飞了出来,海里的鱼儿惊恐地望着鸟儿们,天哪!茶壶里的花籽几乎全被它们吃光了!但此时小罗丝并没有绝望,没有放弃,而是小心翼翼地捡起了仅剩的几粒花籽。罗丝种下了花籽,和他的鸟儿一起等待着,但什么也没长出来。罗丝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坚持,选择等待。她等待着,在生机勃勃的春天;她等待着,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她等待着,在果实累累的秋天;她等待着,在银装素裹的寒冬

她等得让别人都心酸了:一个孩子做了一朵美丽的纸花送给罗丝,让罗丝将之种在花园里。接着,一直只有灰白色两色的画面到这里才出现了色彩,我的心情也瞬时亮丽了起来。第二天,一个小男孩也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纸花来了。一天一天的,每个孩子都带了自己不同的纸花来,并告诉罗丝他们的故事。

这个花园随着花的增加,变得五光十色,姹紫嫣红。一天,罗丝惊奇地发现一只蜜蜂在她的花丛中飞来飞去,她靠近仔细一看,惊喜地发现纸花丛中竟然有一朵绽放着生命力的美丽真花。随后,出现第二朵、第三朵罗丝有了真正的花园,这也成了大家的乐园。坚持一定会有收获!播下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的乐园!

现在人们的生活变得忙碌,大城市的工作节奏更是快速,这让人们的心也越来越冷漠,只有孩子才有那份纯真、童趣、爱心,还没有沾染现实的世俗。是孩子们帮助罗丝建立了她梦想中的花园,让世界变得多彩明亮。

读书笔记《希罗多德历史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历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