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的

读书笔记的

《金锁记》的读书笔记。

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书笔记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金锁记》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张爱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满传奇色彩,她的性格聪慧、执着、特立独行、不受束缚,她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独到的认识,她的作品凄幽、秾艳、苍凉,充满了人性的主题。《金锁记》是她的早期作品,发表时她不过只有二十三岁,但作品已经是相当成熟,从取材的视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现技巧方面,都有突破,当时及后世的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金锁记》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的。小说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作为女人(不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但身处没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

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爱之外,还有情爱,但因为猜疑,她放弃了这种机会。我不认为作者只想表现金钱的胜利。但此后,她抛弃了这么多所获得、保护的财产,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从丈夫、季泽得不到爱,她忍受着情欲的煎熬,产生了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包括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儿子长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让已结婚的长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讲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儿媳妇自杀身亡。与丈夫结合只是使她获得了家产,季泽只给了她爱的煎熬,长白则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个浪荡子,连同女儿长安,都成了她病态心理的牺性品。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都不能给她爱,作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说明的是,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作为正常的女人却因为金钱原因嫁给了一个废人,这种违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会是司空见惯的,女人大多是无法反抗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小说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说充满了人生味(张爱玲语)。在张爱玲看来,什么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写道: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份特别的浓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这便是她对于人生味的解释吧,就是人生的本来状态,人和社会的复杂性,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张爱玲语,出自《自已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比如对七巧拒绝姜季泽求爱时描写,就是真伪并存,虚实共有,使人物更加可信、鲜活。

小说的语言简练、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对话上颇有《红楼梦》的风格。注重制造典型场景和人物心理刻画,借鉴了电影的一些表现手法。小说不足的地方我认为在某些地方主观性太强,比如对曹七巧主观上为什么那么看重钱,交待得不够,令读者推断起来就有些牵强。在刻画人物时也有这种缺憾,做不到象《红楼梦》那样不露痕迹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这也许是现代小说的特点,但仍然给人有些突兀的感觉。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金锁记的读书笔记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金锁记读书笔记


读了张爱玲的《金锁记》,我不禁掩卷沉思:主人公曹七巧未出嫁时,虽家境贫寒但却健康美丽,充满青春活力。她泼辣能干,颇具风情,喜欢她的男人也不少。
但嫁到姜家后,七巧变得尖酸刻薄,冷嘲热讽,她变得阴险庸俗,喜爱说长道短、无事生非。连她娘家嫂子也说:“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

在分家自立门户后,曹七巧更是极其自私、乖戾刻毒,心理扭曲,令人“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可憎、失去理智的呢?从表面上看,是金钱,是七巧对金钱的追求,她给自己戴上了一副黄金的枷锁。再深一步想,她为什么会如此疯狂地渴望拥有金钱呢?我觉得,应该是——安全感。因为,七巧是一个心中极度缺爱,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人。

那么,一个女人的安全感来自于哪些方面呢?

1.来自于亲情。

首先当然是来自于父母的爱。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孩子失去父母犹如天塌地陷,会有被抛弃的感觉。而七巧正是父母早亡,所以,她从小就是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当然,兄弟姐妹的关爱和帮助也会给人安全感,可七巧的哥嫂是财迷心窍,在哥哥眼里,七巧只是自己的摇钱树而已。七巧,在亲情中没有得到安全感。

2.来自于爱情。

如果能拥有一份白头偕老、幸福美满的爱情,女人的安全感自然也就多一份。而七巧嫁的姜家二少爷是“骨痨”,这不能不令她经常患得患失:“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

至于七巧爱着的三少爷,只是个花花公子,完全是七巧一个人的痴心而已。所以,七巧从爱情这里也没有得到安全感。

3.来自于友情。

有推心置腹的知己挚交,弹琴有人懂,喝酒有人陪,你把她们当成可两肋插刀、可托付家人的至交,她们也把你放在同样的位置,这是友情中的安全感。本来,七巧身边的人是可以成为她的朋友的,可是她却用“剃刀片”样的喉咙和黄金枷的角劈杀了几个人。现代心理学认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源于关系的断裂。七巧的人际关系如此恶劣,心理怎么会不扭曲呢?

4.来自于物质。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远古时代男人外出打猎,女人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会选择获得猎物多的男人。金钱和物质会给女人带来生活保障的安全感,因此,女人追求物质和金钱本也无可厚非,但要懂得知足。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曹七巧,她从亲情,爱情,友情那里都没有获得安全感,她唯一拥有的是金钱,所以她要死死的抓住金钱。与其说七巧抓住的是金钱,不如说,她抓住的是仅有的一点点安全感。

5.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金钱与物质只能给我们一小部分安全感;父母的关爱,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爱人有不在或变心的可能;亲朋好友,有无能为力或关系转淡的时候。所有依赖于外在和他人而获得的安全感,都是有变数的,唯有依赖自己得到的安全感,才是变数最小的一种。

作为新时代的新女性,我们坚决不能如曹七巧一般,把自己的安全感全部寄托在金钱上,固步自封,不懂反省。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有格局的智慧女人;我们要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内心强大的坚强女人;我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能获得持续的安全感,才能成为真正有安全感的幸福女人。

读书笔记《《金锁记》的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的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