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艺术读书笔记

艺术读书笔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000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书笔记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000字,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老先生旅美专事创作的第一本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作者站在一个当代人的立场上,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娓娓道来。

生活如同谱写乐章,人会在美感的引导下,将生活经历变成一个主题,而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闲适随性的世界之中。林老先生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性,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作者主张心地坦白、近情合理的人生哲学,认为只有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的相互调节和谐融合才能不违背人的本性,产生和谐的人格。在对于人生哲学的认识上人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禁欲和厌世,像印度佛教那样通过对肉体的折磨达到精神的圆满;另一个是极端世俗化,沉溺于官能享受,如同中国数千年来各个王朝的覆灭时的状态,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也有不少人沉溺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生活的艺术》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将道家消极的人生观与儒家积极的人生观适度的融合起来,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做一个合乎情理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给人生带来欢乐与情趣。

生活之中我们心情难免浮躁,但读了《生活的艺术》后,作者的那份悠然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昂贵,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悟。调整自己心态,坦然从容,微笑才会永远的浮现于我们的脸庞。我们应该清醒的去生活,不要受社会上浮躁之风影响而迷失方向。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它传授了我们快乐的秘诀,改变我们的观念,从另一方面观照快乐,从而走出关于快乐的误区,以乐观的态度去战斗,去迎接生活的洗礼。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1、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2、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3、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4、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5、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6、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它使我们心中感到平静。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7、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

8、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9、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10、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

11、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12、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13、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

14、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

15、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更多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昆虫记》读书笔记摘抄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摘抄

林语堂传读书笔记


林语堂写过很多好句,例如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小编给大家提供林语堂传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和参考!

林语堂传好句摘抄

1、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2、悠闲的生活始终需要一个怡静的内心,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欣赏大自然的胸怀。

3、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4、少女的一言一行都可以解释为她找理想对象的原始本能,她的服装,她双手的保养,她活动的选择和方向都有一个目的,就是为自己找一个丈夫?

5、文明可以改变爱情的方式,却永远不能扼杀爱情。

6、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7、一个人出生后,他的灵魂就到处寻找那与他相配的另一半。他也许一辈子也找不着他。也许要十年、二十年。但是他们碰面的时候,马上认得出对方,全凭直觉,无须讨论,无须理由,双方都如此。

8、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来云人。

9、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

10、演说要像迷你裙,愈短愈好。

11、人生的大骗子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名、利、权。

12、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13、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14、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者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

15、在灰烬里拾到一颗小珍珠,是比在珠宝店橱窗内看见一粒大珍珠更为快乐。

16、恋爱的法则是热情洋溢中双方都应该全心全意忘掉别的事情。

17、享受悠闲的生活决不需要金钱。有钱的阶级不会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

18、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19、如果在一个国家之中有份自由的刊物或议会,让人们能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运动就绝对不会有什么重要性。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20、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21、赏玩一样东西中,最紧要的是心境。

心得感悟

林语堂这个人相信不用多说大家都是认识的,我今天看完了《林语堂传》这本书,我觉得一代国学大师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这次读全传,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林先生对于生活中美的捕捉。他无论是看到雨珠自屋檐落下,或是看到麻雀从空前飞过,都会觉得无与伦比的美丽。而到老年,看到琉璃厂小小器物,竟然会感动到流泪:只因他太爱人世间的一切,为走向死亡不能欣赏这些美丽而遗憾。

他用英文写作,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一本薄薄的《生活的艺术》,让外国人对中国人刮目相看。让他们觉得原来在古老的东方,那群黄皮肤黑眼睛的人,活得是如此有腔有调。更有美国大批妇人遵照书中描写起居生活,觉得诗情画意极了——因为在中国:月可歌,花可醉,风可弄,雪可吟。

他把东方含蓄幽默中庸的生活态度用流利的英文流于笔端,相反国内的许多译文他觉得不得要领。他自己过得也极有韵味,吃穿住行,既考究又潇洒。他喜欢李密庵的《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廓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闱半经尘,半土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一半还之天地,让林先生七十还如孩童天性,对万物保有一份赤诚的好奇心;一半留于人间,让林先生总结了生活的种种妙处,写与世人分享。

林先生的一生称不上多传奇,但也是丰富多彩的,谢谢林先生的二女儿写了这本书,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国学大师的魅力。

[林语堂传读书笔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我最喜爱的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的人生品格。以前知道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词,而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后,才真正认识苏东坡。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才有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成尖酸刻薄。”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政治上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所带来的,然而,这正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未曾泯灭!

苏东坡为官时,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处处为百姓着想,颇受百姓爱戴。他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修研佛道。“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为艺妓题诗,与和尚趣谈,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进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即使是泥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在被贬黄州的时候,为了生计开荒种地,将当时“贱如泥”的猪肉烹制出美味无比、流传至今的“东坡肉”。苏东坡的诗词里,既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作为诗人,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书法家,他自评“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不拘小节、天真烂漫;作为官吏,他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他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与潇洒。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有时比较冲动、做事不经“大脑”,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所以我们会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用林语堂做结语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有人说,人生低谷时,建议读一些名人传记,看看别人在顺境或逆境中是怎样生存的,所以我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李姝槿)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范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m.dhb100.com

这是我最喜爱的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的人生品格。以前知道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词,而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后,才真正认识苏东坡。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才有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成尖酸刻薄。”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政治上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所带来的,然而,这正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未曾泯灭!

苏东坡为官时,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处处为百姓着想,颇受百姓爱戴。他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修研佛道。“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为艺妓题诗,与和尚趣谈,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进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即使是泥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在被贬黄州的时候,为了生计开荒种地,将当时“贱如泥”的猪肉烹制出美味无比、流传至今的“东坡肉”。苏东坡的诗词里,既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作为诗人,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书法家,他自评“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不拘小节、天真烂漫;作为官吏,他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他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与潇洒。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有时比较冲动、做事不经“大脑”,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所以我们会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用林语堂做结语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有人说,人生低谷时,建议读一些名人传记,看看别人在顺境或逆境中是怎样生存的,所以我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旅行的艺术》读书笔记


没有无缘无故的开始,也没有随便跌撞的巧合。之所以阅读这本书,是在自己即将毕业之际,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可以抽出时间出去走走,去做一个毕业旅行。至于为什么去旅行,从旅行中可以收获点什么,我想从这本书中,已经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旅行的出发点很简单,可能仅仅是因为一幅画中美丽景色的吸引,恰好这时也厌倦了现在的生活与环境,在严冬里想象夏日,在《冬日艳阳》的画册封面中找到了向往的地方,那便决定去吧。或是好奇心驱使我们一探究竟,亦或是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有违自己逻辑,去寻求与自己性情与逻辑必然的契合。总之,我们有很多种原因促使旅行,但必须了解自己是为什么去旅行,这很重要,接下来会解释重要的原因,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不现实也不可取,极少部分人可以将旅行作为生活的全部,绝大多数人旅行之后还是要回归原本的生活,如果可以,在不打扰目前生活的情况下出去走一走,未尝不可。

影响旅行的因素很多,心态,情绪,矛盾等等。消极的心态在即将踏上旅行的时候,会觉得旅行非常痛苦疲惫,大量地行李,路线的规划,都会否定旅行本身。以及一种恐惧,两种矛盾,即将去曾经仅仅是在书本画册上了解的地方,万一差别很大,有桲脑中的想象,万一一模一样,这次旅行本身是否已经失去了意义。在旅行途中与同伴或其他人发生矛盾,致使情绪上的灰暗。半途而废或是形态或意识上的不完整都不是想要的旅行。我想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当然,风雨兼程的本身已经是旅行的一部分。

真正美的画面很少,常常因为一张一段美丽画面的吸引而旅行,但不得不说,在旅途中真正美的画面就那么几张,寥寥无几,但为了追求这寥寥无几的画面,在其背后付出的艰辛是人们所忽略的,是否可以为此,付出很多,一路坚持,我想一开始就想明白为什么去旅行,那任何困难都不是问题。

应该拥有旅行的心境,什么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许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我们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对于什么是有趣的东西,我们不带任何成见。我们也许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因为我们在马路上或狭窄的街道上,欣赏那些他们认为有些奇怪的小细节。我们冒着被车辆撞倒的危险是因为我们为一座政府建筑的屋顶或是刻在墙上的题字所吸引……。书中给出的答案在我心中无懈可击。

旅行之后,依旧要回归本身,更热爱现在的生活,珍惜现存的美好,不需要准备,不用舟车劳顿,现在完全可以做一个室内旅行家,仔细欣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个珍惜的画面。能通过旅行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好的审视和定义,这才是旅行最值得收获的。正如在书的结尾所写,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


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篇1】

有的孩子甚至一次报了多个学习班,每到周末,就跟着家长如同走马灯似的到处赶班上课。有些家长想让孩子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却忘记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让孩子变得优秀的愿望是好的,但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了无谓地追求快速、高效了。

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老师说:”就是这么做,等到考试像这样的题目还是这样做,懂了没?“小孩累啊,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那就是家长要抱怨:”才考这么点分数。“老师要抱怨:”你这道题目做对了,班级的优秀率就高一些了。“原来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

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老师说:”就是这么做,等到考试像这样的题目还是这样做,懂了没?“小孩累啊,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那就是家长要抱怨:”才考这么点分数。“老师要抱怨:”你这道题目做对了,班级的优秀率就高一些了。“原来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书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到底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眼光放得这么远了,才能对今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我是任教小学语文的老师,于是我的眼光对文字有所偏向。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不足挂齿了。然而我的小学语文有没有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他沉淀下什么了吗?当我年老的时候,如果我也能说上这么一句”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无闻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篇2】

外出学习,少不了去名校参观,听“美女”做课,大凡做课的教师,也都是学校的“王牌”,不仅教学基本功扎实,也鲜有“丑女”。

事有凑巧,一次外出学习,上午下午各安排参观一所学校,上午为参观团做课的是一位漂亮时尚、影视明星般的女教师,举手投足也如舞蹈一般,很是吸引我们的眼球,课上得也算可以。下午到另一所名校,先听课,为我们做课的教师已站在讲台前,如果没有上午的美女教师做对比,我们可能不会在意这位老师的相貌,可是她长得实在太一般了,黑皮肤,小眼睛,短头发,脸稍显得长了些,长脸偏穿了“V”形领的黑西装,既不时尚,也不精神。略显拘谨地站在讲台边,招呼着进场的学生。与上午的“美女”教师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在下面悄悄议论,怎么没有同事提醒她穿件漂亮些的衣服。

学生坐定,课也开始了。谁知,一进入上课的状态,这位“黑妹”教师很快就焕发出别样的光彩,这种光彩,不是为了当“课堂秀”而拿腔拿调的感情丰富,也不是手舞足蹈般的肢体语言配合,而是由内向外散发出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舒服。我想来想去,这种舒服感应该叫教师味儿的美丽,她声音轻轻的,语调柔柔的,由于是刚入学不足三个月的一年级学生,她的语言还很儿童化,课堂上处处洋溢着赞扬和民主。

我留心了几个细节:其一,在指导学生字的笔画时,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提点,往往会安排书空的环节,此时,教师一般都转过身子,背对学生书写,这样可以使自己写的和学生写的笔画一致,而这位老师运用的是镜面书空,对于老师自己来说,也就是从右往左写,这有一定的难度,不信,诸位老师可以一试。而这位“黑妹”老师非常娴熟地给面对学生做着镜面书空范写,似乎这和教师会说普通话一样寻常。其二,有一位小胖子说话结结巴巴的,一点儿也不流畅,可是在这节课上有一处发言使她大加赞赏,她先是竖起大拇指,笑眯眯的看着这个孩子,高兴地夸他:“***,你今天真是令老师刮目相看啊!”然后,又走过来,摸摸小男孩的头,小男孩甜滋滋地坐下了。在我看来小男孩的发言无论是从思维角度还是表达质量都是非常普通的,可是,教师那种丝毫不做作的真诚表扬会使孩子觉得这是了不起的回答,她注意的是孩子自己和自己的横向比较。其三,有一位小孩认读一组音节,反复了多次终于把一组全读对了,老师释然地说:“哎呀,你终于都读对了,你看,老师都要急出汗来了。”她的释然是那么自然和真诚,说完,甜蜜地笑着,为孩子的成功显得很激动。

相比之下,“美女”老师的课逊色了许多,两位老师课的设计差别不大,美女教师的语言还更显生动,然而,我问了身边的几位听课教师,大家都说这位“黑妹”老师讲得好。而且大家居然和我有这样的同感——这位“黑妹”老师一上课就觉得漂亮了许多。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词——上镜。上镜,这个词在影视界运用得最为广泛,指的是演员在镜头前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并不十分漂亮,可是一上镜头,就让人觉得很漂亮,这就是上镜。明星周迅就是很“上镜”的演员,她应聘演〈〈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时,据说看起来与导演心目中的太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可是造型完一试镜头,人人叫绝,小太平就是她了,!这就是上镜。

当然,周迅本身也算是一个娇俏可爱的美女。对于女人而言,美丽,是随身携带的通行证和优惠卡,尤其是在机遇降临的紧要关头,棋逢对手的关键时刻,美丽,就是化险为夷的杀手锏,会及时地对焦灼不堪的美女亮起绿灯,温柔地把遗憾和无奈留给对手。当今赛事林林总总,主持人大赛赛的是口才,声乐大赛赛的是嗓子,模特大赛赛得是身材,可是,这些看似与“靓不靓”关系不大的赛事,美女的脸蛋总能不自觉得在赛程中为自己的分数提高几个百分点。优质课大赛似乎是与赛美丽关系最小的赛事,可是据说也有美貌赢得胜出的传闻。其实,但凡生活中美丽的人儿,镜头前当然也美丽,一上镜,“东施”变“西施”的几率也很少。但是,“上镜”现象给了我们做教师的一个提示:课堂,就是教师的“上镜”时刻!我们,应该追求“上镜”的美丽!

做教师很难有真正的上镜时刻,倘若真去上镜,恐怕面对黑黑的镜头要拘谨得丑态百出了。然而,那位“黑妹”为我们演绎了教师的“上镜”风采,倘若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童眸是镜头的话,那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爱戴学生,善于引导学生,时时关注学生,把课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对话和发展中,为学生的成功喝彩,为学生的进步鼓掌,在学生思维阻滞时点一点,在学生认识不清时拨一拨,这种焕发在课堂中的师者真诚就是“镜头”前的独特美丽,就是教师最具职业魅力的“上镜”时刻。但是,作为老师,找到自己的“镜头感”,必须准备好两个背囊:一个里面盛满情感;另一个装满知识。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篇3】

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地思考过。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静。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之后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开始了慢慢地审视。他说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艺术。难不成是因为在“慢”字上出了问题?

昨晚看电视剧,里边一位教师长者收到了他几十年的一位学生的信和两张戏剧票,信上邀请老师去观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为老师是他心里所尊敬的人。虽然离开老师多年,但心里一直有老师的陪伴。这对年长的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我想这位老师的心里的滋味应该不是一个甜字所能形容的吧。看着听着我的心里也洋溢着幸福的滋味,因为我也是一位教师。

然而,我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吗?并且是当我老了,我的学生长大了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老师是他这一生中优秀的向导吗?这个结果我得等到我老了才能分晓。然而,这个过程却需要我此时此刻就开始。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缓慢所以很难立竿见影。然而我脑中却装着必须要立竿见影的命令。来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里总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我是很负责地给他们课外进行再次辅导。但是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绩能提高一点。估计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其实这样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但如果仔细地想想看,当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我没有生气?没有焦灼?是的,我生气,甚至愤怒。也有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当然这是没办法时的调侃。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老师说:“就是这么做,等到考试像这样的题目还是这样做,懂了没?”小孩累啊,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那就是家长要抱怨:“才考这么点分数。”老师要抱怨:“你这道题目做对了,班级的优秀率就高一些了。”原来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书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到底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眼光放得这么远了,才能对今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我是任教小学语文的老师,于是我的眼光对文字有所偏向。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不足挂齿了。然而我的小学语文有没有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他沉淀下什么了吗?

当我年老的时候,如果我也能说上这么一句“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无闻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篇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耳熟能详的话不就在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吗?

张文质老师曾经详细描述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当他提出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这里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针对各不相同的、具体的个人,有足够的细致、耐心与充分的教育意识。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但我们应该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因为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失去了太多,教育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我们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只是我们都不愿面对。

慢的教育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这种“慢”也是需要智慧的。而张文质老师提倡的这种“慢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就是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成熟和自由,使生命绽于爱与善良之中。

朱熹说:“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强调“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尤其是处在教育改革前沿的教师更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克制愤怒,学会耐心与期待,或许这样的慢能使你琐碎的工作变得优雅起来,虽然明知这优雅有着理想化的色彩,但是教育者本身不就是理想主义者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篇5】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张文质教育演说的集子。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更是一位教育的观察者,一位不断发现问题并且表现得忧心忡忡的“教育随行人”。我觉得他的观察比他的实践更有用,因为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一位观察者,以诊断存在的问题,开出药方,我们都是裹挟在教育体制洪流中的一个小小的个体,我们跟着体制走,却往往跳不出圈外,去反观以下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本书中,他提出了很多观点,教师要有生命意识,着眼大事情做小事情,教师要看到孩子的未来而着手教育,追求立竿见影是反教育的等等,“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他一篇教育演讲的题目,也是落实他“生命化教育”的一个主要支撑点。

张文质说,“童年决定你的未来,童年塑造你的未来”,童年的重要性要求我们一定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开发生命对未来的向往,让未来的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正因为这样,所以,教育急不得,有时,孩子的考试成绩好,有可能孩子童年中具有高度精神生命潜质的东西就会失去或者压缩,所以,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生命意识。他一再强调,“立竿见影往往是反教育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生迟到,教师摔他两耳光,他感到非常屈辱,明天就不会迟到了,这是有效果的,但这是教育能做的吗?虽然有成效,但不能做,因为你剥夺了人的尊严,伤害了生命。他提出了四个方法:第一,要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不要过早对人下判断。为教育者很多时候,要有一种悠闲的心态,“静待花开”;第二,要随顺人的善端。不要“轰轰烈烈”的教育,一切“轰轰烈烈”背后都可能充满了露骨的功利取向,都可能导致对教育的扭曲;第三,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第四,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成全人的禀赋。

经由他的观察,我看到了我们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以他的观察为镜,反观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我蓦然洞悉了了自己的问题。

这么多年来,我太追求工作的结果与成功,逐于“技”,而忽略了“人”。自己这么多年来,追求课堂教学的技巧与本领,但忽视了我的工作不是“物”,而是“人”,首先应关注的、最后应关注的都应该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不可替代的个体——儿童。张文质说,“良好的教育在细腻与沉静之中,良好的教育在敞开与自由之中。”这些年来,我太追求所谓工作的成功,整个人变得急吼吼的,对学生也是控制多于培养,正像张文质说的那样,把学生教得不快乐,也伤了自己,自己也得不到快乐和幸福,因为我们工作的快乐和幸福是与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的经验世界约束了我们的认识。所以要建设一所优质学校,要强调培养视野开阔的人,要倾听窗外的声音,要不断挣脱自己生存环境和知识的限制,努力学会‘睁眼看世界’,也努力为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我想,那些名师们,那些人们所说的“大地方”的教师们,他们所达到的高度,绝不是仅追求“技”的结果,而是他们的视野、见识和思想追求要远高于我们,只有这些软实力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就,否则即使有一时、一定的本事,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满足不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我们整个人还会是消极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所有关于技艺的追求,都应该在生命意识的烛照之下,其实,仅教育是慢的艺术吗?成长何尝不是呢?生活何尝不是呢?生命何尝不是呢?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篇6】

张文质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多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忽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正反映了教育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起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这时,作为教师的你,是急躁地打断作一番暗示,还是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也许你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学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但更多的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要知道:儿童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潜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透过看这本书明白爱其实是一种潜力,能够学习,从哪里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个需要学习的潜力是给予,你要主动的给予,给予很容易吗其实不是,很多人会说,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期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能够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动给予,而是被动给予,说明你的爱的潜力是有限的。

第二个潜力是关怀。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本身要有劳动力在里面的,平时当我们说,我们好爱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见过你关怀、照顾过你的家人。说自己好爱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见过你关心过你的学生,那只能说明你爱的是家人、学生给你来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爱中,你要有劳动性的关怀。

最后一个需要学习并具备的潜力是尊重,真正的爱中必然有尊敬,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这本书就说尊敬其实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实的注视对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对待你,很多的父母以为他们爱孩子,其实他们只是期望他的孩子变成一个他渴望构成的样貌,并没有如实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对方。

《爱的艺术》是心理学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这是是一本能够简单阅读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书”,很庆幸遇见了它,弗洛姆的文笔很流畅,思维很连贯,不是那种严肃的说教,也不是牧师般的引导,他不是要教会我们什么,他只是在讲述,就好像一个老者在讲自己人生中关于爱的那一章节,每个听众各取所需即可。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000字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000字:

《爱的艺术》五年前读过,时至今日又饶有兴趣地重读起来。书本不厚,却字字珠玑!关于爱情的理论,我想是这样的。爱情,首先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人内心生长出来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爱情的第一要素,是给而不是得。“给”在一个性格还没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往往误解为是放弃,或是被别人夺走东西或是做出的牺牲。一个”重商主义“的人“给”,那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不得对他们来说是欺骗。而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则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通过给体验他们的力量。在物质范畴,给是财富,但给的最重要的范畴决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

可以是最宝贵的东西,也可以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这不代表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比如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等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给决不是为了得,而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醒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从而使双方都充满快乐。

爱情就是这样,有生命力才能创造爱情的能力。反之,如果你爱一个人,无法唤起他人对你的爱,那么这样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爱情的第二要素是关心: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则不是爱情,是一种情绪。爱的本质其实是创造和培养。

爱情的第三要素是责任心:

责任心不是义务,更不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责任心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们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的回答。

爱情的第四要素是尊重:

爱情如果有责任心而没有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对方也就是说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爱对方,读书笔记.就应该接爱对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对方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当然,只有当我们自己做到独立,而不是想着去控制和利用对方的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有可能。爱情也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爱情。

爱情的第五要素是了解:

人们只有在了解对方之下才能谈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性的,毫无益处。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爱情的要素之一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容,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只有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线,才能真正的了解对方。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对自己是个谜,别人对我们永远是个谜,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以使自己看到对方现实的状况,只有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我们才能在爱中了解对方的真正本质。作者:荷子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我昨天做了蠢事情。跑去翻了不该翻的微博,惹得自己很不高兴,颓废了一个下午?夜晚。早晨醒来觉得羞愧。然而好朋友说,没有关系的,要慢慢来,慢一点,才能真的忘记。所以,我索性再放纵一点,窝在床上写这一篇读书笔记。

在《艺术的故事》看讲塞尚,梵高和高更的篇幅。两句话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他们俩(塞尚和梵高)几乎都不再指望别人注意他们的画——他们要画下去只是因为他们不能不画。”

我在想,这大概就是我未来的方向:选择我现在的这种生活方式,做我要做的事情——只因为我不得不这么生活。这是我的“使命”。必须是由我来做这件事情。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便要这样子生活。我不会再回去办公室里做那些流水线的工作,我知道这对于社会发展是必须的,然而这是其他一部分人的使命,我的不是。我必须得学习不同的语言;我必须要去好好练习瑜伽;我必须得去把时间花在大多数人认为太“飘渺”的事情上。

想起来不久之前做的人格测试,确实是一类人,做一类事情。而INFp型,被称为“哲学家艺术者”。我生命的本质就是为“艺术”,为“哲学问题”所困扰,也为它而生。而我需要去摸索的,便是寻找我的艺术的表现途径。所以我就是得捣鼓这些脱离人世的,形而上的事情,我通过这些来寻找自己的路,来完成我人生的艺术家使命。我必须成为一个“艺术家”。我会是个独特的艺术家。我依旧在摸索的路上,通过认真地“瞎捣鼓”,认真地阅读,认真地做好我想要做的事情——要让这些我投注于大量时间的事情,最终反馈回我的身上——成为那个独特的艺术家。

“三人都极为孤独,他们持续不断地工作,但没有什么指望会被人理解。”

我在想这样子的人,与和ta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人,其实是不在同一个时代的。有使命的人,要超前很多很多代。所以他们的种种行为在那个时代,是不会被所有人理解的。 于是有了这个词:“格格不入”。与那种招人厌的人不一样,他们给人一种疏离感,他们沉浸在“完成使命”的种种神态和状态会让同时代的人无法理解,或者说是心生敬畏,他们受到了一种威慑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相形见绌,所以,渐渐敬畏着远离去了,“疏离感”。这样的人,是幸运也是孤独的——放在当时那个小小的时代是孤独,从长远的历史长河里看,又是幸运的:在整个人类的进程中,ta有着被某个使命选择出来的最最优秀的伙伴,他们也许彼此从未相识,却都在帮忙完成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特别好。

这其实也是一种“自由”。随心所欲地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专注于自己的使命。能有多少人,在活着的时候,对某件事情产生出使命感来呢?“我必须要去做这个。” 都是幸运儿。若能够自己察觉到了自己的使命,有了为之付出一切努力的感觉和紧迫感之后,便有了这种终极自由感。不再受控于时间——必然是来大把地放在这件事情上,不必在意金钱——这个时候金钱带来的娱乐享受统统都没有必要了——只有完成这件使命,才能够给我带来我最大的享受和欢愉。这样的畅快感和愉悦,不会是所有人都能够体验到的。更不是通过金钱可以获得到的。这大概是最最高阶层的自由感。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艺术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