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家族读书笔记
《驴家族》读书笔记。
开心猫》是冰心奖获奖作家汤素兰阿姨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以童话故事为主,书中讲述了许多个有趣的故事,让我感觉恨不得一下子就看完它。在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驴家族》。
故事讲述了来自驴家族的父母,面对拾来的弟弟,付出了很多的爱,我却误解了父母,独自躲到山洞中,变成一头驴。爷爷奶奶为了照顾我,也先后变成一头驴。而父母为了照顾无法变成驴的弟弟,不得不忍痛离开了这个家。这个故事在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各种不同的爱。
当故事中的我变成斜眼睛,长出了驴耳朵,家人依然说她漂亮,这使她觉得父母很虚伪。其实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无论我们变丑变美,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始终不变的,我们应该在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后悔。
而同时,父母对于弟弟的爱,就是超越亲情的世间大爱。就像在汶川地震中,许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庭,社会上很多好心人伸出了自己的双手,把他们带回家,给了他们很多的爱,让这些孩子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享受到了亲情。
如果这个世界充满了爱,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再也不会有争斗,让我们在感受别人的爱的同时,也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吧!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驴得水的读书笔记
影片《驴得水》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爆笑但是却又十分令人无奈与压抑的故事。
看完影片,仿佛想起来了鲁迅那句“不让好人有出路”,但是却又不是非常标准意义上的为人所迫害——影片主角的所有遭遇都可以说是自作自受,自己不给自己留出路。
所有人在最初都有可爱的亮点,所以最初他们放弃了“人性”时,人们会对他们感到同情,但是每个人最后也变得十分可恶,人们对他们的情感会打心底里嫌弃,厌恶、排斥甚至变成鄙视。所以他们放弃的真的是“人性”吗?还是到最后所保留的唯一一点才是所谓的“人性”。
看完之后会感觉到极度的讽刺,但是正因为这种讽刺,便会发现令人细思恐极的一点——人的底线到底对一个人的有多大的制约和影响。在人们的观念里,底线应该是不可跨越的,是一个禁忌的界限,然而,在影片里“底线”缺显得如此无力和荒唐,人和“牲口”的区别到底在那里,真的分得如此清晰吗?还是仅仅一念之间,人性的制约是如此的单薄与无力。好人与坏人的界限也如此模糊不清,可是却如此真实,让人不寒而栗,不仅令人深思,到底作为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和最低底线是什么?
三年级《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
在《驴小弟变石头》这个故事中,驴小弟捡到一块神奇的石子儿。
没想到神奇的东西也能给我们带来危险。这个石子儿把驴小弟变成了石头。
驴小弟在变成石头的当天晚上,作者在画面的墙上挂了一幅驴小弟的全家福,又画了驴爸爸和驴妈妈在望着窗外哭泣。我们就算不看文字,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他想表达驴爸爸和驴妈妈的心情:全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还有一个画面,是过了一个月还没有找到驴小弟,家里的花儿都枯萎了,这代表了驴妈妈的心情,就像这支花一样枯萎了。
当所有的猎狗都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闻过之后,也没有找到驴小弟,可是,过了很久,驴爸爸凭着对儿子的思念,无意中发现了那块小红石子,救了他的宝贝儿子。
世界上没有更了解我们的人了,只有——我们的爸爸、妈妈。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和家族网路》读书笔记及读后感1500字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和家族网路》读书笔记及读后感1500字:
这是一本计划在2018年读完的书,后来我放弃了,给自己的目标是春节前读完。最终的结果是淅淅沥沥的,一直拖到了现在。
礼拜五的晚上失眠了,一个人趴在被窝里,拿一支铅笔,勾勾画画,居然不知不觉读完了。
这本书写的挺好,初次翻开看了几眼,然后立马打开百度,先默默地把三国两晋的年代表抄下来。感觉中学时代学习了很多历史,但是对魏晋的历史好像一无所知。分析了一下,无外乎这几点原因:
第一是中考不考古代史,所以初一学习的东西都忘了。
第二是高考历史主要涉及一脉相承的君主专制制度,魏晋的权利结构特殊,没怎么学过。
第三是最重要的,我历史没学好。很可能课堂上学过,但是我没认真听讲,所以才除了九品中正制一无所知。
一、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逻辑:从家族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两代人的努力,从地方豪强到贵族门阀的转变,再到司马炎,成为皇族。之后,又介绍了司马炎作为受成之主,处理宗族、功臣之间的关系,甚至引入外戚。最后,简单介绍晋惠帝时期的一些情况。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我觉得是从196页开始的:
司马炎,也就是晋武帝,作为受成之主(权力来源于继承的开国皇帝)上台,接班人本来不是他,于是面临许多问题。武帝的做法是先笼络功臣平衡宗室,维稳;然后通过扶植外戚,发动战争的方式集权,最后安排身后事。
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这本书写晋惠帝,写了一点就结束了,正巧停留在八王之乱的前头。
二、谈内容。
东汉的情况不了解,不瞎说。至少从曹魏开始,魏文帝由于力量薄弱,本身就对门阀妥协,也正是他开创的九品中正制。即使武帝,也没有能力消灭,比如武帝杀杨修,但是杨家依旧是名门。魏文帝既没有对军队的绝对把控,也没有武帝的政治影响力,甚至需要借助门阀来统治国家,怎么不可能妥协。
我最喜欢的是名士夏侯玄,原因是单纯的认为这个名字好听。很有意思的事情,夏侯玄和司马师作为儿时的玩伴,后来成为敌人,最后到造反失败被处死,一直是名士的形象存在。甚至司马懿在消灭曹爽之后,只是单纯的从关陇召回夏侯玄,并没有太严厉的措施去惩罚。反观邓艾,一点功臣,平反之路却一波三折。
只能说明,出身真的好重要。其实,司马家族的人际关系和曹氏夏侯氏的重合之处很多,同时在三足鼎立(有外患)的情况下一定要稳定,平稳的处理尖锐的矛盾。基于这两点,很多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三、君主专制有一个矛盾:当君权加强的时候,实际上朝中人士大多是君主的亲信。可是当君权交接的时候,下一代君主能否控制自己父辈时期的大臣,读后感是一个未知数。优秀的君主,一方面会培养储君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安排后事。安排的方式,大多是一个相互制衡的平衡局面,留给下一代。如果一方过于强大,很容易造成大权旁落的情况。比如七国之乱。储君培养自己的亲信,算不算结党营私,需要衡量。比如玄武门之变。
就不能设计一个制度吗。貌似不能,制度是人制定的,也是人执行的。那有什么办法呢,貌似最简单的就是君主长命百岁,一直治理下去。或者,一万年太长久,我只争朝夕。
四、感觉读这本书之前有一些问题,读完了。。。问题跟多了。嗯,希望在下一本书里等找到答案。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句话是唐太宗说的,然而很巧合,《晋书》也是他的人写的。所以是以史为鉴,还是借古讽今,不好说。倒是千百年后的今天,有一件很有趣的巧合:用九宫格打字的话会发现,“此时此刻”和“彼时彼刻”的输入,一模一样。作者:汤姆猫杨某
皮囊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读书可以为生命添一盏明灯,在触动心灵的感悟中,照亮一具具皮囊。——题记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m.dhb100.com
我不经意间得到的蔡崇达的《皮囊》,给我的是一种想一睹为快的感觉,所以仅用了两天时间就看完了。看完之后胸口却是郁积着一股气,无处发泄,莫名难受。
我想,大概是因为作者那温情又残酷、深情又理智的讲述。
在书中,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挖掘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还原了年轻一代张扬理想却在骨感现实的磋磨下踽踽独行的困境。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会让人觉得心情异常沉重,禁不住地从心底流出眼泪、涌出叹息。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美艳或是普通、是俊美还是丑陋,它都包裏着灵魂和一颗心。一个好的灵魂不仅能支撑出一个好的皮囊,还会使其变的更靓丽、更耀眼,而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相知。所以,拥有一个健康的灵魂和一颗美善的心不仅能照亮自己,更能点燃、照亮每一个与之相遇的人。
人类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融联合。芸芸众生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因人各有异而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众多的“我”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而,这些独立的个体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每个人与他人之间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从而认识世界。我们每个人在交往中相互参与,我们见证他人的生命过程,他人也会参与我们的生命历程,构成了我们的经历和阅历,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要想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他人。我们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我们要去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你在别人眼中是何种人了。
我读这些故事,就感觉我在读作者生命中最珍贵、最真实、最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不能自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既定轨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徘徊、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者逃避它们。因为人类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毕竟喜剧和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オ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オ明白自己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很庆幸读到这本书。对过去的回忆,能让我珍惜现在,对失去的回忆,能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与其想太多有的没的,不如珍惜拥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读书可以为生命添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带我们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获得心灵的欢愉。
《皮囊》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人生感悟。读完之后,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阿太,母亲,阿小,厚朴的故事。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s://www.dhb100.com/
阿太是作者外婆的妈妈,白发人送黑发人。阿太身上有一股不服老的气质回荡在她周围,虽然文化不高,但是说话文绉绉的。阿太对于肉体和灵魂的解释,是最有道理不过的。表达虽然略显粗俗,但是道理满满。是啊。我们每人一副皮囊,会使用的,把它用的淋漓尽致。不会使用的,却是在不断迷路。因为生命本该轻盈,灵魂本该清澈。都是人性的各种欲望和贪婪,慢慢侵蚀我们的肉体。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是否过于关注于自己的外在,而忘记内心返璞归真,忘记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
关于母亲的是她执意建房子的故事,家里本来经济条件比较紧张,抛开家里的伙食和医药费需求,母亲却一次又一次地执意建房子。故事开始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母亲盲目地证明,过于在意自己的面子,爱慕虚荣等等。当新房建完两层后,母亲又抽出辛苦积攒的一卷钱,提议要再建两层。让人想哭想笑她好强的没有尽头,很较真儿的特点被表达的很清晰。可是后来才明白,母亲这些年的坚持完全是为了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看到这个家是很健全和完整的。这四层楼的建成,是母亲对父亲很美好的爱的印证,是在那个时代,母亲那未曾开口的爱。在父母那个年代,他们不善于表达爱,却将爱体现在一点点的生活当中。而对于当代有些人只会说不会做的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两个阿小的故事,故事虽简单,但是却给人意味深长的感觉。无论是镇上的阿小还是香港的阿小,作者都在以人物的身份表达一类人。镇上阿小盲目效仿香港阿小的言行举止而失去自我。表达了镇上阿小对于外面花花世界的向往,而又没有机会接触。香港的阿小,像是个新新人类,来到这个小镇,让镇上的阿小唯命是从。香港阿小蔑视这个小镇的一切,后来香港阿小去了香港,被当地人排挤。家庭变故,香港阿小后来混的不是很好,作者是他唯一的朋友。香港阿小给人很孤单的感觉,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厌恶。而老家的阿小,有房子,妻子和儿子,开着摩托车去堤岸捕鱼,活得很是滋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向往更宽广的世界,担心自己身处的环境过于狭隘而影响自己的发展,其实并非如此。在小地方生活不代表你失败,跻身于大城市不代表你成功。最重要的是明白活着的意义,不就是要快乐吗?
厚朴这个人物代表着热血青春,以及盲目的追捕自由。他在大学创造自己的乐队,名为世界,在学校开演唱会。他表达着人们心中无处安放的青春,他是同学们的向往。可是后来同学们发现他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只不过是无谓的喧嚣。渐渐不受欢迎。而作者却很务实地在一直实习打工,积攒经验,以备毕业之后有工作可以做。最后那个整天喊着要奔放青春的人,整天活在梦想虚幻中的人,却回到了临近老家的一个村落教书。而作者在这个人人羡慕的大城市里,一步一步向上爬,不知道要抵达的是什么,以及抵达的意义是什么。步入社会的我们是否也曾问过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不停地向上攀爬的意义在哪里?
《皮囊》的每个小故事都给人以人生意义的启迪,有些是需要我们反复咀嚼才体会到文字所表达的真理。人生何其短,让我们快乐地度过此生。
“只有她,似乎是和疾病最不相干的人,不用担心要在她面前掩饰或者承受她的突然消失。而且她的坏脾气恰好是个优点,确保你不会很深地和她发生情感。”——题记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s://m.dhb100.com/
一个人一生对生命的认知大概有三种。
一种是无忧无虑,从不为寿命以及疾病担心的,这大概是在少年时期;一种是拼命工作,看见了生命的脆弱,便愿利用这生命的人,这大概是在中年时期;一种是太老太老或大病将衰时,已经与死亡有过真实的或梦境中的交汇的人。
在少年蔡崇达的家庭里,这三种人都有了。
蔡崇达肯定是那无忧无虑的少年,而母亲则是努力扛起生命拼搏的人。她为之拼搏的目标是父亲,那交汇过死亡的父亲。
这样一个家虽然有些不幸之处,但看起来十分温馨,似乎没有什么需要痛哭的地方,维持着这个家的是爱和信念。
坚定向上的信念,让他们能团结互助,还有精力互相“演”着对方需要的角色。其实真相早已明了,从父亲患病的那一天开始这里有些东西就垮了,你以为他们是真的赞同着对方的决策吗?母亲是真的像从前一样在普通地工作并服侍父亲吗?他们真的不知道,真的是想不通父亲的离去么?他们是知道的,知道什么是徒劳,也知道对方的笑容里哪是真哪是假。
他们为什么还在努力,这么维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答案是信念。而人的信念常常复杂到不知所踪,是各方面追求的愿望综合交错在起的一张网。
这时候我才发现,我的分类显得太过草率。
蔡崇达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吗?母亲真的是那个坚强的发出亮光的人吗?
因为父亲,这里的一切都变了。
在重症病房里的蔡崇达,十分享受门诊大厅里嘈杂而且病菌弥漫的“人间味道”,是因为他无忧无虑?不。曾在乡间看见小镇上赶集的人群,挤攘在一起,不嫌脏,也放下以往的优雅,拿着刚削了一半的土豆寻找着熟人。这些每周一次从田野里各个村落相约赶来的人,多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只为拾起所谓人间烟火,感知自己仍然活着,仍然与世界有交往。而处在父亲病重期间的母亲,也往来于神祠灵庙之间,好像不能自食其力却流落街头的小孩,奔走着索要残食。可是,是什么样的食物?是送给柔弱者惯有的礼品——心安。
为什么蔡崇达与母亲时而乐观坚强,时而努力寻找一点给软弱者的安慰?是为了生之乐趣吧。
乐趣是一个不会长存的东西,许多心理学家说如果没有新意,再好玩的东西久了也会失去乐趣。
我们不妨把希望与坚定向上的信念看作一种乐趣,之于生的乐趣。它当然会消逝,因为这些希望用在这个“生病”的家庭中,等于是一个已经剧透而且没有关卡看不见进展的游戏,它会慢慢变弱,最后在一场暴发中消失的。
所以与其将维持这个家的功劳推与信念这个模糊的功臣,不如归结于生的乐趣。这时走时来,但给人无穷动力的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