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一诺千金读后感800字

一诺千金读后感800字

《一诺千金》读书笔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或许你需要"《一诺千金》读书笔记"这样的内容,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诺千金》这篇课文。
记叙讲述了小男孩信守承诺和他的朋友失约的事,告诉我们要讲诚信。学习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看到小男孩信守承诺时,我感触颇多,对小男孩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得,我联想到了生活。在实际中,人们都知道要讲诚信,要信守承诺,可是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在利益面前,人们丢去了诚信
一个阴天,乌云迅速地布遍了整个城市。我从学校快步地走回家。突然看见许多人围在一起,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一位大婶拉着一位卖枣的小姑娘不放,还说:这个小姑娘卖给我一些烂枣,还不赔钱。大家给评评理吧!大家听了随即指责起那位小姑娘来。听了大家不堪入耳的话小姑娘竟委屈的哭起来。过了许久,小姑娘用颤抖的手从包里掏出几张票子刚想递给大婶,突然听见人群中有一种声音:小姑娘,别给她钱,她是个骗子,那枣她早已掉了包。好枣在她包里大家一听,顾不得是什么人说的,马上拿过大婶的包看,里面有一袋完好无损的枣。这时,真相大白,那位大婶竟然为了一点小利益而丢失了诚信。大雨如期而至,我真希望这场大雨能够冲去每个人心里的污垢。
人在生活中没有诚信,就会失去朋友,没有诚信,就失去了成功。所以,大家要以诚信为本,做到人人信我的境界!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一直在出差,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
出门的时候我常在书包里装本书,在车站等车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在嘈杂中独享一份宁静;火车上看看,给身心一份旅行。未读这本书之前,羡慕那些行者带着单反、背着包骑着单车转山转水。现在发现余先生是一盏烛火,在若隐若现的前方。
他行路。每到一个地方,或是历史久远、闻名世界,或是荒凉到只剩下一砖半瓦,哪怕仅仅只留下一个传说,他也能怀古评今,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他读书。每讲出的一个故事,总让人感觉熟悉而又新奇,像是历史缝隙里的筋骨。从不扭曲历史,却又鲜为人知。真正的博学是难以模仿的,而我们往往最爱拾人牙慧、夸夸其谈。多想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每一步路都是在与历史同行;每一行字,都是无数脚步的积淀。
我想,本着读书万卷、行路万里的理想,或许永远达不到余先生这样的人生高度,但朝着这盏烛火前行,生活必将更加充实,旅行也必将更有意义。

《金蔷薇》读书笔记


《金蔷薇》是巴乌斯托夫斯基写的一部关于总结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他用清闲优美的散文笔调,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娓娓道来,完全没有文学写作技巧之类的书的枯燥乏闷,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森林,有流水,有可爱的人的世界。

刚读了第一篇的时候,我就被《珍贵的尘土》深深吸引住了。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清洁工沙梅爱上苏珊娜的故事。故事叙述本身就十分唯美,歌颂了真正美与丑,真与假,同时在结尾的时候,用真挚的故事带给我们深刻的道理文学工作者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金粉,不断收集,熔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锻成自己的金蔷薇。

我看到这句话时,感触很大,我想到了我平时写作情况。每一次想写小说时,内心总是既朦胧又清晰,清晰的是自己心中对整个故事都已经有个大概了,但是一旦执笔欲写时,就好像不知从何所起,不知如何下笔。我对此感到很郁闷,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消除这种感觉了和现况。看了这句话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因此看来是自己的阅历太少了。

本身看的风景,走的路就不多,加之,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做个有心人,对于什么都不仔细留意加以思考。就像一句话说的世界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假如我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真诚和认真态度对待,一滴水就是一个世界了,还何愁无处下笔呢?

第二个让我感觉最深的章节就是《车站食堂的老人》。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故事时,我就只是被当中的情节深深感动,然而结尾让我很惊讶,这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我没想到他是用这个来说明细节对一个小说的重要性。然而,当我按照他的说法,把所有的细节都省去了,果然发现逊色了许多,我真真确确地感受的意图,同时也让我明白到两个道理。

其一,要想说服一件事用实例说明比单单道理说明要强上许多倍,而且还要让接受者可以实践到,那样就更具说服力了;

其二,看待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像这一篇这样,他举的子和他要论证的道理就很让人出乎意料了,让人感觉很新颖,我们以后写作可以从这个方面去考虑。

第三个就是《夜行的驿车》。故事叙述了在从威尼斯到维罗纳的夜行驿车上,安徒生邂逅了美丽的姑娘瑰乔莉。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安徒生在只是与她约会了一次,就把这份感情埋进心里。因为他认为一旦接受了这份感情,无数华丽的童话就会黯然失色,一去不返。只有在想象中,爱情才能永世不灭。

《金蔷薇》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给我很大的指导,它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文笔更让我对这个世界更了解,这将会成为我人生中很大的一笔财富。

《诺桑觉寺》读书笔记


读书与交朋友一样,要看缘分。有些书拿到手中翻开一页,便如饥似渴地继续下去,而有的书怎么读怎么进入不了情节,倍感遗憾。

刚读《诺桑觉寺》时,感觉简奥斯汀的文风一变,不似以往的浪漫叙事风格,反而古怪精灵起来。读至半部,怎么也进行不下去了。看过电影后再重新阅读,感觉稍微好了些。仍是男女主人公婚嫁的故事,这万变不离其中的主题在奥斯汀的笔下诸多描述,却从不令人厌烦。

凯瑟琳出身普通,虽无过人之处,但却出落得讨人欢喜,越来越漂亮且干净利落。富有的艾伦夫妇把她带在身边,令人误以为她将会是夫妇俩的继承人。亨利是将军之子,一位牧师,谈吐不凡,具有绅士风度,凯瑟琳对他一见倾心,芳心暗许。享利明显比凯瑟琳更为成熟,一开始他并未爱上凯瑟琳,只是略有好感而已。但随着父亲将军的介入,一切发展都无法预料。将军误以为凯瑟琳将会是富有的继承人,他邀请她去诺桑觉寺小住,以便培养与儿子的感情。当得知一切是误会后,将军又迁怒于凯瑟琳,当晚赶她出了家门。回到家中的凯瑟琳不免伤心难过,好在享利不离不弃,赶来表明心意。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位名作家认为,男的没有向女的表露钟情之前,女人不应该当爱上男的。奥斯汀略带讽刺的语气使得我们对凯瑟琳起初的表现有些担心,生怕她简单单纯,挑错了人。还好小妮子的眼光不错,享利知书达礼,气度不凡,实在是准丈夫的不二人选。因着读了许多哥特小说,敏感的凯瑟琳富有幻想,她以为诺桑觉寺里充满着神秘的故事,想入非非。

奥斯汀颇带调侃的语气为两人的交往断义:虽然对于大部分比较轻浮的男人来说,女人的愚笨大大增添了她们的妩媚,但是有一部分男人又太有理智,太有见识,对女人的希求也只是无知而已。男人和女人是如此不同,凯瑟琳不了解自己的长处,享利却对她竭力进步表示满意,良缘暗生,难以阻挡。

享利至始至终没有表露出过多爱慕凯瑟琳的心迹,但他从未心烦她。在得知父亲赶走凯瑟琳后,他与父亲争执,并立刻赶往凯瑟琳的住处,向她求婚。父亲蛮横不讲理,势利且庸俗,这些种种的恶为激发了他对凯瑟琳的爱意,他愿意保护她、爱慕她、拥有她,真正的爱从来埋在心里,无需多言。将军的无理阻挠决没有真正损害他们的幸福,或许还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幸福,增进了他们的相互了解,增加了他们的恩爱。

人至中年,谈起爱情自然略有怯意,但是爱也许从未离开,它一直都在。阅读常常将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人生展示眼前,或感触,或思索,或莞尔,或泪流我们在故事中完整自己的人生,也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爱意一一在文中找寻,聊以安慰。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享利最终与凯瑟琳喜结良缘,对于终生未嫁的奥斯汀来说,只有笔下的圆满,才能了却她人生的遗憾。

金翼的读书笔记


金翼,即金翼之家,“这山的形状很像鸡(得名金鸡山),头和脸偏向一方,但一只金色的翅膀却伸向你们的房子。”这便是题目的来历,事实上黄家以后的命运似乎一直有着金翼之家的庇护。这本书讲述了20世纪上半世纪的福建福州农村中的两家命运的浮浮沉沉,但是它更加反映的中国农村的百态和无穷无尽的关系网,让我们在作者细腻的文笔中感受到了中国文明延续多个世纪的辉煌。

书中讲述张黄两家人的命运,人物众多,要让每个人物在情节中都得以展现着实不易,但是在字里行间,作者把每个人物的出现和死亡都用细腻的手法描写,在情节转变之时,让我心生叹息又感到真真切切的现实感。它的文笔流畅,在平平凡凡的句子里让我体会到很多关于中国农村的深意,在每一个命运转折点中,那些一家之长的决定和他们的品质似乎都在预示着结局。

关于中国农村的习俗,书里可谓讲的全面而详细,婚丧嫁娶,各种隆重的节日,以及各种陋习也可以看到,也许人们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依然团结的原因可能就是好的文化习俗,它能让漂泊在外的远亲回家,能让赌气的兄弟重归于好,也能让一个家族在风雨飘零的年代依然繁荣昌盛。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身上的文化气质很难改变,也许就是因为我们还在保留着的习俗附加给我们的,全球华人还在过着春节,中秋,元宵等等各种节日,这成为一个联系的纽带,让远距千里的人们依然心归一处。

繁繁杂杂人际关系处理起来其实是一大难题,书中黄家多次罹难,但是却依然能够顺利脱险,其中少不了黄家主人,黄东林的努力,黄东林一家本来就在村庄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名誉,在加上他的儿子侄子以及各种表亲在各种层面的各种关系,似乎总能让他们化险为夷,也许这就是老师跟我们讲的小地方小的区域之内的“强关系”。

黄家走到了最后,而张家早已家道衰落,这其中的奥妙有些人称作命运,但是我觉得也许有些人的命运取决于他的的品质和性格,也许机会人人都会有,只是有时候你并不觉得那是个机会。

故事的最后由于日军侵华,中国人民都步履艰难,他们的商业破产,似乎故事的结尾早已写在开头。

年过古稀的东林在地里教孙子们种地,“孩子们,不要忘记把种子埋进土里”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颗种子也许代表的是家族的希望,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代代传承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中华民族永远的希望。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一诺千金》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一诺千金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