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古语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一定的深度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丝绸之路》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响应。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吸引。

丝绸之路这个以和平、繁荣为内涵的历史概念与中国未来全球化发展的关系,中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都可以在刘迎胜教授的新书《丝绸之路》中找到答案。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这是《丝绸之路》一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四大文明古国即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散布于亚、非大陆,地理位置的排列,决定了古代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东西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丝绸之路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不同文明的人们征服巨山大川,克服天然的、地理的巨大障碍,建立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如同丝绸的璀璨斑斓一样,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绚烂辉煌。

丝绸是华夏祖先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这种源于农耕文明的丝织物,由于其轻软、耐用的特性,对于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是丝绸西传的物理特性。随着我们祖先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绸象征着华美、尊贵、富有,中世纪欧亚大陆乃至欧洲的贵族对丝绸产生迷恋甚至膜拜,这是丝绸西传的文化特性。丝绸因其物质的、文化的特性,成为沟通东西文明的纽带和媒介。东西方之间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以丝绸为介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横贯数万里的地理区间内,相互进行着交通往来和文明交融。时至今日,生活在这个世界相当多的人们仍然享受着丝路文明带来的福荫。

既然丝绸之路是联系、沟通东西方的通道,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就会走自己最适合的通道,因而丝绸之路犹如沟通东西文明的血管,有很多条,但主要的也就是两条大动脉:陆路和海路,也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本书的两个组成部分,上篇为草原丝绸之路,下篇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书是刘迎胜关于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成果,由此构成本书最突出的特色。作者早年师从蒙元史大家韩儒林先生,通晓十几种语言,包括欧亚大陆的古代语言,在蒙元史、中外关系史、内陆亚洲及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学界公认的学术成就。这本书作为学术大家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结晶,其权威性、前沿性在丝绸之路主题图书中独树一帜。书中,作者实地考察与文献记录相结合的论述随处可见,有着很强的现场感,更不用说订正传说中以讹传讹的谬误了。无论是草原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中国始终是丝路的主角,中国古代文献的记录是最为丰富的,成于中国知名学者的著作也最具参考价值。

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相互吸引的产物,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一直衔接着中国梦与世界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中华文明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热】《新丝绸之路》读书笔记(精选6篇)


库法耶夫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有哪些好的读书笔记范本而资借鉴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热】《新丝绸之路》读书笔记(精选6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新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篇1

《丝绸之路》读后感600字:

今天的金融时报上又开始讨论中美对抗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忽然想起我在2017年2月看完《丝绸之路》后写的读后感,不敢说是预言吧,不过我两年前的担心确实跟目前的国际形势挺像的。炒炒冷饭,蹭蹭热度,把当时的读后感再发一遍。

走马观花的翻完了《丝绸之路》,这本书明显虎头蛇尾,开局是上帝视角,气势磅礴;中盘开始笔力不济,最后草草收尾。看完后内心既庆幸,又不安。

这是一部欧美列国搜刮世界资源的血泪史。跟被剥夺了人身自由成为奴隶的非洲人民,被剥夺了金银财富的南美洲人民,被剥夺了栖身之所的北美洲和澳洲人,和被剥夺了石油和社会稳定的阿拉伯人比,中国只是在清末、民国初的100年间被小小的奴役了一下,至少没有被像牲口一样贩卖或被屠杀,我觉得已经很庆幸了。

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引起社会财富分配的变化,最终走向争霸的战争。航海技术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成了世界霸主,工业革命成就了大不列颠的日不落帝国,信息技术革命巩固了美国不可动摇的世界霸主地位。读后感·而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背后,是笼罩全世界的一战、二战的血雨腥风,以及无数类似朝鲜/韩国/伊拉克/阿富汗战争这样的局部争端。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带来的变化很快要走到某个点了...英国脱欧了,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了,川普要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了,普京要恢复俄国的荣光了,南海局势紧张了…这些事件突然在最近频繁、同时出现恐怕不是偶然的。

希望不要有大规模战争,但人类这么愚蠢,谁知道呢?这让我有些不安。

相关:丝绸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新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篇2

当“一带一路”的倡议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后,褪去了铅华的“古丝绸之路”以一种崭新的时代内涵重新走入了世界历史的舞台,续写她千年之前的瞩目。《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运时而生的一部中国人眼中的丝绸之路大历史。

远古悠扬又清亮的驼铃声,让我不由自主的紧随着高洪雷的步伐,一头扎进了他所设置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的里程:从中国的蓬莱出发,途径洛阳、长安、敦煌、高昌、碎叶镇、怛逻斯、撒马尔罕、大夏、木鹿、泰西封、巴格达、安条克、君士坦丁堡,到达终点——罗马。费时5天,用眼丈量完这条唐代丝路及沿线的这些个城镇。跃然纸上的一座座曾有着显赫过往的古城,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惊艳了我的视野,刻骨了我对古丝路的新认知。我只能惊叹:去畅游被岁月湮没了的恢宏古迹,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幡悟的智慧——它是残垣断壁上的霓裳,是不可计尸骨堆砌上的辉煌………,一切征服大自然的不朽壮举,都是人类在自我野心、欲望和贪婪的驱使下完成的。

用眼在地图上去看世界,只须费时半个钟。但今天的我们要走的这15座古城,是为去寻找丝路沿线远古的驼铃声。这脚步的厚重,意义的非凡,须我们紧随着作者所设置的210天的路程,一足一印的去丈量,方能咀嚼出其中味。这210天,我们将同他一起喜,一起悲,一起沉浮,一起感悟……,让这道道刻轹在人类历史上的烙痕识盈虚之有数。

《丝绸之路——蓬莱到罗马》重点讲述的是唐代丝路这条主干线,兼顾了汉代和其他时期的丝路。作者将整个丝绸之路的起起伏伏、繁荣衰退的“大历史”,着笔于由丝路沿线的这15座城镇各自的兴衰沉浮历史来呈现的,城城连贯交融,时空穿梭,恢弘的烘托出古丝绸之路在历史长河中的光荣与荣耀。这种立异标新的历史文学作品,堪称一部精品艺术。让读者耳目一新,不再是窠臼的、枯燥无味的传统报告性文学。阅读冲击感极强。作者在后记中的文字,很好的补充了他的写作思想:“我所书写的15座丝路古城,再也不复曾经的辉煌,而且接近半数被战火摧毁了,被岁月湮没了,被人类遗弃了,现代读者对它们知之甚少,有的甚至闻所未闻。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有着显赫的身世,跌宕的过往,惊艳的传奇;都是远古民族迁徙的福地,稀缺商品交易的平台,各大文明交汇的天堂;部分城市还曾经是世界文明的伟大中心,引领过数百年的风骚,左右过人类文明的进程,决定过世界历史的走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次走近它们,重新审视它们,永远记住它们,起码也应该知道它们。”

将丝路的起点定为“蓬莱”(古称登州),这确实是刷新了一般读者对这条丝绸之路的认知。蓬莱——人间仙境,这个可与长生挂钩的城镇,贪生的我们从来就不曾陌生过。是八仙之首吕洞宾的别馆,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奇故事的输出地,这里多次留下了秦始皇、汉武帝求仙的足迹。但要将长安抑或是洛阳为起点的固有丝路概念置换给蓬莱,信服他人,需铿锵有力的论据支持。讲述者将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搬入,逐理逐据的夯实论证,强有力的推证出丝绸的源发地——蓬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丝路起点。这个起点的更名,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丝绸原料的起源,对丝绸之路的定位有深远的经济价值。

一路向西,徜徉在洛阳花团锦簇的牡丹丛中;流连忘返在繁华似锦、歌舞升平的长安街;血泪盈襟的伫立在敦煌16窟的门洞,目睹着王圆箓把一卷卷字画、经书传递在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的手中装上驼车,目睹着华尔纳把美轮绝世的飞天壁画剥离的面目全非,直到藏经洞中空无一物。凝望着渐行渐远带走了敦煌璀璨文明的驼队,蚀骨剜心。

岁月的车轮从不因人的喜悲而止步不前。一路继续沿着丝路西行:见证了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罗马帝国等大帝国的强悍与衰落;在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古称)的雪峰遇见了踽踽独行,虔诚西行取经的玄奘;在茫茫戈壁荒漠上,看见了手持大汉旌节,两鬓斑白、目光坚毅牧羊的张骞;听见了站在西海边向东而望,无缘抵达罗马的汉使甘英的一声声叹息………。

一步一印的走在古丝路的道上。210天,到达丝路的终点——罗马。这条直线距离12000公里,通过丝绸搭建,联通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国的丝绸之路,即使商品贸易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沟通渠道,它在当时对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一座座已变成废墟的城,一个个远世了的巨人,一段段己消遁了的远古文明,古丝绸之路也完成了它的跌宕历史使命,华丽的转身为人类文明史上一曼妙的词汇。

在对比东西方文化与历史的大课题中,伦敦经济学院LSE亚洲研究中心IDEAS的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有一段最精彩的演讲:“西方,在古代也曾出现过很多强大帝国,譬如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等,无论有多辉煌灿烂的历史,一旦衰弱后基本上后世很难再崛起,甚至很多灰飞烟灭在历史洪流中不复存在。而古东方几千年,出现的几乎所有强大帝国,如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元帝国、明帝国、清帝国都来自于中国。近代100多年的衰弱,到现在又重新复苏,这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其实是一个“文明”,但是他却“伪装”成一个国家存在。”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中国——这个东方巨龙永存的根源:文明不曾有过断层的国家,兴衰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休眠。

2016年,新中国的领导人重现站在了丝绸之路的起点——蓬莱的土地上,被赋予了新内涵的新丝绸之路随着中华的又一次崛起,光彩夺目的,再次链接上了丝路终点的罗马,华丽绽放,又将重启她的辉煌。

《新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篇3

来来回回在飞机上把这本大部头啃完了。虽然后面近代史与现代史的部分大多草草略过,古代史我还是认认真真地看完了。

书的一开头,作者就说“数千年来,连接着欧洲和太平洋、坐落在东西方之间的那块区域,才是地球运转的轴心。”很明显,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要扭转世界史一如既往的西方中心论。且不说他这个企图有没有成功,我认为他还是起到了科普东方中心论的作用,也即人类历史起源于东方,一切大事件都与东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书中有关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比我们通常认为的狭义的丝绸之路(也即从长安出发,通往南亚中亚的贸易道路)。作者所说的丝绸之路,几乎可以囊括整个亚欧大陆——世界的中心从两河流域逐渐向欧洲转移,这一历时几千年的过程,也是全球融合的过程。全球化比我们意识到的开始要早得多得多。

这本书并不晦涩难懂,可以说是一本全球史的科普著作。假如提前熟悉一下世界地图,阅读体验会更顺畅。作者书写的笔法也很有趣,作文每一章的过渡处会有一种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章回体小说之感。比如这段:十字军所面临的,也是欧洲所面临的,并不是一条通往天堂的道路,反而似乎是一条地狱之路。驰骋在这条路上的,是蒙古人。

总体来说,假如你想了解一个大致的世界史,这本书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会让你更细致地了解到东方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对我来说,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真的很迷人。我们今天所安身立命的一切,有可能是从几千年前的异域传过来的。在现今的世界,每一个民族与文化,都应该意识到自己不可能独善其身。全球化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为什么如此热爱丝路历史——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全球史。

《新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篇4

这是一本不一样的历史类书籍,洋洋洒洒几百页,砖头一样厚实,知识量很大,范围太广。不过书也不曾让人失望,通过书中的描述在不断的切换着视角,并不从某一国、某一民族的单一角度去陈述,而是通过约1000多篇参考文献(足以见其客观性),从大量历史的碎片资料,整和成了关于丝绸之路这一欧亚大陆动脉的漫长历史。虽然历史不能再现,但通过这400余页的碎片重放,我们还是可以细细的品味着这条辉煌之路的历史变迁,以及围绕着这一区域展开的“权利游戏”。

近几十年来,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中东、中亚地区,仿佛只有这几个关键词:战乱、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石油、落后。但是将时间尺度拉长,就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这片区域,曾经是世界的中心,曾经是人人向往的圣地,曾经是财富流通的“黄金通道”,曾经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地。读后感·从波斯导到拜占庭,再到阿拉伯帝国,以及这期间各王朝的兴衰,都证明这里曾是世界的焦点,在那些年代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是权力的象征。

世界从一个分布的零星的的点逐步变成地球村。各个的兴衰起伏是历史规律。而我们现在正努力打造一个可以持续很久的国家,世界。我们已经再为未来做考虑。借鉴曾经辉煌的模式,打造国家与国家共同的富裕!丝绸之路,联系地球上的你我他!

《新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篇5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长度来衡量,因为它太久太久,只有亘古不变的黄沙陪伴它走过了千年的岁月;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因为它太漫长,是穿越了时空的洪流把那景惊鸿一瞥印在人的心里。千年后,我重新回眸这条美丽而神奇的路,只能惊叹那高大,大漠,高原,海洋竟没有阻挡住中国商人的步履。于是,在那一片由神话和信仰编制的土地上留下了绵延岁月的奇迹,给后世留下富于浪漫气息和神秘色彩的丝绸之路。

今天我学习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它讲述了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交流的过程,这代表了民族和谐共处,也因此让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公元119年,他们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了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我感到这条路传承了无数的骆驼商旅,他们越过崇山峻岭,正是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这条路传承了亚欧的文化与友谊——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啊!亚欧各国的人们能这样友好相处,因为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为他们知道友好相处;因为大家懂得互帮互利!

《新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篇6

今天老师生动形象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同学们听得仅仅你津津有味,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铁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看这些英雄的行为,想想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沙漠之路读书笔记


举手之劳,人人有责。一步之遥的援手,今天,我读了《沙漠之路》这篇文章对我感触很深。如果我们都能伸出援助之手,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沙漠两边,有两个村庄。到达对方,需要横穿沙漠。一位智者,种下胡杨,作为路标,告诉人们经过沙漠时,都要种下一棵树,再将枯数拔一拔。但一个僧人自私地不去做,结果害了自己,死在沙漠。

智者出的好办法,造福了大家。可就是僧人愚蠢的自私,使“沙漠之路”毁于一旦,使自己也死在沙漠里。可如果他是一个无私的人,把树拔一拔,插一插,即使他走不出去,但他还有一条完好的退路呀!他的私心害了他的命,就算那位僧人走出了沙漠,可他永远也走不出自己心里的沙漠!这个僧人愚蠢、自私、没有爱心。他的这些坏因素,促使他不去插树。僧人的这些行为,害人害己,导致村民也不能横穿沙漠,到另一个村子去。

在生活中,人们常会遇到一些扰乱我们生活的障碍。这时,我们一定要解决这些困难。像路上如果有垃圾,我们一定要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单元楼的路灯坏了,我们可以急时修理或换上新的灯泡;如果路面上的井盖没有盖好,我们可以盖好。

帮助他人,有时只是一步之遥,有时也只是举手之劳。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爱,就会让爱永驻人间。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丝绸之路》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丝绸之路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