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水浒传》。

四大名著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四大名著影视剧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书籍则是主动地获取思考,读名著是主动地,可以边读边想象,不太容易先入为主。如果你对阅读的名著产生了极大的感情共鸣,就把你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吧。那么,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以下内容“《水浒传》”合你胃口!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今天下午的时候我闲着没有事情干,所以拿出了我放在抽屉很久的《水浒传》来看。

他的脾气实在是太倔了,就只是看到了遇洪而开他就说一定要开,这下子好了吧,人神共怒了。

巨灵神都已经把不周山给撞倒了。

豹子头林冲,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六,马军五虎将第二。早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他的妻子长得漂亮,所以被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自己也被高俅陷害,给告上了朝廷。在发配沧州时,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被发配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林冲杀了陆谦,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

从中我有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是要听别人的劝告。还有一个是从林冲那里学来的,那就是一定要有勇气去面对现实,那样你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水浒传》


最近我最爱读的书是《水浒传》,这本书让我着迷,已经达到了人书合一的境界,每天早上我要看,中午吃饭的时候要看,就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

我喜欢爱惜人才的宋江,侠义鲁莽的李逵,聪明过人的吴用,心地善良的武松,魔法无敌的公孙胜,还有关羽的后代巡检大刀关胜,奋力杀敌的呼延灼,双枪将董平,这些英雄人物让我感到惊心动魄,觉得男儿当自强,有的时候还恨不得去跟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我感觉他们充分表现出了英雄男子汉的气概和大气的胸怀,他们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最后还尽忠报国,他们经过浴血奋战,捉了方腊,平了田虎,逮了王庆,平定了三大草寇,但损失惨重。而且最后被奸臣毒害,结局非常悲惨。

黑龙江省大庆市祥阁小学四年级 李军霖

重读《水浒传》


王乐萱

《水浒传》是一本以宋代农民起义为背景的小说。我很喜欢这本书,前后读过好几次,而且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我最喜欢的非人物形象莫属了。
《水浒传》里面的人物看似相同,其实,在对待事物上有很大的区别。当宋江提起招安时,鲁智深、武松和李逵的表现就有很大的不同。鲁达他对当时那腐败的朝廷有着清楚的认识,武松一心想着兄弟,而李逵的脾气极其暴躁,只一脚就把桌子打碎了。
读《水浒传》,有一个独特的方法,就是可以从人物他的绰号推测出他的性格。如:时迁他的绰号是鼓上蚤。这一个绰号一出来,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时迁这个人一定是一个擅长偷鸡摸狗的人。果然不错,他曾经做过偷人家的鸡等诸多不光彩的事情。吴用他的绰号是智多星。通过这一个绰号,不难推出他在梁山泊里面一定是个聪明人,他是梁山泊的军师,智取生辰纲就是他谋划的。
除了绰号,我们还可以从人物的名字来了解他们的性格。鲁达他的“鲁”字看得出他很莽直,而他的“达”字可以看出他很畅达、通达、达成。他很莽直,做事很急躁,也很直爽。他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人性有着清楚地认识,他在最后,修成了正果,获得了人生的大圆满,从容圆寂。
在读过几遍后,我已经对这一本书有了深刻的印象。以前,总觉得武松是个真英雄,不仅为兄报仇,还上山打猛虎。可是现在呢,我发现他该出手时不出手,在孙二娘和张青店里,他并没有管两个杀人的人,反而还和张青结拜做了兄弟。他不该出手时也出手,在醉打蒋门神时,充当了一个为黑社会老大卖命的一个打手。他从不去管对错,只要是为了兄弟,他毫无怨言。再如:我以前总觉得林冲委曲求全,十分懦弱。可现在,读多了,这才发现他这样一忍再忍,背后却有着很多原因,十分无奈。高衙内羞辱他的妻子,他忍了,公人要害他,他忍了,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早日回家,能够恢复他原本的生活。至于李逵,再也不是原先印象中的豪爽,其实是一个原原本本的杀人狂。劫法场、吃李鬼、刀劈小衙内……都充满了血腥味。
对于梁山的两个头领,那就更不用说了。晁盖一心想把梁山做大,把它当作了一个江湖公社,他注重的是梁山的名声,无为而治。他的心中充满到了善念,下山劫财物时,反复叮嘱千万不要杀人。而宋江为了能和朝廷抗衡,不计名声,不择手段。
这本书中的人物每看一次就鲜活几分,这本书每读一次,就深刻几分。我还会继续读下去!

水浒传《水浒传》读后感_650字


我利用暑假的时间看完了《水浒传》这本书,我读第一遍时,并没有什么很深的感受,可当我再把那些我记忆犹新的点睛之笔细细品读后,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作者那个时代的环境,与作者刻画的鲜明的人物性格。读完全书,忠、义二字在我脑海里反反复复,让我久久不能平息自己的心情。。

《水浒传》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忠,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义,则包括了两个方面:一百零八个好汉为兄弟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这是义;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义。

要无愧于“义”字,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要有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能做到“义”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义”字,为了真理就可以奋不顾身。他们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只是为了兄弟们。宋江每次带兵下山,所过州县,秋毫无犯。因此,老百姓们也都不会反对水泊梁山。倒是那些整天无聊透顶的腐败朝廷,奸淫掳掠,“样样精通”!他们才是当时老百姓的敌人。宋江没有李逵的勇猛,没有吴用的机智,也没有公孙胜的神通,但108将梁山好汉,哪个不是因为宋江而入伙,哪个不敬仰宋江宋公明?但是,宋江以两个字发展、壮大水泊梁山:仁义!每次把敌军抓来的人押到宋江面前时,都会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宋江赶紧替XXX松绑,还不停的责备身边的人,为何对XXX如此不敬?这一点显露在那人面前,那人就会入伙。所以说,宋江以“仁义”二字发展、壮大水泊梁山。《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真不愧为名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我一定会好好参悟这本书的!

水浒传梗概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被后人归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着之一。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又名《忠义水浒传》,初名《江湖豪客传》,一般简称《水浒》,全书定型于明朝。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着,而罗贯中则做了整理,金圣叹删节为七十回本。

水浒传梗概

宋仁宗时期,东京开封有个叫高俅的无赖,因为提得一脚好球而结识了端王。端王后来登基成为宋徽宗,这个无赖也被任命为殿帅府太尉,乘机报复了跟他有过节的王升之子和禁军教头王进。王进逃离后来到延安结识了史进。史进遇见了杀人逃窜的鲁智深,并一起出掉了宗教恶势后分手。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认识了林冲结为生死之交。林冲去被陷害沦落在梁山。在众好汉推举晁盖梁山首领。

晁盖与宋江的信被发现,并以此威胁宋江。情急之中,宋江失手杀死阎婆并逃亡,后却在逃亡中被捕,宋江被判死罪,却被梁山等人就出,人称“及时雨”.

梁山日益强大,晁盖却不幸阵亡。宋江成为首领。经过几番周折在宋江的劝说下为国效力,被派往攻打辽国,许多重要将领战死沙场,最后只有二十几位豪杰到京城受封。宋江本人也被毒酒毒死,因为担心李逵造反,给李逵也喝了毒酒。后来宋徽宗盖起庙宇祭奠众位豪杰。

水浒传梗概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庭出身和官场生活,养成了他奉公守法,安分守己的性格,但他毕竟也被逼上梁山,这说明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政治极端黑暗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内部必然发生分化,其中的一些人因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打击,起而反抗,也会投身于农民起义的洪流。

《水浒传》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而终于全面展开的。英雄们的起义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由小山头到大山头,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巨流。鲁智深、武松等人的斗争活动,开始多半是出于被迫,或是抱打不平,或是出于个人报复性的反抗,后来上了二龙山落草,接着又参加梁山起义。“智取生辰纲”最初就是有组织的反抗行动,但晁盖等上梁山后,就更大规模地反抗政府了。起义的武装,也是由小股发展到大股,最后都汇合到声势浩大的梁山泊。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歌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一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因此当他们一旦造反后,他们的反抗性也最强,什么统治阶级的法度条例,对他们毫无约束,象李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把他们写得如此光辉动人,可敬可爱,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与此相反,作者对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启发人们去爱什么人,恨什么人。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不管金圣叹主观动机如何,这句话却确实说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倾向和《水浒传》的深刻社会意义。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中国的农民富有武装斗争的传统和经验,但用文学形式来歌颂农民战争,并且真实生动地作全面的艺术再现的,只有《水浒传》。《水浒传》在记叙歌颂起义军的武装斗争时,还比较重视战争经验的总结,起义军战胜敌人,不仅凭勇敢,还*智慧。《水浒传》中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三打祝家庄”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例子,毛泽东曾经赞扬“三打祝家庄”是合乎辩证法的最好的事例。梁山起义军在这次战役中能够重视调查研究,对敌分化瓦解,并采取打入内部里应外合的办法,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水浒传》中有关战争的描写,可与《三国志演义》相媲美。清代刘銮的《五石瓠》里说: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张献忠“日使人说《三国》、《水浒》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起义军的政治主张,虽然说得不十分明确,却可以看到他们有着“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不管什么出身“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理想。联系到他们“杀富济贫”的行动,表现了人民反对封建经济的贫富悬殊和政治上的等级贵*之分,反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这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宣战,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这一点,有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是有所觉察的。明人郎瑛就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常讲义,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免受暴力的欺凌,自然产生一种团结御侮的愿望,这种愿望,在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异地的一些游民身上,反映得尤为强烈,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水浒传》里的“义”,还不能取代旧的伦常观念的地位和作用。《水浒传》里的“忠”,有忠于梁山事业的内容,但它又有忠君思想,在许多场合里,“忠孝”这种封建伦理大节被放在首位,而把“义”置于次要地位,这就是江湖义气没有突破封建道德的表现,梁山泊一些斗争性最强、革命最坚决的人物,最终也不免在讲义气的情况下跟着宋江接受招安,义气服从了忠君,就是《水浒传》所写的“义”本身存在严重缺陷的证明。

《水浒传》作者歌颂梁山义军,却又反对方腊起义,实际说明他同情、歌颂的是一种不彻底的农民起义,也就是不去推翻封建王朝的起义,不“僭号称王”的起义。所以,《水浒传》中出现了“替天行道”的口号。“替天行道”固然有其反抗的意义,但是由于遵奉天命,这就不能突破君主观念,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正是统治阶级借天命来欺骗人民,所谓“奉天承运”,“天命所归”,历来帝王正是借天命来统治万民的。《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意义,说的是朝廷无道时,由这些好汉来“替天行道”,而朝廷昏暗的原因,则是“□臣蒙蔽了圣聪”,因而他们造反便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所以最终又不得不归服天子脚下,而“替天行道”的大旗,也终于换成“顺天”、“保国”了。这也是《水浒》英雄们最终走上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经史”,养成“忠孝”观念,后来在县里作了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对于衙门里公事和官府的应酬,十分熟悉。他虽为官府中人,却又喜欢结交江湖上好汉,对下层人民也富有同情心,“济人贫苦,□人之急,扶人之困”,在江湖上享有“及时雨”的美名。这样的一种特殊经历,形成了他思想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要作个忠臣孝子;另一方面,在同江湖人士的接触中,使他较多地了解下层人民的苦难和愿望,又成为仗义扶危、同情劳动人民对官府的反抗行为的人物。总之,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他对人民的造反,只是抱着同情态度,或在某种情况下在行动上作一点有限的支持。从他思想上说,他是不愿投身到造反行列里去,他后来上梁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他是一个广有谋略的人物,决不甘心长久屈居下僚,他原本希望*着他的才能将来能够“为国立功”,作出一番事业来。“博得个封妻荫子”,以图日后“名垂青史”.而当时朝政黑暗,佞臣当道,一些才能之士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恰在这时宋江又犯了杀人罪,流配到江州,又因醉后题了反诗,被江州知府拿住,问成死罪,亏了梁山好汉的搭救,才得保全性命,只有在这时,宋江才上了梁山。

宋江有组织才能,善于团结人,再加上他在江湖上的声誉,前后有大批好汉随他上山,壮大了山寨力量,给山寨事业带来了一番兴旺发达的气象。梁山起义军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之下,接连打了许多胜仗,给予一些贪官污吏以严重的打击和惩罚,并且震动了朝廷,这些胜利都是和宋江的功劳分不开的。但由于他忠孝观念根深柢固,虽造了反而这种观念并未改变,这就伏下了他日后接受招安的契机。他上了梁山后口口声声说皇帝是“至圣至明”,只是“□臣当道,谗佞专权。”他反复申言:“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只被滥官污吏逼得如此”.因此他是“权借水泊栖身”,“专等朝廷招安”.他在与官军对阵中,总是想到如何为日后的招安预留地步。这样,梁山起义军的力量越强大,梁山的事业越兴旺,也就越为宋江的受招安积累资本。他终于在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打得朝廷军队大败亏输之后,光荣体面地受了招安,而把梁山起义事业断送。宋江投降之后,又奉朝廷之命去镇压方腊起义军,正如鲁迅说的:“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这是对《水浒》的最尖锐的批评,也揭示了作者思想的严重局限。

《水浒传》全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半写各路英雄纷纷上梁山大聚义,打官军,受招安。后半有五个部分组成,即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及结局。其中田虎、王庆两部分是后来加的,今所见较早的百回本,征辽之后紧接平方腊。但有的研究者认为,征辽也可能是插增的,因为第一,征辽的事不同于受招安和平方腊,历史上无迹可寻。其次,和平田虎、王庆一样,征辽中梁山一百单八人无一死亡。这个看法尚有争论。从思想内容来说,《水浒传》前半是写人民反官府,是反映阶级矛盾的,后半则是写忠臣反□臣,是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忠□矛盾。作者写了宋江的受招安,固然是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但也反映了民族爱国思想,鲁迅说:“其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这话是有根据的,水浒故事流传的时间正是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水浒传》的后半部分写宋江等人受招安,和这一背景不无关系。而征辽部分的出现,则是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至于忠臣反□臣,也是和这一思想有关的。在小说结尾写“史官有唐律二首哀挽”宋江等梁山人物,其中说:“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水浒传》的作者是把宋江作为忠臣来描写的。第85回辽国欧阳侍郎招降宋江,吴用向宋江献策:要富贵,投降辽国;要忠义,报效宋朝。宋江说:“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这里的“尽忠报国”实际上就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立场。

宋江投降之后,“水浒”英雄始终受□臣排挤、打击和陷害,最后宋江等被□臣害死。这样的悲剧结局,对于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和作者对受招安者的鉴戒来说,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总之,《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它所表现的梁山泊英雄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它描写的梁山义军受招安后尽管讲忠义,打外敌,平内乱,还是不见容于当权执政者,还是落得悲惨的结局,也深刻地传达了一种历史教训。

说《水浒传》_《水浒传》读书笔记700字


《水浒传》中一群人物都称为好汉,但我觉得他们更像是莽夫、强盗。

像鲁智深,首先鲁智深一时愤怒打死了镇关西背上了一条人命,后来到了五台山当和尚,明明寺中主持对他很好,但他还是饮酒作乐,用禅杖打坏了亭子,敲碎了石兽,打了众僧。我觉得那些僧人并没有错,而鲁智深却义正言辞的打骂那些和尚。后来他到了瓦官寺看不出谁好谁坏欺负了僧人,后来去打那两个强盗却被打了回来,也导致了僧人们自杀。他以好汉的名义去打杀,最终毁了一个瓦官寺。难道杀害了这么多人就称得上是好汉吗?虽然它为人们除了点祸害,但造成的祸害更多。

林冲是一个掌管重兵的教头,却也是好汉。他因得罪了高太尉而被刺配,遇到了柴进,款待林冲时说:村夫不知高下,教头到此,如何恁的轻意?我想,林冲又不曾做过什么好事,况且又是武将是朝廷上的官员,为何如此敬仰他,照顾他?后来林冲去梁山泊中途时看到一群村夫在茅屋喝酒,村夫自己不够喝就没给他,林冲就把他们都打跑了,自己把酒喝光了。真是没道理。后来到梁山伯又杀了王伦,尽管王伦虽不是心胸宽广之人,但毕竟不曾作恶,却说杀就杀了连一条活路也不给留。

梁山泊上的好汉也是以打家劫舍为生。他们的理念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论称分金银,成套穿衣裳。却没有想到过要劳作。实现他们的理想只有侵州夺府,抢劫府库钱粮,虽然也分一点给老百姓,但他们自己数千人消耗的钱财,不还是要让农民承担吗?这样只能使官吏更加严酷的搜刮老百姓。虽然是劫富济贫,但劫的、杀的商客中也有好人。这不是枉杀无辜吗?

《水浒传》中的所谓英雄,大多不是良善之辈,虽偶尔做出一些善义之举,但大多功不补罪,逃避王法。这些人无视法律法规,公然跟官府叫板。像这样的好汉,我实在不大佩服他们。

水浒传读书心得300字:读《水浒传》有感


最近我迷上了一本书,名叫《水浒传》,这是我国古代十大名著之一,里面讲的故事名扬四方。

整本书使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一集,名为《徽宗梦游梁山泊》。提起梁山泊,大家一定很熟悉吧?那里是当年宋江等一百零八个好汉的住处。这一集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一句话:自从招安以来,我从来都没有对朝廷有过半点不忠,如今天子听信小人之言要害死我,实在很无辜。我死了不要紧,只怕李逵在润洲听说朝廷下这样的毒手,必然要为我报仇,又去当草寇,这不是坏了我接受招安的一片忠心了吗!看完这句话我热泪盈眶,心想:宋江真是一条汉子,都快死了,还在为宋室大江山着想,却被奸臣用毒酒害死,上天真是太不公平了!

如果你看了这本书的话,一定会被宋江的忠义而感动的!

读水浒传有感600字:读《水浒传》有感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当数《水浒传》。书中一百零八好汉为人仗义、性格刚烈,自然是我的偶像。趁着暑假,我再次打开了这本名著,了解宋江起义军一百零八好汉的传奇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便是武松打虎了。在故事中,武松要上景阳冈,在冈前到了一家客店。他不信店家所说的:冈中有虎,也不信他说的三碗不过冈,硬是喝了十八碗酒,便是拎起哨棒,付了银子便一人上冈了,你看,他是不是很豪爽?竟敢入虎口!当他上了冈,遇见那吊晴白额老虎时,他一闪,一闪,又一闪,才开始反击,拎起哨棒就打,可反儿打断了哨棒。那老虎就开始反扑。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双手顶住,一直把老虎按下黄泥坑里,使尽力气只顾拳打,竟是硬生生把老虎打死了。武松的勇猛、身手敏捷、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还有一位好汉,他手握禅杖,曾上五台山成僧,猜猜他是谁?没错,他就是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原是一名提辖,后到五台山成僧,之后又下山,最终被逼无奈上了梁山。而我最喜欢他浑身的力气。单是他的禅杖,也要有水牛的力气。而他倒拔垂杨柳的片段更是让人惊叹,竟是把那株绿杨柳连根拔起,无人不赞。

一百零八将齐聚梁山,演绎着北宋农民军起义的故事。我佩服这些好汉,他们个个是英勇无畏、足智多谋、讲义气、讲情义、还极富正能量的真英雄。我崇敬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像孙悟空一样正直。他们反抗昏暗的封建社会统治,展现了他们反昏暗、行正义的形象。我也我佩服《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竟将农民起义发生到失败的全过程描绘得如此精彩,还将书中的人物描绘得有血有肉,塑造了一个个传奇英雄。

《水浒传》就像一本神奇的历史书,令人爱不释手。

《水浒传》的秘密_读《水浒传》有感800字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我被书所吸引,更是在它的书中发现了许多秘密。

内容中的秘密

及时雨宋江,是本书的一个主要人物。他是郓城县的小官史,经过一番周折,他当了梁山泊的山寨之主。宋江为了对国家的忠义之心为国出征,立下大功,却死在毒酒之下。伴随着宋江的陨落,我懂得了这背后的秘密。一个忠义的爱国之人,一生光明磊落,到头来却死在了几个奸诈小人的手里。我不仅感到了愤恨,愤恨皇帝的无能,还感到了这个社会的黑暗和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回在当下,我们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无忧无虑,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却忘了这美好生活的代价。当初,一个又一个的爱国青年在统治者,国民党,外来侵略者的压迫下,不屈服。经过无数磨难,终于获得了胜利。

《水浒传》告诉了我封建社会背后的秘密。

描写中的秘密

智多星吴用在本书中担任着军师的角色,从小庄客到梁山泊,可谓神机算尽。其中描写得最为深刻的就是他的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扮贩枣客和卖酒者迷倒众人,智取生辰纲,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连环计攻克祝家庄等等。虽然结局很简单,但作者对吴用计划的一步步实施却十分详细,令人回味无穷。读完这本书,我已经被吴用的智慧所臣服,更是惊叹作者的文采和风略。整个计划的过程,显得那么严谨,那么不可思议,又是那么符合常理。这一个个计谋的身后,我体会到了它的秘密。书中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俊,豪放,一切都是那么有序。

《水浒传》教会了我语言的秘密

《《水浒传》》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