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经典国学读书笔记

经典国学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篇。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这些感触可能瞬间即逝,我们需要记录下来。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1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2

《弟子规》也许在我们大家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接触过了吧,《弟子规》中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是我们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彻。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还不够,每天放学回到家,爸爸劳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浑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却因为作业儿发着牢骚。来,好闺女,给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惫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萦绕,没时间,没看见我这正写作业呢吗?我不耐烦的应对着。我错了,爸爸累还不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我就算是毫不犹豫的去给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对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棵正直的参天大树。

今后,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里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孝、悌、谨、信、爱、仁就是一个人最应该拥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爱做学习孔圣人对我们的教育与引导!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师,所以我从小迷漫在书的海洋中。打开书本,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华经典诵读》这本书,它让我徜徉在诗的海洋中。

在读诗中,我收获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节选《战国策》)。

记得有一次,我病好刚回校上课,谁知下午老师说:同学们,明天要考试了,回家要认真复习。叮零零,放学铃响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业做完了。我刚拿出语文书准备复习,心想:唉!复习还有什么用,我都请了几天的病假,怎么也考不到第一。老师说过:要在全组考第一才能当上语文组长。反正当不了语文组长,还不如看看电视,轻松一下!我拿着作业找妈妈签字,妈妈问:你这么快就复习完了,明天能考好吗?我跟妈妈说了缘由,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不复习,不努力,不去试一试,怎么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况你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打电话问老师呢!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吗?语文组长可是你这段时间梦寐以求的啊!听妈妈一说,我便跑进了房间,认真地复习起课本来。等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语文组长,这真是:事到临头,只要及时想办法弥补,都来得及。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时,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于是,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从读诗中我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从读诗中,我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选自《农夫》);

从读诗中,我领略了江南水田美丽的风光--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选自《稻田》);

从读诗中,我......

诵读经典,我感受这世间的真谛;诵读经典,我享受这世间的美景;诵读经典,我分享这世间的真情;经典,伴我成长。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篇]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合集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每个人品位完作品,心中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悟。一篇作品读后感怎样才能够精准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动呢?读后感大全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篇1)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订的《论语》中保存,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璀璨的宝石。现如今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再学国学经典的热潮,当然,《论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孔子的思想的影响力使我们不容忽视。虽经千年,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谐思想、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及君子等各方面的思想不仅对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社会,乃至是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对于学习的看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文也。”(公冶长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学而不及,有恐失也。”(泰伯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有教无类。”(卫灵公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孔子的学习思想分析要结合他所处时代背景来看。他之所以被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一方面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学习要“时习之”、“不耻下问”,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态度要端正。虽然“有教无类”的概念现在的人们都很熟悉,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被提出则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孔子对人十分谦逊,相传孔子曾拜比自己小的学者为师,而孔子的弟-子颜渊的年纪也比孔子大许多,可见,孔子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解并没有局限于时代,这一点十分不易。孔子站在岸边感叹时间如流水般飞快逝去,告诫自己和弟-子们要珍惜时间学习。同时,他认为学习应当处于一种乐知的状态才会是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一点犹如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要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一样,很有先见之明。并非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孔子总结自己可以取得成就的经验就在于“敏而好学”,借此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应当努力勤奋。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其“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足可见孔子对于学习者的严格要求。此外,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所教授的内容也不一样,即用“因人而异”的方法。比如说,子张和颜渊在问到孔子关于“仁”的问题时,孔子就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还认为诗、乐对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事鱼鸟兽草木之名。”等,在当代,我们又一次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同样是认识到它们是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其教化作用仍有一定的意义所在。

其次,再来看看孔子对于君子的看法。“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欲讷言而敏于行。”(里仁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君子有九思: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篇2)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800字:

《论语》一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句话: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定要相信自己,别人的否认不是唯一!你没有做过,你怎么知道不可以?——毕腾达

孔子所提倡的道德高点,简洁来说是仁、义、礼、智、信,所以我们学习论语要从这五个方面去着手。知“仁”而行“义”,这是夫子最基础的行事方式。——薛世点

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学”简单的来说是认知,“习”简单的来说是练习,要做真正的道德人,并不是徒具其形就可以,还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人的眼界随之广阔,心境坦然。君子能真去学习,开阔心胸,也就是坦然自然了。——徐钰莹

夫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是一件,很需要认真的事,并不是学习和感知就可以,真正的掌握,多次的重复,锤炼,从而获得新知。人亦是如此,初识一人,不能因为他的巧言令色,轻信于他。——夏双

孔夫子,善于三省吾身,每个人都想活成自己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不免会带上他人所给的枷锁,面对空虚,和一些庸人自扰的自己。多一些空间,多一些余地,泰然处之,与其是外力种种,不若由内至外的自省!——黄行

孔子曾说不耻下问,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学会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让自己不会孤独。——支世彪

道德高尚的人永远不会孤独。‘仁’大致是相互关爱,友善相处,中庸之道,重在兼容,有了容量就有了广阔的心胸,就有容纳他人的余地,自然也就不会孤独了。——李萌萌

中庸之道,处事谐和,是安身立命精神所依的归宿之所。文而有修养,知史而明知,从然而上就是君子了。——谷金星

乌鸦尚有反哺之心,小羊也有跪乳之恩,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维护中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道德行为。孔夫子所讲的孝道,是非常有必要的。——侯美娇

《论语》不是快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没有长期的学习与思考,没有大量的阅读积淀,没有冷静的分析与拓展,始终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传统文化。——陈文

追寻高处的人,他们遵循规矩,自然而然的,形神具备,随心所欲,而是从然,孔夫子也是如此。——李本征

道理本身就是人遵循的规则、规律,它们来自然,来自生活,道德到高处,就是习性,习气,自然而来,圣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得到推崇。——李莹

《论语》从人的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应遵从的道理,让我们在修身之下,先齐家,再治国,最后做到平天下。虽然改变一个国家很难,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家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徐莲莲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篇3)

我常常想,什么是“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有什么用。现在,我从《论语》《孟子》中找到了答案。

刚开始读,我觉得句子难读,想放弃。妈妈告诉我,联系生活实际就不会感到乏味。真的,我越读越爱不释手,因为我从中悟出了真理——“温故而知新”教会我学习要常常复习,在复习中收获新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学习与思考的联系以及它们的重要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懂得要谦虚,要实事求是……

如果你问这些足以挽救时代了吗?那么我要告诉你,书中教会我做人的句子,更是数不胜数。

读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我又想起前两天看到拥挤的小店里一个人在买东西时拆开包装,将别的袋子里的东西装入一个袋子。这不就是自私自利吗?还有贪心小贩以次充好、自来水掺甲醇,这些事都说明小人喻于利的道理。于是,我从中学会了要有原则有底线,不唯利是图。

读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我想起了感动中国的无臂钢琴师刘伟。他10岁时因一场事故被截去双臂,19岁时学习钢琴,一年后用脚弹钢琴的水平就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7级水平。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被截去双臂不就是上天给他的磨炼吗?“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这就是中国人民给他的颁奖词,是全中国人民对他的肯定。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赶得上刘伟的钢琴声?从刘伟的身上,我读懂了面对困难,要相信自己,迎难而上。

读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托起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浮现在我的脑海中。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一分钟之后,妞妞掉了下来,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被紧急送往医院的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预计半年后才能康复。“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吴菊萍一脸平静地说。“在这个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茫、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的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这是人民给予她的颁奖词,更是她应得的赞美。

这就是国学经典的魅力。有它,才会有感动中国的人;有它,人们才会懂得生命的真理;有它,才会有和谐美好的中国!因此,国家才会这样宣传国学,弘扬国学;学校才会要求我们“童声诵国学,经典润童心”要求我们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我们需要国学,国家需要国学。国学是人之本,民之基,国之根。国学像土,一亩心灵之土,为无数幼苗提供营养,使它们开出美丽的鲜花。国学像水,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在这个信仰迷茫的时代,是国学挽救了人们的良心,挽救了这个时代。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篇4)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见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这个学期在指导学生读国学经典的同时,我也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提到国学经典,大家的脑海里显现的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论语》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以记言为主,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教育、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做人和学习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认为一个人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做学生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之人,还有余力的话,就在去学习文化知识。可见,诚信、孝顺、爱心是孔子推崇的做人的品德。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再谈学习文化知识。? 在学习知识方面,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常常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倡导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我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种精神,在工作之余要认真学习理解医学文献,与此同时,要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实实在在的学习和刻苦钻研,温故而知新,发挥医者传统美德,全力保障保障百姓健康。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篇5)

《论语》里提出君子应“日三省乎己”,这里“三”不是具体数字,是多次、反复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要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有哪些事我还没做到?有哪些事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论语“学而”》中曾子每日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们每天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入手进行自省。

第一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于职守了吗?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忠于内心的良知。“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二省——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信守承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会接受他,所以一个人不可没有信用。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信”是多么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第三省——

“传不习乎?”要自省的就是“习”字,意思是说,老师教授的知识,你认真学习了吗?对于知识,我们需要把它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才叫“习”。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其实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把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生命,时时不忘记学习,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有所长进了。

这三件事——对任务的忠诚、对朋友的信用、对知识的学习,用它们叩问自己的内心,其实就叩问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职业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扮演好这三重角色而努力。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日三省乎己”,那么人生中又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

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论语优秀读后感范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篇6)

"你快乐吗?""不快乐。"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何言快乐?尤其是在这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更谈不上快乐。

闲暇之余,翻看《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被《论语》开篇第一吸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真的快乐吗?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平常的现象,果真如此,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即枯燥无味又不胜其烦,这快乐从何而呢。

难道是孔子的快乐不是我们常人能体会到的?如果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如此的相近呢?

后看到第一篇第五:"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个"时"解释为时节、时机,心里豁然开朗:"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这样理解的时候,一下子读懂了孔子的快乐,回想自己曾经因为能够学以致用时是何等快乐,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如此相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异乎寻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语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

就像于丹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孔子以其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仁慈的爱心,影响了中华化两千多年,他的一言一行为无数的后世学者奉为楷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泉。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就没有忧虑。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又说"求仁而得仁""仁"就是快乐。人想要对谁好,就会对谁好,想要快乐,就会快乐。既然大家都好,那一定是快乐的。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仁义。真仁义出自真心,所以会真正的快乐。

走进孔子,我发现他是一个拥有快乐、懂得和谐的人;走进孔子,我产生了心灵的触动,获得灵魂了的洗涤,取得精神了的升华,变得温和、从容;走进孔子,我提升了思维修养,改变了人生的态度,得到了全新的启示,获得了快乐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境界。

真正的成功必然伴随欢乐,只有心里的微笑才是真正的微笑。因此,人不应该随波逐流,而应该把眼光从外界收回,凝视自己的内心。读懂自己内心的那一天,就是成功与快乐的那一天。是的,在当下这样纷繁的喧嚣世界,作为一名教师,更要能守住心灵的净土,守住宁静中的快乐,懂得"爱人"和"礼遇",用孔子的仁爱之道,去追寻教师的快乐和幸福。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8篇


古语言: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8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 篇1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细看各篇,学而篇第一只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第五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第八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第九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第十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第十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颜渊篇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子路篇第十三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人,怎样为政;宪问篇第十四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论修身做人之道,兼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卫灵公篇第十五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所论的以德治国的道理;季氏篇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怎样修身、如何以礼法治国;阳货篇第十七主要记孔子教育弟子讲究仁德,阐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微子篇第十八主要记历史上圣贤的事迹,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行为,以及世人对于处乱世的不同态度;子张篇第十九主要记孔子的弟子们探讨求学求道的言论,以及对孔子的敬仰与赞颂;尧曰篇第二十主要记古代贤王尧、舜、禹、汤的言论以及孔子对为政的论述。

纵观全书,《论语》很全面的阐明了孔子的思想,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他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苛政、苛捐杂税,苛政猛于虎也!,也主张克己复礼;在自身修养上,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第一个在中国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他也主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所以针对不同性格的两个弟子的同一个问题,他给出不同的建议,所以在周游列国时,即使如何困窘,他为弟子们始终树立榜样,并时刻不忘对他们的教诲。

而我觉得,《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也因而无比强大。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这说明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只是一个指标,而真正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治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幸福快乐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与贫富无关。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对礼的遵守,那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内心的快乐。

而孔子在《论语》中反复作为做人立身之本的孝悌,也是给人以最朴实的启发的。从孔子对孝的阐释--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中,我们受到的心灵震撼,是不会比其他孔子所教诲的更深刻的大道理少的。细细读了这些话,我们的心中,是会产生深深的歉疚和反省的。我们会发现,我们做到的原来远远不够。所以,从这一刻起,更加爱我们的父母吧--以孔子的谆谆教导为心中的指标,时刻问自己一句:你做到了多少?

当然,孔子毕竟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了,那是一个尚未进入封建时代的奴隶社会,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他的最终理想,是要恢复周礼,维护奴隶阶级的统治的,无疑,甚至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他都不是一个进步者。虽然,封建统治者在孔子死后,突然将孔子的儒家思想捧至独尊地位,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但那时的孔子的思想,早已被一个叫董仲舒的人狠狠加以改造,后来又被朱熹越解释越离谱。所以,在孔子自身那个时代,孔子的思想,其实并不是很进步的。而且,他其中的一些思想,也确实不是完全能让人认同的。比如他说如果父亲坐了错事甚至犯了罪,儿子不仅不应该揭发,而且还要帮助努力隐瞒。这在今天,不就成了同谋、共犯了吗?他还轻视妇女,说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把我们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摆明了是侮辱嘛!他也轻视劳动和农事,樊迟问稼桑之事,就被他称作是没什么大出息的人。

总之,《论语》中,有值得学习的,也有一些小小的值得改进的,但它无疑是伟大而杰出的。一点小瑕疵掩盖不了它强大的光芒。

一本《论语》,虽薄薄百页,却可以读得很厚很厚。读《论语》,我想,需要的正是这种将书由薄读厚的智慧吧。本人资质有限,初读《论语》,谨把自己一点小小的感悟写在这里。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 篇2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订的《论语》中保存,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璀璨的宝石。现如今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再学国学经典的热潮,当然,《论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孔子的思想的影响力使我们不容忽视。虽经千年,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谐思想、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及君子等各方面的思想不仅对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社会,乃至是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对于学习的看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文也。”(公冶长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学而不及,有恐失也。”(泰伯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有教无类。”(卫灵公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孔子的学习思想分析要结合他所处时代背景来看。他之所以被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一方面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学习要“时习之”、“不耻下问”,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态度要端正。虽然“有教无类”的概念现在的人们都很熟悉,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被提出则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孔子对人十分谦逊,相传孔子曾拜比自己小的学者为师,而孔子的弟-子颜渊的年纪也比孔子大许多,可见,孔子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解并没有局限于时代,这一点十分不易。孔子站在岸边感叹时间如流水般飞快逝去,告诫自己和弟-子们要珍惜时间学习。同时,他认为学习应当处于一种乐知的状态才会是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一点犹如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要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一样,很有先见之明。并非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孔子总结自己可以取得成就的经验就在于“敏而好学”,借此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应当努力勤奋。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其“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足可见孔子对于学习者的严格要求。此外,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所教授的内容也不一样,即用“因人而异”的方法。比如说,子张和颜渊在问到孔子关于“仁”的问题时,孔子就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还认为诗、乐对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事鱼鸟兽草木之名。”等,在当代,我们又一次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同样是认识到它们是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其教化作用仍有一定的意义所在。

其次,再来看看孔子对于君子的看法。“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欲讷言而敏于行。”(里仁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君子有九思: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 篇3

"你快乐吗?""不快乐。"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何言快乐?尤其是在这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更谈不上快乐。

闲暇之余,翻看《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被《论语》开篇第一吸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真的快乐吗?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平常的现象,果真如此,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即枯燥无味又不胜其烦,这快乐从何而呢。

难道是孔子的快乐不是我们常人能体会到的?如果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如此的相近呢?

后看到第一篇第五:"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个"时"解释为时节、时机,心里豁然开朗:"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这样理解的时候,一下子读懂了孔子的快乐,回想自己曾经因为能够学以致用时是何等快乐,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如此相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异乎寻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语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

就像于丹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孔子以其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仁慈的爱心,影响了中华化两千多年,他的一言一行为无数的后世学者奉为楷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泉。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就没有忧虑。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又说"求仁而得仁""仁"就是快乐。人想要对谁好,就会对谁好,想要快乐,就会快乐。既然大家都好,那一定是快乐的。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仁义。真仁义出自真心,所以会真正的快乐。

走进孔子,我发现他是一个拥有快乐、懂得和谐的人;走进孔子,我产生了心灵的触动,获得灵魂了的洗涤,取得精神了的升华,变得温和、从容;走进孔子,我提升了思维修养,改变了人生的态度,得到了全新的启示,获得了快乐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境界。

真正的成功必然伴随欢乐,只有心里的微笑才是真正的微笑。因此,人不应该随波逐流,而应该把眼光从外界收回,凝视自己的内心。读懂自己内心的那一天,就是成功与快乐的那一天。是的,在当下这样纷繁的喧嚣世界,作为一名教师,更要能守住心灵的净土,守住宁静中的快乐,懂得"爱人"和"礼遇",用孔子的仁爱之道,去追寻教师的快乐和幸福。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 篇4

《论语》里提出君子应“日三省乎己”,这里“三”不是具体数字,是多次、反复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要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有哪些事我还没做到?有哪些事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论语“学而”》中曾子每日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们每天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入手进行自省。

第一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于职守了吗?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忠于内心的良知。“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二省——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信守承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会接受他,所以一个人不可没有信用。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信”是多么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第三省——

“传不习乎?”要自省的就是“习”字,意思是说,老师教授的知识,你认真学习了吗?对于知识,我们需要把它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才叫“习”。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其实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把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生命,时时不忘记学习,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有所长进了。

这三件事——对任务的忠诚、对朋友的信用、对知识的学习,用它们叩问自己的内心,其实就叩问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职业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扮演好这三重角色而努力。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日三省乎己”,那么人生中又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

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论语优秀读后感范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 篇5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800字:

《论语》一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句话: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定要相信自己,别人的否认不是唯一!你没有做过,你怎么知道不可以?——毕腾达

孔子所提倡的道德高点,简洁来说是仁、义、礼、智、信,所以我们学习论语要从这五个方面去着手。知“仁”而行“义”,这是夫子最基础的行事方式。——薛世点

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学”简单的来说是认知,“习”简单的来说是练习,要做真正的道德人,并不是徒具其形就可以,还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人的眼界随之广阔,心境坦然。君子能真去学习,开阔心胸,也就是坦然自然了。——徐钰莹

夫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是一件,很需要认真的事,并不是学习和感知就可以,真正的掌握,多次的重复,锤炼,从而获得新知。人亦是如此,初识一人,不能因为他的巧言令色,轻信于他。——夏双

孔夫子,善于三省吾身,每个人都想活成自己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不免会带上他人所给的枷锁,面对空虚,和一些庸人自扰的自己。多一些空间,多一些余地,泰然处之,与其是外力种种,不若由内至外的自省!——黄行

孔子曾说不耻下问,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学会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让自己不会孤独。——支世彪

道德高尚的人永远不会孤独。‘仁’大致是相互关爱,友善相处,中庸之道,重在兼容,有了容量就有了广阔的心胸,就有容纳他人的余地,自然也就不会孤独了。——李萌萌

中庸之道,处事谐和,是安身立命精神所依的归宿之所。文而有修养,知史而明知,从然而上就是君子了。——谷金星

乌鸦尚有反哺之心,小羊也有跪乳之恩,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维护中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道德行为。孔夫子所讲的孝道,是非常有必要的。——侯美娇

《论语》不是快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没有长期的学习与思考,没有大量的阅读积淀,没有冷静的分析与拓展,始终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传统文化。——陈文

追寻高处的人,他们遵循规矩,自然而然的,形神具备,随心所欲,而是从然,孔夫子也是如此。——李本征

道理本身就是人遵循的规则、规律,它们来自然,来自生活,道德到高处,就是习性,习气,自然而来,圣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得到推崇。——李莹

《论语》从人的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应遵从的道理,让我们在修身之下,先齐家,再治国,最后做到平天下。虽然改变一个国家很难,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家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徐莲莲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 篇6

我常常想,什么是“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有什么用。现在,我从《论语》《孟子》中找到了答案。

刚开始读,我觉得句子难读,想放弃。妈妈告诉我,联系生活实际就不会感到乏味。真的,我越读越爱不释手,因为我从中悟出了真理——“温故而知新”教会我学习要常常复习,在复习中收获新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学习与思考的联系以及它们的重要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懂得要谦虚,要实事求是……

如果你问这些足以挽救时代了吗?那么我要告诉你,书中教会我做人的句子,更是数不胜数。

读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我又想起前两天看到拥挤的小店里一个人在买东西时拆开包装,将别的袋子里的东西装入一个袋子。这不就是自私自利吗?还有贪心小贩以次充好、自来水掺甲醇,这些事都说明小人喻于利的道理。于是,我从中学会了要有原则有底线,不唯利是图。

读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我想起了感动中国的无臂钢琴师刘伟。他10岁时因一场事故被截去双臂,19岁时学习钢琴,一年后用脚弹钢琴的水平就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7级水平。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被截去双臂不就是上天给他的磨炼吗?“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这就是中国人民给他的颁奖词,是全中国人民对他的肯定。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赶得上刘伟的钢琴声?从刘伟的身上,我读懂了面对困难,要相信自己,迎难而上。

读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托起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浮现在我的脑海中。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一分钟之后,妞妞掉了下来,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被紧急送往医院的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预计半年后才能康复。“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吴菊萍一脸平静地说。“在这个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茫、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的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这是人民给予她的颁奖词,更是她应得的赞美。

这就是国学经典的魅力。有它,才会有感动中国的人;有它,人们才会懂得生命的真理;有它,才会有和谐美好的中国!因此,国家才会这样宣传国学,弘扬国学;学校才会要求我们“童声诵国学,经典润童心”要求我们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我们需要国学,国家需要国学。国学是人之本,民之基,国之根。国学像土,一亩心灵之土,为无数幼苗提供营养,使它们开出美丽的鲜花。国学像水,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在这个信仰迷茫的时代,是国学挽救了人们的良心,挽救了这个时代。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 篇7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这个历史文化中又蕴含了渊博的文字,蕴含了中国美妙的语言,更蕴含了从最早的奴隶社会到如今绚丽多彩的现代社会的伟大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赢利的欢呼同时也经历了失败的转衰,谱写了一章又一章壮烈的历史篇章,它为中华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时,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相比,我最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因为它和我一样童心未泯。但上了初中后,我接触更多的是中国名著,了解更多的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听说更多的也是有关中国文化,哪怕在聊天里,聊最多的也是中国文化。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上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最喜欢阅读的名著是《论语》,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没怎么弄懂里面的意思。正好在一次上课时,学到了《论语》。于是我对《论语》就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而在《论语》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内容。《论语》中,使我受益颇深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这句对于此时正值风华正茂的少年来说,真是一个让人积极向上的句子。

就举两个事例来说吧。在我们班的同学中有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这些成绩好的同学平时学习多是勤思考,踏实学的。而有两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考与学习都是成反比例的。王明平时成绩很好,但在考试中往往容易出错。他在我们班可以说得上是安静而成绩又好的学生吧。在每次上课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他都毫不理会,只顾着玩他的游戏。而等到老师写出答案后,就急忙抄写,下课后多看这个问题的解答,在平时练习时总能得到高分,而到了考试就出很多错误。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

许玲则是只会思考而不喜欢学习的一名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们总是积极思考,但不喜欢写练习,更不喜欢做笔记。所以每次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总以为自己全都懂了,根本不听课。这就是所谓的“思而不学则殆”。

要是这两位同学能够学与思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懂啊!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离不开认真,仔细,更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在人的身体组成部分中,大脑是最重要的部位,既然我们有大脑这一构成部分,就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让我们自己成为大脑真正的主人,敢于超越常人的思维习惯,乐于在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里自由驰骋。中国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单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怎么写 篇8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见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这个学期在指导学生读国学经典的同时,我也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提到国学经典,大家的脑海里显现的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论语》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以记言为主,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教育、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做人和学习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认为一个人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做学生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之人,还有余力的话,就在去学习文化知识。可见,诚信、孝顺、爱心是孔子推崇的做人的品德。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再谈学习文化知识。? 在学习知识方面,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常常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倡导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我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种精神,在工作之余要认真学习理解医学文献,与此同时,要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实实在在的学习和刻苦钻研,温故而知新,发挥医者传统美德,全力保障保障百姓健康。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国学的读书笔记


《国学》是当今华语世界最酣畅的思想饕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的阅读。

国学的读书笔记一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这本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下载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

通过学习《国学》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这本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的读书笔记二

最近在班级内掀起了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高潮,学生们读得津津乐道,我也是乐此不疲。,每每端起这本书,就会开启我一天的好心情。

打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醒目的大字。这使我不由地想到了历史上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这样,我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 这里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里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里有《国语》、《左传》、《资治通鉴》;这里有“庄子”、“老子”、“韩非子”;更有《楚辞》、《李太白集》;还有《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本国学诵读完美的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作品中给我感触最大的是《论语》。但是我认为《论语》中的所谓的“君子”和“小人”是一个纯概念化的名词,所说的君子是一个理想中的完人,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努力摒弃的糟粕。

随后,我又读了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她的讲解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

[国学的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10篇


书籍是智慧的阶梯,是打开思维的钥匙,作品便是一本给我们精神粮食的好书。大家在读书的时候都写过读后感吧,如何写一篇令人觉得不错的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编辑精心整理的"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 篇1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读后感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在这样一部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中,朱先生的文笔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不像钱钟书式的机智戏谑、讽刺辛辣,朱先生的幽默平缓轻松,又通俗有趣。他在《战国策》里写到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把“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因为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也是几句俏皮易懂的话语,就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丰满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类似的桥段还有许多。如今《百家讲坛》栏目中红极一时的易中天、王立群等教授都以平民视角、通俗风趣的方式来谈历史、谈文化、谈学术,朱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书中开展了,我对先生的这份敬佩之情不禁又加十分,达到了二十分。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 篇2

朱自清先生著这本《经典常谈》,也许正是认识到了在他那个时代,我们过去的教育在某一个方向有所缺失,或者太超前,或者太落后——总之不在中间。朱先生在序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受用的。不论是学生还是学者,平民还是教授,在求知的路上,人们总会错过一些,迷失一些。而这本《经典常谈》,正是引导那迷途之人,迷茫之人,去“见识经典一番”的指明灯。

《经典常谈》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仿佛列了一个书单。而他对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寻味。论《尚书》,他不征引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却不惜笔墨地叙述《尚书》流传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争的渊源,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尚书》,能在千百年里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史迹。谈《史记》,他也不拿那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身影下画出了司马迁的小身影——他和《史记》一样伟大。这也让读者不禁想去窥一窥那部“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 篇3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

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

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

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 篇4

“经典名著”就是我们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虽然之前也看过,但是真正接触的时候,却还是感觉有太多东西要去看的,以前都不明白,但是经过一个假期的努力,以前的一些看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经典名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这些财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之所在。

读了《经典常谈》之后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这门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经典常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展示,它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之宝,也是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精华。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 篇5

阅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中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但我知道读书是我最人不能少的。经典名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这些财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之所在。

读了《经典常谈》之后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这门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源不断,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经典常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展示,它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读《经典常谈》之后,我深深的感到一些新的思索和理念。

读经典可以使人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可以使人明确自己的行动目的,可以使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经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应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把他们的经典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高尚人格,从自己做起,把他们的优秀品质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华华之宝。也是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精华。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 篇6

《经典常谈》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见地上印有兽蹄和鸟爪的痕迹有了灵感,开始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但此传说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文字不断地在演变,说是一人独创,是万不可能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渐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于原来的籀文略有不同。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秦代的三种字书都不传了。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做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划时代的字书,囊括了历代的各种书体,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的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学入手。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二是指事;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

汉字从秦朝开始演变成各种书体,真(正、楷),行,草,隶,篆书体的来历及发展。

就从这第一课的内容来看,应该说很丰富的了。从文字的产生,发展。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变。介绍得一清二楚,有关的传说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好像就在眼前。从这本七万七千字的书中看出作家的知识之渊博,文笔之圆熟,真令人叹服。读了这本书之后,那句开卷有益的成语应验了。我感到受益匪浅:对于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何谓经典及这些经典的来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朱先生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古为今用一词,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还是为了倡导国民继承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因此朱先生把这本书命名为《经典常谈》,既然是常谈,就是说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经典,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经典都是有用途的。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 篇7

《经典常谈》一本书读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从《说文解字》到《诗经》《论语》,从诸子百家到李白、苏轼,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近十多年来,从易中天说三国到于丹讲论语的热播,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的流行,国学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可是很多人对国学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大概知道是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单就国学的古籍而言,已经是浩如烟海了,作为一个普通的国学爱好者该如何入门?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本《经典常谈》便不可不读。

该书提纲挈领、通俗易懂,是国学知识和文艺理论最好的入门读本,对当代文艺、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该书也是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全面地呈现了朱自清先生在文艺和国学经典通俗化方面的见解与体悟,各位读者朋友也可以用这一本书读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 篇8

这本小书,虽只是佩弦先生一家之言,不能说没有纰漏、亦不能尽信,但作为一本国学导读,还是相当经典的。细细品味这十三篇文章,愈发感到羞愧。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国学的了解竟然只在皮毛!

看到朱自清先生的名字,第一印象就是背影和背影,平实的言语,真挚的情感。如朱自清先生前言所说,要做一个好向导,作为后辈游览了景之后方能说此向导是否名副其实。毋庸置疑,朱自清先生这样的向导的令人无比信服。散文大家朱自清闲话说文解字、周易直至诗、古文,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评释引申,读来畅快。

平平说出,曲曲说出,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评价经典虽然都点到为止,但都切中要害,还一点也不掉书袋,实在难得。行文明白晓畅,观点融合各家,还是比较公允,讲评相得益彰,非常耐读,也解决了不少过去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内容不乏考究却又深入浅出,散文风格不自觉间能引人入胜,虽说之前对诗四书五经战国策楚辞史记汉书汉赋乐府诗明清八股也有极为浅显固执的印象,但通读此书,才对所谈国学经典的背景、发展和内容以及各自间的演化有几分了然感觉,特别是柳宗元的《封建论》豁然开朗将之前谈及的鬼治主义、德治主义、礼治主义、法治主义彻底串联,楚辞汉赋乐府诗唐诗宋诗的演化将诗联接起来,文又将经史子合并讨论,诸多经典就在这社会变革间真伪相存详略相间。

不仅仅是国学经典的通识科普,更是朱自清先生的个人阅读书评啊。这让我这囫囵吞枣式读书,藉读书回避现实中不能承受之伤的人情何以堪。这才是真正的读书。旧书新翻,依旧经典;常谈匪易,足荫后学。对非文学专业的人而言,此书不啻于一部简明文学史;对文学专业的人来说,此书叙述之扼要,观点之通融,编排之平易,立意之敦实,愈久弥稀,足可借鉴。现在不缺高头大册,就缺这样的大家小作,既通俗,又学术,看似雕虫,实为雕龙,倘非高手,诚不能为。

这是一本国学的入门绍介。以极短的篇幅梳理了浩瀚的经史子集及百家杂说,提要钩玄,高屋建瓴,尤对百代以来文脉衍变的解析更是独到而精确。近代大师大家通读原典,引证考释俱是信手拈来,如今学人对于阅读原典恐怕都只是一鳞半爪罢了。读完这本书,一方面见识到了朱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可爱朴实的文笔,另一方面激发了我读《诗经》《楚辞》和《史记》的热情。不过,于我来说,《诗经》简单些,但是难以把握意味实质,只得表面和音律的情趣;《楚辞》有些晦涩拗口,但着实有先民自然可爱之情志;《史记》尚未有时间看。以我浅薄的知识,难以得之皮毛,实在是可惜的事情。

小时候读朱自清的散文,被打动的是情,后来会了一点文体审美,觉得他的文写的也是极好,再后来知道了他还会教书,会写论著,当然旧学功底和外文本领也是不弱,好生敬佩。到现在,原来民国那些小说散文诗歌都是一绝的大师们个个也是教书论述著文的好手。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 篇9

朱自清先生曾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

他认为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上,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认为语文教育既是语文训练,同时更是文化训练。这些表述虽然针对当时的大学教育而发,显然对当今语文教育业有着相似的启发意义。

而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我积淀太少。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用先生的话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必须得惭愧地承认,即使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书中提到的有些经典书籍我也未曾认真读过。

读过先生的《经典常谈》,觉得似乎经典不是想象的那么枯燥无趣,只是我还没找到法门,没有真正走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当然,我也谨记先生教海:"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茎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读了本书,我发现我关于部分经典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到的关于"仓颜造字说"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也知道凭仓颇一人之力,创造出整个汉字体系是不可能的,那是神话传说,但我并没有探究这个传说的成因和其中深意,先生的解释让我觉得醒灌顶:"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

原来对待传说,我们不光应该知道其然,更可以探究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自己发现读书的乐趣。他还指出,"史箍'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正好指出了我的错误认识。

先生的提出的一些观点也为我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出"形声字才该叫做字,字'是'擎乳而渐多'的意思",还提出"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而"天雨栗,鬼夜哭"说的是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

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控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虽然这种解释本身就有神话传说的成分,但细细想来,确实是讲出来人之本性特点。

再如传奇是最先有结构的小说,文人创作传奇,"原来只是向科举的主考官介绍自己的一种门路",当时的应举之人在考试之前,得请达官显贵向主考官介绍自己,介绍的方式就是先呈上正经文章,再呈些有趣味的杂文如传奇等,因为"传奇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人又爱看",所以传奇就逐渐流传开了。

这么看来,传奇的广为流传,跟当年词的逐渐兴盛的过程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不也是先作为当时大部分读书人不屑的"流行歌曲"的形式出现,逐渐在坊间流传,之后逐步被一些有影响力的文人墨客接受,才作为一项的文学创作登上大雅之堂的嘛!

"经典常谈",其实更多地还是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当下,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而先生是真阅读过经典之后才为大家认真介绍这些经典书目的,他知道读者常见的误区在哪里,他也知道读者一般读不下去的原因在哪里。他是真正从经典中读出了趣味,也知道如何带领读者寻觅经典的有趣之处,知道趣味导读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带领读者在趣味阅读中,汲取经典的营养与力量。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这部《经典常谈》确实激起了我对这些经典的阅读兴趣,即使书中提到的一些书我之前草草阅读过,现在也是有再细读的迫切需求。因为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所站角度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同一部经典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趣味。

先生的导读也启示我们,阅读应该自己寻求阅读的趣味性,可以从先生的导读开始,但也要主动发掘阅读的趣味,这样阅读兴趣才能得以持续,才能展开真正的阅读,也才能获得更多的阅读的愉悦与满足。

感谢先生的这部书,提醒我,对一些经典的阅读我还是荒疏了,阅读经典的乐趣竟然被我忽略了。

经典常谈经典读书笔记 篇10

《经典常谈》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说到朱自清先生,往往都会说到《荷塘月色》和《背影》。可我认为《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价值不低于《荷塘月色》《背影》。

        朱自清先生在序里说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在那个时代是很受用的。所有人都在求知的路上,而这本书给他们指明了一条路。

        这本书与其说是谈经典,不如说是经典导读。朱自清先生用浅明的语言在13篇文章中为我们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而介绍的顺序也是由浅入深,所以把《说文解字》放在了第一篇。先理解字义,再去读晦涩难懂的文章。

        在第一篇中,详细的介绍了字的由来,字创作发展的过程以及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每个条例都举了相关的例子,读起来更加轻松。

        第二篇介绍《周易》。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介绍《周易》的背景及创作,而是从“八卦”入手再引出《周易》。通过传说故事介绍了八卦图的由来。同时也补充第一篇介绍了甲骨文的创作及内容【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用刀刻在甲骨上】。之后开始正式介绍《周易》。讲了《周易》成为儒家经典的过程,《周易》的地位等。

        第三篇开篇就介绍了《尚书》的地位【是中国最古的记言书】。后面介绍了《尚书》的内容以及“尚”和“书”单独的解释。讲到了《尚书》的经历,以及为什么是“五经”中残缺最严重的。介绍这些同样用的是故事,生动有趣。最后讲到《尚书》的两个版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以上就是我最近阅读《经典常谈》的随笔,虽然我才阅读了三章,但我已经充分感知到了《经典常谈》的重要性及趣味性。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篇》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经典国学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