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之红楼梦

读后感之红楼梦

红楼有感之宝钗。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红楼有感之宝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窗外三点两点雨,执一杯香茗,斜倚窗旁,轻轻翻开那珍藏已久的《红楼》名着

你的端庄,你的美

款款走来,温婉和善,端庄有礼,不失为名门闺秀。丰年好大雪并没有使你养成那跋扈骄纵的性格,反而与那薛大傻子不同,蕙质兰心,为人冰清玉洁。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在外人看来,这雪堆出的人儿自是无忧无虑,如在天堂。黛玉曾感叹你好歹有一孀母和一兄长,可你深知那兄长净是个惹祸的主儿,而母亲又不能处处周全,这担子只能落上你的肩。你并没有展露人前,喊冤诉苦,反倒是处处谨小慎微,引得主仆好评。

记得那次湘云作东,你因害怕湘云花费过多引姨娘们抱怨,便出谋划策,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更从那次主动帮湘云做活,使这位心直口快的小姐赞你: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你的才华,你的情

不同于别个闺阁女子,你的心中自有主意。不同于别个闺阁诗般小家碧玉,你也曾吟出好凭风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又是何等的气魄。但你是封建礼教的遵从者,自然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黛玉行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话来,你也急忙指点。面对宝黛,你只有内心中有着些许无奈与纠结,终不敢表现什么。

你的结局,你的痴

礼炮声响,人声鼎沸,末世贵族的婚礼虽不奢华,但也隆重。你轻抿口脂,穿着红装,引得四方拍掌。而你的心,又真正高兴吗?你疑惑宝玉与你结为秦晋之好的原因,或许也猜想到是因为他以为盖头下的人儿是林妹妹。当晚,不出所料,宝玉犯起了痴,大脑要去找林妹妹。人生三喜之洞房花烛夜,竟成了一个可笑的讽刺。但你不悔,慢慢使宝玉回转心意,去科考功名。但你错了,从他走出家门起就错了,于是注定你只能独守空闺,暗自抹泪。

泪眼朦胧间,想起当年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夜半梦靥时,忆起当年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轻轻合书,窗外雨已成势,窗内早已是啜泣不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红楼梦》读后感之宝钗的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后感之宝钗的喜剧_1200字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后感之宝钗的喜剧_1200字2024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

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

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

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

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

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

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人物评析——薛宝钗


宝钗一直都是封建社会里的完美人物,她识大体又不似熙凤般狠辣,有才气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讷,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极端。宝钗,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脱俗,恍若仙子般倾城;熙凤的美是傲,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傲瞰人间,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云的美是憨,是芍药花下的天真烂漫;而宝钗,则是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倾国,默默独居一隅,却不知早已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

一直在想,宝钗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妙龄少女,黛玉有她的风露清愁,熙凤有她的机关聪明,而宝钗,似是无欲无求,真真淡极,却显得更艳。

宝钗是封建主义绝对的拥护者,她从来不喜像黛玉那样的伤春悲秋,从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贾宝玉就说过,宝钗并不喜作闺怨诗,也不许宝琴作,可见她对闺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会去望着花谢花飞飞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心里的女子,或者说就是她自己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和林黛玉一样拥有倾世芳姿,却不像林黛玉一样想将来将何去何从,只想如何过好现在,这是她淡极,更是她对封建制度的崇尚。

宝钗的淡极也与她的生平遭遇有关,自小父亲亡故,哥哥又愚笨无用,虽是女儿却也要持家掌事,宝钗早早便接触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这个封建的社会,她的性格也许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她要过得好而被修整过的。黛玉能明白现实的残酷,而宝钗却知道怎样去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宝钗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因为此,她的淡极并非她无欲无求,是她已经有了能力和气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间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因为她已经融入了现实,已经能让自己在现实里过得很好,甚至让自己完美无暇,淡极更艳。

宝钗淡极,但并非无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适应着眼前的一切,也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的德是让人赞叹的,可也是为她自己悲叹的,宝钗一心想让宝玉早日步入仕途,为他谋一光明前程而费尽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知道自己会成为荣国府的宝二奶奶,宝钗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于对宝玉的真情上的,因为她明白封建社会的定理,因为她遵循并信奉着封建社会的规则,她便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告诉宝玉,于理,宝钗的一番苦心苦意着实令人赞叹。可是于情,这偏偏不是适合宝玉的路,宝钗有停机德,可宝玉却没有悬梁悟,宝钗的良苦用心也就适得其反,让宝玉心生厌倦。宝钗是理性的,她知道这样对宝玉有益无害,谁叫宝玉却如此轻视功名还骂其禄蠹,宝钗之德,也只能付诸东流了。

而对于黛玉,宝钗一直都是友善的,尽管刚进府中黛玉曾多次明着嘲讽,她也没有多说一句,在听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时,宝钗反而句句真诚地劝了一番,连向来对他人言语极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宝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专程遣人送燕窝来;之后搬出大观园又独独写了四赋赠与黛玉。对于同为才女佳人的黛玉,宝钗是惺惺相惜的,但她们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与宝钗的遵从和信奉水火不容,她们无法成为同道中人,却能做彼此怜惜的姐妹,是因为宝钗始终如一的友善和情谊。

正如湘云笑说的,纵是黛玉,也挑不出宝钗的一点短来。宝钗在这个波涛暗涌的封建社会里已经学会了如何处事应变,在荣国府里博得了众人的喜爱,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宝玉,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无法摆脱命运,也无法争取自己的幸福。宝钗的悲哀,是她从来不知道她的坚持一直就是错误的,她争取的东西并不是属于她的,只不过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变什么。

叹只叹,如果宝钗遇到的不是宝玉,她一定能在属于她的社会里绽放她独有的风雅,一如倾国的牡丹,融了满院淡淡的香,诠释着她的完美。

品宝钗黛玉_读《红楼梦有感》450字


雪下的纷扬,仿佛纯白的蝶舞着。坐饮一壶清茶,细细品雪。当想起梅时,就忆起了那些如雪似花的女子。

碾冰为土玉为盆。玉本是温润的,却恰恰主了阴。磬梅香可嚼,竹醉堪成调。优雅美丽又如冰霜般冷傲的女子。黛色之玉,内敛冰沉带着无尽的凛冽之气,就如黛玉本人一样敏感忧愁,又顾影自怜。

一赋螃蟹咏;一曲菊花诗;一个如水的女子。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钗原是尖锐之物,主阳。可宝钗呢?温柔可人如画中之仙。团扇扑蝶,娇羞妩媚。

一个如冰,一个似水。一个是柔柔弱弱病美人,一个是温温软软俏丫头。都是才貌双全的女子,宝玉夹在中间,自然都垂暮不已。只是被宝玉垂青的颦儿死的凄凄惨惨。而嫁与宝玉为妻的宝钗也独守空房孤独终老。但他自己却出了家,了却了自己的心愿,误了两个倾世女子终生的幸福。

宝钗也好黛玉也罢,都不过是宝玉误了却已无法悔过的人。相比之下宝钗似乎比颦儿幸福些许,毕竟她是宝玉的妻。但她却是最痛苦的,因为黛玉焚了诗稿还可以断了念想然后离去,但她却只有守着空房,背着拆散鸳鸯的黑锅,寂寞的活着。留给后世的仅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一句可叹停机德,堪怜永絮才了

“金玉良缘”——念宝钗_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合上书,在一首说到酸辛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中,结束了我的《红楼梦》之旅!我闭上眼,思考着: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凄惨的爱情故事里,是否有人记得那个安分守己,性情随和的薛宝钗?

宝钗是十二钗之中文学造诣最高的,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曾经性情随和,落落大方的薛宝钗,既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也是宝玉黛玉爱情中的一个牺牲品。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或说比黛玉更胜一筹。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书中的宝钗如果你细细品读,会发现他落落大方,一次她听到黛玉在宴席上将西厢牡丹亭上的词句说了出来,私下里劝黛玉不要看歪书,说得黛玉低头称是,这是她稳重。在黛玉身子虚弱时,她对症下药,送黛玉燕窝,这也是她大方。、她替湘云出东西出钱,还帮她准备,让有心无力的湘云得以宴请大观园,这还是她大方。她替王熙凤淘换原参,并同王夫人说人参这东西该周济众人而不是密敛珍藏这是她大方,也是她稳重的表现。

读完此书,可能有人会同情黛玉,斥骂宝钗,可是站在他的立场来说,她也有追求爱的权利,她也是百般的不情愿,也是一个受害者。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众继。一对金玉良缘,这是否是一种暗示呢?暗示着二人不幸的婚姻!

宝玉因金钏儿一事挨打时,宝钗担心的去看宝玉,却听见宝玉说梦话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良缘。时,又是何等的心痛。

当薛姨妈将他应承了宝钗和宝玉婚事的时候,宝钗低头不语,独自垂泪,不敢反抗。只怪宝钗是封建思想的拥护者,只知孝顺守礼,因此造就了一堆怨偶!

在成亲之时,宝钗听见宝玉一声声的林妹妹心中会是何等的不值,当宝玉将盖头揭开后的那般情景,对于宝钗来说,又是何等的侮辱!而安分守己的她,只能再次低头不语,独自承受着委屈!

得知林妹妹离开人世,再次疯掉的宝玉,一心一念想着黛玉,而大家为宝玉担心时,有谁想过宝钗,他独自承受这一切,并用心的开导宝玉,使宝玉恢复正常。宝玉最后还是离开了,丢下了宝钗一人!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受万人所歌颂,但有谁想过那个被他们二人的爱情所牺牲的宝钗?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是金玉良缘吗?这个问题无从回答

品宝钗黛玉有感_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雪下的纷扬,仿佛纯白的蝶舞着。坐饮一壶清茶,细细品雪。当想起梅时,就忆起了那些如雪似花的女子。

碾冰为土玉为盆。玉本是温润的,却恰恰主了阴。磬梅香可嚼,竹醉堪成调。优雅美丽又如冰霜般冷傲的女子。黛色之玉,内敛冰沉带着无尽的凛冽之气,就如黛玉本人一样敏感忧愁,又顾影自怜。

一赋螃蟹咏;一曲菊花诗;一个如水的女子。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钗原是尖锐之物,主阳。可宝钗呢?温柔可人如画中之仙。团扇扑蝶,娇羞妩媚。

一个如冰,一个似水。一个是柔柔弱弱病美人,一个是温温软软俏丫头。都是才貌双全的女子,宝玉夹在中间,自然都垂暮不已。只是被宝玉垂青的颦儿死的凄凄惨惨。而嫁与宝玉为妻的宝钗也独守空房孤独终老。但他自己却出了家,了却了自己的心愿,误了两个倾世女子终生的幸福。

宝钗也好黛玉也罢,都不过是宝玉误了却已无法悔过的人。相比之下宝钗似乎比颦儿幸福些许,毕竟她是宝玉的妻。但她却是最痛苦的,因为黛玉焚了诗稿还可以断了念想然后离去,但她却只有守着空房,背着拆散鸳鸯的黑锅,寂寞的活着。留给后世的仅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一句可叹停机德,堪怜永絮才了

读《无价之宝》有感300字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农民用一只珍贵的小碗喂猫,由于碗的珍贵,引来了一名古董商的好奇,他担心直接买碗会吃亏,所以用农民的猫做幌子,让农民把碗送他喂猫,结果农民早知其用意,古董商花了很多的钱只买了一只猫。

他的寓意很明白:吃亏容易,便宜难得,当以公正之心行公正之事,否则只会得不偿失。

常听奶奶的教诲,吃亏是福,简单的四个字,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同学朋友之间友谊长久的方法之一,这四个字一定可以做到。

“天上不会掉馅饼”,前几天听妈妈说,她的一位同事被别人骗钱了,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妈妈的同事收到一封邮件,说是中奖了,要给她汇钱,但需缴税,由于奖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他心甘情愿的把税钱给人家汇了过去,结果上当受骗了。

其实骗子的方法也许并不高超,但许多人都会上当受骗,骗子抓住了人们爱贪小便宜的心理,一次次得逞。只要我们以平常心对待,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就不会上当受骗了。

论宝钗_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淡极始知花更艳,任是无情也动人。 题记

她是薛宝钗,是那个出生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家族的薛宝钗,她自幼从娘胎里带来一种热毒,药石无医,幸得一个癞头和尚相送了一个药方,又送了一个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才得以根治这个病。那时的她,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金锁会让她的人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她温婉大方,知书达理。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儿,本应进宫侍奉天子,却被她那不争气的哥哥拖了后腿,只得常住贾府,继而,认识了这个浪荡公子,她未来的丈夫认为男儿是泥做的,女儿是水做的贾宝玉。

她聪明,善于察言观色;她善良,总是处处接济旁人,就连一向认为她抢走了神瑛侍者的绛珠仙子林黛玉,也对她放下了心结,与她姐妹相称。她让贾府上上下下无一不对她交口称赞,明明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却做到了连琏二奶奶王熙凤都做不到的事。她,堪称完美。

她知道贾母喜欢看热闹的戏,便点了一出《孙猴子大闹天宫》,逗得贾母直笑。也许在别人看来,她只是为了讨好贾母,可谁又能想到,她只是为了让一个老人家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呢?湘云初入大观园,想宴请众姐妹,她知湘云平日里没什么银子可花,便让她的哥哥送上几框新鲜的蟹,让湘云请大家吃蟹赏菊,又与湘云熬夜想出十二个有关菊花的题目。这份真心,有谁会认为她是别有所图?有谁会说她是个伪君子?

她知道黛玉体弱多病,特意让人给黛玉送去燕窝;她怜惜香菱身世悲惨,无依无靠,便在她哥哥外出经商后,将香菱接到大观园里与她同住,使香菱免收旁人的欺侮;她明知香菱作为一个侍妾是不能识文断字的,更不用说学诗了,可当她看见香菱找到黛玉,让黛玉教她写诗,心中眼中显现出的欢喜与学诗时的疯魔状态后,摇了摇头,笑了笑,便由着她去了。

当黛玉身死,宝玉疯魔,她因为一个金锁被贾母与王熙凤认定是金玉良缘的最佳人选,成为了贾府的宝二奶奶后,她不是没有察觉宝玉想要出家为僧的想法,她知道宝玉似乎已经看破了红尘。可她无法,作为一个熟知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她只能劝宝玉用功读书,考取功名,得以光宗耀祖。她始终被理智与感情深深地折磨着,她近乎疯魔了。

宝玉进京赶考那天,她就知道,宝玉这一去,可能就在也不会回来了,可她仍然什么话也没有说。或许,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宝玉,知道这对宝玉来讲是一种解脱。于是,她闭口不言。

果然,不出她所料,宝玉在中了第七名举人后果然飘然远去,随着那一僧一道出家了。王夫人悲痛欲绝,可这对宝玉来讲是一种解脱,对她来讲,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她,再也不用被理智与感情深深地折磨了,因为事件的主角她的夫君贾宝玉已经不在贾府了。她也不会时时刻刻感到愧疚了为那个爱哭的娇弱人儿林黛玉,感到不安了。

薛宝钗,一个谜一样的女子 ,真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解析


薛宝钗在大家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解析,希望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解析一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巨著,它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首要资料,经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日常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的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厚,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一个娇嫩多病的林黛玉, 但我更乐于去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坦白说,在《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薛宝钗。 薛宝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多都是保守、圆滑而又自私的。我觉得这并不能作为她的性格标签。大家都以袒护林黛玉的角度来看她,但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的话,薛宝钗的可爱也并不下于林黛玉。 薛宝钗,才不输黛玉,貌堪比可卿,能可替熙凤,巧齐平袭人。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薛宝钗这个形像,不是要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标准女儿,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薛宝钗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从这首诗中,可见薛宝钗的才学: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临江仙?柳絮 可就是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引起了多少的骂名。其实世人不都是这样的心态吗?大家都厌弃宝钗的上青云,可现实生活中,真正又有几个人真的是两袖清风,无所顾忌,不攀高,不勾心斗角呢?一个女子,就不能有这样的志气吗?就凭这一句,就给宝钗硬加上功利地想夺得宝二奶奶的位子,岂不是有文字狱的意思?

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玉、黛玉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况且,在元妃送每个人礼物的时候有说过,宝钗因金玉良缘之说而故意远着宝玉,又看见只有她的礼物和宝玉的相同,心中更觉没趣,幸而有一个林黛玉,使宝玉一心扑在黛玉身上,她才得以抽身。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她并不钟情于宝二奶奶吗?情场冤家终于和解,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宝钗不是相比而言,宝钗其实比宝玉、黛玉更为痛苦,因为他们毕竟真心相爱过,不管最终是泪尽而逝还是出家逃避。而宝钗却从未被人真心爱过,她只不过是一枚任被封建制度摆弄的棋子,一枚最后被用作打扫残局的棋子。她的痛苦与悲哀,比这两位抽身而去的,更令人感到同情。但她的痛苦,好像被世人忽略了。他们只记得黛玉的病焚诗稿,宝玉的泪洒潇湘,又有谁记得她的独守空闺,遗恨终身?会有人说,她的悲剧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是她为了宝二奶奶的地位而至,我却不这么认为。她也不愿做那个名义上的二奶奶,那个背负骂名的第三者,她遵循的,只是父母之命不可违,她只是不会反抗,她也曾哭了一夜,但少有人去理解她的痛苦。

毕竟《红楼梦》是一部极其深奥的书,对于我来说,仍是囫囵吞枣而已。相信随着时间的增长,我对它的认识将更深入一层。

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解析二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读后感大全:品宝钗黛玉有感


雪下的纷扬,仿佛纯白的蝶舞着。坐饮一壶清茶,细细品雪。当想起梅时,就忆起了那些如雪似花的女子。

碾冰为土玉为盆。玉本是温润的,却恰恰主了阴。磬梅香可嚼,竹醉堪成调。优雅美丽又如冰霜般冷傲的女子。黛色之玉,内敛冰沉带着无尽的凛冽之气,就如黛玉本人一样敏感忧愁,又顾影自怜。

一赋螃蟹咏;一曲菊花诗;一个如水的女子。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钗原是尖锐之物,主阳。可宝钗呢?温柔可人如画中之仙。团扇扑蝶,娇羞妩媚。

一个如冰,一个似水。一个是柔柔弱弱病美人,一个是温温软软俏丫头。都是才貌双全的女子,宝玉夹在中间,自然都垂暮不已。只是被宝玉垂青的颦儿死的凄凄惨惨。而嫁与宝玉为妻的宝钗也独守空房孤独终老。但他自己却出了家,了却了自己的心愿,误了两个倾世女子终生的幸福。

宝钗也好黛玉也罢,都不过是宝玉误了却已无法悔过的人。相比之下宝钗似乎比颦儿幸福些许,毕竟她是宝玉的妻。但她却是最痛苦的,因为黛玉焚了诗稿还可以断了念想然后离去,但她却只有守着空房,背着拆散鸳鸯的黑锅,寂寞的活着。留给后世的仅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一句可叹停机德,堪怜永絮才了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红楼有感之宝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后感之红楼梦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