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他来自俄罗斯小镇读后感

他来自俄罗斯小镇读后感

沙皇帝国: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观后感。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当不同的人在看完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你也许需要"沙皇帝国: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观后感"这样的内容,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沙皇帝国: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是一部来自英国的纪录片,由露西沃斯利主演,网友们对这部影片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终于等到夏末秋字幕组将第三集的资源推送出来了。前两集是在去年夏天看完的,印象不太深刻了。隐约记得是在描述王朝的建立,沙皇的兴盛,与几位大帝的丰功伟绩。然而看到第三集中沙皇帝国逐渐走向衰败的部分时,内心尤为惶恐。

18世纪英国掀起了工业革命,人们逐渐从田野转移到工厂,封建社会随之瓦解,新型社会制度陆续颁布。而后,这股西洋之风也在沙皇统治了近三百年的农奴社会中悄然吹过。但尼古拉并未选择像英国一样让俄国走上君主立宪之道,却是在一次次镇压反革命的运动中履步维艰。最终没能熬过1905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全家被驱逐到了遥远的西伯利亚,并在不久的一天清晨里被士兵集体屠杀。

主持人在末尾提出了疑问:所有这些悲剧是否能够避免,如果尼古拉在正直上更精明些,且不那么坚定的主张独裁统治。也许他与家人的命运,乃至数百万无辜人民的生命都可以得到拯救。

但主持人继续说:如果你回顾一下他的王朝的历史,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对于尼古拉而言,在俄国,权力就应当紧攒在统治者手里。他的祖辈们,彼得大帝、凯瑟琳大帝,用他们掌握的绝对权力将俄国推上了世界强国的队列中。而西方模式的改革只会带来社会动荡与刺杀。

看到这里,我想即便能穿越回到当初的沙俄,伏在尼古拉的耳边告诉他接下来的种种,恐怕也难以阻挡罗曼诺夫王朝被灭亡的命运。因为当时的尼古拉只信仰上帝对他的指示,并深信上帝唯独仅会传授他一人。悲剧也许很难避免,当尼古拉看着辽阔的土地,数着几百年来的王朝的辉煌,承着无数百姓的跪拜顶礼,放下独裁转而选择自由民主这对他来说太困难了。

尼古拉一家被逐出宫殿前往西伯利亚时并不知道这一去就是永远,后人们都知道。这一家人也不知道那个被叫醒的清晨带来的不是又一次逃亡,是最终的屠杀,后人们都知道。描述那些被定格的过去总是容易些,尽管时常感到沉重与悲惜。而向前的抉择往往像活着却要选择死亡一样艰难。

无论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罗曼诺夫家族的统治为俄国的未来铺平了道路。同样的,个人的命运,集体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朝代的命运,都藏在过去与现在中,而这些都毫无商讨余地的指向未来。

从前教授说过一句话:尽管我们没法让历史重演作出第二次选择,但我们不能停止思考与怀疑当下的正确性。

看完省博的俄罗斯黄金时代展回来找的纪录片

简略了解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挺好,把着眼点放在拥不拥抱西方思潮上好吧不愧是bbc出品,不过毛熊处于这么个尴尬的位置也难为bbc了

在极寒之地的春天去过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对俄罗斯总抱有一些特殊的情感,透过纪录片的镜头看着那些街道河流教堂宫殿,总觉得旅行就是一场大型错觉,看过又怎么样,知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去看都一样。只是圣彼得堡是真的很美,现在想到是建在骸骨之上的有点心寒,可是哪座绝美之城不是这样的呢,原来冬宫是意大利人设计的,原来我走过的广场上流过那么多人的献血,现在风和日丽日光晴好白日如灼,总会有些什么永存,只是肯定不会是人

亚历山大二世作为一个改革者,开辟愿景,然而面对一个大而无当的帝国,总难免令人失望。唤起了激进者的思想和激情,却无法达到他们的目的,竟招致自身的灭亡。死亡的方式更令人唏嘘。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啊。

废除农奴制等伟大举措,开放的言论自由。人们在没有这些事物的时候期盼这些,在拥有这些的时候更加忌恨不公平的处理。

恶魔隐藏在细节中

估计锐意改革的反动者自己也没想到,暗杀君王的结果是另一个君王的上位,反而吸取教训,更加封建、专制的亚历山大三世。

一个有趣的点在于,被指控谋杀亚历山大二世的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同样也受到了纪念,不知道是否其弟弟是列宁的缘故,不然其他人怎么没有列上石碑。

谋杀者与被谋杀者在后代历史同样被歌颂,无论事件发生时如何纷杂,当其成为历史,人们就只在乎其中的意义和进步性。亚历山大二世象征锐意进取力图挽救王国的英雄,反叛者同样。

尼古拉斯二世笃信上帝,认为自己与上帝有某种隐秘的联系,认为自己是神的器皿。想借上帝之力,成为一个真正权威的君主,这便使他成为了一个无力的君主。想以一己之力,贯彻上帝意志。事实证明,把所有的琐碎和伟大混在一起,便认不出什么是伟大了。

凯瑟琳大帝大事记

继承彼特大帝业绩并且非常好学的德国公主sophie,伙同自己的情人罢黜了自己的丈夫,成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她的地中海海军完胜土耳其海军,自己身先士卒种植了天花病毒,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她也没能真正解决农奴问题;进而导致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奴起义。

平定起义后,深受启蒙思想教育的凯瑟琳推动了地方改革并且再次寄希望与教育起码让百姓不能相信普加乔夫是死而复生的沙皇彼特三世!但是她为了得到贵族们的支持,依然牺牲了农奴们的利益。极少数的农奴因为长相俊俏被选为伶人,为贵族们表演;而大部分的农奴还是在田间劳作支撑着贵族们的奢华生活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

同时农奴也是凯瑟琳大帝扩疆拓土的主力军。凯瑟琳大帝征服了白俄罗斯、立陶宛,波兰也变成了他的附属国,但最重要的是她得到了克里米亚。正如彼特大帝建立了圣彼特堡,打开了波罗的海地区通道,凯瑟琳确保了俄国能够进入黑海地区。

凯瑟琳的征服让整个欧洲世界大为苦恼;其他欧洲国家只能讨好她。作为一个女性,凯瑟琳自然躲不过各种性别攻击,但她也确实有许多情人,甚至60岁时还找了个21岁的情人。凯瑟琳在每段感情开始的时候都十分确信:Its amazing that she still began each relationship )泰的自由思想导致了君主制的灭亡,凯瑟琳觉得实在骇人听闻。

暮年的凯瑟琳依然孜孜不倦的阅读;勤勉的工作治理自己的帝国;凯瑟琳对自己的儿子非常失望,而视孙子亚历山大为自己真正的接班人。1796年11月,因中风她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亚历山大一世

拿破仑是在自负为皇帝的军人;而亚山大一世是个自负为军人的皇帝.

1814年,亚历山大一世领导的反法同盟解放了巴黎;这是继400年前的金雀花王朝亨利五世征服巴黎之后,外国人第一次拿下了巴黎。巴黎并未遭受前一年半前拿破仑对莫斯科的掠夺,亚历山一世确实有胜利者的气魄,他向法国人展示了一个真正文明的国度在获胜后是怎样表现的

Bistron. n.(法国等地的欧式)小餐馆,小酒店;Bistro俄语的意思是quickly,起源于1814年俄国人在巴黎街头嚷嚷着food bistro.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俄罗斯世界杯观后感


俄罗斯世界杯观后感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如火如茶地进行中,满怀大家期待的法国队也不负众望打入了四强半决赛,真令我开心。
夏日炎炎,虽然开着空调,但我的手心里的汗却不断地冒着。因为法国队对比利时队的比赛正式开始了。
刚开始,场下的球迷就兴奋的尖叫着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
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我越来越进入状态,开始尖叫着。
比利时开始进攻了!只见比利时九号球员猛然把球踢到球门方向,突然后卫球员乌姆蒂蒂漂亮地把球踢歪,抢回了足球,我不禁为他大声叫了一句"好样的!"
拿到球后的法国队进攻越来越猛烈了!
博格巴漂亮地踢了一个飞球姆巴佩马上意识到队员传球了,一瞬间跳了起来,把球踢给吉鲁,但是吉鲁并没有发好球,球还没有踢向球门就被比利时队员抢过了,热闹的法国球迷安静了下来
我欢笑着,我担心着,我害怕着,我快乐着, 不知不觉上半场结束了,两个队依然零比零平,我真是又开心又难过,开心是平了,比利时暂时没有进球,难过的是法国队一个球都没进。
随着观众热情地呼喊--下半场开始了!
刚开场法国队就不负众望拿到了第一个球!
裁判刚出球,队友就将球打入了比利时的地盘。在这刻,法国队员格列兹曼见机行事,把球铿锵有力地踢到了球门前,乌姆蒂蒂一见球飞驰而来,二话不说 直接将球点入球门(因为太近,门将未做准备,球便直接打入球门)
乌姆蒂蒂,真是足球英雄!这一场多亏了这个球,不然法国队可能还进不了决赛呢!
球踢进了球门,法国队员们在足球场上飞驰,庆祝这第一个球。
中间还出了一些可爱的小插曲呢!因为我们的姆巴佩为了拖延时间"吃"了一张黄牌呢,连讲解员笑了一下。
最终是我想看到的结局,法国队成功地踢入了决赛。这多亏了乌姆蒂蒂的那个球!希望法国队能再捧大力神杯!

俄罗斯2014年胜利日阅兵观后感


闲着没事,看了优酷视频里的2014年俄罗斯胜利日阅兵视频,产生了一点观感,写出来跟战友们分享。
受阅方阵体现了俄军注重实战的传统
阅兵式上,俄军徒步方阵均为成建制部队,或军事院校、或师旅团营基层作战单位,为了检阅而临时凑集的方阵没有或者极少。因为俄军一向注重实战,把参加检阅当作部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制单位主官(不乏高级将领)亲自带队
所有徒步方阵,均由该部队指挥官亲自带队,其中不乏上将、中将、少将等将官,这些将军走在方阵的最前面,虽然不少人身材已经发福,但精神和体能绝不逊色,跟战士们一样迈着正步,敬着军礼,昂然走过红场那不算短的受阅之路。
俄军受阅方阵的指挥官,其中校官基本没有大腹便便的身材,40岁左右仍然精干,神采飞扬,步履矫健。而其中的将官特别是中将、上将们都上了点年纪,身材发福,有的还有啤酒肚。但是这些军官走起正步来,依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一点不亚于士兵,其职业军人的敬业精神和军人素质令人钦佩。
将受阅作为激励战士,培养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手段
能够参加红场受阅的军事单位,每一所军事院校,都有自身的光荣历史,都产生过著名的元帅和将领;每一支基层战斗部队都有自己辉煌的战绩。显然,俄军把接受检阅作为激励部队官兵的一种手段,参加受阅的官兵也以此为极大的荣耀。
因为成建制,所以方阵中的士兵看起来并非个个英姿挺拔,而是高矮胖瘦都有,而且队列步伐也不如我军受阅方阵那样整齐。俄军从不为了整齐划一和面子光鲜从不同建制的部队里刻意选拔高大英俊的士兵组建方阵,人为的制造出个个英气逼人的外在形象,而是为了培养士兵的团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激励士兵忠于自己的部队,注重的是部队士气的激励,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实战的模拟。
受阅的一线部队有:
316独立特战旅,旅长克瓦尔措夫上校带队;
波罗的海舰队336陆战近卫旅,旅长戈尔措夫上校带队;
331近卫空降团,团长利马艾耶上校带队;
217近卫空降团,团长苏霍维茨基上校带队;
34和38铁道运输旅,旅长佩纳维茨上校带队;
内务部内卫独立师,师长扎哈尔少将带队;
第2近卫摩步塔曼师,师长苏切沃伊少将带队;
第4安东波夫坦克师,师长科姆巴尔上校带队。

军事院校方队占了很大比重,体现了俄军正规化、专业化建设的悠久历史
这些军事院校,有中级,有高级;不仅涵盖了陆海空三军,还有空天、民防、后勤保障等专业院校。
受阅的军事院校有:
1、莫斯科苏沃洛夫军事学校,校长卡西扬少将带队;
2、特维尔斯克苏沃洛夫军事学校,校长奇霍夫斯基上校带队;
3、纳西莫夫海军学校,校长苏特海军少将带队;
4、海军中等武备学校康什达特学校,校长托尔别什科海军上校带队;
5、阿克赛哥萨克中等军事学校,校长坦措夫上校带队;
6、各兵种合成军事大学,校长薩莫尼金中将带队;
7、国防部军事大学,校长马尔钦科夫上将带队;
8、赫鲁廖夫物质技术保障学院,校长伊万诺夫斯基中将带队;
9、茹可夫斯基和加加林空军学院,校长济布洛夫中将带队;
10、莫扎伊斯克军事航空学院,院长平科夫少将带队;
11、彼得大帝导弹学院分院,分院院长科恩少将带队;
12、马尔季里梁赞空降兵高等指挥学校,校长利马艾耶上校带队;
13、紧急情况部民防学院,院长巴尔什少将带队;
14、莫斯科边防学院,院长科兹诺夫少将带队;
15、军事技术大学,由格里欣上校带队;
16、莫斯科高等指挥学校,校长拉普列因托夫少将带队。

受阅士兵的表情很放松,显示出高度自信
受阅的俄军士兵,脸上的表情非常轻松,有的微笑,有的甚至露出些许顽皮,显得很有自信。
受阅方队经过主席台的时候,俄军受阅人员一律向上抬起下巴,扬起头并朝向主席台方向,很有精神。
老战士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尊荣
每次阅兵式,很多为国建立过功勋的老战士胸佩勋章、奖章出席,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尚武,尊重军人,尤其是尊重前辈军人的传统。
俄军十分注重传统
受阅院校的介绍里,何年建校,主要专业和培养方向、毕业生里出过多少将军元帅,都一目了然。一线战斗部队的介绍里,参加过那些战役战斗,解放过那些国土和国家,有多少人得到过勋章、奖章和奖励,出过多少将军和元帅,多少人曾获得过苏联英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俄罗斯英雄等情况,使我们对这些部队的历史和战绩肃然起敬。
俄军的军乐团非常壮观
该军乐团有一千余人,其总指挥是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瓦列里霍利诺夫中将。

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观后感


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观后感

6月14日,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第21届男子足球世界杯)正式开幕了,这是当今世界唯一可以和奥运会相媲美的一个体育赛事,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参加的球队有32支国家队(到2026年第23届世界杯的时候会扩军到48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届的世界杯足球赛都会让全球的球迷疯狂一个月,而且这个疯狂的举动还不是一点点,有的还是非常极端的。由此也说明,世界杯足球赛的魅力是非常之大啊!

我最早知道世界杯足球赛是1986墨西哥世界杯,那时候刚好是我读师范的最后阶段,球王马拉多纳是那一届的聚光点,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知道马拉多纳这个球星。接下来的1990意大利世界杯(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届的那首歌曲,叫意大利之夏,实在是太好听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意甲,喜欢上了AC米兰,到现在还是挺关注的)、1994美国世界杯(清晰地记得最后决赛罚点球时,罗伯特巴乔罚丢点球时,站在那里非常落寞的神情)、1998法国世界杯(法国高卢雄鸡的第一次夺冠,齐达内的决赛进球都记得很清楚)、2002韩日世界杯(韩国人的过分举动一次又一次,对韩国的印象从此一落千丈)、2006德国世界杯(德国人的严谨和团队在比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10南非世界杯(印象中,这一届也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曲,好像叫生命之杯,演唱者叫瑞奇马丁,如果不是因为好听,俺是肯定记不得歌手名字的。这一届也是西班牙第一次夺得冠军奖杯,对这个队的传控战术佩服极了)和2014巴西世界杯(印象最深的是德国战车把巴西人打了一个7:1),这些届的比赛我基本上都有看,但属于正宗的伪球迷,我从来没有做到过一个晚上的三场比赛都看,最多也就是挑选自己喜欢的球队看一下,特别是近几届,哪怕是决赛,如果比赛时间是下半夜我也基本上不看的,因为实在是不会熬夜了(也许是年轻时候熬夜太凶了,常常爬格子,尤其是做课题研究时基本上都是靠晚上写出来的)。

14号世界杯开始时,我也没有看开幕式和第一场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比赛,比赛结果我是第二天早上看中央五台的体育晨报才知道的。到18号为止,我一共完整地看了两场比赛,而且都是晚上8:00开始的比赛。也幸亏这次比赛是在俄罗斯举行,否则哪有这样好的运气,能在晚上8点就看到比赛了。

我看的第一场比赛是阿根廷对冰岛,整场比赛看完后有这样几个感触,一是冰岛人的团队合作和技战术贯彻能力太强了;二是阿根廷的梅西真的是太累了;三是双方的整场数据统计相差太悬殊了。比如以整场数据统计为例,阿根廷不是一点点领先啊,控球时间是72%对28%,射门数27对8,传球数是752对208。但就是这样全面压制的比赛,阿根廷就是拿不下来,最后比分是1:1,我想这也是足球比赛的独特魅力之一吧。而且更过分的是冰岛队是第一次参加世界杯,这个国家的总人口只有33万多一点。网上流传着关于这个国家人口的一个数据(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这个统计真的很有意思):

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结果,冰岛全国只有332529人,减去女性165259人,减去18岁以下的男性40549人,减去35岁以上的男性82313人,再减去太胖不适合踢球的22136人。剩下的冰岛男性中,有1246人忙着观鲸旅游业,314人忙着监测地震,164人忙着观测火山,1934人忙着放羊,1464人忙着剪羊毛,有23位银行家在坐牢,194人是盲人,7564人有病在身,还有564人在医院、消防队等工作实在走不开。有2位队医,有2位帮着球场送水,7人在帮助运营球队,除了要看球的球迷,最后冰岛全国就只剩下23人,他们都在哪?全部入选了冰岛国家队。也许这个统计是戏谑性的,但是也至少说明这样一个人口的国家,她的足球队能进入到世界杯中是多么神奇啊!反观我们国家将近14亿人口啊,冲击世界杯一次次失败,而且一届比一届输的离谱,真是情何以堪啊!

我看的第二场比赛是瑞典对韩国。瑞典是北欧强队,在世界杯比赛中一直是比较稳定的,韩国则是亚洲传统强队。这场比赛没有像阿根廷对冰岛这场的一边倒,两队还是打得很激烈的,尤其是身体对抗性很强,屡屡有人仰马翻的情况出现,总得来说还是瑞典更占点上风。比赛结束后,瑞典队依靠一个点球1:0战胜了韩国队,而且这个点球还是依靠视频裁判组提醒主裁的。哈哈,为此,媒体还调侃说这次韩国队被判点球,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为在2002韩日世界杯时,韩国队是通过裁判的帮助才先后击败了意大利和西班牙,闯入了该届比赛的四强。媒体认为这场比赛的结果是对他们那次恶行的回报。

观看世界杯是很多人的爱好,因为足球比赛的魅力实在是太足了。而且这段所有的娱乐设施中,唯独带有大屏幕投影电视的酒吧生意是最好的,其它如棋牌室等都生意清淡不少。昨天有一位同事还提醒我,能否可以让林定荣组织一下,我们团队一起看个球。哈哈,这个建议真的太好了,刚才我已经向林定荣提出这个要求了,我告诉他我们可以挑选一下,到底看哪一场或哪几场比赛。期待了,期待了!

看了19号的比赛后,小组赛的第一轮比赛就全部结束了,到目前为止,以往的传统强队如卫冕冠军德国队、阿根廷队、巴西队等都表现不佳,但我相信这些强队都有非常厚的底蕴,非常强的应变能力,接下来的后两轮比赛一定会发挥出高水平的。同时,一个队要夺冠需要打7场比赛,过于早出状态不一定是好事情啊!

观十二怒汉俄罗斯版有感


十二怒汉俄罗斯版观后感

作为欧罗巴几大人种之一,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一样,在欧洲文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作为斯拉夫民族的优秀代表俄罗斯人,他们的性格和成就,如同伴随他们成长的伏尔加河水和伏特加烈酒一样,一半是宁静,一半是疯狂。他们时而美丽,如顿河边晨曦中戴花边的金发姑娘;他们时而粗鲁,如乌拉尔山脚下哥萨克小镇的醉酒大叔。在很多领域,俄罗斯人总有惊人之举,比如他们是第一个发射卫星和送宇航员进入太空的国家,比如年以不流血的最小代价成功实现苏联解体在文学影视领域,他们更是人才辈出,比如赫赫有名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而下面要讲的,不是那些远去的大文豪们,而是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代表作《十二怒汉》。

十一长假是个荒谬的刺激消费的举措。人们收入本身就不高,还打着刺激消费的口号全国狂欢。这就好比中国股市,池子本身就不大,还不断往里抽水,想不被榨干都难。多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这种坑爹的长假经济效应根本就不奏效。当然,这只是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理性结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什么刺激消费,都让它见鬼去吧!一年到头就那么几天放松的日子,不出去走走实在对不起祖国和党的关怀。于是乎,所有的景点,君不见,人山人海,摩肩擦踵,简直就是一个个灵长类动物园,和笼子里的大猩猩们没啥区别。对于逛多了动物园的我来说,长假七天没有对国家经济增长做过什么贡献,于是扯几句这几天看过的电影的文字,舒缓愧疚之情。

《十二怒汉》的剧情很简单,讲述的是个不同职业和社会地位的陪审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商议一个少年对其继父的一级谋杀指控。影片长达两个多小时,场景在法院旁边一所学校的活动室里,狭小、单一、枯燥。但作品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得巨大成功,必然有其妙处:

第一,新瓶装旧酒,酿酒材料不同。俄罗斯版《十二怒汉》翻拍于美国年版《十二怒汉》,大学上选修课时曾听老师提到过这部电影。美国版的《十二怒汉》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又先后有三版《十二怒汉》问世,但反响平平。直到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这一部,才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容,用了新瓶子。影片以俄罗斯车臣为背景,由一个车臣少年涉嫌谋杀收养他的俄罗斯军官展开叙述。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个民族的国家,在斯大林独裁统治期间,民族矛盾激烈,车臣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前几年因冲突不断频频吸引世人关注。影片中除了十二个陪审员在活动室中为车臣少年是否有罪展开争论之外,还用黑白、诗化的镜头断断续续地展示了车臣冲突的血腥,特别最后阶段一只狗叼着一只被炸断的手,手上的戒指反射刺眼出的光让人深感战争的恐怖。车臣问题可归结为民族问题,但终究还是宗教冲突和文明冲突。诚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言,未来世界的冲突和战争基于文明的冲突。其实这个观点千年前就适用。自萨拉丁于年占领耶路撒冷后,穆斯林文明与基督文明的冲突便绵延不绝,多达九次的十字军东征并没有消除仇恨。而今,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利比亚等穆斯林国家与欧美基督教国家的矛盾越来越深,车臣与俄罗斯之间也如此。东罗马灭亡后,包括车臣、黑山、塞尔维亚、格鲁吉亚等巴尔干半岛和外高加索地区被阿拉伯人征服,属于伊斯兰教,这与俄罗斯的东正教(属于基督教)的矛盾不断加深。这一点,中国的新疆、宁夏最为相似。尽管马克思那个傻子把宗教说得一无是处,但是人类是离不开宗教的。尽管都是斯拉夫人,但正因为宗教、文明冲突的原因,车臣地区才会如此动荡不安。而导演刚好抓住了这个新瓶,装下十二怒汉的旧酒,客观地展示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区矛盾和民族矛盾,看来俄罗斯主管电影发行的政府部门比较开放。这是要是换在广电总局牛逼哄哄的中国,拍一部新疆关于民族矛盾的片子是不可能的事儿。总之,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恰当地运用了车臣的背景使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据说当时俄罗斯总统普京还专门观看了这部电影。而这也是先前几部翻拍片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少数战胜多数的个人主义思潮。东西方文化很大的一个差异就是农业社会集体主义和商业社会个人主义。如在教育上的差别尤为明显。东方提倡填鸭式的教学,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西方提倡放羊式教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把希腊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而在中国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相信组织(集体)的安排,文化差距一目了然。俄罗斯虽然经历过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集体观,但其根本还是一个个人主义盛行的国家。影片中,十一个陪审员一致赞成车臣少年有罪,唯有一个陪审员不赞成。经过层层争论,最终使赞成票与反对票的比例由变为,令人膛目结舌的结果。这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只发生在简陋的活动室里,没有好莱坞式的惊险打斗、美女衬托,但拯救了一个鲜活的无辜的生命,依旧伟大。

第三,也是此部电影的核心陪审团制度。所谓陪审团制度,指的是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是否起诉嫌犯、并对案件作出判决的制度,此制度多用于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陪审员要有一定的资格条件,如国籍、年龄、职业等。影片中的位陪审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上层阶级,也有开出租车的底层人。陪审员作为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争议不断。一方面,陪审团制度保证了普通人民参与行使司法权,使普通人能够司法过程中参与的人民性、组成人员的人民性和裁判的人民性,同时因为有陪审团的直接参与,可以根据陪审团的意见修改法律而具有造法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民的参与,可以推进公民知法、守法,具有重要的法制教育功能。总之,陪审团制度本着宁可错放一万,不可枉杀一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制衡司法独断与专横,保障公民自由、民主发挥重要作用。这与中国时下一起起冤假错案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不可否认,陪审团制度也有不足的一面。因为陪审员不是专业人员,有时会受情感、种族等因素影响作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审判。如上世纪年代美国辛普森案,不管检方的证据是否充足,由于陪审团都是黑人(辛普森是黑人),陪审团一致判定辛普森无罪。再比如今年的总裁卡恩,因为涉嫌强奸女服务员而被宣判有罪,几天后又戏剧性地被宣判无罪。这些缺点成为很多人冲击陪审团制度的理由。其实,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陪审团制度也不例外。但是,陪审团制度的优点远远大于缺点,截止到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去替代它。正如影片中的陪审团成员,平时他们如沧海一栗,是社会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然后正是通过陪审团这一制度,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微小的力量来捍卫一个国家的司法正义,成为制衡司法专横的有力武器。试想一想,假如前几年的江苏彭宇案有陪审团参与,最后的判决结果还很难说。也正是因为受这一案件的影响,现在社会沦落到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尴尬境地。正是因为陪审团制度的缺失,成为中国难以实现法治的原因之一吧。

第四,对于人性的描写。人性是恶的,自私的?还是善的,无私的?影片通过几次谈话来展现。一是墙上有污染的管道。那个管道已存在四十年,照此下去,他还会存在四十年。为什么,因为公家的东西,没人去在意,更有甚者据为私有。这就好比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越是公共的财产,越是没人管理,越是容易受到私心的掠夺。目前中国的巨大的国有资产,不正是一个巨大的公地悲剧吗?二是名陪审员一致作出车臣少年无罪的投票后,陪审团主席提出一个问题:车臣少年无罪释放后,无家可归,肯定会遭到追杀。陪审团宣判他无罪,但同时也宣判了他的死刑,怎么办?此时陪审员们的反应是自私的,有的要去会女友、有的赶着去演出但同时,他们的理由也是合理的。人性本身自私,我们无须高举道德的棍子棒杀其他人。因此,人是二分善八分恶,需要用法律去威慑,用道德去教化,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最后,关于结尾。东西方民族的心理差异,在电影结尾处尤为明显。西方重过程,在结尾处简单化或者模糊处理,让观众有想象的空间。比如《魔戒》第三部的结尾很有趣,观众会认为这是在为将来再拍续集埋下伏笔,但更多的是给观众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部电影也同样如此,结局很明显讲得不那么详尽。不然,怎么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东方重结果,中国包括香港的电影则是大团圆式的结局,最后一定是皆大欢喜的、热闹的,在酒杯和鞭炮声中结束的,没有太多的想象空间。当然,这两种方式,无孰优孰劣之分,只是文化心理差异罢了。

好吧,到此为止,扯得太多了。一地口水,潮湿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向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致敬。


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音乐会观后感


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音乐会观后感

2017年9月23日晚在温州大剧院,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为温州观众献上了一台精彩的音乐会。指挥苏卡乔夫、伊戈尔,俄罗斯功勋艺术家,乐团总监与首席指挥,1959年生于莫斯科。世界著名指挥家。乐团乐手80人,均为国内高手,年龄均为45岁。其中8人荣获功勋演员,多人比赛获奖。参加香港、澳门回归活动,巡演大陆、台湾;大获成功。开场[轻骑兵]奔放、热烈,一下抓住了观众的兴致,续[天鹅湖]组曲,轻吟亮奏,训练有素,熟练老到。上半场女高音独唱安娜、诺丝科高歌[我的太阳]、[泰坦尼克号]、[茶花女],动人心弦,激荡情怀;尤为[茶花女]天籁之声,均不用音响,无人比肩。中场休息后,名曲[蓝色多瑙河]维妙维悄,张缩有度,全团乐手不愧为全方位演奏者,怡然自得的演奏技巧,对音乐富有才智的诠释,有神韵和活力,出神入化。掌声不断。音乐会结束后观者不肯离去,指挥7次加演谢幕,终于结束。本人的周围邻座均为年青人,深感听了后:该团超过国内大多数乐团,拥有俄罗斯独特风格,丰富性强,声部平衡好,起伏自然,令人惊叹!但愿还能见到类似的乐团来温州献艺,让高雅艺术陶冶人的情操!

观后感《沙皇帝国: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他来自俄罗斯小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