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大门观后感
杨苗
最近似乎迷上了看同性恋的爱情。昨天看完了很多人推荐的泰国的《暹罗之恋》,今天又开始看台湾的《蓝色大门》,明天准备再看一部《盛夏光年》——也是讲述同性间细腻特殊的感情。
先说说看完电影本身吧。看《暹罗之恋》时,内心感觉没有那么强烈,可看完后却久久回味。泰国电影是温柔的,总是以一种淡淡的风格将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在影片的流畅中找到种安定和留恋。这就是泰国电影的魅力所在。而台湾电影,虽没有泰国电影的中心明确、结构紧凑和叙事流畅,但它们有一点是如出一辙的:小清新。台湾很多片子都属于文艺片的范畴,主人公之间唯美温温的爱情配上柔和轻缓的音乐,加上真实又带着暖色调的镜头,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蓝色大门》亦是如此。典型的台湾文艺片。故事缓缓的铺述开来,冲突和冲突错落有致,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接受和思考。又或者,本身没有多大的冲突,所有的故事都是慢慢的发展,不愠不火,主人公内心有变化但也藏匿在音乐的流淌中。
影片中最喜欢的角色是陈柏霖饰演的张士豪——那个帅帅的、青涩的、开朗活泼的大男生。虽然因为考大学的压力和想要耍帅的小心思每天练习自己并不喜欢的游泳,但在认识孟克柔之前,张士豪总归是无忧无虑快乐自在的。后来,他爱上了孟克柔。
一直不明白像他这么优秀的男孩儿为什么会喜欢上一身“男人婆”装扮和感觉的孟克柔。也许,这就是电影和生活的区别吧。电影总是能将真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巧妙地展现在电影世界,满足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引人遐想。于是,王子和公主相遇了。
按照常理来说,不管最初是怎样心情,但最后公主都会爱上王子,如果幸运点,还能有个HAppYENDING。却偏偏,这不是一段正常的感情。这位“公主”其实只是戴着面具的“骑士”。而她眼中的爱情,是由友谊演变而来的感情。所以,可怜的张士豪只能兀自痛苦难过。也许在告白结果中,最令人难过的不是“你很好只是不适合我”,而是,“我是同性恋”——输给一个同性,最起码说明还有发展下去的机会,但输给一个异性,就真的是彻彻底底的输了。
看着张士豪在给孟克柔打电话时的纠结犹豫,看着他晚上一个人靠在柱子上的心痛不解,看着他在游泳比赛前努力的在人群中寻找孟克柔的执着期待,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仿佛看到了学生时代的自己——那种喜欢一个人,却难以言表的忐忑心情。是的,不管是张士豪、孟克柔,还是月珍,喜欢总归是没错的。错就错在,喜欢上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
于是孟克柔一遍遍的写:“我是女生,我喜欢男生”、和男生交往让异性吻她,竭尽一切的证明自己不是拉拉。只是感情这东西,怎么能控制的了呢,就像前段时间人人上疯狂流行的“认真你就输了”。如果真的动了情,还怎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呢。
象征着忧愁和纯净的蓝色,涂在那扇代表着青春和爱情的门上。月珍触碰了它,却因时机不对而遍体鳞伤。士豪企图迈进门里,但因对象不对也痛彻心扉。而孟克柔,她的那扇门是特殊的,在她的大门后,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世界。那里是无法言说的、充满着矛盾和挣扎的小天地。所以,她只能静静关上它,永远不再开启。
也许,导演旨在告诉我们,爱情本身没有错。不管你喜欢的是同性还是异性,这在青春中都是被允许和原谅的。只是,如果没有选对时间和人,终究是一场逃脱不了的伤。像莫文蔚轻轻地唱:“爱是折磨人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都会跨进那扇蓝色大门,走过青春。时间会让一切痛苦过去,让一切美好化为现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擦干眼泪,勇敢地走入蓝色大门,用微笑迎接新的世界。
我们都是一个平凡的人,和别人对比起来没有多少优秀的地方,但是青春经过肆意绽放,错过了就不会再回来了。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你好之华读后感:总有人会喜欢你的傻,快来看一看吧。
你好,普通的女孩。
读书的时候,你是不是成绩平平?拿着笔闷头做题,可考试分数却总不尽如人意。
你是不是长得不漂亮?就算精心打扮,穿了一件明星同款,也显得暗淡无光。
你身边也许还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同龄人,方方面面都优秀过你。
你不在乎,可是在周围人时不时的提醒和对比中,你能真的不在乎吗?
于是,有一样东西开始在你的身体里若隐若现,那个东西叫自卑。
你偶然碰到一个男孩,高高瘦瘦,眼眸明亮,你是不是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可是这样的男生又怎么会看的到你呢。
你唯一能接近他的办法就是谈一谈他感兴趣的话题,包括你的那个分外优秀的同龄人。
这是电影《你好,之华》里的剧情,也是很多普通女孩身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电影里的之华就是这样一个傻傻的女孩,她有一个姐姐,叫做之南。
之南,是学生会长又是班花,光芒万丈。
妹妹其实也不差,长得也挺可爱啊,可是放在姐姐旁边,真的只能是一片阴影。
什么东西都抵不过比较。高下立见,优点更为突出,缺点显露无遗。
之华太傻了,她成功让自己心仪的男孩喜欢上了自己的姐姐。
然后她还要掩饰住自己内心的一切,平静地问他:你要给我姐姐写信吗?
有的时候,我在想,普通人总是有一种天分,那就是事与愿违。
事与愿违的结局只能是尴尬。
她很喜欢这个男孩,可这个男孩绝对喜欢别人。
男孩让她送信,她一封都没有送出去,结果全都被戳穿。
她怕男孩以为自己耍他,只能鼓起勇气表明自己的心意,换来的当然是拒绝。
普通人的眼前没有好走的路。什么都()要苦苦争取,而且还不一定能争取到。
普通的人长大了,就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有一个普通的工作,嫁了一个普通的人,经营着这个小小的、普通的家,生儿育女,普普通通地生活着。
普通,会带来平凡。
你愿意这样细水长流吗?
百分之八十的你也许愿意,也许觉得这样也很幸福啊。可那个百分之二十的你或者更小百分比的你一定有些小小的不甘心,小小地奢望着什么。
于是它们就成为荧光色的油彩跃上你的指甲,偷偷地倾诉着你的秘密。
那么,如果有一天,让你来当那个天使一样的女孩,你会怎样呢?
她美丽极了,小小的脸,雪白的肌肤,眼神灵动而柔和。
她聪明大方,收到了男孩的情书却不骄矜,她走向他,然后对他说:你的文笔不错,能帮我改一下毕业演讲稿吗?
她刚柔并济,站在大礼堂中的一席演讲,春风化雨。
她是实实在在的瞩目的焦点,谁都会羡慕她的未来一定是绚烂多彩的。
但是似乎太优秀的人,总会显得被动。因为他们身边的一切都不用刻意去追寻,巴巴地送到眼前来,请求你在他们之中随便挑一个。
眼前的东西聚集得太多,就不容易看见远方。
她不需要苦苦追寻,她总是唾手可得,所以也许就成长得特别天真,特别傻。
有一种天真是如孩童般任性,而有一种天真是如孩童般易碎。
之南就属于后者,她在情感上受了骗,于是就再也走不出来了。
于是,她死了,撇下了一双儿女。
天使一般的女孩当然不允许老去,电影里一刻也没有出现中年之南的任何镜头。
她依然是一个动人的少女,活在回忆里,活在信里面,活在一本叫《之南》的书里。
她是爱情故事里的主角,爱得轰轰烈烈,结局根本不重要。
之华是她故事里的小小配角,结局更加不重要。
岩井俊二的故事里总是有两个女孩,不论高贵或者平凡,总之都很傻。
他让一封初三的毕业演讲稿在电影里反复出现,不厌其烦。
演讲稿的内容很普通,无非就是一些励志的话语:
初三的你们,即将要毕业了,未来的你们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
你此刻是青春里的少年也好,就像电影里的睦睦和飒然。
是中年人也罢,就像之华。
或者你正垂垂老矣,就像之华的婆婆。
勇敢一点,傻就傻点吧,结局没那么重要。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是一部来自英国的纪录片,由Bill Locke导演,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部影片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可能因为节目时间的限制,很多中国独有的春节习俗并没展现出来,主要还是以集中大城市为主,但不得不说,三集的节目已经将中国最传统最主流的习俗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传统习俗的良好传承,一方面就是BBC的纪录片表现手法拍摄方式太TM厉害了!让我这个生活在一个没什么习俗传统的地区的娃竟然认识到春节传统竟如此奇妙与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化社会的影响,家乡过年的习俗愈发模糊不清。2015年有幸在福建过了元宵节,深刻感受到正宗的南方城市的过节习俗,在南靖见到了中国最原始的cosplay,毕竟元宵节你我最熟知的可能就只是灯会和猜字谜。太多的文化传统尤其是节日传统也许只能在节前节后才能看到,又或者只能在某个犄角旮旯翻出的纪录片里才能看到。这些节日传统多少会受到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影响。展现与保存它们是一条长长的需要更过年轻人参与的道路。
1英国人还是很幽默的,而且还好挂住HK 列举香港的百米以上摩天大楼建筑有一百多座时候还顺带自嘲一句伦敦才49座。花车游行时还客串了导游讲解,介绍了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标志建筑。
2HK春节游行采访表演者吐槽怎么哪儿都总有一个苏格兰人,这俩真是斗不够。
3 胖胖组合太可爱了,坐警车拜年玩儿,跟着摩托骑行的回去过年。欢聚之后二人望着一家团员后的喜悦感慨说这就是他们千辛万苦回来的原因。看来对于美好事物的认同感是超越民族和文化差异的
4 浏阳的烟花制造探访真的是给好多中国人都上了一课,烟花的祖师爷庙里居然供奉着蔡伦,孙思邈和李畋,不过细想想也对,少了蔡伦烟花没纸包啊,还讲解了烟花的制作,点燃烟花,实验新产品后被主持人问及感受那女士说了一段好棒的话:感到很自豪,我们白手起家,现在我们点燃了黑夜。
5春运,逛庙会,打树花,滇金丝猴,查干湖的冬捕,为骑行队伍做瘦肉粥,哈尔滨的冰雪节,春晚的幕后采访,火锅,对联,鲜花,阖家团圆,鱼,白酒文化,舞龙舞狮,春节游行,烟花
从各大都市,到民里乡间,从超市商场,到街边小店,从阔别的拥抱,到餐桌的笑脸
忽的在某个瞬间,你发现你如此爱这里,其实,你早已和这片土地,溶为一体。
往回家的路是第一章,也是让人惊叹的开始,外国人不知道什么是春运,这下他们见识了壮观景象。以北京为例,这种大批的迁移有时候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地面交通的拥堵,火车站和飞机场的庞大人流量,甚至还有我们鲜少知晓的摩托车队伍。与此同时,需要的人力是()大量的,小红帽这个称呼很新鲜,类似于世博会时候的大白菜,他们牺牲自己在春节期间团圆的日子,成全了全国性的春运。
对于传统的坚守,真的是北方要比南方做得更好些,不是我们不去坚持,而是我们更随意了,不太在意那些虚设的东西,同时简化了很多繁琐。春联我们偶时有贴,不过就是选择超市采购,而非特意寻人书写,有心有力的时候也会自己动手一笔一画去创作,当然这样的家庭已经越发减少。不过有两样东西是我们对于传统一直都是牢牢抓住的,那就是食物和酒。不过我们只知道鱼的谐音是余,我们说年年有余,但你知道白菜的谐音吗?叫百财,或许这个词绝大多数人是不清楚的。我们家的春节传统是满满一桌菜,大家围坐着,饮酒畅谈。有些人家的传统就跟视频里一样,新年火锅,这点倒是让老外享受到了边烧边吃的乐趣。至于酒,不得不提的就是白酒了,酒文化在每个国家都有,但是白酒在泸州已经有了450年的历史,此般悠久是很多国家难及的。其工艺,以及他们的匠心,在视频里虽然只是浅浅扫过,却也觉得回味,因为就是酒香,不过这里我倒是很乐意能够深入探知我们的酒文化,相信必定是很有意思。
昆明的花卉拍卖还真是第一次见,那种刺激和紧张倒也真的存在,换个背乐可能更为贴切。
香港人祈福的画面也是让老外看不懂了,能感知到他们无从了解祈福的热忱和疯狂的景象,他们唯一能够知道的是上香对于中国新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实他们的春节就现代化很多,可以说是中西融合的盛会,世界各地表演者集结所用心呈现的新年花车巡游,你看见了全世界欢腾的效果,寓意和平。
地坛庙会的清朝仪式的再现,真的有种穿越剧的视觉效果,尚古之风就好比是时光倒流,我们不再是隔着屏幕看,而是就在眼前,你会更坚信这样的过去,感叹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历史,庞大而执着,那就是传统。
红包也是中国的习俗,老外惊奇的是现金就藏在里头,莫名的欢乐。其实,无论我们到了哪个年龄段了,每当收到红包都会满心欢喜,感觉喜气和好运的降临。
浏阳的烟花追溯至今已是一千年了,爆竹声意为吉祥。所以无论嫁娶还是搬迁都会有这样嘹亮的声响回荡,也算是讨个好彩头。我们在北京奥运会上见证过神奇和惊喜,但从未见识过那个制造的过程,通过最后一个篇章我们看到了,创造的神奇是不是远比最后绽放出来的效果更为吸引你呢?其实我们有太多不了解的中国,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硕大的中国还藏着很多很细小的精彩等着我们自己去挖掘。透过BBC的这部纪录片,我想说,我们可以更深入,我们会更自豪。
说了那么多的中国春节传统,说说里面的MC,除了华裔女主播外,要属两个好基友最为出戏,他们总是来搞笑的,也道出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看起来很真实,不太像是提前写好的剧本,那种真实感才是中国春节的魅力所在。同时我想说,这次BBC的用心之作还真有点CCTV的感觉,弘扬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蓝色星球2》是一部由詹姆斯霍尼伯内导演的纪录片,该片剧情精彩,色彩鲜明,网友们对这部影片也是给出了超高的评价,一起本来看看吧!
很喜欢看纪录片,平时也总看科教频道,但是蓝色星球2是我唯二完整看完的纪录片之一。这部记录片注定是一所里程碑,也更加坐实了BBC在纪录片方面的王牌地位。
从今年三月开始看到现在看完,有空就看一点,它陪伴我度过了高三最后几近没有的闲暇时间,所以对我而言,它是有特殊意义的,于是人生第一篇剧评就诞生啦!只是一下个人想法,文笔不好请见谅??
每一帧都美到极致,随便一截就是壁纸,伴随着爱登堡老爷爷沙哑优美的英伦腔,整个观看过程就是一场视听盛宴。虽然是一部自然纪录片,每一集却都包含着人文关怀。它特别触动我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它的摄制组人员蕴含的态度,()那种怀着敬畏与热爱深入自然的精神,为了一段镜头整月甚至整年地等候,而这只是被展现的冰山一角。特别是我有注意到参与摄制的人员中有许多女科学家,这与我们国内的传统观念似乎是相悖的。作为一名准大学生,前几天正好是报考选专业,身边有一些女性朋友想学考古,但都被家长女孩子家家哪能成天在野外风吹日晒受苦的观念阻挠而选择了其他所谓适合女孩子学的专业。这些女科学家们不一样,她们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自然贡献给了荒野贡献给了无人得见的角落,可是她们依然很美,她们眼里的那种光彩超越了一切庸俗脂粉,超越了桃面丹唇柔膝,因为那是因理想和热爱散发出的光芒。二是它面对问题的态度让我很欣赏。纪录片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它也无法回避地谈到了海洋污染与保护的问题,但是它的不一样之处就在于,它不是把沉痛的惨象表现在你面前,不是痛心疾首地呼吁和警告,而是告诉你:虽然现状很严峻,但是我们有希望。它淡化了对触目惊心的破坏的展现,而是聚焦于人们现在所作的努力和已取得的成就,聚焦在正面和积极上,聚焦在美好和希望上。个人认为这种正向的视角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的共情,更能调动人们去解决问题。最后那只小棱皮龟爬向大海的镜头真的让人感动。
最后,吹爆爱登堡爵士和BBC,你们让观看纪录片变成了一种享受
《蓝色星球2》甫一开播,便在豆瓣上斩获了9.9的高分。这部BBC历时4年拍摄的纪录片,是全世界最高水准的自然地理纪录片,被网友誉为迄今最美的纪录片,目前已经播出了四集。第三集的名字是《珊瑚礁Coral Reefs》。
只占海底面积不到千分之一的珊瑚礁,是四分之一已知的海洋生物的家园。这些珊瑚礁城市居民中,有一种叫做革鳞鮨(yi)。
革鳞鮨,鱼体及鱼鳍为黑色,通体具有许多白斑,看上去犹如礁石。它的体色是它的保护色,然而这并不能保障它交配时候的安全。
每年到了特定的时候,成千上万条革鳞鮨聚集到礁石的陡坡上,那是它们繁殖交配的场所。而这片地方,早已有成群的黑尾鲨鱼们在蠢蠢欲动,等待饱餐一顿。雌鱼需要冲向浅水区才能排出卵子,雄鱼也要追随而去,让卵受精。它们面临着的,是饥饿鲨鱼的无情捕食。每年革鳞鮨都是这样悲壮地牺牲自己来延续下一代。
去为了交配而不惜去牺牲自己生命的动物,并非只有这一种鱼类。
螳螂交配后,部分雄性的螳螂会被雌性螳螂吃掉。甚至在其上半身被吃掉之后,下半身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交配状态。因为雌螳螂在交配后必须要吃掉雄螳螂,才能够保证自身有足够的养份产下卵鞘。
每年春夏之际,是浅海营养最丰富的季节,乌贼由深水游向浅水内湾灯产卵。群体上浮交配之后,留下遍布海底礁石的卵囊后死去。因为产生精子已经将它们掏空,剩下的体力上不足以支持它们游回深海。
鲑鱼为了交配,需要耗时九个月从入海口游回到其出生的河流上游进行产卵,一路上不进食不休息,为了省能量各种器官先后衰竭,到达交配地点的时候几乎只剩生殖系统还可以正常运作,大部分会在产完卵之后死去。
诸如此类的动物,一定还有很多
动物的一生,似乎都是没有思想的,他们的存在只为了一个明确的意义繁殖,保证自己种类的基因可以延续下去。
孔雀锦丽的开屏,云雀婉转的叫声,鸵鸟的舞蹈,猩猩的决斗,都是求偶的方式。
袋鼠的育儿袋,杜鹃的借宿,蜜蜂的孤雌生殖,细菌病毒的寄生,都是它们繁殖下一代的方式。
觅食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繁殖,繁殖后的下一代继续重复父辈的使命,种族的使命。它们进化了亿万年,依然如此。
不像人类,有了思想。所以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并不是是否会使用工具,而是是否具有思想。奥妙无穷的科学,高深莫测的哲学,绕梁三日的音乐,引人遐想的画作,是动物永远无法企及的。
甚至人们的脑子里,可以没有繁殖,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的目标,地位、财富、冒险只有这些目标实现的时候才会有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也许在动物交配的那一刹那也是有的吧,那一刻它们并不只是被基因的某一段驱使着。
我是羡慕这些动物的,原因很简单,它们的一生、它们的目标都是既定了的。而作为人,要面对的事物则太多。虽然它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还是想做一条鱼,在大海里也好,在小溪里也罢,活着就为了使命好好活着,而遇到觅食着,逃不掉的话,认命也不错咯
纪录片利用剪辑增强故事性真是感人的不得了。
珊瑚丛中的革鳞鮨雌鱼等待着涨潮排卵,此刻的雄鱼在做什么呢 ,通过斗争获得最佳站位,以使自己的基因被最大效率的传递。 近处的鲨鱼群已备刀叉,排好队形,等待时机饱餐一顿,志在必得。
此刻,潮水上涨,鲨鱼已列成环形阵队盘桓在上,封杀了生路。雌鱼的排卵本能驱使她们从匍匐的珊瑚丛中冲向水面,雄鱼跟着奋不顾身,贴身护卫。鲨鱼占据高速公路的唯一出口毫不费力的收割晚餐。 革鳞鮨们一边排卵排精一边落入鲨口,精卵扬起尘沙一般浑浊了海水,多数随着水流飘进了鲨鱼的嘴里。 一场生命的争分夺秒,在生育与捕猎中产生死亡与新生的巨大冲突,伴着音乐的高潮戛然而止。 一片寂静之后,少数未被吃掉的且有幸结合的受精卵散落珊瑚,找到了新的栖息地,希望的新生命们有冉冉升起,星星点点的小鱼儿们又能在珊瑚乐园里愉快的游动。
革鳞鮨们的生存是一场概率游戏。 想获得更大的分数,只能同时增大分母分子。意味着新生的代价是甘为鱼肉(莫名笑点??)。
(此刻忽然懂了,为什么潜水教练说在水下不管不顾的往上冲就是作死??,本能可能同时伴着危机)
最好的戏剧冲突也不过如此。 竞争,生育,杀戮,融合,幸存,新生。 剧情跌宕,首尾呼应。
珊瑚丛们是游戏场,是餐厅,是剧场,是家园,是能量,是水下城市,是生态链中的温床,见证和孕育着一切死与生。
而它们本身也脆弱不堪。心中忽然涌起惭愧,庆幸,休闲潜水只能潜到水下30m的地方。 很多生命为了躲避闯入者而潜入深海,很多破坏的家园已不能逆转重来。除了敬畏,还是敬畏。
观后感《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观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