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你就是孩子的玩具读后感

你就是孩子的玩具读后感

电影克隆人观后感:你急于表达的,恰恰就是你最为缺失的。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电影克隆人观后感:你急于表达的,恰恰就是你最为缺失的"这样的内容,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克隆人》是一部由基努里维斯和爱丽丝伊芙等主演的刻画悬疑犯罪电影,影片首播于今年的11月23日,主要讲述了一个科学家未来复活自己的家人而愿意与全世界为敌的故事。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记不得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展示在你眼前,然后当着你的面,亲手把它毁灭了。对于基努里维斯来说,他光芒万丈的人生背后,更像是一处正在上演的悲剧。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出身于一个单亲家庭,自幼和妹妹一起,跟着不断改嫁的母亲,在世界各国颠沛()流离。特殊的成长经历,也造就了基努自卑孤僻的性格。成年后,基努唯一的朋友,也是这个世界上,基努唯一一个可以敞开心扉交流心事的朋友,因为吸毒过量而亡。基努和女友唯一的孩子,也因为女友吸毒,导致婴儿胎死腹中。和基努分手后不久,女友就因为车祸去世了。霉运到处飘荡的时候,不巧总是落在基努的身上。自幼和基努相依为命的妹妹,又罹患上了白血病。为了拯救妹妹的生命,基努停掉了所有的工作,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求可以用来挽救妹妹的资源。

一个没有家,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时常还会浪迹街头,和流浪汉一起进餐的56岁的老男人,事实上,却是好莱坞的一线巨星,身家亿计的富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这种异乎常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对基努来说,也是他内心思想的一种折射吧。

你急于表达的,恰恰就是你最为缺失的。今天下午,看完电影《克隆人》之后,坐在影院的椅子上,思绪一下子就从电影情节里面跳了出来,脑海中突然就跃出了这句话。

这是一部故事略显单薄的电影。基努饰演的是一位生物化学科学家。在一次全家开车出游的路上,意外发生了车祸。一家五口,除了基努,妻子和三个孩子都当场死亡了。基努没有报案,也没有寻求医生的救助,而是在从事克隆研究的同事帮助下,基努成功地将家人都复制了出来。

这是一部在美国还没有上映过的电影,也是一部走心的,充满了温情热度的电影。联系到基努本人的生活经历,这部电影,更多的还是基努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扒开伤口,舔舐伤痕,反刍生活的厄难,历经沧桑的无奈,千帆过尽的释然,生命至此,希望犹存。

诚然,在克隆人的方面,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都是不被认可的。就像电影海报中说的那样,我违背了那么多的自然规律,只是不想再失去你。正是因为有着接二连三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所以,我更愿意认为,这部电影,也喻示着基努对于美好生活的一个期许吧。如果有可能,通过克隆的方式,留住自己的朋友,孩子,女友,这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然而,电影毕竟还是电影,而科学家首先还要肩负人类基本道义的责任感。善良愿望的表达可以理解,而影片的结尾,克隆人的技术,最终还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取走后,用作了商业目的。和基努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克隆技术也在被用来进行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这也正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吧,科学可以带来爱,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会被恶所利用。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不也存在同样的纠结吗?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


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

《同桌的你》表面上看起来是忆青春题材的影片,却渗透了现实与理想,精神与物质的冲突。

林一和周小栀那么多年的感情,从青春懵懂的友谊到后来两人的两情相悦。周小栀为了林一放弃了北大,林一为了周小栀也奋发努力。看到这里,大概大家都会希望他们这么多年的感情修成正果,美满生活下去吧。可是太美好的爱情总是让人嫉妒让人忍不住想要毁灭,现实恰恰做到了。

毕业聚会上。周小栀说:“如果我去不了美国,你还会不会去啊?”林一:“如果你去不了的话那我也不去了,你去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多年以后,两人久别重逢。周小栀没有和林一在一起,她挽了另一个男人的手,婚宴上,她问林一:“如果当初你知道我去不了美国,你还会不会回来?”林一:“不会。”他们的那股热劲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

爱情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在现在这种物质生活泛滥成灾的时代中又显得那么的脆弱不堪。美国的生活留住了林一,现实也让周小栀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人。周小栀的未婚夫是个极其势力的男人,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区别对待,但就算知道他是这种人,周小栀还是会嫁给他,现实就是这样,没有对或不对,只有愿或不愿。

影片中穿插着美好与现实的场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把人的心性磨得平滑也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那股子冲劲。或许如果林一在去美国前发现的周小栀去不了美国他也留了下来,或许如果在教堂林一迈出了那一步抢走了周小栀,故事的结局是不是会不同。

生活不会止步不前,没有那么多假设没有那么多如果,事情错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才叫做青春。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今天,本来应与我最好的同桌去看《同桌的你》的,但他因故临时缺席了。好吧,还是来谈谈观感吧。

一开始,似乎看到了曾经那个同桌的影子:用纸阻着流鼻血的鼻子,从理科生转文科生,甚至突如其来为配合剧情的大雨。

可是,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好似《致青春》及《中国合伙人》的影子。

“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为什么总和美国扯上关系,你的同桌里去美国的是多数还是少数。为什么分手总在大学毕业,既然要残酷现实,那可知真正的现实是,不是每一次久别重聚双方都可以把之前的每一次误会,错过的真正原因说的一清二楚。也许用镜头语言表达要比从嘴里说出更有感染力吧。另一个让我感觉这三部片子像的原因可能是音乐。怀旧歌曲再次被滥用。如果说开头用口琴吹奏《同桌的你》让人倍感贴切和亲近,那后来的《Champion》就显得太过矫情,最后又来一遍《Champion》更是让人鸡皮疙瘩。中国电影人,可否用心原创电影音乐,当这些怀旧老歌都被用过来时,你们还有什么借口打怀旧牌呢?胡夏注定要走“青春之歌”路线了吗。其实我觉得采用原版也未尝不可。你想怀旧,又想创新,结果搞的不痛不痒。当然我也相信,喜欢费翔的那个年代,或说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炸的时代,还没有“我靠”“苦逼”这些词汇。更别提借反话“后浪”“校外”替“新浪”“校内”打软性广告及硬说“Facebook”是中国人的Idea。

当然,在“周小栀”酒后吐真言一段,我周围有女性抽泣的声音,导演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指着这儿狠煽下情呢。可在我看来,就像前文所述,一,不是每一种误会都有机会说清道明,用镜头拍出事件过程远比用一张嘴讲来的张力更大。二,人生中,正是因为有很多无法说清楚的事情,才成为人心上永远的一颗朱砂痣,一种残缺的遗憾之美。

现在想想,如果让我自己去拍一部致敬自己青春的电影,或者拍自己当年经历的与同桌故事的电影,我肯定不会这么拍。

最惊喜的是看到王啸坤在里面的演唱,哎呀,多年不见,瘦了啊。但是很放得开,很好,加油,啸坤!希望以后电影主题曲是你唱。哈哈。

可爱的你电影观后感


可爱的你观后感_篇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老师引申的各类教育问题虽然一直多受社会重视,但国内商业院线还是罕见关注当今教育问题的电影。作为一个电影控,看惯了港产硝烟弥漫的枪战大片,灯红酒绿的爱情故事,而《可爱的你》是港片中难得的清新力作,故事以教育为题材,没有那些商业片绞尽脑汁谋划出来的情节,细腻抒情恰到好处,演员们的表演自然不做作,让你身处屏前忘记这是一部故事片。

影片改自真人真事,讲述了名校校长吕慧红(杨千嬅)与丈夫谢永东(古天乐)在两人结婚十周年之际,打算一起环游世界。但因为无意中得知,一个处于偏远山区的民校,仅仅只有5个孩子,若没有新校长到任,学校将消失,孩子将无书可读……对可怜孩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的吕校长毅然放弃与丈夫结婚十周年的环球旅行计划,低薪应聘校长,担负起拯救校园以及五个孩子梦想的重任。

片中吕校长素朴、平实却暖人心魂的平凡之举,孩子们纯然、天真、素味的笑容,让你看到一个教育者的坚持,不仅彰显着何为教育的真谛,更用爱的力量唤醒了那已然酣睡的梦想。当字幕落下,音乐停滞之际,才发现滴滴如麻的泪水已滚湿衣襟。个中片段淌在心间,铭于深骨。

作为“4500块校长”,演员杨千嬅这次不再神经大条也不再鬼马搞笑,在孩子面前,她的母爱开始泛滥,她的自然成就了这部电影。她让一个有产阶级拥抱贫苦人民的温情故事,有着该有的温度,没有甜到变形,也没有苦到冷酷。

她扮演的吕慧红教育孩子们的一句话让人倍受感动,一个人的能力完全超越想像。她希望孩子们不要放弃读书学习,努力实现人生梦想。她让五个孩子的父母明白不能因为忙于糊口忽视了梦想的追求,而让孩子过着和自己一样的人生,可能这就是影片真正要传达的内涵。

113分钟的影长,煽情点挺多,但杨千嬅哭戏不多,爱的奉献含着高度的感性成份,她的表演则带着恰当的理性,与她周围人的感性流泪,构成了相对适宜的平衡。她不哭,她周围的人在哭,这周围的人,延伸到银幕外,便是被感染的众多泣不成声的观众。从环球旅行的梦想到五个孩子的校长,影片中的她一直都在坚持自己的初衷——“用生命影响生命”。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已经好久没有写东西了,今天闲极无聊便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看的是由高晓松操刀的《同桌的你》。

当年由高晓松作词、作曲,由老狼演唱的一首《同桌的你》,唱哭了许多人的学生年代。作为90后的学生我诚然像致青春啊,那些年啊,包括同桌的你这样的几乎专供给80后享用的电影,不是我们所能完全吸收与接纳的,但是如果单从影视作品的角度讲,我想我还是很有感触的。

“我为了你放弃了美好的前程,为你放弃了一个无辜的生命,为了你的未来我愿意隐瞒一切。你为了我不断单挑那群同学,为了我努力考上重点大学,为了我忍耐规定的“男朋友时光”,为了我努力规划彼此的未来。最后的相遇,我们询问对方“你爱他么”、“你爱她么”却又各自沉默。”

“从我看见你的那时起,我就喜欢你。你知道我成绩不好,脾气也很冲,但是你从不会讨厌我。那年的政局动荡为了让我平安,你答应了“成为我女朋友”我的要求;那年非典肆虐,你砸开窗牵着我的手一路狂奔。你就像是那颗大白兔奶糖,在我心里一直是文静、甜美的形象。是你一直都在等我,都在督促我前进。十年之前,就像你说的“我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责任”而让你受伤;十年之后,我成为隐忍又有责任感的男人,但在漫长的旅程中牵着你的手实现你愿望的人,不是我。”

一部讲清新又悲伤的爱情电影,我想我不得不以一个温柔而煽情的两段文字来概括那一个个感人至深又阳光清新的镜头。但无论这段属于他们的爱情有多美好在现实面前依旧终结于现实。无论感情有多浓烈,最后的他们都被现实打败。

“我们已经回不去了,谁也不欠谁。”

就像那首陈奕迅的歌“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如果你把同桌的你当作是一部单纯的青春爱情作品。那我加上一句更符合爱情片影评的结尾,比如“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但是,爱她/他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是不是有一些简单。

这个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展示了梦想的虚妄和生活的真相,那些看起来光鲜靓丽的生活表面,有着截然相反的里子,他放弃了小栀,并没换来想象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换来的不过是一份真挚感情的破碎,和两个人都找不到真爱的凑合婚姻。一纸请柬,让两人十年重逢。感情,在两个人闪躲悲切的眼神中,清晰地存在。十年,小栀还爱着林一,林一也还爱着小栀,但是没有承担和归宿的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就算,爱,一百年、一万年不熄灭,对双方都没有意义,只能化作那句再也说不出别的话的“你还好吗”。

教堂里,小栀穿着洁白的婚纱,站在新郎身旁等待新婚的誓言,林一想要抢回自己失去十年的女孩,可那只是一闪念,最后小栀那句迟疑的“我愿意”将我们拉回了现实。最后一次,他还是怯懦了,与自己深爱的女孩失之交臂。

一个女孩等了十年,等不来一个男孩的真正成长,你也确实可以说这是命运的安排。

在我个人看来电影的确存在诸多细节让我值得反思,比如在婚礼前新郎的以貌取人,比如当那个学生时代几乎不说话的李潇突然主持起了酒席,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导演的价值观的体现。

也许梦想终究会被现实打败。也许如今的我们十年后终将成为那个如今我们不喜欢的自己。也许我们的梦想也会因为我们的不怯懦而得以实现,不得不提电影的最后一幕:当小栀被问及是否愿意时,那一刻男女主人公的眼神交流,以及迟疑的回答。也许正是因为男主的怯懦而失去本属于他的爱情。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一)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今天上午,我和我高中时代的同桌一起去看了刚刚上映的《同桌的你》。前几天就看了荷尔蒙版预告片,感觉很过瘾。我觉得这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青春电影,没有之一。果然,它没有让我失望。

整个观影过程我是笑中有泪,直到看到最后女主人公周小栀和别的男人在教堂结婚那场戏,我哭到不能自已。我同桌以为我受什么刺激了,她不知道,我伤心的回忆如同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我始终觉得只有有故事的人才会有这种感觉,没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是体会不到这种感觉的。

影片的整体基调是欢快的,同时也处处为之后略显伤感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整个片子是以男主角林一的回忆展开的,时间轴很清晰,在这个时间轴上,我们看到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中国成功加入WTO、美国911恐怖袭击、2003年抗击非典等等具有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同时,导演在影片里展示了很多诸如大白兔奶糖、铁皮青蛙之类的怀旧物件,这些都是几代人美好的回忆。

这种叙事风格和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有些相似,也和近几年大热的青春电影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李芳芳导演《80后》、刘杰导演《青春派》、赵薇导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台湾导演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影子。可见,导演和编剧是用心的。影片没有刻意去煽情,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动。两位主演林更新和周冬雨的演技真的值得肯定,可能稍显青涩,但却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嫌,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拿捏得很到位。

男主角林一和女主角周小栀的初次相见,是周小栀转到林一的班里的第一天。从看到周小栀的第一眼,林一就对她一见钟情,当场向她表白,可惜被拒绝了。班上一个小胖子欺负周小栀,林一不顾一切跟人打架,处处维护周小栀。刚开始,周小栀不为所动,后来,当她再次看到鼻青脸肿的林一,她相信林一是真喜欢她,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那块大白兔奶糖被周小栀用胳膊推到了林一的桌子上。说真的,当时就觉得很温暖。初恋的萌芽就这样悄悄破土而出了。

后来,两人又到了同一所高中,为了和周小栀一个班,林一发愤图强,从理科班转到了文科班。他对她的感情依然没变,反而更加深了。林一再次表白,这事惊动了双方家长,为了不耽误林一的学习,周小栀给她写了一张字条:做我男朋友的前提是你和我考上同一所大学。于是,林一在爱的激励下考上了厦门大学,周小栀本来考上了北大,为了和林一在一起,放弃了北大,也去了厦大。这一切林一都不知道,直到周小栀的父亲给他写信才告诉了他实情,并让他劝说周小栀申请去斯坦福。可周小栀坚定的要跟林一在一起,因为她知道没人比林一更爱她了。

进了大学,周小栀依然以爱激励着林一,促使他拿下了军训标兵。他们在一起了,很不容易。但周小栀跟林一说,每天只有5分钟他们是恋人关系,因为这样林一才会珍惜她。在这段时间里,她叫林一哥哥,过后就叫林一同学,这个约定好温馨。两人第一次开房,林一想干些什么,周小栀让他去洗澡,林一洗完后,时间已经到了,于是两人在房间复习了英语四级。后来他们四级都过了,周小栀就说他们的恋爱时间增加为每天21分钟。

第二次开房,林一洗完澡后,周小栀把浴室门给反锁了,禁果又没偷吃成功。第三次开房,他们都把彼此的第一次给了对方,他们都是幸运的人,尽管最后没能在一起,但是第一次都给了第一次爱的人。后来,周小栀怀孕、堕胎、大出血、分手一幕幕上演,可是,非典期间,因为担心被隔离的林一,她冒险爬上三楼打碎玻璃拉着林一掏出学校,他们和几个朋友都被处分了,他们的恋爱时间从一次争吵后的13分钟变成了14分钟。

后来,林一先去了美国,周小栀却因为申请斯坦福失败、签证失败而失去信心留在国内,两人从此天各一方。直到林一收到周小栀的请柬才知道她要嫁为人妇了。厦大的老同学坐了一桌,畅聊往事,随着熟悉的背景音乐,我的泪水跟着林一和周小栀一起流了出来。林一和周小栀喝了好多酒,哭着告诉对方这十年来的经历。原来,周小栀一直都惦记着林一,知道他最爱去哪家超市,最爱去哪条大街散步,在不同地方工作时的房子怎么样。

原来,林一并非影片开头那么一帆风顺,一切都是幻想,现实是那么残酷,他工作不顺、生活拮据、老板不仁慈、所谓的未婚妻给他戴了绿帽子。林一和周小栀这对相爱的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可悲可叹!当看到林一和好哥们在周小栀婚礼上上演抢婚戏码时,我彻底泪崩了,止不住的抽泣,往事历历在目。原来,周小栀给林一的时间连起来就是5211314(谐音我爱你一生一世)。

可是,这又是林一的幻想,我的心瞬间有种被掏空的感觉,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能疯狂一把?那个冯哲究竟哪里好了?周小栀怎么会看上那么一个尖酸刻薄的男人?为什么?难道周小栀的承诺就不算数了吗?是我太天真了吗?我发现了,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是爱情的最大阻碍,就是因为婚姻,林一和周小栀不能终生厮守。

人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两个人相爱就好了,婚姻不过是一张纸而已,那张纸就那么重要吗?周小栀结婚了,林一回国了,可是却是孑然一身。或许他最后也会向现实屈服,找一个并不是很爱的女人结婚。未来的某天,他们再见对方时,或许都已为人父母,青春时的那份激情或许会随着时间淡去,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却永远的镌刻在两人的心间。当他们老得走不动了,在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静静躺在摇椅里,翻着老照片,回想着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那些事和那些人,他们的脸上一定是微笑的,发自内心的幸福的微笑。

我想,他们终究是幸福的。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他们曾经紧紧地牵过彼此的手,紧紧拥抱过彼此,也曾轻轻吻过对方的唇,他们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里遇到了那个对的人并且刻骨铭心的爱了一场,他们的第一次都给了彼此。不管他们的技术多么差,那一夜,一定是他们此生最幸福的一夜。现实总是这么残酷,相爱的人不一定会永远在一起。我们能做的,便只有珍惜眼前了!心里有爱就要说,千万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后悔莫及。勇敢的去爱吧,自由自在的去爱吧!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


电影《蒙上你的眼》观后感


电影《蒙上你的眼》观后感

原创: 一个loser

今天要点评的是最近正火热的惊悚片《蒙上你的眼》(又名《鸟箱》),这部电影在国内被称为蒙眼版《寂静之地》,讲述一股神秘力量诞生,当人们看到它的时候,便会产生自杀的冲动,一行人共处一室,食物、信任都存在危机,在经历一连串未知的危险过后,只剩女主和两个孩子,她们将渡过危机四伏的河流,去寻找希望,并踏上新的征程。

因为我在网上看到许多关于这部电影和《寂静之地》的比较,感觉要不就是对这部电影太贬低了,要不就是把《寂静之地》吹的太高了,所以我们在这单纯就事论事,谈谈这部电影。本片还是一贯继承着末世生存的题材,只不过与传统讲述手法略显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将正叙和倒叙同时进行,将故事剧情分段讲述个观众看,在电影中途又完美的衔接起来,充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再来说本片的重点,全片没有给怪物一个镜头,无形无影,几乎充斥着外界的每一个地方,常人看到的是令自己致郁的人或物,疯子看到的是克苏鲁式的怪物,而我们观众看到的却只是一阵阵风,对于导致人类末日生存危机的怪物没做一丝描绘,我觉得这是本片的一大疏漏。

再来说一下人物环境的描写,全片为了塑造恐怖的环境耗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对于怪物为何出现、目的何在以及外界的环境现状却没有深入的介绍。对于那些疯子而言,为什么他们看到怪物却没一点儿事,反倒是帮起了怪物对付幸存人类,即使这是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而且又是让人类根本无法对抗的未知力量,却给出这样的剧情设定,我也属实有点头疼。

影片的结尾,女主一行人上岸时狂风大作、浓雾四起,那惊悚未知的氛围与后来得救时房屋里温馨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和之前三人走散却因彼此相连的铃铛重新团聚时一样,感情戏尤为突出,加上场景的刻画,我觉得这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片段。当然,拯救者可想而知是一群盲人,仔细想想也对,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女主原本怀孕时对外人缺乏信任,后来生了孩子却对他们感情淡薄,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终于有了责任心和勇气去面对这一切。灾难既要考验人们的耐力与智力,又要考验人们的人性,有的人会因此堕落,有的人却能变得坚韧。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当面对无法抗衡的灾难时,如何去躲避,我想,应该是我们人类自己。

灾难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谁又知道呢。

相信《电影克隆人观后感:你急于表达的,恰恰就是你最为缺失的》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你就是孩子的玩具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