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3000字。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在观赏的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想法,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3000字,带给大家。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金融的逻辑一书由陈志武所著,深入浅出、由表及里从财富的制度和文化谈起,告诉我们什么是金融的逻辑,对于金融行业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金融的逻辑读后感3000字。

一、资本的逻辑。作者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中国明朝国库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400年过去了,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命运外,其他国家迄今仍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作者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资本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成功的原因主要不是对外掠夺,而是资本化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结果。这是一个与国内传统认识有较大出入的观点。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钱越来越多,主要也是资本化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一种现象:西方国家往往是政府穷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而当前的中国恰恰是政府手上很有钱,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却是过得紧巴巴。因此,中国在资本化发展与金融创新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要走。

二、市场的逻辑。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分析,中国人以前很多在友情名义下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被一一市场化。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血缘是家族、亲情内部利益交换的信用基础,儒家的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是信用交易的具体文化制度保障,孝道文化是个人未来生活安全保障体系。所谓养子防老便是大家最熟知的明证。但是这种靠血缘、亲情实现的隐性金融交易慢慢走向了以显性交易形式的金融市场,主要来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口流动增加,由血缘、亲情关系提供的经济保障和养老越来越不可靠,正式的金融交易产品必定应运而生;第二,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单纯的家庭家族养老无法胜任,上有老下有小的独生子女承担不了重负,以血缘为基础的保障体系效果越来越低。因此一种基于金融市场和法治的体系最终取代传统家庭和儒家文化的体系,将是历史的必然。

三创新的逻辑。作者在书中花很大篇幅分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从媒体上得到的印象似乎是美国经济与社会已进入水深火热之中,但从实际的美国社会生活看,都难以感受到或者看到这种危机。也就是说,危机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对多数美国人的生活影响有限。在分析金融危机的起因时,多数人都将矛头指向了金融创新。作者承认层出不穷的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但这是金融创新的过错吗?作者给予了否定,并认为危机之后美国的消费驱动模式不会终结,相反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要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关于金融创新,作者认为美国和中国的情况代表了两个极端。()在美国,金融创新可以说是完全放开的,出了问题再说,没出问题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国则是,如果没有政府批准,任何创新都不行。美国允许自由的金融创新,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恰恰是通过出现问题,才知道什么地方应该要有监管。中国的金融管制,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代价,实际上这个代价在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千万不要因为美国金融创新出了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如果说,美国金融的问题是创新过度带来的,那么中国金融可能恰恰是创新不足的问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躲过了一次金融危机而暗自高兴。陈志武教授把金融问题进行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读来不至于生涩难懂,他用更多的笔触讨论中国现在为什么有钱,以及中国有了钱但是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他还通过探讨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将美国次贷危机引以为鉴来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合上这本书,许多观点在我的脑海里激荡。长久以来,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被炎黄子孙们津津乐道,国家财富的无限增加曾经是这个古老民族的辉煌,可是,由于财富与资本之间的转化渠道不畅,我们的祖辈失去了利用积累资本持续发展继续超越其他民族的机会。资本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财富转化为资本的主要中介--资本市场直到20世纪初期才在中国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比西方国家慢了整整几个世纪。作者把这一切归结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儒家的三纲五常,孔孟之道、中庸之道等对国人个性的压抑,过分强调集体主义而忽视了个人需求的满足,最终导致正直体制变革缓慢,民主正直无法真正确立,法制进程停滞不前。这些形成良性发展资本市场必要条件的缺失导致经济的发展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坚定有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加速推进,一系列困扰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问题,必将逐步得到解决。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2000字


在这一本书中,作者讲经济学方法带入到会正直现象中,并且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解析了集体行动为何会失败的原因,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2000字,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任何人类行为都能归因于对那一行为的本能或偏好,但这丝毫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奥尔森教授将经济学方法引入社会正直现象的研究中,提出与传统集团理论不同的观点,通过各种例子分析小集团和大集团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选择性激励来解决集体行动的困难。

集体行动为何会失败?

于是,奥尔森教授发现了小集团里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倾向,即一个小集团中对提供公共物品的负担进行的分配与集体物品带来的利益不成比例,评价最高的成员会不成比例地承担成本,提供最大数量的集体物品,而一个小成员免费地从最大的成员那里获取了一定量的集体物品。并且集体物品的提供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最大的成员被无形剥削,就会缺乏积极性去提供额外的物品,而小成员免费获得的物品甚至比自己购买的还多,他根本不会花自己的钱来购买集体物品。在小集团里虽然缺少了公平,但是还是具备效率的,但在大集团里却会缺乏效率,人多但愿意主动提供集体物品的人却很少,映射到生活,当小组里只有几个人的时候,人就不得不站出来承担工作,但是小组里有很多人的时候,人们总能找到推脱的理由,认为别人更有空或者是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最终的结果是事情被拖延了很久才做好。奥尔森对于集团大小的分界线就是通过集团能否为自己提供集体物品。乍一听起来,小集团和大集团相比,小集团更胜一筹,又可以节省管理的成本,效率又高,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多博弈。但是大集团的规模优势是无可比拟的,两者对成员的吸引力是不同的原因形成的,小集团是因为能够自己提供集体物品,而大集团吸引成员是多方面的。就好像找工作的人都知道在小的创业公司里可以有更多的磨炼和成长,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但都是一窝蜂地想去大公司,因为大公司有更大的平台也就是更大的影响力。

如何让大集团也可提供集体物品?

奥尔森的方法是运用看得见的手。对于大集团,书中称它们为潜力集团,因为它们有采取行动的潜在的力量或能力,但这一潜在的能力只有通过激励才能被动员起来。这种激励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诱导性的。它是通过制度确定下来的。我也可以理解现实中的一些行为,一些知名的公会如注册会计师ACCA就要每年交年费,这是成员为自己享用的集体服务所付出的代价,就像公民要为自己享()受的公共服务交税,这是为了缓冲不合理的利益成本分配结构;公司销售按照销售额进行提成奖励,会对全勤的员工进行奖励,通过增加个人参加集体行动的边际效益或者通过增加不参加集体行动的成本来约束个人的行为,但是制定制度的过程会是一个长时间的讨价还价的过程,制度的实行需要集体中存在监察的结构,需要集体中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共同摈弃不好的行为,从而降低个人谋私的几率。而我从中明白的道理是人多力量大,它是有条件的。集团的优劣、是否有潜力,也是看这个集团的理念以及制度建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大大小小的集团遍布,衡量一个集团是否有活力的其中一个标准无疑是集团的文化建设,这也是有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的,集团内部建设一套道德标准,而个体的道德反应看作是一个选择性激励,一种归属感成就感可以促进个人投身于集团的建设。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管理者来说,这样的结论会让他们更看重一个团队的精神建设。

《集体行动的逻辑》让我明白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新的发现,打破了一直以来的看法:人的集群行为是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是一种本能。不同的学科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哲学和科学,经济和生活,数学和文学,有时两个根本不着边的理论可能分析的是同一个现象,对大学生来说,如果对于高深的理论不能理解,那么就去应用学习过的理论,找到一些新的东西。不要把一切当作是理所当然。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2400字


《中国是部金融史》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所著,这本书讲述了在各个朝代、各个年代的货币交流,不论在哪个年代,金融行业都是有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你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2400字。

东汉末年,官僚已经通过代代积累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成为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封建豪强,当国库空虚、皇权衰弱时,这些豪强在对付外族的入侵过程中还逐渐掌握了军事力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军阀,例如袁绍、董卓、孙策、刘表等三国英雄。横向比较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货币制度,来说明货币制度是如何作用于三国,进而影响三国最终历史命运的。曹魏开放铸币权,允许民间私铸。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铸造货币的能力又受到限制,流通的货币数量就会常常跟不上,造成钱少物多,钱不够用。通货紧缩会导致交易的难度增加,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积极性持续低迷,失业增加,经济进入恶性循环,全面衰退。所以历史上有很多经济迅速发展的朝代,都会允许民间铸钱,通过开放铸币权,来适应社会上不断增加的货币需求。此外,曹魏还施行了较好的土地政策,逐渐摆脱了东汉末年的凋敝景象,农业经济在这里逐渐恢复,商业、手工业、制造业也随着农业的发展渐渐繁荣起来,为曹魏积累了财力和人气。赤壁之战之后,刘备三分天下,却也仍然是力量最薄弱的一方。为实现其匡扶汉室的梦想,故需要大规模地增强军队的实力,需要大量的军费。到了蜀地,刘备立刻要官办铸币,拿出了一套抢劫式的货币方案,他造了一种货币,叫做直百五铢,就是价值一百枚普通五铢钱的意思,但是这种直百五铢的重量只有五铢钱的3倍,官方非要强制按照100:1的()价格,去市场上买买买,不接受,杀无赦。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透支社会的财富,切断了经济良性发展的通路。孙吴则效法曹魏,推行了类似的土地政策,振兴江南。但在货币制度上,孙吴和曹魏不同,孙权要自己铸币,铸造了一种大泉五十,规定一枚大泉五十换五十枚曹魏和孙吴都通用的五铢钱。这也是用行政命令,规定新版一块钱可以当五十块钱花,想用不足值的货币去抢劫。其初衷,是想去抢曹魏,可是曹魏不是孙权的地盘,曹魏老百姓不接受该交易,但在孙权自己的地盘上,这种大泉五十还是可以换五十个五铢钱的,所以就有曹魏的百姓在自己的家门口先把钱一比一换成这种大泉五十,这样到了东吴就变成五十块钱了,最后反被曹魏的百姓占了便宜。蜀汉、东吴都没有能够设计出一套长效机制,短期虽然可以通过一些货币手段来透支社会财富,但长期看,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曹魏最终胜出毫无悬念。

三国之后,经过了两晋南北朝的混乱和分裂,中国终于迎来了隋唐盛世。唐玄宗上台以后,裁撤了官办产业(垄断),搞唐朝版的国退民进,全面放开市场的进入门槛,给市场松绑,去掉各种条条框框,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颁布《检田括户》的政策,类似开元年间的限购令,要求官僚和大地主,只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持有土地,超过的部分,立即没收充公。面对通货紧缩,建立了三政策,第一政府建立粮食收储机制,以高于市价收购农民手里的米,相当于现在的价格补贴。第二废除义务徭役,变成雇佣制,给政府干活,政府就给发工资。第三取消府兵制,改为募兵制。这些政策都是有益于穷人,是切切实实地把增发的货币给到了穷人手里,给到了流通领域,大大提振了经济。让利于民,藏富于民,让社会劳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这一政策将唐王朝推向了鼎盛的开元盛世。可最后唐朝的败落,却也败在了其身上。看着经济向好,唐玄宗对国富和民强的平衡发生了改变,政策也从让利于民变成了搜刮和打劫。截税收,建自己的大金库。把原高于市场价买百姓的米,变成了打折买,差额进了大金库。放弃了土地限购令,任由土地价格暴涨。对比唐玄宗前后的经济政策,让人不得不感叹,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经济政策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国运就无法走强。

总结: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分配制度、货币的铸造和发行制度,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则和框架。经济和金融制度的框架左右着财富和价值的流通,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好的制度会激发民众创造财富的动力,坏的制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而社会正是在人与制度的不断博弈中曲折发展的。无论治世还是乱世,提振经济实力自然可以巩固加强政权,而经济疲软则必然导致政权势微。国运的兴衰,是正直体制、社会文化、国际格局和经济发展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制度也许只是影响进程的其中一股力量。

城里的房子读后感3000字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都会在城市里买房子,一方面是因为城里的交通和医疗等条件相对更好,一方面也是因为可以更好的追求梦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城里的房子》这本书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本书《百岁人生》,这不是一本讲养生保健的书,看一下这本书的副标题,你应该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着重点是什么了。它的副标题是长寿时代的生活与工作,这本书的作者是伦敦商学院的两位经济学教授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这本书在上市后就一跃成为亚马逊全网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并被评为2016年最值得阅读的十大图书之一。

这本书提出了关于未来的六大预言,其中一个预言就是人类的寿命将比任何历史时期都长得多,有可能活过100岁。另外一个预言是,我们原有的三段式人生可能会变成多段时人生。

三段式人生应该很好理解,就是上学、工作、回家养老。如果人类的寿命按照第一个预言所说的那样超过100岁的话,退休养老的时光就可能长达30年到40年,相当于你还拥有一个工作人生。

三段式的人生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指人类寿命七十古来稀的人生规划方式。

如果人类的寿命突破100岁,原有的三段式人生可能就不适应了。退休之后三四十年的人生可能还可以做许多事情,多段式的人生有可能应运而生。问题的重点在于,原来第二个人生阶段积累的财富有可能撑不过你的养老生活了,重新规划你的人生和财富成为一件需要远虑的事情了。

当人类的寿命往后延长十几二十几年后,不仅人生规划要改变,一生的财富也需要重新规划。

目前还可以维持生活的退休工资,三十几年后,不知那点退休工资是否能够保证我的生活和医疗费用。

如果退休工资的增长速度跑不过通货膨胀率,那就可能面临着生活水平降低的窘迫境地。如果真是如此,现在是否可以考虑运用合适的金融工具,实现资金在时间上的转化。在目前经济负担不太重的时候,积累尽可能多的资本,等到八十多岁时将资产变现或者抵押获取现金流以改善生活医疗条件。

我们知道时间是有价值的,一模一样的原始财富,经历完全一样的时间,只因选择了不同的金融产品,不同的金融工具,会完全改写未来的财富格局。金融工具可以将时间转变成财富,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样的金融工具,才能将这些美好的想法变为现实。

在这个钱越不值钱的时代,投资实物资产是最好的抗通胀方式。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除了投资黄金这样的实物资产之外,就是买房了。如果买房的收益高于股票、债券或者其它金融理财产品,我们就可以把买房看成是一种金融理财手段。

正好最近在看徐远教授的新书《城里的房子》,让我在书中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房子不仅可以成为投资品,而且买房的收益率比购买股票、债券的收益率更高,同时也更稳定。

徐远教授在书中给出了2003年到2017年这14年时间里,买房的收益率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都有30多倍。在同样的时间段里,上证指数涨了4.5倍,深证指数涨了4.7倍,中小板指数涨了6倍,香港恒生指数涨了4倍。不管购买什么股票,买房的收益率都要比购买股票高5倍以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买了房子的人,都改善了财务状况。买了股票的人,除了极少数眼光独到的人挣了钱,其他的人都没怎么挣到钱。买股票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和城市化的空间还很大,只要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城市房价的长期上涨趋势还会保持。这里要注意噢,是长期上涨趋势噢!

房子不仅是普通家庭的一项重要的资产,在家庭资产中占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比重。因此在买房时,除了考虑房子改善居住条件的功能之外,还应该多考虑其保值增值及改善家庭财务状况的特性。

如果能够看到买房的金融属性,如何买房就不仅停留在了住得舒适这单一目标上了。你应该将眼光放远放长,考虑到房子的增值保值功能。

既然要考虑到房产的增值保值功能,你买房就不能在老家县城里买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收缩城市这个说法,未来的城市不一定都能扩张,有的城市已经开始收缩了。表征城市收缩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城市人口下降,有幸上榜收缩城市的名单,不仅有山西的吕梁、甘肃的定西、还有广东东莞、浙江义乌这些沿海发达城市。2017年下半年,在各个城市之间展开的抢人大战,说明人们已经明显感受到了收缩城市带来的恐慌了。

虽然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城市扩张,自然就会有城市收缩。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出生率的降低,城市收缩或许会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面临的问题了。那么在哪里买房就成了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了。

徐远教授在书里给出了决定城市房价的八大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见的已知要素,另一类是不常见的关键要素。

常见的已知要素分别是:城市规模(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计GDp总量或者人口总量为衡量标准)、人口流入、人均收入(以职工平均收入水平为参考)和土地供应情况。这些要素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人口吸附能力、人均收入水平和住房供应水平,都是影响房屋价值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模是其资源集聚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大城市的发展潜力和稳定性要比小城市大。城市发展潜力大,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人口吸附能力就强。

四个不常见的关键要素,可能会帮你找到挑选城市的胜负手,它们分别是:

1. 儿童数量增速。数据显示,一个城市学龄儿童的数量增速越快,房价就越高。家里有孩子要上学,买房自然就成了刚需。

2. 上市公司数量。一个地区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是当地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2017年A股新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省份,占前三位的是广东、浙江、江苏,这三个省份也是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

3. 财政收入。真正经济好的城市,财政状况也很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七个省市的财政状况良好,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东、浙江、江苏和福建。入不敷出的省市很容易大量卖地,房价增长的潜力自然就打了折扣。

4. 服务业占比。服务业占比就是一个城市经济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服务业主导的城市,具有抗经济下行的特性。在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服务占比大的城市比工业主导的城市好。

买房就是买城市的股票,购买的是这个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随着大城市房价的节节攀升,未来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房子,超过一半的人是要租房子住的。总体看来,中高阶层住自己的房子,中低收入租别人的房子。

房价是对未来收入的提前反应,越是有增长潜力的城市房价也越贵。不要再房产泡沫的幻想中错失买房的最好时机了。

《创新的窘境》读后感3000字


《创新的窘境》一书由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著,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创新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是每个公司管理者值得一读的读本。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创新的窘境》读后感3000字。

上一本书是《创新者的基因》,本次读完的《创新者的窘境》,同是一个系列的三部曲。按出版顺序和知名度,《创新者的窘境》排第一。读完,确实如此。

《创新者的基因》是教给你做创新工作应该要有的素质和能力,而《创新者的窘境》则阐述了一种理论,该理论解释了在特定条件下,采用利润最大化的资源整合行为是如何导致原本运营良好的企业惨遭失败的。我所在的组织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寻找破坏性创新技术,避免被颠覆,所以读起这本书,如鱼得水一般。

本书发布较早,是从硬盘这个生命周期发展非常快的行业为例(如生物科学用果蝇,其繁殖迭代快速),引出管理良好的企业是如何失败的。其实硬盘行业还不是大众很熟知的行业,后来的诺基亚倒台,更()好的佐证了本书的理论,如果这书写在诺基亚事件后,肯定会被收录到本书。诺基亚CEO: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本书很好的解释了原因。这位总裁真是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为什么良好的管理可能导致失败,企业应该如何应对颠覆式创新技术。

想要飞翔,就要了解其中的原理。

技术分为两种: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

延续性技术:根据市场的主流客户一直以来所看重的性能层面,来提高产品的性能。

破坏性技术:一般性能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度,但它们拥有一些边缘客户(通常是新客户)所看重的其它特性。基于破坏性技术的产品通常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体积更小,而且通常更便于客户使用。

技术拥有自己的S曲线。比如,当前A市场在用的延续性技术1处于S曲线发展缓慢阶段。在其它市场B,处于S上升阶段的技术2(对延续性技术来讲是破坏性技术)就可以替代当前在用的延续性技术技术。企业当在此时切换技术从1切换为2。如果没有,那企业很有可能被采用破坏性技术2的公司打败。

但这里有2个问题:其一是其它市场发展起来的破坏性技术2,并不是大企业想发展起来就发展起来的;其二是其它市场B的在破坏性技术2上逐步发展的企业拥有非常大的先发优势(案例在书中很多,不在此举例,类似于中国古语一招鲜吃遍天的意思吧)。那大企业想要切换新技术2时依旧保持领先,那就要其它公司在其它市场B发展破坏式技术Y时,也同时发展破坏性技术2。如果没有,那企业很有可能被采用破坏性技术Y的公司打败。

这里出现第3个问题:即便企业知晓发展破坏性技术的必要性,也很难发展破坏性技术发展得很好。原因如下:

成功的企业以客户为导向的资源分配和决策流程,在决定投资方向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要远远高于管理者的决策。它们必须投资于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而且它们越精于此道,就会变得越成功。这些企业管理原则是:

1、资源依赖性:经营良好的企业,客户有效的控制了资源分配模式;

2、小市场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

3、破坏性技术的最终用户是无法预知的。失败是通往成功的路径之一;

4、一个机构的能力独立于机构内部员工的能力而存在。一个机构的能力体现在其流程和价值观上,而且正式构成当前业务模式核心能力的流程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无力应对市场的破坏性变化;

5、技术供应可能不等同于市场需求。导致破坏性技术在成熟市场不具吸引力的特性,往往就是构成破坏性技术在新兴市场上的最大价值的特性。

知道以上的原因后,企业应该如何发展破坏性技术?

1、它们在某个机构内设立项目来开发和推广破坏性技术,这个机构所拥有的客户群正好需要这种技术。当管理者为破坏性创新找到适宜的客户时,客户的需求就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样创新也能得到所需要的资源。

2、它们在小型机构内设立项目来开发破坏性技术,而且这些机构的规模足够小,很容易满足于小机遇和小收益。

3、它们在为破坏性技术寻找市场的过程中,会利用一些节省成本的方式来降低失败。它们的市场通常都会在不断的尝试、学习和再尝试过程中得以成型。

4、它们会利用主流机构的一些资源来应对破坏性变革,但它们会对主流机构的流程和价值观避而远之。在价值观和成本结构主要针对当前破坏性变革的机构中,它们建立了一套不同的企业运作方式。

5、它们在开展破坏性技术的商业化运作时发现,或者说是发展了重视这种破坏性产品的属性的新市场,而不是寻找技术突破,使破坏性产品能够作为一种延续性技术参与主流市场的竞争。

以上,解答了企业为何管理良好也会失败,及企业如何对应破坏性技术。

另外,补充一些观点,如下:

1、有案例指出,企业在开发破坏性技术的同时,力图保持它们在主流市场的竞争力。此方案基本上是死胡同,除非企业成立两个彼此独立的机构来吸引不同的目标客户。

2、产品是不断在演变的,而性能过度供给,是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的重要因素。购买等级产品演变模式将产品演变分为4个阶段:功能性、可靠性、便携性和价格。破坏性技术最开始的时候,性能低于主流技术和市场需求。而当线性技术提供的性能逐渐发展到已远远超过消费者实际需求,这个时候的破坏性技术已可能发展到满足消费实际需求的水平。破坏性技术的额外特性会颠覆线性技术。

3、发展延续性技术,将产品推向更具吸引力的高端市场,经营良好的企业,通常都具有向上移动的倾向,却很难向下流动。这时,就为破坏性技术提供了低端市场。

最后,摘录本书洞见:

1、市场要求的或者能够消化的快速发展,可能会与技术能够达成到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这就意味着,今天似乎对客户来说不太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即破坏性技术)日后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2、创新管理反映了资源分配流程。做出资源分配决策的似乎是企业的管理者,但这些决策的实施则掌握在中层管理者或者普通员工手里。从财务数据上看更具吸引力的其他选择小时或者放弃之前,管理者将发现他们很难集中各种资源来发展破坏性技术。

3、正如每个创新问题都有资源分配方面的原因一样,市场和与技术的匹配是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如果一家企业像大多数成熟企业一样试图强行改变破坏性技术,使之符合当前主流客户的需求,那它几乎注定以失败告终。从历史上看,更成功的方法是为破坏性技术找到一个看重其当前特性的新市场。破坏性技术应当看作是一种市场营销挑战,而不是技术性挑战。

4、机构有能力将某些新技术应用到某些方面的失败,但没有能力容忍其他类型的失败;它们有能力在毛利率处于某个水平时实现盈利,但没有能力在毛利率处于另一水平时赚取利润;它们有能力在毛利率处在某个水平时实现盈利,但没有能力在毛利率处于另一水平时赚取利润;它们可能有能力在销售和订单数量处于某个特定区间时实现赢利,但没有能力凭借不同的销售或客户规模来赚取利润。

5、在许多情况下,当面对破坏性技术时,进行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投资并没有可借鉴的参考信息。因此,失败和不断地学习是探索破坏性技术成功之道的必经之路。必须在第一理念上就孤注一掷,并在策略上为尝试、失败、迅速学习和再次尝试预留了空间,管理者开始有可能成功地加深对目标客户、市场以及技术的理解,将破坏性创新推向市场。

6、采取一成不变的技术策略(或者永远争当领先者,或者一直甘做追随者)是不明智的。破坏性创新具有显著的先发优势,因而领先地位至关重要,但延续性创新通常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7、在为破坏性技术创新新兴市场的过程中,小型新兴企业所能获得的最有力的保障就是,它们正在做一些成熟企业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事情。

成熟企业还是有能力跨越这些壁垒,面对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相互对立的需求所造成的窘境,创新者仍能找到飞龙在生的法宝。首先,管理者必须理解这些冲突的本质是什么;其次,他们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每家机构的市场定位、经纪机构、发展能力和价值都能与它们的客户所具备的能力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客户就可以帮助而不是阻碍延续性创新者和破坏性创新者履行他们截然不同的使命。

最后的几个疑问:1、本书指出了破坏性技术的特点,但我们知道很多新技术刚出来的时候,都是价格高的,不是书中所讲价格低的优势,那企业又当如何做呢?2、本书也没有说明如何找到破坏性技术,恰恰我的工作就是找到破坏性技术,希望本系列的第三本可以找到答案。

本书答疑解惑思路清晰,深入浅出,不可多得的好书。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用上本书的知识。

《罗振宇-逻辑思维》观后感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罗振宇-逻辑思维》观后感,这本书你的读后心得是什么呢?跟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下面的范文一起欣赏!

前几天听老同学推荐了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找到匠心精神》一开始我就比较反抗

因为我是一个感觉的人,我要靠感觉来生活。

说来也是很抽象,自己也说不明白,也知道自己表达能力比较差,没关系,每天写一点,每天保持三分钟热度(现在说得感觉很简单)

我知道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现在也26了,坚持一些东西总是好的(好像乔布斯对说的一样),是不是感觉太自恋了,哈哈。

对,是时候需要改变了,不能原地不动,想到什么就写点什么,慢慢会写得更好。

每天保持三分钟热度,不要因为看了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找到匠心精神》,感觉喝了鸡汤,打了鸡血一样,三分度热度,过两天就好了,这是病,得治。

时常感觉到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吞吞吐吐,这是我目前的毛病,希望明年有所改观,噢,又犯病了,不是希望,也是一定要改观,不能给自己借口,和缓冲的余地。

家里的电脑桌有点简陋,坐得我屁股有点痛

罗振宇讲了几个点,好像是五个点,不想上网去查,凭剩下的余温去回忆,一件美好的事情开启了。

一个是轻薄,不是说杜lei丝,套套。说是什么,不要停顿,说的是产品?人格?不太记得了

二个是牛B,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也要有互联网思维,之前的人,哎呀,我的手绘板掉了,没事。之前的人是要靠关系或体制成功,很多人抛弃传统的东西,而去迎合工业化社会的xx;而现在又回到了小众,小众的去专一做手工、one thing,现在慢慢开始受到尊重,包括版权的意识会越来强。近来听了一段广播讲到在美国的作家,在《纽约客》上发一段文字,稿费就可以在北京生活一周。

可想而知,个人牛B的时代又回来了。

互联网时代不会再有千里马死在路上的论调,除非你不是千里马。

三个是讲,什么来的,自恋,对,就是自恋,听到这个词时我自己有点触动,在自我认知中的,应该是惊动,不是触动,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平日里经常看不起一些高调的人,一天到晚刷存在感的,这一批人在我眼里,心里是不会成为好朋友的。

亲,时代不同了,现在对他们的看法有了新的看法,自恋是一个中性词?就是自己一个人在暗处自我欣赏,明处也打aircraft,内涵段子看多了,此处只能呵呵。

自恋,在这个时代看来,我暂时认为是自我营销,将自己做的everythings让anyone都知道。只有思想牛B的人才敢这么做,然后找到某一个点相同的人,然后就这个点不停的打磨、死磕然后做出一些惊人的事,然后让那些鄙视或在内心看低他们的人,成的他们口中相传的故事,不对,应该叫传奇。

现在看看自己的脚,好多蚊子咬我,对了,这就是自恋要付出血的代价,此处请用诗意去理解,因为有点抽象。可以我家宝宝画一副画表达此处的心境,无意识的手绘板简单两笔。

《宝宝的无意识-感觉主义》

这个作品名感觉很叼,可能会被很多人骂。

事情是这样的,我家宝宝才1岁零3个月,在我年来天资智慧,过了预产期,半个月才出来,担心死你爸爸我了,在七八个月的时候就要下地尝试走路了,1岁时走路都很稳了,太多感动的细节,在我看来,感觉GOOD。一天,早晨,周六,在自家的阳台看,天空好像没有什么云,我起得早,就给宝宝煮粥,想想不想浪费时间,玩手机也太无聊,有时候,经常觉得浪费生命,这就是矛盾的我,于是乎,就拿了有点灰尘的手绘板乱画一东西,哎呀,也画不好,心情有点烦躁。粥滚了断断续续的,这种感觉你们都知道的,又做不好,又有很多东西打扰,啪真想抽自己一巴掌,此处感觉是在为自己找合乎情理的prefect的借口。大概过了40分钟左右,粥断断续续的煮好了,就想安心来画一下画,这时宝宝朦朦胧胧的醒了,一起床,就爬起来,还对我笑,一起来,就那么快吵醒她又被老婆骂,其实周六她想好好多睡一会,平时带小孩也累。然后我就抱宝宝起来,换掉尿布,把了一把尿,也拉屎了,不是拉在厕所,完事了,就抱她给她妈妈带,我只好用纸巾包着屎,再安放到厕所。

过了一会,wife也起来了,洗漱完一通后,宝宝很好动,看到手绘板也捉着,有点不想让她玩的,我的手机被她摔了N次,my wife的也是,华为手机质量也是不错,我的是裸摔。然后我就拿起笔,打开pS,让她看着屏幕,我示范给他画。给笔她,她拿着笔随便一画,突然感觉这个图形平时根本就画不出来,于是马上捉住她的手,不给她再画,新建了一个图层后再给她画,后面画了一些线的,感觉也还可以,没有刚开始的那么满意。

平时喜欢折腾抽象思维和喜欢创作的我,一下子就捉到宝宝无意识的绘画图形,是那么的美,真的,有孩子的父亲在家多陪陪孩子真的给你带来很多灵感和思维的转变,同时也幸福着,虽然用纸巾包着屎,暖暖的。

好像有点说远了,只是为了不想让自己停下来写,让水墨追随内心的感觉。

再回到逻辑思维,四个是讲,死磕,不对,死磕应该是第二个,自恋是第四,那么再讲回第二,此处自行脑补。

死磕,说白了,就是固执,有固执的成份,专注去做一件事,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的FEELING。扪心自问,你们在多久没有死磕过一件事了,有多久没有坚持用左手刷牙了,明明知道所有的成功,都是一种方法,源自自我坚持,坚持,再坚持。

不要再为自己找完美的借口了,借口虽然不会毁掉你的一生,但让你生活过得闹心。当你想买一样东西的时候,你想不做思考,犹豫,晚上()睡觉前看了一段鸡汤,你又开始反思自己,日复一日,都是如此,那有什么乐趣,也不痛苦,也不开心,那种感觉又是那么平庸。

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才有可能成为牛B的人。

五点,是分享。

是啊,分享,你的微信几个月才发一条转发,这是很好的分享吗?有时我经常考虑这个问题。平时要发一条朋友圈,必须必备两个条件,一是那里心情特好,二是感悟到一条哲学的真理,很偏僻那种。有空还是得好好经营自己的自媒体。

大概是这么多,受一个同事感触,第一次在《简书》上写东西,也是第一次要这样的平台发表这么长的心情?说说?总结?

从高中时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我,很少有实际行动,都是破碎的接收互联网点滴的信息,最初的梦想重新启动,不在乎语句段落通畅等逻辑,追随自己的内心,是改变的时候了。

观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3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