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

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3篇。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你不妨看看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3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于央视播出的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呢?影片主要讲述了边远山区的孩子们的艰苦生活环境和艰险的上学路,表现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3篇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翻山涉水上学路》,纪录片讲了肯尼亚的马赛族儿童在求学路上的经历。马赛族儿童要步行十几公里去上学,路上经常有大象、非洲水牛、花豹等野兽出没,还要接受口渴和饥饿的折磨,也只能吃些野果充饥。他们的老师在纪录片里这样说过:如果这些孩子中有谁迟到了,我并不会怪他;如果这些孩子中有谁没有来上课,那他很可能再也不会来了。他们的父母最多只能送他们一公里,因为父母们还要照看家里的牛羊。纪录片里最小的儿童只有4岁,名叫莱里昂卡,他也要和同学们一起途步一小时去上学。8岁的莫斯卡每天凌晨4点起来照看牛羊,不到早上7点就要徒步10公里去上学。纪录片中最大的儿童也就只有12岁,她是学校的寄宿生,名叫科坦卡。她每次上学要徒步20公里。他们学校里的午餐仅是一碗大豆,这样的午餐也只有寄宿生能享受到。寄宿生们对自己的午餐非常满意,因为他们在家里很少()吃到这么美味的食物。虽然条件很艰苦,但他们上学时十分开心,因为他们渴望知识,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改变未来。

比起他们的教育条件,我们的已经好到他们做美梦都想不到的程度了,而我却还不珍惜。我经常抱怨学校的午饭难吃,比起他们的午饭来,我们的午饭实在是太美味了。我上学放学时都是姨婆帮我背书包,而他们上学放学时都没有人送。我的回家作业在妈妈回家之前完成得很少,大部分回家作业是在妈妈督促下完成的,他们的父母想辅导他们都没法辅导,因为他们的父母根本就没上过学。今后我一定会改正缺点,多向他们学习的。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翻山涉水上学路》。讲的是马塞族的孩子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不懈上学的故事。

马塞族的孩子凌晨四点就要起床,来到门外看有没有野兽来偷走牛羊。到了早上,最多只能喝几口牛奶就去学校了。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早上不用起那么早,而且我一起来就有丰盛的早餐。

马塞族的孩子在上学路上要走二十公里,而且还有很多野兽出没。有时他们要过河,只能独自划船到对岸。有时肚子饿了,只能吃几个野果充饥。还有时口渴了,他们就捧着河水喝喝。我想:我们有的步行到学校只要走一百多米,有的还有汽车,不管多远,不一会就到了。我们也不会挨饿,渴了也只需要从水杯里喝几口水。

他们到达学校时已经快中午了,一个小男孩说:我好多知识都没有学到!而我们早早地来到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早读,我们的学习环境要比他们好很多。我从这看到了他们对于学习的渴望。

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怎么能不认真学习呢?我们应该认真听讲,不开小差;做作业的时候字写得又快又好;考试的时候要圈出关键字,仔细读题,答完试卷要检查。我要像马塞族孩子一样做一个独立自主、不怕困难的人,长大以后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沉重的记录片,名叫《翻山涉水上学路》。我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这个民族十分艰苦。

果然不出所料,马赛人的小孩真的十分辛苦。他们每天要走十几公里的路,甚至几十公里的路,路上,他们会经历危险、饥饿、饥渴,但他们依然背上书包,迈着轻盈的脚步去上学。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艰持上学, 从不说苦也不说累,因为梦想一直存在于他们的脑海里,让他们有动力继续学习。同时,学习也使他们快乐。每天上学,父母只能送一公里左右的路,他们面对可能遇到的大象攻击等危险,都能坚强应对。马赛人的住所十分简陋,房子如果出现裂缝只能用粪便来修补。他们的午饭也很简单,只有一些小豆子。尽管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艰难,可他们还是历尽千辛万苦,踏上茫茫求学路。

看完这个记录片,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我生活在教育经济都很发达的无锡,在家人的照料下我吃穿不愁,生活条件很优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给我们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学习条件,可我并没有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总是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在学校也很调皮,给老师和爸爸妈妈增加了很多麻烦。想到这里,我真是惭愧不已。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些缺点,端正态度,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成为有用之才,争取用自己的能力改变世界,让马赛人的生活更美好。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5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5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1】

在世界各地,你认为每个孩子都和我们一样每天被家长接送上学吗?《跋山涉水上学路》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我在观看这个纪录片的过程中,多次落泪,光光第一集《与野兽同行》就使我多次泪流。

这是一个发生在肯尼亚的故事。在肯尼亚,到处都是草原,一个村庄里,有一些孩子要去好几十公里以外的学校上学,徒步行走几十公里,这是一个多么远的路程啊!

大草原,上面不可能没有野兽,狮子、花豹、大象……当孩子们上学时,危险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会葬命。

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叫做“莫斯卡”的孩子,他和同伴一起行了十几公里的路,他们走了近一个上午的路,才到达了学校。

在他们的父母眼中,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宝贝,他们本可以永远呆在村子里养牲畜,可是什么都不能阻挡他们对读书的渴望,所以才不远万里去上学。

他们的家人说:“我们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神灵,只求神灵保佑他。”

在上学路上,他们渴了就喝干枯河里的小潭里的水,饿了就吃树上的野果,还可以喝牲畜的血,吃牲畜的肉……看见他们贫苦的生活,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看了这个,我十分不解:为什么他们还要坚持上学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梦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2】

大家平时上学的路都是走的笔直的马路,可在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小孩子上学却是穿着拖鞋滑着钢丝上学的,那种上学方法十分危险,只要一不留神就会差点掉入江里。下面你们将和我一起通过影片《翻山涉水上学路》了解一下这些孩子们上学的不容易。

在山村里有许多孩子,他们十分渴望去上学。但因为条件太差了,没有自行车、汽车什么的,他们只好在河江上拉一道铁丝,年幼的孩子们可以坐在笼子里,而比较大的孩子就要站在钢铁上,只要他们一不留神,那么他们将失去生命。

如果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那么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达纳斯基尔沙漠这里的孩子,他们就很难迈出第一步上学。生活在满分作文网那里的孩子,每天上下学都要忍受着高温。早上六点在距离城市150公里外的小村庄里,孩子们已经徒步去上学了。

我们平时上下学由老师护送,家长接送。可是在这个世界的其它一些地方,有许多孩子,他们上学是如此的艰苦,他们要在高温下徒步去学校,他们要穿过绳索去学校,他们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翻山涉水去学校。

影片中的孩子们,他们为了能够去学校学习,每天徒步去学校,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去学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好好学习。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3】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翻山涉水上学路》,纪录片讲了肯尼亚的马赛族儿童在求学路上的经历。马赛族儿童要步行十几公里去上学,路上经常有大象、非洲水牛、花豹等野兽出没,还要接受口渴和饥饿的折磨,也只能吃些野果充饥。他们的老师在纪录片里这样说过:如果这些孩子中有谁迟到了,我并不会怪他;如果这些孩子中有谁没有来上课,那他很可能再也不会来了。他们的父母最多只能送他们一公里,因为父母们还要照看家里的牛羊。纪录片里最小的儿童只有4岁,名叫莱里昂卡,他也要和同学们一起途步一小时去上学。8岁的莫斯卡每天凌晨4点起来照看牛羊,不到早上7点就要徒步10公里去上学。纪录片中最大的儿童也就只有12岁,她是学校的寄宿生,名叫科坦卡。她每次上学要徒步20公里。他们学校里的午餐仅是一碗大豆,这样的午餐也只有寄宿生能享受到。寄宿生们对自己的午餐非常满意,因为他们在家里很少()吃到这么美味的食物。虽然条件很艰苦,但他们上学时十分开心,因为他们渴望知识,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改变未来。

比起他们的教育条件,我们的已经好到他们做美梦都想不到的程度了,而我却还不珍惜。我经常抱怨学校的午饭难吃,比起他们的午饭来,我们的午饭实在是太美味了。我上学放学时都是姨婆帮我背书包,而他们上学放学时都没有人送。我的回家作业在妈妈回家之前完成得很少,大部分回家作业是在妈妈督促下完成的,他们的父母想辅导他们都没法辅导,因为他们的父母根本就没上过学。今后我一定会改正缺点,多向他们学习的。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翻山涉水上学路》。讲的是马塞族的孩子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不懈上学的故事。

马塞族的孩子凌晨四点就要起床,来到门外看有没有野兽来偷走牛羊。到了早上,最多只能喝几口牛奶就去学校了。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早上不用起那么早,而且我一起来就有丰盛的早餐。

马塞族的孩子在上学路上要走二十公里,而且还有很多野兽出没。有时他们要过河,只能独自划船到对岸。有时肚子饿了,只能吃几个野果充饥。还有时口渴了,他们就捧着河水喝喝。我想:我们有的步行到学校只要走一百多米,有的还有汽车,不管多远,不一会就到了。我们也不会挨饿,渴了也只需要从水杯里喝几口水。

他们到达学校时已经快中午了,一个小男孩说:我好多知识都没有学到!而我们早早地来到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早读,我们的学习环境要比他们好很多。我从这看到了他们对于学习的渴望。

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怎么能不认真学习呢?我们应该认真听讲,不开小差;做作业的时候字写得又快又好;考试的时候要圈出关键字,仔细读题,答完试卷要检查。我要像马塞族孩子一样做一个独立自主、不怕困难的人,长大以后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4】

《翻山涉水上学路》,可以说很冷门的纪录片了,在豆瓣上只有两个评论,连个正式的海报封面也没能在网上找到。在B站上可以看,在B站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CCTV9的国语旁白版本,只有四集(肯尼亚、尼泊尔、西伯利亚和秘鲁)。一个是明珠台的粤语旁白版本,有十集(尼泊尔、肯尼亚、喜马拉雅山、秘鲁、西伯利亚、埃塞俄比亚、墨西哥、蒙古、尼加拉瓜和巴布亚新几內亚尼),但是清晰度只有720p,没有央视的1080高。四集和十集的差别就是十集的多介绍了六个不同地方的上学路情况,其他四集都内容一样的。可以先去看央视的四集,感觉不错可以补明珠台的另外六集。我是把全部的十集都看完了,感触颇深。尽管每次去上学都是拿生命在冒险,生存条件也非常艰苦,但孩子们还是坚持划行在危险而艰难的上学路上,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 之后又看类似的纪录片《寒冷的高山有犀牛》,片中“慢慢走嘛,走不动,哭也不是办法呀”这句话是上学路上姐姐对弟弟说的,也是特别深刻的一句话。毕竟生活也不会因为你哭而停下来。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5】

对于读书改变命运的最渴求、最直观的感受可以从这部纪录片当中寻得。建议作为家庭教育片,陪家里人都看看。

我们生活在都市当中,很多人都享受了各种便利,却往往忽略了这种便利,是那么的珍贵。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取材于埃塞俄比亚、尼加拉瓜、墨西哥等不同国家,拍摄孩子们一条条凶险的上学路。

埃塞俄比亚沙漠上住着阿法尔人。每个村子之间可能相隔十几公里,而这个村子有可能就只有两户人家。

这里的孩子要上学,通通到一个学校。这一期两个孩子住在一个村庄,他们要步行15公里到学校去上课。

早上沙漠上方太阳升起,11岁的哈米德喝点儿羊奶,吃几口自制面包,叫上同村的伙伴,就踏上了去学校的路。

沙子路很难走,脚经常会陷进去,有时候遇到沙尘暴,辨别不了方向,人会迷路,片子里讲曾经有学生再也没有能找到回家的路。

不仅太阳炙烤,路上也没有水源,甚至他们没有钱,买一个水壶,只有在出发前多喝点水。

放学的时候是下午1:30,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沙子的温度已经达到了70多度。

在烈日的炙烤下,沙子的灼热中,他们只有一步一步的坚定地行走,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而相比之下,我们简直太幸运。在求知的路上我们享受了很多便利。打开网络就可以有很多信息,去到哪都可以搭车,不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大地,不需要冒着生命的代价求知。。

看了这部片子让我想起来,曾经一个线下的活动,距离我所在的地方差不多也有15公里远,我都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看这个片子会让我觉得羞愧。

所以,珍视我们所拥有的,别躺在上面睡大觉。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集锦


电影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一定的功能和影响,脑海中会浮现许多有趣的个人想法。此时我们可以用观后感将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长久坚持写观后感,有助于收集写作素材。以下为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1】

对于读书改变命运的最渴求、最直观的感受可以从这部纪录片当中寻得。建议作为家庭教育片,陪家里人都看看。

我们生活在都市当中,很多人都享受了各种便利,却往往忽略了这种便利,是那么的珍贵。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取材于埃塞俄比亚、尼加拉瓜、墨西哥等不同国家,拍摄孩子们一条条凶险的上学路。

埃塞俄比亚沙漠上住着阿法尔人。每个村子之间可能相隔十几公里,而这个村子有可能就只有两户人家。

这里的孩子要上学,通通到一个学校。这一期两个孩子住在一个村庄,他们要步行15公里到学校去上课。

早上沙漠上方太阳升起,11岁的哈米德喝点儿羊奶,吃几口自制面包,叫上同村的伙伴,就踏上了去学校的路。

沙子路很难走,脚经常会陷进去,有时候遇到沙尘暴,辨别不了方向,人会迷路,片子里讲曾经有学生再也没有能找到回家的路。

不仅太阳炙烤,路上也没有水源,甚至他们没有钱,买一个水壶,只有在出发前多喝点水。

放学的时候是下午1:30,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沙子的温度已经达到了70多度。

在烈日的炙烤下,沙子的灼热中,他们只有一步一步的坚定地行走,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而相比之下,我们简直太幸运。在求知的路上我们享受了很多便利。打开网络就可以有很多信息,去到哪都可以搭车,不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大地,不需要冒着生命的代价求知。。

看了这部片子让我想起来,曾经一个线下的活动,距离我所在的地方差不多也有15公里远,我都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看这个片子会让我觉得羞愧。

所以,珍视我们所拥有的,别躺在上面睡大觉。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2】

《翻山涉水上学路》,可以说很冷门的纪录片了,在豆瓣上只有两个评论,连个正式的海报封面也没能在网上找到。在B站上可以看,在B站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CCTV9的国语旁白版本,只有四集(肯尼亚、尼泊尔、西伯利亚和秘鲁)。一个是明珠台的粤语旁白版本,有十集(尼泊尔、肯尼亚、喜马拉雅山、秘鲁、西伯利亚、埃塞俄比亚、墨西哥、蒙古、尼加拉瓜和巴布亚新几內亚尼),但是清晰度只有720p,没有央视的1080高。四集和十集的差别就是十集的多介绍了六个不同地方的上学路情况,其他四集都内容一样的。可以先去看央视的四集,感觉不错可以补明珠台的另外六集。我是把全部的十集都看完了,感触颇深。尽管每次去上学都是拿生命在冒险,生存条件也非常艰苦,但孩子们还是坚持划行在危险而艰难的上学路上,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 之后又看类似的纪录片《寒冷的高山有犀牛》,片中“慢慢走嘛,走不动,哭也不是办法呀”这句话是上学路上姐姐对弟弟说的,也是特别深刻的一句话。毕竟生活也不会因为你哭而停下来。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3】

果然不出所料,马赛人的小孩真的十分辛苦。他们每天要走十几公里的路,甚至几十公里的路,路上,他们会经历危险、饥饿、饥渴,但他们依然背上书包,迈着轻盈的脚步去上学。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艰持上学, 从不说苦也不说累,因为梦想一直存在于他们的脑海里,让他们有动力继续学习。同时,学习也使他们快乐。每天上学,父母只能送一公里左右的路,他们面对可能遇到的大象攻击等危险,都能坚强应对。马赛人的住所十分简陋,房子如果出现裂缝只能用粪便来修补。他们的午饭也很简单,只有一些小豆子。尽管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艰难,可他们还是历尽千辛万苦,踏上茫茫求学路。

看完这个记录片,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我生活在教育经济都很发达的无锡,在家人的照料下我吃穿不愁,生活条件很优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给我们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学习条件,可我并没有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总是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在学校也很调皮,给老师和爸爸妈妈增加了很多麻烦。想到这里,我真是惭愧不已。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些缺点,端正态度,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成为有用之才,争取用自己的能力改变世界,让马赛人的生活更美好。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4】

也许生活在幸福世界的我们还不能了解原来还有这些孩子们的上学之路是如此的艰难!现在很多叛逆少年都反感上学,但是对于这些孩子涞水,上学之路真的很难,看过了这部翻山涉水上学路的纪录片,心中百感交集!我们都要珍惜这种美好上学生活!

在妈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一部叫《跋山涉水去上学》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群同龄的小孩上学的艰()难路程。

我们都上过学,但没有一条上学路是这样的。在纪录片里,肯尼亚的小孩每天上学必须穿越一大片草原,那里非常危险,经常会有大象、狮子、老虎之类的野生动物出没;尼泊尔的小孩每天必须坐着生锈的铁索穿过一条宽阔的河流,到了河对岸,还得坐顺风车才能到达学校;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那里天寒地冻,冬天温度最低达到零下70度,小孩必须穿着六层衣服,走最寒冷的上学路;秘鲁的小孩得自己划船一到两小时,穿过一望无际的湖泊,才能到达学校。

他们是一群有梦想,愿意在艰苦的条件下读书的孩子。他们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飞行员,还有的想当建筑师。他们说:我真的很想读书,不怕吃这些苦。我觉得他们真是太不容易了,每天在上学路上奔波,就已经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想想看我们自己是多么幸福,每天能坐车去上学,或者离学校很近,走几步就到了。如果我们还抱怨上学苦,上学累,那真是太不应该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读书。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5】

我们都上过学,可有的人上学路上,家长接送,平平安安的;有的人却翻山涉水,面对无数困难。尼泊尔的孩子们正是如此,他们的上学路充满危险与艰辛。

6点整,天刚破晓。尼泊尔昆普村的孩子们早早起了床,先帮家里干农活,到8点了,他们整理好校服,向山的那边什里阿达莎学校出发。

这些学生里有十多岁的大哥哥、大姐姐,还有4岁的小弟弟、小妹妹,他们一起徒步翻越4千米海拔的高山,两次通过特尔苏里河上已经生锈的铁索,虽然随时可能掉下去,被河水淹没但他们不放弃上学,一直勇敢前行。

再看看我们吧!因为作业多就抱怨;因为刮风下雨就迟到;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放弃宝贵的机会不像昆普村的孩子们,他们面对高耸入云的大山,湍急的河流,毫不退缩,一直勇敢无畏的前行,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

勇敢坚持,是通往成功的大路,虽然路上会有风、雨、雷、电但是跨过这些坎坷,我们将会看到别样的风景。

昆普村的孩子们的上学路虽然艰辛,但是他们也有别样的快乐,为了梦想,勇敢前行着。我的眼中仿佛出现了他们在山坡上为了不迟到而奋力攀爬的情景、他们在河流上努力划绳索的背影、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身影这让我备受鼓舞,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为梦想奋力前行。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6】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叫《翻山涉水上学路》的记录片,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四个国家孩子们在上学路上的艰辛,12岁的科坦卡、8岁的莫斯卡和4岁的莱里昂卡上学路上的艰辛,他们三人年龄相差较大,但他们都在同一所学校恩图卡小学上学。

12岁的科坦卡家距离学校有大约20公里的路程,因为家离学校距离较远,所以科坦卡平时借宿在学校,只需要每月回家拿一次寄宿费。她从家到学校要先经过灌木丛,然后再穿过广阔的大草原。

大草原有各种野兽出没,整个上学路凶险重重,路途上的凶险也是她和她妈妈最担心的。在上学途中,她遇到了大人们都比较惧怕的大象群,但她没有慌张,而是用逆风而行的方法成功的躲避大象群,路途中饿了就找野果充饥。

8岁的莫斯卡家离学校有近10公里的路程,虽然离家较远,但因为家里不富裕,他只能当走读生,中午在学校没有吃的。早上喝点牛奶后他就和同伴走在上学路上了,因为步行时间较长,他和同伴常感到饥饿难忍。

为了补充体力,他和同伴经常绕道穿过恩图卡山谷,因为那里有个屠宰场,如果运气好的话他们就可以喝上动物血和吃上肉,但是穿越恩图卡山谷异常凶险,因为那里经常有花豹出没。上学对他来说,饥饿才是最难熬的。

岁的莱里昂卡家离学校很近,只有近1个小时的路程,早晨他喝点牛奶后就和2个同伴蹦蹦跳跳的去上学去了,在穿越大草原的路途中,他和他的同伴喜欢去追着角马和瞪羚跑,一路嬉戏到学校,完全忘了上学路上隐藏的危险。

这部记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朋友们的上学路太艰辛,有的小朋友为了上学甚至可能会付出生命为代价,但他们为了学习知识、改变命运,就算上学路再艰辛,他们也选择了坚持。

相对他们来说,我的上学路就太安逸了,家到学校步行也就10分钟左右的路程,早上一般都是爸爸开车送我,其他的时候都有家人接送,就算这样只有爸爸妈妈让我写的作业稍微多一点我就会生气、发脾气。

看完这部记录片我想我一定要珍惜现在安逸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7】

微博刷到推荐的纪录片,便找来看看。一下子全看完4集,看完已是凌晨1点半。

记录了4个地区孩子的艰辛上学路。分别是,需要经过一条大河,过河工具是一条索道,划到中心,还需要人力推过去,再搭顺风车到学校的尼泊尔学生;喝几口羊奶便去上学,没有午餐,或是要经过危险的象群的肯尼亚学生;寒冷的冬天,如果温度低于零下54度学校就不会要求他上学的西伯利亚学生;需要划两小时船,如果天气不好就会被大海吞噬的秘鲁学生。

每一集记录的都是不易的上学路,但不变的是孩子想上学的心,同时也有担心孩子上学路安全的母亲。可贵的是,尽管如此,父母仍支持孩子去上学,只要上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

印象很深的场景是,非洲大草原,象群从你面前经过;西比利亚大雪覆盖的冰雪美景;在无垠大海飘荡的直击心灵。这些是屏幕面前的我感受的另一面,但对于上学的孩子们来说,每一步都是危险,要时刻保持警惕,象群可能会攻击你,寒冷的天气会让你手脚麻木直至冻僵,大海可能会生气让你葬身于此。

要珍惜好好读书的时光,尽管如今已大学毕业,但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篇8】

在世界各地,你认为每个孩子都和我们一样每天被家长接送上学吗?《跋山涉水上学路》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我在观看这个纪录片的过程中,多次落泪,光光第一集《与野兽同行》就使我多次泪流。

这是一个发生在肯尼亚的故事。在肯尼亚,到处都是草原,一个村庄里,有一些孩子要去好几十公里以外的学校上学,徒步行走几十公里,这是一个多么远的路程啊!

大草原,上面不可能没有野兽,狮子、花豹、大象……当孩子们上学时,危险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会葬命。

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叫做“莫斯卡”的孩子,他和同伴一起行了十几公里的路,他们走了近一个上午的路,才到达了学校。

在他们的父母眼中,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宝贝,他们本可以永远呆在村子里养牲畜,可是什么都不能阻挡他们对读书的渴望,所以才不远万里去上学。

他们的家人说:“我们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神灵,只求神灵保佑他。”

在上学路上,他们渴了就喝干枯河里的小潭里的水,饿了就吃树上的野果,还可以喝牲畜的血,吃牲畜的肉……看见他们贫苦的生活,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看了这个,我十分不解:为什么他们还要坚持上学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梦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


也许生活在幸福世界的我们还不能了解原来还有这些孩子们的上学之路是如此的艰难!现在很多叛逆少年都反感上学,但是对于这些孩子涞水,上学之路真的很难,看过了这部翻山涉水上学路的纪录片,心中百感交集!我们都要珍惜这种美好上学生活!

在妈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一部叫《跋山涉水去上学》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群同龄的小孩上学的艰()难路程。

我们都上过学,但没有一条上学路是这样的。在纪录片里,肯尼亚的小孩每天上学必须穿越一大片草原,那里非常危险,经常会有大象、狮子、老虎之类的野生动物出没;尼泊尔的小孩每天必须坐着生锈的铁索穿过一条宽阔的河流,到了河对岸,还得坐顺风车才能到达学校;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那里天寒地冻,冬天温度最低达到零下70度,小孩必须穿着六层衣服,走最寒冷的上学路;秘鲁的小孩得自己划船一到两小时,穿过一望无际的湖泊,才能到达学校。

他们是一群有梦想,愿意在艰苦的条件下读书的孩子。他们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飞行员,还有的想当建筑师。他们说:我真的很想读书,不怕吃这些苦。我觉得他们真是太不容易了,每天在上学路上奔波,就已经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想想看我们自己是多么幸福,每天能坐车去上学,或者离学校很近,走几步就到了。如果我们还抱怨上学苦,上学累,那真是太不应该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读书。

观看翻山涉水上学路有感


每当我们看了一部有意义的影视剧时,都忍不住要分享出来,那么你知道关于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去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翻山涉水上学路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观看翻山涉水上学路有感(一)

我们都上过学,可有的人上学路上,家长接送,平平安安的;有的人却翻山涉水,面对无数困难。尼泊尔的孩子们正是如此,他们的上学路充满危险与艰辛。

6点整,天刚破晓。尼泊尔昆普村的孩子们早早起了床,先帮家里干农活,到8点了,他们整理好校服,向山的那边——什里阿达莎学校出发。这些学生里有十多岁的大哥哥、大姐姐,还有4岁的小弟弟、小妹妹,他们一起徒步翻越4千米海拔的高山,两次通过特尔苏里河上已经生锈的铁索,虽然随时可能掉下去,被河水淹没……但他们不放弃上学,一直勇敢前行。再看看我们吧!因为作业多就抱怨;因为刮风下雨就迟到;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放弃宝贵的机会……不像昆普村的孩子们,他们面对高耸入云的大山,湍急的河流,毫不退缩,一直勇敢无畏的前行,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勇敢坚持,是通往成功的大路,虽然路上会有风、雨、雷、电……但是跨过这些坎坷,我们将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昆普村的孩子们的上学路虽然艰辛,但是他们也有别样的快乐,为了梦想,勇敢前行着。我的眼中仿佛出现了他们在山坡上为了不迟到而奋力攀爬的情景、他们在河流上努力划绳索的背影、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身影……这让我备受鼓舞,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为梦想奋力前行。

观看翻山涉水上学路有感(二)

今天,我们班同学一起看了一部电影:《翻山涉水上学路》。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肯尼亚大草原上,马赛人的孩子们想要上学,就必须横穿过一个大草原,而在这个大草原上,生活着很多食肉的危险动物;还有其他大型的动物,比如:大象,水牛等,它们都可能对孩子们造成伤害。有些孩子,他们的家离学校竟然有20多公里的路程,走一趟需花上几个小时。马赛上大多十分贫穷,为了供孩子们上学,他们要支付1到8美元不等。学校只为住宿生提供午饭,走读生每天都要来回走这个危险的路,他们只吃早饭和晚饭。住宿生每一个月回家一次,因为他们需要回家拿住宿费。

这是个系列纪录片,一共有四部。这些孩子,他们的上学路是世界上最艰难而又最危险。每次走这条路都是一次赌博,赌金就是自己的生命,如果赌赢了,他可以获得半天的知识;可是一旦赌输了,那他们就将一去不复返。

生活在这个草原上的孩子,他们的上学路就像在一个没有任何栅栏的野生动物园里。上学迟到是常有的,路上常常遇到最危险的动物——大象群,水牛群等等,所以从小他们就在学习怎么样绕过大象群和水牛群——走逆风的方向,这样就可以隐蔽自己的气味,不让大象或者水牛闻到人的气味。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办法,一次又一次地让孩子们的上学路化险为夷。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到了那里,一定是需要父母陪同的。即使是在我们自己的家里,上学也都是自己的父母陪同,从家送到校门口,这样看来那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勇敢和坚强。

虽然我们无法亲身体会那种艰辛和危险,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生活很幸福。同时也要学会坚强,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因为跟肯尼亚大草原上的孩子们相比,这点苦实在算不上什么。

观看翻山涉水上学路有感(三)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翻山涉水上学路》。讲的是马塞族的孩子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不懈上学的故事。

马塞族的孩子凌晨四点就要起床,来到门外看有没有野兽来偷走牛羊。到了早上,最多只能喝几口牛奶就去学校了。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早上不用起那么早,而且我一起来就有丰盛的早餐。

马塞族的孩子在上学路上要走二十公里,而且还有很多野兽出没。有时他们要过河,只能独自划船到对岸。有时肚子饿了,只能吃几个野果充饥。还有时口渴了,他们就捧着河水喝喝。我想:我们有的步行到学校只要走一百多米,有的还有汽车,不管多远,不一会就到了。我们也不会挨饿,渴了也只需要从水杯里喝几口水。

他们到达学校时已经快中午了,一个小男孩说:“我好多知识都没有学到!”而我们早早地来到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早读,我们的学习环境要比他们好很多。我从这看到了他们对于学习的渴望。

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怎么能不认真学习呢?我们应该认真听讲,不开小差;做作业的时候字写得又快又好;考试的时候要圈出关键字,仔细读题,答完试卷要检查。我要像马塞族孩子一样做一个独立自主、不怕困难的人,长大以后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观看翻山涉水上学路有感(四)

无意中看到一辑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讲了四种世界上最艰难的上学路,环境和经济是导致路途艰难的主要原因。反观我们所处的情境,原先上天待我们不薄。

东非肯尼亚的大草原上,平常活跃在大众眼中的是各类自由散漫的野生动物,而这次镜头却留给了生存在野生动物和草原夹缝中奋力求学的小孩子们。他们在草原上和动物们无异,都遵循着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草原上住着马赛人,小男孩4岁,一晚值夜看着自家的牛不被花豹和狮子侵犯,次日一早喝了一点牛奶就要赶去上学,4岁的他要用1小时时间和两个小伙伴穿过野兽出没的草原,虽然内心惧怕,可是他从没放弃。大象是草原上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动物群,看到大象,他会逆风而行,避免大象闻到人类气味而发起攻击。他说自我最喜欢长颈鹿,看着高大,但不会伤害他的家人。

12岁的小女孩,应对镜头,说出了自我的期盼,“我去过一个500人的村镇,长大以后我想去那里生活。”她寄宿学校,每月要穿越大草原一次,步行五六个小时回家拿寄宿费。上学的途中,树上藏着猴子,地上伏着蟒蛇,不时还有象群出没。

她妈妈每次目送她离开,眼中都是不舍的泪水,妈妈担心凶残的动物,更担心居心叵测的`坏人。家里经济条件差,没有手机和网络,往往分开几天后四处打听才能得到女儿已经安全到学校的消息,这时候才能稍稍安心。父母的爱,与生俱来,从来都不分国界肤色,无关贫穷富有。

尼泊尔昆普村,年纪稍长的孩子每一天要自我踩在架空的钢索上,赤手推挂着的铁框,框里坐着低年级同村小孩,一步一步穿过水流湍急的河流,然后在马路边搭顺风车去学校。

河面上村民自我拉的钢索已经变得松垮,锈迹斑斑,却是孩子们通往未来唯一的独木桥。对于城市的孩子,乘铁框在空中穿行是一种趣味探险体验项目,并且有各种安全防护措施。在昆普村,悬挂的铁筐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每一天送孩子们上下学。

位于北极圈内的奥伊米亚康,世界上最冷的村庄,住着500户居民。凿开冰封的河面,从水里捞上的鱼,在零下五十度的地面,几秒钟就被冻得硬邦邦。祖祖辈辈习惯了住在宁静的村落,可是为了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只要温度在零下55摄氏度以上,他们都会让孩子去学校。

而在南美洲秘鲁,有一群住在湖面芦苇荡中的乌鲁人,他们的孩子每一天都要自我划船一两个小时去上学,完全靠手动划桨的简易小船,辛苦不说,还很容易被吞没在雨天的涨潮中,可孩子和大人从未因为危险而停步,他们都明白,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

世界的边边角角,还有更多的人,在生存的边缘挣扎,仍然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常常会抱怨自我的处境不够优越,可是看看他们,我们已经足够幸运。

观《翻山涉水上学路》有感 600字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叫《翻山涉水上学路》的记录片,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四个国家孩子们在上学路上的艰辛,12岁的科坦卡、8岁的莫斯卡和4岁的莱里昂卡上学路上的艰辛,他们三人年龄相差较大,但他们都在同一所学校恩图卡小学上学。
12岁的科坦卡家距离学校有大约20公里的路程,因为家离学校距离较远,所以科坦卡平时借宿在学校,只需要每月回家拿一次寄宿费。她从家到学校要先经过灌木丛,然后再穿过广阔的大草原。
大草原有各种野兽出没,整个上学路凶险重重,路途上的凶险也是她和她妈妈最担心的。在上学途中,她遇到了大人们都比较惧怕的大象群,但她没有慌张,而是用逆风而行的方法成功的躲避大象群,路途中饿了就找野果充饥。
8岁的莫斯卡家离学校有近10公里的路程,虽然离家较远,但因为家里不富裕,他只能当走读生,中午在学校没有吃的。早上喝点牛奶后他就和同伴走在上学路上了,因为步行时间较长,他和同伴常感到饥饿难忍。
为了补充体力,他和同伴经常绕道穿过恩图卡山谷,因为那里有个屠宰场,如果运气好的话他们就可以喝上动物血和吃上肉,但是穿越恩图卡山谷异常凶险,因为那里经常有花豹出没。上学对他来说,饥饿才是最难熬的。
岁的莱里昂卡家离学校很近,只有近1个小时的路程,早晨他喝点牛奶后就和2个同伴蹦蹦跳跳的去上学去了,在穿越大草原的路途中,他和他的同伴喜欢去追着角马和瞪羚跑,一路嬉戏到学校,完全忘了上学路上隐藏的危险。
这部记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朋友们的上学路太艰辛,有的小朋友为了上学甚至可能会付出生命为代价,但他们为了学习知识、改变命运,就算上学路再艰辛,他们也选择了坚持。
相对他们来说,我的上学路就太安逸了,家到学校步行也就10分钟左右的路程,早上一般都是爸爸开车送我,其他的时候都有家人接送,就算这样只有爸爸妈妈让我写的作业稍微多一点我就会生气、发脾气。
看完这部记录片我想我一定要珍惜现在安逸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纪录片瓷路观后感


《瓷路》是一部由张力导演的纪录片,该片共有6集,每集长50分钟,网友们对这部片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净瓶彩釉,勾画的是百年之前的文明;悠悠瓷路,传递的古老中国之强音。纪录片《瓷路》系列第六集《窑变》讲述了18世纪至当代中外陶瓷业发生的剧变,重现跨越海洋的瓷路文明,着眼史之变化,照亮未来之路。该纪录片整体风格淡雅恬静,以代表东方审美的瓷器为载体,在告诉观众古代瓷器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告诫我们:要想瓷窑欣欣向荣,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瓷之华贵,享誉世界;但是如果自闭院中,只会等来血腥盛宴。瓷之于中国,是5000年文明变迁的见证,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难舍难分,是可触摸的史书。该纪录片以瓷为本,讲述了许多中外文明与瓷发生的许多故事,在带领我们了解瓷文明的同时,也通过讲述清末窑之剧变,以史为鉴,揭露故步自封只会带来衰落与灭亡的主题。

该片整体以线性叙事为主,局部以空间板块叙事为主。线性叙事,将瓷器的历史变迁通过时间串联起来,展现了一个连贯的瓷器发展史;空间板块叙事,通过对比蒙太奇将三个不同国度、不同目标的人串联起来,影射出18世纪世界各地瓷器的发展情况。在巧合中体现不同,在不同中发现相同:同样是制瓷,清朝窑官朗廷极面对的是要制出康熙大帝喜爱的祭红,这不正反映康乾盛世瓷器的繁荣前景吗?同是制瓷,法国人殷弘绪的目的是研究出制作瓷器的配方,这不正揭示了欧洲社会制瓷业停滞不前的原因吗?同是制瓷,德国人波特格的目标是研制出欧洲本土的原创瓷器,()这不就侧面衬托出欧洲人对瓷器的狂热吗?当欧洲制瓷业迎头并进,而中国帝王却选择闭关锁国,此时,三条线发生分歧,而这,正酝酿着中国瓷窑即将发生的剧变。

该片画面整体风格精致,音乐轻快灵动以展示瓷器美时,也不失以庄严、激昂曲调来赋予历史厚重感。片中大量运用中外专家专访与历史文献资料,在提高叙述的说服力的同时,也赋予纪录片学术气质;大量的CG动画,以精致的构图生动地讲述历史事件,使观众身临其境;还原度极高的情景再现,在保留纪录片历史感的同时,也增强叙述的真实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解说词恢弘大气、厚重,符合该片的基本基调;最值一提的是用法语读殷弘绪书信的部分,既拉近了观众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也使观众更能融入当时的情景。

瓷器是中国的标志,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使者,它承载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民族精神,于漫漫瓷路中留下了无数中国记号,数千年来,瓷器一直焕发着绚丽的光彩,可是,进入19世纪,当世界的游戏规则改变,天朝上国不再是全世界的共识,中国,连带瓷器,成为列强的战利品,任人宰割。在经历复杂多变、五味杂陈的100年后,我们知道:纵使素胚上用釉彩绘制了多么富丽的牡丹花,在失控高温下,它还是会出现剧烈的窑变。只有于乱世中稳定火焰,平静中保持火焰,才能使国色天香,洗浴烈火后,涅盘重生!

陶器被青铜从礼器目录取代,因为青铜更明亮夺目;

东汉就有了瓷器,但是不上釉的瓷器有没有那么神奇漂亮,敲击也不是那么清脆如玉;

最早的油料是草木灰釉;

唐三彩是陶器,是殉葬品,属于釉下彩,所以看着漂亮。但是依然存在透水问题;

宋代因为不使用高岭土还没有大器型的瓷器;

元青花是外销用的,青花是承袭伊斯兰教的喜好制成的。真正的元朝政府喜欢卵白釉;

明朝青花依然是外销用途多于内销生活用途。明朝斗彩到是随着明中后期的腐化、奢靡越来越艳俗流行。

高岭土在明朝建国前后才开始大规模使用,有了高岭土才有了大器型的瓷器。

宋人喝茶规矩繁复,喜欢喝半熟的白色茶汤(此处记得不是特别清楚,可以再求证),目前日本查到承袭宋制,改进而来。

宋襄在《茶录》也有云茶色白宜黑盏

宋人喜欢兔毫盏喝茶,后来的曜变盏在日本更加盛行。

这次的《瓷路》依稀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拍的那部《china瓷》。如果说那部纪录片只是尝试着以商业国际化的角度来解读瓷器这件特殊的商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话,那么这部《瓷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看来,则显得目的性更强,气势也更为磅礴大气。这种大气,不仅在于它在时间广度上的跨越,更在于它看待瓷器的贸易,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产生的财富与贪婪,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视野。

整部纪录片,遵循时间的脉络,从远古时期开始说起,讲述了瓷器是如何一步一步从陶器演化而来的。从汉代的高光陶,到南北朝时的密色瓷,唐三彩,北宋五大名窑,元青花,明清的五彩瓷,追寻窑址的变迁,探寻他们曾经的辉煌与衰落。

其实上述所说的内容,很多纪录片或单独介绍过,或在拍断代史时也着重说过,这部片子我觉得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不再是其对这些为人所熟知的东西的刻画,而是它对此之外其他民窑的刻画。比如宋时非常流行的黑瓷的介绍,真的把这种黑色的器物拍的非常美。在光线的照耀下,隐约可以看见光在其中流转,就像它真的活过来了一样,让人无法忘记那种迷醉。

这部记录片中,除了对中国瓷器的介绍,也有很大篇幅介绍了日本和欧洲,因为对中国瓷器的迷醉,而不断尝试,想要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瓷器的实验。这也是非常大的一个看点。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之后,纪录片中越来越多的运用了对其制作过程的拍摄。这种细腻的描述手法非常吸引人,亲眼见证一件瓷器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就好像亲身参与了其中一样令人激动。

这部《瓷路》是获得了2014年纪录片奖的。确实,这两年中国拍摄的纪录片和中国其他方面一样在各方面慢慢追赶上了世界的脚步。尤其是他的配乐,气势庞大的交响乐,委婉叙事时的婉转轻柔,到出海贸易时的激情磅礴。真的非常切合画面表现的背景。

无论是大航海时代,抑或是之前的时代,中国的瓷器都作为一种昂贵的器物,在西方受到追捧。瓷器贸易在那个时代,即意味着财富。无论后世对于大航海的起因有多少争议,逐利是人类永远不变的追求。

因为,伴随它的不仅是光荣,还有梦想。

纪录片大国金路观后感6篇


大国金路是最近央视新出的纪录片,是彰显大国发展历程的纪录片,你的观后感是什么呢?下面的大国金路观后感精选一起看看吧!

01

黄金,无论是狗头金还是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金首饰,都是人见人爱。

五集纪录片《大国金路》,向观众展现了我国黄金行业从零开始,发展到连续11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金大国的全景图,也向观众讲述了从地质找矿到开采、选矿、冶炼及精炼等几十道工艺加工的黄金生产之路,这也代表了每个黄金人的奋斗历程。

黄金从粗放式生产到绿色矿山建设,以及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及智能化的新技术运用,60多年的黄金发展历程,焙烧、生物氧化等先进工艺让难选冶金矿不再难选难冶,储备金、首饰金、五九金、纳米金、航天金等黄金产业链的延伸,凝聚了几代黄金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也是国家技术创新,飞跃发展的历史见证。

随着《大国金路》最后一集《绿满金山》的播完,贵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在露天矿剥离表土覆盖废石(矿渣)堆场进行复垦、浮选尾矿的全尾砂充填井下采空区和利用细菌氧化液来治理炭浸尾矿,实现氰渣无害化。此外,贵州锦丰矿业还利用浮选尾矿中的碳酸盐,来中和细菌氧化酸性水以废治废,以节约石灰用量。

作为贵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的一员,笔者曾经见证过公司年产黄金近6吨的辉煌时刻,也继续延续着以废治废的理念。看完《绿满金山》后,忽然脑洞大开的想,如果剥离的表土用完了将怎么复垦?拆东墙补西墙的从别处拉土来复垦,这可不是绿色矿山的做法,片中泥浆库(浮选尾矿库)中的黄泥巴如果能长出绿植或者将其改良后用于复垦,那将来的浮选尾矿库和炭浸尾矿库的复垦将迎刃而解,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

大国金路,中国金梦;青水绿山,金山银山。让我们这些矿业从业人员感受到了自己的工作很重要,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多产金,为国出力。这是锦丰公司选厂经理杨超在节目播出后微信朋友圈中的感受,充分展现出了新时代黄金人的责任与担当。

02

8月6日至10日,五集专题纪录片《大国金路》在央视4套播出。纪录片分别从《功在千秋》《精诚所至》《富国为民》《大显身手》《绿满金山》五个方面诠释了中国黄金产业如何艰苦奋斗,锐意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取得黄金储备世界第五、黄金资源储量世界第二、黄金产量世界第一的传奇。

其中,第二集《精诚所至》,讲述了黄金产业在金矿品位低、难选冶矿藏量大的情况下,利用科技创新,依然书写了跌宕起伏、充满希望的采金故事。这一集在河南金源黄金矿业有限公司实地取景、采访拍摄得最多。从祁雨沟4号平硐矿石开采运输,到选矿厂破碎选矿,重砂浮选,摇床溜金。品位1克/吨,矿石难选冶,没能成为河南金源黄金开采路上的挡路石、拦路虎,金源人以团结拼搏的精神,寻求降本增效的手段、创新发展的理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定地走出了一条稳健的黄金发展之路。

纪录片中,高速列车核心的使用、航天业的发展无不让这神秘而独具魅力的黄金大显身手,成为富国为民的有用之材。

黄金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矿山环保成为重中之重。如何让黄金矿藏取自大自然,开采后回归大自然,不仅仅是黄金矿业造福子孙后代的目标,也是开采者开山寻宝的初心。矿山绿色发展,功在千秋,利在万世。尾砂胶结回流充填,尾矿覆土耕田种植,使得绿色发展正在成为河南金源的必由之路。绿满金山,是金源人已经实现了的最美的梦!

03

看《大国金路》,作为中国黄金第一个走出去项目的建设者、管理者,更应该努力实践、思考和有所作为。

凯奇-恰拉特公司库鲁-捷盖列克项目矿区全景。

观看着,思索着,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在年中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激情澎湃的话语不断的在脑海中环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进取心,以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品质,以干事创业、自我革新的激情,投身建设集团公司的伟大事业之中,书写集团公司的历史新篇章,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让中国黄金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充满自信和幸福感。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黄金迈出了走出去建设国际一流黄金矿业集团的步伐。吉尔吉斯凯奇-恰拉特封闭式股份公司库鲁-捷盖列克项目作为辐射中亚,推进中国黄金国际化的先锋,必须以国际化的思维,系统化的管理,开拓性的精神为集团公司国际化建设总结经验,积累成果,不断复制,站在产业的最高处、最前沿。

尾矿库全景。

合规合法,控制风险,建立符合当地法律和政策的风险管控机制,国际化和谐发展的保障。

人性出发,以人为本,建立培养和发展当地员工的用工本地化管理体制,国际化文化融合的基础。

流程管理,系统思考,建立权责清晰,每个员工都能自觉践行的制度体系,国际化结构建设的基因。

科技创新,技术领先,建立以新技术、新方法为突破的实践创新模式,国际化产业高效的动力。

安全环保,绿水青山,建立高标准、高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标准,国际化生态友好的口碑。

04

01

黄金,无论是狗头金还是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金首饰,都是人见人爱。

五集纪录片《大国金路》,向观众展现了我国黄金行业从零开始,发展到连续11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金大国的全景图,也向观众讲述了从地质找矿到开采、选矿、冶炼及精炼等几十道工艺加工的黄金生产之路,这也代表了每个黄金人的奋斗历程。

黄金从粗放式生产到绿色矿山建设,以及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及智能化的新技术运用,60多年的黄金发展历程,焙烧、生物氧化等先进工艺让难选冶金矿不再难选难冶,储备金、首饰金、五九金、纳米金、航天金等黄金产业链的延伸,凝聚了几代黄金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也是国家技术创新,飞跃发展的历史见证。

随着《大国金路》最后一集《绿满金山》的播完,贵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在露天矿剥离表土覆盖废石(矿渣)堆场进行复垦、浮选尾矿的全尾砂充填井下采空区和利用细菌氧化液来治理炭浸尾矿,实现氰渣无害化。此外,贵州锦丰矿业还利用浮选尾矿中的碳酸盐,来中和细菌氧化酸性水以废治废,以节约石灰用量。

作为贵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的一员,笔者曾经见证过公司年产黄金近6吨的辉煌时刻,也继续延续着以废治废的理念。看完《绿满金山》后,忽然脑洞大开的想,如果剥离的表土用完了将怎么复垦?拆东墙补西墙的从别处拉土来复垦,这可不是绿色矿山的做法,片中泥浆库(浮选尾矿库)中的黄泥巴如果能长出绿植或者将其改良后用于复垦,那将来的浮选尾矿库和炭浸尾矿库的复垦将迎刃而解,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

大国金路,中国金梦;青水绿山,金山银山。让我们这些矿业从业人员感受到了自己的工作很重要,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多产金,为国出力。这是锦丰公司选厂经理杨超在节目播出后微信朋友圈中的感受,充分展现出了新时代黄金人的责任与担当。

02

8月6日至10日,五集专题纪录片《大国金路》在央视4套播出。纪录片分别从《功在千秋》《精诚所至》《富国为民》《大显身手》《绿满金山》五个方面诠释了中国黄金产业如何艰苦奋斗,锐意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取得黄金储备世界第五、黄金资源储量世界第二、黄金产量世界第一的传奇。

其中,第二集《精诚所至》,讲述了黄金产业在金矿品位低、难选冶矿藏量大的情况下,利用科技创新,依然书写了跌宕起伏、充满希望的采金故事。这一集在河南金源黄金矿业有限公司实地取景、采访拍摄得最多。从祁雨沟4号平硐矿石开采运输,到选矿厂破碎选矿,重砂浮选,摇床溜金。品位1克/吨,矿石难选冶,没能成为河南金源黄金开采路上的挡路石、拦路虎,金源人以团结拼搏的精神,寻求降本增效的手段、创新发展的理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定地走出了一条稳健的黄金发展之路。

纪录片中,高速列车核心的使用、航天业的发展无不让这神秘而独具魅力的黄金大显身手,成为富国为民的有用之材。

黄金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矿山环保成为重中之重。如何让黄金矿藏取自大自然,开采后回归大自然,不仅仅是黄金矿业造福子孙后代的目标,也是开采者开山寻宝的初心。矿山绿色发展,功在千秋,利在万世。尾砂胶结回流充填,尾矿覆土耕田种植,使得绿色发展正在成为河南金源的必由之路。绿满金山,是金源人已经实现了的最美的梦!

03

看《大国金路》,作为中国黄金第一个走出去项目的建设者、管理者,更应该努力实践、思考和有所作为。

凯奇-恰拉特公司库鲁-捷盖列克项目矿区全景。

观看着,思索着,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在年中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激情澎湃的话语不断的在脑海中环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进取心,以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品质,以干事创业、自我革新的激情,投身建设集团公司的伟大事业之中,书写集团公司的历史新篇章,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让中国黄金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充满自信和幸福感。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黄金迈出了走出去建设国际一流黄金矿业集团的步伐。吉尔吉斯凯奇-恰拉特封闭式股份公司库鲁-捷盖列克项目作为辐射中亚,推进中国黄金国际化的先锋,必须以国际化的思维,系统化的管理,开拓性的精神为集团公司国际化建设总结经验,积累成果,不断复制,站在产业的最高处、最前沿。

尾矿库全景。

合规合法,控制风险,建立符合当地法律和政策的风险管控机制,国际化和谐发展的保障。

人性出发,以人为本,建立培养和发展当地员工的用工本地化管理体制,国际化文化融合的基础。

流程管理,系统思考,建立权责清晰,每个员工都能自觉践行的制度体系,国际化结构建设的基因。

科技创新,技术领先,建立以新技术、新方法为突破的实践创新模式,国际化产业高效的动力。

安全环保,绿水青山,建立高标准、高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标准,国际化生态友好的口碑。

04

近期,我观看了五集纪录片《大国金路》。这部纪录片是由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黄金交易所、世界黄金协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等单位协助拍摄完成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黄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自有记载以来它就伴随着人类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一句经典的阐述,它深刻揭示了黄金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金属的黄金,它特殊的品性,加之其稀少的天然属性,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并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迫切需要外汇引进技术,但当时国家的外汇储备并不乐观,所以黄金储备就起到了外汇储备的作用,用于引进设备,引进技术,黄金储备量的变化与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联系。

山东黄金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作为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员,最重要的任务是寻找金子。我们的岩芯库,收藏了自1996年至今,20多年的地质勘探成果,库存了整个胶东的529个钻孔,有35万枚岩芯,代表了1150多吨的黄金,其中西岭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前后持续了16年之久,是目前我们国家黄金行业最大的一个岩芯库。我们的队伍,掌握着一体式偏心楔等诸多核心技术,是一支找金矿经验丰富的队伍,更应当发挥优势,积极找金,为国家的后续发展提供坚强的黄金储备。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有幸成为地勘公司的一份子,应当借助公司为我们提供的良好发展平台,牢记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作风,刻苦磨炼自己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储备专业知识,为公司寻找金矿作出更多贡献。

05

万众期待,全球瞩目,一部关于共和国黄金发展之路的片子终于在8月6日上映了。

早早就买好冰镇西瓜、蒜蓉凤爪,搬了个马扎,在电视机候着。

为啥这么期待?

因为

它讲述黄金人自己的故事,

能看到黄金人熟悉的面孔,

最重要是,

能告诉你黄金行业发展多年鲜为人知的秘密。

说起我国的黄金历史,其实咱曾经是个多金的国家,历史上,汉朝的金子最多,特别是西汉,简直多的一塌糊涂。而这些黄金其实也构成了大汉王朝强盛和走出去的资本。

纪录片开头提及的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子就是一个佐证。记得当时也是托行业前辈们的福,跟随着成为首都博物馆第一批有幸目睹这批文物的人。

那叫一个亮瞎眼。

然而,伴随着朝代更迭、近代战乱,咱们金子越来越少。纪录片里重现了当年果名当败退台湾前将国家的黄金储备秘密运到台湾的那段历史。

共和国在诞生前夜被运走了家底,中央黄金储备为零,就在那一刻,也开启了我们漫漫的大国金路。

我中华大地,地大物博,没金子,咱就自己找呗,那时候,我们找金的目的很简单,当时还有没人民币国际化的远大理想,单纯是为了换外汇,换回外汇买设备买技术,用来建设社会主义。

所以,黄金行业的命运和共和国的建设与发展是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位黄金人,瞬间荣誉感、自豪感、使命感,有木有?

纪录片中,中国黄金()地质勘探的功勋人物陈毓川院士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同时也记录下了采金过程中令人感慨又感动的故事。

看下来,有几点感触。

第一,重金投入。

有多重?1986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不好意思暴露年龄了,不过也说明我和金子是有缘的嘛,如果能像贾宝玉那样,含一块金子出来,那就更成功了,嘻嘻),国家拿出一个亿的资金找金子,开启了为期5年的找金大会战。这是啥概念?我记事起,爷爷作为全家收入最高的人,一个月的工资是500多块,每年春节我能领到的压岁钱是20元,所以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足以见得找金在当时成了国家战略。另外就是重金奖励,找出一吨的黄金矿藏,给150万奖励啊。

第二,山东是个好地方,朴实好客还多金。

给国家前前后后贡献了4000多吨的金子,而且现在还在继续贡献着,招远这个地方好啊,金子多,樱桃也好吃,补充说明一下关于樱桃,纪录片里没有啊,哈哈。因为今年6月刚去过招远,正值樱桃丰收的季节,饱了口福。

第三,找金不易,采金更不易。

大国金路,要感谢那些默默奉献的采金人,为国增储,功在千秋,让我们这些后来者,能够在中国黄金市场里徜徉,遨游!

06

在没观看《大国金路》纪录片前,我天真地以为,每一座金矿开采出来的黄金,不需要任何工序加工,就能闪闪发光。看完纪录片后,我才认识到,黄金的开采并非易事,一颗小金粒儿需要从众多吨矿石中提炼出来,才能形成大家眼中那个金光灿灿的黄金。

在刚刚成为贵州金兴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员工的时候,看到电视栏目里讲述中国黄金生产的发展历程,我为自己成为采金人中的一员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改革开放40年来,采金人在国家财政、相关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下,不断专研创新黄金采矿工艺,解决了薄矿体、难选冶矿等一系列难题,更是创造了浅孔留矿、原矿焙烧等开采技术。

早在多年以前,贵州省兴仁县回龙镇发现了黄金矿源,可是情况并不乐观。这个黄金矿源有80%都是难选冶矿石,开采遭遇巨大挑战,开采工作不得不停止。直到难选冶矿石提炼技术的攻克,2003年,为了再次开发兴仁县境内的黄金资源,中国黄金集团科技有限公司与贵州省兴仁县黄金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贵州金兴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在长春黄金研究院原矿焙烧技术的支持下建成了沸腾焙烧炉,解决了难选冶矿开采难的难题,大大提升了矿石处理数量,提金效率由10%提升到80%以上。

采金人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攻坚克难,为黄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为解决我国黄金储备严重不足难题贡献了一份力量,为国家实现富强、民族实现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黄金的价值得以显现。金兴公司应用科技创新为我国黄金事业发展贡献了微薄之力,在开采难度系数大的情况下,依然创造出了可观的黄金产量。作为新一辈的采金人,我们怎样才能把这傲人的成绩延续下去,使得黄金开采事业更上一层楼,为社会、国家的发展作更多贡献呢?

一方面,我们要依托科技创新力量,不断革新采金工艺,立足科学发展,致力于从战略高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式改变;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响应号召,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为增添国家黄金储备再献一份力,在中国黄金事业发展的历程上留下属于我们采金人的脚印。

观纪录片《一带一路》感纪录片《一带一路》观后感


观纪录片《一带一路》感 纪录片《一带一路》观后感

为了解“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等方面带来的变化,和给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带来的机遇和前景,我观看了“一代一路”相关的纪录片。

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倡议。一个月后,习近平主席出席东南亚,在印度尼西亚的国会中发表重要演讲时,他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

在古代,“丝绸之路”便沿途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是在文化传播、知识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已经被开辟出来,丝绸沿着这条连接东方和西方的商道传入罗马,并渐渐流行于罗马上层社会,罗马人并因此知道了这个此前不为人所知的东方国度,他们给它取名为“赛里斯”,即丝绸之国。古希腊天文学家托米勒更测算出从欧洲横贯大西洋到亚洲的大致距离,这一测算促使哥伦布从西面展开驶向亚洲的远航。这条贯穿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在将丝绸、瓷器、铁器等商品输入西方的同时,也给中国到来亚麻、胡椒、香料、葡萄、石榴等物产。

放眼历史,最重要的在于着眼现实与未来。

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联系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创举。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曾说,这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一带一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将沿途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共赢。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国竭尽所能地帮助“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在促进了沿途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巨大飞跃,促使了一系列的大型公司的诞生。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作为“一带一路”所描绘的愿景之一:完善跨境基础设施这一公共产品的供给,已成为沿线国家的广泛共识。而跨境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很大程度地促进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而促进国家发展。

“我想坐着快速行驶的火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是吉尔吉斯斯坦少女卡米拉的心声。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她的梦想就会实现。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人员、商品、资金、信息等得以顺畅流动的物质载体,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共同需要。”“发中国家渴望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跨度、欧洲发达经济体在推动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的同时则希望畅通整个欧亚大陆的交通运输走廊。”

2014年荣膺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年度新闻图片奖的《信号》恰恰反映了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人们渴望沟通、渴望信号。

而“一带一路”战略使沿线各国间的合作更加紧密。绿色通道使农作物、水果的运输更加便捷,极大地提高了贸易交往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使各国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纪录片盲歌观后感3篇


《盲歌》这部纪录片就是盲人的生命之歌,是我们正在播放的,让我们看到民间艺术,是一部很感人的纪录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纪录片盲歌观后感精选3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一根鼓箸、一副竹板、一只盆鼓、一名盲艺人,演绎最原汁原味的永康腔调,这便是永康鼓词。

电影《盲歌》样片出稿,民间老艺人卢顶风先生用饱经沧桑的声音,原生态的永康话唱着鼓词,向众人展示了当代民间老艺人的生活状态,勾起了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也触动人好几代人的心弦。

卢顶风是一位盲眼老人,拄着导盲杖,背着盆鼓、竹板和鼓箸,唱了一辈子鼓词。影片的第一幕,便是卢顶风早晨洗漱,洗漱完摸着导盲杖出门。画面呈现出了最原生态的生活。而整部影片中,真实呈现卢顶风生活的画面并不少。如拄着导盲杖在路边行走,搭着同村人的肩膀出门等着,被交警扶着过马路,吃着简单的早餐,跟同是盲眼的妻子相互搀着每一个画面都可见盲对于一个人造成的生活不便,让人不由得生出恻隐之心。

盲歌之意,之一是因鼓词唱者之盲吧。我想。

而生活如此不便的盲眼艺人,对鼓词的坚守却是那么执着。影片有一个情节:卢顶风给佛事唱鼓词的时候,唱到声音嘶哑,却丝毫不肯停下,嘶哑的喉咙扯着沧桑的声音,一直唱到结束。这个画面感人至深,让我差点落泪。

盲歌不盲啊,盲眼艺人揣着对民间艺术的深情,心中敞亮啊!我想。

当我继续看下去,却发现我对这位民间老艺人执着的理解太浅薄了。影片中有一段情节,说到鼓词的后继者童跃明先生去找鼓词的录音带,专门录鼓词的胡康健告诉他:我现在都不想录了,来买录音带的人太少了,现在的人很少听鼓词了还有一段卢顶风接受采访的话:以前听鼓词的人多,永康大一点村庄我都去唱过了,最多的时候有两百多人听,我也是靠鼓词养活了三个孩子。现在听的人少了很多了,收入也没有以前多我突然意识到:鼓词这种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弱势。追溯鼓词的历史渊源,永康鼓词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是一种用永康方言单口说唱、一人多角的传统艺术。许多盲眼人因无法从事其他工作,便唱鼓词以谋生。他们走遍各个村庄,在黑暗中唱出了生活的光亮。鼓词,是他们的生命之光。鼓词声声,唱出了多少人的生活和记忆。而近几十年来,鼓词传人数量急剧减少,永康鼓词整体发展呈萎缩状态。曾经的鼓词,还很受欢迎,而现在,即便听鼓词的人很少,即便只是佛事需要,卢顶风还是唱到喉咙嘶哑不肯停息,这难道不是一种生活的无奈?

所谓盲歌,应该还是鼓词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被忽视而面临消逝的一种状态吧?我想。

这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在故乡前进的道路上会与我们渐行渐远吗?令人欣慰的是,曾经的文化记忆,还未完全消逝。在一代人的情感和诉求下,永康鼓词正慢慢被抢救,被重新拾起。

影片里的童跃明先生,正是一位同样执着与鼓词的艺人,他用他的力量,拉起了起鼓词那根慢慢垂下的弦。还有民间录音人胡康健先生,跟童跃明不期而遇后,一拍即合,一个录音,一个传唱,将鼓词的声音传入了许多人的耳中。

影片穿插了很多让人心头一热的画面:胡康健在堆满鼓词录音带的房间试听录音;童跃明在民间舞台上唱鼓词;民间自发地组织起永康鼓词学习班,一群人聚在一起认真地学着鼓词;学校的孩子,在童跃明的指导下敞开嗓子唱着古板敲起响堂堂,要唱陈亮状元郎

这些画面无疑是让人有些欣慰的,影片还谈到了永康鼓词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所谓盲歌,更是永康鼓词想要重新焕发生机的一种摸索,是我们对于这样珍贵的民间艺术的一种挽留吧。我想。

永康鼓词,是一代人的文化记忆,《盲歌》这部影片,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它的现状,它的焦虑,它的传承,以及它在永康这片土地上植入的深深的情感。

盲歌,声声入耳,声声触心。这是盲眼老艺人的生命之歌,更是我们对于永康鼓词的挽留之歌。我必须说,这是一个好素材,这是一部有情怀的影片。正如影片的宣传语不忍成碎片,捡起做文章,无论碎片怎么碎,影片有什么瑕疵,能捡起做了文章,便是一种无上光华。

篇二

一根鼓箸、一副竹板、一只盆鼓、一名盲艺人,演绎最原汁原味的永康腔调,这便是永康鼓词。

电影《盲歌》样片出稿,民间老艺人卢顶风先生用饱经沧桑的声音,原生态的永康话唱着鼓词,向众人展示了当代民间老艺人的生活状态,勾起了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也触动人好几代人的心弦。

卢顶风是一位盲眼老人,拄着导盲杖,背着盆鼓、竹板和鼓箸,唱了一辈子鼓词。影片的第一幕,便是卢顶风早晨洗漱,洗漱完摸着导盲杖出门。画面呈现出了最原生态的生活。而整部影片中,真实呈现卢顶风生活的画面并不少。如拄着导盲杖在路边行走,搭着同村人的肩膀出门等着,被交警扶着过马路,吃着简单的早餐,跟同是盲眼的妻子相互搀着每一个画面都可见盲对于一个人造成的生活不便,让人不由得生出恻隐之心。

盲歌之意,之一是因鼓词唱者之盲吧。我想。

而生活如此不便的盲眼艺人,对鼓词的坚守却是那么执着。影片有一个情节:卢顶风给佛事唱鼓词的时候,唱到声音嘶哑,却丝毫不肯停下,嘶哑的喉咙扯着沧桑的声音,一直唱到结束。这个画面感人至深,让我差点落泪。

盲歌不盲啊,盲眼艺人揣着对民间艺术的深情,心中敞亮啊!我想。

当我继续看下去,却发现我对这位民间老艺人执着的理解太浅薄了。影片中有一段情节,说到鼓词的后继者童跃明先生去找鼓词的录音带,专门录鼓词的胡康健告诉他:我现在都不想录了,来买录音带的人太少了,现在的人很少听鼓词了还有一段卢顶风接受采访的话:以前听鼓词的人多,永康大一点村庄我都去唱过了,最多的时候有两百多人听,我也是靠鼓词养活了三个孩子。现在听的人少了很多了,收入也没有以前多我突然意识到:鼓词这种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弱势。追溯鼓词的历史渊源,永康鼓词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是一种用永康方言单口说唱、一人多角的传统艺术。许多盲眼人因无法从事其他工作,便唱鼓词以谋生。他们走遍各个村庄,在黑暗中唱出了生活的光亮。鼓词,是他们的生命之光。鼓词声声,唱出了多少人的生活和记忆。而近几十年来,鼓词传人数量急剧减少,永康鼓词整体发展呈萎缩状态。曾经的鼓词,还很受欢迎,而现在,即便听鼓词的人很少,即便只是佛事需要,卢顶风还是唱到喉咙嘶哑不肯停息,这难道不是一种生活的无奈?

所谓盲歌,应该还是鼓词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被忽视而面临消逝的一种状态吧?我想。

这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在故乡前进的道路上会与我们渐行渐远吗?令人欣慰的是,曾经的文化记忆,还未完全消逝。在一代人的情感和诉求下,永康鼓词正慢慢被抢救,被重新拾起。

影片里的童跃明先生,正是一位同样执着与鼓词的艺人,他用他的力量,拉起了起鼓词那根慢慢垂下的弦。还有民间录音人胡康健先生,跟童跃明不期而遇后,一拍即合,一个录音,一个传唱,将鼓词的声音传入了许多人的耳中。

影片穿插了很多让人心头一热的画面:胡康健在堆满鼓词录音带的房间试听录音;童跃明在民间舞台上唱鼓词;民间自发地组织起永康鼓词学习班,一群人聚在一起认真地学着鼓词;学校的孩子,在童跃明的指导下敞开嗓子唱着古板敲起响堂堂,要唱陈亮状元郎

这些画面无疑是让人有些欣慰的,影片还谈到了永康鼓词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所谓盲歌,更是永康鼓词想要重新焕发生机的一种摸索,是我们对于这样珍贵的民间艺术的一种挽留吧。我想。

永康鼓词,是一代人的文化记忆,《盲歌》这部影片,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它的现状,它的焦虑,它的传承,以及它在永康这片土地上植入的深深的情感。

盲歌,声声入耳,声声触心。这是盲眼老艺人的生命之歌,更是我们对于永康鼓词的挽留之歌。我必须说,这是一个好素材,这是一部有情怀的影片。正如影片的宣传语不忍成碎片,捡起做文章,无论碎片怎么碎,影片有什么瑕疵,能捡起做了文章,便是一种无上光华。

篇三

盲人用鼓词作为民间艺术的名歌,在不同的场合卖艺求生。是典型的纪录片,记录鼓词艺人卢顶风老师生存的状态和现在传承作一些记录。

影片整个结构及里面窜插的故事感人、感动、温暖人间。

对我触动最大的几个点分享一下:

第一卖艺唱鼓词,让我想起小时候晚上盲人先生在村里的路灯下唱鼓词的另一画面,鼓词艺人唱的是当代国家和民族文化,例如:共产党好,毛主席好,如何解放新中国,还有当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故事形式用鼓词唱出来。

在60、70年代农村里也没有电视,也没有什么文艺晚会,农村人可以说除了田里干活就是家里养猪,照顾孩子,都是为了生存而生存。鼓词是农村人唯一的文艺节目。

第二、影片里的卢老师在祠庙里做佛事,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家家户户好收成,祈愿东家西家全家老小身体健康,孩子读书考状元等等的祷词。连唱三天三夜声音都沙哑了还在唱,真正体现了鼓词艺人用心及负责任的态度。也呈现了当时农村人没有文化的现象。以及对鼓词艺人的尊敬和信任!

第三、盲人走路,手里拿着一根引路棒,一下子碰到停着汽车,路边警察叔叔拉着盲人绕道而行。一下子引路棒碰到母狗,母狗不仅没发怒,而是带着小狗让路。这种引路、让路的情景让人深深折服,虽然卢老师三岁失明后来学鼓词行艺,在生活中遇到太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人间还是如此珍贵的存在,故事的情节体现的淋漓尽致的爱心和感动。

第四、鼓词后时代传承人童跃明在永二中教学生唱鼓词,宣传当时社会现象,宣传国家大事,传承永康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后来影片里的童跃明老师去农贸市场买磁带,看到原摊位改行,问摊主:那个胡康建卖鼓词兹带在哪?回答是:我就是。说现在很少人买了,改行了。你要帮你录一些。看到童跃明失落后的感动,以及为鼓词传承的精神感到欣慰!

时代在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文化娱乐场所越来越发达,鼓词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对永康本土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传承意义。

影片记录的是一部分代表作品,有鼓词艺人卖艺生存的现状,盲人生活不便带来的困扰!后人学鼓词的快乐场景!

影片的内容让后人有着一种传承的意义,第一:鼓词的曲调和歌词象征着古典艺术的魅力。第二:盲人求生的努力让正常人更有动力为自己改变命运而选择不放弃,更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等等。

最新! 纪录片观后感合集(3篇)


纪录片观后感【篇一】

在上个星期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纪录片,主要讲的是一些高级技术工人的高超技艺。其中讲述的人物有高凤林--火箭心脏的焊接人,胡双钱--金属雕花师等,通过讲述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及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无不启发着我们鼓励着我们。

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焊接高级技师,在中国航天事业中,53岁的高凤林是火箭焊接发动机第一人,长征五号等火箭发动机喷管,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等,都是高凤林焊接的成就。高凤林的高超技术,让我们由衷的敬佩。

胡双钱是许多技术工人的一个,也是拥有高超技术的技术工人。虽然至今他都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为国家做贡献。一个0.4毫米相当于人类发丝直径的零件,本来需要精密的仪器才能完成,但是胡双钱仅仅只用自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床,并且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完成了这个精密的零件。

胡双钱也是非常乐于助人,如果同事有不明白的地方或困难他都会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急需生产一个特殊的零件,从原厂配调需要几天时间,但由于时间紧迫,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胡双钱并没有推脱,而是果断的答应了下来,并且完美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在节目中胡双钱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但胡双钱却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从中可以看出胡双钱对工作的认真,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做到认真,有目标,有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就注定会有一番非凡的成就。

高凤林和胡双钱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和成就鼓励和启发了我们,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纪录片观后感【篇二】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我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在我成绩不如意时,他们并不会选择给我安慰与鼓励。反之,斥责、脸色、冷战,这让我曾经许多次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梦,于是我坚持。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尽量温和。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许你有自己的思维与梦,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然而你却决不能让你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纪录片观后感【篇三】

冲天,什么冲天?飞机、豪气、青春、国家要冲天。冲破那战争的重重雾霭,只为见到家国复兴那一轮明日。

从这拍摄手法来看,由史诗照片,纪录片,动画片,旁边等等组成。动画片的加入非常的有新意。使得影片平滑。给予人们想象提供了平台和依托。毕竟我们没见过空战场面,更不能揣摩飞行员的心里。动画片+旁白,使人舒服而又适宜的。

飞行员,是高大上的,对我们来说。健康的健美的外形,优沃的收入,无一不是吸引人的。如片尾一位抗日飞行员的女朋友说的那样:“我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却没有死亡的幽谷。”而飞机那窄窄的舱室不就是飞行员们的幽谷么?是别人的也是自己的。

从抗日空战一隅可见,我们的中国为抗日贡献了大批的年轻人,一批一批的。他们不恐惧的么?有一位说过“我们在远离极远的天空中我们的痛苦和喜悦只有我们自己孤单的享受。同时在痛苦的事向我们围攻时,不容许我们去回忆和思索任何一件事”包括死亡和恐惧。也许有的,那也许在无数个零星的夜中的,那是怎样的煎熬,和怎样的男子汉呀。

他们是英勇的,他们击落的、击毁的1200多架敌机与自生近1000架飞机的损毁便是他们的丰碑。他们是机敏的,有周志开以一敌八,带走三架敌机而自己未亡的战绩。这大概也是中国精神的一隅吧。

观后感《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翻山涉水上学路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