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小别离小说读后感800字

小别离小说读后感800字

小别离观后感:孩子的教育。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别离观后感:孩子的教育”,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小别离》这部电视由汪俊执导,是一部都市家庭情感剧,有黄磊、海清等主演,这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电视剧,反映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教育孩子是一件有困难的事,如何沟通是门学问。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别离观后感:孩子的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唯分数论在这部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中考是学生的学生生活中的第一大关,中考重点高中高考名牌大学锦绣前程,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按照这个思想来安排自己子女的未来规划。在这个大的趋势下,孩子在学校学习之余还要上各种的补习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以免自己孩子落于人后。所有的爱好兴趣,对不起,请退让给分数。

这样的事让我有很多想法,我有孩子后,我会怎么办?我会不会像大多数的中国的家长一样,报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殷切希望,对自己的孩子严厉要求,对着我的孩子说,你必须给我考到多少分,否则就是不孝()。我对自己的回答是,不,不会,我不会这样要求孩子,对孩子有这样苛刻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能够获得多么高的分数,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对获得知识之后的喜悦。我认为我的孩子,不需要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我想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培养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多种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学习。

这一点可能是我感触最为深刻的,现实中其实有好多的父母,总是一厢情愿的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想法,灌输自己理念,让孩子围绕的你的意愿去发展。在这一点上,我很庆幸自己的父母没有这样做,我的父母在我自己人生重要的选择上没有过多的干预,基本都是按照我的想法,很少把我的想法给扼杀。即使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不尽如意,可能会让我走很多的弯路,但是我始终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我的想法,我有孩子我会怎么办?我想,我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首先我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我的孩子,其次我会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我会将每种选择的利弊分析给我的孩子,让他自己判断,即使他的选择在我看来可能会撞到头破血流,我不会给他说看看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会选择让他碰壁之后继续选择。有时,父母的说教远不如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一次来的重要。

电视剧里边还有一首诗对我感受最深: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朵朵和他妈妈争吵的情景,我泪流满面,让我想到我在青春期跟父母争吵时的情形,我认为孩子在青春期时期的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孩子在青春期心理方面的成长,对于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判断。

我认为这个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沟通交流是有效的解决这种争吵问题,妹妹今年10岁,马上到青春期的年龄。所以我也在思考,怎么能让妹妹平稳的度过这个年龄,说是沟通理解,怎么样才能有效的沟通理解,各自诉说苦衷?但往往是家长处于道德上风,家长们往往觉得我生了你,你就应该听我的,这个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电视剧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我们在此模拟这个场景: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孩子:

我认为孩子和妈妈吵架的几率比较大,所以我们在此假设孩子和妈妈吵架,吵架吵得很凶,各回各屋,此时爸爸的重要性就变得尤为重要,此时爸爸可能很大程度的偏向于孩子,觉得孩子还小,觉得妈妈应该体谅孩子,说着妈妈的坏话,以此来安慰孩子。完蛋,彻底完蛋。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方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偏不倚,两方安慰,先是安慰,然后说对对方的伤害,最后让孩子先主动的道歉。完美。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小别离观后感


小别离观后感(一):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

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想说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孩子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射和焦虑。

最近《小别离》的热播,通过现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我从这部电视剧里看到孩子对父母的爱,让父母懂得给孩子自己选择生命的权利,别把他们一味地当孩子,多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需要,给他们爱和自由,让孩子自然成长。

方朵朵是方圆和董文杰的女儿,出生在一个精英家庭,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不上不下,中等水平,有一个爱好是写网络小说,是网红朵教主。

父母的愿望是让她考上重点高中,为此几乎停止了她所有的课外活动。考试成绩差零点五分,也不能去她梦想的古北水镇玩。即使孩子有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为了讨妈妈欢心,怕妈妈失望,唯有硬着头皮痛苦地煎熬。每次考完试都小心翼翼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生怕妈妈不高兴,因心理压力太大以至于得了考试焦虑症。孩子的痛苦父母看在心里也因此有了送孩子出国的念头,给孩子快乐。

当父母在国内读重点高中还是出国的抉择争吵时,方朵朵站出来勇敢地告诉父母的真实想法:她要为自己的人生做一次选择,选择出国,哪怕这个决定是错的,她愿意承担。从小穿什么衣服,读什么书,和什么交朋友,大小事都是由父母决定,她今天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希望父母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

再说说张小宇,典型的富二代,爸爸张亮忠是地产公司的大BOSS,妈妈去世得早,有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后妈姐姐。从小叛逆,但是孩子聪明个性明显,架子鼓打得不错,常常和老爸干仗,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内心是那么爱他的家人,得知后妈姐姐得了产后抑郁症,自己主动和老爸商量毅然决定提前出国。他知道这些事情和他有关,他想给后妈一个安静的空间,让她早日康复,想为爸爸省心,不愿看到小弟弟像自己那么小就成为没妈的孩子。自己把机票提前改了,拉着行李箱悄悄到了机场,才给爸爸打电话,因为他不想看到别离时难舍的情景。

看到这些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爱父母的心。

我们通常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再随我们所愿,不再听话而伤心难过,不知所措,但是我们是否倾听过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感受过他们只不过是用他们的方式在表达着对我们深深地爱。

此岸去彼岸,去留都是爱!

小别离观后感(二):嗯,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生活

然爸

我,可能真的是有点老了,每天晚上都要听着单田方的评书入眠,而且翻来覆去就是《白眉大侠》和《三侠五义》;每天下班路上一定要听104.6的《每日相声》,只是在广告时间又转到106.8的《笑一笑十年少》;每天刷碗的时候一定要听赵本山的小品,偶尔也会听《老梁故事会》。这种节奏性很强的生活我觉得自己很有规律,平时喜欢读几本书,而且最近迷上了电视剧。今年一共追了三部剧,寒假的追的《乡村爱情8》,前不久把《爱上男保姆》看得不亦乎,最近这部电视剧叫《小别离》。

故事梗概

电视剧是以一个叫方朵朵的小女孩展开的,同时还有另外两个同龄孩子的家庭为中心展开的,其实涉及的中心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电视剧讲述了中国孩子所面临的升学压力,以及当前家庭教育中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之所以喜欢看,主要是因为家庭年龄段与我们相符,家长也同是70后,三个家庭的结构一个是普通家庭,一个是白领家庭,一个是富裕家庭,代表的层次选的也比较好。故事的核心则是围绕孩子因为面临升学压力,而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也许这是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家长所被逼无奈的现实环境,因为孩子离开了温暖的父母怀抱,所以这是叫《小别离》的主要原因吧。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三个家庭虽然经济条件各有不同,但夫妻之间的关系非常阳光。就是平凡生活的阳光写照,让我们看到平淡生活的幸福乐趣。特别是夫妻之间的斗智斗勇,与我们的平时生活非常的相像。每天总要回答妻子无数个提问,接受无数个任务,面临无数个考验,解决无数个难题,还要还以无尽的牵挂。看过之后,我明白一件事,原来这么多人与我一样,经受着家庭生活的奔波,享受着家人带给我的独特享受。

我们的教育充满希望

70后的父母们,大多数只生一个孩子,我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着孩子。教育方向到底是不是正确,孩子是我们唯一的试验品,甚至于我们无法允许我们出错。也许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原因,我们倾注了全部心血来爱孩子,孩子才会变得最为可爱。方朵朵爱好写作,小宇爱好打鼓,琴琴则是个学霸,这是孩子自己性格爱好的使然,正是因为方朵朵的写作特长,小宇的音乐特长,顺利的得到了美国高中的录取,这印证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才是真正学习的动力。也告诉我们,对孩子未来的目标,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我们在给予孩子的时候,应该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哪怕我们给予的是爱。从这些特征来看,我们一般家庭都能做得到,这说明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总体方向是正确的。

我们的孩子机灵精怪

通过故事的开展,从第三人称的视角给我们展示了孩子们不被大人了解的另一面,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孩子正在慢慢长大。我们所看到的除了分数就是成绩,孩子身上的优点正在被家长选择性的忽视。比如朵朵在网上已经被称为"朵教主",就连出版社的主编都是她的粉丝;小宇是非好棒的鼓手,就连TF组合也为之折服;琴琴是安静孝顺的好孩子,同样为父母之间的争吵所担忧。在面对困难,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给琴琴出了"苦肉计"的好主意;面对家庭矛盾,小宇选择改签想为父亲分忧;面对人生朵朵毅然为自己做了一次决择。之前我们在为孩子无私的付出,孩子们用自己的成长作为回报,真的是喜欢这群机灵古怪的小家伙。

爱是最好的教育

采访的黄磊的时候,他谈到了一些育儿经验,网上有这篇采访文字,我从头看到尾,我看到了一句与我观点十分一致的话,那就是——"父母恩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从广义上说,父母也是人生大舞台之中的一个角色,如果能演好一生真是不容易。最好的做法就是本色出演,这样才不会觉得疲惫。甘愿做一个普通人,能够做一个小角色,做好一个小助手,这是我们最平和的心态,夫妻之间本来就是因爱而聚,那就恩爱好了,这种家庭的恩爱可以由陌生人变成亲人,也能够让男孩子变成男子汉,只有在这种爱的沃土之上才能生出茁壮的生命。如果为人父母的我们要给孩子作出榜样和表率的话,那么爱出一个样子,这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也是在孩子教育中所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

陪着一起哭,一起笑,然后说:"嗯,这还就是我们的生活!"

小别离观后感(三)

夏蝉

其实看到这部剧的时候,我是被剧的名字所吸引。小别离,人生何处无别离。小问题,引发大型的思考,这部剧,我相信,很多人应该都跟我有此共鸣。

-------------夏蝉

偶然,打开腾讯视频,看到了这部剧,最初,是被剧名跟热搜吸引了,便好奇心作祟看了下去,第一天,开始认真地观看。

该剧主要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留学现象的问题,真实反映出当今社会留学现状越来越低龄化的问题, 具有开创性意义。

我大概梳理一下,这部剧讲的其实就是三个家庭三个孩子类型,一种是海清黄磊坚持不出国但是唯分数唯重点论;第二种是成绩太好,不出国深造感觉太过惋惜;第三种是成绩不太理想,要丢到国外去历练。基本这三种类型囊括了一个问题,也是中国普遍教育的一个理念,到底,要不要去留学?

所谓的"小别离",其实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离别,这部剧的宣传语很打动世人: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圆,唯独父母的爱指向离别。因为孩子总有一天都要长大,他们迟早有一天要和我们告别,就像当初的我们,背上行囊跟父母告别一样。

这部剧里的海清和黄磊应设的年代应该是70后或者80后。然而,作为一个95后,我深知,不久的以后,我也会结婚有自己的孩子,我边看剧边想,若此后,自己的孩子,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小别离》就是一场非常真实不掺水分的预演。

以一个95后的身份来看着,我看这部剧,最直观的感受是,代入感很强,剧里涉及的现代教育所存在的教育问题比如考试排名能否进重点高中,父母偷窥隐私、追星、看不入流的课外小说,早恋等问题,所有的这些,我都经历过。当时的我,也曾经怨恨过父母,都是一些不想回忆的痛。海清的那句咆哮句,我相信是所有的人都经历过的烙印:"今天你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了!"多么熟悉的耳语句,犹如昨日,历历在目。

但中国的教育,在学校,经搁几代人的教育,都是如此传承下来的,即使经历过这些阵痛的70后、80后,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父母,似乎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去转换。还是要照样搬给下一代,直到现在为止,我有时候还觉得母亲有强迫症,她发脾气的时候,会咆哮,甚至觉得她的更年期还没过去。

唯分数论的教育矛盾在中国普遍的家庭愈加变本加利。我叔叔家的妹妹在一所县城的重点中学读书,平时我叔叔婶婶对她就太过严厉苛刻,稍稍一表现差点或者成绩不好,回到家便是一顿暴打,我就看不不下去,有时候会跟叔叔说上两句,但是毕竟不是自己亲生妹妹,顶多也就是一个侄女的发言,人家也无权听从。他不会说去好好的跟孩子聊聊,不会去问孩子最近的表现,她的教育方式就是打。到现在,我的叔叔暑假给我妹妹报了各种的补习培训班,也不问妹妹喜不喜欢学,就硬逼着她去。表现不好,对不起,人家也不要。我看这部剧时候的心情是来回切换得,因为我也曾经叛逆过,因为我现在大学马上快毕业了。

背负学业压力的孩子们在自己和子女的角色间徘徊,思考着学习究竟为了什么、未来究竟在哪里。人到中年的父母们也经历着观念和态度的蜕变,最终他们明白,陪孩子一起勇敢面对成长,才是撑起每个小家庭的大信念。"爱"是出发点,也是源动力。纷繁现实,无论多少烦扰也比不过真爱无敌,只因它不畏别离。成长路上的悲欢和蜕变都值得耐心等待,此岸,彼岸,都是爱;现在,将来,都要勇敢。

《爱别离》观后感


《爱别离》观后感

文/木易孝敦

《爱别离》是一部疗伤爱情电影,而其中用来疗伤的并不是他物,而是美好,有美好的景色,也有美好的向往,这些美好可以让人对爱充满憧憬,能够让人找回久违的热恋,也能够让人忘掉伤感的过去,欣喜的接受全新的未来。影片采用三段式结构,情节上相互独立,相互之间却又隐含着联系,当三段感情都在台北、成都和九寨悄然发生时,观众的眼睛跟随这镜头欣赏着沿路的风景,而内心随着剧情的发展渐渐的审视当下的自己。

还未开始的台北,小萌作为交换生来台湾学习一年,今天是她在台北的最后一天,她跟男友的爱情注定不能如愿,而篮球社的死党小四却在这最后的24小时经历着内心的挣扎。表白或者不表白,示爱或者不示爱,在小四的心理纠结了24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四终究还是没能将这份爱说出口。小萌将自己的爱留在美丽的台北,悲伤的情人桥,街头巷尾,电动游戏厅,阳明山上的一轮升起的朝阳不知要多久之后小萌会再回到台北,可是这里曾经留下了她的爱情。而对于小四,他未说出口的爱,并不是因为他懦弱,而是因为他知道,他和她的美要走到成都去领略,于是,镜头来到了天气有些阴沉的成都。

阴沉的不仅是天气,还有即将要离婚的明星夫妻谢小佳和李小刚,他们相恋四年,结婚两年,当相互之间的缺点都暴露无遗时,双方选择了离婚。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作为歌手的小佳却接到一个电话,网络点击率极高的综艺节目《黄金夫妻档》邀请他们参加并面对镜头诉说两个人的恩爱故事。当做离婚前的最后一次妥协,小刚答应陪同前往。在节目的现场,两个人先是佯装恩爱到相互揭短,再到回忆起曾经恩爱的点点滴滴。他们一起回忆起了拍结婚照的九寨,在那里仿佛才有恋爱的感觉。于是他们决定前往寻找爱情,在他们出发之前,无意中为从台北前来成都的小四指路,尽管只是擦街而过的陌路人,可是简单一个手势,却将台北和成都两个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四来到成都寻找爱,小刚跟小佳准备去往九寨寻找爱。

台湾女孩思雨独自一人来到了四川九寨旅游,藏族导游多吉接待了她,思雨一直忘不了她死去的男友,对男友的思念让她一直活在痛苦中,她认为九寨的旖旎风光能帮助她走出伤感。然而,她却依旧在做噩梦,面对多吉的帮助她有些无动于衷,一个人闲逛的时候她遇到了第二次来九寨旅游的小佳夫妇。小佳夫妇请求思雨帮他们拍照片,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轻柔的道谢,思雨看着恩爱的两个人离去的背影。多吉在九寨因为九寨就是他的家,那么对于思雨来说,她的爱情丢在台北,她是否也应该回到台北开始全新的生活。

用一种美换一种爱,小萌用台北的美留住她曾经的爱;小四用成都的美寻找他憧憬的爱;小佳夫妇用九寨的美追溯他们过去的爱;思雨或者要回到台北忘掉痛楚的爱,开始一段全新的未来。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合集


栏目特意为你整理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究竟怎样才能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观后感可以是因观看影片而激发的一些决心和理想,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1

爱的奇迹

我从不相信这世上有奇迹,所谓的奇迹只不过是人们对不解真相的事物的一种称谓而已。这种真相背后隐藏了多少自然的累积和人为的付出,常人是难以想象更难以企及的,遂谓之“奇迹”或“传奇”。

前段热映《奇迹男孩》的故事,近期胡玮炜套现15亿的传奇,霍金的生命与科学神话,无一不是奇迹,无一不透漏出对生命与梦想的狂热。而克拉克学校的缔造者也正是用一种近乎狂热的爱创造出了这个奇迹。初看书名,我并不期待能从中获取什么起死回生的妙方,我只是想了解奇迹缔造者背后的故事,如果能从中得到些许启示也不枉此读了。

或许是国情和文化的差异,书中提到的很多做法即便是我国一线大城市也难以做到,比如带学生环球旅行,房间改造计划,主题日活动,对家长的一些要求等等。也有一些虽不能模仿但可以在有限条件下变通思路的做法值得学习。纵观奇迹背后的所有做法,都有一个字支撑,那就是“爱”。这种爱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是因为它超乎寻常,超越纯功利,爱促生了热情,智慧与创意。

罗恩•克拉克学校在美国尚且难以复制,只能复制它的理念模式,更何况在我们这个被层层枷锁套牢的教育环境中呢?给教育者适度的舒展拳脚的空间,他们才可能有更大的热情,即便这种热情不足以创造奇迹,也能稍微突破现状。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沟通的智慧,所有的技巧都抵不过一个“诚”字。坦诚对人,真诚做事,结果都不会太糟糕。罗恩•克拉克对银行职员的做法尤为让人钦佩,既教会了孩子们感恩,也表示出了自己的诚意。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可能会产生出其不意的结果。所以不要轻视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也不要吝啬一个微笑或举手之劳。

奇迹难创,但可以行走在奇迹经过之路上,谁能说没有收获呢?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2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少年只有一次,而错过了这个时期的适时教育,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来说,有时可能是一生的遗憾。

读了《教育孩子,就是投资自己的后半生》后,更让我认识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缓,也更感觉到孩子成长和教育,家长必须多多关注和参与,不断的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教育孩子,就是投资自己的后半生。作为家长,更明确现在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孩子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更加优秀;现在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可能更加从容;现在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可能更加幸福。

读了《教育孩子,就是投资自己的后半生》,有几点感触和反思:

1、家长的高质量陪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这种陪伴,不是敷衍的低效的陪伴,而是通过陪伴,让彼此能拥有一种快乐和满足,对孩子来说,至少让她感觉到父母的陪伴,使她的身心有一种归宿或放松。

有一段时间,我和孩子爸爸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里总以为孩子上小学了,慢慢长大了,不用家长多么的陪着了,家长忙点,不会影响孩子。后来听孩子同学说,孩子有几天,比较沉闷,在学校经常一个人望着窗外发呆。一天晚上,11点多了,我忙完了,她还没有睡着,说就想让我-陪陪她。我忽然感觉到自己的失职,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在陪着的过程中,又了解到孩子心中的烦恼。我们及时沟通,及时为孩子疏解心中的苦闷,孩子的状态逐渐好转了。性格又慢慢的开朗了很多。

作为家长,我们深知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与孩子的陪伴中,我们的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让孩子在与我们的生活中感受到一种愉悦和快乐。这样,可以说我们的家庭教育成功了一半。

家长的陪伴,不仅仅是给予孩子一种时间上的需求,更多的是在陪伴的过程中,和孩子进行沟通,与孩子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

2、家长充分的信任

信任,对孩子来说很重要。而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更是影响着亲子之间的关系。父母信任孩子,孩子才会更加自信。

现在看八个月的宝宝时,就感触很深。她先是尝试爬行,多次的试行,多次的努力,终于爬出第一步的时候,回头先看看妈妈或爸爸,当给予她一个大拇指时,她会继续努力爬行,再次探索新的尝试。

很多时候,孩子每取得一个进步,都会以一种欣喜的眼神看着父母,父母以鼓励的微笑给予孩子时,孩子便会心领神会的继续探索新的进步。如此,孩子认为这是父母给予自己的最大的信任,我会以更加努力的方式迎接新的挑战。

3、家长充足的耐心

耐心,需要家长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给予孩子充足的耐心。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加速,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快节奏,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加剧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紧迫感。我作为家长,也不例外。特别是孩子在不懂的问题上,缺乏必要的耐心,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更不能集中,心里有种惧怕困难难题的情况。

孩子,因为不会,所以上学学习。对于家长,面对孩子不会的问题,要拿出100%的耐心给予孩子讲解,同时允许孩子试错。作文只有在试错的过程中,孩子才能清晰的了解自己哪方面缺乏、哪方面不足。家长的耐心,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然,对孩子的打击或心里创伤可能很大。回想起自己,觉得需要继续成长。情绪还需要继续控制,给孩子一个轻松和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育孩子,就是投资自己的后半生。这直接关系到日后孩子的幸福指数,更直接关系到自己后半生的幸福指数。孩子幸福了,作为爸爸妈妈,也会享受天伦之乐。因此,家庭教育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不断的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不断的反思,引领孩子更好发展。

教育孩子,就是投资自己的后半生。让我们共同努力!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3

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边受到任何伤害,所以说,我经常告戒自己的孩子当同学中有人需要帮助时,你要伸出援助之手,男孩子要学会宽容别人,不要计较一些小事,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爱护,努力培养孩子的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孩子总有这样的思想,他认为学习好的同学总是学习好的,刚开始这一直就是他的想法。我就给他举例子让他信服,鼓励他学习,让他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用积极的心态去思考问题。

孩子一天天长大,问题也越来越多,家长就免不了要批评,首先,要尊重孩子。不要不分场合地批评,孩子大了,都有自尊心,批评尽量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为孩子改正错误打好基础;其次,要心平气和,用语恰当。犯了错误的孩子,一定要心平气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千万不要以气势压人,在语言的运用上要讲究技巧,不可过于苛刻,应严爱并重,不可罗嗦,应有针对性,符合孩子的实际,说得有理,精要,有新意;再次,要方法得当。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如果方法不对,往往会事与愿违,因此必须讲究批评孩子的方法。可以结合孩子读过的故事和学过的课文等进行循循善诱的说教,甚至可以采取暂时搁置,给孩子留出自省空间,然后予以点拨的方法。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4

这两天有时间读了《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这本书,感慨颇深。不知道你是怎么认为的,我以前一直以为名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问题,但后来我渐渐发现,所谓名人大智者不在少数,那为何给我们留下名人孩子骄横跋扈的一面,只怪媒体的报道太负面,为了追求眼球,给我们见到现实是有限的,而实际上名人的孩子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优秀的资源,耳濡目染的良好环境,比平常人多得多的不公平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名人孩子的眼界比我们自小就宽广许多,这使得他们可以做到我们所不及的事情,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有利自然有弊,自小锦衣玉食的生活使他们很难理解人间疾苦,总是充满爱心,看到普通百姓,底层人民,残酷的社会是受局限的。他们或许不必太过努力,父母们这一代辛苦换来的就是他们的自由,去做想做的事,给他们机会,给他们资本,让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但也要他们受到打击,等孩子长大,让他走出去,让他们自己闯荡,毕竟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去创造。

爸爸去哪儿中的石头的爸爸为了扳回儿子叛逆跋扈,推掉所有的工作,把妻子留在家里,狠下心一个人呆着他去乡村山沟沟里住了整整一年,条件艰苦,有什么吃什么,自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少爷也不得不接受并渐渐适应了这样自己捡柴烧火的乡下的生活,明白了什么生活,世界上除了他们这些富足的人们外还有许多为生活奔波辛苦一辈子的人民,还有年纪轻轻家境贫寒无钱治病的人,在这里父亲的良苦用心换来回报,石头终于成真为一个男子汉,我们才能在电视上看到那个憨厚的大哥哥,带着弟弟妹妹们一起玩耍,完成任务,在学校表现出色,成绩优异。所以名人教育孩子的办法多种多样,但归于一点,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更好的明天,也许繁忙的工作使他们难以分身,但我想一切都不能成为名人疏于教育孩子的借口,因为真正负责人的家长懂得希望是在下一代身上的,自己这一辈子再辉煌也比不上孩子的发展好。

纵观自己的孩子,虽然没有名人们给自己孩子的物质条件,但我们有的是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至少让他们感觉到父母都在身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她,教育她。我想心灵上慰藉也许就比名人的孩子们多。我家是个女儿,从小我就教育她要讲卫生,懂礼貌,要体现一个小女生应有的气质,在她7岁的时候,我就让她自己洗内裤,并且告诉她女生应该爱干净,并且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一次,两次,虽然她起先还是有点怨言,并且埋怨我这么小让就她做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渐渐理解了我良苦用心。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不应越俎代庖,孩子才是主角。他们的事情他们做主,只要在父母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可以了,反而能收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家池莉也说过:“我希望我的女儿,首先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义。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的呢?”

《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讲述的是开拓视野,名家育子心得,教育子女,是父母一辈子的事业,孩子成长,与你的眼界密切相关。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5

当女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除去初为人父的喜悦,也暗暗地下定决心培养她好好成人。如何才能算一个成功的父母?培养出的儿女出人头地、出类拔萃才算成功?能够成就辉煌事业,名扬天下的人毕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人只是芸芸众生。但芸芸众生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有自己的快乐。要成事,先做人。我认为要培养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开朗的性格,奋发向上的品格;能够经受住困难、打击,处于逆境而不气馁;善于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事业暂时成功时,又不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思想健康的人,才能融入当今的社会,将来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本周陪女儿一起阅读了《亲子有道: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深受启发。作者汇集了数十位顶尖名人的教子启示录,分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导演、问问孩子快不快乐、行为习惯决定孩子的人生三个章节。分别说明了父母对孩子一生影响的突出作用;让孩子成长之路多一些快乐的积极意义;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读完此书,感慨颇多:首先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作为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并没有从父亲那儿得到什么钱,而是得到一套处世哲学--人生得靠自己打拼,并成就了他自己的事业。中国的许多父母,会留给孩子许多的财富,却没能让孩子学会创造财富的本领。有鱼,以后也不一定吃得饱;有渔,一定会活得很好。有了生存本领才能助其成长,展翅高飞,即使再贫瘠的土地,也会结出“财富”的硕果。

其次,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深有感触。他从小就对物理感兴趣,但父母更希望他成为建筑师,最终父母尊重他的选择,让他走上了物理研究的这条路。因为有了兴趣,你才会发现生活的色彩;因为有了兴趣,无论前方有多大的困难与挫折,你都会勇往直前,永不退缩,驶向梦想的远方。

另外,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美国著名发明家富兰克林曾说过,他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后来在任何大学、实验室学到的知识都更重要。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不知不觉中害了一辈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让我们发现自己孩子的兴趣并努力引导她;从小开始培养她有良好的习惯;作为父母,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好榜样。我们并不强求孩子将来一定功成名就,大富大贵,但我们希望孩子有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哪怕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6

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给予了他全部的爱,他的每一个进步都会让我感到无比的高兴。

通过对孩子几年的教育,我自己总结了以下三方面

1、要有十分的耐心,千万不要有一分的急躁;

2、要有毅力能坚持,契而不舍的精神,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孩子身上,千万不能三心二意;

3、对孩子要有信心,千万不要恢心。

下面我通过以下几方面简单说一下是如何做到以上四点的

1、在孩子学习方面:在孩子学习时,要让孩子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自从孩子开始上学前班开始,只要孩子开始学习,我都会一对一地陪伴在孩子的身旁,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或不会写的字及时地帮助孩子分析讲解,直到孩子把问题解决了、明白了为止,或者有的时候救助于老师。同时我将这些问题记在了一个本子上,过一天或二天再考考孩子,直到孩子真正会为止。

2、通过陪孩子学习,我养成了不急不躁的好习惯,学会了适应孩子理解孩子,比如在期中考试前一个星期第天老师的题单很多,孩子写进来肯定会烦躁,每当孩子写完2张题单都会觉得很累,就会跟我提要求了,妈妈我看会书行吗,我立刻就答应孩子了,孩子高兴地看书去了,同时也缓解了孩子学习时的烦燥心理,孩子再做题时速度也加快了,不一会就全部写完了。

再举一个例子,孩子写作业时一个字可能需要用橡皮擦好几次吧,我呢看在眼里急在心理,最后一次擦完了我会对他说,现在你可能擦将来用钢笔写字时就不能擦了,所以你下次下笔之前一定要想好怎么写才行,这样的事不知说了多少遍,通过我的努力现在比以前强多了,我想只要坚持不急不躁充满信心孩子慢慢就能养成好习惯。

3、勤与孩子沟通

第天晚上我都会问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一此情况与同学之间的一些事以老师今天是批评了还是表扬了,孩子会从头到尾跟我说遍,孩子做得对的好的事情及时表扬,错的事情帮他分析,遇到困难帮他分析怎么解决,同时鼓励孩子。

4、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看书的习惯是平时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我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如何培养孩子爱看书的好习惯,就是家里能放书的地方都放上书,我就按照这种方法试着去做了,孩子随手就能拿到书,只要孩子有时间就拿起一本书看,而且书的形式也不受限制,只要我有时间就会到书店给孩子买一些有意义的书。

总之,我觉得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更是我的责任。在学校教师要面对那么多的孩子,在家里可是一对一的教育呀,相信通过老师和我的努力孩子一定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模板


读后感大全专题“教育孩子的观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在观看电影时,我们的大脑是活跃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一边回顾情节一边写下自己的观后感。观后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文字,写观后感要循序渐进地写,将评论与感受合二为一。是不是对于写作品名观后感感到无从下笔,没有头绪?“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为读后感大全为您收集并提供,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1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顾明远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给我非常深刻的感受。不管是在教育理念、教书育人、素质教育、教师发展方面,还是在童心与教育的方面,他都给年轻教师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在教育理念篇,他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不会让学习变成一种为了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而做的被动的状态,才能让老师和父母有机会思考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

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篇中,他不仅用牛顿、李比希等科学家的例子说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还从心理学层面剖析了人的行为,他认为人的行为总是有一种动机在驱动。而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分。学生的学习作为一种行为活动也有动机在驱动。学生因为父母、老师的奖励和惩罚而强迫性学习,这是外部动机。但这种动机是短暂的,奖励得到了,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或者没有达到目标没有得到奖励,在当代孩子在各种保护措施下抗压能力和遇挫能力都比较低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更没有了。所以外部动机是容易消失的。只有内部动机才是持久的。而兴趣,其实就是人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当然,外部动机也可以转化成内部动机,经过多次奖励和引导,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但这种奖励应该是精神的,物质奖励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兴趣的源头往往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之天性,他提倡父母和老师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敢提问。他认为只有会思考、敢提问的学生对学习才能产生兴趣。而这些建议不仅有深度而且在我们跟孩子的交往过程中非常有实用价值。

不同的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好奇心程度也不同,这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一方面。但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苏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阅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对未知世界的疑问。在实践中,最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课堂细节着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老师的课讲得好,生动有趣,学生就会对这门课感兴趣。此外师生关系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和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以朋友的方式相处,也是激发孩子对课程兴趣的一种策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最强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老师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2

当女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除去初为人父的喜悦,也暗暗地下定决心培养她好好成人。如何才能算一个成功的父母?培养出的儿女出人头地、出类拔萃才算成功?能够成就辉煌事业,名扬天下的人毕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人只是芸芸众生。但芸芸众生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有自己的快乐。要成事,先做人。我认为要培养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开朗的性格,奋发向上的品格;能够经受住困难、打击,处于逆境而不气馁;善于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事业暂时成功时,又不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思想健康的人,才能融入当今的社会,将来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本周陪女儿一起阅读了《亲子有道: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深受启发。作者汇集了数十位顶尖名人的教子启示录,分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导演、问问孩子快不快乐、行为习惯决定孩子的人生三个章节。分别说明了父母对孩子一生影响的突出作用;让孩子成长之路多一些快乐的积极意义;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读完此书,感慨颇多:首先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作为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并没有从父亲那儿得到什么钱,而是得到一套处世哲学--人生得靠自己打拼,并成就了他自己的事业。中国的许多父母,会留给孩子许多的财富,却没能让孩子学会创造财富的本领。有鱼,以后也不一定吃得饱;有渔,一定会活得很好。有了生存本领才能助其成长,展翅高飞,即使再贫瘠的土地,也会结出“财富”的硕果。

其次,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深有感触。他从小就对物理感兴趣,但父母更希望他成为建筑师,最终父母尊重他的选择,让他走上了物理研究的这条路。因为有了兴趣,你才会发现生活的色彩;因为有了兴趣,无论前方有多大的困难与挫折,你都会勇往直前,永不退缩,驶向梦想的远方。

另外,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美国著名发明家富兰克林曾说过,他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后来在任何大学、实验室学到的知识都更重要。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不知不觉中害了一辈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让我们发现自己孩子的兴趣并努力引导她;从小开始培养她有良好的习惯;作为父母,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好榜样。我们并不强求孩子将来一定功成名就,大富大贵,但我们希望孩子有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哪怕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3

当今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也就不应该再给他们增压,而是要帮助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目标可以低一点,应该让他明白生活不仅仅是压力、负担,而是更多的快乐,孩子喜欢打篮球、滑冰增加才艺,我们也就尽可能的满足他的要求,即便是在他娱乐的时候很辛苦,但也无怨言,因此,我们不强迫他要有什么成就,只要他有兴趣,快乐就好。

我所从事的行业是一个面对众多层次、众多人群的单位,所以我对这方面比较熟悉,我更加了解怎样去掌握人的心理。如何才能在说服教育中收到效果,让孩子既能接受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几点是很重要的。

(1)就事论事。批评孩子要客观,就孩子所做的这件事本身讲道理,提出要求,不要加入过多的感情色彩,借此发泄。批评孩子时不可唠唠叨叨,将孩子以前的错事也说出来,或者进而给孩子的这次行为下了某种不负责任的结论,这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感。

(2)避免说教。批评孩子时,用语要有针对性,要讲他错在哪里,这种错误有哪些害处,以后怎样改正,批评用语要易于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要泛泛讲大道理。总是讲大道理,时间久了,孩子容易引起厌烦情绪。

(3)保护自尊。批评孩子不可用易于损伤孩子自尊心的恶语,另外,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尤其对那些较敏感的孩子。

(4)适当鼓励。在孩子接受了批评并作出积极的反应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强化他的积极行动,不可置之不理。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4

言教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榜样作用。因此,在孩子面前,做父母的都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夫妻之间要和睦,在孩子面前不要争吵,创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环境不一定豪华,但一定要整洁。孩子学习的场所一定要固定、安静。孩子做作业时,父母不能看电视、高声说笑,更不能聚众打牌、喝酒。

家长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中,孩子在人格上与父母是平等的,我们应尊重他们的人格,要用平等的心态与她交流。要爱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要与孩子交朋友。要多鼓励孩子,多表扬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另外,家长还要指导孩子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如何认真听讲、如何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如何复习功课、如何备考等知识。

简单地就说这些,有些仅仅是个人看法。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孩子的'成长过程也不可复制,所以上面这些做法就当是个参考。为了孩子的美好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5

时逢国庆、中秋双节,在北京工作和打工的叔家两个妹妹和妹夫都回来了,一来看望已经年迈的叔叔婶婶,二来是二妹的孩子出了问题,所以,救火似的急急忙忙回了家。

大妹夫妇出去比较早些,因为单位效益不好,二人相继到北京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收入也颇可观,而且买了房,一开始孩子在家由爷爷奶奶带着,后来,为了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同时防止出现由于亲情缺失造成的性格缺陷,所以,及早把孩子接到了北京,现在已经就读三年级,而且素质确实比在家乡教育出来的要好,孩子视野开阔、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彬彬有礼,俨然一位大都市的小绅士。

大妹看到二妹在家收入不高,于是动员二妹夫妇也去了北京,收入确实比在家乡好了许多,但是,他二人由于文化偏低,收入自然赶不上大妹他们,所以,置房成了问题,至今还租赁着一间房子。没有房子,孩子的教育问题自然提不上日程,于是,二妹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在家乡由叔叔婶婶带着从幼儿园上到了二年级。但是,最近孩子出了问题,天天哭,一天要哭几个小时,而且也不去上学,弄的叔婶束手无策,于是把孩子们叫回来商量对策。原来事由是这样的:暑假,二妹夫妇为了弥补常年不在孩子身边的歉疚,把孩子接到了北京,由于怀着愧疚心理,带孩子吃的、玩的当然都是的,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一个暑假孩子不但切实感受到了父母的温暖,同时也感受到了繁华大城市的优越,于是出现了开头一幕,孩子回来不愿意上学了,非得吵着闹着去北京上学。

其实,大妹夫妇的孩子虽然暂时在北京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但是,马上随之而来的却会是一定要回家乡上学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高考制度是随户口所在地,他们二人工作虽然在北京,但是,户口却是在家乡,是名副其实的“北漂”,所以,孩子高考务必是要回来考的。山东是教育大省,高考分数之高几乎是全国之最,而北京却相对来说比较低,这就会出现如果在北京接受了高中教育,回来考试定会竞争不过山东的孩子,所以,大妹二人决计让孩子读高中时回来就读。但是,或许预想不到的问题还会出现,在北京接受了这么多年城市教育的孩子回来能适应家乡的环境及教育条件吗?虽然这是几年以后的问题,我想这也是孩子就学路上必须要面临和面对的不容回避的问题。

两个孩子的读书命运如此迥异,一个闹着出去上学,一个高中时一定要回来,问题出在哪里呢?这就是一个教育公平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建设和谐社会成了发展的主旋律,推进社会公平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而教育公平也是最有说服力和谐社会建设的民生体现。教育的公平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公平、受教育条件的公平、教育质量的以及教育领域和区域的公平。现在教育机会的公平基本都能达到了,国家下大气力在全国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现了2500多年前孔老夫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美好蓝图,而且政府对家庭生活困难学生实行了一系列的救助政策,真正保证了“一个也不少”。但是,受教育条件以及教育区域的公平问题却是制约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瓶颈。虽然,为了让在外务人员的孩子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及优惠政策,比如免除借读费、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学校的条件等等,可是,国家还没有关注到今后这批孩子今后的高考问题吧?我想,等到所有的孩子不再为高考的问题而在家乡和父母工作城市之间来回转来转去的时候,中国的教育公平又会是向前迈了一大步。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6

当你读完《爱的教育》,轻轻合上这本书时,你也许会觉得,爱是一句关切的问候,爱是一种为国奋斗的意志力,爱是一次美丽的祝福。但我却认为,爱是三是多枚金灿灿的硬币,爱体现在大家对一个扫烟囱的孩子的关心。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位扫烟囱的孩子,每天都要扫好几十个烟囱,挣了钱必须交给师傅,如果不拿钱回家,就要被打的遍体鳞伤,还不准回家。有一天,他的口袋坏了,三十多个金币从口百里掉了出来,他却全然不知,为此,他十分伤心,不敢回家,一些女孩子为他凑足了钱,解决了困难。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我想:这些女孩子和小男孩素不相识,她们只是路过学校,可是她们为小男孩凑足了钱,让他高高兴兴的回到了家。那些女孩这样做,不是想得到小男孩的感谢,也不是想出名,她们是出于一种无私的爱,一种伟大的爱。

这是我不由得想起了今年我国发生的特大地震,全世界人名纷纷慷慨解囊,体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爱。当我遇到这样事是,我会向那些小女孩一样,乐于助人。

记得有一次,我高高兴兴地上学,来到校门口时,发现一位老人穿着破旧的衣服和裤子两腿一瘸一拐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拿着一个碗,手伸向了我们,我看了看她那空空的碗,又看了看许多急忙上学的孩子,我想:他们就那么冷莫无情吗?难道他们就忍心看着老人饿肚子吗?我从书包里拿出了妈妈个我买面包的钱,全都给了他。我走在往教室的路上,虽然肚子很饿,但我做了一件好事,十分高兴。

你看,这就是爱的体现,如果,如果所有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篇7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顾明远老先生写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感触颇深。书中精选了数十篇顾明远老先生的教育随笔,内容涵盖: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教书育人、教师发展、童心与教育等方面。看完之后,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书中谈到顾先生在参加成都市“减轻课业负担”的座谈会上,一位小学生发言说到,希望国家定一天“无作业日”,就像“无烟日”“无车日”一样,另一位小学生说到,作业还是要的,但希望老师不要布置那种枯燥的、反复练习的作业。顾先生谈到,这是学生微弱的声音,要求并不高,我们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社会上炒得热闹的、媒体反映的,往往是教育者的声音、家长的声音,都是大人的声音。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大人们一概不知、一概不理,只要他们抬头做练习,考出好分数,考上所谓的好学校。这样能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吗?能培养人才吗?

看到这里,回想我们的教育,我们总是想着用我们想当然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总是以长者的身份对他们说,老师(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们好,我们的经验比你们多,你们就得听我们的,这样就会少走很多弯路等等诸类的话语。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孩子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忽略了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在我们的殷殷期盼的目光中背着沉重的包袱进行学、学、学……

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就像前面提到的,也许就是不写那种枯燥反复的作业而已。我们为孩子们安排好的道路,也是不是他们想走的,太过一帆风顺的人生就会失去生命中本该有的五彩斑斓。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真正成长起来,而我们的家长、老师就是起到引领的作用,而不是进行大包大揽。不管我们作为家长,还是老师,在我们以后的教育中,我们要学会多倾听、少说教、善引领,这样才能知道孩子们真正的心声,才会引导他们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总之,读了顾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我茅塞顿开,它不仅让我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了解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哪些偏差,并及时作出调整。我会把从顾先生那里学到的教育理论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集锦


观赏作品时内心的感想总是不断发生改变的。将自己的见解与影片的剧情主题相结合写一份观后感是非常重要的,写观后感,重在记录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写作品名观后感一般有什么要求呢?感谢查阅我们为你推荐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篇1】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多种爱好呢?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使之成为有用之才。

(1)要增强孩子的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对于孩子,要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己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2)要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我经常谈起身边发生的一些实例,我接触的很多农民工

家的孩子,有的高中还没念完,不愿上学了,怎么办?只有辛苦工作了。那么,如果你进入了一所好的大学,毕业后,你就能够找到非常好的、体面的工作,接着就会有好的待遇、好的生活质量,相反你什么也不会有。有时孩子对背外语单词不感兴趣,对一些外语歌曲比较喜欢,那么就教育引导孩子只有单词会了你才能用心去感受歌的韵意。唱起来才好听,记起来才容易。

(3)要为孩子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家庭环境。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苗来,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己却整天无所事事,孩子就会拿你自己与其他的家长相比。如某某家长有车你有吗?等等一些你自己都无法去实现的事实。

(4)家长应该时刻关心孩子学习,因为作为一名家长,教育孩子,关心孩子是作家长的基本,孩子学习是家长的希望,家长要根据孩子的需要、兴趣去满足,只有满足了孩子的欲望,才能够挑逗孩子的兴趣,从而在各方面去满足孩子的需要,那样,孩子就会更好的走进学习当中。

(5)家长应多给孩子买有益的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书。让孩子将更多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找到他最喜欢的书籍。培养他的读书能力。

(6)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相信孩子,拿孩子当朋友对待。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成为国家的栋梁。这是家长们的对孩子的寄托。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我们家长的责任,我愿与老师共同配合一起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篇2】

顾先生提出的“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以前我一直认为教育要公平,顾先生却提出了教育既要公平也要差异,有了差异才能真正达到公平,他提出的口号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差异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所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要达到教育的公平,教师就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最好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不同的信息,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得起挫折的品德。

再次:在教书育人篇里,顾先生把道德自觉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既具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需要别人监督。他提出道德教育对学生来说首先是养成一种习惯,另外就是让他们在活动中明辨是非。道德教育就是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在活动过程当中,通过一些矛盾,通过一些斗争,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一个提升,矛盾解决了,他们的道德水平就会提高一步。同时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现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行为负责、和同伴的交往等能力。

另外:在教师发展篇里,顾先生要求教师走出知识越多越好的误区,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为知识不等于智慧,书读得多但不思考,不与实际相联系,就变成死读书、读死书,变成书呆子。知识要变成智慧,需要活学活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产生疑问和矛盾,在解决疑惑过程中产生智慧。因此要多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来激发他的思维,提高他的兴趣。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们为了节省时间,用最少的时间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通常是不组织或很少组织学生活动的,这样做的结果看似省时高效,但实际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把现存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记住了这些结论就算掌握了知识,实际上学生不知道知识产生的过程,不思考知识未来的发展,学生没有活动,思维就无法激活起来,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兴趣。而活动能启发学生思维,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增长智慧。

总之,读了顾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我茅塞顿开,它不仅让我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了解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哪些偏差,并及时作出调整。我会把从顾先生那里学到的教育理论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篇3】

言教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榜样作用。因此,在孩子面前,做父母的都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夫妻之间要和睦,在孩子面前不要争吵,创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环境不一定豪华,但一定要整洁。孩子学习的场所一定要固定、安静。孩子做作业时,父母不能看电视、高声说笑,更不能聚众打牌、喝酒。

家长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中,孩子在人格上与父母是平等的,我们应尊重他们的人格,要用平等的心态与她交流。要爱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要与孩子交朋友。要多鼓励孩子,多表扬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另外,家长还要指导孩子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如何认真听讲、如何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如何复习功课、如何备考等知识。

简单地就说这些,有些仅仅是个人看法。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孩子的'成长过程也不可复制,所以上面这些做法就当是个参考。为了孩子的美好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篇4】

当今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也就不应该再给他们增压,而是要帮助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目标可以低一点,应该让他明白生活不仅仅是压力、负担,而是更多的快乐,孩子喜欢打篮球、滑冰增加才艺,我们也就尽可能的满足他的要求,即便是在他娱乐的时候很辛苦,但也无怨言,因此,我们不强迫他要有什么成就,只要他有兴趣,快乐就好。

我所从事的行业是一个面对众多层次、众多人群的单位,所以我对这方面比较熟悉,我更加了解怎样去掌握人的心理。如何才能在说服教育中收到效果,让孩子既能接受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几点是很重要的。

(1)就事论事。批评孩子要客观,就孩子所做的这件事本身讲道理,提出要求,不要加入过多的感情色彩,借此发泄。批评孩子时不可唠唠叨叨,将孩子以前的错事也说出来,或者进而给孩子的这次行为下了某种不负责任的结论,这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感。

(2)避免说教。批评孩子时,用语要有针对性,要讲他错在哪里,这种错误有哪些害处,以后怎样改正,批评用语要易于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要泛泛讲大道理。总是讲大道理,时间久了,孩子容易引起厌烦情绪。

(3)保护自尊。批评孩子不可用易于损伤孩子自尊心的恶语,另外,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尤其对那些较敏感的孩子。

(4)适当鼓励。在孩子接受了批评并作出积极的反应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强化他的积极行动,不可置之不理。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模板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教育孩子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名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有时影片带给人的感动可以超越书籍,许多人看完电影后,心里都会涌现许多自己的看法。这时我们应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感悟,写观后感最忌讳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过于肤浅,我们为你整理了以下的“《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篇1)

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我们年轻教师往往处理起来不那么容易。《在反思中成长》这本书中,都呈现出了许多这样的现实案例。通过集中的归纳,我总结了一些方法:1.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反常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2.向幼儿表明自己心目当中对其更多的关爱,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自信心;3.善于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孩子解答各种问题;4.在同伴面前肯定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当然具体事例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犯错、敏感、反常的孩子并不是让人头疼的孩子,只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多一份宽容、包容,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带来的许多种可能性。

《在反思中成长》让我懂得了成长的目的、成长的方法、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孩子就像是一只等待生长的小种子,需要我们耐心的照料、呵护,它才会发芽、开花、结果。重要的是不能带给小种子一丝伤害。所以,我们幼儿园老师要理解孩子、观察孩子、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篇2)

《爱的教育》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并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

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当然,实际上体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

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

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本来就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

反过来想,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

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人生中所不能缺少的。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篇3)

我们原本以为必须识字后才可以读书,所以在孩子上学前并没有有意识的去引导孩子看书。当孩子从幼儿园带回了《帮我早读书》,并且像模像样的指着书上的字,把一首首儿歌“读”给我听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孩子读书不一定要认得字。通过学校发的一些资料,以及搜集了网上有关早期阅读的内容,我了解到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实际上孩子在婴儿时期会表现出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例如我家宝宝小时侯就对一套卡片情有独钟,拿到卡片后可以很长时间保持兴奋状态,指着不同的卡片问这个,问那个。从此,我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一开始,我为孩子选购了一些有卡通图画的,色彩比较鲜艳的童话故事书,像《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小马过河》等,孩子对书中的插图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能听懂故事情节,经过提示之后大概地知道故事的寓意,听的次数多了,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简单的叙述。但是,每次阅读的时间比较短,如果一个故事用了较长的时间,就会表现出不耐烦,急切地想听下一个故事。后来,我买了一些带有智力开发内容的图书,像《咪咪画报》,其中不仅有幼儿故事,还有一些需要动脑,需要动手的内容。孩子对其中的“找不同”,“走迷宫”等智力题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我就又买了专门找不同或专门走迷宫的图书,他一个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还指给我看找到了哪些不同,迷宫是怎么走的等等。在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些智力开发的图书时,不但可以充分利用现成的智力题,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掘图书内容隐藏的各种资源,比如画面结构,颜色,形状,物的数量,根据图画的意思,编个小故事等等,可以培养孩子数、形、空间思维、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我们通过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图书,陪孩子进行多种与书有关的游戏,提高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在幼儿园,老师已经使孩子认识到,看书要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看,翻书的时候要用“小鸡的嘴”一页一页轻轻地翻,在家阅读时应该强化孩子这种意识,并且让孩子认识封面和封底,知道如何正确地拿书,不倒着拿,看完书要把书放回原处,学习整理图书,要爱护图书等。对于阅读的时间我们没有特别地规定,一般来说,当孩子想要看书,想要和我一起看书时,我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并且对他的要求表示肯定和表扬,让他意识到,看书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除了在家阅读之外,我们还会去书店逛逛,不过当孩子提出买书的要求时,我们不会无原则的答应,像《奥特曼》之类的图书,孩子虽然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除了看书,一些优秀的动画片也是早期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大耳朵图图》,就是我家宝宝很喜欢的一部动画片,从中他知道了很多生活常识。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阅读资源,像一些交通标志、标语、物品的名称,我们都可以说给孩子听。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爱读书的习惯,定会让孩子一生受益无穷,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篇4)

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智慧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这本书的评论相当的奇怪。我看了后实在是忍不住想说两句。没给打星到罢了。满篇读起来都是“啊”。怎么感觉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一个人写的呢?是谁这么无聊呢?本来这是一本好书。说实话。我在别处看到过,对内容大概看了一下,感觉非常不错。版面编排也非常合理,看起来很舒服。内容也可以说是精选了。在叙事的过程中,对如何教育启发孩子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引导。宗旨是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快乐成长。因为喜欢,所以我来当当购买。但这里的评论为什么这么糟糕呢?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所有评论从头读到尾,感觉就是一个人的口气在说话。中间只有3、4个语气有变化。而且为什么都不打星呢?如果是一个人在说话,那都不打星就不奇怪了。希望当当查一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好一本书,被这些评论给糟蹋了。这本书应该是评五星的,最差也该给四星。还是希望当当查一下吧。好书不要被埋没了……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篇5)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顾明远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给我非常深刻的感受。不管是在教育理念、教书育人、素质教育、教师发展方面,还是在童心与教育的方面,他都给年轻教师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在教育理念篇,他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不会让学习变成一种为了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而做的被动的状态,才能让老师和父母有机会思考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

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篇中,他不仅用牛顿、李比希等科学家的例子说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还从心理学层面剖析了人的行为,他认为人的行为总是有一种动机在驱动。而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分。学生的学习作为一种行为活动也有动机在驱动。学生因为父母、老师的奖励和惩罚而强迫性学习,这是外部动机。但这种动机是短暂的,奖励得到了,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或者没有达到目标没有得到奖励,在当代孩子在各种保护措施下抗压能力和遇挫能力都比较低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更没有了。所以外部动机是容易消失的。只有内部动机才是持久的。而兴趣,其实就是人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当然,外部动机也可以转化成内部动机,经过多次奖励和引导,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但这种奖励应该是精神的,物质奖励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兴趣的源头往往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之天性,他提倡父母和老师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敢提问。他认为只有会思考、敢提问的学生对学习才能产生兴趣。而这些建议不仅有深度而且在我们跟孩子的交往过程中非常有实用价值。

不同的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好奇心程度也不同,这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一方面。但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苏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阅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对未知世界的疑问。在实践中,最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课堂细节着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老师的课讲得好,生动有趣,学生就会对这门课感兴趣。此外师生关系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和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以朋友的方式相处,也是激发孩子对课程兴趣的一种策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最强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老师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篇6)

在20xx年,作为明远实验学校联盟成员校之一,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年级组的安排下,我们拜读了顾先生的数部著作,例如《杂草集》、《野花集》、《绿叶集》、《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其中,在阅读《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感触颇深,书中集合了数篇顾明远老师关于教育的点滴思考,内容涵盖了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教书育人、教师发展、童心与教育等方面。这些文章也从各个方面展示了顾老先生对于当下教育的观点和态度,语言平实,易于理解,让身在教育环节中的我深受启发,受益颇多。

作为一名在不断汲取营养成长的教师,在顾老的“教师成长”部分,有很多内容都我带来很多新的思考。例如,“书斋里不会产生教育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个方面综合互动而成的结果,熟读再多的理论,无法应用到具体的案例中,无法和教育“合伙人”形成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都影响整个的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就行顾老所说:“教育家只能从教育实践中产生出来,教育家还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除此之外,顾老还提出:“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结合我自己的经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将教育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当中来,“为学”和“做人”都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目标。所谓大处着眼,大概就是从养育“完整的人”的角度出发,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技能、态度和情感价值观。

“书育人”的部分,顾老也有很多观点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教育的含义。“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如顾老先生所说,没有用爱滋润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很难真正传递给学生和家长,而用爱去为学生创造成长的环境,哪怕是路上有磕碰,也能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可。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既没有丰富的授课经验,也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但也是秉承着一颗“为学生众生发展奠基”的简单心思,也收获了许多“教育合伙人”的认同和支持。

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让我们在顾老的思想引领下,用爱去教育学生,用兴趣创造学习的发生,关注细微之处的教育机会,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活动去创造成长的机会。

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后感(篇7)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引用顾明远先生的这句话开启我的文章,之所以引用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一直在影响着我,教会我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绝大部分时候面对的是孩子,与孩子一起学习,与孩子一起生活,甚至可以说教师就是孩子们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们。所以教师这个社会角色很重要。教师除了要以教书育人的角色站在孩子面前,又要以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面前,以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要用爱与每一位孩子面对面,关注孩子们的点点滴滴。

最近,有幸获得了顾明远先生著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这本书。其实对于专业是教育类的我来说,顾明远先生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他的著作一直伴随着我的大学和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我也多次接触顾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其思想也影响着我。现在已经参加工作多年,当看到了《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这本书,首先被题目吸引住了,产生了颇多的感触,开始在脑海里寻找自己的教育实例,找寻自己站在孩子视角考虑问题的案例。可喜的是,自己也能从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找到很多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的事例。不过,有时自己也会考虑的不全面,没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而在读完《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有了很多收获,而且我也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之路上,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我会做的更棒,会让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常态行为。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分为5个部分,分别从教育理念篇、素质教育篇、教书育人篇、教师发展篇和童心与教育阐述了作者对教育的态度。我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这5部分,归为两大类:一类为教师自身学习成长篇;一类为教师与学生相处篇。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想快速适应自己的岗位,并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成就,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那如何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呢?无疑就是多读教育类的书籍,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而《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中,恰恰用教育理念篇、素质教育篇、教师发展篇3部分内容,向我们阐述了很多教育理论和一些当下的教育大趋势。教育首先要有高度,做教育要有国家情怀,教育工作者要怀揣着“中国梦,教育梦”的心情,做好教育工作,响应“办一流的教育,建一流的国家”的号召。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是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全社会都来一起推进教育领域的改革。在素质教育的当下,我们应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位孩子,用爱和热情对待每一位孩子,为创新人才的涌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教师,除了这些教育实事,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教师发展的现状和理念。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新世纪都在呼唤教师培训的新变革,教师应该有更新的教育观念,时刻警记师德,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要主动地多听课、看课,多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学习育人方法。在当今时代,教师争当终身学习的典范,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了解和学习了当代教育的先进理论,教师还需要将这些理论附着于实践教育过程中来。在《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这本书中,教书育人篇和童心与教育两部分内容来具体向我们阐述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如何与学生们相处。无论哪一部分,都渗透着:教师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最应该具备的就是爱。爱是教育的源泉,爱孩子们,爱每一位个性不同的孩子们。关爱孩子们,保护孩子们的童真,激发孩子们的童趣。爱孩子就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成为走近孩子们内心的`教师。而在我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做这样的好老师,努力用自己的爱和个人魅力感化孩子们,并带动班级每一位学生一起进步,快乐成长。如,在处理调皮淘气的小机灵鬼们时,我常常会不经意的与他们交谈,这些交谈并不是在非常正式、严肃的氛围中进行,而是在轻松的课间、走路队时或吃饭的时候。我们的交谈内容,并不是因犯错的事件开始,而是用一些家常闲话开始,询问最近我所注意到的一些现象,妈妈最近发了周末一起去哪里的朋友圈等等。其实用这些家常闲话开始,是有意的,因为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有时也会与家庭有关系。而且这样的谈话,会让孩子明白老师是关注他的生活的,把它放在心上。这样一来老师既能了解清楚问题,又能让孩子信任自己,并能敢于表达出自己犯错的原因。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主动意识到问题,并有意识的知道去改正。这样的做法,比老师一味的逼问,一味的教育,有用的多。所以老师蹲下来,陪伴孩子们一起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其实每一位孩子对待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有我们通过询问,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再正确的引导,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一位孩子都是善良的,内心都是单纯的,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处处以孩子们为重,替孩子们着想,站在孩子们的立场分析、考虑问题,我们的孩子们才能永葆他们的纯真,拥有快乐的、美好的回忆。最后,还是以顾明远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用大爱与善良谱写育人华章”。

相信《小别离观后感:孩子的教育》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别离小说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