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电影燃点观后感。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电影燃点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曾经都有一个创业梦,这是我们的理想方向,但是也是许多人都无法企及的远方。在这部纪录片《燃点》中,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创业者的成长历程,有感触,更多的还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之感吧。

受身边朋友的推荐,今天中午去看了纪录片《燃点》。这个纪录片讲的是我国10多位第3代企业家创业的艰辛过程,展示了这些创业家们如何在煎熬中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每个人观影的感受都不一样,我在这篇日志中只讨论一下我的观后感受吧。纪录片中有几点我觉得这些前辈们讲得很有道理,我把他们摘录了下来,并谈一谈我的一点想法。

(1)创业的行业必须是自己真心热爱的。

在纪录片中的访谈中,创业者都说了创业的行业自己一定要喜欢要热爱,否则不可能做好。这句话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不喜欢一件事,真的很难坚持下去。前不久看了一篇微信推送,里面讲一位创业失败的人,他说了他之前好几次创业,都是在追随社会上最热门的行业,而并没有考虑自己真正感兴趣真正热爱的地方,所以屡战屡败,最后只能放弃创业,踏实地找工作。其实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一点,这个纪录片中貌似没有提及:了解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其实需要一个人长时间的探索和积淀,不是靠短时间的冲动就可以的。当年唐爷爷选择钢铁行业、黄瀚生老师选择雅思口语、章燎原选择坚果的销售,都是他们多年的踏实工作和探索做出来的选择。

(2)知道自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像我们平常选择各个商家的产品,肯定是需要了解每个产品的优势,如果某个商家的产品有明显的优点,那它就有大概率地在商战中取得胜利。这个有点像我们平时写学术论文,写论文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就是:我们做的工作研究是否有意义?相比现有的工作,自己工作的优势与创新点体现在哪里?

(3)跟进时代,掌握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

这个其实是我没有做好的地方,过去在学校,不知何种原因,一直不想接触新鲜的事物,刻意把自己锁在自己的一个圈子里,当时连人工智能、区块链是什么都不懂,可见自己当时是多么地封闭......接下来时代变化的节奏会越来越快,唯一跑步前进,紧跟时代发展规律,方可获胜吧。

这篇纪录片中,还记录了多数创业者的感情生活,他们为了事业,有的选择一直不找对象不结婚,有的与女朋友选择分手,有的与孩子感情十分生疏,但还是有一些创业者能勉强维持好创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我们再怎么热爱自己的事业,家庭还是不能100%不管不问吧,总得抽出时间去爱自己喜欢的人、去陪伴家人,毕竟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是高效工作的一个基本保障。

此外,结合我看过的一些书、经历的一些事,我感觉这个纪录片有2个重要的地方没有提到。除了刚才我说的探索自己的长处需要花很久的时间之外,另外一点就是需要注重自己的情商和信用培养,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几年参加过几次唐仲英德育奖学金交流会,我对情商和信用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说起我们敬爱的唐爷爷,他年轻时代在美国打拼的时候就非常注重情商和信用,赢得了相当多人的信任,另外听他的家人说,当年他谈上亿资金项目的投资时,一个握手就搞定了,可见他的为人处事是多么得厉害!还有一点,在年轻的时候,多去无偿地帮助他人,这个是积累人脉的最好方法之一,根据心理学里面的互惠原则,无偿帮助别人之后,将来自己面临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主动来帮自己。结合唐爷爷的经历和故事,我觉得这些方面也是创业的重要因素吧。

最后谈一点对ofo的感受吧,感觉也挺可惜的,就因为当时的信用等问题,导致ofo后来一步步地坍缩,直到现在这个局面。虽然逆转的概率很低,不过还是希望结果是乐观的吧,毕竟我与ofo创始人是皖东南老乡,有这个情怀。

仅个人观点,而且我也不是准备创业的人,如果与读者意见不一致,请读者不要激动,毕竟个人有个人的想法,谢谢!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燃点》观后感400字


《燃点》观后感

昨天,在互联网络上看了一部中国纪实电影《燃点》,出于之前媒体的宣传和对这部电影的好奇,作为一个观众,我第一个冒出在脑海里的一组参照以及影评是,比如是这样的:他们的孤独有多孤独,痛苦有多痛苦,绝望就有多绝望。毕竟那些光辉的创业者们,他们的光辉时刻大多我们已经都知道了。

可是电影开始后,我却发现,以上都不是。

反而,给我感觉是原来这些创业者们是这样的。在此之前我甚至已经做好了在屏幕前泪流满面以及感同身受为他们呐喊加油的情绪心理准备。
百度阅了一下,是女老导演关琇的作品,曾制作出品《赢在中国》及《我是创始人》《我在故宫修文物》《喜马拉雅天梯》《创意星空》等纪录节目以及电影等等。
从电影一开始,我内心就急于看到选手行动的路径,最好能有大神选手在关卡前的具体操作的电影画面,唯恐画面因为剪辑拼接而变得不完整。盼望在一个创业纪录片中看到完整流畅的故事。我认为电影确实很好看很有意思。创业里面存在一切,就是不存在完整流畅,细细观察,得到感悟。
我认为决定着时代的价值创业的种类,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在时代下寻找和创造新商业模式,而这新模式已经逐渐明确,需要快速行动干掉对方。第二种是发现了热爱时也发现了市场,去探索和实现热爱,去论证更大市场。这两种创业动作和节奏不同,但都给同时代的人带来价值。
据说所有纪录片素材会再剪辑成5集的网络版本。《燃点》里面的故事都还没完。只要故事还没完,只要还有故事,我们就要等等看。
最后,我看到了互联网上某网站上描述女老导演关琇的话,是这么说的:她认为人生不应该只做好准备迎接鲜花掌声,而是先要准备迎接狂风暴雨和挫折。

《燃点》观后感1300字


《燃点》观后感1300字

70分,煽情方面做的比较克制,整体偏纪实风格,拍出创业者的很多真实生活状态和困惑,并且不乏一些理性和深刻的思考。

排片率和上座率确实都很低,我看的那一场只有四个人,毕竟去影院没多少人是为了理性和思考,但不管你是不是创业者,都仍然推荐去影院看一下,因为在我看来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创业的过程,“业”这个充满佛教色彩的名词显然不仅限于“事业”。

一直以来,我对随意选择职业(除外)的人都非常不理解,尤其是那些因为觉得这个公司待遇比另外一个好一点,或者这个单位比其他单位更稳定一点就做出职业选择的人。

如果把25岁到60岁算作工作时间,那么工作要花掉人生最宝贵的三分之一强的时间,这个时间段里是一个人最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期,所以这段时间你打算用来干什么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命题,约等于“你的人生准备怎样度过”。

因此工作对人来讲显然不是打一份工养家糊口这么简单,如果随便找一份工作,除了薪水待遇之外寻求不到其他东西,那这一生岂不是太灰暗也太漫长了吗,尤其是当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可以拿什么来给自己一个交代呢?

《燃点》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那些创业者对工作的态度,创业本身也工作的一种方式罢了,只不过创业者可能比一般的职场人士欲望更强烈,更想从工作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他们选择自主性更强的创业,你会发现影片中的创业者们常常谈起理想、价值这些东西,其实无非都是对于工作意义的自我理解和探求。

无论是否创业,我们在工作中都应当尽力像创业者一样寻求薪资待遇之外的意义,并为此冒一定风险,把工作本身作为一种奖赏,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相对完满的。

《燃点》中几个创业者都提到创业艰难但坚持下去最重要的动力是兴趣,这一点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着无比深刻的体会,对多数平凡人而言,找到一份跟自己兴趣相结合的工作不是那么难,只不过很多人根本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很多职场上的问题会自动消失,你不会在意加班到了几点、不会在意比别人做得多、不会在意同事的批评、不会对办公室政治和别人的八卦感兴趣,你突然进入到一种简单而专注的状态,你只会考虑事情做的怎么样,你只对事情的结果负责,这种状态让你自然焕发出光彩和魅力,反倒是在很多时候比各种私心杂念、满脑子人情世故的人更容易取得成绩甚至成功。

说回到创业,我一直认为创业者没必要把自己弄得很悲壮,创业本身是求仁得仁,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非常正常的,更多时候需要的是理智而非激情,影片中也是一样,其中一些相对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对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方法论,而起步阶段的创业者比较容易激动和情绪化,但是随着创业过程的持续,只要他们没有放弃,一定会比一般人更快的进入到成熟和理性的状态,因为创业能够从更丰富的维度给人以磨砺,从这个意义上,创业的确比普通工作可更能让一个人在不久的将来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果以上市作为衡量指标,绝大部分人走不到那一步,但那并不意味着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是失败的,因为创业的“业”里包含的是你的事业,你的理想,你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创业意味着自主去选择、追逐和定义这些东西,所以无论能否走到纳斯达克,认真创业的人时刻都站在自己的人生巅峰。

燃点观后感影评范文欣赏


《燃点》是一部最近正在热映的纪录片,相信很多朋友都有看过,影片主要记录了当下最具争议、最具话题性的的14位创业者的艰辛的创业历程。影片在网上的评价并不高,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来欣赏吧!

去看了讲述创业者艰辛的访谈型纪录片《燃点》,片子通过徐小平的嘴点了题,大意是创业可以跨越阶级,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能体现创业者心可以点燃的能量。恰如稻盛和夫所谓的自燃。

片子算不上优秀吧,内容很常规,排片也很少,感觉就是花了电影票+停车费,看了几期浓缩版的访谈节目。

罗永浩领衔主演,片子明显在表现他的敬业以及奋斗精神,仿佛创业就是伟大的,努力就是崇高的,全然忘了前几天朋友圈刷屏的工程师猝死事件。

我总有个疑问,自己应该用多少分的努力去工作?

罗永浩非常努力工作,每天睡在公司,可是他的产品,甚至试都不用试就知道不会大卖。

朝九晚五没有跨越阶层的可能,只有比别人更努力才有可能,然而太多的人这么想,太多人都想比别人更努力,于是总得有人先倒下,得有人累死在通往成功的台阶上:在从长计议和只争朝夕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人类社会根本就不需要任何人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封建时代几千年,虽然科技没有发展,但地球比现在安全多了,那时的人们绝对不需要担心地球毁灭、人类灭亡。

那么,人们拼命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人们追求的大多是一些情感上的满足(),所以才会有投资人衣食无忧照样勤恳工作,有人在北京住地下室、多次创业失败也还要继续创业。

从学校开始,为了考取好大学,中学生们就开始进行知识的军备竞赛。毕业以后,他们继续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激烈竞争,仿佛是学生时代的延续。

他们似乎搞错了一件事。

情感的满足不能靠外物,得靠自身。

你因为赚钱而感到的快乐,当有一天你想到死亡、想到失去,都将会还以加倍的痛苦。

康德哲学把自由定义成不必在乎别人的认可,无视一切的表扬与奖励,只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较,也是阿德勒哲学中获得幸福的前提。

如果你的幸福需要跟别人比较才能得到,那它就是失控的,因为你不知道别人会表现如何。所以,真正该关心的不是我要做怎样的产品,而首先是我要成为怎样的人。

当我们年终总结时,重要的不是这一年产品卖了多少,赚了多少钱,而是经过一年,问问自己又有多少进步。

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一直是我的偶像,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想着赚多少钱,而是从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出发,不断研究机械,当他终于发明了摩托车,钱自然而然就赚到了。用市场营销的概念来说,他这属于社会市场营销,是最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

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游刃有余。考试的初衷是检验知识的掌握,很多人却认为掌握知识是为了取得高分,甚至只要能取得高分根本不在乎是否掌握知识,这就是本末倒置。同样的,赚钱也是创造价值之后附带的结果,而不是目的。

罗永浩的锤子公司里有几百个人,很多员工本来有机会去腾讯阿里的,当公司危急到面临停摆时,他感到难以面对这些夸了海口招进来的人,想到过自杀。

我也曾想过做点高精尖的稀奇玩意,在边缘观察了很久都没敢扎进去。

开弓没有回头箭,自古以来,大公司都不是死于坐吃山空,而是死于鲁莽的投资。

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项能力,结果是无知的人很自信,真正有了水平才能谦虚谨慎。

心中有能量、可以燃烧,不一定需要创业才能向别人证明,在任何领域任何追求卓越,做到极致,都会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演化的人类社会中,不仅需要英雄,也需要给英雄鼓掌的人。

纪录片燃点观后感


由关琇和萧屺楠共同执导的纪录片《燃点》将于2019年1月份上映,这是中国首部创业纪实电影,影片真实记录了14位奋斗者们的创业历程,包括罗永浩、戴威和张颖等人,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2013年,由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将大众的眼光拉到了创业人群的身上,今年,又相继出了《中国合伙人2》和《燃点》这两部关于创业的影片。与前两者不同的是,《燃点》是中国首部纪实电影,是一部真实记录中国第三代创业者生存状态的电影,里面的人员全部由当下最具有话题性的创业公司创始人真实出演。

影片中共记录了14位创业者们的创业历程,包括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ofo创始人戴威、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papitube创始人papi、猎豹移动创始人傅盛、草根创业者安传东、新氧科技创始人金星、米果文化创始人马薇薇、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以及陌陌科技创()始人唐岩、拉勾网创始人许单单、51信用卡创始人孙海涛、以及皇包车旅行创始人孟雷、皇包车旅行CEO潘飞。看看着阵容,几乎全部都是我们认识的人。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他们事业巅峰时期的辉煌,更是记录了他们在低谷时期的纠结和徘徊。

众所周知,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人前光鲜亮丽的成功后面可能是他们付出了奋斗的泪水甚至是血水才换来的。在不为人知的背后,有的创业者们为了创业几乎没有时间来陪伴家人,有的创业者甚至会为了省下几毛钱的电费而和女朋友吵架,有的创业者们为了创业甚至每天只睡两个小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梦想,他们愿意一次又一次的逼自己,是因为他们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

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曾说过:不被嘲笑的梦想是不值得去实现的。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会嘲笑我们的梦想,因为他们觉得我们不够优秀,配不上这个梦想,但我们不应该为此气馁,相反,我们更应该勇敢前行,奋力拼搏,努力将梦想变成现实来证明给那些嘲笑我们的人看到:我可以!

燃点观后感900字欣赏


《燃点》这部电影由关琇,萧屺楠执导,讲述了中国第三代创业者的生存状态,演员都是从当下各个企业的创始人出演,让我们看到创业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燃点观后感900字欣赏。

三年来第一次去看电影,一直以来对娱乐圈近乎屏蔽的状态,看的书越多,见识的牛人越多,越觉得大多数影视肤浅没有任何深度,而这部电影,也是在朋友强烈推荐下去看的。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纪录片,非常真实的展现了十几位创业者的生活状态。印象最深的,不是罗永浩、不是papi,不是戴维,而是从农村到一线城市创业的安传东。

从投资人那里可以看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创业了,之所以投他,也是因为被他的坚持所打动,我不知道跨界美食家究竟是干嘛的,能给别人提供什么价值,他又打算怎么盈利,就连基本的商业模式都没想好,都不知道拿来的勇气至少从电影中,基本没干什么实事,除了跟合伙人讨论还是讨论,一度看得我想直接走人,只讨论不干事能带来营收吗?

不说投资人,自己连商业模式都没搞清楚,怎么可能拿到大笔投资呢?这些是在创业之初就要确定的,后来卖会员卡、帮助商家拍视频,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偷懒。

从投资人那里看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创业了,之前做什么项目,虽然没有展现在荧屏前面,结局也猜得到,大概也草草收场。也许短短2小时,能接收到的信息很片面,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屡战屡败、仍不放弃的精神值得学习,可是过去的那么多项目里面,失败都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没有总结和复盘,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失败,除了打击人的信心、浪费财力精力还有什么意义?影片中没有呈现出任何他思考之后的结果,重复失败,多次掉坑,最后的镜头,他创立了席读校招的镜头,看起来自信满满,真是暗自为他捏一把汗。

记得有一个细节,他回家去在橱柜找出一本《易经》,说出一句让我难以置信的话,大意也许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安排。看到他说出这样的话,我非常能理解跌入低谷的低落情绪,可怎么能信命呢?

记得吴军《见识》里面有提到命运,即使这样,也是在触碰自己边界,知道自己有所不能之后的事情。30而知天命,最老的90后现在就认命,未免太早了。

记得有一个片段,看的无比心酸,返乡时落下的眼泪、老父亲帮忙给员工发工资我觉得很落寞,但不至于流泪,路是自己选的,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有些懵,从他小叔对话中隐约感觉,安传东追求的究竟是衣锦还乡?是财富?还是仅仅为了创业而创业、连自己想要的东西都没想清楚,失败是一定的,成功也只是投机。创造财富有很多种方式,何必要选择创业这样一条路?你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可为什么要把自己亲人拖下水?如果连独立生存都是问题,还谈什么理想?

这世界很公平,眼泪换不来金钱!做一件事情之前考虑到最差的结果,如果你能接受就放手一搏!

纪录片燃点观后感1500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很多人都有了一个而创业的梦想,但创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会经历很多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电影《燃点》就讲述了当下最具争议的14位创业者的故事,网友们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月初和校友一起去看了电影《燃点》,并且有幸见到主创团队,有理想的导演萧屺楠和帅气的师弟余曦。《燃点》是一部纪录片,拍摄者自2016年开始,历时几年记录了包括锤子科技的罗永浩、App陌陌的创始人、小黄车的戴威、猎豹移动的傅盛、新氧医美的金星以及曾燃起短视频风潮,被标签为2016年第一网红的papi酱姜逸磊,马薇薇、安传东等人的创业历程,以及经纬创投的张颖从投资人角度对创业者们所进行的考量。

在2019年看到这些被封装的片段非常感慨,因为有的企业已经黯然离场,在它最负盛名的时候,鲜艳的黄色曾经和桔色一起占据了街角巷尾的每个角落,创始人和他的北大五虎意气风发,而最后的最后,戴威独自骑着小黄车徘徊的背影已经稍许镀上岁月的沧桑。其实他们依然非常年轻,多年以后回首,这一次失败带给他们的,除了伤心和难堪,那些经验教训的积淀,很有可能就是将来触底反弹的原动力。

优秀的创始人是企业的灵魂,这一点也在《燃点》中有深刻的体现,创始人对市场的判断和对梦想的坚持是企业走下去的根本保证。梦想的定义很多,罗永浩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到位,大意是如果你创业的目标就是为了挣钱,那我建议你再想想,毕竟成功不止这一条路;但是如果你觉得这是你的梦想,你下半辈子就想做成这件事情,那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有自己心底的梦想,并且为了它勇往直前,无论是没有大学学历却能在新东方讲英语后来却执着要做一个技术产品的罗永浩、还是北大毕业、年青气盛的戴威,或者接替雷军为企业重新塑造定位的傅盛都是敢为天下先的人,他们冒险离开原来的舒适区,在未知和不断的改变中摸索着走向未来。影片展示了企业经营的部分日常,主要是创业者面对市场时的反映和应对、决策,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物各自独特的处事风格。和他们一样,律师这个职业也充满了未知和变数,故此本所年度辩论大赛首场辩题就是梦想与现实的取舍,而演讲大赛的topic则注目于改变,几乎每一位参赛者都提到自己那截然不同的过往,以及在逆境中痛思改变的经历和今日的希望。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太多的相似性以及对创业企业种种磨难的了解使得我对创业者的痛和快乐感同身受,不管是在质疑中拼打的金星,还是草根出身、屡败屡战的安传东,都忍不住为他们的勇气喝彩。

都说这部片子是企业家和员工关系的粘合剂。社会分工如此精细,独行侠越来越少,如果说创始人是梦想的起点,那么合伙人便是实现这个梦想的同行人,合适的合伙人恰如美好可心的伴侣,可遇难求。也许是因为年底压力太大的缘故,最近周围好多朋友在讨论婚姻问题,焦点集中在如下两点:第一,选择伴侣的时候是更看重感情,还是更看重适合?第二,当激情退去,如何确保长治久安?这两个问题恰好正是合伙的基本问题,哈哈。单纯看影片片段的表现,个人比较喜欢傅盛,内心波澜万端,脸上始终和煦温柔;寻找目标时快而准确,同时又很坚定。这样的人,作他的合伙人或者下属应该都是畅快的事情。papi 与马薇薇也是很棒的管理者,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理性相结合,使得他们能够冷静合理的促进团队协作。在我们国家,创业公司三年内阵亡的概率非常高,合伙人分裂就是原因之一。常常一边准备公司纠纷的起诉书,一边听同事处理离婚诉讼,不得不感慨二者高度的相似性。好的时候你侬我侬,一旦闹掰就兵戈相向,其实不管什么结果都是两败俱伤。如果在合作前对权利义务有个约定,界限清楚,不但能增加好好相处的可能性,也能在万一分歧发生时有章可依。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祝福每一对有情人和每一个创业企业都能顺利度过起步期,成功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到达那心中的彼岸。

《燃点》观后感模板集锦(4篇)


编辑收集并整理了“《燃点》观后感模板”,怎样才能更好的让观后感体现出我们的感悟呢?看电影是一种心灵启迪的过程,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观后感是“观”和“感”结合的产物,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燃点》观后感模板 篇1

受身边朋友的推荐,今天中午去看了纪录片《燃点》。这个纪录片讲的是我国10多位第3代企业家创业的艰辛过程,展示了这些创业家们如何在煎熬中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每个人观影的感受都不一样,我在这篇日志中只讨论一下我的观后感受吧。纪录片中有几点我觉得这些前辈们讲得很有道理,我把他们摘录了下来,并谈一谈我的一点想法。

(1)“创业的行业必须是自己真心热爱的”。在纪录片中的访谈中,创业者都说了创业的行业自己一定要喜欢要热爱,否则不可能做好。这句话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不喜欢一件事,真的很难坚持下去。前不久看了一篇微信推送,里面讲一位创业失败的人,他说了他之前好几次创业,都是在追随社会上最热门的行业,而并没有考虑自己真正感兴趣真正热爱的地方,所以屡战屡败,最后只能放弃创业,踏实地找工作。其实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一点,这个纪录片中貌似没有提及:了解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其实需要一个人长时间的探索和积淀,不是靠短时间的冲动就可以的。当年唐爷爷选择钢铁行业、黄瀚生老师选择雅思口语、章燎原选择坚果的销售,都是他们多年的踏实工作和探索做出来的选择。

(2)“知道自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像我们平常选择各个商家的产品,肯定是需要了解每个产品的优势,如果某个商家的产品有明显的优点,那它就有大概率地在商战中取得胜利。这个有点像我们平时写学术论文,写论文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就是:我们做的工作研究是否有意义?相比现有的工作,自己工作的优势与创新点体现在哪里?

(3)“跟进时代,掌握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这个其实是我没有做好的地方,过去在学校,不知何种原因,一直不想接触新鲜的事物,刻意把自己锁在自己的一个圈子里,当时连人工智能、区块链是什么都不懂,可见自己当时是多么地封闭。。。接下来时代变化的节奏会越来越快,唯一跑步前进,紧跟时代发展规律,方可获胜吧。

这篇纪录片中,还记录了多数创业者的感情生活,他们为了事业,有的选择一直不找对象不结婚,有的与女朋友选择分手,有的与孩子感情十分生疏,但还是有一些创业者能勉强维持好创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我们再怎么热爱自己的事业,家庭还是不能100%不管不问吧,总得抽出时间去爱自己喜欢的人、去陪伴家人,毕竟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是高效工作的一个基本保障。

此外,结合我看过的一些书、经历的一些事,我感觉这个纪录片有2个重要的地方没有提到。除了刚才我说的“探索自己的长处需要花很久的时间”之外,另外一点就是需要注重自己的情商和信用培养,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几年参加过几次唐仲英德育奖学金交流会,我对情商和信用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说起我们敬爱的唐爷爷,他年轻时代在美国打拼的时候就非常注重情商和信用,赢得了相当多人的信任,另外听他的家人说,当年他谈上亿资金项目的投资时,一个握手就搞定了,可见他的为人处事是多么得厉害!还有一点,在年轻的时候,多去无偿地帮助他人,这个是积累人脉的最好方法之一,根据心理学里面的“互惠原则”,无偿帮助别人之后,将来自己面临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主动来帮自己。结合唐爷爷的经历和故事,我觉得这些方面也是创业的重要因素吧。

最后谈一点对ofo的感受吧,感觉也挺可惜的,就因为当时的信用等问题,导致ofo后来一步步地坍缩,直到现在这个局面。虽然逆转的概率很低,不过还是希望结果是乐观的吧,毕竟我与ofo创始人是皖东南老乡,有这个情怀。

仅个人观点,而且我也不是准备创业的人,如果与读者意见不一致,请读者不要激动,毕竟个人有个人的想法,谢谢!

《燃点》观后感模板 篇2

《燃点》观后感

王潇

从《燃点》开始预告,我就很想能近身看看别人是怎么创业的,或者说,挺想看到别的创业者具体怎么生活的。再功能性一点儿,我希望能得到一组参照:比如他们的孤独有多孤独,痛苦有多痛苦,绝望有多绝望。毕竟那些光辉的创业者们,他们的光辉时刻大多我们已经都知道了。

《燃点》这个名字让我迅速联想到创业路上会有的决定性瞬间,情绪的高点或低点,我说不定会遇到最多的创业共情时刻。买好票之后,我甚至做好了在屏幕前泪流满面或者雄心万丈的准备。

电影开场不久,我就发现,以上都不是。

随着纪录片的展开,我发现黑暗中我获得了一个奇特的视角:好像突然置身于一个类似于《Survivor》的真人秀,而我也是一名选手,正在目不转睛地通过剪辑录像观察其他人。真人秀还在继续,于是我紧张地审视每个镜头,专注观察不同级别的选手在各自的晋级路上,都在用什么方法做着什么任务。

由于这个视角,我从电影一开始就急于看到选手行动的路径,最好能有大神选手在关卡前的具体操作,唯恐画面因为剪辑拼接而变得不完整。

我看到真人秀中会用到的“随采”镜头——选手坐在镜头前复盘他们上一段关卡,表达观点——这些叙述都会至少在表面上是平静的,我还是看不到在之前那段路上,他们的孤独有多孤独,痛苦有多痛苦,绝望都多绝望。真实想法是,我想知道我的那些比起来,到底在什么水平。而每一种应对困境和情绪的能力,能支撑一个选手走到哪里,走多久。

看到中途,我意识到我不会泪流满面或雄心万丈了——已经创业十年了,我竟然还盼望在一个创业纪录片中看到完整流畅的故事。这是创业,创业里面存在一切,就是不存在完整流畅。

我看到那些OFO和锤子的镜头,仿佛自带隐喻和唏嘘,所有呈现的情景在这个时间点变成了追溯,观众像都在屏息等待画面给出更多蛛丝马迹。

我还看到电影中的选手们,都几乎经历了一个相似的关卡:罗永浩、傅盛、马薇薇、Papi、金星,戴好耳麦等待上场演讲的时刻。在舞台灯光和沸腾观众席的背景下,那个演讲者的小身影会显得格外孤独。这个关卡我相当熟悉,当镜头跟随他们从后台走到舞台中间灯光下时,我也感到我一起站在了那里,站在了命运的舞台上。

这是第一次在看电影时感到了奇怪的带入——我清醒地知道,我是画面外另一个选手而不是观众。我甚至感到,我有14个月也被同样记录了下来,所有画面都在心间。当一些片段引起观众的哄笑或者嘲笑时,我的后背感到不适——我认为这不好笑。

这是一场大型时代创业真人秀,只要还没被淘汰,《Survivor》还在进行,意义就赋予在了这里,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奔跑到黑的疯子,上帝和路人视角就无法真正存在。

我就是那个疯子,坚信这里面有意义,坚信这条路上面的体验超过其他,于是把这条命放在这条路上,然后亲手按下HARD模式,进入一个漫长的《Survivor》,活到现在。

今天下午,我坐在上海曹杨影城的观众席上,突然理解了一件事:《燃点》屏幕上的人,屏幕外的人,千千万万的创业者,从师徒几人开始,各组各的队,各打各的怪,各渡各的劫。

但是,这些人,到底是因为被取得真经的渴望煎熬着,还是被创业成功的渴望煎熬着,这是不同的两件事。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创业。

一种是在时代下寻找和创造新商业模式,而这新模式已经逐渐明确,需要快速行动干掉对方。第二种是发现了热爱时也发现了市场,去探索和实现热爱,去论证更大市场。这两种创业动作和节奏不同,但都给同时代的人带来价值。

如果你是第一种,机会和窗口最重要。如果你是第二种,只要不死,所有挫折都是浇灌热爱的养料。但第二种,不必非得生生死死,通过做一名专业人士参与行业也可以做到。

如果是第一种,则傅盛、戴威、唐岩、金星的部分对你来说会有用。如果是第二种,那么罗永浩、Papi、马薇薇的部分对你来说充满共鸣。

只要以上二者居其一,或最幸运的合二为一,《燃点》中张颖和徐小平的建议和观点对你来说都是强心针。

如果以上都还模糊不清,加入创业《Survior》会是一个全然孤独、绝望和痛苦的过程。如果你也是在自负与自卑之间来来回回,体验过大概率的失败,安传东的故事会令你获得最大的共情。但在这时,《燃点》中同样的镜头和话语,就会变成加深执迷的有毒鸡汤。对《燃点》电影的观后感的区别,获得意志或击碎幻想,取决于你是谁。

一个只被创业成功的渴望煎熬的人,会活得疲惫而惶恐,一个疲惫而惶恐的人负担不了理想。

“任何人的命运都可以最终被展现为一张以时间为轴的地图,时代和天赋也许帮助我们绘制好了初始部分,然后由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时间绘制余下的部分。那些卓越的人们常常会展开整个命运地图向下俯瞰,看从出生至死亡之间到底还可以有多少想象力。想象并锚定了许多的a点和b点,在我们害怕和犹豫的日子里,他们在命运地图上完成了一条条连线。当我们翻看航海家、登山家和探险英雄的手记,会发现每天都好像是普通的一天,晴朗或者下雨,吃了些普通的食物,他们在那天之中,也只完成了地图上一点点微小的距离。”

《燃点》带我们翻看了航海家、登山家和探险英雄的手记,我们会发现每天都好像是普通的一天,晴朗或者下雨,吃了些普通的食物,他们在那天之中,也只完成了地图上一点点微小的距离。

据说所有纪录片素材会再剪辑成5集的网络版本。《燃点》里面的故事都还没完。只要故事还没完,只要还有故事,我们就要等等看。

《燃点》观后感:两个字,不燃

很难有一部打着“励志”旗号的电影能像《燃点》这样,上映预热还没到位,作为鸡汤食材的创业项目就凉摇摇欲坠了好几个。

秉着堵上“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这类质疑的态度,我权衡一下距离,选择了最早场次去电影院刷了这部电影。

做好会失望的充分准备,并抱着“冲着papi颜值”的态度,我还是被这部电影的质量激怒了,一句话小结就是:

一锅鸡血失败,鸡贼有余的鸡汤。

先说鸡血

尽管作为科技自媒体,从没干过影评,但有些规矩还是懂的,比如:不要剧透。

由于前期宣发并没有多大投入,或者说这类电影“并不存在宣发”,这部电影实际上在路人认知是极低的。

但其实,你并不难从主创团队中推测出内容。导演关琇,在此之前的成名作的CCTV2《赢在中国》及其续作浙江卫视《我是创始人》,以此大概也能看出《燃点》的路数:

电影版《赢在中国》

但你再瞄一眼主演:罗永浩、戴威、张颖、papi、傅盛……清一色的知名创业者对吧。

显然,《燃点》并不需要剧透,因为剧情你都知道了。

走进影厅刚一落座,旁边的哥们就和我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诶,你是为啥来看这部电影呢?”

“哦,我做媒体的。”

“我估计今天很多都是媒体来看。”

“大概是吧,谁没事儿大早上来看这个。”

“我是来给自己打鸡血的。”

我不知道这位哥们最后是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鸡血,但从他全程瘫坐、整个厅里也几乎没啥动静儿的情况来看,大概率是失望了。

正如前文所说,《燃点》并没有真正在宣发上投入,微博也几乎都是参演的创业者以及他们的粉丝们充当着自来水。

《燃点》预设的观众至少是对于互联网创业有一定认知的人群,这意味着至少需要一些“未公开内容”才能满足他们的为胃口,但《燃点》几乎没有。

电影中,有老罗的相声和采访片段、有papi酱拍视频的花絮、有ofo的线下活动记录……但严格来说,这一部分细碎的片段与各家公司已经公布的材料并没有太大差异。

而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无论是让公关部门发一份存档,还是导演带着团队实拍,都没有实质上的区别,这给观众带来的是明显的“拼凑感”。

要说“独占内容”也有,但大多是前后穿插的车轱辘话,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极强的“文案感”与“设计感”很难说有触及到创业者内心的东西,papi酱与朋友的饭局与在上海家里的袒露心声,倒成了其中少数显得真诚的情节。

继前两年涌起的综艺大电影风潮后,将创业节目电影化是不是会成为下一个“风口”我不知道。但是至少的《燃点》不是一个好的起点。

再说鸡贼

看海报和上面的豆瓣页面截图,在你第一反应中主角是谁?

其他人先不论,至少罗永浩、戴威、马薇薇和papi酱的是绝对的主角吧。

但电影的主角并不完全以海报上头像的大小,和出镜的时长来衡量,看完《燃点》后你脑子里大概只会记住下面这位:安传东。

从第一个项目如何入不敷出,拿不到客户,到找到张颖寻求融资,被问及商业模式、盈利能力时语塞,再到与员工的争吵,并最终放弃原有项目

安传东是电影中唯一一个被刻画得如此细致的角色,但你几乎看不到他有任何着调的地方。

不妨看看电影中出现的安传东的两个创业项目:

第一个叫“跨界美食家”。按照电影中的细节,这是一个一句话都讲不清楚的创业项目。他既帮商家拍短视频,也发布一些美食评测;但在与张颖见面时,安传东口中的“跨界美食家”又变成了:卖会员卡,一张卡199元,可以在活动商家吃四顿饭。镜头一转,张颖直言“我都不相信这能做起来”,不止张颖,吃瓜群众也很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项目:

第二个项目出现在片尾,名叫“席读”,是一个“专注古文阅读的App”,上线已经一年多在AppStore依旧只有29个评分。《燃点》上映后,安传东的微博下面下载安装App的动机依然是“感动”而不是产品本身。

从“跨界美食家”到“席读”,我很难理解安传东到底经历了什么,选择在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重新开始。但从安传东与天使投资人的交流中可以得知,“跨界美食家”已经是转换跑道后的产物,被投资人视为“找对了方向”,但转头就被老辣的张颖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症结所在。

基于电影中出现的项目与表达而言,我认为安传东或许并没有想好创业这条路到底怎么走,而是“为了创业而创业”。

但以电影主创团队之前的作品方向,以及影片本身题材来看,是不可能对于互联网创业,乃至商业最基本的运行逻辑没有认知的,这就让主创对安传东在电影中的安排显得十分鸡贼。

在影片前半段对于唐岩、傅盛的采访中,明显透露出的讯号是偏理性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并不是随时都适合创业,创业不是最优解,从财务自由也不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然而到了安传东的部分,重点刻画了与团队成员堪称琐碎的争吵、公司倒闭搬家、租住的房屋一片狼藉等创业者们司空见惯的苦。

影片甚至还追到了安传东过年回到河南滑县老家时,一边抹眼泪,一边聊起之前掏空父母的老本为员工发工资的场景,他甚至表示不管怎样都要继续创业。

在安传东这里,创业又成为了跨越阶级的唯一途径。前后对比,我看到的是背离的价值观,这也是我认为电影鸡贼之处。

海报上印着“创业很难,但坚持很燃”,但在电影中最终却是以“贩卖苦难”的方式完成了对“难”的诠释。至于“燃”,很抱歉我没能看到。

最后

在片中戴威正在与团队开会,头疼ofo单车损耗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时,我手机上突然收到财新的推送:“上海凤凰与ofo和解共享单车如何拖垮供应链?”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但也的确从侧面印证了互联网创业大潮中的随时出现的种种未知。

这恰恰才是真正“创业很难,但坚持很燃”的地方。所谓创业黄金时代结束,前路只会更难,与其苦苦追求不知何时突然降临的黑天鹅,不如瞄准一个赛道,真正沉下来跑顺其中的商业逻辑,那恐怕才是一件更“燃”的事。

《燃点》观后感模板 篇3

刚看完《燃点》第二天新闻就说这部电影票房上映不足300万人民币,的确,这不是一部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就算符合你的口味,这部纪录片也算不上精彩,在我看来,《燃点》更偏创业者的“理想主义”。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完依然非常有感触,这部片子里一些本色出演的公司现在都非常艰难比如锤科和ofo,但我们不是去看《燃点》里面成功与失败的笑话,而是创业的真实。

简单来说一下《燃点》的观后感。

1、整片强调的偏向于“理想主义”创业,但创业和做生意是两回事,今天早上看到春华的朋友圈非常有感触,《燃点》对创业者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对创业者有意义的是段永平的“本分”,发的起工资,不拖欠供应商钱,大家一起有钱赚,这是商人的“本分”,创业者首先是商人,其次才是你那点改变世界改变行业自我证明自我成就的小心思。

2、从我根据现场观影者的反应判断,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创业者安传东,因为他犯了多数人一来就要犯的错,只顾着追求自己创业的理想而不直面问题,并且对失败的承受力很低,几次画面都是在和合伙人发生争执的时候,被Challenge到创业最现实的问题的时候,只用理想做了回应而不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3、整部片子我是奔着罗永浩和付盛去看的,我正在写这篇观后感的时候正是老罗快如科技发布会,老罗在《燃点》里面依然还是那个罗氏风格,但可以感觉的出锤科真的遇到事了,这部电影不是去看输赢,而是去体验一种真实。

4、《燃点》里面在每一个创业故事里面镜头出现最多的是会议的画面,会议在创业公司里面是高频事件,每场会议是不是领导独自在讲台下在听,还是在场所有人都激烈的讨论,这都是一家公司最真实的画面。

5、《燃点》体现了创业艰难的一面,也在最后输出了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有创业梦就不能轻易放弃,明知道是坑也要跳来试一试的理想主义价值观。我相信很多人看了也很难区分创业和做生意的区别,雷军我认为是在做生意,罗永浩是在做创意,华为是在做事业,所以如果不能理解到什么是商人本分请参考第一点。

6、如果要说推不推荐看,还是推荐一看,一次就够了。

最后,希望不要被“正能量”迷惑。

大多数人分不清什么是正能量,正能量多数就是拿底层人民的苦难激励底层人民,让这群人学会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吃苦耐劳,含辛茹苦,然后把成果奉献给掠食者。至于他们巧取豪夺,不劳而获,都是应该的,如果是他有质疑,对不起,这是负能量。

《燃点》观后感模板 篇4

昨天下午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燃点》这部创业纪录片。上周跟芳哥一起看装修的时候,瞎逛经过电影院,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海报,1月11号上映。当时就被海报上偌大的罗永浩的头像所吸引,心想这位著名相声表演企业家啥时候转行跨界演电影去了?作为多年老罗的忠实粉丝,是必然要支持的。

看一看猫眼上面的排片,就知道这部电影再怎么着也是火不起来了。非常稀少的排片,整个长沙的院线,仅有三四个影院在播放,并且每天才三场左右。

果不其然,晚上去的影院,本身就只能容得下几十位观众,还只有稀稀拉拉五六个人。

《燃点》是一部记录创业者的片子,算是比较真实反映创业者生活的,有罗永浩、戴威、papi酱、马薇薇、傅盛等创业者的生活,也有张颖、徐小平、唐岩等投资人的介绍。

以前自己觉得凡是有点想法的人都应该出来创业才对,后面慢慢就改变了。其实,创业也只是相对于正常上班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根本没有孰对孰错。想创业,没错;想工作,也是没问题的。自己能逻辑自洽就行。

创业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光鲜。3年内的创业公司的死亡率为97%,时刻要担心竞争对手的攻击,担心资金链的断裂,尤其是在方向不明确的时候,还得扛着一切往前冲的茫然。

影片中的.老罗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创业者。从他开始做T1的时候就开始支持,支持了三四部手机了,公司同事也有不少锤子的粉丝。奈何屡屡传出破产的负面新闻,不过xx底应该是再一次碰到了大问题,也衷心希望老罗能够突围成功。

看完《燃点》,总结三点感想:

一如既往希望老罗能成;

影片很真实,不夸张,创业生活基本就是那样;

如有机会,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创业一次,尤其是赶在了现在这么好的时代。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愿所有创业者都能够顺势而为,剑指天下!

电影观后感: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的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富贵的一生,由少爷变成穷人,由好赌变得恋家。第一人称的叙述让观众感到自己更像是在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么你知道《活着》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电影《活着》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1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电影《活着》观后感2

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话那些中幸福快乐的结局使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促使着我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我一直也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

这个暑假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感触颇深,在书中,福贵的生活蜂拥而来的真实都在诉说着丑恶与阴险,在大时代背景的社会变革下,福贵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许多磨难,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福贵的生活是悲惨的,他见证着每一个亲人的死去,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夺走了福贵所有的依靠,但福贵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坚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心中充满了力量,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在活着的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故事,不论不是好的坏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既然承担起这个责任,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变成最好的模样。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艰难的活着,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加映衬了活着的意义。故事结尾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的福贵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坚定的信念象征着他不屈的灵魂。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长,每当翻开书卷,总会有一种绵软的情感萦绕在心头,思绪万千,卷卷都积满深情,行云流水的语句,真挚动人的情感,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读一本好书,与书为友,潜移默化,见证着崇高灵魂的再现,顷刻唤醒心灵,豁然开朗,仿佛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这本《活着》,书页间仿佛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闭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飞向那片明亮的书海……

电影《活着》观后感3

余华是当代作家中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我以前读过他的两部作品:《在细雨中呐喊》《兄弟》,印象深刻。《在细雨中呐喊》是余华的处女作,取材日常生活,但因为关注少年成长中的隐秘,对人性做了多角度细腻的描写,使人过目难忘。《兄弟》直面改革开放后人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下,伦理与道德的崩溃,赤裸裸的白描反映的却是血淋淋的现实。那两部作品虽为同一个作家创作,但风格迥异,感觉余华在不断探索小说表现手法,他基本做到了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活着》是一部有别于《在细雨中呐喊》与《兄弟》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农民悲惨、坎坷的一生,反映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底层农民的悲苦生活。与《在细雨中呐喊》那种浓稠而细腻的描写不同,与《兄弟》中那种坚硬赤裸的文字风格不同,《活着》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小说通过一个老农的讲述,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生活的缩影。

《在细雨中呐喊》以艺术创作手法的革新让人记住细节,产生深刻的体验。《活着》以主题取胜,富贵老人的一生就像大海里的小船,总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被时代的大潮冲击着任意前行,他青年浪荡不羁,嫖、赌样样俱全,赌博输尽了家产,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活着回到家乡。至此,他的悲惨命运才开了个头。一对儿女先后死亡,妻子病死,就连他那残疾的女婿也以非正常死亡终结生命,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不到十岁,却被他煮的豆子吃得撑死……家破了人亡了,富贵还活着。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陪伴他的是一头老黄牛。

余华是一位狠毒的作家,他在《活着》中把个体生命所能遭受的各种考验与灾难全部加在富贵身上,展现了生命的柔韧与顽强。父母给孩子起名寄予了希望,然而,“富贵”这个人一生却与富与贵毫不沾边。

电影《活着》观后感4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个人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关于姜子牙电影观后感


《姜子牙》是部精彩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能感受到勇敢、善良、真诚和舍己为人,百折不屈的品质和精神。很多观众表示自己深深被电影故事吸引,为电影里的人物感动。那么你知道《姜子牙》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关于姜子牙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关于姜子牙电影观后感1

电影《姜子牙》是一部由顶级动画人员全力制作的国漫大片。导演程腾,曾就职于顶级动画公司梦工厂;联合导演王昕,为顶级游戏公司暴雪前艺术中间,拥有16年以上CG制作经验,曾参与《魔兽世界》《守望先锋》等千万量级项目。影片导演团队拥有着丰富制作经验,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谈及影片制作,导演程腾曾趣味表示“为了更出息一点”,建有《姜子牙过失记录》文档,每天反省不足的地方,力求高效与完美。

《姜子牙》是封神电蚊影宇宙系列埠的第二部片脱子,第一部就煞是今夏火爆唤全中国的《哪吒之魔童言降煞世》。相信大家狙都还记得,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炔》的结尾彩蛋中,这部《姜子牙》就有出现过,虽然这部电影不季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集,但基本可斩以确定的是咀,这两部电影俸应该是同一士个宇宙体系度下的。

也就是说,就算这部坛《姜子牙》里面不会出现哪野吒,以后这两猎者也可能合咀作。毕竟在《姜子牙》放出预告之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电影官方巡也第一时间等在微博发起僭了互动。从二者之间有爱坪的对话看来车,以后很大概换率会有哪吒拓跟姜子牙的埠联动电影。

但是具体会不黄会有合作,还得看这部《姜子牙》上映之后的表现。首支预告片由栈于只剪辑了辈部分内容,其实整个故事懈脉络和线索凹都还不是很改清晰,大概也是导演组在凶卖关子,电影还是要到影刈院中看了全晃部才能知道靡好坏,我们就静待这部片欢子上映吧。

关于姜子牙电影观后感2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便有很大的期待,看完后我也认为它是一部好的电影。从剧头第一次玄鸟出现,再到最后的姜子牙毁掉天梯,我几乎都在流泪,或许谁都没错。

九尾,一直是剧中的反派人物,是个人见人怕的大魔头,但他也只是受得天尊的欺骗,他的本心是好的,它想成仙,这样生为妖的狐族,便可以从生活在泥沼之中,一步登天,这也是之后她恨的缘故。在剧中有一处细节,是在幽都山的悬崖上,她对纣王说:“连你纣王都被封了个姻缘神当。”这里便可体现她的可怜之处,她是一个权力斗争中的棋子,事成灭口,我认为她没错。

反过来,天尊就变成了坏人,他运筹帷幄,好似为权所争。但最后他摘下莲花花瓣惩治九尾,就算会自毁一部分修为,他也还是做了,至少在他的心里都是为了众生,你可能会不解,让无辜的人亡命便是为了苍生?但从天尊的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大神仙啊,一个人,一个妖,一个神都是入不了他的眼的,他像一个修理枝丫的园艺师,剪去他认为不合理的,留下主体蓬勃发展,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做,本心都是为了众生。

错不在天尊,错不在九尾,错不在姜子牙,错也不在众生。其中最让我心疼的是申公豹,他把姜子牙看作是自己的英雄,努力的想要成为像他一样的英雄,到最后他才发现他只是他。这很像我们的普通人,哪怕十分的努力也到达不了那样的高度,明知九死一生也要成为自己的英雄,他最后死了,但他终是闪闪发光的。

其中我最在意的不是姜子牙,不是小九这样的主角,我最喜欢的角色恰恰是只出现过一两次的配角中的配角——玄鸟,“风吹鼓响,可慰亡魂,无法入轮回的怨魂,只能在玄鸟的带领下回归”,最让我铭记的是那句“谢谢你,我终于可以回家了”,这便是每个人的缩影,一味追逐远方和梦想的人们,有些被梦想所击溃,不敢回家,前方没有家,就那样迷失在路口,心中想的都是家。

《姜子牙》,这部电影的影评褒贬都有,但我认为它是一部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好作品。

关于姜子牙电影观后感3

封神大战之后,昆仑弟子姜子牙率众神推翻残暴的商王朝,灭了狐族。就在他即受封众神之长时,因曾经的一个过错被贬下凡,失去神力,被世人唾弃。姜子牙为重回昆仑,踏上旅途,在残破的废墟中,他寻找自我,也发现封神一战背后的真切。看完《姜子牙》,内心感触颇多,久久不能忘怀。

天尊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主宰三界,为了选出心中的“神”,轻易地发动了封神大战,置小九命运不顾,置三界的生灵不顾,因为天尊认为在“苍生”这个巨大的概念面前其它都不值一提。姜子牙作为天尊内心最合适的“神”,却令他十分失望。姜子牙质疑天尊所谓的“苍生”。他更愿意相信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善”。所谓苍生是苍海,每一个个体便如海中的水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与初衷违背的手段又怎么达到最初理想的目标?

姜子牙与天尊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姜子牙与天尊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不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苍生,这是我对天下苍生最好的安排”,而最后姜子牙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个怜悯众生的神,天尊只是受到了天道的惩罚,九尾也并未真正消亡。姜子牙无奈中斩断天梯,这只是天与地之间的宿命锁,可他却无法斩尽天下人的枷锁,这或许也是他至善的悲哀。

我们生下来便身陷囹圄,我们无法探求我们已知的世界之上的天道,更无法了解“天道”上面是否另有“天道”。

我认为,世间根本没有天道,只是不同的“神”自我价值观念在人间形式化了,我们不一定要强迫自己去接受上“上帝”创造的人间,我们何不像姜子牙一样,自己创造一个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个自己的神呢?

关于姜子牙电影观后感4

《姜子牙》是光线传媒“神话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前段大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该片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商业意义上,对于国产动画来说更是如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一般。

据《姜子牙》豆瓣页面介绍,本片的故事发生于封神大战之后。昆仑弟子姜子牙,率领众神战胜狐妖,推翻了残暴的商王朝,赢得封神大战的&03年,中国会流传一种病,它就像魔鬼一样,传染性很大,只要14天,病毒就可以穿透人的肺脏,让人死于惨痛之中。且没有特药,要大力防范啊!"王区长一听,再次握住姜太公的手说:"谢谢,谢谢!"说完,立刻说去忙这件事去了。姜太公自言自语地说:"这可是考验啊。

不过我相信他们是会有智慧和能力攻克这一难关的。

姜子牙个人感悟

观后感《电影燃点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