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三块广告牌观后感1400字欣赏。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块广告牌观后感1400字欣赏”,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由马丁麦克唐纳执导,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伍迪哈里森等主演,是一部犯罪电影,讲述了一位绝望的母亲因女儿遭奸杀而追凶无果,无奈之下竖起三块广告牌与警察对峙。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三块广告牌观后感1400字欣赏。

见:一个母亲海耶斯因为女儿在回家途中被奸杀,7个月毫无消息,于是在女儿遇害的公路边租了三块广告牌,分别写着爱女惨遭奸杀、凶犯逍遥法外、威洛比局长,为什么?

感:犹如在湖水中掷了一块石头,这件事在小镇引起了不小的反应,首先,神父来到了她家,声称代表小镇多数居民希望海耶斯撤掉广告牌;其次,一些个人也蠢蠢欲动,想给海耶斯施加压力,比如牙医在给海耶斯看病时,对病症敷衍潦草,看都不看就要拔牙;最后,儿子和前夫也不支持她这么做。

思:以为自己属于大多数,就可以对少数人尤其是一个人指手画脚,迫使她接受群体的裁决和意志,这是多数人的愚蠢反应。他们丝毫不考虑当事人的痛苦和感受,只因为属于大多数,而感觉无比正确无比强大无比正义。

行:海耶斯毫不妥协,一个比一个更加干脆利索地回击,她讽刺说神父这种行为和黑帮并无区别,喝完茶请滚出她家去;对牙医就更不客气,一句废话不说,直接用针管在牙医的拇指上穿了个洞;至于前夫和儿子,在彼此对抗后再和解(亲人不在上面分析之列)。

由此可以看出,海耶斯是一个性格非常鲜明的人,她已经被生活压榨得失去了性别特征,说话办事纯纯的爷们范儿。

作为一个身材魁梧的女人,她丝毫不忌讳在有必要的时候使用暴力,也许她知道,一个普通人有时只有通过暴力才能维护权益,得到公平对待。

见:事情的进一步演变发生在两周后,广告牌中所提的威洛比局长因癌症晚期,开枪自杀了。此刻,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局长的自杀和海耶斯有关,是海耶斯广告牌施加压力造成的。

即使威洛比局长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在自杀前给海耶斯留了封信,知道海耶斯没有经济能力继续支付广告牌的租金,还帮她支付了一个月的租金。

感:这个时候,群体就更加愤怒了,虽然电影没有正面表现这种愤怒,还是能够清晰地通过一件件事情感觉到。

警员迪克森冲到出租广告牌的公司,把坚持将广告牌租给海耶斯的雷德痛揍一顿后,从二楼的窗户扔了出去。大白天这么干,讲真,挺让人瞠目结舌的,美国似乎也没有那么美好嘛;海耶斯送儿子去学校,车还没停稳,一个装有啤酒的易拉罐砸在车的挡风玻璃上;三个广告牌被人放火烧毁了。

思:真心不知道,大众坚持的这些所谓的正义和惩治,有什么正面意义?如此义愤填膺、如此自以为是、如此替天行道,如此对待一个失去女儿,和儿子相依生活的女人,那掩藏在其后的猥琐、愚蠢和蛮横,也许只是假借道义之明,发泄自己对生活的不满。

行:对待儿子同学的挑衅,海耶斯一如既往地简单粗暴,她走下车来到两名嫌疑同学面前,毫不客气,照着下身,一人一脚。这次,儿子对她说:谢谢妈妈,假设如果她不这么干,选择默默忍受,儿子以后再学校的境遇可想而知。

在听说了詹姆斯被揍后扔下楼,看着熊熊燃烧的广告牌,愤怒的海耶斯当晚放火烧了警察局。

只是,出乎意料的是,并不是警察烧的广告牌,而是女儿的亲爹,她的前夫。当她手握啤酒瓶,走到前夫和他19岁的女友跟前时,前夫有些心虚和慌乱地说,愤怒只会招致更多的愤怒,这是19岁女友说的。

那个傻白甜的女友连连点头。海耶斯没有把酒瓶砸到前夫脑袋上,而是把酒倒进杯子,让前夫好好对待这个女孩。

说到底,她还是一个内心温柔的女人,当她看到一个甲虫四脚朝天胡乱蹬腿,她会轻轻地帮这个小动物翻过身来;在广告牌下当她看到美丽的鹿在近旁散步,也会泪流满面诉说自己的痛苦。在有办法的时候,谁愿意选择暴力,尤其对一个女人来说,这本身就意味着危险。

在遭遇前夫家暴和背叛后离异,一个人带着女儿和儿子艰难度日,生活已经给了她太多的苦难。还没完,青春叛逆期的女儿在和她发生口角后被奸杀,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一场灾难,谁也无法像别人劝说的那样,让这件事过去,等着不知哪年哪月凶手落网,所以她选择直接叫板警察局。

只是,这需要强大的内心支撑,支撑面对伤口的痛苦,支撑外面的舆论压力,谁有资格要求她用更好更温柔的方式?

无论再痛苦再艰难,也要坚持站着,绝不向生活下跪的海耶斯,就是平凡人的英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三块广告牌》观后感600字


《三块广告牌》观后感

我在学生时代是一个影迷,电影看得多了产生了审美疲劳,也就渐渐地对电影失去了激情。

其实我对电影失去激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对电影的胃口高了,认为没有多少可以令我感动的电影可看。

近些年来能够让我走进电影院的电影不多,《阿凡达》、《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战狼2》、《红海行动》,细细想来就这么几部印象特别深刻的电影。

就在前几天看了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非常有些意外的激动。巧合的是在我看完该片的第二天《三块广告牌》就获得了两个奥斯卡奖项。

故事发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艾登镇(Ebbing),一个被虚构出的小镇。是一个正在衰落的偏僻小镇,是一个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的小镇。

住在该镇上的一个单亲主妇Mildred是个家暴受害者,前夫曾经是警察又是一个施暴者。由于Mildred被家暴而变得古怪并且又变成了一个新的家暴者,从而导致其女儿不堪忍受和她一起居住离家而去。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她的女儿被强奸焚烧致死。警方历时7个月没有破案,真凶仍然逍遥法外,受害者母亲Mildred突发奇想租借了小镇道路边的三块巨大广告牌,广告牌上打出警察局长的名字质问警局局长,意图刺激警方并引起社会的关注,施加压力促使警方破案,事情由此走向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三块广告牌》让我意外的是,它的容量是如此之大(包括了不仅仅是美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如家教问题、家暴问题、种族歧视、执法暴力、善恶问题、人性的思考问题、案件的侦破率问题、政治正确问题、军队特权问题、少数族裔问题),竟然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内、在美国一个偏僻衰落的小镇的狭小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出场人物、简单的故事情节,仅仅就用三块广告牌就串联了起来,并且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发人深省。

而要解决这一系列看似纷繁复杂又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影片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

Love(爱)。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通过内心的平静才能拥有思想,它们才能解决问题。
但是影片又不敢完全确定这个解决方案是否一定能够解决这诸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影片似乎没有结尾,就结束在了路上,这也预示着人类的矛盾是永远也解决不完的,所以人类永远在路上。

《三块广告牌》观后感700字


《三块广告牌》观后感

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观后,走出影院心情沉浸在影片的画面中久久不能平抚。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美国一个小镇发生一起女孩被奸杀的惨案,警方迟迟破不了案,女孩母亲悲痛欲绝又万般无奈。
一天,这位母亲在送儿子上学的路上,突然看到公路旁有三块废弃的广告牌,她迅速找到了这家广告公司的工作人员,求租这三块广告牌。很快交了租金签了合同。
三块广告牌上分别写着女儿被奸杀,至今案子未破;威尔警长、请回答,这是为什么?。红底黑字非常醒目。路过的人们完全明白,在向人们昭示和诉说着母亲对警方的不满并对凶手的仇恨。这也激怒了小镇警局,威尔警长一方面亲自找上门来,解释找不到线索给破案带来的难度;另一方面做各种工作,软硬兼施,请来神父以宗教的名义施压,说服把广告撤掉。这位母亲毫不退缩。
从广告牌打出之后,这位母亲从没有消停过,顶着巨大压力,来自家庭的(离异丈夫也前来找后账)小镇人们的冷眼旁观、儿子同学砸车等等,连租给她广告牌的广告公司工作人员也受到牵连,被粗暴的警员殴打,在愤怒中这位母亲放火把小镇警局的办公室烧了。
在这种激烈的弱者和强势冲突中,警方保持着理智、同情、妥协和爱。大家都心知肚明是谁放的火,但没有追究她的任何刑事责任。
小镇威尔警长癌症晚期,留下了三封很感人的遗书,在自家的马厩里自杀身亡。
第一封是给妻子的,带着对家的眷恋和爱写道,我不是一个人来到世界,因为有妈妈,我也不是一个人离开世界,因为有你;若有天堂,我们也许还会见面,若没有天堂,和你在一起的日子宛若天堂。
第二封是给这位母亲的,带着对案件没有告破的愧疚写道,没有抓住凶手,我就离开了,我向你道歉,理解你失去女儿有多痛苦,我祈祷能抓住罪犯,广告牌是个好主意,为此替你再付一个月的租金。
第三封是给警察同事的,带着善意、谦虚与教诲写道,成为一个好警察所需的资质,首先是心中有爱,爱能让人冷静,冷静才能思考。如果把仇恨埋在心里,永远都成为不了你想要成为的人。
简单粗暴的警察两件事情使得他脱胎换骨,一是威尔警察死后留给他语重心长的告诫;二是当他被火烧伤送进医院后,恰与被他打成重伤的广告公司的年轻人住进同一病房。这位善良的年轻人知道躺在床边的患者就是打伤自己的警察,仍然把橘子水端在他面前,把吸管朝着他能喝到的方向,这个宽容、善良的举动感人至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中女儿惨遭不幸,又破不了案,母亲的无奈与愤怒,正如电影中的所说愤怒如果得不到发泄,会造成更大的愤怒。然而,强势的警方处处表露着理解、同情,善意,悔过和爱。这种气息散发在整个小镇的上空,又深入人心。

三块广告牌观后感300字


三块广告牌观后感

半夜看完后,心理很难受。
剧中母亲的角色,太让人心疼。女儿的死去,让她伤心欲绝。找到凶手是就是她活下去的理由。这样苦难的人,玻璃心的我难以想象她的心情。可是这个世界一切都在相互联系着。警察局长患癌症而自杀,死前写给狄克森话戳到了他的内心深处,正是这些激发了他好的积极一面。他也是对生活失去希望内心痛苦而自暴弃的人。就是身边缺少有人去激励出他正向的一面他逐渐迷失了自己。偶然听到了嫌疑人的谈话,很冷静机智的留下了嫌疑人的DNA。他第一时间就去告诉这位母亲,告诉她不要失去生活的希望。他也是善良的。他也希望自己这次真的就像警察一样找到凶手。可是,结果并不是。他与她,都很失望,似乎又掉进了没有希望的无底洞。就在同时,他告诉她,说那个嫌疑人肯定是别的案子的凶手,这时,他们,似乎找到了接下来的可以做的事情。没错,去找那个嫌疑人,让他绳之以法,或者也许他就是凶手。两个人就这么联系了一起,开始新的目标。他们以后会发生什么?
生活最怕没有希望。那种醒来没有任何欲望的心理满是痛苦的状态。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神奇啊,一切的一切都是因果相连环环相扣,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的事,也许会影响着别人的一些事。好事?坏事?还是坏事?好事?

《三块广告牌》观后感400字


《三块广告牌》观后感

今天和女儿去王府井东方新天地里的电影院看美国影片《三块广告牌》。
电影开演前,女儿递过来几张餐巾纸。之前,我没有看过影片的预告,不知道故事情节有多么惨烈。
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三块巨大破损的广告牌。环境悲凉的气氛就烘托出来,此时,我流泪了。
米尔德里德海耶斯是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警察局的不作为令她愤怒不已,回想起女儿离家前借车,没有借给她时的情景,母亲自责不已。
为了还给女儿一个公道,为了让警局尽快破案。母亲租赁了三块广告牌,用三块广告牌向警察局局长发起质问。
警察局长深受小镇居民的爱戴,三块广告牌上的文字内容在小镇上掀起轩然大波。
影片故事情节层层深入,牵扯出警察局长的重病和对破案无望的无奈,最终开枪自杀。母亲米尔德里德海耶斯前夫的猥琐卑鄙,前夫小女友的蠢萌。
警员迪克森是妈妈的宝贝儿子,他愚鲁暴力,并被警察局里的坏警员利用,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并被新来的警察局长除名。
影片最后的转折点是迪克森被烧伤后去酒吧喝酒,无意间听到了凶手在述说自己作案的情景,正与米尔德里德海耶斯的女儿被奸杀时的情景一样。
迪克森利用与凶手打架将凶手的毛发揪掉,去验证凶手的DNA。
新局长告诉他,验证的结果不能证明他就是凶手,因为此人的一切属于保密状态,新来的局长暗示此人在某处沙漠,有不在现场的证据。
影片结尾是母亲米尔德里德海耶斯与迪克森坐在车里去找凶手报仇。在影片前面有一处交待,此凶手去找过母亲,暗示自己或许正是凶手。
我喜欢母亲的扮演者佛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出色的演技,但是不喜欢影片里过于血腥与暴力的镜头。

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观后感700字


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观后感

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观后,走出影院心情沉浸在影片的画面中久久不能平抚。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美国一个小镇发生一起女孩被奸杀的惨案,警方迟迟破不了案,女孩母亲悲痛欲绝又万般无奈。
一天,这位母亲在送儿子上学的路上,突然看到公路旁有三块废弃的广告牌,她迅速找到了这家广告公司的工作人员,求租这三块广告牌。很快交了租金签了合同。
三块广告牌上分别写着女儿被奸杀,至今案子未破;威尔警长、请回答,这是为什么?。红底黑字非常醒目。路过的人们完全明白,在向人们昭示和诉说着母亲对警方的不满并对凶手的仇恨。这也激怒了小镇警局,威尔警长一方面亲自找上门来,解释找不到线索给破案带来的难度;另一方面做各种工作,软硬兼施,请来神父以宗教的名义施压,说服把广告撤掉。这位母亲毫不退缩。
从广告牌打出之后,这位母亲从没有消停过,顶着巨大压力,来自家庭的(离异丈夫也前来找后账)小镇人们的冷眼旁观、儿子同学砸车等等,连租给她广告牌的广告公司工作人员也受到牵连,被粗暴的警员殴打,在愤怒中这位母亲放火把小镇警局的办公室烧了。
在这种激烈的弱者和强势冲突中,警方保持着理智、同情、妥协和爱。大家都心知肚明是谁放的火,但没有追究她的任何刑事责任。
小镇威尔警长癌症晚期,留下了三封很感人的遗书,在自家的马厩里自杀身亡。
第一封是给妻子的,带着对家的眷恋和爱写道,我不是一个人来到世界,因为有妈妈,我也不是一个人离开世界,因为有你;若有天堂,我们也许还会见面,若没有天堂,和你在一起的日子宛若天堂。
第二封是给这位母亲的,带着对案件没有告破的愧疚写道,没有抓住凶手,我就离开了,我向你道歉,理解你失去女儿有多痛苦,我祈祷能抓住罪犯,广告牌是个好主意,为此替你再付一个月的租金。
第三封是给警察同事的,带着善意、谦虚与教诲写道,成为一个好警察所需的资质,首先是心中有爱,爱能让人冷静,冷静才能思考。如果把仇恨埋在心里,永远都成为不了你想要成为的人。
简单粗暴的警察两件事情使得他脱胎换骨,一是威尔警察死后留给他语重心长的告诫;二是当他被火烧伤送进医院后,恰与被他打成重伤的广告公司的年轻人住进同一病房。这位善良的年轻人知道躺在床边的患者就是打伤自己的警察,仍然把橘子水端在他面前,把吸管朝着他能喝到的方向,这个宽容、善良的举动感人至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中女儿惨遭不幸,又破不了案,母亲的无奈与愤怒,正如电影中的所说愤怒如果得不到发泄,会造成更大的愤怒。然而,强势的警方处处表露着理解、同情,善意,悔过和爱。这种气息散发在整个小镇的上空,又深入人心。

《三块广告牌》观后感:宁做乱世人


宁做乱世人

——《三块广告牌》观后感

杨亘

道义高于事实

艺术可以诉说道义高于事实,即便"道义高于事实"这样的事情并不事实,然而艺术仍然具有虚构这一事实的权力。影片正是借助艾宾镇这一远离都市的小镇虚构了一个"道义高于事实"的"事实".

"道义高于事实",既是就这影片中的情节而言。这情节便是那个来自爱达华州的男子并不一定是一个强奸犯,虽然迪克森确信他是强奸犯,然而这仅仅来自于他的推测,但是迪克森和米尔德里德仍然决定去杀了他,这便是影片需要告诉我们的"道义高于事实".

因为电影是虚构的,因此来自爱达华州的男子是否真的是强奸犯并不是影片需要告诉我们的,也就是说影片需要告诉我们的仅仅只是一点"道义"比"他是否真的是强奸犯这一事实"更为重要,这种"枉顾事实"的诉说"道义"高于"事实"的方式,正是一切虚构艺术的特殊之处,一如人们假借"龟兔赛跑"这样一种并非事实的"譬喻"来告诉我们叙事者真正所要表达的。

同时,观看艺术作品本身,亦是一种"枉顾事实"的诉说,也就是说,正是艺术作品这样一种并无标准答案的存在形式的给予,才使得人们拥有了不同的解读,这一解读一如沃尔夫所做的论断那样:1910年12月左右人的性格变了。这种变化即是——在1910年以前,维多利亚时代的叙事者如同住在海底的动物一样不可捉摸,而乔治时代的厨子则需要不停的进出厨房与客厅——他活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一譬喻所要说明的,既是那种叙述者如法家定义的帝王那样深不可测且掌握正确答案的时代结束了。也就是说,1910年以后,小说家仅仅是述说,小说家与我们一样,仅仅是"事实"的围观者与叙事者,他并不了知一切。因此,对作品进行解读,也就变成了各自的叙述,他不再具有标准答案,人们依据自己的解读肢解了那也许并不存在的事实(事实属于上帝),一如迪克森所说的那样:我知道他不是你要找的强奸犯,但他还是一个强奸犯,我很确信。

其实谁都不知道他是不是强奸犯,即便是作者也未必(如果作者是博尔赫斯的话,那么他一定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强奸犯),因此事实在这里被搁置了,连带作者也被搁置了。从作者到局中人再到观看影片的每一个人,所有人都被定义为人——有限的人,因此作为全知全能神在事实面前消隐,唯独留给我们的是"道义".

"我知道他不是你要找的强奸犯,但他还是一个强奸犯,我很确信"

这是一种来自于道义的确信,在这一确信中,迪克森是一个被解雇的警察。一个被解雇的粗俗懒散的警察说服了一个冲动的妇女,他们结为同盟,远征爱达华州。这是人民都不相信警察的表现(相信警察,就应该继续寻找新的证据并提供给警局),这一表现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淳朴的美国——在这里,代表了政府的警局可以被无视。这一无视,旨在告诉我们——当人民都不相信警察和律师时,美国就是完美的。

完美的美国化作这个偏僻的小镇,人们不放弃自己对正义的判断,不把这一判断拱手让给政府和宗教。这一不信任,在表面上看来,是因为警察有破不了的案,而宗教同样有很多不可以被说的事情。然而从深层次而言,这种不信任并完全不来自于警察的局限和宗教的负面,这种不信任来源于小镇保存了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天然形成的封建关系。

所谓封建关系,既是熟人社会之间的共处,这种共处因为利益的变化而形成了不同的牵制势力,同时又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的血缘与地缘使得他们恪守一些底线,这一底线既是所有矛盾的解决都不可以越过杀人这一底线,因为他践踏了"血缘地缘"这一熟人社会的底线,因为只有一个不认可血缘地缘为封建共同体存在前提的人,才会选择杀害他的邻居和亲属,这一行为将直接导致封建关系的瓦解。

这一瓦解的结局,便是血缘地缘关系崩溃,封建共同体瓦解为齐民编户的原子化家庭甚至个人,人们由此丧失了一切天然形成的共同体组织,这些相互牵制并相互依存的共同体瓦解后,人们只能依靠政府这一建立在官僚行政与共和平等基础上的力量来解决纠纷,然而一旦政府开始露出他那獠牙之际,人们除了被吞噬外别无选择。

于是,完美的美国,以血亲复仇为切入点,为我们叙述这一封建小镇所坚持的"春秋大义".

血亲复仇,是人的天然观念,这是对杀人者的惩罚,这一惩罚是封建之为封建的根本,这里包含了武士的荣耀(一如宗族械斗之中外姓男子无资格参与),共同体高于一切的认知(血缘地缘化作姓与氏区分了不同的共同体,共同体外既为蛮族,华夏古罗马皆如是),代际契约(儒家言孝为天性,就是说这种契约是天然的)的捍卫,道义的彰显(杀人者必须死),以及对理性的不完全信任(官僚体制是一种理性的设计)。

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政府对于这种封建关系是排斥的,因为这种盘根错节的封建关系对于行政命令的执行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障碍。对于政府而言,行政权力的掌握才是第一位的,一切行为都必须至于政府的掌控之下——即便政府有时候是无能的,一如警察局无法侦破强奸案——饶是如此,也不等于政府就可以将这种权利让渡,因为权利才是政府的根本。于是,政府的道义就变成了对自身统治权的维护,亲人被杀这样的事情,在政府看来是可以被原谅的(官僚社会喜欢先是禁止血亲复仇,其次是废除死刑)。

人们理解威洛比,是因为人们理解警察确实有破不了的案子,米尔德里德的愤怒,则彰显了她对道义高于能力的坚持,即便是能力不足,你也要去做,去采集所有人的血样。这对于代表了官僚政治和联邦政府的威洛比而言,显然是可笑的,因为这一愿望并不理性。人们同情米尔德里德,那是因为人人都能感受到她丧失亲人的痛楚,然而又有谁会认为血亲复仇的理性的呢?一如所有人都愿意相信采集所有人的血样是不现实的。

不现实的,才是现实的。

于是我们看到,在一个相互熟知并且没有太多的陌生人的小镇上,一个有着良好人缘的警察局长却被一个蛮横的妇女给逼死了,妇女以不现实的要求(采集所有人的血样)要求一个癌症晚期的警察局长完成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人们对此所能表达的仅仅是不满,因为不现实的(不现实的行为背后代表的是道义,而道义在实用主义者看来是不现实的)才是现实的。

于是我们看到,在一个相互熟知并且没有太多的陌生人的小镇上,一个蛮横的妇女纵火烧毁了警察局,这是一件现实的事情,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是谁纵火,但是熟人们都无视这一现实,

,因为不现实的(现实的行为将破坏所有人默守的道义,而道义在实用主义者看来是不现实的)才是现实的。

同样对于那些人人都认为应该现实的平等权(黑人,同性恋),小镇的选择依然是无视,人们歧视黑人,歧视同性恋,因为给予黑人和同性恋平等权,将会瓦解小镇的封建关系。于是小镇的人们无视现实的法制,以至于强势的黑人警察局长尽然无法"侦破"一桩纵火案(这远比侦破强奸案来得容易的多)。于是一个黑人,一个外乡人,即使他拥有了政府赋予的权力,然而他依然沦为影片的配角,他所能做的仅仅是开除了一个歧视黑人和同性恋的警察(这亦是今日美国社会的观念分歧)。这依然透露出"不现实的(种族和异乡人歧视是对人生而平等的抵抗,因此是不现实的)才是现实的".

人们怪罪女士逼死了局长,就是指责她没有人情味,在这里有辱骂,有扔易拉罐,有火烧广告牌,甚至是把广告公司的人从窗口扔到大街上,这一切都像我们在传统农村里所见到的那样,这里唯独没有杀人。于是,小镇的人们以各种方式维持了小镇的乱象,这里可以拒绝法制,拒绝平等,这里有各种勾心斗角(一如威洛比反制米尔德里德),这里有熟人之间相互包庇(一如侏儒詹姆斯对米尔德里德的庇护),这一切,都在人情(既血缘地缘)的支撑下展开,并在人情内终止了更大的愤怒,终止了广告商韦尔比对迪克森的愤怒(他依然给他倒了一杯插有吸管的橙汁),终止了以往小镇发生的大多数的愤怒——它们被约束在人情社会之内。

这是一个伟大的封建时代,这一时代因为人人拥有枪支而得以维系,这一维系并不像东周那样瓦解为人人平等的秦政。在枪支的武力保障下,一个充满了暴力和人情的小镇,一个个时时刻刻都发生乱象(缺乏法制)的小镇,一个因为封建势力而免于联邦政府专制的小镇,成为高呼人人平等时代的孤岛,他不平等,他充满暴力与不安(共同体内部的打架斗殴与外来人的入侵),他滥用私刑,他什么都不好,但是他又很好,因为他是一部小镇"春秋"史,他彰显春秋大义。

这高举春秋大义的封建文明孤岛,是对南北战争以来不断扩张权力的美国联邦政府的控诉,这个强势的联邦政府不断超越《制宪会议》所划定的联邦政府的权力,这种扩张将导致美国丧失它那优良的传统,这传统既是"美国是一个封建社会".

保护封建,是用武力维系共同体内部遵循《司马法》的时代,在《司马法》原则下,无需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在共同体外,是用《孙子兵法》处决那些杀人者,因为他们既不属于封建共同体,更不属于文明人(杀人是对人性的践踏,对野蛮人讲文明是"陷仁于愚",一如高呼废除死刑)。这一"不擒二毛"的孤独小镇,会因普发公民权而瓦解,尤其是将这一权利给予共同体外的野蛮人,于是在影片的结尾,勇敢的武士和女士拿起了枪,要枪决那些破坏封建关系的游民,不管他是不是嫌疑人。

这是两个人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另:

威洛比临死时与他妻子的对话与行为亦值得注意,颇有 况周颐表彰花间词之感,既以假"贯穿其间的色情的语言与行为"来压制心中不安与不舍,然而最终仍然是"自杀"给妻子留下一"薄情"二字:

That was a real nice day,that was a real nice fuck,you got a real nice cock,Mr.Willoughby,此时还恨薄情无?

《三块广告牌》观后感:谈谈影片对情绪的掌控


《三块广告牌》观感

——谈谈影片对情绪的掌控

泳进 八又

在《三块广告牌》中主要有两种情绪基调,高涨的情绪基调是愤怒,比重较大,也是影片的情绪主基调;低落的情绪基调是哀伤,比重较小;两种基调之间以幽默为穿插。马丁·麦克唐纳通过剧本和声音的处理,对情绪上下限、情绪变化的幅度和速度进行了控制,使得影片的情绪在一个较窄的区间内和缓地波动。这有助于影片情绪的积累和集中爆发,避免了情绪大幅度起落带来的跳脱感。同时,对情绪上限的控制部分消解了观众对暴力行为的不适感,有助于观众对角色产生共情。此外,影片对结尾情绪的处理也令人称道。

一、剧本的情绪处理

影片以愤怒为主基调,但纵观全片,愤怒情绪的真正爆发点只有两处——暴揍广告商和火烧警察局,其余的冲突大都在最后时刻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被化解。编剧控制着情绪走向,使其在爆发前跌落。例如在女主家,前夫因为女主对自己女友的侮辱而暴怒,三人间剑拔弩张的冲突却因为前夫女友一番不着边际的话痨由濒临爆点直降至冰点,冲突悄然化解,暴躁的情绪被迅速平复。另一个例子是广告商试图以广告欠款为由委婉地阻止女主,遭女主怒斥,广告商的女助手在此时兴冲冲地跑来送钱。广告商的尴尬难言与女助手的不明就里产生了较好的喜剧效果,对峙局面也不复存在。

在影片前半部分,迪克森是一个彻底的反面人物,是懒警察、种族主义者、暴躁男,有时还冒傻气,但他也是前半部分主要的笑点担当。这些笑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观众对他的负面观感,为后半部分迪克森的转变做了铺垫。

剧本在情绪低点的托底方面也发挥了作用。例如警长写给妻子的绝笔信,不希望妻子过于悲伤的威洛比警长行文带着一些轻松和调侃,信的内容采用画外音旁白的方式娓娓道来,饱含深情,举重若轻。

二、声音的情绪处理

本片虽以愤怒为情绪主基调,但配乐选曲大都比较舒缓柔和。上文提出,迪克森暴揍广告商和女主火烧警察局是本片的两个愤怒爆发点,但这两处的声音处理意图去缓和愤怒的情绪。在拍摄暴揍广告商时,运用了一段精彩的手持跟拍长镜头展现施暴过程,镜头的晃动表现了迪克森的激愤难平。此处选用了一首含有颇具深意的民谣《His Master's Voice》,暗指他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如同受到了海妖塞壬的蛊惑,去打倒他认为的恶魔。舒缓的选曲使影片情绪与角色情绪产生了奇妙的分离。

而在火烧警察局那场戏,镜头在女主释放复仇之火和迪克森读信之间交叉剪辑。在声音的处理方面用一首哀婉的女声咏叹调《Last rose of summer》来配合威洛比警长的画外音旁白,表现的情绪更多是对生命逝去的哀叹。对主角行为最为暴力过激的两个场景进行的声音处理,很大程度上遮掩了暴力带来的视觉刺激,避免了观众对主角产生过多的抵触心理。

女主在小鹿面前的独白使用了一段原创配乐,单簧管的低鸣伴随着小鹿的出现,静谧的哀伤弥散开来。同样的旋律也使用在威洛比警长给妻子念信的旁白之处,并对妻子痛哭的原声进行了消音处理,营造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情绪。

三、结尾的情绪处理

在《三块广告牌》的结尾,女主最终鼓起勇气坦白,和解意味的对白产生了温度,也产生了些许上扬的情绪。而在留下一个不确定的回答之后,影片戛然而止。虽然案件未破,未来也不知何去何从,但角色已不再那么痛苦,也开始向观众所希望的方向转变——可以冷静地思考,可以路上再决定。结尾的情绪处理与去年艺联发行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有些相似,给了观众遐想的空间,也带给观众一丝慰藉。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三块广告牌观后感1400字欣赏》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