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越剧青藤狂歌观后感。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越剧青藤狂歌观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越剧青藤狂歌观后感

关于越剧,了解甚少,最朗朗上口的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我也就会哼这句,但越剧中的吴侬软语以及曲调煞是悦耳。
上周六,原本是去艺术中心买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票,看到《青藤狂歌徐渭》全国巡演海报介绍,这青藤狂歌是原创剧,获曹禺剧本奖,我毫不犹豫又加一张票,晚上,老伴送我早早到剧场,静候天籁之音。
大幕拉开,一根老藤下,一老翁念念有词,有点突兀,凄惨,不懂徐渭何方神圣,感觉有点怪。随着剧情的展开,演员水墨画似得服装,舞台两侧演员舞动出的美妙剪影,演员精湛的唱腔,一投足一举手,令台下观众频频用掌声来表达心中的喜爱!剧本好有深度,我只能说,太完美!!感谢,在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地方,能听到如此美妙的戏曲,听到落泪,算是我的福分!
这几天,在网上,打印 十几页徐渭资料,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1]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越剧《金殿认子》观后感


越剧《金殿认子》观后感

女尼姑,女出家人给我的感觉大体上分两类:一类是生与佛家有缘的,这类人命相较苦,看着真如还前世之愿,为苦苦修行而来,以今世之身赎它时之罪;
还有一类,是遇到坎坷了,万念俱焚,来此找个依托,寻个归宿。这类女尼红尘之事并未了断,所以看着美丽、漂亮,颇有魅力。
而真正的师太,多是行为端正,亲切而有爱心,洞彻世事而又非常随和之人。可不像戏曲、武侠小说中的那样:凡是尼姑庵的师太都不好。老女人不结婚,就是变态。还什么事都管,就好像全世界都欠她似的。
而戏曲、武侠小说中年轻的尼姑们呢?都好,漂亮还多情,很多尼姑或原来有情,或干脆偷情,又多私生子,最后能演义出许多让人们爱看的故事来。
看完越剧《金殿认子》后,这种想法更强烈。剧中顾凤英与丈夫安文亮一家上京赴考。途中遇强盗又重病。儿子安寿保把自己卖了救父,其母在追儿途中又在风雪中生子,没办法,只得将刚出生的儿子放在路边,等人抱养。结果是儿子没追回来又与丈夫失散,只得栖身于尼姑庵。
几年后,丈夫安文亮想在此借宿,可恨的老尼师太就是不许,结果他们夫妻相逢的机会被错过了。
后来两个孩子都考中状元,当了大官,才使他们一家人在金銮殿上真正团圆。
这出戏人物较多,事也复杂。但还是很有意思,如:顾凤英的大儿子先考中状元当了大官,这个时候他们母子已经团圆,而其父安文亮多年后才考中,主考官就是自己的亲儿子,父亲得称自己的亲儿子为老师,还得一口一个学生地谦虚,还得下跪还礼,这还不算,儿子安排他们夫妻见面时,这个安文亮不敢看主考官的母亲,而顾凤英一走近他,他就吓得往后退,慌张的样子非常逗人。
中国的戏剧讲究圆满,最后金殿认子成功,终于方方面面都满意了:
我已心满意足多安宁,
从今后不改姓不改名。
一切还照血书行,
悲欢离合牙痕记,
三家并作一家人。
悲欢离合牙痕记,
三家并作一家人。

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作为曹植粉,从昨晚起,我华丽丽地倒向了曹丕的阵营。之前喜欢曹植,确实源起越剧王子赵志刚,他当年“白马金羁任驱驰”的出场,真是意气风发,英俊飒爽,他有符合魏晋风骨的气质,也有明亮又纯良、率性又张扬的意态。(必须声明:当年看《曹植与甄洛》,我还真不是王子粉,我是冲甄洛去的)我的“叛变”,丝毫不是因为标新哥哥演得不好,个人认为,他的曹植是被编剧和导演大人给黑了。

谁能给我解释下,曹植在第一场父兄离开后,干嘛非得对着甄洛笑这么几声?这显得骨头很轻,导演你知道吗?活脱脱把人家建安高才导成了登徒浪子,把情痴成功塑造成花痴,这是要闹哪样啊?

从喜欢曹植到中意曹丕,其实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成熟过程。戏里的曹植,除了美酒就是美人,风花雪月,言行放纵,稍不顺心就自我沉沦自甘堕落,你丫就这点出息,失望的人除了把你捧在手心里的老爹,还有大批植粉啊!生在帝王家,没谋才就是没出路,纵有天赋诗才,就凭这任性的孩子气,情比慧重,连像崇祯皇帝那样挂歪脖子树的勇气你怕是都没有啊。即使你即位,也顶多是李后主的殷鉴。难怪曹操明知是曹丕设计陷害,还是立他为世子,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呐,江山得靠狼来守啊。

说到羊和狼,羊狼同窝还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羊不知道自己是羊,还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去挑衅那头狼“有本事你来咬我啊?”这是勇敢吗?这比莽撞还傻,这叫找死啊,亲!天真的二愣子文青,失势不识相,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都不懂,更别提什么谋定后动了。所谓的真性情,太过浮躁。

我很认同轻云姐姐的观点,这出戏就是在论证曹丕夺位的合理性。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在曹操跟前的待遇,前者更像是一个臣子,而后者才是儿子的感觉。前者有着惶恐心理,生怕一着不慎失去眷顾,后者大有“被偏爱的有恃无恐”的优越感。曹丕抱得美人归,哪有半分春风得意?甄洛纵然绝色倾城,可毕竟是败将遗孀。曹操指婚崔琰之女嫁于曹植,为他打下在朝在野的深厚基础,赢得权臣拥趸。这番用心可谓良苦,可曹植拎不清啊,美人江山你都想要,真以为什么好事都给你摊上了,你让别人怎么混?

审时度势是曹丕的特长,作为儿子,曹操废长立幼的意思,是插在他心头的第一把刀。而第二把刀则是他老婆甄洛捅的,叔嫂间别有幽情,彼此都以死相护,这么顶高大上的绿帽子戴着,谁是曹丕都会气得发疯吧?捅他第三把刀的人就是为保“天下文章”的名士们,他们的力保起的是反作用,触怒天子之威。曹丕要是给曹植活路,那曹植会给曹丕脸面吗?万箭穿心,习惯就好。综上想想,我觉得曹丕也挺可怜的,他对曹植的恨意,应该算得上情有可原吧。当然啦,我不是支持他残害手足,但我理解他的委屈和缺爱。更何况,他的谋才心计,作为一国之君,远比曹植合适。

看完全剧,即使我依然很怀念“从明后而嬉游兮”的《登台赋》,以及“西风黄叶”、“鸾啼凤惊”这些唱段,但这不过是各花入各眼,姑且不论。我只想吐槽一句:七步诗处理的让观众太难受了!旧版里,凶神恶煞般的“七步——”声未落,“煮豆燃豆萁”的愤懑气势就喷涌而出,那种震撼在观众心中能产生非常强烈的共鸣,紧接着“豆在釜中泣”低回呜咽,抑扬感立刻鲜明起来。“本是同根生”的两遍反复诘问,经幕后伴唱更烘托紧张又悲凉的气氛,最后“相煎何太急”高昂完美收尾。可是现在的处理,缺少了抗争精神,把高潮激昂的情绪,念出了临终的味道。就像是卯足了劲儿,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的无力感,这是想把观众憋出内伤的节奏吗?

越剧《红楼梦》观感


越剧《红楼梦》观感

刘旭东

一个人一生中总要看几部好戏,或者说一个人一生中总会看到几部难忘的好戏。越剧《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好戏。

我在少年时代看过电影越剧《红楼梦》,当时对宝黛的爱情似懂非懂。后来有了电视剧《红楼梦》,是八六版的,那也是一部经典。当时深为感动。有意思的是,电视剧的拍摄,深受了越剧的影响。其中的人物造型,特别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都是和越剧《红楼梦》一脉相承的。当时人们判断电视剧《红楼梦》的成功与否,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像不像越剧《红楼梦》中的人物。于此可见越剧《红楼梦》的影响之大。

昨夜有幸观看了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演出,让我重温了当年看电影越剧《红楼梦》的印象。经典就是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越剧有几点值得佩服。一是文学的精湛。从小说到舞台剧的转化是一项高难度的操作。从小说《红楼梦》到越剧《红楼梦》更是难上加难。编剧从小说中抽离出宝黛爱情主线,丝丝入扣,结构完整。剧中的唱词更是功力不凡,典雅动人,既有原著的滋养,更有编剧天才的创造,远非一般舞台剧所能比,殊为难得。二是表演的精彩。戏剧的魅力当然在于舞台的呈现。上海越剧院后继有人,其中贾宝玉的唱腔更是满堂生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是舞美的精致。大观园,怡红院,潇湘馆等等典型环境的营造,为典型人物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舞台呈现只是其中一角,但以点代面,足以让观众窥一斑而知全豹。

当然,在电视剧《红楼梦》之后,再看这部越剧,也有不讨巧的地方。比如越剧中的"黛玉葬花",就不如电视剧中的《葬花吟》。王立平作曲的《葬花吟》实在太美了,虽来自越剧,却完胜越剧,难以超越,以至于当我看黛玉葬花时,有点走神。

但不管怎么说,越剧《红楼梦》还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在越剧舞台上,难以超越,在整个戏曲舞台上也难以超越。

坐在新落成的江苏大剧院的戏剧厅里看这台演出,确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这感觉其实一点也不比纽约观众坐在百老汇里看《歌剧魅影》逊色。

2017年9月10日

越剧《蝶海情僧》观影心得


越剧《蝶海情僧》观影心得

《蝶海情僧》,单看这剧名就足以引人遐想,既是清净僧人,又怎会沾惹俗世情字?蝶如何而来,蝴蝶花丛又有何渊源?于是,赵志刚和陈湜就向所有观众娓娓道来了这其中的因由。这是部悲剧,和所有的悲剧一样,催人眼泪,揪人心魂,断人肝肠,但观后,我却没有以往一贯看完悲情戏的遗憾和悲伤,反而无比的释然和欢喜。因为,各得其所。

早在年少孩提时,真如的善良,香凝的灵慧,仲年的憨厚,使他们相互信任友爱,花丛扑蝶,追逐嬉戏,成了最好的玩伴。然而三人间,青梅竹马所产生的彼此爱慕,却只属于真如和香凝。仲年心有酸涩,却始终默默爱着。熟料风云突变,祸起后宫,仲年之父为反制药妃,竟谋反杀篡位,害先皇,夺帝位,废黜真如的太子之位并要处死。仲年届时虽已贵为太子,却也欲救无门,无奈至极。而香凝巾帼不输须眉,金銮殿上慷慨激昂,为真如鸣冤辩理,此一举虽免了真如死罪,但令他削发为僧,永不问政,美其名曰为灾民诵经祈福。而香凝的刚烈果敢却引起新皇赏识,欲指婚为太子妃。从此,一段好姻缘,从此闺中与方外,再难相连。

其实,演到金殿陈情这一场,颇感意外。真如的自白,香凝的辩冤,传统情况下会以大段激情饱满的唱段作为载体,痛骂或痛诉,而此处用的都是两段白口,戏曲界有句老话“千斤白口四两唱”,可见白口的难度与其重要性,极其考验演员的功力。而剧中两位皆掷地有声,音润清晰,情感丰富地“念”出故事的始末进程,让人耳目一新,大感酣畅,惊讶之余更觉惊喜。

灞桥,冷月,苦酒,离愁。真如遭流放,香凝拼死前去送别。于是“灞桥送别”一 折情深义厚,直入看客内心。最初,对真如那句“我本是乾坤有情者,今却成蹉跎岁月无奈人”大为感慨,后为香凝那句“小爱是香凝,大爱是苍生”大为感动。然而,情到深处,已不由人,那一叶孤舟里,灵与肉的首度相偕,抵死的缠绵。那这一切,在一根长长的绸布,暧昧的淡紫红色灯光下,两袭白衣以诗化的舞蹈直观的展现。这个创意不能说不大胆,使得戏曲舞台上第一次呈现了如此大尺度的场景,但是看客却无半点落俗之论,反倒是都赞其要表达的内容清晰,表现的形式静柔又唯美。

如果《蝶海情僧》完全是一部爱情戏,那么演到这里大可打个“十六年以后”的字幕,然后通过主角的唱段概括一下之前的经历,剧情也完整饱满。然而,这是部佛教戏,移戏易景,到了真如被流放的灾区,生灵涂炭,食不果腹人食人。真如一路行医治病,祈福诵经,被坊间传说的神乎其神,而他始终平静祥和。后因误食人肉米菜,得知后惊悔痛悟,认为纵然打入地狱十八层,也不能赎清罪孽。于是在蝶仙有意的引导下,通过大量精彩的身段动作,展现了“尸化”的全过程。被佛警示后的真如宛若脱胎换骨,一线通透。即使闻听香凝与仲年的婚讯,也即刻平静,淡然稳笃地唱出:“佛之本源亦人性,禅意佛髓即人情。积德扬善念,佛即在我心,香凝嫁仲年,本是好归程。只愿她花在旧时红处红,我就该为她虔诚祝福多诵经,从今后,不在菩提树下证前生,修得大悟渡人心”,他为爱放了手。此一场,拔高的不是人物的感情,而是全剧的意旨,洗尽俗世铅华,灵魂与思想如涅盘的凤凰,得以超脱重生。

全剧的最后一场,是最催泪,无法不动容。唱段很多,但都精短,设计上却又显得非常完整动听。十六年了……为救病入膏肓的香凝,高僧求见。昔日的恋人再度重逢,并没有“坦诚”相见,所谓的不“坦诚”即香凝的空幻梦中梦,重逢了真如的出世身外身。法号智慧轮的真如已不再承认自己俗世的名字,且将过去的自己认作佛门师兄,以第三人称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劝慰着自己当年的心上人。此刻的香凝已贵为国母,如此冰雪聪明的她早已明白了真如的用意,禅心隐真莫挑明啊。她只是求他转告“你师兄”:当今的皇上,当初的仲年,真乃痴人中的痴人,数十年未变对香凝的一往情深,香凝违背之前的海誓山盟,并未金殿抗婚,而选择另嫁仲年,实为那恩深义一夜恩情后,为真如保住唯一的子嗣血脉,而仲年明知皇子并非亲生,仍旧视如己出宠爱有加。

直至全剧的剧终,真如和香凝二人,也并未你我相称,彼此相认。宫门深似海,何必再惹人横加非议,曝光私情?再者,即使相认又如何?美少年熬成了鬓白翁,红颜也已青丝胜雪,往事既已埋葬,开坟掘墓已无必要了。保持适合的距离,相对无言,也心照不宣,深爱有时就是无声胜有声的情怀。我个人很喜欢“轮回果若有来生,再做梦中梦,执子手,同到老,请代你师兄紧紧将我抱,让我的心跳贴近他心跳”,此生爱寄托给来生缘,梦外梦了却了今生情,这是一种充满着希望的绝望。佛家说人间为 " 娑婆世界 " ,所谓 " 娑婆世界 " 即残缺的世界!这个世界上没有 " 圆满 " 这件事情,除非你:接受残缺。他们小爱的残缺,成全了大爱的圆满。

之前就说过,《蝶海情僧》是一部爱情戏,更是一部佛教戏。剧中人的佛性在点点滴滴中凝聚,无一不显着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香凝从小的善良根本,到懂事后的忧国忧民,灞桥时的大爱苍生;真如儿时的仁义心肠,流放后的十方救世,直到最后不扰宫中宁静,安然埋情;仲年戏份虽不多,人物却顶着闪耀的「宽恕」美德光环,他忍下了天下男人所不能忍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吧。

我曾预测过另一个更深入的结局,仲年作为皇帝,凭借其对香凝及皇子的宠爱以及自身的正义良心,下一位皇帝即有可能便是香凝和真如之子。从真如家夺走的江山,又将重新回到真如后嗣的手中,这是缘,更是因果,或者说是另一种人生的圆满吧。

圆满的人生,并非一辈子衣食无忧,顺风顺水,而是经历过、体验过那苦的滋味,真爱的感觉。当过去的磨难困苦化作了今后的福田,才是真正圆满。

既然「来路即去路,生死同根」,那么闺中与方外,家乡与异乡,情起与缘灭,也无区别了。既然有情,何处不是归程?何处不再相逢?走马看黄花,回首都是家。

观后感:《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的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富贵的一生,由少爷变成穷人,由好赌变得恋家。第一人称的叙述让观众感到自己更像是在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么你知道《活着》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活着》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活着》电影观后感1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电影观后感2

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话那些中幸福快乐的结局使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促使着我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我一直也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

这个暑假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感触颇深,在书中,福贵的生活蜂拥而来的真实都在诉说着丑恶与阴险,在大时代背景的社会变革下,福贵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许多磨难,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福贵的生活是悲惨的,他见证着每一个亲人的死去,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夺走了福贵所有的依靠,但福贵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坚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心中充满了力量,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在活着的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故事,不论不是好的坏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既然承担起这个责任,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变成最好的模样。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艰难的活着,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加映衬了活着的意义。故事结尾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的福贵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坚定的信念象征着他不屈的灵魂。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长,每当翻开书卷,总会有一种绵软的情感萦绕在心头,思绪万千,卷卷都积满深情,行云流水的语句,真挚动人的情感,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读一本好书,与书为友,潜移默化,见证着崇高灵魂的再现,顷刻唤醒心灵,豁然开朗,仿佛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这本《活着》,书页间仿佛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闭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飞向那片明亮的书海……

《活着》电影观后感3

余华是当代作家中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我以前读过他的两部作品:《在细雨中呐喊》《兄弟》,印象深刻。《在细雨中呐喊》是余华的处女作,取材日常生活,但因为关注少年成长中的隐秘,对人性做了多角度细腻的描写,使人过目难忘。《兄弟》直面改革开放后人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下,伦理与道德的崩溃,赤裸裸的白描反映的却是血淋淋的现实。那两部作品虽为同一个作家创作,但风格迥异,感觉余华在不断探索小说表现手法,他基本做到了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活着》是一部有别于《在细雨中呐喊》与《兄弟》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农民悲惨、坎坷的一生,反映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底层农民的悲苦生活。与《在细雨中呐喊》那种浓稠而细腻的描写不同,与《兄弟》中那种坚硬赤裸的文字风格不同,《活着》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小说通过一个老农的讲述,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生活的缩影。

《在细雨中呐喊》以艺术创作手法的革新让人记住细节,产生深刻的体验。《活着》以主题取胜,富贵老人的一生就像大海里的小船,总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被时代的大潮冲击着任意前行,他青年浪荡不羁,嫖、赌样样俱全,赌博输尽了家产,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活着回到家乡。至此,他的悲惨命运才开了个头。一对儿女先后死亡,妻子病死,就连他那残疾的女婿也以非正常死亡终结生命,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不到十岁,却被他煮的豆子吃得撑死……家破了人亡了,富贵还活着。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陪伴他的是一头老黄牛。

余华是一位狠毒的作家,他在《活着》中把个体生命所能遭受的各种考验与灾难全部加在富贵身上,展现了生命的柔韧与顽强。父母给孩子起名寄予了希望,然而,“富贵”这个人一生却与富与贵毫不沾边。

《活着》电影观后感4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个人观后感

观后感《越剧青藤狂歌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