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从我上小学起,我的父亲总喜欢在厨房的那一方小桌旁,边喝着小酒边和我说起家族的历史。我的曾高祖来自安徽,后来至盐城成为大盐商,染上了阿芙蓉癖败光家财;曾祖年少盲了眼,一路乞讨来到泰州飘荡在一尾破渔船上;我的爷爷奶奶在长江流域打渔谋生计数十载,直到我的父母结婚拿出了捌佰元才在陆地上买了一处小小的茅草屋定居下来。后来,我的父母有了我。
相比之下我的外祖家就显赫多了,外祖家是那个地方远近闻名的大户,外祖父姓杨外祖母姓孔,两家都是大家族,现任的泰州市市长便是孔氏的子孙。家中亲族众多,族谱更是密密麻麻,有时我甚至有种大清还未亡的错觉。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为了告诉正在看这篇文的你,我来自哪里,我是谁。
我觉得《客从何处来》是一档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在未知的过去到底是怎样的因缘际会让祖辈们走到一起,然后有了我们。清爽的画面、不做作的人物,一字一句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起伏。这是一部纪实的纪录片,可能是这一点为它的停播埋下了伏笔。
《客从何处来》这部纪录片看似说的是一些人、一些家族的故事,其实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回顾那个大历史,以半故事片半纪录片的形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某些历史事件拍摄成纪录片。
在曾宝仪篇中,一个苏北农村来的20岁小伙,在1949年跟随印刷厂去了台湾,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留在了大陆,结果,命运天地之间。这期节目采用倒序的手法,从曾宝仪做完节目回到外公家开始展开故事。节目中将出现外公和宝仪一系列的对话片段,关于外公人生经历的转折关头,曾经拍过一些旧照片,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等。这就和我们回到家,和父母、爷爷奶奶坐下来,请他们聊一聊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样,从中找到一种跨越时空、消弭隔阂的理解和共鸣。就像曾宝仪在节目中说的那样:了解历史是为了理解,真正理解后才能放下,然后义无反顾往前走。在寻根的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爱我们的人会希望我们往前走时带着爱,而不是仇恨与愧疚。也因此,这样的追寻才有宇宙的意义。
萧敬腾那期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萧敬腾由于缺乏其他证据的支持,对爷爷是被陷害坐牢一事保持疑问。这里当然可以直接取信于长辈们的说法,毕竟将明星的家丑暴露出来十分不雅。但是节目组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选择了最理性的表述。
我们的民族在近一百年来遭受了无数的苦难,许多苦难在历史的背景下竟不可描述,这些苦难可以在个人和家庭可以得到描述,但在国家和集体面前仍然失语。《客从何处来》是一个醉翁之意不在寻根,而在口述历史的节目组。即使历史无法改变,但是现在却是你能真实把握的,所以无论从哪来,珍惜眼前人。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一
15200314215朱颖

《客从何处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历史的纪录片。最近观看了其中的两期节目,略有所感。这档节目的名字来源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节目中曾宝仪的外公年少时被迫离乡,远离大陆半个世纪,再次回乡,已是物是人非。他们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为何被迫远走?为何迟迟不能归?我们何曾思考过这些问题。落叶归根,那我们又清楚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吗?
该节目的主旨就在于感悟历史,审视自我现在的我们似乎缺乏一种归属感,漂浮在社会中,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在古代,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他们都有自己家族的族谱,寻根也更容易方便,现在的我们还有吗?在节目中,萧敬腾被问到了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你阿公叫什么名字吗?他似乎是不知道的。反思我们,还记得祖辈或者更前者的名字吗,大多数也是不知道的。在我的家乡,有一次,村里的祠堂要求交费翻新祠堂以及开始写族谱,当时我觉得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想来,我对我的根一无所知,那里一片空白。
曾宝仪在她的寻根路上收获了那个年代的感情与感动。她的阿公与一位老奶奶年轻时定了娃娃亲,在他远走大陆之后,等待他多年,住在他家帮他侍奉父母,她的坚持最终没有圆满的结局,但是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忠贞与执着,她是令人敬佩的。在如今出轨离婚率越发高的现状下,这种单纯的执着更加显得珍贵。曾宝仪的四外婆,在外公去南京做工,三外公夭折后,侍奉老人,在家里状况非常艰难的时期,一人外出讨饭养活全家,更甚者不让告诉曾宝仪的外公,怕她难过,她的故事无法不令人感动。那个历史时期中,虽然艰难,但是其中的故事也数不胜数,让人感动,同时让人心酸。
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从过去到现在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这段历史必然是丰富的,然而我却对此一无所知,经常听奶奶讲起过去的事,或许是未认真听过,现在什么都想不起来,历史的故事也从我们这一代断片了,更严重一些,我们成了自己家族历史上的罪人。
《客从何处来》不仅是一个严肃的寻根纪录片,在其中也掺杂了一些趣味性,曾宝仪那期节目的开头,一个男人对曾宝仪说:我的母亲与你的外公有一些特殊的关系这里设置了悬念,吸引观众的注意,让人不禁猜想到底有何关系。最后得知老人与外公曾有娃娃亲这一特殊关系,让人意外又给节目增添些许趣味。这样的一档节目,既有真实性,又有故事性,还在寻根的过程中带给嘉宾和观众惊喜与意外,意义深远。
不知道根的人生在我现在看来是不完整的,我们拥有现在和未来,我们或许还应该在探寻一下自己的过去,家族的过去。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二

在高老师让我们观摩《客从何处来》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就已经在网上看过了一遍,之所以会选择看这部纪录片,是因为我被它新颖、深刻的主题所吸引,看完之后深受感动,这次在课上重温过后,又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客从何处来》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它的主题深刻,有极大的文化意义,目的在于引发我们对根的思考,怀着感恩的心情生活,与市场上绝大多数娱乐化的真人秀形成了强烈对比。时代在不断更迭,世界总是以存在的人们为中心,人们总是关注着现在发生的事,很少有人会去探究我们的祖先,去思考他们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经历过怎样的痛苦与快乐,这个节目的出现就引发了我们对自己的根的好奇心,试着去了解自己地祖祖辈辈生活的世界,试着去追溯那些被淡忘的历史,从而能够体会祖先生活的不易,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能够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将祖先的精神传承下去,怀着感恩的心过好每一天。例如萧敬腾篇,萧敬腾年少时不懂事,不理解奶奶生活的艰辛,通过寻根,他来到奶奶工作的地方,了解奶奶生病的过程,体会到了奶奶的辛苦,才知道孝顺的重要性。
内容上以明星寻根为主,这个内容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极具创新精神,也因此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节目不会给寻根人设定特定任务,也不会干预寻根人,而是让相关人物带领着寻根人去追溯家族历史,寻找与祖祖辈辈相关的人以及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明星的反应以及寻根过程都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正是这真实性赋予了节目更加深远的意义。比如曾宝仪篇,她在寻根过程中见到了外公的娃娃亲对象,看到了外公的户籍卡,了解了外公当时战乱逃到台湾的历史,见到了外公的亲戚,了解了亲戚生活的不易,情绪由惊讶到沉重,由伤感到释怀,通过了解外公的历史,她体会到了外公当时的心情,这一切都真实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使观众身临其境。
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了悬念,引起观众的兴趣。比如曾宝仪篇,一开场是曾宝仪在说关于不会提这件事,此时观众在心里便会产生疑问:这件事是什么?不要跟谁提?为什么不会提?会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好奇心。画面编辑也十分巧妙,用了很多人物的表情以及相关物品的近景和特写,给观众以最直观的感受,寻根画面和采访画面交错播放,让观众及时了解寻根人的心情与感受。解说词是以寻根人的口吻叙述,也是由寻根人亲自配音,内容朴实真挚,使得整个纪录片更具整体性和感染力。纪录片中的资料都是十分权威的,而且资料的内容十分全面,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增加了整个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历史感。
《客从何处来》是一部十分优秀的纪录片,它带给我们感动,引发我们深思,今后的纪录片应向它学习。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三

最近两节课观赏了央视的一档真人寻根,寻找家族历史的电视纪录片, 其中一句经典的旁白客从何处来,客往何处去在我看来正是这档节目意义的概括。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曾宝仪寻根的那一集,不单单在深层寓意上令人感慨,这一集的艺术特色也非常鲜明。该集采用倒叙的手法,并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选择从曾宝仪回到阿公家向其介绍探访内容的时间节点开始,这样的手法更能吸引观众的兴趣,也让观众的代入感更强了。除此之外,《客从何处来》本应属于人物纪录片,但导演也没有直接从主角的角度出发,而是以当初与曾宝仪阿公定亲的南京阿婆为切入点,从她的口述中将当时动荡的大环境介绍出来,这样更能感受当时的不易。
大时代的残酷使两岸人民隔绝多年,也造就了许多的无奈与永别,例如曾宝仪阿公与曾经定亲的阿婆无缘,亦或是在母亲过世后几年才开放探亲。曾宝仪在下关火车站长长的背影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个画面,那一刻在她脑海里或是阿公几十年前离开大陆的身影,或是当年送别人群的无奈与离别,但总之和自己的祖辈不期而遇的心情在我想来是一种苦涩,这种苦涩是一种对亲人的眷念与深情。
寻是全片的线索之一,寻的不单单是祖辈的足迹,寻的更是自己心灵的一缕寄托,不单单是纪录片中的明星有这种感悟,想必观众也会有,看的同时看到片中的祖辈,脑海中也会浮现自己的祖屋,心中也会涌起对过去,对亲人的思念吧 。观看的这两节纪录片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处于一个特定的大时代中,人们都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在时代的波涛中艰难前进,唯有在当时坚持自己的信念,拥有自己心灵寄托,怕是才能在那段时间克服困难吧。
茫茫人海,身世沉浮 ,不知道自己将要往何方,那么便想想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份寄托,想想自己的家乡,想想自己的亲人,有他们的陪伴,客不管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永不会孤单。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所谓纪录片,即为真实记录人生,回忆、分析与感悟为一体的佳作。
客从何处来,围绕着这个主题,其中有冲突,有不确定,有人物突然的悲情叙述,有发现带来的快乐与惊喜,但终究,真实,成就了这部片子。
萧敬腾在之前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羁,潇洒的硬派男生,但在这部片子里,他流露出的温情与成熟彻底颠覆了我对他的固有印象,或许这就是一部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寻根,是一个被多次用过的主题,但是,明星寻根一直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相对而言的,其在真实性与娱乐性中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片子的走向。“直接把节目规则告诉嘉宾,你同意,你提供家族联系人,我们去查。去哪、找谁、拍什么,完全不能告诉你;拍完之后能不能用,会尊重嘉宾的意见。”正是负责人对真诚、真实的高品质追求,才有了这样一个优秀的节目。
影片并没有全程跟拍,在适当的时间段,会安排简短的采访让主角释放内心,其中萧敬腾在整理阿婆做生意的遗物时,突然泪目,用哭腔叙述着对阿婆的怀念与未曾好好照顾她的后悔与不甘,百种情绪汇集心中的那份真实,感人至深。在跟踪拍摄时,第一人称与旁观视角相结合,探寻与自我表露的节奏掌控的相当好。
主题曲,充满着思念的气息,透着无名的悲伤意味。像缓缓的小溪不经意间流入心间,某种情绪逐渐涌出,很好的将观众引入节目特定的氛围和心情。而他们在寻根的过程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配有急促而富有强烈节奏感的背景音乐,牵动着观众的心,此时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对找寻的资料既好奇又焦虑。我有留意到,节目中不止一处有空白:画面中没有任何人声或是背景音乐。感觉是人物情绪的酝酿过程,而观众也会有点不知所措,却也好奇着接下来会说什么。没有过度的音乐煽情,这种适当的留白能更好的理解嘉宾具体的情感变化。
全片的一个高潮所在就是萧敬腾曾祖父的牢狱之灾,节目组在咨询了萧敬腾的意见后,并没有避讳这段历史,到最后历史已经无关紧要,捧来的一手故土,曾祖父的骨灰,让人唏嘘不已。所谓寻根,平凡之中意带着不平凡,祖辈们生活得或艰辛或幸福,也只能从寥寥几个存于世的故人口中知晓。它是第一个寻根的节目。不是普通的寻亲,还有对国家、历史的思考。中国自古以来,人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最初生活的那片土地,人们称其为根。嘉宾前往根所在城市,听当年相关的人诉说,通过个人的变故,了解家族,国家。国和家从来不是分离的,一个个小家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你从何处来——《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从我上小学起,我的父亲总喜欢在厨房的那一方小桌旁,边喝着小酒边和我说起家族的历史。我的曾高祖来自安徽,后来至盐城成为大盐商,染上了阿芙蓉癖败光家财;曾祖年少盲了眼,一路乞讨来到泰州飘荡在一尾破渔船上;我的爷爷奶奶在长江流域打渔谋生计数十载,直到我的父母结婚拿出了捌佰元才在陆地上买了一处小小的茅草屋定居下来。后来,我的父母有了我。

相比之下我的外祖家就显赫多了,外祖家是那个地方远近闻名的大户,外祖父姓杨外祖母姓孔,两家都是大家族,现任的泰州市市长便是孔氏的子孙。家中亲族众多,族谱更是密密麻麻,有时我甚至有种大清还未亡的错觉。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为了告诉正在看这篇文的你,我来自哪里,我是谁。

我觉得《客从何处来》是一档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在未知的过去到底是怎样的因缘际会让祖辈们走到一起,然后有了我们。清爽的画面、不做作的人物,一字一句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起伏。这是一部纪实的纪录片,可能是这一点为它的停播埋下了伏笔。

《客从何处来》这部纪录片看似说的是一些人、一些家族的故事,其实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回顾那个大历史,以半故事片半纪录片的形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某些历史事件拍摄成纪录片。

在曾宝仪篇中,一个苏北农村来的20岁小伙,在1949年跟随印刷厂去了台湾,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留在了大陆,结果,命运天地之间。这期节目采用倒序的手法,从曾宝仪做完节目回到外公家开始展开故事。节目中将出现外公和宝仪一系列的对话片段,关于外公人生经历的转折关头,曾经拍过一些旧照片,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等。这就和我们回到家,和父母、爷爷奶奶坐下来,请他们聊一聊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样,从中找到一种跨越时空、消弭隔阂的理解和共鸣。就像曾宝仪在节目中说的那样:“了解历史是为了理解,真正理解后才能放下,然后义无反顾往前走。在寻根的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爱我们的人会希望我们往前走时带着爱,而不是仇恨与愧疚。也因此,这样的追寻才有宇宙的意义。”

萧敬腾那期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萧敬腾由于缺乏其他证据的支持,对爷爷是被陷害坐牢一事保持疑问。这里当然可以直接取信于长辈们的说法,毕竟将明星的家丑暴露出来十分不雅。但是节目组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选择了最理性的表述。

我们的民族在近一百年来遭受了无数的苦难,许多苦难在历史的背景下竟“不可描述”,这些苦难可以在个人和家庭可以得到描述,但在国家和集体面前仍然失语。《客从何处来》是一个醉翁之意不在寻根,而在口述历史的节目组。即使历史无法改变,但是现在却是你能真实把握的,所以无论从哪来,珍惜眼前人。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700字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在电视作品选讲课上,我观赏到了系列片《客从何处来》,它的主题很简单,寻根。虽是简单的两个字,其中却包含着无限的深意。它酝酿着历史,从时光中抽丝剥茧一点点将属于自家人的过去还原到我们的眼前。
第一次听到寻根这个词,还是在初中的英语课上。那时对于这个词的概念模糊,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直到上了大学,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共同看着片中的一个个主人公踏上自己不曾涉足的故土,挖掘出被历史掩埋的真相,才渐渐仿佛身临其境,心情与他们一起联系起来。
寻根作为一个电视片的选题,可以说是新意与深意并存。每个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被人忘记。但它们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这个电视片的主题就是将它们从历史厚重的尘埃中发掘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
我看见萧敬腾,曾宝仪等人从他们的所在地出发,奔赴台湾、南京等地,回到他们的故乡,寻找和自己家世相关的人,和那段尘封过往相关的物件,将一块块碎片逐渐拼凑成形。对于漫漫的历史来说,这些碎片只不过是连尘埃都不及的冰山一角,甚至连历史书上都不会记载他们的姓名。但对于一个人而言,那是属于他们的一生。当我们通过探寻这些碎片,最后将它们组成一幅画的时候,就完成了一次与历史的对话。通过寻根之旅,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在脑中想象着先人可能走过的路,可能遇到的人和事。
不仅仅是主题的深度,从制作上来看,这部片子的风格审美也深得我心。和现在普遍浮夸的综艺节目不同,《客从何处来》没有五花八门的华丽后期,也没有明星刻意的作秀。参加这个电视片节目录制的主人公们虽然每一个都是活跃在人们视野中的明星,但脱去了节目的包装,在这部片子里的他们也只不过是一些普通人。
他们在车上和节目组的人员笑着拉家常,面对祖辈曾遇到过的波折苦涩,他们也会触景生情,会流泪。在萧敬腾为主人公的那集片中,有一个镜头我印象深刻。萧敬腾从过世奶奶的同事阿姨那里拿到了她生前的遗物,在整理遗物的时候萧敬腾忍不住痛哭失声。一般来说,普通的综艺节目会把这么长时间的镜头剪掉,但这个片子并没有。镜头一直停留在萧敬腾的面部表情上,从他忍耐着眼泪,到控制不住情绪再到掩面哭泣,最后向节目组借纸巾擦眼泪,努力克制住情绪后继续拿着奶奶的遗物,眼噙泪花向镜头述说对她的回忆。这一段镜头总共花费了很长时间,但节目组在制作后期的时候却一刀未剪,真实地还原出主人公在寻根过程中的内心状态,将这种复杂的心情使观众也能够感同身受。这不是出自于主人公们的演技,而是彻彻底底的真情流露,也正因为如此,才是这个电视片走向成功之路的一部分。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600字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所谓纪录片,即为真实记录人生,回忆、分析与感悟为一体的佳作。
客从何处来,围绕着这个主题,其中有冲突,有不确定,有人物突然的悲情叙述,有发现带来的快乐与惊喜,但终究,真实,成就了这部片子。
萧敬腾在之前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羁,潇洒的硬派男生,但在这部片子里,他流露出的温情与成熟彻底颠覆了我对他的固有印象,或许这就是一部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寻根,是一个被多次用过的主题,但是,明星寻根一直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相对而言的,其在真实性与娱乐性中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片子的走向。直接把节目规则告诉嘉宾,你同意,你提供家族联系人,我们去查。去哪、找谁、拍什么,完全不能告诉你;拍完之后能不能用,会尊重嘉宾的意见。正是负责人对真诚、真实的高品质追求,才有了这样一个优秀的节目。
影片并没有全程跟拍,在适当的时间段,会安排简短的采访让主角释放内心,其中萧敬腾在整理阿婆做生意的遗物时,突然泪目,用哭腔叙述着对阿婆的怀念与未曾好好照顾她的后悔与不甘,百种情绪汇集心中的那份真实,感人至深。在跟踪拍摄时,第一人称与旁观视角相结合,探寻与自我表露的节奏掌控的相当好。
主题曲,充满着思念的气息,透着无名的悲伤意味。像缓缓的小溪不经意间流入心间,某种情绪逐渐涌出,很好的将观众引入节目特定的氛围和心情。而他们在寻根的过程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配有急促而富有强烈节奏感的背景音乐,牵动着观众的心,此时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对找寻的资料既好奇又焦虑。我有留意到,节目中不止一处有空白:画面中没有任何人声或是背景音乐。感觉是人物情绪的酝酿过程,而观众也会有点不知所措,却也好奇着接下来会说什么。没有过度的音乐煽情,这种适当的留白能更好的理解嘉宾具体的情感变化。
全片的一个高潮所在就是萧敬腾曾祖父的牢狱之灾,节目组在咨询了萧敬腾的意见后,并没有避讳这段历史,到最后历史已经无关紧要,捧来的一手故土,曾祖父的骨灰,让人唏嘘不已。所谓寻根,平凡之中意带着不平凡,祖辈们生活得或艰辛或幸福,也只能从寥寥几个存于世的故人口中知晓。它是第一个寻根的节目。不是普通的寻亲,还有对国家、历史的思考。中国自古以来,人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最初生活的那片土地,人们称其为根。嘉宾前往根所在城市,听当年相关的人诉说,通过个人的变故,了解家族,国家。国和家从来不是分离的,一个个小家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600字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看到这档节目的名字时,就知道出于这首诗:《回乡偶书》。

这是一档真人寻根节目,在这样一个喧闹浮躁的世界里,明星通过节目静下心来、小心翼翼地寻找并讲述着祖辈的经历。

不仅是关于个人的故事,更是还原那个时代的记忆。故事是讲不完的,但是人性、情感这亘古不变的主题是人类不断探索的。

一共看了两期节目,邀请的嘉宾分别是萧敬腾和曾宝仪。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该节目的音乐音效。

主题曲,充满着思念的气息,透着无名的悲伤意味。像缓缓的小溪不经意间流入心间,某种情绪逐渐涌出,很好的将观众引入节目特定的氛围和心情。而他们在寻根的过程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配有急促而富有强烈节奏感的背景音乐,牵动着观众的心,此时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对找寻的资料既好奇又焦虑。我有留意到,节目中不止一处有空白:画面中没有任何人声或是背景音乐。感觉是人物情绪的酝酿过程,而观众也会有点不知所措,却也好奇着接下来会说什么。没有过度的音乐煽情,这种适当的留白能更好的理解嘉宾具体的情感变化。

其次,我想谈谈该节目的内容创新方面。它是第一个寻根的节目。不是普通的寻亲,还有对国家、历史的思考。中国自古以来,人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最初生活的那片土地,人们称其为根。嘉宾前往根所在城市,听当年相关的人诉说,通过个人的变故,了解家族,国家。国和家从来不是分离的,一个个小家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像这种类似的打情感牌的节目,都有一个通病:煽情主义。如果拍出来的东西不能得到观众的理解、产生共鸣,此时再丰富、真挚的感情也会变成无病呻吟,令人反感。该节目将寻根的过程真实的呈现给观众看,曾宝仪那一期的确触动到我了。像她这样一个明明不算感性的人,以为大大咧咧的性格,在寻根的过程中,从好奇、惊讶到后来的震撼、沉默甚至有些沉重。这种自然的转变,反映了她的真性情,保证这个节目的真实性。而我被感动的原因很简单:两岸直到九二年才允许探亲,(曾)爷爷与亲人的被迫分离,最后甚至没能和异地亲人告别,被政策拆散的一段婚姻。特殊的年代,作为普通人只能服从这样的命运,无法反抗,充满着无奈与遗憾。他和雇主一家命运般的缘分,可见人与人之间神奇的羁绊。

直接把节目规则告诉嘉宾,你同意,你提供家族联系人,我们去查。去哪、找谁、拍什么,完全不能告诉你;拍完之后能不能用,会尊重嘉宾的意见。正是负责人对真诚、真实的高品质追求,才有了这样一个优秀的节目。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喜欢《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