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群鸟》观后感1800字。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或许你需要"《群鸟》观后感1800字"这样的内容,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群鸟》观后感

今天聊一部怪电影,希区柯克导演的《群鸟》。

(女主颜值这么高,还要什么海报?)(女主颜值这么高,还要什么海报?)

旧金山某小鸟商店内,白富美丹尼斯偶遇男主米契。随后,丹尼斯以送礼物给其妹妹为由,自驾来到米契小镇老家。

就在此时,小镇居民开始受到鸟类无差别的、规律性的攻击。一波袭击过后,米契驾车带着丹尼斯和家人逃离了小镇。

《群鸟》怪在三个地方:

配乐音效怪:影片没有配乐,除了鸟叫声、翅膀扑棱声之外,影片也没有其他的音效;

作品类型怪:它独立于希区柯克常见的作品类型之外;

情节结局怪:和鸟灾相关的谜题均不提供答案,结局则完全开放。

先说配乐音效上的怪。

黑泽明曾这样强调音效之于电影的作用:

电影的声音不仅能加强,而且会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

而在《群鸟》中,除了真鸟、假鸟的嘶叫声和翅膀扑棱声之外,影片再无其他音效;希胖子也完全放弃了使用配乐进行气氛烘托。

(就是这么傲娇~)(就是这么傲娇~)

在某些镜头,配乐的缺席并没有减弱影像效果。希胖子利用场面调度和剪辑,依旧成功地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最令影迷津津乐道的,应该是女主丹尼斯在校外的这一幕。

米契母亲莉迪亚因担心小女儿在学校的安危,让丹尼斯前去照看。丹尼斯驾车赶到学校,进入教室,老师示意其稍等。

丹尼斯在学生们朗朗的歌声中漫步到教学楼外,在一堆运动健身设施前,她坐下。

丹尼斯坐在右侧靠近景框的位置,画面明显右侧过重,左右失衡,左侧的空白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进入。

果然,一只乌鸦从左侧悄悄飞入,停在了设施上。同时,对此浑然不知的丹尼斯打开皮包,拿出香烟。

学生轻快的歌声在继续,镜头对准丹尼斯,她点燃了香烟。

紧接着,镜头在设施和丹尼斯之间轮流切换。

并且,设施上的乌鸦越来越多,丹尼斯的景框也越取越紧。她神色紧张,不断回头往教学楼方向张望。

丹尼斯紧张学生,我们更紧张丹尼斯:群鸟大军又杀到了!快跑!

终于,丹尼斯抬头看见了一只乌鸦。画面变为一个主观镜头,跟随这只乌鸦转了小半圈。

当镜头再次切到设施时,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地站满了鸟!

更紧张的时刻来了。

一脸惊恐的丹尼斯快步走向学校,学生歌声渐弱,老师的声音传来:孩子们把书放好,站在桌子旁边,准备好了就出去外面休息一下。

去外面?这不是送羊入虎口吗?

丹尼斯走进教室时,老师已经把门打开,准备让学生出去

(学生们会遭受攻击吗?这个谜底等你自己揭晓吧。)

很刺激吧。没有配乐,也能拍得如此摄人心魄。

但有些镜头,配乐和音效的缺席,却使影像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反效果:不紧张,甚至有些搞笑。

打折扣的,是米契母亲莉迪亚发现农场主死于房间内的这场戏。

镜头从死者的全身切到半身,再切到两眼空洞、布满血迹的脸部特写。惊悚的气氛有了,但镜头的切换少了音乐的配合,总感觉欠了那么点意思。

不知道希胖子在这里为什么不模仿学校外的片段,使用画外空间的声音作为配乐。

打个比方,莉迪亚进入房间前交谈的那个男人,他可以恰好正在打铁或修车,制造出比较规律的金属撞击声。在莉迪亚进入房间后,将死者的三个镜头踩在声音上剪辑。

反效果的,则是餐厅外加油站爆炸的这场戏。

汽油被意外点燃后,火势顺着地上的轨迹蔓延。镜头在不断靠近加油站的火焰和女主表情间来回切。

这段戏真的非常奇怪。

或是因为少了配乐的加入,或是因为女主表演过于浮夸,总之,我看了不下三遍,每遍都想笑不信你自己看:

再说作品类型上的怪。

豆瓣网友@卡斯蒂亚公爵 指出,希区柯克胖友一生导演、监制的59部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心理悬疑:《深闺疑云》、《蝴蝶梦》;

谋杀悬疑:《房客》、《电话谋杀案》、《迷魂记》;

间谍悬疑:《三十九级台阶》、《西北偏北》;

变态心理:《爱德华大夫》、《惊魂记》。

而《群鸟》作为一部动物灾难片,显然并不归属于以上的任何一类。

最后,是《群鸟》在情节和结局上的怪。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

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

套用这句话,每部好电影也都应该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

《群鸟》就是一部充满了谜题,却不提供任何答案,任性地折磨观众的电影:

为什么鸟类的攻击如此具有规律性?男主和家人是否能成功逃脱?小镇上其他居民的情况?

而影片最大的谜题则在于:象征自由和平、本性温顺的鸟,怎么会突然袭击人类?

关于这个问题,豆瓣网友@匡匡 的观点获得了最多认同:

鸟类攻击人类,与片首人类囚禁、买卖鸟类呼应,反映的是大自然的复仇。

以上,就是《群鸟》的三个怪异之处。

但怪当然不意味着不好。

就像生活中,我们会说某个人怪,更多情况下,我们其实是在表达:这个人特别,与众不同。

况且,《群鸟》的怪,怪得有原因

希胖子的生死手是剪辑和运镜,配乐不过是他电影里的加分项。要知道,《惊魂记》里那段举世闻名的浴室凶杀,他本来可是没有打算使用额外音效的;

《群鸟》拍摄于1963年。资料显示,64岁的希胖子拍摄此片的目的,是希望超越自己的里程碑作品《惊魂记》。想要超越经典,自然需要跳脱固有的条条框框;

而关于影片的种种未知,那其实是一位导演所能给予观众的最佳礼物。

毕竟,没有什么是比未知更加迷人的了,你说对吗?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念念》观后感1800字


《念念》观后感

电影《念念》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一个关于时代大环境给人们带来的问题;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责任的问题;以其说是问题,倒可以用积极正面的词语说,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电影虽然大部分的情景都给人阴暗的感觉,但是胜在主角人物当中一些善良、文明的小举动,还有结局的美好,将这些阴暗气色都驱散了,为电影保留了点人生的温暖色彩。所以说我电影及至导演本人,还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整个电影,通篇下来,感觉就是作者(导演)本人的经历自传,是想通过电影本身,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人群的成长,获得更多的共鸣。若没有完善的结果,我会觉得导演本人是自私的,是仅仅用身同感受去获得精准的观众群和认同者,幸好的是结果的美好,让观众观看电影后,对人生、对未来,不至于失去信心和向往。所以电影是部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电影作品,为更多缺失完整家庭温暖的人,指引出一点希望。

电影中体现社会责任感的情节,当然还数三位主角的善良、真诚、迷失而不乱于社会的高素质表现。这一点多少体现出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台湾当地文明的社会氛围,比如电影剧情中男主角把打碎的玻璃扫好,还会用报纸包裹好再放到垃圾桶;又如女主角明明知道破坏他家庭的人,就是这位人们尊重的大作者沈先生,但当沈先生一家人过来时,她却为其挽回颜面,保护对方的幸福家庭。

说电影是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可要提到电影中的妈妈角色。一位向往自由,对生活有积极进取精神,更有伟大母爱的妈妈。因为她懂得尊重孩子的天赋,尊重孩子的喜爱,想尽母亲更大的义务精神,所以她选择争取,做出决定并行动。

电影中妈妈努力争取每晚跟孩子讲故事,有空闲时间就给孩子做衣服做包包,白天更和孩子一起在海边去体现大自然,理解生物的自由,懂得关爱和尊重身边的事物和人。正因为这些给了孩子最珍贵的人生品质,也为日后孩子能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领域有所进步和快乐。

说到这些,不禁想起绘本阅读界经常提起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里有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是这样的,能有一位讲故事给自己听的妈妈,是世上最富有和幸福的人。

提到妈妈,当然还要提提爸爸,爸爸形象在电影里,有三位比较有代表性。一个是育男爸(煮面的那位),一个是呀翔的爸爸(基本不存在),最后一个是沈先生,三位都很有意思。

首先,育男爸是一位粗鲁的煮面佬,生活粗俗,不懂教育,思想简单,安分守己,或许是那个年代和地域的原因,他只能这样,也没有新的思想冲击,更没有遇到好的贵人导师,但他认命,守本分,所以对孩子也没有什么想法,但最后老婆走了,他也才明白是要让儿子出去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才不会一辈子煮面。虽然电话里头表现还是很粗暴骂人,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男人要面子、自卑感的陋习,但最后知道老婆不幸离逝,育男爸还是伤感的,还是内疚的给老婆孩子烧点衣物娃娃,足见育男爸的本性是善良的。

其次是呀翔的爸爸,因为电影中就只有通过呀翔的回忆和幻想才出现的,所以他其实是不存在的。但因为其虚幻的出场,更加映射出让从缺少父爱、希望拥有爸爸的呀翔,对父爱的渴望愈演愈烈,努力打好拳就是为了等爸爸出海回来知道,他很听话,很认真地打拳。但当知道要当爸爸了,却很迷惘,因为他从小也不知道爸爸是怎样子,不知道怎样当好一名爸爸。最后在岸边钓鱼时,呀翔幻想出来的爸爸讲述了一个为谋生而出海的男人心声:哪个出海的不想家呀!道出了许多为了生计而奔波在外的父亲的内心写照,更道出了那个时代的靠海为生一代的生活苦楚。


最后,就是沈先生的爸爸形象,虽然出镜不多,但出突出了另一种爸爸的形象。他与黄贞(主人公育美的妈妈)有精神上的共识,沈先生有文化,有思想,有才华,正好是黄贞作为跨时代女性理想的老公形象,所以他们后来有了感情和小孩。但沈先生一直没有公开过黄贞的身份,却完好地照顾到自己原有家庭的完整性和幸福,这当然也以黄贞的素质成全有关。或许他与黄贞是自私的,但也是时代的牺牲品,作为尊重自己感情自由角度去考虑,他们没有错,但作为旧时代的人们和父母角色他俩是有所缺失的。但电影中以沈先生和育男爸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很正面地把当时的社会真实一面,用极具讽刺色彩的手法,展现到大众眼球中去,让观众感觉深刻。


最后要说的是孩子成长的问题。三位主角都是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表现出不同的成长历程。育美心理有问题,精神恍惚,但不失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热爱专业,尊重自由,理解别人;缺乏安全感,所以经常渴望得到男朋友呀翔的关爱和重视。育男和育美童年前期是很美好的,都有爹妈陪伴,还有妈妈经常讲故事和去体现大自然等回忆。但随着父母的分开、到父亲的离逝,育男都没有表现出像妹妹那样多的问题,只是一直想见回妈妈和妹妹,整个电影下来,育男都表现出一个健康人格、正面、积极的好导游好孩子。相比之下,呀翔既幸福也无辜,幸福的是,呀翔很单纯,一心以为,认真地练好拳,爸爸就会回来;无辜的是,他没有育美和育男一样有过曾经很幸福的早期童年生活,他的世界就只有打拳,但他因为眼睛健康而失去打拳的资格后,变得格外惶恐不安。

他们三位都是时代进程的牺牲品所衍生出来的成长孩子,虽然很多阴暗的色彩,但庆幸的是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呀翔认清了真实的人生,并重拾了勇气,勇敢去尝试做一位好爸爸。育男经过游客的邀请到大城市台北去过生日散心时,终于在书店上重遇失散多年的妹妹育美。而育美经历一系列精神折磨后,最后经过见证小孩子出生的经历,让其找回了生命的意义,更明白了母亲的意义,最后她有了幸福的家庭,成了一名绘本作家。

电影开头是比较阴暗沉闷的,但认真观看下来,发现它是一部很好的作品,至少是部有核心思想,能观众带点东西的电影。尽管它的票房可能不高,时下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观看,但我还是要给予好评,更值得推荐给朋友读者们一看,尤其是刚当父母亲的朋友们,因为当你把电影《念念》观看完后,相信你也会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理解。或者像我一样,相比之下,深感自己成长的幸福。

2015年5月6日星期三

广州龙洞

人间世观后感1800字


《人间世》是一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计委共同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相信很多网友都有看过,影片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记录了人在面临病痛和生死的时候的抉择和人生态度。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人间世》,这是一听名字就很压抑的一部纪录片。片名人间世来自庄子,原文写为人处世之难,而现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名字,我想,医院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而我们在这里上演着人间世事的百态。和以往我看过的避重取轻的纪录片不大相同,这是一部极其真实的纪录片,不像其他视频一样只有惯有的套路,将医生塑造的似乎无所不能,好像他们总能将濒死的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总能起死回生一般的神奇。而《人间世救命篇》一开始,就向我们呈现了三则抢救失败的案例。

第一个年轻人被查出有心脏问题,最后发展到急性心衰,医生拼尽全力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个镜头,是他的床头,那里还摆放着爱人希望他早日出院而送来的礼物。第二个年轻人因为吃多了变质海鲜,中毒导致多个脏器衰竭,抢救过程中医生们下意识的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血袋,主任近乎恳求的向电话另一头申请多调用些血袋,但是病人最后还是抢救无效死亡。第三个是患有先天性马凡综合征的病人,不做手术的话大动脉随时会撕裂导致死亡,冒险做了特大手术,几乎把全身的主动脉都换成了人造血管,但他还是没能挺过手术第二天

这一篇里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亲情爱情,更多的是医德医道,医生们很多下意识的细小的举动,都在诠释着救命的艰难和迫切,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是身为医生对每个病人的责任心。

《人间世生日篇》围绕的是高危孕妇,看完这集我真的很难去评定她们的做法,明明已经被告知不适宜怀孕,却偏偏愿意拿命去赌,看着她们拼上性命生下的孩子,我不知道我该去赞美母爱的伟大还是批判她们的不理智,可是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做此评判呢。我们每个人所做出的选择,最后都要我们自己去承担后果,只是有些决定伤害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连带着深爱着我们的亲人,都会被这个决定拉入悲痛的沼泽。

对医生来说,这些可能是每日最平常不过的记录,却看得我几次泪目。

尤其是《人间世烟花篇》,这是我最先观看的一集,可是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忍不住的难过。这一篇将镜头对准了一群孩子,他们均患有骨癌,虽然这种病的患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三。在本该是天真烂漫无所顾虑的年纪,他们却被命运裹挟着推进病房,受尽病痛的折磨。刚开始我以为既然播放出来了,最后都该是健康出院了,可是却眼看着他们一个个从鲜活可爱到被盖上了白布,谢幕时名字被框上了方框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巨大的命运面前,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纪录片一开始便是三个医生尝试给松茗进行麻醉,而松茗挣扎着哭着喊我要呼吸。仅仅四个字,就让人不忍再看。在这一集里,他们说的很多话都会让人心尖犯疼。子涵说痛的时候嘴里含块糖就会好些;安仔说游戏里人有很多命,输了重来就好了,不像我自己,只有一条命,我真的到极限了,我撑不住了;思蓉说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以及叙述旁白的杜可萌,在片尾时平静的说医生告诉我,我体内的癌已经扩散到肺部了还记得可萌在片头时说,病房里的故事有的结局很悲伤,有的结局很美好,但更多人的故事都还没有结局

我想他们一开始也是有着满满的希望的吧,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医生无所不能,他们总能治愈我们的疾病,可是一次次的化疗,一次次的手术,一次次的通知,渐渐地让他们习惯了病房的残酷,从满怀希望到坦然接受也让观看的我们真正的体会到医生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不是神也不是救世主。

这些医生中的一个心脏外科主任赵强,他的微信签名写着每天都要开心,对我们来说,这不过是一句简单的祝福,可是对他来说,开心是工作,也是每天都要面临的残酷考验。还有给我印象最深的车在前医生,在病人抢救无效去世之后,48小时没合眼的他本来可以离开了,但他几乎下意识的在病床前试图擦干净病人的血,他说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活下来,可是你没得选啊。

每每抢救失败后,镜头里留下的医生的背影,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深深的无力感。医闹,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难让我们正确看待医生这个职业。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我想或许我们可以稍微理解一下这个高强度工作的职业,去发现和感受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暖,并将它一直一直的传递下去。

真的很感激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即使身处绝境,但仍然有一些从细枝末节里渗透出来的最珍贵的情感。

那是一束光。

《恶人传》观后感1800字


有序对抗无序《恶人传》观后感


今天介绍韩国电影《恶人传》。
片名The Gangster, The Cop, The Devil (2019),别名极恶对决(台)。

要说今年最火的韩国电影是哪部,当属这部《恶人传》。
《恶人传》入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非竞赛单元,一同参展的《寄生虫》则拿下本届戛纳金棕榈奖。《恶人传》5月15日在韩国上映后,击败同期的《复仇者联盟4》,连坐一周票房冠军。影片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影片延续韩国电影喜欢改编真实故事的惯例,着眼于一名连环杀手,通过追查抓捕连环杀手来展现纯粹的人性之恶。
《恶人传》中连环杀手名叫姜京许,人物原型是一个名叫姜浩淳的罪犯。
姜浩淳活跃于2006年至2009年,他杀人行凶的目的不为钱财美色权力地位,纯粹为了享受杀人的乐趣,为了杀人而杀人。他的凶残和无序震惊世人,完全是超乎人们日常认知的邪恶存在。因此韩国为了他,12年来首次重新执行死刑。

如果单纯的拍成警匪侦探类型电影,《恶人传》就落入俗套,自然也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恶人传》另辟蹊径,从恶字入手,讨论了不同类别的恶,当这些恶相互碰撞时,以有序对抗无序,自然会提升影片火爆程度。
另外两种程度的恶自然和姜京许式的纯粹无序杀人取乐不同,他们是由帮派和警察代言的另一种形式有序。

当你凝望着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用《恶人传》里的台词来说就是两个恶人抓一个更恶的人。
本片的英文片名《The Gangster, The Cop, The Devil》更加直白,就是一个黑帮、一个警察和一个恶魔。黑白两道联手抓捕行走在人间的恶魔。

先说黑帮之恶。
韩国著名肌肉男马东锡扮演当地一个黑帮头目张东书。他平时主要靠改装老虎机赚钱,在当地帮派间说一不二,颇有势力。
张东书是黑帮,但不是没有原则的坏人,用九宫格划分法来看,他更像是属于守序邪恶一类。
张东书具有霸道总裁的资本,也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十分符合守序邪恶的支配者形象。
他愿意和警察联手的原因很简单,无论谁招惹我都得承担责任,声誉就是一个黑帮的一切。作为帮派头目,在路上被人捅得半死不活,好不容易抢救回来。如果不将行凶的刺客找出来,张东书还有什么脸面继续在道上混下去呢。
通过张东书在片中的表现,观众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对待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人毫不手软:对冒犯自己的手下小弟,他会铁拳警告;对冒犯自己的对方小弟,他会徒手拔牙;对餐桌上不听话的话痨,他会徒手扇死。这就样一个杀伐果断的狠角色,路上被人捅了,还能咽下这口气的话,不如让他死了算了
他对没有利益冲突的人,又显得颇有大家风范。对诚恳道歉的追尾司机,他摆摆手不再追究;对淋雨没带伞的萌妹,他送出雨伞宁可自己淋雨。
据说史泰龙看了马东锡的精彩演绎,准备在翻拍美版《恶人传》时,依旧由马东锡扮演黑帮头目。我不禁想,马东锡演绎金并会怎样?

张东书是支配者形象,手下小弟也是同样纪律性很强的角色。比如张东书的副手吴松,吴松这个角色作用就是为了烘托剧情,而且注定会被连环凶手杀掉。
因为在警察和黑帮合作的情况下,要保证价值观正确就不可能给吴松生存空间。吴松在张东书的授意下,刺死竞争帮派的头目,命案在身。当两帮人联手破案后,影片怎么处理吴松都是难题,不如在追捕过程中死掉,还能显得壮烈一些。
吴松能够忠心耿耿,很大原因是张东书对手下也是有情有义。郑泰锡撺掇张东书出庭作证时,提议将所有罪名按在吴松身上,减轻张东书的罪名。张东书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关键证物字条撕了一部分,变成我用刀杀了他,既保全了兄弟名声,又让姜京许罪加一等。郑泰锡受限于警察身份,自然想不到破坏证物的方法。

扮演警察郑泰锡的是金武烈。
警方的职责当然是要维护法律尊严,通过法律维护秩序是他们的目的,绝对秩序是一切要务,不论对错都要执纪执法。郑泰锡最初的形象也像守序中立的审判者一样,坚定的认为自己是维护法律公平正义的使者,对邪恶势力绝不低头。因此郑泰锡丝毫看不惯收受黑帮好处费的领导,三天两头的就跑到张东书的场子搞点破坏。
但随着郑泰锡探案深入,他发现单凭自己的力量完全无法和不按套路、纯粹邪恶的连环杀手抗衡,他只得和当初鄙夷的张东书联手。郑泰锡在暴力执法的过程中,渐渐脱离了审判者形象,内心的天平稍稍向守序邪恶阵营倾斜。他也活成了当初自己讨厌的恶人。
好在郑泰锡还是有底线的,他坚持要走法律路线制裁犯罪分子。他对姜京许表示:即使像你这样的魔鬼,也有权聘请律师,有权保持沉默,你说的任何话都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我们将用纳税人的钱为你指派一位,混蛋。

连环杀人凶手姜京许就像现实人物原型一样,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乱邪恶分子。
他杀人只是单纯的为了享受杀人的过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姜京许吃饭的镜头,要么在桌上吃饭、要么在车上吃饭、要么在和警察要饭,在他眼里,杀人和吃饭是意义相同的事情。
不论善良还是邪恶,大家最怕的就是无序。只要是有序社会,就还有希望,不管这个秩序是白的还是黑的,都可以按照游戏规则完善秩序,让世界走向轨道。而混乱邪恶则无视这一切,此类人冲动鲁莽无序混乱,轻易地成为任何势力的敌人。
姜京许无序杀人看起来挺厉害,也会让无辜的人感到害怕。其实姜京许才是一个真正的孬种怂包。姜京许从来都只会在被害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偷袭,正面对战从来没有赢过,他自以为是强者,其实是建立在不光彩偷袭上的刺杀,不断获取畸形的快感。

在这里并不能简单地分为黑白善恶,只有有序对抗无序。黑帮和警察的联手正代表着有序,恶魔则是混乱邪恶一般的无序。
当守序邪恶和混乱邪恶发生冲突时,守序中立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和守序邪恶联手对抗混乱邪恶。

找到你观后感1800字


由姚晨和马伊琍等主演的电影《找到你》在上映以后吸引了很多的观众,影片主要讲述了职场律师李捷和保姆孙芳之间因为孩子而开始命运的博弈的故事,剧情丰富,扣人心弦,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今天重看了这样一部它在2018年国庆期间,用实力斩获猫眼平台,评分突破九分的影片,那就是《找到你》。

这是一部由吕乐执导,姚晨,马伊俐,袁文康,吴昊宸联合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吕乐作为一个摄影师出身的导演,这部电影的画面拍得简洁明快,细而不腻。

影片的剧情大致是这样的:精英律师李捷正在办离婚,为了争得女儿的抚养权,她拼命地工作,但她幼小的孩子没人照顾,并请来保姆孙芳,孙芳对她的女儿视为己出。但有一天下班回家,李捷却发现保姆孙芳和她的女儿毫无预兆的消失了。李捷陷入了苦苦的追寻之中,由此揭开了孙芳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它不仅是一部以寻亲为主题的电影,而且用独特的视角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在寻亲的过程中,让人更多地思考女性面对家庭事业时的诸多不易,展现的是当代女性的现实困境。片中的三个女性角色,李捷,孙芳,朱敏,分别代表了现代社会的职场妈妈,农村妇女和全职太太.

《找到你》讲述了身份迥然不同的两位母亲,因一个孩子,而展开48小时的追寻和救赎的故事,影片采用了双女主的设定。影片中,姚晨饰演的职场女强人李捷,身陷事业与前夫的女儿争夺战中,顾此失彼。而马伊俐饰演的质扑母亲孙芳,却陷入丈夫的家暴、孩子重病的生活逆境。影片通过写实的镜头语言,展现当代母亲的生存境遇和心理,填补了女性题材市场的空缺。

李捷和孙芳,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生活的难处,几乎是一样的。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职场女性兼顾家庭生活的无力感,和底层贫困女性备受侮辱的麻木感。让我们看后不禁呼吁,在关爱母亲的同时,强烈号召男性要回归家庭。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演员的表演。姚晨凭借此剧,获得第一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年度最佳女主角奖。有一个片段特别令人记忆犹新,影片中,姚晨饰演的李捷,被马伊利饰演的孙芳偷走孩子后,在前夫的无声责问下,她独自擦拭冰箱,却在冰箱指夹缝中发现疑似孩子的衣角,她颤抖着拉开冰箱夹层,一个夭折多时的孩子赫然出现,李捷行举骤僵,怛然失色,她试图呼喊,却发现自己害怕得失声,最终只发出奇怪的声音,在蜂拥而上的人群中,抖如筛糠。在这诠释母性本能的情绪高涨的戏份中,姚晨凭借饱满的情感张力和细腻的演技,极富层次感的表演,真实呈现出失女母亲发现孩子时的情绪变化,紧张刺激的剧情节奏,令影片的情感冲击强烈,代入感十足,令人不得不随着剧情紧张揪心,真的让人过目不忘。还有在影片的最后,李捷跪求孙芳把孩子还给自己的那种恐惧和崩溃,我们看到一个演员全身都是戏。据导演介绍,她为了更好的把握人物,体验丢失爱女的不安,姚晨坚持40天不见自己的孩子。而且她在拍摄时穿着一步裙,跑断了四双高跟鞋,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塑造的角色带来了真实感。

片中马伊俐饰演的保姆孙芳,她头发枯槁,皮肤粗躁,朴素的扮相,近乎素颜的出镜,从人物的扮相上,就在不动声色中投射出剧情的张力,她完全颠覆了以往精致时尚的形象,让人几乎认不出这就是马伊利,在孙芳这个角色上,由于她的经历,所以她有着非常多的性格特质,在她身上也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影片中,孙芳在医院里,那眼神中的不甘与愤恨。与小孩相处时,眼中止不住的母爱。还有一个镜头让我深深难忘,孙芳抱起了这个孩子,露出了一个母亲般的甜蜜微笑,但在下一秒,他又很快的收起了笑容,面色顿时变得沉郁且神秘,短短几秒的镜头中,从马伊俐的眼神中,从惊喜到错愕再到愤怒的一系列转变中,她将人物的内心状态演绎得极为传神。这些眼神,赋予了角色更多的生命力。当看到孙芳跪在雨中,充满爱意的抚摸着孩子的额头,绝望的眼神,对着来往行人无助的呐喊求救,让我们看到这个角色母性的光辉,复杂的人性,在她的身上交错,看到了一个生活在底层女人的苦苦挣扎,也让我流下了热泪。《找到你》,无疑是马伊俐一次非常成功的选择。

这部戏,采用了是双主的表演方式,姚晨和马伊利的强强联手,突破了演技的巅峰,真实再现了当代妈妈生活的苦乐酸甜。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吴昊宸,这位出生在94年的年轻演员,他把一个有情有义的痞子演活了,即算是和老戏骨马伊利对戏,他的表演也毫不示弱。

《找到你》这部电影,我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整部影片围绕寻找的主题,是母亲寻找失去的孩子?还是女性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孩子寻找应有的关爱呢?都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作为现代女性,不仅要权衡好职场与家庭,更要关乎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其实《找到你》就是找到自己。

《红海行动》观后感1800字


《红海行动》观后感:英雄情怀与国家精神(李迎春-律师-博士)

影片作为阐释价值观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其故事性、娱乐性以及趣味性而广受观众喜爱。在许多欧美大片之中,基本都是以故事的型态呈现其价值观的演绎和呈现。在春节热映的电影《红海行动》中,已经开始巧妙地遵循这种手法来创制我们自己的大片了。一场电影看下来,尽管其中的故事并不是特别完整,许多人都没有弄清楚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果从故事的理路来解析这部电影,是很难得到较高好评的。贯穿整个电影的故事,甚至可以说称不上故事,而只是故事中的几个情节救人,从恐怖分子手中拯救中国人邓梅。没有完整的故事,却依然能够吸引众多观众。这或许是影片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故事不精彩,电影却很卖座。这跟传统电影的手法似乎相去甚远。局座张召忠甚至认为电影每几分钟就有高潮,可以说是高潮迭起。也有许多观众在观后感中称,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军事发烧片,导演就是骨灰级的军事发烧友。军队采用的许多新型武器和作战方式都在影片中有所呈现。护卫舰、登陆舰、舰炮、瞄准器、无人机、主战坦克,军人作战的方式如登陆战、巷战、空降战、敌后战等等,看得许多军事发烧友惊叹不已。诚然,也有许多女观众关注的是萌萌的、帅帅的杜江在电影中的表现,一部影片本来应该有一个主角。《红海行动》中却可以说没有寻常的主角,杜江扮演的徐宏因为是副队长而被认为是男二号。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莎士比亚文学成就的最高赞赏。其含义在于,每个人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符合自己思维和秉性的内容,而且这些思维和内容也能自相契合。如果以这样一个角度来看《红海行动》,显然评价过高了。尽管没有故事,尽管只有一些可供咀嚼的情节,但其中依然有一个鲜明主题,即:通过宣明我国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势力的坚强决心和坚强行动,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的精神和价值。
让我们回到影片来解析上述主题。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影片名称红海并非地理意义上的红海,而是危险意义上的红海。这样就基本能够弄清楚,为何影片需要一个如此之长的铺垫和序曲。在接近亚丁湾的公海海域,我国货轮受到海盗袭击,海军护卫舰受到求救及时出手援救。这样一个铺垫是有着深厚意义的,它表明:我国护卫舰师出有名,并且是在公海海域为我国货轮保驾护航。同时也表明,我国海军已经具备了保护和捍卫我国利益的绝对实力。
军事战略家马汉曾经撰文表示,海军是国家实力的真正彰显。强大的海军,既是强国的标配,也是强国的内核。因此,电影选择以海军的强大来彰显国家的强大,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只要海军强大了,其他的军种就可以偏废。从历史长程来考察,的确,在近代的强国中,都是海军崛起在先,国家崛起在后。荷兰海军、西班牙海军、英国海军都曾是昔日的海上霸主,海权随着海军没落,在这些国家也是已经为历史所证明。电影《红海行动》中,我们国家的海军,无论是装备、速度、作战反应能力、精准作战能力、信息协同与互动能力等等多个方面,都已经完全是大国气象、大国风范。在蓝色的海洋上,军舰安稳如平地,配备了各种高精尖武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有人说这部影片违背了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理由即在于影片所渲染的主题,有侵害他国内政的嫌疑。这其实是对这部影片的误解和误读。在影片中,并没有任何地方表明我国军人支持哪方、是为分裂的哪方作战,尽管在援救人质的过程中,的确得到了政府军的支持和提供的便利。但是,为了援救人质而接受的这种便利,并没有呈现我国对于该国内乱的倾向性支持,更没有协助政府军或者是协助另一方作战的实际行动。根据电影的呈现,我国军人所要做的是,根据指示完成撤侨、撤侨过程中不落下一个中国公民。因为有一个中国公民为恐怖分子绑架作为人质,恐怖分子的目的也是为了将中国军人引入到该国的战区。即使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在援救人质的过程中,影片的重点仅仅聚焦在已经为恐怖分子所控制的巴拉姆小镇。因此,可以认为,影片的重点是对恐怖主义的高压态势。诚然,谁与恐怖组织有关联、谁与恐怖组织合作,也是一并打击的对象。这是不存在国内法和国际法上的任何困境的。在国内法中,我国刑法对各类恐怖主义违法行为都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在国际法上,我国多次宣明对于恐怖主义、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的反对态度。
国之强大,在于每个国人都值得尊重。在援救邓梅的过程中,就彰显了这样一种追求。与好莱坞诸多大片不同的是,《红海行动》宣明的是国家的追求,而并非是个人英雄情结。无容置疑,在杨锐、徐宏、顾顺、罗星、李懂、佟莉、陆琛、张天德等影片人物身上,每一个人都彰显了中国军人的风采,都有着英雄的魅力。然而,影片却并不是将他们个人当作英雄,而是整个援救团队当作英雄来进行演绎。作为观众,我的确从中看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看到了协同作战的力量,看到了中国军人敢打敢拼、敢打硬战的英雄形象。
在与舰队失去联系之后,队长杨锐受到法籍华人夏楠感染,提议既要救邓梅、也要尽可能援救更多人质。军人的眼里只能有命令,命令就是使命、就是任务。在无法跟上级取得联系、无法联系军舰的情形之下,杨锐领导的蛟龙一队就只能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和进行独立决策了。这在战争中是经常会发生的情形。在许多情形之下,无法接到上级命令、无法掌握敌情、无法依赖支援,此情此景,怎么办?这是对军人非常严峻的考验。在《红海行动》中,杨锐领导的蛟龙一队完成了这样的考验。经过大家简单讨论,制定了援救邓梅的方案,也制定了援救其他人质的方案。这个决策过程,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也是非常高效和有成效的。诚如在电影中所表现的一样,既成功援救了邓梅,也援救了许多人质。并且,在阻止脏弹的过程中,还擒获了恐怖组织的一个头目。这就是中国军人的风采,任务完成得漂漂亮亮,又能灵活应对各种实战情形。
一部好的影片,一定是有许多东西值得观众去推敲、去深思的,《红海行动》就是这样一部影片。电影中许多激动人心、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就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就是国家追求和负责任大国精神的彰显。这种大国精神,既需要奠基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应该奠基于道义、担当、文化自信等软实力。许多观众,正是在影片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场景中,在一次又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在一场又一场由惊心、担心到欢欣的心路历练中,悄悄地激起了自豪,激起了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山河故人》观后感1800字


《山河故人》观后感

可能,当贾樟柯远离了《小武》《站台》那几部早期的、灰蒙蒙的粗粝作品之后,影迷们对于他的评判就注定分裂了。这与人们的见识和成长速度有关,也与贾樟柯自己的奔跑节奏有关。总体上而言,很多观众停在了原地,而贾科长自己提拔了自己。
大多数人最初爱上贾樟柯,是因为他身上与生俱来的、呛人的尘土气息。很多人觉得,贾樟柯必须一直这样灰头土脸下去,像一颗绝望的钉子,有必要终生扮演那种边缘而决绝者的代言人,哪怕付出锈蚀自己的代价。但是,贾樟柯怎么可能困住自己呢?如果他的野心真的如此狭窄,那么他最初的作品中也不会渗透出那样击中人心的力量。所以,贾樟柯的变化是注定的。他从叙述自身经验转变成一个可以对更庞大的世界进行虚构写作的作者,这种转身是成为真正导演的必要一步。很多被寄予厚望的艺术片导演都困在了那道门槛之前。而贾樟柯顺畅地越过了那个微妙的鸿沟,而且并不是以损伤自己的特性作为代价。
和《天注定》相比,《山河故人》口碑的共识度可能会高一点,但也不太可能完全被调和。喜欢它的人会认为贾樟柯已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国际化地位,而不喜欢它的人,这部空间线横跨大洋,时间线又直指未来的电影,简直就是装逼过度的一桩铁证。
其实,即便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拍摄了海边别墅和私人飞机以及具有科幻色彩的平板电脑,但这部戏仍然特别贾樟柯,因为你顺着那根线索找到的那只锚,仍然深深地扎在山西的县城里。
一度,贾樟柯想远离县城,他曾经反问,难道我就只会拍县城吗?其实,他并不太在乎拍摄的是县城还是都市。因为从整体意义上讲,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县城肆无忌惮,野蛮生长,不伦不类,活力非凡。
而贾樟柯对于这一切的呈现,不喜不悲,灵活而具有调试性。这个矮小的男人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放松地行走在欧洲的红地毯上,也可以瞬间回到县城的小面馆里,在他身上,你几乎看不到文化时差。有太多的导演只能顾及一种文化语境,而贾樟柯可以用标准的中国视角拍摄中国,但与此同时却具备奇妙的世界味道。这来源于贾樟柯对于中国的态度,混杂着旁观和亲昵。他高度理解这个国家,却又天然与其保持着警觉与疏离。
这种呈现中国的方式在《山河故人》中异常明显。有时,甚至同时具备高度陌生化和高度的亲近感。比如,那段有关未来的设定。其实,甩向未来的那段故事,一点也不装逼,那是自然而然生长出的时间线。与其说其中的细节有科幻元素,不如说更像是现实缝隙中挤压出的魔幻,像是幽灵般的一笔,如同《三峡好人》中那个突然窜上天的火箭。
《山河故人》与上一部《天注定》完全不同。《天注定》更像是贾樟柯的一口恶气,一声牢骚,一次摔摔打打。他几乎没有运用最擅长的耐心与缓释技术把抱怨与发泄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也没有对注定的暴力和突如其来的死亡进行精神性的探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注定》是贾樟柯最易读懂的作品之一,表浅,像个插曲,犹如一个有性格但一直好脾气的男人发泄了一通,发泄完了,重新收拾起来过日子。而《山河故人》从那种短促的、爆发的气息和节奏中彻底还魂,又一次有了绵长的喘息。它是一幕舒缓、隐忍却到处密布着残忍的故事。而这一次的残忍,不是来源于社会冲突和身体层面的暴力,而是来自于更无法言说的命运和时间的碾钵。
电影中三个人的命运呈现了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三种分裂。最初,是时代的变革分裂了他们,他们自己选择命运,有意识间杂着无意识。有人觉得自己可以骑在时代身上,志在必得;有人觉得自己可以更加高渺地看待命运,好像处乱不惊但最终一败涂地;有人在随波逐流中做出了效益最大化的抉择。而当时光流转之后,他们不但被命运分裂,三个人也开始了又一次的自我分裂。
最终,孩子成为了最悲剧化的象征,犹如漂浮于这个世界中的、一颗无辜的原子,从山西的县城飘荡到上海,又飘荡到澳洲,在大洋的边缘囚禁与挣脱,在天空中展开一段绝望的忘年之恋。而那个与之亲昵的女人的身份也高度象征化,老师、母亲、情人、人种意义上的亲近者两个被自己的世界放逐的人,在异乡中用肉身的焊接寻求精神上的切近,但最终注定更进一步疏远了彼此。他们想买票回到山西,但最终因为一次争吵无法成行,这不但是现实中的困境,也是精神上的隐喻。人,怎么可能真的回得到过去呢?某种程度上说,最后那段有关未来的呈现,已经残酷地告诉我们,曾经亲昵的人们被时光搅散了,他们不光隔着物理意义上的大洋,其实隔着精神上的次元。在空旷的屋子中包饺子的涛,在大洋岸边独自站立的儿子,二者哪还在同一个宇宙中呢?
人们总以为自己是被地域分隔,其实,当中国的变化速度超越常态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犹如离心机,早把我们甩进了不同的虫洞。最悲哀的是,我们总觉得彼此尚有重逢的可能。但永久分别的种子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当缠着丝巾的儿子从飞机上被空姐送下来的时候;当他在姥爷的棺椁前迟疑着无法下跪的时候;当她叫着妈咪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妈妈和儿子永远失去了彼此。最终,这个黄皮肤的孩子忘记了母语,被种植在了澳洲,只留下一个叫做美元的名字,这个名字残留着中国转型期粗暴得毫不掩饰的野心,像一个伤疤,让孩子在哪个文化中都不得安放。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作品有着浓厚的悲伤基调,就像贾樟柯的大多数作品一样。他并非故意呈现一种戏剧化的悲伤,只是他所呈现的这个国度,本身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剧涂层。
大多数中国观众无法接受那种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电影,这源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回避。有太多忌惮和不满,于是他们想扭头不看,充耳不闻。他们无法接受银幕像镜子一样反射残酷的现实影像,而贾樟柯的作品有一种无声的逼迫感,逼迫着人们通过巨大的银幕,望向自己无处可逃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贾樟柯的作品在当下中国,永远无法取得票房回报的原因。对于说出真相的人,有些人称颂其为英雄,而有些人则斥责他揭掉了自己虚妄的保护色。
更多的、从早期就爱上贾樟柯的影迷来说,他的吸引力在于某种程度上的抵抗,抵抗靓丽,抵抗修饰,抵抗昂扬。但是,贾樟柯其实一直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操持着摄影机的抵抗者,他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艺术家,只不过在客观上所喜爱的图像与这个大国崛起背景下,官方与主流话语乐于述说的腔调不太一样而已。他不是那种故意拍摄黑色事件以刺破中国的导演,更不是那种用鲜红色幕布遮挡中国的导演,也同样不是用粉红的艳丽涂抹中国让人遗忘现实的导演。他无限接近透明的灰。他一直在中国遍布着痰迹、尘土、机遇和小广告的地面上贴地飞行。

《热血教师》观后感1800字


《热血教师》观后感

利用清明节假期看了一部有关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电影《热血教师》,讲述的是美国当代教育家罗恩克拉克在纽约一所小学任教时的一段经历,看完之后深有感触,那就是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必须具有五心:爱心、恒心、信心、耐心、细心。 我被主人公克拉克的热情感染、打动了,竟然能把全市最差的班级教成全市最优秀的班级,而且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发现自己的特长并把它们发挥到极致。克拉克老师简直太伟大了,我始终记得他说的一句话:对我来说,教书就是制造惊喜,就是制造令孩子难忘的经历。不错,我相信剧中那些孩子的经历将会是他们一生中最有价值、最难忘的价值,因为是克拉克老师改变了他们,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又充满了自信,并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所以和克拉克老师一起学习的那段时光,将是他们一生中最有价值的经历,克拉克老师也将是他们最难忘的恩师!

相反,如果我担任这个最糟糕班级的老师,我会非常诚实的回答:我没有克拉克老师那样的耐心和热情,我真的做不到。或许你们会认为我很不负责,或许你们认为我太老实,但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一般人面对这种学生都会放弃,而克拉克没有,他不相信孩子学不会,始终相信是老师的问题,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让他们梦想实现的就是我们老师,看你是埋葬他们的梦想还是帮他们实现。我敢说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那种程度,现在的教师不注重挖掘孩子的优点只会发现孩子的缺点,并不断的斥责孩子笨、没有上进心。主人公面对这样的班级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己独特方式感染学生,把他们一点点的感化并感动。印象最深的是为了让学生们容易记历史上的每一位总统以及他们在位时所发生的事件,他绞尽脑汁的把那些历史知识编成歌曲的形式唱给学生,这样学生很快的投入到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当克拉克累倒以后依然没有忘记学生,在自己家里让朋友帮着把要讲的知识录下来给学生播放,学生此时也适应了这种学习方法,并逐渐随着老师的热情学习进步了许多。最后老师当着校长的面做了承诺并且让每个人都惊呆了,在最后的毕业发奖典礼上,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自己的特长奖,刚开始最叛逆的女学生两门学科都是全市第一,所有的家长在心里默许了这位老师的成绩,他们和孩子一起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现在,克拉克老师的五十五条班规已经在网上流传许久,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有所感悟的!

一、教书育人必须有爱心:

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老师对待学生更应如此,而且爱是相互的,是有回报的,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同样也会受到每一个学生的爱戴与尊敬的。影片中克拉克老师就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不管学生多么调皮,多么让他难堪,始终没有一句对学生的侮辱、不耐烦、指责的字眼,而是始终用正面、鼓励、引导性话语告诉学生,老师爱他们,大家是一个大家庭。克拉克老师的言行始终是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期待,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感受到了,并给予回报。为了和学生拉近距离,克拉克老师和学生打赌,他向学生学双跳,学生向他学知识。克拉克老师用自己开始的笨拙和后来的熟练,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艰难告诉学生,他们也会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的。这些都源自克拉克老师对学生的爱。

二、教书育人必须有恒心: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教育更应如此。克拉克刚接手班级不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打击和挫折,同事的冷眼旁观,领导的不支持,家长的不配合,特别学生的调皮和刁难,也曾让他彷徨,让他苦闷,他想过退缩,想过放弃,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一如既往,忍辱负重地踏实工作,默默奉献,一步一个脚印,直到最后的成功。这都源自克拉克做事的恒心和毅力,教书育人更该如此。

三、教书育人必须有信心:

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其次要对学生有信心。克拉克因材施教地抓特殊学生,源于对学生的信心。为了培养学生的信心,他在教室中摆放一个大蛋糕,插上蜡烛,用自己跳崖的事例,告诉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老师。影片中有许多非常震撼人的镜头。一个特别特殊的学生泰肖恩,已经被记两次大过,再有一次就得被开除。他在班级中打架两次,一次要自己走,一次闹到了校长室,都被克拉克老师拦了下来,他诚恳地对这个学生,对他的监护人讲:我们不应该把这样的孩子赶出校门,应该把他留在学校里。我相信他有理由这样做。他晚上到莎美卡家里调查她家庭作业没有做好的原因,为她繁重的家务震惊,主动帮助,却被孩子家长误解,告到学校要开除他。这位老师坚定地告诉莎美卡的家长,莎美卡是一个聪明优秀有领导才能的孩子,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她到重点中学继续学习。孩子的母亲从惊讶怀疑到默守观望,同意让孩子的保姆多看其他小孩子一些时间,好让孩子写作业。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克拉克老师之所以能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因材施教,是因为他从心里坚信:这些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需要的是关爱,是巨大的爱心。他始终坚信:学生都是好的;自己一定能教好他们。

四、教书育人必须有耐心:

克拉克老师不怕麻烦,做事很有耐心,所以他对学生因材施教。他周六约上爱赌博的孩子到咖啡馆,给他买着午饭,和他通过赌博的游戏,使他学会数学。他对每一个学生都很有耐心,从来没有因为他们的特殊、格格不入、不认真学习而横加指责,总是不厌其烦地从跟头去寻找原因并努力解决,采用让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方法。

五、教书育人必须细心:

作为一名老师,对待学生必须无微不至,不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家庭等。回过头来看克拉克老师,他的课堂不只是在教室,操场、学生家里、咖啡馆、走廊都是他教育学生的场所,他的教育也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友等方方面面,学生一些很细微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细节,他都会去关注,去了解,好的他会及时鼓励,坏的他及时纠正,可见他是一个多么细心的人。再看看我们的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的特长,如果我们能细心发现,鼓励支持,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那么学生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以上是我看过这部影片后的一点心得和感悟,希望能与同行共勉,以克拉克为楷模,朝着一名优秀教师的目标努力进取。

《老师·好》观后感1800字


踏入社会,开始工作已经一段时间了,当初在学校的懵懂、悸动、无知、曾经对未来的憧憬,早已忘却是什么感受。由于不喜欢追剧,也没时间看电视,偶尔看看也只是看一些搞笑、愉悦的电影来放松一下心情。渐渐的也就淡忘了那些美好的时光。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气宇轩昂、凌云壮志也不再那么坚定。直到昨晚看了一部《老师好》,当初的回忆仿佛一股股清流,缓缓的流入心田,滋润着心里早已朦胧的记忆。

苗宛秋老师刚来到南宿一中,遇到他在这的第一届学生,同时也是在这的最后一届学生。刚上课的第一天,苗老师就给这些高一的新同学来个下马威,这是想在这群同学里面树立一个威信,他成功了,基本没有哪个学生敢惹他,包括洛小乙(新华街九龙一风老八)。故事围绕着苗霸天与他这群不懂事的学生展开了。世界上人的性格包罗万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班级,也能够包罗各种性格类型的学生。家庭富裕的关婷婷,品学兼优的安静,做生意挣钱治病的耗子,混黑社会的洛小乙,酷爱学习的小眼镜,还有一群重情义的同学

苗老师是个好老师,为了他的荣誉,更为了他的学生。可能每个老师都喜欢好学生,疏远那些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吧。苗老师发现了一个好苗子,虽然他没有说明,但我猜想这个所谓的苗子是安静。他处处向着安静,为了把班长位置留给安静,不惜得罪其他同学。他以学业为重,一心只想让他的学生认真学习,尤其是高三的时候,更是希望这群孩子能够争分夺秒,考出优异的成绩,这是他的心愿。没有评到优秀教师的沮丧,学生逃课的失落,一度让他潸然然泪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苗老师也有不明智的地方,就是一意孤行。学生明明可以往其他方面成长,他却强迫学生一定要往成绩发展。关婷婷明明最适合当班长,他却执意要让安静来当。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都很喜欢他,为他找自行车,为他争比赛的荣誉当看到学生给他颁发奖品自行车的时候,我满心欢喜的想,这块冥顽不灵的大石头会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是痛哭流涕?还是欣喜若狂?

都不是。他没领情,面对学生的体恤和热情,他表现的是付之一炬。最后,故事的结局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美好,就像现实生活一样,计划赶不上变化。安静出车祸以后,老苗很内疚,放弃了破格得到的住房,离开了城市。在三十年后,他才给安静留下那个充满爱心和酸辛的蝴蝶结,还有一个颤颤巍巍的背影

剧中几个让我感动的地方,一个是苗老师对安静的重视,因为这让我回想起我的老师也是这样,那时的我比较乖巧,老师总是偷偷的送我一些学习工具,还有许许多多的赞扬,每次得到肯定以后我都会充满动力去努力进步。第二个是苗老师组织大家帮助耗子治病的时候,投入了一个月工资,当然还有两个小伙伴大大方方的捐款让我动容,我也感觉到他们那一刻很帅气。第三个是苗老师去找堕落的洛小乙的时候,对小乙的不放弃让我对他的认识有了改变,他偏爱安静,但同时他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第四个也是令我最感动的,苗老师免费帮其他不认识的学生补习,这是社会上早已丢失的优良品质。看着一双双渴望求知的大眼睛,他不顾老婆的闷气,毅然给这些学生讲课。他离开了南宿一中,不知道是他改变了学生,还是学生改变了他。他变成什么样子也没看到,最后一次看到他是三十年后,他还记得他的学生,安静也还记得他的苗老师。伴随着一阵温馨而凄凉的轻音乐《莫斯科郊外》响起,这可能是一次最伤感的离别。

义务教育让许多孩子能够进入学校,接受知识教育。义务教育让我认识了你,认识了我的每一位老师。身为老师,要注重孩子们的应试教育,更要注重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如果老师一味追求成绩上的进步,而忽略了心灵的成长,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那就改变了教育的本质了。在那个读书才是唯一出路的年代里,每个家长、每个老师都希望孩子能够在高考一飞冲天,导致有的孩子特长得不到开发,一个个都成了折翼的天使。

剧中有浓浓的师生情,也有单纯的友谊情。我姐曾给我说过: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纯洁的。没有那么多的利益掺杂,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踏入社会后,那种感觉只能是在回忆里有了,大家都开始为生活奔波,尤其是有的成家以后,就会有许多身不由己,导致有心却再也回不去那段美好的时光。

我不是在最美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美好的时光。感恩我的每一位老师,为我没能成为让你们感到自豪的那一个学生而抱歉。在这诚挚的向你们道个问候:老师好!您们辛苦了。

喜欢《《群鸟》观后感1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