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读后感观后感600字

读后感观后感600字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600字。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观看完的以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部在彩色电影出现多年后拍摄的黑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采用了黑白色调,突出了那个环境中的黑暗与绝望。唯有片中一个穿红衣的小女孩,以及片尾那一千一百多个得以存活的犹太人及其家庭的真实影像,才运用了彩色的视角,才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一开始,片中的场景还比较接近生活:出手阔绰的辛德勒、欢乐的酒席、拥挤着搬家的犹太人。但之后的镜头就充满了血腥:两个德国士兵,将一个独臂的犹太人拉出来,无故地枪毙了;德国军官高斯,因嫌一个犹太女工程师啰嗦,命令下属将她枪毙;高斯坐在阳台上,用狙击枪对准劳动着的犹太人,对任何松一口气的人扣下扳机;士兵们命令犹太人站成一排,用机关枪扫射他们,又拔出手枪,对幸存的两人开枪这些镜头看了让人惊心动魄。我相信即使是最麻木的人,看着这一幕幕血案也会感到恐惧和震惊。
辛德勒目睹了这些暴行。作为一个德国商人,他有大量的财富可以供他挥霍,但他选择用它们来拯救这些生命。他从高斯手中,飞越了一个又一个犹太人,假称要让他们做自己的工人。每一个被买下的人的名字都记在他的名单上,每买一个人都要花一大笔钱。但辛德勒总是不断地对他的犹太人会计说多一点,再多一点。当买下一千一百多人时,他的会计颤抖着拉出名单,说:这名单太好了,这名单,就是生命。而辛德勒的工厂并无生产力,他还必须买下军火商的军火充当产品,搪塞德国军方。至德国投降时,辛德勒已经倾家荡产,那些被他所救的犹太人,用自己的金牙熔了一个戒指,送给他,上面刻着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而收到戒指的辛德勒则痛哭流涕,自责自己做得还不够。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发现:德国官兵的行为之所以残忍而又荒唐恐怖,辛德勒之所以能被称为义人,他们的区别实质在于对生命的态度。从德国军官高斯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他并不把犹太人当作人来看待,而是视为老鼠、蛇类。但辛德勒将犹太人当作人来看待,所以他向干渴的犹太人喷水,容纳年老的犹太人为工人,在生日宴会上亲吻了犹太女子,并在最后费尽心机留下这生命的名单。可见,善恶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思想观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谬以千里。而不将人当作人来看待抑或是看轻某些人、歧视某类人,所带来的可能是令人永生难忘的痛苦、灾难。
有一则评论打动了我:看完影片,看到外面的灯火通明,感觉一切的繁华都是一种罪恶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一

我想喜欢电影的人,没有几个人没看过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叫(观后感)而不是(影评),是因为没有几个人有资格,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品头论足。毕竟我们不能对我们不了解是事物

妄加评论。尤其是在对大师评分。

我的感受只有四个字来形容,不可超越。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还有是对导演的尊敬,不是以为他拍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是他对这部作品的态度……

(早在1982年,斯皮尔伯格收到他的制片人寄给他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的名单》,从不细读小说的斯皮尔伯格一反常态,不仅仔细阅读完这部小说,还当即拍板买下其改编、制片权。他意识到这是他渴望已久的题材,但他自知时机尚不成熟。直至10年以后,即进入1993年的春天,影界一些要人劝他放弃这部非商业性影片的拍摄计划,他所在电影公司的一个头面人物甚至提出:"与其拍此片,不如把钱捐给大屠杀博物馆。"这句话激怒了斯皮尔伯格,更促成了他下走决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要坚持拍成这部影片。电影公司最后作了让步,不得不让这位向来以游戏心态拍摄惊险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称于世的"孩童"导演去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拒绝援请好莱坞影星主演,仅请一位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做副导演和被辛德勒拯救出的犹太人做影片顾问。就这祥,他仅耗资2300万美元就拍出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这部影片的拍摄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压抑的情感闸门一下打开,他说:"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

为了方便工作,斯皮尔伯格把家人接到了波兰,可每天14小时紧张的拍摄工作之后,亲人也无法把他从白天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不止一次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摄中途停止。当他用手势指挥群众演员--健康的到右边,有病的到左边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纳粹党徒;当他指挥剃光妇女的头发、剥光她们的衣裤,把她们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时,他的心都要碎了。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经历。"几个星期里,他不和剧组里的德籍演员握手,不向那些身着纳粹军服的扮演演员打招呼,他以为自己就生活在当年的纳粹集中营里,4个月后,影片在波兰封镜,身心疲惫的斯皮尔伯格脸上才终于露出一点笑容。……拍完此片,斯皮尔伯格谢绝了片酬并决定将个人赢利全部捐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我们也是二战的受害国,而再看看我们中国的导演。我也不知道他是第几代导演,他叫陆川,是中国比较有名的青年导演,也拍了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

南京是中国人永远痛和耻辱,而我们的导演又将这种耻辱加剧。我是个爱好和平的人,不想宣传仇恨,但必需面对历史。我们不奢望我们导演像斯皮尔伯格一样伟大,但希望他们有起码的道德标准。不知到是我看不懂陆川的艺术形式,还是我不了解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辛德勒是因为红衣女孩,找到自己的良知的。而现在的中国……你的红衣女孩在那?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二:战争中的善良

“我本来可以救更多人。” “I could have saved more.”

“这辆车,可以多救十个人。”“这枚胸针,纯金的,可以多救两个人。”

“为什么,我当初要和朋友买这辆车?”

“我本来可以救更多人。” “我本来可以救更多人。”……

令人潸然泪下的场景,令人灵魂震撼的话语,令人心灵洗礼的悔意,黑白的画面所记录的永恒瞬间——一千一百名纳粹抢下幸存的犹太人,围在他们即将开始逃亡的恩人身旁,用无言代表了无尽的感谢。

“我要这些工人,因为他们不必重新训练,这样工厂才会盈利。”

正是因为奥斯卡辛德勒努力,这一千一百名犹太人才能从纳粹血洗犹太城的刀枪下幸存,才能从俘虏区躲避开德国军官的肆意屠杀,所有被误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犹太人才能安全返回布林兹。他,辛德勒,没有像德国的其他纳粹军人一样,坚持犹太人是劣等民族这样的观点而肆意杀戮,而是一次次将这些犹太人以各种理由接回自己的工厂,最后干脆直接以人头数从军官那里买回了这鞋犹太人。

“伊察克斯坦。”“海伦希尔斯。”“雅各费尔珀。”……

他用了几天几夜的时间来整理这套名单,这套印有所有他要救走的人的名单,印有一千一百个与他毫不相关的生命的名单,这就是辛德勒名单,战争中残酷的背后,一张充满着善良的名单。

“如果工厂生产出了一件实用的炮弹,我会很不高兴的。”

七个月的时间,辛德勒不遗余力的用自己从前办陶罐厂挣的钱维持着一千多犹太人的生活,并打发那些军官,直到自己破产,直至战争结束,而他的新工厂——炮弹厂,从未生产出任何一件可使用的武器。他反对战争,反对践踏生命,反对民族歧视,因而用自己的行动,拯救生命,阻止战争。

“因为你,这些人才能活下来。”

“因为你,这一千一百个犹太人的才得以繁衍。”

“谢谢你,愿上帝保佑你。”

他的善良,换来的是犹太人的感恩,换来的是犹太人伊察克斯坦的忠诚和友谊,换来的是一千一百名犹太人的爱戴,换来的是数十年后数千名犹太人在他墓前的致敬。

战争中的善良,来自心底的良心,每个人都有,只是,辛德勒没有让鲜血将它淹没。辛德勒名单,就是善良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最有名的应该是红衣小女孩。初中时音乐老师给我们赏析过这一段的音乐与艺术手法。大家都说这是一个促使辛德勒思想转变的决定性的事件。我觉得比起其中的涵义,这处艺术处理更加抢眼:视觉上的颜色差异,听觉上的渲染,前面躲藏的铺垫,后面看见尸体的悲伤。

若论情节对人造成巨大心理撞击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片段:妇女们在运向辛德勒的工厂的途中,都已经开始兴奋地讨论安息日的晚餐应该怎么做,一位女士却偶然间透过缠绕着铁丝网窗口缝隙看到,路边一个身穿大衣的小男孩手划了一下脖子,做出了一个杀人的动作。这是一个不祥的暗示,那位女士不禁用围巾围紧了自己的脖子。从一开始在集中营整天生活在不确定性中,到幸运地获得辛德勒的庇护,再到看到这个手势时的不寒而栗,令人揪心。

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这并不是先前说好的工厂。她们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她们究竟是选择继续相信辛德勒,觉得他会来拯救她们;还是诅咒辛德勒因为种种原因将她们卖到这里,舍弃她们?原本明明可以活下来了,明明火车的目的地会有她们的丈夫或儿子来迎接她们,而现在,为什么迎接她们的是化工厂的浓烟,是军队的暴力?她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巨大落差的窒息感,使我不禁瑟瑟发抖。

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想起了另外两部相似的战争题材的电影:《血战钢锯岭》和《南京!南京!》。

虽然《血战钢锯岭》与《辛德勒的名单》都是真人真事所改编的,《血战钢锯岭》的部分场面甚至比《辛德勒的名单》还要血腥残忍,他们上悬崖后要跨过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看着断肢残臂七零八落地散在自己身边,看着战友被喷上别人的脑浆后自己的脑浆也马上被打出来了。但是这并没有激起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心灵上的恐惧。我觉得可能是《血战钢锯岭》中的主要突出的是真实的血腥感,而《辛德勒的名单》突出的是内心的恐惧。

还有一点,《血战钢锯岭》男主角人物塑造不够立体。男主人公在影片是那种不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英雄。从逻辑上来看,上战场不拿枪,有点过于戏剧化,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辛德勒则是一个立体人物。从一开始的只图利益,到傲娇地假装自己不想救人,再到与军官周旋,散尽自己的财产,到最后痛哭着后悔:我还可以多救些人的。这样的人物是丰满的,是有逻辑存在的,是可以让我们共鸣的。

与《南京!南京!》比较,我还是想要点名表扬《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拍摄手法。《南京!南京!》讲的是南京大屠杀,同样用了黑白拍摄的手法,来渲染事件的悲伤性,但是没有像红衣小女孩这样一个有视觉突出感的人物出现。《南京!南京!》中的叙述也有些杂乱,而且并没有一定的剧情主线,感觉一直在说日本人如何残忍,中国人如何可怜。它镜头的表达也略显拖沓,常常把一个镜头放太长时间,观众们都视觉疲劳了,还不播出下一个镜头。

《辛德勒的名单》不管是从人物塑造,还是从电影拍摄手法来看,都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经典电影。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影片《辛德勒名单》的背景取材于二战,主要讲述的是在德国纳粹对于占领区内的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的大环境下,一个德国企业家挽救了一千二百多名犹太人,使得他们逃过了被屠杀的厄运的故事。

辛德勒是一位精明的德国商人,他利用这场战争,诱逼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那些犹太人生产的铝制品,他凭借其身份的优势,广开销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里,着实大赚了一笔钱。然而,他一开始虽然并不见得是个什么好人更不要说英雄,和许多人一样,他仅仅只是个投机者罢了,一个利用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发财的投机商,甚至他自己本身,一开始也是一个很坚定的纳粹,对于犹太工人,他只是利用而已,借他们的劳动力来获取自己的享乐奢华的生活。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人,正是这个我们认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场由自己民族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他散尽家财,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逃难!但是,在这个不伟大的人的庇护之下,那一千二百多个人成为了战后整个欧洲为数不多的犹太人之一!正如影片最后,犹太人送他的那枚意义非同的戒指上所刻的:”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的确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诚然,辛德勒已经为犹太人做了很多,他应该有一个英雄的名分,至少名单上的犹太人及其后人永远也会这样认为。因为战争,他暴露了作为一个商人天生对金钱的贪婪和不择手段;也因为战争,他觉悟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也许,也正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才成就了一个辛德勒这样的英雄,一个不完美却很真实的英雄。

不可否认,一个在那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的德国商人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挽救被自己同胞视为非人的犹太人,辛德勒是伟大的。他救活的不仅仅是一千二百多条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种族屠刀下的一群犹太人,最重要,也是最为人们怀念与感恩的是,他——救活了正义!救活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中的人类独有的人性!

这部怀旧的黑白电影里,有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沦丧,但更多的是人们并没有在绝望中崩溃,每个人都渴望新生活新生命,都在坚强的活着,就像其中一个犹太人所说的”我们的财宝,就是我们自己,你是抢不走的。只要我在,只要我活着,只要有徒弟,我们就会生生不息。“但凡有了信念,哪怕是躯壳灰飞烟灭,灵魂依旧会指引下一个生命勇敢的朝着自由狂奔。

影片最后,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时候,整个画面突然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种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感觉,内心的痛楚被希望代替,这也是辛德勒式的光辉在闪耀,让我们在霞光掩映中记住这个伟大的英雄。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无权决定别人的命运,更无权剥夺生命。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宽恕与谅解的国家,才会在这个世界拥有永恒的立足之地,未来才会有它光芒四射的丰碑!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来自美国的历史战争电影,影片主要由连姆尼森和本金斯利等主演,剧情震撼,耐人寻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来欣赏吧!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听说过这部电影,但总是没有开始看。今天终于有机会能够坐下来、静下心来观看这部电影,我感到庆幸,幸好是在这个时候才看的,不然微薄的耐性会让我用吃零食或者打瞌睡这种行为来度过这黑白的三个小时,如果真的是这样,不知道我会错过多少。

这部影片再现了二战期间德国士兵攻占波兰后,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多名犹太人的故事。我之前也有看过类似背景的电影《美丽人生》;《美丽人生》是从犹太人的角度去讲述整个故事的,而《辛德勒的名单》则是从德国人的角度来讲述故事。主人公辛德勒是一个商人,刚开始认为犹太人聪明且劳动力廉价从而在自己的工厂中广招犹太人,他是一个商人,他的行动起源是为了盈利,他没有伤害来到他厂里的犹太人,这比在集中营工作不知道好多少。于是到后来传出了辛德勒是个好人,他不会伤害犹太人之类的话,辛德勒感到害怕,他拒绝了犹太女性对他提出的救出她父母的请求;但画面一转,那一对老夫妇从名单中被挑了出来,进入了辛德勒的工厂。

辛德勒变了,和以前不一样了,片中没有明显交代辛德勒变化的原因,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一个人良心的觉醒。在犹太人被困在拥挤的车厢里时,辛德勒以这样很好玩的理由向车厢内洒水,事实上他这样的行为给车厢中的犹太人带来一瞬间的舒爽。辛德勒也用自己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阿蒙,让他知道什么是权利。这部电影和其他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为了伟大而忽略人性,辛德勒作为一个商人的投机,奸诈,在前半段都可以看出来,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伟大,因为这很真实。

在很久以前就对犹太人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可能是许多很聪明、在世界上很出名的人都是犹太人的缘故吧。片中的犹太女性在面对体检时,将手指咬破,把血抹在自己的脸上来掩饰自己的苍白;小孩子在面对危险时不是慌慌张张,而是结伴躲藏。这样子的一个民族却一直经历着磨难,但他们的顽强、乐观、智慧让我十分佩服。片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因为在面对危险时每个人都是英雄。在面对危险时,整个民族的坚韧一览无遗,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勇气和足以摧毁一切团结,让他们走到了今天。

在影片的结尾,当收到幸存的犹太人送的戒指,戒指上写着犹太民族的谚语: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辛德勒的情绪开始崩塌,随之而来的是自责、后悔和无力。如果把车卖掉我还可以救十个人,如果把金徽章卖掉我还可以救两个人。辛德勒在倾家荡产即将踏上逃亡之路前,自责感淹没了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钱挣得不够多,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辛德勒在最后终于大哭出声,伟大的人在这一刻彻底散发出了光辉。他的爱与付出,让蒙受重创的犹太民族有了复兴的基础。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那群犹太人或是那段时光,辛德勒都是黑暗中最亮的光。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000字


 这是发生在二战的噩梦,没人敢相信,在短短六年的时间,纳粹党员无辜杀害600多万犹太人;没有人敢相信,纳粹党员以射杀犹太人为晨练,锻炼了体魄,扼杀了良知;没有人敢相信在漫天的雪花中,高高的焚尸塔冒出的漫天尸体的灰烬,充满着仇恨,眼泪干了,心灰了,亲人死了,灵魂也灭了;更没有敢相信,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有一名纳粹党员,用他的金钱,不,是良知和感悟拯救了处于死亡边缘的1100名犹太人,他就是辛德勒。

看《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心情是沉重的,压抑的情绪,黑白灰的画面,清幽的音乐,导演总是善于用长焦去勾勒每一个画面,调和,厚重,并不在乎太多的细节。没有血腥味,没有眼泪,但整个画面却时时刻刻充满着凝重,这种氛围的火焰,烧得你心头难受的紧。

辛德勒是一名有钱的商人,起初他只是看重犹太人的廉价劳动力,让犹太人为他服务,可在相处中,他们学会了珍重,那是在辛特勒生日宴会上,犹太工人送给他一个并不精致的蛋糕,他忍不住亲吻了送蛋糕的犹太小女孩,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纳粹党人是不准亲吻犹太人的,这是违反法律的,可他不在乎。我想这是长久压抑在他心中的情绪吧:这是打从心眼的对犹太人的敬爱,他们聪明,善良,漂亮。可另一名纳粹党员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是一名军官,可却不自觉地爱着他的仆人一名可怜的犹太妇女,当独自面对她时,他不敢告白,压抑自己的情绪,愁闷,痛苦着,可怜的他只能将爱情理解为一种罪恶,他用暴力解决问题,他骗自己说犹太人是很会勾引人的,可谁都知道,其实他是不敢面对爱情的可怜虫。

喜欢导演用黑白的画面去诠释问题,影片唯一出现的光亮色彩是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穿梭在徒刑场间,她在寻找亲人吗?还是在躲避厮杀。然而再一次的相见,却发现她静静地躺在海一般的尸体中,仍然是红色的衣服,却没有了亮的感觉,是灰色的寂寞。

因为是辛德勒的工人,那1100名犹太人躲过了被屠杀的命运,最终熬到了二战结束,德国宣布投降。其实那每一个生命都是辛德勒用超过十倍的金钱,最终倾家荡产换回来的。最后一晚,作为纳粹党员的辛德勒不得不离开他亲爱的朋友们,当他接过犹太人送给他的刻着拯救一个人等于拯救一个世界的戒指时,他哭了,多年辛苦的难熬的日子都没有让他流过眼泪,可今天,就在这个时刻,他忍不住哭了,他忏悔的告诉他们,其实他可以多救一些人,他可以的。

辛德勒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选择别人不走,不敢走的路,他选择拯救一个人,等于拯救一个世界。在历史的篇章中,他做了不属于自己角色能够做的事,他成功了,他得到了尊重,人们把他牢牢记住。他唤醒一代代人的良知,他被一代代人歌颂纪念。爱国的情怀固然值得尊重,民族的力量固然坚强,可良知和对生命的尊重,是更值得让人学习的。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后者,这条路是艰辛,危险的。可他,走了下去

二战结束了,可我们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国家与良知之见,在民族与生命之间,在藐视与尊重之间,怎样去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些年的德国冬天很冷,可辛德勒用良知的火焰保护了1100名犹太人,就如同犹太人所言:拯救一个人等于拯救一个世界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200字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一部被喻为旷世之作、获了七个奥斯卡奖项的电影。当电影结束时,心里莫名地感动,莫名地震撼。从没试过对一部电影如此的执迷,但我知道有着这种震撼感受的人绝对不止我一个。
电影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名为辛德勒的德国商人从压榨战俘赚取暴利到觉醒并付出自己的身家来解救犹太人的故事。辛德勒是英雄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不完美但真实,他是一个真实的英雄,并且是一个时势造的英雄。
起初,辛德勒并没有想过要当一个英雄,在他眼里,钱才是唯一。他用大把大把的金钱贿赂,与德国纳粹军官打好关系;他慧眼识英才,聘请吏顿当他的会计师;他诱使兼威迫犹太商人出钱投资他的工厂;他拒绝使用稍贵一点的波兰劳动力,而用廉价的犹太战俘他所作的一切,仅仅有一个目的:赚取金钱。他跟他妻子说,他以前经商失败是因为缺乏一个因素战争。作为一个商人,他只把战争看作一个良好的商机,什么正义与邪恶都排除在他的思维中,他只是在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空手来到这里,带着两只旅行箱离去,装满了世上的财富。
但在与犹太人的频繁接触中,他开始觉醒了,尽管一开始他自己也不太愿意承认。例如,当他发现吏顿以招工的名义收下一些老残病弱的犹太人时,他对此表达强烈的不满。可是后来,他的机工,一个独臂的老人被纳粹军人枪毙后,他却也不由自主地激动,并为此在纳粹军官前争论。还有一次,一个年轻的犹太女子前来拜访,恳求辛德勒将她的父母招收到他的工厂以此来逃避杀身之祸。他拒绝了,他说他的只是工厂,并不是要收留所。可是后来,他却用自己的手表来交换这两位老人并将他们收入工厂。
他真正完全的转变来自亲眼目睹纳粹军兵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的一幕幕惨象,特别是看见那个穿着红衣服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小女孩。导演斯蒂芬. 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辛德勒转变的象征。当他发现吏顿被捉进即将离去的火车时,他心急如焚,并努力将其解救出来,这时的他之所以要尽力解救,不仅仅因为吏顿是一个会为他挣钱的会计,还因为在他心目中,已经把这个勇敢善良的犹太人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在他生日那天的晚会上,他吻了那个代表员工来送蛋糕的犹太女孩,不是因为她长得美,而是因为一种出自内心的感激,尽管后来他因为这一个吻而被抓进监狱,但我想他决不会因为这一吻而后悔。当他走进中尉的地牢,安慰那一个温顺却受到毒打的海伦时,他是出于一种真诚和欣赏,这时的他已经忘却自己是纳粹党员而海伦是劣等的犹太人
最足以说明辛德勒是一个英雄的莫过于一份辛德勒的名单了。德军要撤离科拉科时,犹太人将被转移到集中营,辛德勒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一个个名字,一条条生命,因为被列入名单而得以在纳粹暴行中保存下来。因为工厂无法生产出合格的军火,为了避免军方的怀疑,辛德勒唯有从别的工厂购买军火再卖给军方,为此他几乎破产了。当战争结束时,那一群辛德勒的犹太人得以解放了,而辛德勒却要开始自己的逃命之涯。工人们在送别时送他一枚刻着救人一命等于救了全世界的戒指,而他却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他说: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可以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针两条命吏顿握着他的手说:你已经做了很多。
的确,辛德勒已经为犹太人做了很多,他是一个英雄,至少名单上的犹太人以及其后代永远会这样认为。因为战争,他暴露了作为一个商人天生对金钱的贪婪和不择手段;也因为战争,他觉悟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也许也就是在战争的背景才成就了一个辛德勒这样的英雄,一个不完美却真实的英雄。

相信《《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6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观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