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冈仁波齐》观后感
天堂在何方,在远方,远方有多远,在心里。
刚刚看完电影《冈仁波齐》,还是老规矩,看完让我有心灵波动的电影或书,我都会写下观后感。这次借《冈仁波齐》观后感,也汇报下我的介绍和近况,以及对电影《冈仁波齐》的观后感。
2012年我开始有了想骑行西藏的想法,在网络上看了《骑行西藏》的纪录片,也看了517318网站的驴友路线推荐等,自己也在锻炼身体,跑步,爬山,骑车,由于种种原因和自己的经济债务困难,一直没有去成,这次,我不再有借口和理由,无论再有什么困难,我都该出发了。
电影《冈仁波齐》 主要内容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5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然而,我们的人生也是在朝圣的路上,心怀希望,梦想,为各种欲望,奔波着 ,努力着,奋斗着。我叫张元柱,山东人,来自孟子的故乡邹城市,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小时候家里很穷,初中都没有读完便辍学到天津打工了,母亲在我初二时十四岁那年元旦的晚上因病去世了,生前是个聋哑人,母亲很疼爱我和弟弟,父亲没有再找,是个没有胆量和思想的农民,一直收废品。今年我三十周岁了,春节时和父亲彻夜长谈几个晚上,催我结婚,让我存钱,从我十八岁就开始催我,我厌烦极了,最近几年慢慢理解他老人家了,顺着他,以前谈过女友,均以到结婚这步失败告终,我怕了,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恐婚症。三十周岁那天,我开始注册成立了我自己的公司,北京雨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我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也是在践行男人三十而立的古老传统。
我信仰佛教,是因为我母亲, 经常梦到她,梦里母亲会说话了,但我总是听不清说的什么,总感觉离我很近,可是又总是到不了母亲的怀抱里,直到我知道了《地藏经》开始抄经,回向母亲念经,做善事,母亲真的很少来我梦中了,我学习了《了凡四训》让我开始了自己的朝圣之路。这几年,我不杀生,不恶语,吃素了半年,因为献血时晕过去了,大夫强烈建议我得注重营养。我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但我只想做好我自己,做好每件事,帮助我有能力帮助的,去做我有能力做到的。
朝圣的路上没有终点,人生的路上亦是如此,生既是死,死既是生,每一生每一世,都以不同是身份,种族,形态生存着,《冈仁波齐》让我明白:只有心怀众生,祝福众生都平安幸福,才会感到自己内心的快乐。我在天津创业失败时,闷了自己一个多月,每天处除了带着旺旺和童童早晚溜溜,就在屋里呆着,写日记,对着旺旺和童童说话,倾诉,心有不甘,可是失败终究没有打垮我,身上仅剩500元的我花430元去了五台山,天阴沉沉的下着中雨,我背着包,包里装了两把雨伞,有一对夫妇带着孩子,没有雨伞,我把其中一把送给他们使用,在爬山拜庙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幕:天下着雨,有老人,喇嘛,在台阶上,一步一跪一拜,或三步一跪一拜,或称作一个台阶和三个台阶跪拜,或是许愿,或是还愿,有人给他们撑伞遮雨,有人给他们清理台阶上的泥土垃圾,正是这情景,让我幡然醒悟,感概自己,这点失败挫折就要被打倒么,看着人家这么虔诚真心的朝拜许愿还愿,我这么年轻,身体健康,却犯了错,内心惭愧万分,回到天津,重新工作,慢慢走出困境,直到来到了北京,还是在路上,挫折不断,困难重重,但一直没有把我打到,我相信,我会做出一番事业来,我还有很多罪过没有赎罪,还有很多责任没有尽到,还有需要我帮助的人没有去帮助,我必须去做,哪怕是再次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我做了,努力了,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爬起来。
《冈仁波齐》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我的老师,教育了我要有始有终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在我的家族里,只有我一人信仰佛教,家人甚至都有怀疑我有心理问题,我很清楚,我比他们任何人都正常,只是在社会上的生活工作经历,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群以及我个人学习的东西改变了我的思想,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家人的传统思想无法动摇我,只会催我结婚生子,我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有责任活得精彩,而不是按照家人的命令去生活,我的老总问过我:人究竟是为自己活,还是为别人活。我思考良久,很难回答。老总告诉我,人,是为别人活的,讲述了很多哲理。而我个人认为,不论为谁活,只要活着就好,有能力了,为别人活的多一点,没能力了,当然是为自己活的多一点,毕竟在人间,需要生存,需要劳动,即使是残疾人,也有乞讨为生的。
我的《冈仁波齐》观后感也许不够深刻,但我更加用心去感知我自己了。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爱我所爱的人,做我该做的事。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醒来》 从生到死有多远
呼吸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
一念之间
从爱到恨有多远
无常之间
从古到今有多远
笑谈之间
从你到我有多远
善解之间
从心到心有多远
天地之间
当欢场变成荒台
当新欢笑着旧爱
当记忆飘落尘埃
当一切是不可得空白
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
人生是无常的醒来
醒来
冈仁波齐观后感(一):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
作者 嘎玛仁波切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观后感(二)
朝圣的路
关于冈仁波齐的知识: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等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
昨天晚上去看了电影《冈仁波齐》,电影平静的没有波澜,太真实了,开篇就是藏民日常的生活,早上起来,给烟囱炉子里再塞进两个柴,然后烧水煮饭,每一家一天的生活如此开始,村子里的人来回的走动也是那么真实自然。
首先是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一生未娶照顾他们兄弟三人的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叔叔坐在坝子上和尼玛扎堆说,他一辈子哪里也没有去过,只是想去圣山和拉萨实现一生的愿望。
恰逢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听说了有人要去朝圣,村子里一家家的人都跑来问是否可以同行,大家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同行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心愿却总是一样的。最后出行的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且自幼残疾的屠夫、年少的小姑娘。在信仰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原来只是知道藏民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有一次磕长头磕到拉萨朝圣的经历,在西藏的时候常在路边见到心无旁骛磕长头的人,却并不知道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次看电影才知道从小建立起来的信仰何其伟大,就算是身怀六甲也无所畏惧,次仁曲珍在朝圣的路上生下了孩子,在藏民的心里,朝圣路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寓意着希望和福气,次仁曲珍继续着磕长头朝圣的路,并没有因为是新产妇就有所懈怠,新生儿躺在随行的拖拉机里,安静生长。
每天晚上大家聚在帐篷里的时间,是对一天的总结和次日的规划,好几次,尼玛扎堆的叔叔杨培,也就是朝圣队伍里年龄最大的长者都会给大家说:每一次的祈愿要想到众生的幸福安康!每一次听到他说的话,再看到所有人全心信服的样子,我的内心总是升起莫名的感动,就算是平凡的藏民,一路艰辛,心中的爱也不仅仅是关乎小我,如此大爱令我深受触动,所谓修行,唯有众生喜乐安康才是目标!
队伍坚定的前行因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断,杨培叔叔告诉大家继续,于是所有的人脱下羊皮的围裙,继续无惧涉水的长身磕头,看着阳光照耀下突然轻装的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让我突然明了:当这涉水成了烦扰,前行便是痛苦;当这涉水变成欢乐,阳光亦是明媚。所谓万法唯心,所有困难的境界都是幻象,我们日常生活的心境是不是也如此呢?
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
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冈仁波齐》观后感(三)
抽空去看了《冈仁波齐》,也确实需要放松和跟着他们进行一次朝圣,哪怕只是远观。
影评简介: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羞愧
是的,羞愧!
这是我看到影片后的第一反应。后来想想我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羞愧,不仅仅是自我评价和自我要求,最重要的是我一直觉得自己也算是个有信仰且在行动的人,但看到他们才知道自己给自己的虚妄太多了。
他们走出村子,踏上国道,砰地下跪,我顿时泪崩!我想起了2015年一路西行的路上看到的骑行者、去朝圣的藏民,还有拉扑楞寺里的那个小男孩;我想起了在灵光寺舍利塔旁失声痛哭的善男信女、围坐在舍利塔脚下的朝圣的藏民。
他们不问结果,简单纯粹去做!想太多,做太少!这是不是我们的通病我不知道,但却是我的。
信仰
时常开玩笑说自己是个有信仰的人,之所以用调侃的语言,着实因为不自信。不自信大家对于有信仰的反应,也同时不自信自己的信仰。也许是觉得空泛,也许是觉得自己太过标榜,所以说着说着就变成了调侃。
不过经常挂在嘴边的也确实浅薄了些,却有些自我安慰的意味。家徒四壁的屠夫每次杀生后以喝酒来让自己心里舒服点,杨培为了哥哥的孩子终身未娶,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加入了磕头的行列,遇到积水脱掉衣服磕过去的大家,他们从未说过自己的信仰,一大早开始的长头,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念经,如果没有信仰,又怎能坚持?!
人与自然
前年的一路西行,穿过盘旋的山道,大片的云在眼前,一路荒芜,又一路丰富。吃喝住用行,取之于大自然,又再次回归于自然。冰河上的冰块凿开来烧成水、山谷里的树枝捡起来生成火、人死去的躯体放下来让兀鹫吞食,原来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统一。
突然觉得我们的生活浮夸而又浅薄,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的求赞同,每一次的炫耀,仿佛需要嚷嚷着满世界都要知道,然又有何意?
我需要的很少
是谁说了这句话,我不记得,仿佛我也说过,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过目前我依然持此观点。
一米二的床铺,一日三餐的饮食(或者可以两餐),几件衣服,两三本书(也可图书馆借阅),这么一算,即使在大城市里,算上交通电话费用,让自己生存下来也不是难事。
我们需要的很多,于是想起了电影《七宗罪》,片头便是人的口腹之欲,看着饭店广告里的美食宣传,再次觉得自己完了,我在扫大家的兴致。
尘世中的修行
并非刻意受苦,朝圣是一种修行,我们在生活里修行,无高低贵贱之分。活着之上的东西我们不需要吗?我不信!即便如《万物的签名》里在生活横冲直撞百折不挠的亨特,他喜欢的除了钱和植物,还有哲学和书。修行的力量是向上的力量。朝圣也好,坚持也罢!
比阿特丽克斯对她十五岁左右的养女普鲁登丝说“沉默是另一种虚荣!”惊愕!仔细一品,仿佛有几分道理,于是发出一点感想,也是一个自我总结,算做修行!
《冈仁波齐》观后感
我这个人大概生性凉薄,很不容易被一些事情感动。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不太喜欢看电影。上次的《摔跤吧,爸爸》这次的《冈仁波齐》都是跟着朋友圈走进了电影院。
网上好评率88%,一部震感灵魂的信仰历程,平凡朴实艰辛无畏地行走在一条虔诚的路上,你看过就一定会被感染,这里没有宗教,只有深入骨髓的信仰
看不到活着的矫情,只有生与死的宁静,看完这个片子睁眼看红尘时内心的平静......
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希望有一日,你能放下所有压力,世俗,偏见,静下心来走走那段路,你会感受到那是一种怎样的信仰,漫漫人生路,心中无信仰,何去何从?
......
我小时候那个时代,社会上把信仰宗教当迷信,是愚昧,是无知。风水轮流转,宗教信仰在某些人眼里又变得高大起来了。是纯洁,是高尚,是质朴。
信仰钱,信仰权利,信仰物质富裕,是庸俗,是市侩,是内心的污浊不堪。
在我看来,信仰宗教,信仰权利,信仰钱,信仰科学,信仰自我独立,信仰爱情......这一切没有高下之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守住道德底线,敬畏法律,这就够了。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不认同,至少我从小环境不是这样的。我妈信佛,她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她善良。她相信我们家庭的顺遂是佛祖与祖宗的保佑,所以她会礼佛,会记拜祖宗。
当然还有人说,西方人信教是为了感恩,中国人拜佛是为了私欲为了有求与佛祖。如果你要这么理解就这么理解吧。
我们农村有一种风俗,新年过后,各个村庄要一百人以上的老人念佛,以祈求这一年全村人的平安。一个村没有这么多老年妇女,就互相帮助了,每个村的老人都会到各个村庄去念佛,这些都是自愿的,没有强迫,没有道德的谴责,我奶奶,我外婆都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去。这些老人是免费的,但老人吃饭,点心,香钱,佛纸钱,还是需要付出的,我妈妈就很愿意这样的付出。
为了全村人的安康,这些无偿的付出在某些人的眼里怎么就成了只有私欲了呢?是,我妈并不全是无私,她会祈祷佛祖保佑我们一家的平安健康。一个女人基于爱与责任的祈祷,在某些人眼里怎么就变成的污浊不堪的私欲了呢?
原生态家庭多少还会影响我,我也会礼佛,但只是以旅游的心态进入佛堂之后的敷衍。因为我妈从来没有强迫,引导我向佛。那些年轻的僧人,我不理解,但我尊重他们。
我向不向佛是自由的,每个人的信仰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之后的自由选择,这才是重点。
但是你看《冈仁波齐》的十个人,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朝圣之路,历经春夏秋冬,历经各种艰辛,甚至于还有孩子和孕妇。这么一件宏大的事,全村人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的,没有现实理性的思考,一片叫好之声。
无论你的信仰是多么崇高和伟大,无论是信仰科学,信仰马列主义,信仰宗教,当周围只剩一种声音的时候,你的人生其实是被绑架了,而你还津津乐道感动于这种绑架,这就是愚昧和无知。
当然,世界是多元的,感动着你的感动,理性着我的理性。这本来就是一件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并不矛盾。
很多人会带着朝圣,神秘的心去看待西藏,几年前我去过西藏,那么借这篇文章谈谈我的感受。
藏民很质朴吗?
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接触。但有一件事可以说一下。汽车路过一个山坡,刚好日落,我们觉得站在那个山坡拍日落是很好的角度。这时有一个藏民过来要我们200元钱,要知道这时一个荒山坡啊。当然这不说明什么问题,每一个人族都会有败类。但令人深思的是我们的表现,在野外,他一个人,我们三十个人,拍好照,不给钱他能把我们怎么样?但我们还是放弃了,因为现在通讯这么发达,他打个电话聚集一帮人在某个村口把我们拦截了怎么办?
也就是说我们的潜意识里对藏民是不信任的,所以给你安全感的一定不会是某个宗教,而是法制,是文明,是仓鼎足而知礼仪。
西藏的几大圣湖美吗?
是的,很美,蔚蓝的湖水倒影着圣洁的雪山,但它不像西湖一步一景,到了湖边,啪啪几张照片之后,你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天很蓝吗?
是的,很蓝。就像夏天高温中的杭州天空一样蓝,就像G20时候的杭州。
布达拉宫好吗?
好,雄伟,庄严,夜幕下的布达拉宫就像一幅徐徐打开的巨大画幅。洁白的墙体发出自然光泽,真正的低调奢华。看过很多城市耀眼,华丽的灯光秀,如果要我评价的话,我首推布达拉宫。
西藏值得去吗?
当然,西藏和世界每一个你不熟悉的角落一样,值得你去涉足。
去西藏因为高原反应会很危险吗?
是的,我们在沱沱河无人区的一个中转站过夜,那里只有一家客栈,一家饭店,一家小诊所。碰到从北京来的自驾游客,同伴下车时发现后座熟睡的人叫不醒了,然后在小诊所挂上氧气袋,吊针。诊所医生告诉我们,这个人活不过两个小时,但无论是前方的医院还是后方的医院,都有四小时的车程。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也不知道。
当然你也不必太恐惧,自己小心点应该没有问题。都说318很美,但很遗憾我们是从青藏线进,青藏线出,只看到了茫茫的戈壁滩。
我的感受是,不必把西藏想象的太过神秘。
朝圣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
吕宝
《冈仁波齐》是部电影,冈仁波齐是西藏一座神山,藏民祈福朝拜的神山中的一座。故事讲的是男女老少一行人,自带设备、露营野外,去往冈仁波齐朝圣的过程。
先看看故事梗概: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大家对藏民朝拜磕长头都有所了解,简直就是用身体丈量到圣地。我所看到的大概走三到五部就要伏地磕头,穿上牛羊皮做的围裙(不是平日里女人穿的那种五彩的帮典),双手带上用木块做的抚摸大地的短板,大概一个月就要换一双鞋子的。有人说这部电影充其量叫纪录片,也有人说这就是个真实的西藏。可能是由于国家对西藏的影视方面卡的比较严,我曾听一位藏族歌手说亚东后来不唱歌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拍电影了,拍的作品一直审核不过,可能对我们喜欢西藏的朋友来说这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了。不说别的,我就分享几个镜头吧。
第一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朝圣队伍里的那个小姑娘。一个小孩子跟着大人去朝圣,事情本来就是很辛苦的,何况小孩要跟上大人的步调,难免让人产生一种佩服、怜悯之情。对于藏民来说,在朝圣的路上,就算是死,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也是神对人的召唤,这就是民族信仰。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朝圣的路上,一只虫子沿着横穿马路,刚好从一位藏民眼前经过,他趴在那里不动,等着虫子爬过去。旁边人问他怎么啦?他说这儿有一只小虫子。然后等那只虫子慢慢的爬过去,下了公路他才起身继续磕长头。这个镜头让人想到了两个字——善良。和那些马路上来往穿行的车辆,不知道压死多少虫子,不知道撞死过几只羊,没人承认。臧民的行为才叫善良,不该杀生的绝不杀生,杀生在佛哪里是有罪的,自己会遭报应的,哦,那个人大概就是那个屠户,经常杀牛的那个人吧,他去朝圣就是为了给自己杀生这件事赎罪,就连该杀生的人都要去赎罪,那么这是什么信仰?我看这是道德信仰。
第三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孕妇半夜要临盆了,几个人开着拖拉机去就近的医院生产,这一去就耽误了半个月,可是他们还是带着孩子回来了,回到了队伍停留的地方,把婴儿放在拖拉机车厢里,那位妇女跟着队伍继续磕长头朝圣。这是汉人没法想象的一件事情,一个孕妇生产后还不在家休息三四个月的,就这还不能干体力活。可是藏民就这么坚强,丝毫没把“坐月子”这个词放进自己的脑子。这是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这叫什么信仰?我也不知道。
第四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朝圣的路上遇到四川雅安地区来拉萨朝圣的藏民,他们夫妻两个还有一头驴子,男人说他老婆平路上拉架子车,让驴子跟着走。只有在上坡路的时候让驴子拉着,他们推着,驴子是他们的家人,他们很爱它,这次带着驴子去拉萨也让它看看,也为它祈福。这是现在人做不到的,人对待牲口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的人太少了。在西藏,自然环境比较多变,人和牲口有时候是把命拴在一块的。你对它好,它在关键时候可能救你一命,这是区分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好与坏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第五个让我感动的是,公路上一辆越野车把拖拉机撞了,拖拉机司机受了点轻伤,无大碍。小车司机赶忙赔礼道歉,一是为了避开迎面开来的大卡车,二是车上有一位患者,急需到医院救治,所以酿成了这次车祸。藏民一听,让他走了,说救人要紧。大家把侧翻在路边的拖拉机推出来后发现前轮轴折了,车没法开了。大家决定把车厢卸下来,连抬带推的往前挪动,车里拉的是帐篷和起居用品,所以男人们就把死沉死沉的车厢用人力往前挪。搁给一般人,估计都崩溃了,花钱雇人拖走;东西不要了;甚至心里想老子不朝圣了!感人的事情是,男人们把车厢好不容易挪到前面了,还要返回来重新再磕长头过去。这是比较感人的举动,不论困难有多大,磕长头是不能偷懒的。
第六个让我感动的是,拉萨街头旅馆女老板。女老板说喇嘛开示她磕十万个长头,可是她身体不好,于是就和他们商量代劳她磕头,他们还可以免费住在旅馆,外加介绍工作。他们白天干活去争钱,晚上在拉萨接头替女老板磕长头,藏民讲信誉,重人情。说到做到,绝不会亏待你。
整部电影从心地、生活、信仰、理念、感情等不同角度反映了藏民是怎样一种人,准确的说应该是臧族底层人民是怎么一种人,和我们大都市生活中的一些上层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两极分化的感觉,很多镜头我感觉是在打脸。人不在富贵、富有,没有信仰、没有爱心、没有人人平等的情怀那叫世人,世俗之人。我们国人该有的品德、修养和格局,我们已经忘了,忘得彻底,忘得干净,病也多了起来!
冈仁波齐网络资料:
冈仁波齐峰(Kangrinboqe),山顶高度海拔6656米,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也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南侧断层降落到象泉河谷地和玛旁雍错及拉昂错湖盆。海拔6000米以上冰雪覆盖,分布着28条现代冰川,以冰斗冰川和悬冰川为主。南坡冰川多于北坡。
冈底斯藏语称"冈仁波齐"或"岗仁波齐",意义是雪山之宝。这个冈底斯圣山是八千万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极乐世界之地,曾诞生八千万贤能并传播佛法的圣地,是赡部洲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吐蕃和象雄地方土生土长的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波佛教的故乡。雍仲本波佛教是藏族的原始佛教,它是为了一切众生,离苦遇乐、和平世界,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如意宝。
作者简介:
吕宝,1988年生于陕西铜川,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铜川市印台区音乐家协会会员,红袖添香文学网签约作者,笔名:月夜轻乐。2008年9月开始文学创作,主创歌词。散文、诗歌、长篇小说等作品,部分发表于红袖添香文学网。作词发行歌曲有:周扬《水蓝蓝》、田柯《草原放歌》。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是不多的几部看过了必须要反刍的影片。与其是在写观后感,不如说是在猜谜。影片展现的长跪朝圣就像是迷一样的仪式存在。影片的副标题为灵魂之路,恐怕首先要向现代人发问有灵魂吗?相信灵魂吗? 相信有灵魂和不相信有灵魂的区别是什么?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在相信灵魂的人们面前是什么样子的?反过来,相信灵魂的人们在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面前是什么样子的?
仅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时空密集的场景。服装、交通工具、日常用具都不是单纯地属于某一个单个时代。有羊皮毡房,也有羽绒服拖拉机,有酥油茶油灯,也有塑料桶电灯。这些生活在高原上大山里的人们砍柴放羊,犁地织布,粗茶淡饭,在白雪覆盖的雪山脚下,日子有条不紊地延续着。物质的画面向观众传达出一个明显的信息,穷困落后,是扶贫的对象。坐在舒适的影院观影的观众在电影一开始展现的当地人生活的物质画面面前,是不是产生了一丝优越感?是不是还产生了一丝丝的同情和怜悯?甚至产生了一丝丝要去扶贫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条件的豪情壮志?
他们对神山的信仰是虔诚的,但是影片中的语言则展现其功利的一面。七十二岁的杨培毕生有个夙愿,要去拉萨,去转冈仁波齐。侄子尼玛扎堆决定帮助叔叔圆了这个愿望。芒康村子里有几个人也想去,各有各的祈愿,有的因为同属马要去转个运来,有的因为杀生多了,有的因为家里厄运连连。冈仁波齐在他们眼里是神灵。他们要一路长跪去朝圣,一共1200公里。影片的台词与朝圣者每晚的诵经很不协调。语言在表达灵魂深处的内涵时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影片对长跪朝圣过程的展现等于在考验观者的脑洞大小。
看到第一个长跪时被震撼得眼泪都涌上来了。他们的虔诚重重地敲击着心灵。这是对神灵的虔诚、对大山所代表的神灵的虔诚。这是对灵魂的跪拜。肉体相对灵魂而言变成了无足轻重的载体。肉体匍匐在灵魂之下,如此,跪拜的痛苦与艰辛瞬间就高大上了。他们的行为如同背景的雪山一样,深远,神圣、崇高。
然而,一路的物质景观极其混杂。除了高山衬托出了跪拜者的渺小与虔诚之外。还有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修得笔直的柏油路,这些背景把它们和我们拉得很近很近。近距离看他们,肉体对肉体的关照对方,不禁要问,他们的大脑里面如果输入了我们大脑里存储的信息,他们还会如此这般么?我们的大脑里还能输入他们大脑里那坚定的信念吗?
现代的物质发展已经在挤压着他们的生活,物质贫穷的标签呼唤着现代化的改变,也势必要抽空他们精神存在的空间。然而人类纪的变化却又即将剥夺了他们享受现代物质方便舒适快捷的机会。后现代的危机话语又在提升他们精神追求的意义,直接跳过他们肉体的苦痛与物质的匮乏。密集的跨越时空的物质汇聚凝结了灵魂的不确定性。
影院里的观者手里都握着手机,有的边看边查微信,有的边看边拍照,更有的边看边发朋友圈。灵魂之路长跪朝圣又从虔诚的灵魂的高大上慢慢回落到了卑微的物质苦难历程。
我们需要像山一样的思考,然而当我们的大脑被动或者主动地存储了现代文明知识的时候,我们的肉体已经被知识同化。灵魂与道德于我们已经失落为过眼烟云,或者沦为绑架的借口。于是环保者开车宣传减少碳排放,在天南地北旅游中书写自己保护大自然的丰功伟绩。
人与自然、物质与灵魂依旧是谜一样的难解难分。
阿莱的《尘埃落定》里写了一个去西藏朝圣的土司家的奶娘德钦莫措。只带了给五个庙进献的银元,多一个银元都不带,她说,佛要的是一个穷老婆子的新,而不是一个穷老婆子的钱。。没有哪个真心朝拜的人会在路上花钱。原来,路上不乞讨,不四处寻求施舍,那样的朝佛就等于没朝。在尘埃落定里,奶娘不是个受人待见的人。一走就被人们忘记了, 人们以为她会死在路上。相反的是一年零十四天后,奶娘不仅回来了而且让人大吃一惊这一路山高水寒,他一个老婆子不但走过来了,原来弓着的腰也直了,脸上层层跌得的皱纹也少了许多也不再是原来病歪歪的老婆子,而是一个连膛黑红身材高大的妇人了。而遗憾的是,小说中的奶娘现场很不起眼。阿莱说,朝圣只是改变了她的样子,并没有改变她的脾气。
这部影片讲诉的是信仰和哲理,生命要存在敬畏,不能心安理得的去接受,却没有丝毫的愧疚之心。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冈仁波齐》观后感1600字,希望你们会喜欢。
就影片的名称来讲,《冈仁波齐》,如果是像我一样孤陋寡闻的人,可能以为是个日本电影,在看了俞敏洪老师的推荐之后,在影片本身宣传的信仰光环的熏陶下,遂决定去看一看究竟。
从拍摄的技巧和方法来讲,影片很少有人物的面部特写或泼墨重彩的语言表述,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场景的自然呈现,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我更觉得它像一部写实的记录片,记录了一群人下定决心做一件事的起初和过程。没有华丽的妆容和服饰,没有深不可解的台词,有的是平铺直叙的对白和不怎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也许正因如此,影片才更显得贴近现实生活。
与其说导演在拍摄电影,倒不如说,他只是将当地的生活某态通过镜头原生态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设置,都是本色出演,自己扮演自己,这是艺术真实感的来源,也是打动人的地方之一。
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要高于生活的琐碎,但是其始终来源于并最终也要回归于生活。艺术的价值在于将某些哲理或感悟赋予平凡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而由观影者自我去感悟,而不是将所谓的大道理直接从生活中抽离打包并以猛灌鸡汤的形式强行输入到每句台词中。所以,真实应该是艺术最不能缺少的品质之一。
反观我们的人生,也许不会因为一部影片就能有多么起伏波澜的变化,但至少,我们有了思考的契机。这应该是真实的影片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冈仁波齐》间接传达出了艺术的真谛:最精湛的电影,其实是演员并不需要去扮演谁,而只需要做好自己。
我杀了那麽多耗牛,想去朝圣赎罪。
只有在上坡路她自己体力不支的时候,她才肯让毛驴拉车,她心疼毛驴,毛驴就是我们的家人。
我想为死去的那两个人祈祷,也祈祷更多的人能幸福安康。
我们见惯了心安理得的掠夺和杀戮,从来不曾因此而怀有丝毫的愧疚,生命究竟能在多大的意义和程度上得到尊重和理解。几乎没有人教导过我们,我们能看到的是,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对孩子生命观的培养,远远比不上强压之下榨出一张满分试卷所带来的荣誉和成就更能让人满足。
这几句再朴实不过的语言和独白,展现了当地人纯粹的生命观和朴素的自然观,对生命的敬畏应该建立在足够信仰的基础上。有信仰,才能有敬畏,而后也才能通晓,人的欲望必须要有精神界域的限制。正所谓,有可不为方才能有可为。
西藏被誉为灵魂的栖息地,圣洁的天堂,它之所以能够承载得起灵魂的重量,可能不仅仅是地理原因,也跟当地的人为,信仰,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有关。除却生命观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平等和尊严之外,《冈仁波齐》也通过朴实无华的表白,让我们体会到了人和人之间的大爱和关怀。
当所有的人匍匐在马路上,奔驰的汽车急速在旁边一闪而过的时候,那一刻,突然觉得那些现代文明在这些匍匐的双膝以及肿胀的额头下显得如此渺小。
你会听到同伴小心地提醒同行的人:小心路过的汽车;也会注意到,即使在雪花如毛的半山间,每一个人都冻得瑟瑟发抖时,人们依然将暖和的帐篷让给妇孺在前行的每一步中,都要为死去的同乡或者为更多的人祈福,希望幸福和安康,能够抵达更多人的心灵。
生,在路上,死,也应该在路上。
丁孜登达还在母亲身体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朝圣之行,我们感叹这个小生命在一千多公里的曲折路途()中渐渐长大,当他逐渐会哭,会笑,甚至会说话,会走路时,生命就在这一次次的朝拜中强大和坚毅起来。当所有人为生命的盛开和绽放欣喜的时候,人们似乎忘记了,生命的逝去,亦是随时随地,恍如花开花落。
杨培长眠在了圣山脚下,悄无声息。生命就这样平和的结束,直到前进的最后一步。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们从婴儿到幼童再到成人,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个躯体的栖息地,所谓的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似乎等所有的欲望都尘埃落定后,人生就可以一马平川。可是再过稳定的人生,也抵不过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来的巧妙啊。
生啊,就在每一次细雨的滋润中,和每一次春风的吹拂中。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冈仁波齐》观后感3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