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24读后感800字
而立24读后感800字 而立24读后感1000字 2019-11-03
《而立24》读后感。
我会疲惫,但不会胆怯;我会失败,但不会退缩。题记
在别人眼里,他或许是一个光芒四射的明星;在别人眼里,他的成功或许来得很容易;在别人眼里,他或许生活得很舒适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多少,很少有人理解他的成功来之不易,而这本《而立24》则诠释了他在这些年为自己的梦想所承受的一切。
17岁那年,张艺兴去了韩国SM公司当练习生。练习生的生涯并非那么容易,何况是在异国当练习生,每天不仅要练舞,还要练韩语。因为大幅度的练习,张艺兴的腰受伤了,整个人躺在床上一个月起不来。当他的母亲哭着求他放弃时,他特别理解母亲的心情,但他不放弃,仍然用最大胆的心向前飞。他说:就算全世界只剩下自己,也不要丢了梦想。
刚开始,对张艺兴并没有什么特别喜欢。但渐渐的,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偶像,以他为榜样,面对生活。
步入初中后,难免会遇到许多道坎,而这些坎阻挡着自己向前。
初三的时候,特别认真的学习,真的很想要读好书。因为心中的信念和每天努力的学习,成绩快速上升。但却免不了许多闲言闲语,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却又毫无办法。只能每天很不甘心的生闷气,不停地思索为什么他们要这样说别人努力的成果,成绩也下降了不少。偶然有一天,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了张艺兴的这本《而立24》,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明白了许多。
其实和张艺兴相比,我所经历的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这本书里,他在不被理解的时候,在自己的努力成果被质疑被嘲讽的时候,他都选择咬牙坚持了下作文来。我开始学习张艺兴,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在意他人的闲话。终于,考上了自己心仪的高中。
步入了高中,发现高中生活和初中生活真的很不一样,早上起的更早了,晚上夜自修也放得更晚了。上课的内容也难了许多,刚开始学化学的时候,一头雾水,一点也不懂,作业基本上是错的。白天上化学课的时候,因为听不懂,无法融入,昏昏欲睡的。夜自修做化学的时候,感觉整个人身心疲惫。对化学都绝望了。一次周末回到家里,看到书架放的那本《而立24》,沉思了一会,心想:我会不会放弃的太早了?还没有努力就嫌累想放弃,那我的梦想不就变得很可笑?我的偶像是张艺兴,他经历的比我多得多,也比我更累,他都可以坚持下来,我又有何不可?我开始努力的学化学,把做错的每一题弄明白,我努力使自己能够渐渐地融入化学课,坚持了一两周,我学化学也轻松了起来,对化学也不再绝望。
没有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没有努力又怎么会成功?
他写这本书不是为了炫耀他的才能,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等你慢慢长大后,会有自己的天空,现在要努力奋斗,将来做出大成就。不管别人怎么说你怎么嘲笑你,你都要向着梦想走过去。
是啊!不管怎么样,都要用大胆的心向前飞,坚定自己的梦想,不管大家怎么看待你,你都要做你内心认为正确的事。或许在别人眼里,你的梦想很可笑,不值一提。但只要努力过,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每个人的对手只有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要让自己的梦想永远只是一个梦。
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三十而立读后感
三十而立读后感

如果说《黄金时代》中的王二是带着莎翁的悲剧色彩去抗争这个世界,那么《三十而立》中的王二则是带着小丑的面具在嬉笑辱骂这个奇异的世界。
简单说,不废话,其实通篇就在讨论,人,存不存在的问题。存在,之于波哥,是个重要命题,因为他是个特立独行的人。映射到王二,他做了很多离经叛道的事情,可这些都是他之所以为他所要做的事,不然,只为表演给别人看而过活,这样就不存在王二这个人了。
因此,人,应该追随我心,这正如李开复所言。
摘录如下:
1,在我看来,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2,我想到,用不着写诗给别人看,如果那个人来享受静夜,我的诗对他毫无用处。别人念了它,只会妨碍他享受自己的静夜诗。如果一个人不会唱,那么全世界的歌对他毫无用处;如果他会唱,他一定要唱自己的歌。这就是说,诗人这个行当应该取消,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诗人。
3,人生是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
4,人之不肖如鼠也。
5,走在大街上,汇入滚滚的人流,我想到三十三年前,我从我爸爸那儿出来,身边也有这么许多人,那一回我急急忙忙奔向前去。在十亿同胞中抢了头名,这才从微生物长成一条大汉。今天我又上路,好像又要抢什么头名,到一个更宏观的世界里去长大几亿倍。假如从宏观角度来看,眼前这世界真是一个授精的场所,我这么做也许不无道理,但是我无法证明这一点。就算真是如此,能不能中选为下次生长的种子和追名求利又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我要做个正经人,无非是挣死后塞入直肠的那块棉花。
我根本用不着这么做,我也用不着那块棉花,就算它真这么必要,我可以趁着还有一口气,自己把它塞好,然后静待死亡。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是多么大的幸福。
6,以后我要真诚地做一切事情,我要像笛卡尔一样思辨,像堂吉诃德一样攻击风车。都要以极大的真诚完成。
24孝读后感
篇一: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一)
鲁迅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图》。这样一篇文章,虽然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其中郭巨埋儿是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欲有违人道。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二)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三)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
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 ; 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 ; 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篇二: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读后感]永元四年,拜左丞,二十四孝读后感。功满当迁,和帝留,增秩。六年,累迁尚书令。后以为东郡太守,香上疏让曰:臣江淮孤贱,愚昧小生,经学行能,无可算录。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累任,遂极台阁。讫无纤介称,报恩效死,诚不意悟。卒被非望,显拜近郡,尊位千里。臣闻量能授官,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臣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诚恐迟顿,孤忝圣恩。又惟机密端首,至为尊要,复非臣香所当久奉。承诏惊惶,不知所裁。臣香年在方刚,适可驱使。愿乞余恩,留备冗官,赐以督责小职,任之宫台烦事,以毕臣香蝼蚁小志,诚瞑目至愿,土灰极荣。帝亦惜香干用,久习旧事,复留为尚书令,增秩二千石,赐钱三十万。是后遂管枢机,甚见亲重,而香亦有勤物务,忧公如家。十二年,东平清河奏訞言卿仲辽等,所连及且千人。香料别据奏,全活甚众。每郡国疑罪,辄务求轻科,爱惜人命,每存忧济。又晓习边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帝知其精勤,数加恩赏。疾病存问,赐医药。在位多所荐达,宠遇甚盛,议者讥其过幸。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lsquo;商者不农rsquo;,《王制》lsquo;仕者不耕rsquo;,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肌,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所着赋、笺、奏、书、令、凡五篇。东汉黄香,字文疆,是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市)人,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元年以后不久,约卒于安帝延光三年左右,年六十多岁。黄香九岁就失去了母亲。他思慕母亲极其哀切,乡人都称赞他的孝心。他年纪虽小,却做事不顾劳苦,服侍父亲竭尽孝顺。夏天酷暑炎热,黄香就挥扇而使父亲的枕席子凉快。文中的簟,即指席子。冬天天寒地冻,黄香就以自己的身体去温暖父亲的被席。黄香十二岁时,还被太守刘护召至门下,加以表彰,非常惊奇一个孩童竟然有这样的孝行,并将他树为榜样,号召全郡守的儿童都来向他学习,读后感《二十四孝读后感》。后来,他的事迹被编入《三字经》中,供后人作为启蒙时期的学习资料。黄香虽家贫,却专心经典,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他曾拜为郎中,在元和元年(84年)诏诣东观读未见之书。和帝四年永元(92年)拜左丞,六年累迁尚书令,勤于政事,忧公如家,喜欢推荐人才。安帝时,黄香迁魏郡太守,遭遇水灾饥荒,于是分出自己的俸禄及所得的赏赐,赈济贫民,富裕人家也各出义谷帮助他,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著有《九宫赋》、《天子冠》等文。关于黄香的事迹,汉刘珍等《东观汉记middot;黄香传》有载。关于黄香的传说和遗迹,有云梦义堂汉孝子黄香故里、黄孝村、黄香园、黄香墓遗址碑、黄香纪念馆等等。由上可见,黄香确实事父至孝,但有没有扇枕温衾,作为正史的《后汉书》却不见记载。因此,有人的推测是:黄香事父至孝应该是可信的,但扇枕温衾却有可能是后代人尤其是黄香的子孙添加上去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黄香本人当过尚书令(宰相)的大官,他的儿子黄琼做过尚书令和太尉(管全国兵权),曾孙黄琬也做过中央的九卿和地方刺史(相当于今天省部级)的官(黄琼、黄琬《后汉书》卷61均有传)。如果真有这么生动的孝亲事例,正史是不会漏记的。那么,黄香事父至孝应该百分之一百可信的吧?在没有发现相反史料之前,我觉得可以信它。因为我们知道,东汉选拔官吏实行的是察举和征辟制度:由地方官员或朝廷定期考察选拔品德高尚(如孝敬父母的选为孝廉)或饱学多才的人(秀才)去做官。但实际上谁品德高尚,谁饱学多才,全都由地方豪强(大地霸)说了算。很靠不住的,常常把逆子说成孝子,把胸无点墨说成饱学多才。所以,当时老百姓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举秀才,不读书;举孝廉,父别居(把老父亲赶出家门)。你看,这不应了一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了。孔子说过,孝要建立在敬心的基础上,认为孝顺父母主要不在于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在于有那份心、那份情。古时如此,现代亦然。
篇三:《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读后感
姑姑送给我一本书。这本书很特别,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马上打开,看了起来。我读了第一篇,《孝感天地》。这篇文章主要讲我国古代有一个圣贤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娶了个后妈,后妈生了个弟弟叫象。从此,舜的后妈和父亲就不喜欢他了,并且虐待他。他父亲还扬言要杀了特。但是,当舜的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舜马上就回到父母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
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大象跑来为他耕地,小鸟飞来为他播种。舜在河里捕鱼,遇上了狂风暴雨,可他却一点事也没有。舜孝顺父母的事,感动了首领尧。尧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并且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他。
读完文章,我深深的被舜感动了。我要向他学习,在家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尊敬老师同学并且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三年级六班
24孝故事读后感
24孝故事读后感(一)
在周末,我读了24孝故事,有了深深的触动。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那《采桑救母》了。
故事说:在某朝,有一孝子,为了逃避这民不聊生,而又常闹旱灾的地方,背着母亲去逃荒。
他们来到荒山岭,母亲便饿了,对儿子说:儿啊,娘老啦,走不动了,我一个老骨头了,不想连累你。你到了县城,就享福了,你就别管我了!那怎么行!儿答道。儿乃娘生,怎能舍娘而去?您等着,我这就找吃的去!儿子说完就走。
他来到一棵桑树下,看见些桑葚,便高兴起来,一边采集,一边说:娘有救了。
就在他说话时两个强盗蹦了出来,张口便要钱,他大叫道,我真的没有钱!一个强盗看了看他身上,对另一个说:大哥,这小子一根毛都没有。强盗老大问:你是谁来干嘛?那人把前因后果都说了一番,
啷个强盗感动了,便把午餐给了他,并把它放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这个人竟用孝心感动了恶人,这是不可思议的,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孝心能感化世间万物,我以后要好好孝敬父母,努力学习,让父母高兴,越活越年轻!
24孝故事读后感(二)
美德是中国的一种伟大精神。最近我阅读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节感人,让人不禁被他们的孝道所感动,心中油然升腾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讲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亲尝汤药》和《弃官寻母》。《亲尝汤药》主要讲述了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怠慢。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以便母亲随时照用,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人丁兴旺,使西汉十分发达。汉文帝作为一位皇帝如此孝顺,怎能不让人敬佩。他更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都忙,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重要,我们都不能对父母不闻不问。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远,都要心系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一声嘘寒问暖,足以抚慰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
更让我感动的是《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寿昌做官后,行四方寻找母亲。找到线索之后,他便弃官寻母。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陕西和母亲相遇了。多么感人的孝子啊!
这时一个声音在脑海中不停地问:孙天乐,你呢?你是一个孝子吗?当然,可是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冲着妈妈发脾气,让妈妈很生气。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两包薯片,准备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妈妈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气,对妈妈大吼道:你为什么吃我的薯片,你赔我。儿子,薯片这种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营养又好吃的鸡蛋,你快起来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赔我的薯片。就这样我闹得妈妈很头疼。现在想想真惭愧啊!妈妈为了我的身体发育,让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冲她发脾气。就算是又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
我以后一定孝顺父母,一定不让父母操心,更不能让他们生气。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们必须有的精神品质。而孝道是拥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说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经我们可能都犯过错,但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孝道的文化,并践行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4孝故事读后感(三)
品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孝,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孝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关于孝的感人事迹一直发生,件件都令我们深受震撼。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黄香,他在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所以黄香对父亲就更加孝顺、关爱了。严冬时,黄香就在父亲睡觉之前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热,为的是让父亲能温暖舒适的睡个好觉;酷暑时,黄香就用扇子将枕席扇凉,为了让父亲睡的凉快,自己不惜累的满头大汗。亲朋邻居知道后,都称赞黄香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黄香长大后,当上了大官,但他体恤百姓,孝顺父母,百姓们都颂扬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曾有一个感动了全中国的故事,它让天下的母亲收获慰藉。
2004年,一个叫田世国的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国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后,他便偷偷地去了医院做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田世国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手术成功后,田世国的母亲恢复得很好,然而,她却始终不知自己换上的肾是自己儿子的。田世国说:如果我妈恢复得比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较小,我想这就永远是个秘密吧。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华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儿女恪守的人生准则。《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亲人,那么他必定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孝的传统美德意识已经似树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丝毫不可动摇。
我们中有谁知道,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闻者感叹:我们自己丢掉、忽视的,发达国度的人却要拾起来。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好好地珍惜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孝不必轰轰烈烈,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为父母着想的地方,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悦的事情。
大家共进一步,努力将中华传统美德孝发扬光大!
24孝图读后感
24孝图读后感(一)
放假第三天,按照原计划我每天在《朝花夕拾》的这册散文集中阅读一篇先生的文章。而今天所读的便是先生的《二十四孝图》。
鲁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这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2020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2020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扞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24孝图读后感(二)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着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24孝图读后感(三)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2020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24个比利读后感
24个比利读后感(一)

大力
最近这段时间,一不小心喜欢上了心理学研究。那么有什么感受呢?不得不说的是,心理学果然是一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前路未卜的学科。光看基础心理学,就花了大量时间学习感觉和感知,气质和性格,神经和大脑,思维和意识,记忆和语言,人格和智力,情绪和动机等。是不是很枯燥。
最近看了本心理学小说,《24个比利》,一本讲述多重人格分裂症的纪实小说。恰恰恰是因为我在通读心理学基础知识后去阅读这么一本书,貌似给自己带上了一顶专业的小帽子,让我心里不由自主地自信了一小把。好吧,这的确是一本心理学小说,但它所讲述的故事真的是匪夷所思,荒诞离奇,我甚至没有办法试图用我学到的一丁点知识去解读它,就好像我学会了几个英语单词后就试图想去翻译一本英文小说一般,这个打击可是够沉重的。
比利的故事会对让你对多重人格病症有一个透彻了解。即便如此我仍然难以想像这竟然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正如比利个人反复强调,“他们不是不同的人格,而是不同的人”。24个人拥挤在比利的脑袋中,成为他对极端痛苦与孤独的回应。而最可怕,也最神奇的是,这个人真的能够在现实世界里使用多种语言,懂得各种科学知识,并且掌握多种技能,能够集24个人的优点与弱点为一身,并且能够变换自如,实在匪夷所思。
比利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断处在美国舆论旋涡的三宗强奸抢劫案的嫌疑犯。他终生没有逃脱过公众的视线、媒体的追踪。终其一生,他也辗转于不同的精神医疗中心,企图找寻自己的命运。他被诊断为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一种至今在精神医学界尚无定论的精神疾病。
比利有24个不同的人格,每个人格都能够掌管一部分时间。他会突然变成南斯拉夫口音,骁勇善斗,也会变成持重的英国绅士,高傲又有智慧。他有时候会突然精通电路修理,还会成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只能够承受痛苦不断哭泣的小孩。24个人格,24种性格。这些离奇的情节听上去足够荒谬,足以吸引到任何一个读者的好奇心。
根据书中讲述,比利来自于一个分裂的家庭,母亲经历过几次的离婚与再婚,生父在他年幼的时候自杀,他最严重的童年虐待来自于他的继父,一个用性侵、暴力和不断的恐吓对待幼年比利的恶人。“只要闭上眼睛,我所遭遇的痛苦就由另一个我创造出的人格来承担。”这是比利人格分裂的开始,在随后十几年里,因为他的怪诞行为,他备受周围人的嘲笑和歧视,别人把他视为精神病人对待。随后他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格,有纯洁的孩子、孱弱的少年、邪恶的罪犯、渴望性爱的女同性恋者。他用这24种人格来应付不断出现的突发状况,他们彼此甚至不能互相知觉。因此当鲁莽的里根出门抢劫,女同性恋者强奸了受害人后,其余人格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么如果他不能知觉自己犯下的罪行,应该作为罪犯被审判吗?在法庭做出裁决前,公众舆论已经一片哗然。
在四名权威的精神病医学专家和一名心理医生鉴定为“多重人格分裂症”之后,比利被法院判决为无罪。然而却因此成为舆论风暴中心的靶子,遭遇人身威胁、持枪伏击、中断治疗、转往根本不相信他所患病症的监狱型医院。在阿森斯医院,他曾经有希望成为真正的“比利”,医生第一次将他的大多数人格融为一体,这个时候的他不仅能够记得所有发生的不幸,还能绘声绘色的描述自己的那些可笑的冒险行为。比利此前的分裂有多荒谬,这样短暂的时刻就有多么值得珍惜。
然而最终,大多数为了比利奔走努力的人失败了。比利仍然被转往严密管控的监狱型医院,饱受虐待和歧视,面临着再次分裂,终于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当作者再次询问他是谁的时候,他茫然无措,“我不知道,我大概没有名字。”
24个比利读后感(二)
余建虎
本书是由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所撰写的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主人公威廉·斯坦利·米利根()迎合不明真相吃瓜群众。他们担心媒体铺天盖地报道会给警方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为防止警方在这种压力下可能会对犯人逼供,为保障嫌疑犯的权利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努力,从医院及医生的选择,经费支出,直到最后全身心投入而导致自己的家庭破裂。哈丁医生,科尼利亚博士,考尔医生同样本着医者仁心,尝试各种方法与比利沟通,学着理解比利,培养比利的信任感,最终揭开比利体内24种人格,为比利解除封印,进行人格融合。同样在媒体和政客制造的危机中,坚持自己学术态度,顶住外界压力继续治疗,尽显其人格魅力,以及对自己职业、对公民权以及对法律的敬重。
团队管理
团队的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学术难题,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更是难上加难,比利的24种人格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的区别在于孙悟空只是外形变化而比利却是意识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单一人格起作用时的力不从心和无所适从。阿瑟的简单式管理仅仅是一种最低层面的管理,是一种危机来临时趋于自我保护的管理。而“老师”虽然最大限度的融合了这些人格,但依然是一种胶结式,是一种脆弱的管理。令人最为惋惜的是,每一次积极管理最后都由于不受欢迎人格的出现而崩塌,因此比利不得不承受各种指责、虐待和其它不公平。比利的本身也许是世界社会的一个缩写,不同信仰、种族、性别、教育程度的融合就如何世界大同一样永远不会存在,正如上帝不愿意看到人们造成通天塔一样,文化的差异,个性的独特性始终存在,因此他们也许永远无法愈合。不过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对这些人的研究无疑是我们认知精神世界和意识世界的一条捷径。
从开始对罪犯的愤怒到最后对比利悲惨生活的叹息和同情,读者的心走过一个纠结与拧巴的历程。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个比利,还有多少个处于苦难的谜团,我们狂妄且自以为是的标准,带给他们的依旧是伤害。最后,套用作者一句话作为结尾“ 比利一生受尽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我们不能为他做些什么,至少要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张开双臂欢迎他,但希望大家能理解他。这是他至少应当得到的。”
24个比利读后感(三)
作者:蔡一多
正如歌词里唱的那样“我是我,他是我,你是我,那我是谁……”,这书看得我有点发懵,24个不同的人格能自由无缝切换,令人难以想象,每个人格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简直酷炫。
《24个比利》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书中主人公的原型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却被判无罪的嫌犯,因为其是一名多重人格分裂者。书中的主人公比利拥有24个不同的人格,每种人格都性格鲜明,特点突出,大部分读者肯定会被这非同寻常的人格分裂所吸引来阅读本书。其中有好几个人格也是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有聪明冷静,理性优雅的英国绅士亚瑟;有脾气暴躁,充满憎恨的南斯拉夫大汉雷根;有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小伙亚伦;有充满痛苦,悲伤敏感的小男孩大卫,有“角落的孩子”的英国小女孩克里斯汀……虽然因为人格分裂比利没有接受法律的制裁,但他却被强制进入精神病院进行非正常治疗,遭受了非人的对待。
人格分裂这种非常学术的东西,非专业的我看完后也得不出什么感想。但我们可以知道比利并非天生就是人格分裂,读完本书结合故事原型,造成比利人格分裂的罪魁祸首是童年时遭受的不幸。这一点上我有很多感想。童年时家庭不幸,跟随多次离异的母亲四处漂泊,遭到继父的虐待与性侵,最终导致了比利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持续恶化。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在潜意识里影响成年后的自己,看完比利的遭遇,对此我更加坚信弗洛伊德的理论。
我一直觉得童年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养成确实非常重要。以自己为例,童年时父母冷暴力,两人在家基本不说话,所以我在家也不说话,不与父母交流,人就变得越来越内向;母亲总是一副嫌弃脸,我年年三好学生她从不表扬,哪一次考试没考好她就忍不住了,总说我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自家说说就算了,还要还亲戚面前批评一番。当时我就想,子不嫌母丑,可这个妈怎么这么嫌弃我,人就变得越来越自卑。并不是我要给自己洗白,造成现在不自信又内向的我肯定也有自身的原因,但如果全把责任归咎于我的不努力,那这锅我肯定不背。虽然童年自我感觉家庭生活略有不幸,但其他生活过的无忧无虑,特别感谢童年的玩伴给我创造了一个玩乐无穷的童年。总体上我还是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否则可能我也会从一多变成二十四多。
如今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悲剧事件中,当事人很多会提到自己的童年遭遇。他日的恶果很多已在童年种下了种子。当然,我们并不能将现在的过错全都推给童年的不幸,这变成了为自己开脱。也会有很多人从童年的苦难中走出,涅槃重生,脱胎换骨,可终究还是会有影响。在《踏血寻梅》里,如果王佳梅的父母并没离婚,她不会跟随母亲南下香港;如果丁子聪的母亲并没出车祸,他也不会对自己深深怨责;如果双方都能有个完整的童年,那么悲剧可能会避免吧。虽然扯远了,这电影重点根本不是要讲这个,但还是有联系的吧。
童年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否则丰子恺也不会用它柔软的笔触去绘画孩童,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孩子们的童年。愿每个人的童年都能被温柔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