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抗日战争读后感600字

抗日战争读后感600字

抗日战争贾力更观后感汇总。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抗日战争贾力更观后感汇总,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抗日英雄贾力更》观后感_【1】

剧情简介

1926年受党组织委派,贾力更去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是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的学生,后回到土默川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党选派贾力更到蒙古国留学,学习革命战术。历经八年的学习磨砺,他接受了各种特殊训练,1937年回国后投身抗战。

本剧严格尊重史实,以贾力更回国后,孤胆炸毁日军军火库为切入点,从他建立了第一支蒙古抗日游击队,配合大青山八路军支队与敌人展开浴血奋战,领导蒙汉人民,团结战斗,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中,节选了他率领游击队,勇夺敌人武器,武装自己队伍;为大青山支队供给物资,智出城门,巧运军火;单刀赴敌营,说服伪蒙军师长支持抗日;大智大勇,敌后护送少数民族青少年去延安;为救同志英勇牺牲等情节。

故事紧张激烈,悬念迭起,满怀深情地讴歌他的英雄气概、神勇善战本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特别是对他以革命家的胸怀,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的品质,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令人荡气回肠。

看了电影《抗日英雄贾力更》后,感慨颇多,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壑:文天祥宁死不降,吟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邓世昌指挥舰艇与日军英勇作战,甚至舍身撞向敌方旗舰,正是民族大义的体现!纵观历史的长河,诸如此类的先烈数不胜数,而我想说的是那些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贾力更。

据我所知:贾力更1907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他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军需部长’。1925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随后便入了党。抗战爆发后,受党指派贾力更回到绥远,领导了土默川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之后贾力更独自一人炸毁了日军的军火库并且他成为了蒙古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创建了蒙古族抗日游击队。但好景不长,1941年贾力更护送青年去延安,途中与敌人相遇,不幸英勇殉国,年仅34岁。

或许有许多人并不知道贾力更的名字更不了解他的事迹,甚至就算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族人也未必知道有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然而我觉得人们不应该只放眼于杨靖宇、江姐这些妇孺皆知的英雄身上,当然我并没有说他们不值得我们尊敬,我只想说在这些大英雄背后还有许多像贾力更这样不为大家所熟知的人,他们也为抗日献出了力量和生命,他们同样是民族英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抗日英雄贾力更观后感作文


抗日英雄贾力更观后感_【1】

文天祥宁死不降,吟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邓世昌指挥舰艇与日军英勇作战,甚至舍身撞向敌方旗舰,正是民族大义的体现!纵观历史的长河,诸如此类的先烈数不胜数,而我想说的是那些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贾力更

据我所知:贾力更1907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他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军需部长’。1925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随后便入了党。抗战爆发后,受党指派贾力更回到绥远,领导了土默川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之后贾力更独自一人炸毁了日军的军火库并且他成为了蒙古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创建了蒙古族抗日游击队。但好景不长,1941年贾力更护送青年去延安,途中与敌人相遇,不幸英勇殉国,年仅34岁。

或许有许多人并不知道贾力更的名字更不了解他的事迹,甚至就算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族人也未必知道有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然而我觉得人们不应该只放眼于杨靖宇、江姐这些妇孺皆知的英雄身上,当然我并没有说他们不值得我们尊敬,我只想说在这些大英雄背后还有许多像贾力更这样不为大家所熟知的人,他们也为抗日献出了力量和生命,他们同样是民族英雄!

如今,我们更应该去了解那些不为人所熟知的英雄,不应该让他们死后寒心,更不能让他们的丰功伟绩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我们应该仰望星空,缅怀先烈,将他们铭记于我们心中。

抗日英雄贾力更观后感_【2】

电影《抗日英雄贾力更》历经两年的筹备、运作,终于完成,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与观众见面了。这部反映我区蒙古族革命先烈贾力更,在抗日战争中带领一支蒙古族抗日武装,浴血奋战,英勇捍卫国家领土和民族尊严,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电影,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好不过的生动教材。

当日本帝国主义血腥侵略的战火燃烧到中华大地时,一批又一批年仅十几岁的土默川青年怀着一颗爱国心,由贾力更引送、护送奔赴延安,投身革命。70年过去,当年的农村娃子,如今已到耄耋之年,可他们对那位革命领路人的敬仰始终不变,也深深怀恋那段历史,更没有忘记传承历史精神的责任。李长贵为此而感动,克服种种困难,搜集资料、争取资金,围绕贾力更的故事,曾组织过近十万字的文字。最初想搞成一部生动翔实的电视剧,但资金困难太大,只能拍电影……这些老领导们奔波劳碌,让我肃然起敬!我们被一种久违的东西感动着,让我们由此产生了使命感。

花少量资金拍大气魄电影

2008年的9月14日,剧组近百人开进银川影视城。拍好电影,可这当中任何问题都受到资金的制约。编导们要将电影拍得雄浑大气、自然贴切;制片们花钱精打细算,事要办,钱要少花。为了节约资金,我们日夜兼程拍到凌晨2点钟才收工;为了减少群众演员不足的问题,我们的职员中,从司机到服装、道具、枪械、剧务、副导演、制片都上场。在转入第二拍摄现场的和林县摩天岭时,更多的困难在等待着我们。有关战争的大戏都要在这里拍摄,特别是军火库爆炸的戏,现场烟火枪械要出动,人员众多,场面宏大;另外剧中许多情节所需要的远近崇山峻岭、高低沟壑、破败村庄、旧式街巷、农家小院、辘轳水井,都要在这里解决。更加困难的是必须有游击队、八路军、日军、伪蒙军四方势力人员到场,每方人员至少也得二三十人吧。可这深山老林,就是花钱去雇,哪里雇得了这么多的群众演员?我们用尽心血与智慧,先后动用学生、军人、农村群众近300人次。片子在北京做后期制作时,那些大量的战争场面,新奇别样的漂亮场景,同行们都惊讶:“这么少的经费,竟拍出这样大气魄的片子!”

本土演职人员演绎本土英雄

用本土演职人员演绎本土英雄,他们有扮演贾力更的演员乌日根、扮演奎璧的吴建、扮演李森的李涛亮、扮演丁树林的李强、扮演栓葵的高洪波、扮演栓虎的宿宇杰、扮演牡丹的女演员乌兰、扮演万虎的张欣然。在许多片子中塑造出不少成功艺术形象的老演员魏大鸣、侯申、宝善也一并召回,电影厂的制片、导演、摄影等全力以赴,这支队伍在艺术创作中,那种对先烈的情感,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熟稔,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民族特质和地域生活给予的生命气息,我想是无法替代的。

吃够了一辈子的土豆

剧组在和林县摩天岭拍摄时,在山湾里的一个简陋平房里集中住下来,大山将窗前阳光挡得严严实实,床铺的被褥总是湿漉漉的,每天拍完夜戏人钻进去冰凉冰凉,我们冷得发抖。最难熬的是大山里只有土豆,如果买菜还得开车进城,为了节约资金,我们几乎顿顿吃烩土豆加大米馒头。有人说,我把一辈子的土豆都吃进去了。一些老领导不断打电话关心电影的制作,总制片始终参与剧组的拍摄与我们一起吃苦受罪……所以演职人员都说:再苦也不算什么了。

浓缩的故事浓缩的情

有关抗日英雄贾力更的事迹,我们原本搜集了12个故事。12个故事一环扣一环,有机地再现了英雄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历程。但是一部电影的容量实在有限,容不下这些故事。经四易其稿,从12个故事中精选6个故事作为主干由一些精彩细节相勾勒,精悍生动地推出108场戏作为全局定稿。到了后期制作,原本90分钟的标准容量,毛片还富裕30分钟,于是再删。这次删减可是一场割肉般痛苦的事情……制片们安慰我说:这奉献给大家的画面都是浓缩的故事、浓缩的情。

抗日英雄贾力更观后感_【3】

高擎抗日旗帜谱写对敌斗争传奇篇章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剧了对我国的侵略,热察地区大部沦陷。这时,贾力更回国参战的心情愈来愈强烈,他按照组织的安排,投入到特种技术训练如侦察、爆破等中,为他日后回国工作做了充分准备。

“七七”事变爆发后,贾力更坚决要求奔赴国难。1937年8月,组织上派他秘密回国参加抗日斗争。

1937年10月中旬,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百灵庙、归绥、包头等地相继沦陷,日本鬼子烧杀掳掠,到处是一片血与火的景象。面对凶恶的侵略者,国民党的正规军和为数众多的地方团队非但不进行抵抗,反而残害老百姓。就在这时,贾力更、张禄等同志从蒙古回到了绥远,与在这里坚持斗争的奎璧、杨植霖等同志一起,挑起了领导土默川各族人民共同抗日的重担。

中国抗日战争观后感


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500字

这部影片记叙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五月、八月这对姐妹俩在亲人相继逝去的情况下背井离乡,独立生活,经历重重困难,得到了磨炼。

在战火中成长的五月过早地变得成熟,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年龄尚小的八月也懂事了不少。

战争中的儿女是坚强的。影片中有一个令我深受震撼。1937年12月,惨无人道的日本军队在南京肆无忌惮地扫荡,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五月的爸爸出门以后惨遭杀害,于是五月的妈妈把生活用品搬上阁楼,打毁了楼梯。一天,日军又来扫荡了,妈妈与奶奶顾不上逃命,让姐妹俩爬上阁楼,自个儿留在了楼下。日军一冲进来,就把奶奶杀害了。妈妈也被强奸了。五月、八月眼睁睁看着奶奶妈妈遭到日军的毒手,心痛不已,恨不得冲下去保护妈妈。但五月知道,妈妈宁可受屈辱也不愿姐妹俩受到伤害,只要一发出声音,妈妈的苦心就白费了。五月强忍着心痛和眼泪,咬紧了牙关,连一滴眼泪都没流下来。八月年龄小,呼之欲出,五月马上就捂住了八月的嘴。看,五月多么坚强啊!她不会被一点儿困难吓倒,仍然镇定地思考,为大局着想。她的这种坚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战火中磨炼出来的。

这使我想到了我在报纸看到的一件事。黑龙江省的一个小男孩从小就生活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与爸爸妈妈的百般呵护中,经不起一点儿打骂。他在家里,要什么就有什么,就像一个小皇帝似的。再加上他的爸爸妈妈是干部,家里有的是钱,更使他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娇生惯养的他靠着爸爸妈妈的关系当上了个中队长,无论什么事都是由爸爸妈妈替她安排好的。有一次,他向他的哥哥要糖吃,哥哥告诉他:“这是要留给爸爸妈妈吃的,你不能吃!”那孩子听了,还是不肯罢休。他一气之下,竟用红领巾上吊自杀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一个孩子就是因为没有经过磨炼,从小在要风就风,要雨就雨的环境中成长,才会经不起一丁点磨炼。他和五月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五月、八月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们永远是我的好榜样。我相信,我也会在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成为真实生活的五月!

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600字

抗日儿童团讲述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年代里,在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张根生为代表的抗日儿童团员们协助八路军宣传抗日、侦察敌情、站岗放哨,甚至执行任务保家卫国的故事。

抗日战争的个人观后感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抗日战争的个人观后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中国现代史上,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牺牲最多、影响最深远的反侵略全国战争。为了抗战,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1942年初,中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1945年8月,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八年的时间,那些无辜的小朋友,有的死于战火,有的失去亲人,那情景真让人惨不忍睹,这些都告诉我们,世界并不安宁,战争这个恶魔还在缠绕着人类,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被卷入战争,成为牺牲品。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是相互关怀勉励,互敬互爱的,和平是用来改善人类生活的。如果人类发明太空穿梭机,原子弹是用在战争,用来残害人类,那真是太可惜了。相信谁也不希望见到漫天烽火,谁也不希望妻离子散,美好的家园变成残破的瓦砾,不希望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无父无母的孤儿,因此,我们应该同心协力维护世界和平,人与人之间互相谅解,减少战争。

希望全人类拥有一个和平世界,让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科学发达,蒸蒸日上的文明社会,来完成全人类的共同心愿。

《抗日战争》观后感500字


《抗日战争》观后感

夜已经很深了,可是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我的思绪,仍沉浸在下午观看影片的一幕幕场景中在我的眼前,浮现出了村民们顶烈日、冒严寒,辛辛苦苦造地雷的场景。我仿佛听见了村民们在高喊:响了一个,又响了一个!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群鬼子被地雷炸得鬼哭狼嚎、血肉横飞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个人影看不见。这就是民兵们对付鬼子的最好办法。民兵们就是按照这种打法,和日本鬼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在战斗中,村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制造了许多地雷,有踏雷、拌雷、飞雷、子母雷、蝎子雷等等。其中最厉害的地雷,要数天女散花了。这可是村民石大爷苦思冥想发明和制造出来的。这种雷,只要人一踩上去就会爆炸,爆炸时石头飞上天,落下来就会砸死日本鬼子。
鬼子虽然一次次的挨炸,但他们并不甘心。他们先用探雷器去探雷,然后把雷起出来。但民兵们也有办法对付他们。他们发明了蝎子雷。这种雷,当鬼子去起雷时,就会有一个小小的铁夹子蹦起来引爆地雷,把鬼子炸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了解了当年的抗日战争,了解了过去人民的智慧和抗日的艰苦。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抗日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那些人民英雄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格,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将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辜负先烈们的鲜血和希望,把我们的国家,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建设得更加美好!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让我铭记在心。
我从这部电影中学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精神,更多的是他们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只有建设好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才不会受侵略者的欺负。同时这部电影也告诉我这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美好、和平的生活。

《抗日战争》观后感400字


《抗日战争》观后感

看过这段视频,深感日本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历史。它带给我们太多的痛苦,夹杂着悲伤和愤怒,带着血腥和杀气的风掠过了原本寂静的中国。
拥有5000灿烂历史的中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日本对于中国这片土地垂涎欲滴。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响起了日军侵华战争的第一声炮声。然后他们肆无忌惮地在这片土地上烧杀抢夺。残忍地实行三光政策。
1937年12月,这是个灰色与血红色交杂的月份,因为在这个月中,在南京日军的刀枪下,原本繁华的南京只剩下漫山遍野的血红,灰蒙蒙的天空还有候鸟在空中绝望的低吟。他们视中国人为玩物,肆意宰杀、取乐。居然还有日本军官在这里展开杀人比赛,谁先杀死100个中国人就算获胜。南京城顷刻间横尸遍地。
但是,终究我们还是胜利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正式向中国投降。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胜利是由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来得曲折坎坷,来得刻骨铭心。
六十年,可以让一棵小树苗,长成青葱的参天大树,60年也可以让一个朝气勃发的少年变成一个已年过花甲的老人。六十年前经历炮火洗礼的土地,今天灿烂的阳光下闪动着光彩。
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向往和平,呼吁美好。让和平鸽衔着橄榄枝飞翔在天空下成为永远。愿和平永驻人间。

抗日战争胜利观后感


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_第1篇

历史是照亮现实的一面镜子,也是绝好的一部爱国主义教科书。历史不容我们忘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不容忘记,我们只有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史,才能深刻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性。“落后就要挨打”是不变的真理。

历史不容忘记,自1931年起我中华民族饱受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九一八”事变、“镇江屠城惨案”、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生化战等无不造成我数以万计甚至数以十万计的同胞死在日本刽子手下。逝者安息,生者亦不可忘记!

历史不容忘记,我中华民族饱受磨难的日子正是我中华好儿女们奋起抗争的日子,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民族解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涌现了马占山、杨靖宇、赵一曼、佟麟阁、张自忠、戴安澜等等一大批抗日英雄人物,可谓不胜枚举。他们的所作所为足以惊天感地,这也正是中华儿女抵御外辱不屈灵魂的所在,他们是黑暗中的烛火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胜利。

历史不容忘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历史不容忘记,日本一些政治组织和政治人物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行为是可悲、可耻、可恨的!也是值得中国人民以及曾经受日本长期迫害国家人民警惕和反省的!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真正激发我们内心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就是要我们铭记这特殊的日子,勿忘国耻,化耻辱为悲愤,化悲愤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奋斗在幸福的大道上。

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_第2篇

抗日战争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人民首次取得完全的反侵略胜利,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受害最深,牺牲最烈,斗争持续时间最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观后感1000字


第1篇:观《地道战》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震撼人心地革命老电影——地道战。

这一部革命老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日军对高家庄进行大扫荡。当地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把土洞、地窖改成相通的地道。然后高传宝和新支书林霞又总结了地道斗争的经验教训,带领村民把原来只能藏身的地道,改成能藏能打的地道。后来高家庄人民利用地道,杀掉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最后高传宝带领民兵,利用地道,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和游击队,歼灭了敌人据点,又回歼高家庄的全部敌人。

鬼子只要一在跑楼上出现,便会马上被地道里的民兵发现。鬼子一旦被发现,就绝对没有生还的可能。同时,我也很佩服村民的机智与勇敢——他们面对鬼子的花招,丝毫不俱怕,反而冷静的应对,一次又一次的化险为夷。

观看时,我在想,那些的革命人可真聪明啊!而且能够总结并吸取上一次的经验,之后再将其使用在下一次的作战中。如果你的家园即将被人侵占,在“保家卫国”这种意念的驱使下,无论是谁,会萌发出一种愤怒的心情。然而,高家庄的人民们却化愤怒为动力,自发的组织民兵,站起来起义,开始了革命的生涯。最后将日寇赶出了高家庄。

如今,抗日战争胜利70年了,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认为高家庄的地道是一个奇迹,也可以说,高家庄的人民是个奇迹——他们用智慧建造了地道,又用生命保卫了家园。为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2篇:《血战午城》电影观后感

据了解,午城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继平型关大捷之后的第二大对日战役,《血战午城》以午城战役为故事背景,在战役发生地山西隰县进行拍摄。

影片讲述了隰县午城镇酒坊孙贵、梨花、孙世武等人在战争中经受的凄惨悲壮。表现了中国普通百姓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傲骨气节。午城战役予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西犯黄河河防的企图,为开辟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和巩固陕甘宁边区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编剧由山西青年作家驻隰县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卫平及隰县籍作家王军共同完成,导演是曾经执导过大型电视剧《苏三》的新锐导演张闻君,女一号由青年优秀演员刘芳毓饰演,男主演由当今正活跃在中国影视界的国家话剧院优秀演员闫庆元和李庆祥担纲。

相信《抗日战争贾力更观后感汇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抗日战争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