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电影好人常慧珍观后感。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电影好人常慧珍观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好人常慧珍》影片由苑本立执导,著名演员苏丽、沈丹萍、马强、高郡伟、胡双全等倾力加盟。这是一部生动反映基层群众生活的文艺精品,更是一部崇德向善、激励人心的银幕力作。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

好人常慧珍观后感【1】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照顾田大妈和贵生是我应尽的义务,而且我觉得良心上就应该这么做。”6月9日,电影《好人常慧珍》的原型、寿阳县温家庄乡大东庄村老党员常慧珍告诉记者。

当天,由中国三环音像社、晋中市委宣传部、寿阳县委宣传部、北京慧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拍摄的电影《好人常慧珍》在寿阳县公映。

《好人常慧珍》真实反映了寿阳县温家庄乡大东庄村村民、共产党员常慧珍和婆婆、儿媳三代人爱心接力、义务抚养智障母子的感人事迹。

几十年付出,几十年坚守,常慧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她先后入选中国好人榜,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第五届山西省道德模范、首届感动晋中十大公德模范人物、首届寿阳好人等荣誉称号。影片于5月11日在太原影都剧场举行首映仪式后,一经上映,便引发广泛热议。

当日起,该影片将面向寿阳县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组织公映,旨在全力宣传寿阳好人、身边好人,以好人行为温暖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

最终通过全县领导干部及1万多名党员对好人行为的推崇与学习,以党风促政风,以政风带民风,推动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好人常慧珍观后感【2】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一部叫做《好人常慧珍》的电影。这部电影是根据山西省寿阳县原妇女主任常慧珍奶奶的真实事迹改编的。

这部电影主要演绎了山西寿阳县温家庄乡原妇女主任常慧珍在结婚典礼上,偶然了解到婆婆长期照顾一对智障母子。婆婆去世后,遵照遗愿,继续照顾智障孩子姜贵生。贵生的加入给家里带来了许多困扰,面对儿子任光良的不理解,面对乡亲们的冷嘲热讽,常慧珍有口难言。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电影好人常慧珍观后感500字3篇


好人常慧珍观后感500字【1】

昨天,去了一个书香气很浓的小学校里参加了友聚成爱心家园组织的活动。我们穿着他们发的的红色背心,观看了一部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的电影《好人常慧珍》。

正如影名,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是围绕着常慧珍和她的家人展开的故事。电影中随处可见的是导演的幽默,化妆师的用心,和几名主演出色的演技。故事很朴实地贯穿了人一生要经历的悲欢离合与生离死别,将每个角色的性格描绘地惟妙惟肖。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一个很普通的农村,故事最重要的主线是常慧珍如何同时用一双肩膀担起妻子,母亲,儿媳妇,和村里的妇女主任这些角色,竭尽一生用良心做事而不求回报,无私地撑起一个小家和无数个大家。从一开始丈夫的争风吃醋,到自己不能怀孕引来的白眼议论,到后来婆婆去世后留给她照顾的傻孩子,还有为别人着想而遭来的不理解甚至嫉恨。令我印象最深的桥段便是常慧珍冒着大雨跪在婆婆的坟头,苦苦哭诉为什么做个好人那么难,得不到大家的理解。电影的特写镜头从她的两行热泪转向了婆婆坟旁的野花,它们在风雨中承受着飘摇吹打,却又那么坚韧不拔。就像常慧珍本人一样,无论生活无情地一次次打击着她,她还是依然坚持做好人,相信善良,恪守她的人生信仰:将心比心。

做好人当然也是有好报的。在她和村里因为不满她让媳妇结扎的婆婆吵架时,她得到了村里人的支持;在她被人嫉妒而说坏话的时候,大家都帮她说话;在她生病住院后付不起医疗费时,有人默不作声地替他们掏了钱。她的善行,都被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她一生中最大的善缘,便是娶她的男子。从一开始傻呵呵的小伙子,和她一起经历过无数风雨之后,也锤炼成稳重的老大叔。在她的一生中一直关心她,帮助她,包容她,甚至迁就她。

笔者作为一个孩子,最大的共鸣还是常慧珍的小儿子。因为自己的傻哥哥而被拖累,被欺负,得不到妈妈的理解,爸爸又总是由着妈妈。虽然我的人生经历并不如此,但作为一个成人不久的九零后,也有很多次被母亲暗示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偏爱过我的堂弟而大发脾气过,有很多难以言说,不被理解的苦衷。每个长大了的孩子,无非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的任性,无数次的妥协之后,也得到了包容和理解。就像影片最后的那样,找到了自己的所爱,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好人常慧珍观后感300字5篇


好人常慧珍观后感【1】

2015年9月30日下午,我院组织观看了电影《好人常慧珍》,该片由中国三环音像社、寿阳县委宣传部、北京慧迪文化联合拍摄。该剧根据入选“中国好人榜”、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第五届山西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的寿阳县温家庄乡大东庄村原妇女主任常慧珍真实事迹改编。影片由苑本立执导,山西省青年女作家周晶斗编剧,苏丽、沈丹萍、马强、高郡伟、等出演。

故事发生在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的山西省寿阳县温家庄乡大东庄村。主人公原妇女主任常慧珍在结婚典礼上,了解到婆婆长期照顾一对智障母子。婆婆去世后,遵照遗愿,常慧珍接过照顾智障孩子姜贵生的重任。贵生的加入给家里生活带来了种种困境,面对儿子任光良和丈夫任常胜的不理解,面对村里人的冷嘲热讽,常慧珍有口难言。光良成家时,贵生成了光良结婚的包袱。多年来一直把傻贵生视为眼中钉的光良终于忍受不了,提出分家。面对儿子和儿媳,任常胜道出了二十多年前收养任光良的秘密。儿媳杨宝红被常慧珍的善心所感动,主动和她一起抚养姜贵生。就这样,常慧珍一人主导,三代人共同参与长达33年的爱心接力震撼了世人,谱写了一曲人间真爱荡气存,轮回挚诚满乾坤的正气歌。

通过观看影片,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灵魂触动和忠孝教育,全院干警也纷纷赞扬这部影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觉得该部影片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传承,精神财富的传承!

好人常慧珍观后感【2】

日前,由中国三环音像社、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中共寿阳县委宣传部、北京慧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影片《好人常慧珍》在山西太原首映。

《好人常慧珍》根据山西省寿阳县原妇女主任常慧珍的真实事迹改编,她曾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第五届山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影片讲述了常慧珍遵照婆婆遗愿,接过照顾一对智障母子的重任。多年后,儿媳不忍年过七旬的常慧珍太过劳累,主动和她一起抚养起这对母子,共同完成婆媳三代爱心接力的故事。影片由苑本立执导,山西省青年女作家周晶斗编剧,苏丽、沈丹萍、马强、高郡伟、胡双全等出演。

2018年3月9日电影《好人常慧珍》观后感


电影《好人常慧珍》观后感【1】

日前,由中国三环音像社、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中共寿阳县委宣传部、北京慧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影片《好人常慧珍》在山西太原首映。

《好人常慧珍》根据山西省寿阳县原妇女主任常慧珍的真实事迹改编,她曾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第五届山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影片讲述了常慧珍遵照婆婆遗愿,接过照顾一对智障母子的重任。多年后,儿媳不忍年过七旬的常慧珍太过劳累,主动和她一起抚养起这对母子,共同完成婆媳三代爱心接力的故事。影片由苑本立执导,山西省青年女作家周晶斗编剧,苏丽、沈丹萍、马强、高郡伟、胡双全等出演。

影片放映结束后,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观众纷纷赞扬这部影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感到这部影片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电影《好人常慧珍》观后感【2】

寿阳县温家庄乡大东庄村的常慧珍,二十年如一日照料痴呆母子田碰妮和姜贵生,用自己的大善之行在寿川大地谱写了一曲尊老助残的爱心之歌。今年,她被评为首届“寿阳好人”。

20年前,常慧珍从婆婆手中接过这副担子,从此没有想过放下。“谁忍心让这对无依无靠,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的呆傻母子流落街头,我是共产党员,更不能不管他们母子。”

如今72岁的常慧珍还清晰地记得,1990年4月,当时担任大东庄村妇联主任的她正领着一帮姐妹们在乡里干活。儿子慌慌张张跑来对她说:“奶奶怕是不行了。”坐在病床前,婆婆的一席话让她悲痛之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婆婆拉着常慧珍的手说:“慧珍,我没有金银财宝留给你,能留下的只是一颗关心人、帮助人的心,碰妮母子就交给你了。”望着婆婆期待的目光,她在婆婆身边大声说:“妈,您放心吧!儿媳有一碗米,就有田大妈母子半碗;有一块钱,就有田大妈母子五毛。”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干就是20年。对于痴呆病人,常慧珍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还是发生过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让她犯难。一次,常慧珍刚刚把做好的饭菜端上桌,姜贵生进来二话不说,一瓢凉水就浇了上去。“你这是图个啥呀?”面对孩子们的不理解,常慧珍始终默默承受。

好人常慧珍观后感400字5篇


好人常慧珍观后感400字1

昨天,去了一个书香气很浓的小学校里参加了友聚成爱心家园组织的活动。我们穿着他们发的的红色背心,观看了一部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的电影《好人常慧珍》。

正如影名,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是围绕着常慧珍和她的家人展开的故事。电影中随处可见的是导演的幽默,化妆师的用心,和几名主演出色的演技。故事很朴实地贯穿了人一生要经历的悲欢离合与生离死别,将每个角色的性格描绘地惟妙惟肖。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一个很普通的农村,故事最重要的主线是常慧珍如何同时用一双肩膀担起妻子,母亲,儿媳妇,和村里的妇女主任这些角色,竭尽一生用良心做事而不求回报,无私地撑起一个小家和无数个大家。从一开始丈夫的争风吃醋,到自己不能怀孕引来的白眼议论,到后来婆婆去世后留给她照顾的傻孩子,还有为别人着想而遭来的不理解甚至嫉恨。令我印象最深的桥段便是常慧珍冒着大雨跪在婆婆的坟头,苦苦哭诉为什么做个好人那么难,得不到大家的理解。电影的特写镜头从她的两行热泪转向了婆婆坟旁的野花,它们在风雨中承受着飘摇吹打,却又那么坚韧不拔。就像常慧珍本人一样,无论生活无情地一次次打击着她,她还是依然坚持做好人,相信善良,恪守她的人生信仰:将心比心。

做好人当然也是有好报的。在她和村里因为不满她让媳妇结扎的婆婆吵架时,她得到了村里人的支持;在她被人嫉妒而说坏话的时候,大家都帮她说话;在她生病住院后付不起医疗费时,有人默不作声地替他们掏了钱。她的善行,都被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她一生中最大的善缘,便是娶她的男子。从一开始傻呵呵的小伙子,和她一起经历过无数风雨之后,也锤炼成稳重的老大叔。在她的一生中一直关心她,帮助她,包容她,甚至迁就她。

笔者作为一个孩子,最大的共鸣还是常慧珍的小儿子。因为自己的傻哥哥而被拖累,被欺负,得不到妈妈的理解,爸爸又总是由着妈妈。虽然我的人生经历并不如此,但作为一个成人不久的九零后,也有很多次被母亲暗示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偏爱过我的堂弟而大发脾气过,有很多难以言说,不被理解的苦衷。每个长大了的孩子,无非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的任性,无数次的妥协之后,也得到了包容和理解。就像影片最后的那样,找到了自己的所爱,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2018年关于好人常慧珍电影观后感三篇


好人常慧珍观后感1:

昨天,去了一个书香气很浓的小学校里参加了友聚成爱心家园组织的活动。我们穿着他们发的的红色背心,观看了一部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的电影《好人常慧珍》。

正如影名,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是围绕着常慧珍和她的家人展开的故事。电影中随处可见的是导演的幽默,化妆师的用心,和几名主演出色的演技。故事很朴实地贯穿了人一生要经历的悲欢离合与生离死别,将每个角色的性格描绘地惟妙惟肖。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一个很普通的农村,故事最重要的主线是常慧珍如何同时用一双肩膀担起妻子,母亲,儿媳妇,和村里的妇女主任这些角色,竭尽一生用良心做事而不求回报,无私地撑起一个小家和无数个大家。从一开始丈夫的争风吃醋,到自己不能怀孕引来的白眼议论,到后来婆婆去世后留给她照顾的傻孩子,还有为别人着想而遭来的不理解甚至嫉恨。令我印象最深的桥段便是常慧珍冒着大雨跪在婆婆的坟头,苦苦哭诉为什么做个好人那么难,得不到大家的理解。电影的特写镜头从她的两行热泪转向了婆婆坟旁的野花,它们在风雨中承受着飘摇吹打,却又那么坚韧不拔。就像常慧珍本人一样,无论生活无情地一次次打击着她,她还是依然坚持做好人,相信善良,恪守她的人生信仰:将心比心。

做好人当然也是有好报的。在她和村里因为不满她让媳妇结扎的婆婆吵架时,她得到了村里人的支持;在她被人嫉妒而说坏话的时候,大家都帮她说话;在她生病住院后付不起医疗费时,有人默不作声地替他们掏了钱。她的善行,都被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她一生中最大的善缘,便是娶她的男子。从一开始傻呵呵的小伙子,和她一起经历过无数风雨之后,也锤炼成稳重的老大叔。在她的一生中一直关心她,帮助她,包容她,甚至迁就她。

笔者作为一个孩子,最大的共鸣还是常慧珍的小儿子。因为自己的傻哥哥而被拖累,被欺负,得不到妈妈的理解,爸爸又总是由着妈妈。虽然我的人生经历并不如此,但作为一个成人不久的九零后,也有很多次被母亲暗示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偏爱过我的堂弟而大发脾气过,有很多难以言说,不被理解的苦衷。每个长大了的孩子,无非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的任性,无数次的妥协之后,也得到了包容和理解。就像影片最后的那样,找到了自己的所爱,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漂亮的李慧珍观后感影评


《漂亮的李慧珍》主要由迪丽热巴、盛一伦和李溪芮等主演,剧情精彩纷呈,耐人寻味,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首先,我没看过这部的韩剧版本。因此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观感。就现在众多的国产剧而言,这部剧无疑是成功的温馨职场爱情喜剧。而且可以从点点滴滴感受到一些现实,尤其是第一集慧珍和胖宇第一次见面时,慧珍第一眼认出了不是胖宇的一个路人胖子时是兴奋的,因为那个胖子和她一样平凡,当她知道自己误认,真正的白浩宇是对面迎来的帅气尊贵的胖宇时,热巴那时的木讷演的淋漓尽致,一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二是展露出的一种差距的卑微感,也许相貌真的是很重要的吧。

而后慧珍进入了大家庭imotal杂志社,从后勤实习误打误撞调入完全没接触过的编辑部实习,完全一个职场菜鸟,不过她很认真的做每一件同事交给她的事情,她认为这就是努力了,确()实她很努力,她也许是排斥在同一间办公室有白浩宇,她无心想太多,只想着离开回去后勤部。在白浩宇眼中,这个与他有着小时同名同姓的李慧珍是个完完全全的麻烦。面对他三番四次的不留情面和刻薄言语,慧珍每次回家都会和同住的闺蜜乔儿发牢骚,乔儿点醒了她,她自己所说的打杂的那点事儿根本不算工作努力,而且是没有任何技术可言的。然后她就在夏乔的教导下认真努力的学习各种时尚专业术语,这里两个人演的挺逗的,ps:看得我也很想跟着一起马上工作起来有那种学习过后的成就感(这种感觉还得追溯到看爱在哈佛他们奋斗的时候)。

慧珍真的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同事,资深的朱英姐对她鼓励有加。我觉得在公司有这样的前辈也是慧珍的福气。然后剧情就是讲述围绕杂志社冲向第一的模式展开,李慧珍也逐步成长并通过开除一次又被反邀请的经历后顺利通过实习期,并最终和杂志社的每个人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并收获了爱情,说实话我真的很希望在这种氛围下工作。

这里给热巴的演技点个赞,热巴扮丑(素颜,超级卷发,雀斑,上嘴唇微提,本来甜甜的声音压低)还是很可爱的,其实也看过她的高雯和凤九,都说她这两个角色是最美最吸粉的,我觉得慧珍的演绎绝对给她吸了很多80的职场粉,也许是感同身受的逐步成长中看到以往自己的影子。

这部剧收视在寒假档以及春节档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至今在周播剧中收视都在前10,所以说我想不通为什么豆瓣评分为什么会给这么低,现在很多现代剧都属于看不下去了的状态,但是这部剧真的是全看完了而且最近在二刷,特地翻这里来这个剧评。

一开始是因为我妈妈喜欢看这部片子,我才跟着看一下的,因为当时正值春节前期吧,然后在家里没有事做,然后就陪着我妈妈一起看了一开始觉得女主的造型真的是太雷人了,跟方便面一样,而且满脸的雀斑,看着我现在有点发直,然后,但是他的那个闺蜜又是十全十美的那种,我的天哪。简直就是棒子剧啊。而且他这个剧有一点非常大的bug就是男主真的是一点一脸面瘫的,我的妈呀。但是剧情还是挺好看的,虽然说大部分都是这样子,但是最后我很搞不懂那个她的闺蜜是最后是怎么跟他。迪丽热巴和好的。

打三分钟全是给男主,没办法对高冷男就是万年爱。1、这种毛毛躁躁的实习生在副主编的身边做的有的没的这个公司也不会开了她,前提还是个很难进入的大公司,这个槽点贯彻整部剧2、男主的戏份确定不要剪辑拼凑下看看等不等于男二男三男四和女二女三女四女五的这些有的没得人的戏份么这部剧对那种钓金龟婿的女七还是女八真的很宽容了,哪里来的这么多戏份重点是钓金龟的那个妹纸是不是经费不够了,也不能选个有资本去挑金龟的有颜值或者有胸也行啊热巴的这个西北口音太出戏了,每秒都想起我大学宁夏的同学,都市剧找一个这么乡土的口音真的很难入戏改编的话当时韩版很火没仔细看完,但是我印象中没这么多拖泥带水

开篇还是可以的,一个美丽的误会,盛一伦李溪芮颜值在线,迪丽热巴一直丑到25集,真是辣眼睛。热巴其实演技还是可以的,奇了怪了,好食材放进烂汤里也尝不出味道。盛一伦僵尸脸,其实并没比张彬彬帅多少,霸道总裁人设俗气老套,后来对夏乔翻脸不认人也是醉了,真要是这样的人品也不怎么地呀,确如夏乔所说,难道没有一丝留恋么?李溪芮台词北京味儿浓,开始还是挺有好感的,人又时尚漂亮开朗大方,后期因爱妥协, 有口难言,看着让人不痛快。林一木人设讨巧,温暖男二,对慧珍的爱轻松快乐,后来身份曝光,一身西服帅我一脸血啊,穿裙子也帅啊,被圈粉中

话说编剧为了迷惑观众就只能起出林一木、林浩、林沪生这种都姓林的名字啊!不都姓林也可以照样有迷惑性啊,百家姓那么多,只会背梅盛林刁这一句啊!林浩倒是挺接地气的,可从底层做起的太子爷并不少见,后期突然出国进修让人猝不及防,前言不搭后语,存在感低。林沪生清纯小男生,韩雪一撩就中招,男版傻白甜。韩雪拜金女,居然做出调查太子爷身份背景的事而不被开除也是主编够宽宏的了。她跟林沪生感情基础不牢,感觉走不远。主编薇薇安是个大智若愚的人,现在回想起来跟林浩也是有点连像的。每次出场像只花蝴蝶,个性奔放取悦自我,但大事上不含糊,小事上不草率,封尔为慧妃!朱英干练女白领,但不够干练也不够有领导力,对慧珍其实是耐心贴心的,后期因被调查竞争力怒而辞职,让我怀疑她智商宕机。露露、安娜、雅玲一水儿的长发网红脸,三只花瓶走好不送。美丽胖而且腻,不显憨厚,反觉恶心。

杨幂捧自己旗下的艺人真是不遗余力,热巴那首《舍不得》还是挺好听的,李溪芮和张彬彬的那首《爱得起》也配当铃声,都去参加声临其境估计可以夺得的好成绩,演电视剧还是差点意思。

《三峡好人》观后感


贾樟柯的电影用接近纪录片的形式,浓浓的乡音,最质朴的演绎为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底层小人物们挣扎的苦逼生活。

《三峡好人》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人口买卖、山西黑煤矿、三峡拆迁、拆迁后的生存状态;打工人的生存状态;工人工伤的赔偿诉诸无门等,这些都是最真实,最平民的中国特色贫民文化。

电影描写的是06年三峡最后的拆迁工程,奉节居民在拆迁过程中的生活状态。

记录下这些拆迁工人,记录下奉节居民的生活,用讲故事的方式。两条线索、两个主要人物:在《三峡好人》中,贾导塑造了一批鲜活的、感人的人物形象:

韩三明,朴实的煤矿工人,从四川买了个媳妇幺妹,生下一个女儿后,却被公安机关解救,幺妹不甘心命运安排执意要走,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哥哥欠船工三万块钱,被迫rang妹妹去照顾船工全家,韩三明16年后本来是寻找女儿,看到幺妹生活如此凄苦,决定替他哥哥还钱赎回她。韩三明是好人,不是因为爱情,不是因为回报,而是亲情的力量,让他勇担重任,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照亮整个世界。

沈红,一个普通的女护士,与丈夫郭斌曾经恩爱有加,丈夫到外面闯世界她默默支持,可一去两载无音讯,忍受不住地她毅然远赴川渝,却得知他已事业有成却依附于一个女老板,身不由己。眼看爱情已是花落去无可挽回,于是冷静的说出自己已有外遇想离婚,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让自己曾经深爱的男人减少愧疚感。沈红将中国女人传统美德演绎的淋漓尽致,她也是个好人。

电影还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了烟、酒、茶、糖四个字。

烟代表着三峡民工分甘同味的奢侈品,三明给旅店老板点烟,小马哥就不乐意了,三明赶紧点上;

酒是三明从家乡带给麻老大的礼品,可麻老大却说我不是你的哥哥,我不收你的酒,表现出不友好,而三明和小马哥经常一起喝酒,小马哥也对三明表现出江湖豪气,要罩着他,只可惜他自己最后生命不保;

茶是沈红丈夫留给她的唯一物件,丈夫不知哪去了,沈红只能独自一人品味其中甘苦;

糖是喜庆之物,是小马哥赴死前的祝福和愿望,韩三明和幺妹在一起时分享大白兔,感受着日后生活的甘甜。

生活不易,很多人默默在承受,而力量,尽管卑微,尽管渺小,正来自这些沉默的三峡好人。来自韩三明,来自沈红,来自拆迁工人,来自挖煤工人,来自现实中所有卑微而渺小的静默好人。

四川好人观后感


四川好人观后感(一)

成都市成飞中学 宋虎林

当我看了叙永县水潦彝族乡职高教师代恩平的感人事迹后,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我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老师,神圣的职业,他给予孩子知识,他引导孩子走向成熟,飞向世界,而他却守候在三尽讲台,呼吸着粉笔灰粉奉献了一生。

每逢周末,不管天晴下雨,代恩平都去家访,然后把贫困生情况发布到爱心网站上。坛厂校园内,他寝室的灯总是最迟熄灭。

为了方便家访,代恩平专门买了一双高筒防水胶鞋和一辆二手摩托。不管是不是他的学生,只要打听到哪家孩子有困难,代恩平都会骑着摩托车前去家访。接受帮助的学生多了,仅靠他一人忙不过来。"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爱心人士直接将钱物寄到学校,由班主任代收;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学生,直接寄送给本人。"

6年来,代恩平已经走遍水潦彝族乡8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每个村寨,先后完成300余次家访,成功为107名贫困学生寻找到爱心资助,受益学生达2000余人。

多么纯朴的心灵,多么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一次次无地自容,今天的我或许有些对不起所获报酬,更对不起那些还坚守在边远山区培养孩子成才的老师,他们所处的环境是那样恶劣,但他们却毫不动摇,几十年如一地坚守,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人生,而我自己呢,又有多少时日想过如此。心有愧,行动更加有愧。

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有些麻木了,躺在不知所事的日子里寻求着生存的机会,萧条的过着撞钟一样的日子,浪费着自己的生命,把付出与收获、名利与爵位看得太重,总想用高官厚禄武装自己,而我们的最美老师,他们的收获与付出是那样的不对称,但他们却没有为此而放弃坚守,而我们呢,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胸怀,又有多少人有如此的毅力而坚守过。

我虽一无所有,我虽有怨有恨,但我求让自己永远处有良知,我虽没有老师们的那种精神,但我却希望我能够做好我该做的事,或许这也是我所想得到的心灵安慰罢了。

四川好人观后感(二)

黄桷庄小学校四年级一班学生 吴雨

世界上有很多普通人,但在一些普通人的身上却闪烁着有金子般的心灵的光彩。

这几天,四川电视台播放了一个真实的宣传正能量的节目——四川好人。从电视里,我看见了许多平凡而高尚的人。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彭文才。

彭文才今年 44 岁,四川乐山人,职业是崖壁清洁工。峨眉山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海拔 3079 米,让人走路也会气喘吁吁。而每天工作的彭文才仅靠一根绳子,就在悬崖上攀爬,捡拾游客扔下的垃圾。彭文才对记者说,每年的七八月份和春节都是最忙的时候,有时候一天就要清理七八百斤的垃圾,其中就包括散落在舍身崖下的衣服和装水的塑料瓶。塑料瓶能装满三个塑料袋呢!他干这项工作已经快 14 年了,在峨眉山里爬了也已 5000 多天。

彭文才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风吹雨挡,他总是一声又不吭地拴起安全绳,依然坚持着工作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他还说他准备做这项工作做到自己不能动时才停止。

一边看着他的故事,我一边想着:彭文才为什么会这样做?多危险啊!后来,我看明白了:原来他懂得感恩。因为他知道是峨眉山抚养了他,他要把峨眉山打扫的干干净净。彭文才说的话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就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他,峨眉山就不美了,那么金顶就不叫金顶了。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普通人,更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真希望大家都不要再乱扔垃圾了,这样的不文明给祖国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呀!也希望每一位游客都做文明的使者,不仅欣赏美,还应珍惜美,保护美!

(指导教师:范明铨)

四川好人观后感(三)

好人,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这个话题往大了可以说开去,往小了也不怕没得说。

四川有好人吗?

问题是,怎么才算好人呢?

乐善好施的是好人。可是我们都知道,好人难做呀。这样的好人是开放性的,是不设防的,一味地给予,自己能有多少东西可给呢?"这样下去她会被撕碎的!"

以世俗的眼光,沈黛并没有一个好的出身。她本来可以继续她的职业,过一种不好不坏的日子,但偶然的神仙的眷顾,让她自己决定做一个"好人".

人们开始吃她了,嘴里吃着东西的时候总是在夸奖沈黛是好人,而本色的沈黛又是那么善良,不忍拒绝大家伸来的手……可沈黛还得活呀,她需要表哥,需要主张自己的利益。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理论呀:好人怎么可以声明自己的利益呢?好人就得无私奉献!我想到了我们曾经非常熟识的道德模特: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他们都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可人们总是能翻出他们不那么高表哥来了,用了强硬甚至邪恶的手段赶走了向他伸手的乡亲们,忍辱负重经营沈黛的爱情和产业。她实在是孤独,表哥和沈黛似乎完全不同,但却是这个世界相依为命的唯一朋友。

那些村民们……唉,相信大家看到这些自私但又可爱的乡亲们,肯定都不是个滋味。好人,坏人,从来就分不清楚,所以戏里所有的人的服装全都是阴阳两极对立。作为观众,我们明白事情的真相,看着乡亲们不自觉地伤害着善良的沈黛,恰便是站在生活之外观察着生活。我们都知道最后的炮弹不是投向隋达的,我们在看戏的时候心里清楚着呢。可我们还清楚,有许多时候,我们其实扮演的是那些看似无辜实则有时候很讨厌的"乡亲们".的确,人民是伟大的,但那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有时候,人民是盲目的,是容易不明真相的。有人说看那一段审判隋达的戏想到了袁崇焕,我深有同感。崇祯自毁长城也就罢了,凌迟袁崇焕而市民纷纷生啖其肉,想起来总是让人不寒而栗。

神仙最后对沈黛说:世上只要还有一个好人,这世界就有救。话是不错的的,不过只是常规的废话。这话神仙自己说得都底气不足,更添了我们的一份感叹。最后的唱词更有点意思:我们的任务已完成,虽然问题没解决。戏剧家总是最狡猾的,他费了半天劲骗我们看了那么长的一场戏,最后却总是得出一个我们早已知道的道理。是呀,他的意图也不过是提醒我们思考罢了,并不指望告诉我们多么深奥的道理。

在轻松的气氛里,我们看得并不轻松,这戏,就算成功了。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一)

静静地看完了《三峡好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整体来讲,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既有淡淡的哀伤,也有隐隐的生机。

我在看《三峡好人》的过程中,不由而然地想起了贾樟珂前年的片子《世界》,就放在一起说吧。

1、关键词:长镜头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渡船上形形色色的市井乡民,他们的喜怒哀乐拍得自然流畅,男主角出现时我不得不感叹导演选演员的水平,主演放到大街上一点不会被认出来,太平民化了,他的演出注定是真实的。

长镜头是优秀电影的重要杀招。一般电影出字幕的片尾镜头我都不太看,但是《辛德勒的名单》片尾那段出字幕的长镜头伴着世界著名犹太裔小提琴家如泣如诉的弦乐缓缓扫过已被铺成路面的无数刻有犹太教经文的石碑,每次看到这里我的心都会被轻轻揪起看完整段。贾樟珂在《世界》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长达两分多种的超长镜头表现女主人公的工作生活,非常真实而且"抓人",片尾男女主人公死后被头靠头摆在地上的那个长镜头也是令我揪着心,画面逐渐暗淡,泪水悄悄泛起。

2、关键词:真实的生活

电影无疑是虚构的,但是导演把它拍得像记录片一样真实,平淡的人物,平淡的情节,平淡的场景,平淡的色调,但是当一切如同生活本身一样真实而平淡地展现在面前时,带来的却恰恰是欲罢不能地沉浸进去,跟随着角色为平淡的生活中平淡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

这种平淡而真实的感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场景设定真实。本篇场景设定在重庆市奉节县,实地拍摄,群众演员就是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他们无需表演,只要按照原来的生活去生活别看镜头就可以了。几个主要演员几乎就是本色演出,甚至不需要特别多的表情,这一点与神经质的琼瑶剧是两个极端。

《世界》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如此,他们的身份设定是深圳世界之窗的保安和舞蹈演员,也是实地拍摄本色风格的演出。

二是来自情节的平民化。男主人公来自山西,十几年前花3000块买个奉节的媳妇,16年前媳妇被公安解救,还把女儿也带走了。现在他来奉节找媳妇想看看孩子,却不想恰遇山峡移民,只好在当地打工等待机会,终于等到了媳妇,得知她现在过得不好,决定带她走。这期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到三峡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中间还插播了一段一名山西来的女护士寻找2年来不通音讯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另外的女人的丈夫,为了当面告诉他离婚的决定,因为她已经爱上别的男人准备一起奔赴新的生活。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很可能遇到的平常事,被导演借助三峡移民这个大背景娓娓道来,倒也自然。

《世界》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展现给了观众众多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贴近我们。

3、关键词:莫名的哀伤

《三峡好人》与《世界》一样带给我许多淡淡的哀伤,一半由角色与情节而引起,一半竟是由他们而联想到自己。这种哀伤是莫名的,淡而深,阅后许久方能平复。

我想,这种哀伤可能是因为导演把极为平常的生活化的情节与人物展示出来以后,极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当然,也必须是像我这样的一介草民,如果生来富贵是不会喜欢贾樟珂这两部电影,因为他们不会有共鸣感不会读懂人物与情节背后的东西。

看到众多百姓告别家乡,看着百姓围着拆迁办的人吵闹不公平的待遇,看到工人因厂子被卖失业围着厂长吵闹今后的活路,看着因丈夫打工致残而不得不靠卖身挣钱的女人平淡而认命的话语,看到16岁的小姑娘为了生计自荐愿意背井离乡当保姆,看到旅馆老板何大爷房子拆迁后搬到拱桥下桥洞改造成的窟窿房子去住而旁边就是与他无缘的崭新的高楼大厦,看到她原先的媳妇16后的今天穿着破旧的绿军装在船上打工而且不得不委身船老大,看到众多民工为了生计东奔西走,看着镜头里出现的无数衣衫褴褛、身形佝偻、憔悴与茫然写在脸上的百姓们,我为他们感叹,中国还远没有实现富裕,老百姓还是在温饱线上奔波着,无奈而坚强地活着。

4、关键词:希望

记得《世界》的最后,男女主人公历经波折最终决定共同努力打造美好的生活,却在当天那个寒冷的雪夜死于煤气中毒,当他们被人抬出来头靠头地摆在地上时,旁白加上了他们俩心灵的对白,男的问"我们是不是死了",女的回答说"不,我们的世界才刚刚开始",由一对死人说出这句充满希望的话语实在是导演的终极必杀技,生活的本质:真实、无奈、坚强、希望,被另类地表现出来。

《三峡好人》中,最后的结局还是令人鼓舞的,男主人公承诺给船老大付清大舅哥欠下的3万块钱,然后带着愿意跟他一起去山西挖煤的民工兄弟回山西挣钱"赎老婆"去了,插播情节中的女主人公也终于当面与丈夫约定了离婚酸涩而坚定地奔向新生活了,一切在残垣断壁中充满了朝阳的味道。这样的结局毕竟比《世界》里的结局更让人舒服。

5、关键词:坚强地活着

男主人公是个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人,被摩的司机宰客也只是抱怨几句,被大舅哥的兄弟踹几脚也不言语,正部影片的台词也不多,但是坚定而踏实。得知必须等一段时间才能见到媳妇,他就找到一份打工的活住了下来,还和原先欺负他排斥他的人们成了生死弟兄,尤其最后他得知媳妇现在的境况后坚决地告诉船老大他要带走他的女人,欠的钱他准备回去挖一年煤还上来赎他的女人,真是个爷们!

插播情节中的女主人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找到丈夫告诉他离婚的决定,虽然哀伤但是却非常坚定,当他们分头各自走开时,她的步伐虽然迟涩却终于没有回头,对于生活的态度,她也是勇敢而坚强的。

甚至那个卖身养家的女人面对生活也是选择了坚强地活着,没有抛弃残疾的丈夫,最后跟随人群南下打工,她的一句川语"没的办法,总要活嗮"令我对她充满尊敬。

男主人公的民工朋友们想跟他一起去山西挖煤,但是听到他说很危险,每年矿上都要死十几个人,大家都不言语了只是狠狠地抽烟。然而第二天一大早,大家还是跟随他上路了,不为别的,就为了生活!

这些也不由得想起我们自己也何尝不是在这繁华都市里流浪奔忙?按照这都市的水准来看,我们中的大多数又何尝不是在温饱线上挣扎?买了房买了车就是富裕了?中产阶级?还差的远呢!我们又何尝不是被生活的洪流冲击着无奈而勇敢地活着!为了各自的理想和目标略显茫然而又坚定勇敢地努力着!这种"生"的力量正是我们不断求上进求成功的原动力。

结语:一部好电影无疑会引发许多联想与感慨,对我而言,《三峡好人》就是这样一部好电影。

一不留神写了好多,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三峡好人》观后感(二)

贾的三峡好人终于公映了,观后感慨万千啊,同时也对这部电影拍手称快,在中国目前的社会转型期,民众需要这样的艺术作品,需要冷静地客观地剖析社会现状,了解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关注潜在的和已经严重存在的社会矛盾,这不仅仅是电影人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不同阶层特别是政府部门应该深刻分析和探讨的历史性问题。

三峡好人比较全面的展示了中国改革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这种基于改革而带来的困难甚至是灾难在某中程度被舆论给淹没了,这个时候问题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政府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严格控制舆论,永远只报道改革的利好消息,把改革所带来的社会深层次问题一笔带过,或许在某种程度说是在加深潜在的社会矛盾。当然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从三峡移民的政策和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但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上就大相近廷,这时的问题就是政治体制的缺失问题,政策无法落实到基层,使改革积累的民怨,制造了社会矛盾,而《三峡好人》在这个时候的公映恰恰让大众看到了光彩背后的社会代价,所以说这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写实电影,这是我要说的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三峡好人的公映说明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长期的基于政治敏感的电影题材限制,随着中国改革事业的发展,电影工业也随着不断发展,但发展的前进水平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还相差甚远,随着像华娱兄弟这样的民营企业的进入,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了中国 电影市场的发展,从近几年的电影作品就可以看出。但是对于题材的严格控制,很大程度上把中国的电影定位在了娱乐性质上,中国电影的时代意义在削弱,因为解放后的战争题材电影对于当时的苦难阶段具有很强的鼓舞作用,而在现在这个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电影的时代意义已经不同,所以说基于目前的中国现状,中国电影的时代意义没有显现出来,这里面有体制的原因,社会认知和娱乐倾向的多方面原因,从山峡好人的票房就可以看的出来,中国的电影观众还是不成熟。

我要谈论的第三个问题,中国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这是改革带来的代价,而政府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将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大话题,而贫富差距的继续拉大在社会矛盾上已经明显的显现出来。《三峡好人》就是一部反映中国地层弱势群体的生活,它具有它的时代意义,而弱势群体的现状确是血淋淋的,中国的三农问题几十年一定是中国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而三农问题的焦点一直是在利益的分配上,矛盾是深层次的,这几年的三农政策只是杯水车薪,背后更大的问题摆在了政府面前,中国的弱势群体实在是太苦了,他们享受不到改革的成果,而物价水平却在节节攀升,医疗卫生条件的不足,教育资源的稀缺,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他们在中国经济光环背后苟筵残喘,社会的腐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又加深了烙印,站在时代的前沿,历史的脚步会走向和谐还是又一个深渊,在政府面前或许就是一念之差。

作为中国农民为了生存,靠己之力,我们只能纵身跳进水深火热中,殊死一搏,因为时代造就了我们。

影片《三峡好人》观后感(三)

杨小A

看片子以前,心里一直在猜想三峡好人是怎样的人,他长什么样,性格是什么,为什么是好人……但是看完以后才明白,"三峡好人"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一直很害怕看类似的文艺片,因为总在最迷惘的时候故事便结束了。

首先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是演员韩三明的形象:他在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特别的行动能力。

一男一女,一个是为了找回老婆,另一个是为了找到老公。本片延续贾樟柯一贯对故乡及底层的情感,讲述两段挽回和舍弃的爱情故事。三峡建了,奉节要拆;一个在建,一个在拆。没有人说拆就不该,建就理所当然。所以沈红的拆,与韩三明的建也正是这个非常时期的主旋律,人们被这个旋律所牵制着,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故事以及拆迁中的奉节是急剧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烟,酒,茶,糖,分成四个联系的小节,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爱情而言,也反映了两代人的爱情。"荼"是沈红的写照,现代的年轻人不会想得太多,讲求的就是个味道,敢做敢为。"人一走茶就凉",何况一走就是两年。沈红真是为了找到老公,她早就下定了决心,这是难能可贵的。烟,酒,糖是韩三明的爱情写照也是更多平民的爱情的写照,就是那么现实那么不可改变。十六年前花了三千块钱换回了老婆,十六年后又用三万块钱再次把她买了回来。

"好人一生平安","上海滩"的手机铃声成了人物性格的代表。"两只蝴蝶","你是我的玫瑰花"使一个时代,平民特色反复出现。那些原滋原味的生活场景,那些处在急剧变化的城市,以及那里人们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现实。

大家没有到过对方的故乡,在人民币的背面,他们互相自豪着家乡的美丽风光。

四川奉节县,是产生李白名诗《早发白帝城》的地方。"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工程使其成为一片废墟,即将也被淹没。

原先住在这里的人成为新的一代被动移民。他们失去了家园,也没有了故乡……

小马哥说:"好人一生平安?操,这年头奉节还有什么好人!"其实何止奉节,整个社会不都是这样吗?在现在这个崇尚"黄金"的时代,还有谁会关注"好人".无论是老实的韩三明,还是那一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民工兄弟,他们都是好人。生活太难了,我们只能选择乐观,即使是身不由己,也要很大牌地笑笑。

电影中最高超的是导演自己在片中说了话,而且说得恬到好处。他的每一个镜头都倾注了精力,那些构思在电影中表现出来就成了导演的语言,比如UFO、标志建筑的升空、片末的走钢丝的人,即使是沈红同学的一句"狗日的"也是导演在说。那些恰到好处的文字注释,如烟、酒、荼、糖、努力、二期水位……这些都是导演在说话。他把人的思维紧紧地牵着,让人沉思。

电影真实得让人觉得可怕,我们都是影片最后那走钢索的人。

三峡好人观后感(四)

诗人西川敏感到影片在告诉我们一些关于故里的事情。"这个故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个噪音都是故里,每一句骂人的话都是故里。"的确,影片细致地展现了一个正在被拆迁的故里,它的被拆迁状态(废墟状态)触目惊心,但我总觉得这个被拆迁的故里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所谓故里即"某人在此出生并从小生活在此的地方".影片中的这个地方即"三峡",具体而言指奉节一带。影片中的故里缺少那在此出生并从小生活在此的"某人".也许,你可以说,韩三明的妻子和那些本地船工、拆迁工就是这个"某人",但他们与故里的关系,尤其是与正在被拆迁的故里的关系在影片中空缺(故事的两个主人公都是外乡人)。一个没有"故里人"在其中的"故里"乃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血肉、没有疼痛、没有历史、也没有现实的"风景"(影片中"故里"就不时向"风景"漂移),最多是一些没有切实所指的"空洞符号"(比如废墟)。作为"风景"与"空洞符号"的故里(三峡)乃是影片给我的故里,一个缺乏故里人之切身性的故里。至于西川谈到的故里则更像是诗人心里的故里,一个在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中虚构的、超历史的、类型化的、安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也没有什么可以的故里。影片中的夔门、江水、云彩、噪音、骂人的话等等在诗人心中唤起的是这个故里,他又把这个故里安在了影片中的三峡。所谓"诗意"便由此而来。

观众认为影片的中心主题是"变化",是大规模的、集体性的变迁。"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因其对社会变迁的展示和对这个世界变迁的思考,影片具有了"史诗的味道".汪晖的分析与西川的说法一样有启示性,但也有些过头和失当。影片的确展示了变迁,但并没有揭示、暗示这种变迁的意义,即缺乏对特定的社会性变迁的独到理解与思考。就该影片所说的大规模的、集体性的、社会性的变迁显然指的是"三峡移民事件".此一事件的确给巨大的人群带来了摧毁性的变化,因此,就此一事件来叙述大规模的、集体性的、社会性的变迁乃是影片获得史诗性的前提。但遗憾的是影片并没有真正进入这一事件,换句话说,影片没有写这一事件中移民的命运,移民只是一个背景,影片的主人公在此事件之外。如果说影片的主题是变化,那也只是与三峡移民没有直接关系的变化,因此是没有多大社会历史性意义的变化,比如影片中夫妻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背景完全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地方)。至于作为背景的拆迁废墟所暗示的变化因与移民之具体命运缺乏关联而成为空洞的符号。其实,正是由于缺乏对三峡移民事件给移民带来的变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这一现实事件之历史意义的独到思考,致使编剧者诚实地选择了"由外观看"而不是"由内揭示"的策略,这就在根本上放弃了史诗性的可能。对此,编剧贾樟柯说得很清楚:"在做的时候我跟副导演一起商量,我说我们要做一个这样的电影,因为我们是外来人,我们不可能像生活在当地的真的经受剧变的人民了解这个地方,我们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写这个地区。"

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写这个地区就注定了只能写这个地区表面的变化。三峡移民事件给移民带来的最为根本的变化是什么呢?是移民与故里的彻底分离。那曾经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骤然之间就从自己的生命中消失了。摩托仔指着江面说自己的家就被淹没在水底;旅店老板住进了桥洞;色衰的暗娼弃家只身前往广州;因公伤残的工人没有社会保障且只得服从大局迁往广东;活蹦乱跳的小马哥转眼间成了埋在拆迁废墟中的手机铃声;在拆迁中谋生的农民被迫离乡背井去远方找活路┅┅。这些白描式的镜头多少表达了底层民众在这一重大事件中的彷徨、无助与无奈,但仅仅是"表皮的略过",与三峡事件有关的现实深度也就停留于此,最后镜头又含混地指向了人生的荒诞与无常:一个划空而过的飞碟,一座纪念塔冲上云霄,一个人在空中走钢丝。"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作为一个外来的旁观者,编剧感觉到并刻意想表达的是"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这种诗性信念我们非常熟悉,但如果根本就没有深入"如此绝望的地方",所谓生命"绽放灿烂的颜色"也只能是空洞的虚构,这就是《三峡好人》的故里诗意。

故里从来就被故里人相信是"自己的"地方,但在此移民事件中,故里断然成了"别人的"地方,故里人被命令放弃自己的地方。命令的不可抗拒性揭示了一个可怕的秘密:故里从来就不是自己的,因为自己没有主宰、保护它的权利。故里只是一个暂时被恩赐又随时可以被收回的地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才是故里人忘记了的生存真实与历史命运。所谓变化不就是这一不变命运的凸显与轮回吗?就此而言,那变化中的不变者才是变化的根源与命运,而对此命运的思考才具有史诗的力量。史诗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既是描绘社会历史性变化的"史",更是启示人思考变化之根由的"诗".《山峡好人》既没有深入描绘社会历史性变化,也没有启示人思考变化的根由,因此,谓之"史诗"就有些离谱了。

影片的现实主义品格是座谈者一致推崇的,对此,我基本赞同,但也有所保留。影片关注现实的意向与善的情怀非常珍贵,尤其是在"大片"逃离现实、背弃良知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不过,影片给出的现实还缺乏足够的艺术力量,因为它没有成为启示观众深入理解现实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作品中的现实都是符号性的,它表达着作者对现实的理解,也开启着观众对现实的理解。那种用"复杂性"、"模糊性"、"暧昧性"等等说法来搪塞在现实理解上的无能是不可取的。任何严肃的艺术都是理解现实和解释现实的方式,这也是艺术存在的根由之一。现实是一团乱麻,艺术是揭示其内在秩序的方式而不是进一步扭麻花的游戏;现实是一团浑水,艺术是将其澄明的方式而不是进一步搅浑水的把戏;现实有多种意义,艺术要扑捉那揭示真相的意义而不是真假不分照单全收。因此,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尽管这种理解和解释暗藏在对特定现实的虚构与描述中。

在《三峡好人》中有两大现实:其一是与三峡移民事件有关的现实(拆迁地的背景,比如废墟),其二是与三峡移民事件无关的现实(两个外来人的故事)。崔卫平说"废墟"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这种说法触及到影片的一种关注或崔卫平本人的愿望,想让废墟成为主角,想关注由之象征的重大现实事件,可惜的是编剧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废墟并未成为主角,只能退为背景,主角仍是外来人的故事。对此,贾樟柯本人是诚实的,"当时我也很矛盾,是以一个在当地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人感受这个故事,还是以外来人进入到这个现实里面展开讲,我后来觉得应该以一个诚实的视角进入,所以就采用了两个外来人来到这个地方,可能有很深入的介入,可能有表皮的略过。"贾樟柯在此说到的现实指就是与三峡移民事件有关的现实,即崔卫平说的"废墟".那"在当地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人"显然是与废墟切身相关的人。对当地人来说,废墟般的现实具有切身性,对影片的两个外来主角而言,废墟般的现实则只有旁观性。由于缺乏对处身现实(移民事件)中的当地人(移民)之命运的了解与思考,编剧就不可能以当地人的视角进入当地的现实,不可能对这种视角中呈现的现实进行反思性表达。对编剧来说,选择外来人(看客)的视角显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而非应当如此的选择。当然,进入现实的视角可以是多元的,但就重大现实事件之现实性的表达而言,"切身性视角"是最为"基本的视角",因为重大现实事件的现实性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它所导致的人的现实命运。由于缺乏这一"基本视角",影片所呈现的就只是有关"废墟"之外部观看的印象碎片,这种碎片能构成现实性和史诗性的要素吗?

"与三峡移民事件有关的现实"因背景化而虚掉了,"与三峡移民事件无关的现实"则因韩三明那朴素的善而落实(另一对夫妻的故事也只是一个陪衬)。这朴素的善是变化中的不变者,是小百姓生存现实的最后支撑,也是韩三明妻子未来的等待,这大概是影片中真正落实的现实与感人的要素。编剧所谓"有很深入的介入"的现实其实是他熟悉的后一种现实,那"可能有表皮的略过"的现实恰恰是他不熟悉的前一种现实。就后一种现实而言,它的确是"深描写实主义",就前一种现实而言,它则是一种"表皮现实主义"了。座谈者谈论的恰恰是前一种现实,所以有些言过其实。

从这两大现实的区分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剧者的优长与限度。早在《小武》中贾樟柯便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天赋:对俗常人生的素朴之善及其现实状态的超常敏感,对视听叙事之细节要素的简要运用,这一天赋在《三峡好人》中也有绝妙的表现,那就是对三明故事的叙述以及对废墟场景与噪音的细描;然而,当贾樟柯试图进入重大历史事件所导致的现实时,他的艺术限度就突出了。《三峡好人》之不如《小武》,就在于它把两种现实机械地拼凑在一起,尤其是把他不甚了解且缺乏深入理解的现实急就地拼接在他熟悉的现实上,使影片中的"现实"成了不伦不类的拼盘。

再看"好人".影片给我的"好人"似乎没有座谈者说的那么玄妙,他就是韩三明那样的人,那种始终以不可思议的方式保有素朴之善的人。其实,三明之为"好人"在他所用的手机音乐"好人一路平安"中就有明确的暗示。写三明式的好人,以及这类好人的品质是贾樟柯的拿手好戏,也是他的艺术所具有的道德力量所在,甚至像"小武"那样坏在其外好在其中的人也是这类好人,至少是西川说的"不饱和的"好人。问题同样在于,将这样一个"好人"与"三峡"所象征的移民事件关联起来是否合适?三明式的好人是超然于特定的社会现实之外的,换句话说,不管你在什么样的社会时空中都可能见到这种好人,因此,他与三峡移民事件没有特殊的社会性关联。尽管三明式的好人有永恒的意义,就象最素朴的善具有永恒的价值一样,但那毕竟是一种社会性内涵稀薄的好人。在特定的社会境遇中,尤其是在重大的社会性事件中,"好人"具有复杂的社会性内涵。面对离乡背井的命运"顾全大局"是"好人";面对移民纠纷"让一步"是"好人";邻里有难"援之以手"是"好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好人";循规蹈矩,"遵纪守法"是"好人";世态炎凉"重情守义"是"好人"."好人"的社会性内涵会在重大的社会性事件中变得尖锐而充满悖论,因为你顾全的大局可能有问题,你在纠纷中让一步可能让不义进两步┅┅;你的"好人"之好就得打个问号。还有,在重大事件中,"好人"之"好"也在经受考验,一个日常好人可能会在重大事件中面目全非,"好人一路平安"的日常信念也可能遭到彻底的颠覆。因此,重大社会事件给严肃艺术提供的是这样一个契机:"好人现象"会成为反思个人生存和社会关系的入口,而不是一个预定的出口,这才是高品质艺术世界中的好人!一个与问号关联在一起的好人!

从以上分析可见,《三峡好人》中既没有作为移民事件之象征的三峡,也没有在此事件中的好人,因此,它多少有些文不对题。其实,影片的英文片名Still Life(《静物》)更像编剧要写的东西。正如编剧自己所言,他在"一批又一批劳动者"那"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中"看出了"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但可惜的是他没有深入这种现实,而是以外来者(两个主角)的眼光把这个现实处理成了旁观之背景。事实上,影片呈现的正是与这个背景没有必然关联的外来人的现实,而不是三峡的现实,更不是"静物"的现实。但编剧何以要"三峡"?而且还要《三峡好人》?我不知道答案。

也许,《小武》还是贾樟柯的一个高度,要超过它并不容易。当然,我更愿意将《三峡好人》看作超越《小武》的尝试,尽管它还不成功,但这种尝试很重要,因为它在向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掘进,更是在大片纷纷堕落的时刻持守艺术的基本责任与良知,因此,我非常认同座谈者的用心。不过,真要让贾樟柯的探索达到座谈者期许的高度,友情呵护固然重要,冷静的批评与苦口的良药也许更重要。

喜欢《电影好人常慧珍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