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2018年大型电视片创新之路观后感3篇。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2018年大型电视片创新之路观后感3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16年大型电视片创新之路观后感【1】

世界上伟大的创新大多数是建立科学的基础之上,而现代经济的发展也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科学、技术与创新,这三个词汇经常被联系在一起,但三者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是纪录片《创新之路》创作过程中试图要解读的问题。

科学是人类从对自然规律进行的观察中获取的知识。有了知识,人们运用知识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就产生了技术,而创新则是科学与技术的联合,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形成一种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开拓一个新的供应来源,甚至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今天,科学已经成为了一套方法,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观念,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势力。科学如何成为创新的基石?基于科学引发的创新,如何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科学精神如何推动创新的前行?纪录片《创新之路》第二集《科学基石》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到人类历史与科学的交汇之处,奔赴欧洲、美洲、中东等地,去探索科学与创新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是因为找到科学,人类才不断开掘出创新的潜能。当创新被世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的时候,对科学的态度,决定着这条创新之路能走多远。纪录片《创新之路》采访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希望通过分享他们的思想,向所有的科学家、所有的创新者表示敬意。

2016年大型电视片创新之路观后感【2】

在过去的一年多,“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词,而创新究竟是什么?创新应该怎么做?中国创新有过怎样的成绩,而未来又该寻找怎样的道路?这就是十集纪录片《创新之路》思考和创作的出发点。《创新之路》由科学技术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于2016年5月30日至6月8日每晚21:10在CCYV-2财经频道首播。

《创新之路》的主创团队由完成了《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等央视重大纪录片的核心成员组成,团队奔赴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挪威、芬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国家,为中国创新寻找他山之石。《创新之路》十集共450分钟的篇幅,逐一探讨科学、教育、政府、市场、法律、资本、人才等因素如何影响着创新,不是提供一种具体的创新方法,而是提供一种思考,一种方向,一种规律。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2018年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


1、创新之路观后感


中国科技部与央视2套合作,联合制作了10集记录评论电视片《创新之路》。本来,偶然从第六集《政府的作用》看到的。然后在网上搜索,从头到尾基本上基本过了一遍。

感到这是一部做得不错的电视片。当然,也存在一些硬伤,主要体现在对于创新的鉴赏力关注得不够。

第一集差不多是个序言;第二集讲述了近、现代科学发展背景(这是一个讲技术进步的记录与评论片,将科学视为基础,并不计划将科学当成创新的话题,按照中国的传统,将科学研究归入了“发现”范畴);第三集是“放飞好奇”,本节认为,讲述创新来源于好奇;其实,科学发现的基础来源于好奇,而技术创新并不完全源于好奇。定位不是很对。这一集还提到了熊.皮特的理论:经济发展并不只是原料,工时,价格(可能还包括剩余价值),而是具有原来不可预料的新元素(尚不明白中国社科院的朋友们如何协调这些这些新概念与《资本论》之中观念的差异);第四集是“大学的作用”,还没有细看。第五集是专利制度的作用,第六集是讲政府的作用,这一集逻辑上不连贯,前面讲“创新是可遇而不可求”,后半集则说要守株待兔(在后面第九集,施一公更明确提出,创新重点在人,而不是项目,这个思路其实是与第六集前半部思路完全冲突);第七集与第八集则说市场与资本的作用,这其实已经是创新的延伸处理了;第九集是“一个人的力量”,再一次强调了创新的个人作用(从思路到推广),似乎没有非常照顾历史唯物主的脸面。第十集是“未来”,还没有看,大概是预料未来的创新特点吧。

感到中国观念在进步。该电视片其实关系到不少饶有兴致的课题,当然本文无意对于与社会理论(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的内容作深入探讨。

有一点值得作简短说明,那就是《创新之路》对于“创新鉴赏力”关注不够。“创新鉴赏力”其实非常重要。鉴赏力不但关系到从事创新的人们选题、预判,直接关系到人们选题的取向,也关系到市场与投资人预判,准确的取向。如此重要的话题,居然编辑们没有注意到。当然编辑们其实立即面对这方面忽视引起的苦果:由于编辑们的“创新鉴赏力”不够好,题材选出问题了:例如其中说马斯克打算送几百万人去火星,并形成自给自足的社会,显得很没谱,模糊了“创新”与“信口开河,异想天开”界限,这与该片相对严肃的论题显得协调。如果编辑具有良好的“创新鉴赏力”,如此不靠谱内容应当毫不犹豫地过滤掉。可惜,编辑不太重视这个“鉴赏力”,因此问题在所难免,当然也情有可原。

2018年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一)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西方九国为题材,解读15世纪以来这些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而大国崛起的原因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九国说明了其中的一些答案:

一:对外扩张的历史

二:殖民统治史

三:资产阶级革命史

四:工业、科技、文化、军事和社会方面的改革史

五:对世界近代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对比现在的中国,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与他们有所不同。目前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信息革命是当前的标志,只有拥有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实现国家的整体提升,达到和平崛起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崛起,中国就要学习各国崛起的优点,克服不利因素,避免崛起中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才竞争力,使全体国民的高等教育素质继续提升。

美国虽然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力在逐步衰退,钢铁工业和重工业制造业在失去,就业压力增加。但是我们业应该看到美国仍然处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科技竞争力还是很强,而科技创新的背后是其高科技人才储备的实力,美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在全世界来说,仍然是一流的。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要崛起,只有教育崛起,才能实现人才水平的崛起。

其次,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继续主导经济改革,让中国的市场继续成为全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全世界在经受经济危机的创伤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中国市场的开放和扩大内需的潜力,成为了各国的救命稻草,各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期盼中国市场的经济发展,带动各国走出世界危机。而中国也加大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经济投资,推动我国GDp水平的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想,如果再有10年,很有可能超过美国,实现经济总量的新腾飞。

2018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


(1)央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

纪录片《创新之路》通过不同主题探索人类创新和财富相互成就的历史,寻找创新生长的土壤,梳理创新规律,呈现创新的光荣与梦想。这也是中国电视界首次大规模梳理世界创新话题,涉及知识产权、大学制度、技术革新、创新制度等。

该片主创团队由完成《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等重大选题的骨干成员组成,并汇聚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在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拍摄的国家和地区涉及中国、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日本、韩国等。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之路》这部纪录片的文稿由吴敬琏先生亲自修改。吴敬琏先生表示:“最近国家又提出了这个科技创新的规划,我们怎么能够在吸取过去这个三四十年这个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照别的国家的历程,能够取长补短,来加快进程。我们进科学院的时候,那个时候科学规划,第一科学规划颁布以后,都唱歌都唱得,要什么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这种教训还是很多的,如果能够,能够做出一个片子来,从世界看中国,那世界的高度来看中国,使得我们今后的路走得更好、更有效,这个意义还是非常重大。”

(2)央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

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的重大课题。2016年5月30日至6月8日央视财经频道连续播出的纪录片《创新之路》引发关注。

破除了有些专家的创新恫吓——过去有很多专家不停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恫吓——把创新定义的高不可攀,并一再强调创新不是普通人能完成的。而纪录片《创新之路》可以说是万众创新的启示录,破除了这些专家创新恫吓的魔咒,为中国的创新发展带来新思路。

告诉了万众创新的方法——日本不是原创发明的所在地,但是日本人善于跟学,进行小小的改进使之完善,这种小改进使日本成为善于发明的国度,也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乔布斯也不是原创发明人,但是乔布斯对手机进行重新整合成就了苹果手机。硅谷也不是原创发明的所在地,并无发明创造,但是硅谷善于想办法使这些技术为人所用。

2018年10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


2016纪录片《创新之路》可以说是万众创新的启示录,破除了这些专家创新恫吓的魔咒,为中国的创新发展带来新思路。

10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1】

今天的中国已经意识到,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改变,从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借鉴什么,需要思考什么,很多都在摸索之中。纪录片《创新之路》希望带着中国创新面临的问题,去到曾经给世界带来创新的国家和正在创新的国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维度中,为中国创新寻找他山之石,为转型中的中国提供一份思考的力量。

什么是创新,创新如何去做,创新与国家繁荣有着怎样的关系,与当今世界格局有着怎样的关系,与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是纪录片《创新之路》所专注的重点。创新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体系,创新对世界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过推动作用,如何呈现创新及创新的意义,纪录片《创新之路》团队做了大量的调研,最终选择了科学、人才、教育、法律、政府、市场、资本、创新者、世界未来等九个方面来探讨创新生长所需要的土壤,这不代表创新所有的方面,但却是与当下中国社会、中国创新最有关联的方面。希望这些内容可以撬动中国人对创新的思考。

在中国、甚至全世界,媒体如此系统地思考创新恐怕还是第一次。在时间上,纪录片《创新之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探讨历次工业革命、科技革新,为不同国家、产业带来的命运转折。在空间上,摄制组奔赴工业文明以来相继崛起的世界创新强国,寻找它们创新成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机制,寻找它们走过了哪些弯路,最终以纪录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希望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实践者提供借鉴。

历史上,“德国制造”、“日本制造”都曾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一百多年前,硅谷是一片田园景象,瑞典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是创新让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他们走过的创新之路却各有不同。创新没有固定的路径,没有统一的答案,创新之路本身就要创新地去完成,中国今天的创新应该怎么走,需要在认真思考各国创新经验与教训的情况下,需要在宏大的时空坐标下,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2018年大型史诗电视剧彭德怀元帅观后感


彭德怀元帅观后感_第1篇:

最近,我们全家一起看了一部感人至深而又扣人心弦的电视连续剧---——《彭德怀元帅》。看了几集以后,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

《彭德怀元帅》主要讲了彭德怀从一个湘军团长,弃暗投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平江组织起义,随后又与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当工农红军比当湘军团长,条件和待遇都相差甚远,可彭德怀说过:“我彭德怀之所以要加入共产党,是因为我相信我走的这条路是一条光明大路,我完全可以去当那个湘军团长,每月有几百块的饷银拿。可你们知道吗?人家姓国,我们姓共,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官兵平等,绝不搞特殊。”看到这里,我特别感动。

转眼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鬼子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彭德怀亲自奔赴抗日前线,指挥八路军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八路军的装备非常差,和日本人的装备没法比,但彭德怀又说:“我们要用敌人的装备来武装自己,而且要团结人民,只要鬼子一来,就让他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他的领导下,八路军打赢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极大地震摄了日本侵略军。我真觉得彭德怀是一位有战争头脑,有勇有谋,顾全大局的将军。我被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好不容易赶走了日本鬼子,蒋介石又率先发动了内战,指挥八百多万国民党士兵与不到五十万的解放军展开激烈的战斗。最让我震撼的是:有一次,有几个师的国民党部队浩浩荡荡向彭德怀的指挥部开进,他手下的所有将领都吓得面如土色,唯有彭德怀镇静自若地说:“你们放心吧,他们不会进来的。我们还不如用这点时间,好好打个盹儿。”于是,他真的躺在炕上睡着了。过了一会儿,浩浩荡荡的国民党部队果然从他们指挥部匆匆而过。事后,彭德怀手下的一位将领这样夸赞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你真是太沉着冷静了。”

2018年十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5篇


十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1】

今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美国搞过一个《拜杜法案》,这对美国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撬动作用。像这样的国际经验还要好好研究。”

《拜杜法案》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1978年,位于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的一位教授找到该州的资深参议员博区·拜(BirchBayh)请求协助。学校获得了多个政府资助的项目,但由于“谁出资、谁拥有”的政策,研发的成果,不仅收益权归政府,而且一切的后续性研发也不可以由发明人独享,这导致大量科研成果闲置浪费。

纪录片《创新之路》采访约瑟夫?艾伦美国前参议院幕僚长

如果发明者不能拥有研究成果,没有商业化带来的奖励,这些成果永远都不会被商业化,所以拜杜法案出发点是很基础的问题,谁能更好地管理新的发明,是政府吗?还是发明者自己?

1968年,日本超过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70年代,技术优势的失落让美国感到极大的威胁和不安。1979年,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傅高义((EzraF.Vogel,也是今天《邓小平传》的作者),出版《日本第一》(JapanasNumberOne)研究专著,引起巨大轰动,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的图书之一。

70年代末,日本的钢铁产量已经与美国相当,工厂设备却比美国更先进、更有效率。1978年,在世界最大的22座现代化熔铁炉中,有14座属于日本,美国一座也没有。日本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全球第一。

在汽车制造业,日本让原本执世界工业牛耳的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厂纷纷弃甲。1979年,日本对外输出了450万辆汽车,其中在美国销售了近200万辆,而美国汽车在日本的销售量仅1.5万辆。

然而历史充满着荣格所说的“共时性”,当时谁也不能料到,这一年,在美国中北部的印第安纳州,一个大学老师向参议员反应的问题,竟成为改变了整个未来技术市场发展,让美国能在十年之中重新站回领导地位的契机。

2018年大型史诗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


筑梦路上观后感(一)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摄制的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6月14日至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间连续播出。

该片紧紧围绕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以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为叙事线索,撷取党史上数十件大事,用“讲故事”“析事理”的手法,深刻展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

筑梦路上观后感(二)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近期,西郊村党支部将于7月中旬开始组织观看由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主题教育活动。

这部鸿篇巨制传达的鲜明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一部片子的特色,不只是由宏大叙事主题决定,还取决于它的叙事内容和方式。《筑梦路上》选取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32个重大事件,各构成一集,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风雨兼程的筑梦路上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一个梦想就是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各种各样的政治力量都为此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过探索和努力,结果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脱颖而出,被历史和人民选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领导力量,是因为她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筑梦路上》讲的就是先锋队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先锋队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是怎样走在前列、探索奋斗的。全片叙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奋斗中的重大事件、作出的重大选择、创造的重大成就,每一集都与实现民族复兴息息相关。

2018年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2篇


第1篇: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


在过去的一年多,“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词,而创新究竟是什么?创新应该怎么做?中国创新有过怎样的成绩,而未来又该寻找怎样的道路?这就是十集纪录片《创新之路》思考和创作的出发点。《创新之路》由科学技术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于2016年5月30日至6月8日每晚21:10在CCTV-2财经频道首播。

《创新之路》的主创团队由完成了《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等央视重大纪录片的核心成员组成,团队奔赴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挪威、芬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国家,为中国创新寻找他山之石。《创新之路》十集共450分钟的篇幅,逐一探讨科学、教育、政府、市场、法律、资本、人才等因素如何影响着创新,不是提供一种具体的创新方法,而是提供一种思考,一种方向,一种规律。

这是中国带着自己的问题第一次讲述全球创新故事的努力。这是中国电视界第一次大规模梳理世界创新,并用最先进的影像语言进行表达的尝试。不仅呈现当代创新,更追溯至工业革命时代,探索创新背后的制度、传承及影响,以整部世界现代史的厚重来承载对创新的思考。

纪录片《创新之路》采访了脸谱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特斯拉汽车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等几十位世界顶尖创新企业家;沃伦·巴菲特、彼得·蒂尔等众多知名投资人;以及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在内的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近百位来自政界、企业界、投资界、教育界的各国人士将在纪录片《创新之路》中与观众一同激荡思想,共赴一场对国家崛起、人类未来的探寻。

吴敬琏经济学家:最近国家又提出了科技创新的规划,我们怎么能够在吸取过去三四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照别的国家的历程,取长补短,加快进程。如果能够做出一个片子来,从世界看中国,拿世界的高度来看中国,使得我们今后的路走得更好、更有效率,这个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2018年庆祝建党95周年大型党史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3篇


2016庆祝建党95周年大型党史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1】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一部真实、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95年波澜壮阔历史的3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将从6月14日起至6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八点档连续播出。

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紧紧围绕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以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为叙事线索,撷取党史上数十件大事,用“讲故事”“析事理”的手法,深刻展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

该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摄制,由中央电视台承制。

2016庆祝建党95周年大型党史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2】

央视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摄制组在我省南昌市、莲花县、永新县、井冈山市、瑞金市等地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取景拍摄。

据了解,《筑梦路上》由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联合推出,中央电视台承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该片分别选取党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大事作为切入点,准确、完整、创新地展现党诞生95年来追求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波澜壮阔伟大历程。

2016庆祝建党95周年大型党史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3】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了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一路看下来,这部鸿篇巨制传达的鲜明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2018年建党95周年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


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紧紧围绕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以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为叙事线索,撷取党史上数十件大事,用“讲故事”“析事理”的手法,深刻展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

筑梦路上观后感(一)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一部真实、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95年波澜壮阔历史的3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将从6月14日起至6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八点档连续播出。

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紧紧围绕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以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为叙事线索,撷取党史上数十件大事,用“讲故事”“析事理”的手法,深刻展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

该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摄制,由中央电视台承制。

筑梦路上观后感(二)

近日,中央电视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摄制组走进莱阳,采访报道“华东支前英雄”唐和恩和小竹竿的故事。据悉《筑梦路上》共30集,将在6月中旬开始播出。

其间,摄制组深入莱阳市龙旺庄街道西陡山村唐和恩的旧居,采访了唐和恩的儿子唐振民,听老人回忆讲述了自己父亲的支前故事,还走进莱阳市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拍摄了由唐和恩在上世纪60年代自己复制的“小竹竿”。当摄制组见到“小竹竿”时,被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震惊了:上面共刻下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共27个县70多个村镇,行程达4000多公里,真实地记载了唐和恩支前小队艰苦而光荣的历程,也记载了人民群众为革命战争胜利立下的不朽丰功。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2018年大型电视片创新之路观后感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