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 读后感 第(1)篇
敢拼,不要命;态度好;运气好…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 读后感 第(2)篇2017年19/67《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
尽管除了成龙的自述,书中夹杂着朱墨作为旁观者的看法,使整体性有点欠缺。但是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足够远的视角,对成龙的话做一些客观冷静的评价。
成龙的成功首先是自身过硬的本领和极度敬业的精神,与小花小鲜“武替”“文替”的大行其道形成鲜明对比,他能因为追求镜头的完美一命相搏,多少次命悬一线才成就了电影经典。
第二是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艺人的个性总是最能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成龙一生只认准做好一件事情——演好最普通的小人物。
定准目标,为此付出别人无法付出的辛苦,才能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鲜花和掌声。
第三就是他遇到了港片的黄金时期。回头再看那时候的港片,就是一群才气纵横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配以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打造出一批明星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真正有准备的人,总是努力做好手头的事情,然后在机遇来临时,奋力一跃。而真正令人尊敬的人,却是在享受光芒之后,仍然不忘初心,仍然不遗余力。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 读后感 第(3)篇当听到“我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时,就知道成龙是个渣男。当看到成龙能够在影片中创造那么多的幽默桥段,就知道他生活中是个风趣的人。当我们感叹一个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特技动作时,我们能够觉察到成龙对电影的真诚热爱,成龙少年时练舞的努力。
成龙的父母在大使馆当佣人,成龙家庭虽然很穷,但有着对教育的重视,发现成龙不是读书的料,在六岁时就把成龙送到了于占元师傅那里学习武术,组成七小福到处演出,这一练就是十年。坐武行,武术指导,再到爆红十八的他身价由3000块变成480万港元,年少的轻率,风流也不再需要什么杜康解忧,吃喝嫖赌一个不落,经过的事多了,对于肯学习的成龙来说,人生有了真正的沉淀。当学为好人之后,我们看到,成龙大哥回归家庭,坚持慈善,与人可亲,用更加令人叹服的特技搞笑正能量矍铄整个世界,这时的他才真正“成龙”!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修订版)》读后感900字
这本《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让我很感动,书中许多成龙的故事娓娓道来,读起来很有趣,一点不也觉得累,读完之后明白了成龙身上的平凡与伟大。
五天时间将这本书读完,脑海里树立成龙高大威猛的形象。成龙出生贫穷,六岁就开始了艰苦的戏剧生活,一待就是十年。年轻时,因戏剧没落步入影视行业,由于形象不佳不被电影圈看好,最终依靠勤奋和不要命的武技闯出一片天地。期间,也经历过数次人生低谷,拍摄的几部电影票房惨败。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名扬万里,受人世人尊敬。我在想,成龙如果不成功,世上也就没有几个人能成功。
成龙没有读过多少书,但走过的路足以让人瞠目结舌,足迹踏遍世界每个角落。在这些人生路途中,成龙大哥不断成长,不断领悟,最终成为独一无二、人见人爱、受人尊敬的Jackie Chan。
成龙身上发生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成龙的独有性格体现。这些性格特点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比如勤奋、勇敢、拼命、有责任、同理心、善良、真诚、有骨气、仁义、抱不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除了这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以下三点:
1. 极度坦诚:
从贫穷到暴富,年纪轻轻大红大紫,期间也有过狂妄不羁,挥金如土,风流倜傥的时候,甚至还有过自卑。面对年轻时的不成熟以及犯的错误坦然面对,从不回避。
2. 坚持不懈的韧劲:
在成名之前穷困潦倒时,拼命努力,争取任何一个机会,挑战高难度危险动作。大红大紫之后,在好莱坞四处碰壁,各种失落与彷徨。尽管经历数次人生低谷,却都能坚韧不拔地挺过去,而后飞的更高,变得更强。这是十年戏剧生活所练就的不服输的精神最好的体现。
3. 善待他人:
成龙经常被骗,之后还一次又一次地义无反顾地相信他人,却依然被骗。不是成龙傻,而是大智若愚,心胸宽广,包容万物。用心做慈善,拿出自己的钱做公益事业,毫不手软。用心对待团队每一个成员,追求极致,不息重金打造完美电影。
有些人可能会说,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成龙有名又有钱。其实不然,这些性格特点,在成龙年轻时也是如此,即使在人生低谷落魄的时候也保持这些基本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才铸就了专属于成龙的经典传说。
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冯唐的任何作品,评价很高的《万物生长》和《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也未曾拜读。无意间翻到这篇随笔集,一下子就被冯唐这种痞痞的行文风格所吸引。有点刻薄有点坏,总是以意想不到的体位撩拨到人的痒处让人忍俊不禁。不管是**抑或是睡前、醒来之时,都可以读上一两篇以自娱,总会有让人击节拍案的片段或句子。
深浅——读《活着活着就老了》有感
圆圆圈圈
第一次听说冯唐,是从一个平日里段子颇多、热爱妇女的文艺男同学嘴里得知的。
他绘声绘色地朗诵着一些赞美女色、调戏男人的诗句,配以淫邪微醺的声音,总让我觉得写出这样诗句和文章的不是什么好人。太多的词句压根没有任何修饰和遮掩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眼前、意识、脑海里了,不好意思是真的。
经历了一路看风景的劳顿,装满了一肚子的感动、一脑袋的人和事,一身都是晨曦月光的微尘,唯独缺了几本书。行走时困倦得读不了长篇的书,直到到了广州,在大汗淋漓中醒来,又在大汗淋漓中睡去,昏睡了三天三夜。某一天,在半睡半醒间摸到床头的一本书——《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听这书名,多适合在床上读一读啊!
读着读着,竟然感觉不到空气的燥热、感觉不到汗珠的滚动。有太多的故事和人物描绘得太真实,有种错觉——这根本不是小说,就是他真实的叙事。
不厚的一本小说,很快就读完了。总觉得这样一个敢于直言女人身体,敢于直面男人欲望的作家挺酷的。
过了一段不真实的生活,回到工作中还原平凡庸碌的自己,朝九晚五、讲课改作业、看书相亲。某一天,《皮囊》《活着活着就老了》同时出现,但从书名讲,前者更高大上、更文艺些,后者更像当下流行的心灵鸡汤、美女携手无病呻吟的作品。于是先看了皮囊。
以为蔡崇达会以专业的术语揭露当下几多人掩盖在美丽面具下的丑恶面目,以为会愤青、会抨击、会一泻千里,结果全然不对。他更像一个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说故事的奶奶,离天很近,能看见月亮、星空,可以呼吸到秸秆和秋草荒芜的香味,可以听着闻着就进入美好的梦乡。
他的语言沉稳老练,说理平易近人,故事饱含深意和泪点。做媒体的人总能很敏感地捕捉到打动人心的时刻和令人动容的词句。
读完《活着活着就老了的第一篇《文字打败时间》,开始庆幸,自己选对了读这两本书的顺序。首先感受到宽厚深情的秋天,再穿梭于炎热的夏天和凌厉的隆冬。
比之于他的小说,这本书的语言更奔放,但又那么贴切实际。
好文字仿佛好皮肤,一白遮百丑,即使眉眼身材一般,还是有人忍不住想摸想看。所以南方女孩比在沙尘暴里长大的北方姑娘好嫁。
——《什么也抵不过自己喜欢》
十回饭局,十回有色。文学女青年,文学女学生,文学女编辑,文学女记者,文学女作家,文学女混混,文学女流氓,文学女花痴。不过,有时是春色,有时是菜色,有时是妖精,有时是妖怪。
——《饭局酒色山河文章》
我喜欢这壶身上的八个字:"风雨一炉,满地江湖",像花茶里的干枯的茉莉花一样,像她某个时刻的眼神一样,像乳头一样,像咒语一样。
——《风雨一炉,满地江湖》
调戏的对象丰富到让人难以想象。
古龙比金庸会搞女人,金庸谈恋爱,古龙搞女人,恋爱没有女人久远,古龙更好看。 ——《雪夜枕边读禁书》
如果老天有眼,把钱钟书和张爱玲弄成一对,看谁刻薄过谁。
——《中文小说:体会时间流逝中那些生命感动》
小品文是东直门的香辣蟹、麻辣小龙虾,啊《五更传》《十八摸》,是苏小小不让摸的小手,是董小宛不让上的小床。 ——《小品文的四次烂漫》
或许书评人是白痴,不知道长期"好色而不淫"是要别处前列腺的,不知道长期"悱怨而不伤"是要促成精神分裂症的。
现在的苏童、余华、贾平凹什么也不是,他们的文字扫过去,感觉好像在听高力士和杨玉环商量用什么姿势,真性情真本色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被骟掉了。
——《好色而淫,悱怨而伤》
作为中国人,可以骄傲的是,我上国文化博大精深,外国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偷我们祖宗的,所以不是毕得格拉斯百牛定理而是勾股弦定理,所以阴阳盂是最早的计算机,所以不是Minto的金字塔原则而是老聃金字塔原则:孔丘在春秋时代开了一家有三千个咨询顾问的管理咨询公司,帮助各个野心邪跳的诸侯通过加强基础管理而提升业绩。孔丘请教老聃如何培训新招的咨询顾问,老聃说,告诉他们,第一个要掌握的原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 ——《老聃的金字塔原则》
毋论是批判的还是崇敬的,都是三分正语七分戏谑,但在轻薄裸露的文字中却难掩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插科打诨背后自有扎实的国学基础和医学从业经验及经融业的实战感言作支撑,看似不经意、潇洒地开涮古今名人,实则是对文坛中一些风气的真实写照。
因为是杂文,故而言说的事物也更驳杂一些。从舞文弄墨谈到名人为人、俗人俗事,从怪物修炼手册谈到肉体和思想需求,从傻逼一样地活着到安定而理想地终老。整个格调也从最初的嬉笑怒骂、恣意妄为缓缓到沉稳叙事、感伤怀旧。果真就这样在一本书中渐渐老去,感知岁月远去,老之将至。
比之其他行业,作家会随着文字日渐清醒、宽容、简单。一颗敏感又执着的心,只能用放浪形骸和毫不在乎去演示,不然怎么穿越岁月的火炭针板,怎样趟过险山恶水的滚滚红尘,怎么有勇气缝补千疮百孔、鲜血淋漓的梦想蓝图?
当然,如果每天都吃牛排、喝洋酒,就是再和心意的生熟、再够年份的酒精也终会无味。如是,如果紧着一本书看下去,不过半,也已看穿了冯唐的花招和把戏,大致就是女人的奶、男人的阳具,还有对故乡北京的思恋。
读他的书适宜夹杂一些周国平的小品文,梁实秋的散文。就像逛博物馆累了,总要饱览人间春色,总要酒肉果腹,这样勉强可以保留对他酷酷的认知和喜爱。
总之,能真正喜欢一作家的所有作品,由此而喜欢他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不论是深深喜欢还是浅浅爱,不强求。
版权说明:作者圆圆圈圈,其他公众号或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并在文首标注以下信息: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悦读Y给你的歌
前几天偶然看到冯唐写的一本杂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确切地说是书的名字吸引了我而并不是冯唐。粗略地浏览了一下书的内容,就觉着特别有味道,便决定读完它。通过简介以及作家的自序,才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有关冯唐的事情。一个协和医科大学读了八年医学的博士在当了几年大夫之后毅然而然地决定弃医从文,就像鲁迅当年那样。平常人很难理解这种异类的做法。我不以为是因为全国暴力伤医事件层出不穷,一些医生在无奈的现实面前选择离开这个职业。而是一个人一旦有了一定的阅历、到了一定的境界,活着活着就明白了。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到死亡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有些人虽然长命百岁却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做过几件自己喜欢的事。冯唐不是这样的人,否则他就和我们一样了。他在文学方面的积淀与天赋绝对高于医学领域。我不了解他的医术有多么高超,但我从他的文章里知道他的笔杆子绝对有力。一把手术刀时间久了定会生锈,一篇好的文章却能万古长青、流芳百世。 活着活着就老了,不是对生命的悲观咏叹而是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只有老有所爱才能老有所为。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能醒悟,还不去做几件真正喜爱的事情,恐怕到时候就只剩遗憾了。老了就无所谓成名成家、无所谓出人头地、无所谓别人的说长论短。 喜欢文学就选择几本好书,择一处偏静之所,把心沉在喜爱的文字中,梳一缕清风明月。喜欢旅游就打点行装背上相机,坐上火车看看沿途美丽的风景。喜欢钓鱼就准备一副渔具,坐在河岸池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享受垂钓的愉悦,不管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喜欢音乐就买上一套音响设备,听一曲《二泉映月》、听一段《命运交响曲》,让美妙的乐曲涤荡尘封的心灵。喜欢写字画画就准备一些纸墨,在自己的书房里涂涂画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喜欢烹饪做饭就找一本菜谱,把温馨的亲情呈现在小小的饭桌上。
凡是你喜欢的就一定是幸福的。趁现在还能动趁我们都健在,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岁月不饶人,活着活着就老了。
有关“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是编辑精心整理的内容,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书籍,我们也许久久无法自拔。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应该从哪个方面把作品的读后感写出来呢?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的一本随笔集。他在作家里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他不需要以字谋生,所以字里行间就多了几分嚣张。翻看他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和霸气侧漏,挺有意思。
这本书应该集合了他近十年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开篇就说这本小说整体水平低下,吸引好奇的你读下去。讲到好小说的标准,他说结构好的文章远比辞藻华丽的文章好的多,但是如果一本书能让你感动,那么文字、结构、才情神马的就都不重要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貌似中文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国外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其余的只能谈得上某本书,谈不是某个人了。不过,我个人好像阅读中文小说偏多,是不是意味着我“整体水平低下”呢?呵呵,我想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不同的妙处,不过我也确实需要补充一些外国优秀小说,因为我最近也发现,国外经典小说的结构都还是很不错的。
“那些人”这个篇章里面看得出来很大一部分是他为文学圈里的好友写的序言之类的短文,不过他描写这些好友时颇为生动,活灵活现,很是有趣,那些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也颇有豪情,从这一点看,倒是有些文人的气质。
“那些事儿”收的比较杂,基本放不进去其他三卷的文章都搁这里了,有他给自己书的序言,后记以及一些随想。
“那些地儿”里描述的对象是他去过的国家和城市,写的最多的还是他的故乡北京和常住地香港。看的出来,他为北京而自豪,对香港的便捷称赞有加。
面对一本随笔集是很难写出框架式读后感的,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是一些感性的文字,写在这里好像仅仅只是为了纪念:我读完了此书。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值得再细读一边,为了体会那些有趣的句子。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的一本随笔集。看了这题目真有意思,是的,随着岁月的流失,渐渐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冯堂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他不需要以字谋生,所以字里行间就多了几分嚣张。翻看他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和霸气侧漏,挺有意思。
这本书集合了他近十年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开篇就说这本小说整体水平低下,吸引好奇的你读下去。讲到好小说的标准,他说结构好的文章远比辞藻华丽的文章好的多,但是如果一本书能让你感动,那么文字、结构、才情神马的就都不重要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貌似中文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国外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其余的只能谈得上某本书,谈不是某个人了。不过,我个人好像阅读中文小说偏多,是不是意味着我整体水平低下呢?呵呵,我想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不同的妙处,不过我也确实需要补充一些外国优秀小说,因为我最近也发现,国外经典小说的结构都还是很不错的。
书里有一段是说冯唐他想趁年轻看完《二十四史》,这是我这大半年来听到的关于传统文化最清新的一句话这才是文化积淀!党员看讲座,看来看去都是《弟子规》,敢情古人几千年就孕育出这么个东西,书店上架还得放成功学的柜子上。学问不是这么做的,背一句首孝悌,次谨信就能做到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急功近利必然适得其反,得慢慢地煲,不是说要煲出个出口成章,而是要煲出学以致用。
我之前看《战国策》,感觉就像在看两块五一本的《故事会》,到后来有时遇到个什么事,会忽然想到哪本哪本古书里有写过这么一段,该怎么做、有什么后果都写得明明白白。人生苦短,能遇到的事也就那么多,古人都总结好码成字了,这是单说史,要是再看些散文、诗词,什么人啊、情啊、景啊也就没跑了。周国平在《经典的理由》里面说:我反正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我选择了哲学这门凌驾于一切面对一本随笔集是很难写出框架式读后感的,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是一些感性的文字,写在这里好像仅仅只是为了纪念:看了这题目,我就情不自禁想读完了此书。
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值得再细读一边,为了体会那些有趣的句子、体会到精彩的人生。
前几天偶然看到冯唐写的一本杂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确切地说是书的名字吸引了我而并不是冯唐。像我们这种年龄的人最容易被这种题目所打动。粗略地浏览了一下书的内容,就觉着特别有味道,便决定读完它。通过简介以及作家的自序,才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有关冯唐的事情。一个协和医科大学读了八年医学的博士在当了几年大夫之后毅然而然地决定弃医从文,就像鲁迅当年那样。平常人很难理解这种异类的做法。我并不以为是因为全国暴力伤医事件层出不穷,一些医生在无奈的现实面前选择离开这个职业,也不认为像他在《三十六大》一书中写道的不做医生的两个原因那么简单。一个人一旦有了一定的阅历、到了一定的境界,活着活着就明白了。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到死亡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有些人虽然长命百岁却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做过几件自己喜欢的事。冯唐不是这样的人,否则他就和我们一样了。他在文学方面的积淀与天赋绝对高于医学领域。我不了解他的手术刀有多么锋利,但我已知道他的笔杆子绝对有力。一把手术刀时间久了定会生锈,一篇好的文章却能万古长青、流芳百世。
活着活着就老了,不是对生命的悲观咏叹而是对人生的 深刻认识。只有老有所爱才能老有所为。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能醒悟,还不去做几件真正喜爱的事情,恐怕到时候就只剩遗憾了。老了就无所谓成名成家、无所谓出人头地、无所谓别人的说长论短。
喜欢文学就选择几本好书,择一处偏静之所,把心沉在喜爱的文字中,梳一缕清风明月。喜欢旅游就打点行装背上相机,坐上火车看看沿途美丽的风景。喜欢钓鱼就准备一副渔具,坐在河岸池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享受垂钓的愉悦,不管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喜欢音乐就买上一套音响设备,听一曲《二泉映月》、听一段《命运交响曲》,让美妙的乐曲涤荡尘封的心灵。喜欢写字画画就准备一些纸墨,在自己的书房里涂涂画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喜欢烹饪做饭就找一本菜谱,把温馨的亲情呈现在小小的饭桌上。
凡是你喜欢的就一定是幸福的。趁现在还能动趁我们都健在,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岁月肯定不饶人,活着活着就老了。
刚刚读完了冯唐的杂文《活着活着就老了》看完之后整体的感想有这么几点,第一,写作者阅历比较丰富,读书比较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第二,作者状似无意,实则在文章中处处宣扬一种口无遮拦的被他个人认为是说真话的精神;第三,写的好的很多,但是看完之后,我却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或者于我而言,喜欢的还是言之有物的写作,像作者这样,仿佛睥睨天下,用一句大实话说,好像天王老子在他面前都一文不值,他又是个什么东西,做出了多少经世致用的好文章出来,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值钱。文人相轻,自古有之,我所不能接受的是,我们的谦虚呢?自古流传下来那么多的名人,被贬的居多,可是一个人在一个文化环境下自然有他的贡献在那里,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嘲笑巨人也不过尔尔,实在太过愚昧无知。
于我,看他的文,或许是欣赏一下作者的文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才气,其他人又有几个能这么酣畅淋漓写出这么一大本看完之后,好像又什么都没看的书呢?不过,我也就看了一本而已,何况是杂文集,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杂文嘛,没事的时候胡言乱语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其他的不敢胡乱评说。
旅行文学书大多都差不多,讲作者的个人经历,一开始看这类书的时候感想特别多,而现在几乎写不出什么感悟了,也许在未来的几年,再看这些书才会有其他不同的想法的。
尽管这样,还是喜欢偶尔看看他们笔下的世界,现在无能无力的事情不代表以后也不可能,一本书看下来,也总有些对你有用的信息,如果热爱旅行,热爱作者有过的那些国家,不妨做些笔记,说不定在将来也会有用,成为宝贵的信息。
尼泊尔的消费水平比中国低很多,尼泊尔人的普遍收入是8000到12000尼币,折合人民币是600-900元。
大多数看起来很不错的餐馆,主菜一般不超过15块,一份西餐,意大利面加上饮品,加起来还不超过11元人民币。他们点了整只坦杜里烤鸡、炸鱼、鸡肉MOMO、馕,再加三杯饮品,人均仅20元人民币左右!
尼泊尔是一个慢生活慢节奏的国家,一份五分钟就能搞定的快餐,他们全家人一起出动,居然也要半小时才能做好,至于点几个其他菜,就做好等两三个小时的准备吧。所以,在尼泊尔,一定要在还没饿的时候就去点餐,等他们做好了你就差不多饿了,要是等到饿了才去点餐,那你可能会等到饿晕过去。
尼泊尔人不管做什么都是慢悠悠的,不慌不忙,特别从容自若,就连坐车的时候,时不时就会停下来喝喝茶,吃吃东西,大家一起聊聊天。
印度加尔各答,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而展示在作者眼前的是,无数的流浪狗和堆满街道的垃圾,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仿佛身处垃圾场。时不时还有人和牲畜的粪便出现在脚下,一不留神就会踩上去。
作者说,街边出现专供男性使用的简陋版免费露天公厕,无任何遮蔽,男人们径直走过去背对着马路解手,丝毫不在意街上的人来人往,路人往侧面一瞥就可以看到“公厕”中完整的背影。一位诗人说过,在印度,有墙就有厕所,看来所言不虚。
突突车在大街小巷飞速奔驰,过马路时,汽车和突突车争先抢路,丝毫不担心会撞到人,因为没有禁止在市区内鸣笛的规定,街道上的喇叭惊天动地,交通状况简直了。
马路边有大量的乞讨者,乞讨得理直气壮,语气强硬,像是在索钱,原因是他们是真正的穷人,而这种现象也与印度教施舍的传统不无关系,人们习惯于救济,习惯了不工作,习惯了他人的施舍。
再不远行,就老了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看完以后用抖音最近特别火的一句话评价她“真好 真棒 真牛 加油! 明天会更好”
一个小姑娘从普通上班族到独自旅行,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可以说是非常有勇气了。特么的Nice了。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了内蒙古、新疆、西藏、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埃及…等等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
世界那么大 都说想去看看。 但是有几个人能做到?又有几个能突破自我呢?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还是因为生活的现实的原因呢?
2018-1206晨读随笔
很佩服作者辞职做了一个背包客远行的决定,看到这个世界,那些原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到达的地方,心在远方,路在脚下。
一直嚷嚷着去流浪去换成长,五年里第一页第一个问题,问:今年的愿望是什么?毫不犹豫写下第一个是给自己一场旅行,哪怕是一个人。终于下定决心,买好火车票,期待十天后,在这新年里,独自上路,去实现第一个愿望。虽然拿不出辞职去流浪的壮举,但勇敢一点,给自己上路的机会,也许会有惊喜,生活不应该是一潭死水,无限循环。晚安!
读后感《《还没长大就老了》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