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历史传奇人物读后感

历史传奇人物读后感

《当历史可以观看》读后感。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你也许需要"《当历史可以观看》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当历史可以观看》读后感

周英耀

虽然作者在字里行间援引了不少摄影理论,诸如桑塔格的《论摄影》以及罗兰?巴特的《明室》,但冯先生无意于(也无力于?)探究哲理,仅点到为止,文字以记述为主,以《老照片》杂志编辑工作为始,亦以其为终,跳不出这个框框。

或许是因为我看过一些摄影批评理论的书籍,形成了我对该书的偏见。我总期许作者能够深入讨论一下,在中国历史洪流下摄影如何嬗变,又或者反过来,在摄影发展下中国历史记述如何嬗变。这到底不是书籍的主旨,不可苛求。在阅读时得到了时间上的消遣、收获了一点感动、增加了一点谈资,其实已足矣。但不得不说,如果缺少了理论和思辨的升华,引不起读者的思考,那么,能让读者记忆深刻的内容就不会多,看过了也就只是看过了,水过鸭背。

可以说,本书的文字是朴素平白的。这带出了我想说的另一个问题,书中引用的黑白照片大多也是朴素平白的,不是摄影史上的名作。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下,这些普通人的普通老照片竟也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弥足珍贵”一词或可表达一二。

是否中外所有老照片都具有同样的特性?我看未必。中国老照片的珍贵性尤为特出,原因如下:

其一,中国近现代变化太快。每时每刻中国都在变化,仅仅几十年的变化,已可匹敌他国数百年,“采样”焉能不频?不用说城市和人文,就连自然景观,都说不准明天是何模样。

初生婴孩的情况类似。卡尔维诺在小说《摄影师的冒险》中,有如下论述:“当父母把小孩带到世界上来之后,他们的最初本能之一就是将孩子拍摄下来。考虑到成长速度之快,经常拍摄小孩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因为没有其它事物能够比一个六月大的婴孩流逝得更快、更难记住,他很快就会被一个八月大、然后是一岁大的婴孩所删除和代替;还有,在父母眼中,一个三岁大的小孩所拥有的全部完美都会被一个四岁大的小孩摧毁,根本无从避免。摄影相册是唯一的地方,所有飞逝的完美都得以在此保存和并置,各自追求着自身无可匹敌的绝对性。新的父母会热情地拍摄儿女,想要将他们转化为黑白或者全彩幻灯片的静止状态……”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摄影的干扰太大。国人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大师们已多有阐发,例如爱好形式、面子,不求真实,专制严重,等等,这里就不多说了。因而,大多数照片(尤其是旧照片,当时拍摄的话语权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拍摄目的不纯粹,拍摄内容是粉饰过的,拍摄形式是指定的,甚至造假也在所不惜。所以,偶尔有一两幅照片反映实情,贴近生活,那还不是“珍品”、“上品”?直至现在,中国的教育、社会还是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爱说谎话的中国人,我相信,真诚的照片在中国永远都是少数,真诚的老照片更是少之又少。

其三,中国近现代历史太过惨烈。摄者和被摄者都命运多舛,何况是照片乎?因战乱、革命、运动而散佚的照片,多如牛毛,令人扼腕叹息。天时地利人和,加之幸运女神的眷顾,方得留存万一。中华民族近现代所承受的苦难之深,放诸世界并不多见。

其四,中国科技及理论学术基础太差。一方面,近代中国贫弱,摄影技术、器材均落后于世界强国,何谈照片的质和量;另一方面,文科学界、出版业亦有所不足,对照片的系统性搜集、收藏、整理、分析及刊布,与国外相比似仍有不足,我们期待更多重量级“大部头”、精美摄影图册的面世。

啰嗦完,回到主题,冯先生在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老照片及杂志编辑的热爱及专业精神,编选的照片有说服力,值得让人一看再看。这是一本值得阅读、但不一定需要购买的摄影类书籍。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我也可以当领袖》有感


放学回到家,我闲得无聊,就顺手拿了一本《我也可以当领袖》坐到沙发上看起来。当我看到《骄傲的天鹅》这个题目时,挺疑惑的:这天鹅不是善良、谦虚的吗?怎么是骄傲的呢?我带着疑问,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原来书中讲的是天鹅仗着自己的美丽、视力好而不和丑陋、近视的水獭做朋友。可是在天鹅遇到困难时,水獭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它,天鹅却不当一回事,把水獭的好心当成驴肝肺,最终死在猎人枪下的故事。

这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变得更好。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前不久的一节美术课,老师让我们自由画一幅画。这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美好的画面:在高而蓝的天空,有着一个红红的太阳和七彩云朵。地面上是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上开满了许多鲜艳的花朵,花朵那迷人的香味吸引来许多蝴蝶,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事不宜迟,我赶紧动起手来。

没用多久,我就将脑海中的画面画了出来。这时,同桌雨轩侧过头,看了看我的画,思量了一会,说:小雪,我觉得你应该再画上同棵树更好,还有花儿的颜色要用水彩笔涂,叶子可以再画大点,不然花儿那么大,叶子那么小,不合理。我满不在乎地看了雨轩一眼,说:我干嘛要听你的?再说了花儿大点不是更好吗?颜色要那么深、那么鲜艳干嘛?颜色深,花儿艳,才会招业蜜蜂呀!

我不再理会同桌雨轩,自以为是地说道:切!我有我的想法!用不着你管。说完便把画交了上去。

不久,画发下来了,我只得了70分,而老师的点评跟雨轩说的一样,真是出乎意料。现在想想,真是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肯听雨轩的劝告,为什么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呢?

读了《骄傲的天鹅》,让我深深领悟到了: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是需要勇气的,但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却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在此,我真诚地希望每个人都能拿出勇气,积极地正视自己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让我们活得更精彩!

《我也可以当领袖》读后感600字


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读《我也可以当领袖》有感

放学回到家,我闲得无聊,就顺手拿了一本《我也可以当领袖》坐到沙发上看起来。当我看到《骄傲的天鹅》这个题目时,挺疑惑的:这天鹅不是善良、谦虚的吗?怎么是骄傲的呢?我带着疑问,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原来书中讲的是天鹅仗着自己的美丽、视力好而不和丑陋、近视的水獭做朋友。可是在天鹅遇到困难时,水獭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它,天鹅却不当一回事,把水獭的好心当成驴肝肺,最终死在猎人枪下的故事。

这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变得更好。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前不久的一节美术课,老师让我们自由画一幅画。这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美好的画面:在高而蓝的天空,有着一个红红的太阳和七彩云朵。地面上是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上开满了许多鲜艳的花朵,花朵那迷人的香味吸引来许多蝴蝶,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事不宜迟,我赶紧动起手来。

没用多久,我就将脑海中的画面画了出来。这时,同桌雨轩侧过头,看了看我的画,思量了一会,说:“小雪,我觉得你应该再画上同棵树更好,还有花儿的颜色要用水彩笔涂,叶子可以再画大点,不然花儿那么大,叶子那么小,不合理。我满不在乎地看了雨轩一眼,说:“我干嘛要听你的?再说了花儿大点不是更好吗?颜色要那么深、那么鲜艳干嘛?”“颜色深,花儿艳,才会招业蜜蜂呀!”

我不再理会同桌雨轩,自以为是地说道:“切!我有我的想法!用不着你管。”说完便把画交了上去。

不久,画发下来了,我只得了70分,而老师的点评跟雨轩说的一样,真是出乎意料。现在想想,真是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肯听雨轩的劝告,为什么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呢?

读了《骄傲的天鹅》,让我深深领悟到了: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是需要勇气的,但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却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在此,我真诚地希望每个人都能拿出勇气,积极地正视自己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让我们活得更精彩!

历史,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灵 ――读《史记》有感 (400字)


在许多本老师规定的海量阅读书籍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史记》,因为它的里面有一个个能改变人心灵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平原君列传》中的《赵胜惜才》,体现了平原君赵胜的知错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为他能博览群书,归纳出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其次是因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后,加上那几句振奋人心的话,真是让人无法挑剔,赞叹不已呀!

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写道: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我以前一直以为韩信是一个英雄,原来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从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经显现出了自己的光芒,就不要太骄傲,不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记》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这本书振奋了我的精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心灵!

五年级:蒋再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笔记_历史读书笔记1000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现实估量过于悲观的思想而写的,它以全面科学的方法、积极向上的态度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文章内容可以分为两点,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客观的估计,抱有不确定性心理,就会导致悲观,从而动摇信心甚至改变发展方向。

因此,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

首先,是方向问题。明确的方向使实践活动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方向的把握,要注意:

第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当时的局势时,既能看到革命的主观力量,又能看到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并与国外进行比较,由此得出中国的革命环境应该说是略占优势的结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革命力量即使受到一定的削弱,也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点燃革命的高潮。

第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文中毛泽东同志透过军阀混战、失业激增、压迫严重的社会背景,看到了中国革命力量会因为反革命势力的猖狂逼迫变得集中而越发壮大这样的本质。当今社会,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科学分析问题实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

第三,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毛泽东同志在文中讲到,不能一遇到败战,或四面被围时就把悲观的思想扩大化。在对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积极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理智把握方向,也更有利于我们最终解决问题。

其次,是方法问题。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军事路线和军事战略时,吸取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道路来。邓小平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因此,必须把主观同客观通过实践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对照,从而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让事物更加稳定地向着目标发展。

第二,循序渐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如文中讲到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不会一步成功,是逐步斗争、发展的结果。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也需要我们循序渐进。邓小平在搞经济时,就是从试点开始的,从点到线再到面,依次逐步进行,这样才可以尽量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总的来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我所能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坚强信心和高瞻远瞩,更多的是毛泽东的理论思想对于今天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在解决问题要把握好方向和方法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前进,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目标。

《可以》读后感200字


今天,葛老师给我们班每位同学都发了三本绘本。给我发的这三本绘本分别是《荷叶上的晚餐》、《可以》、《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三本绘本里,我最喜欢的绘本是《可以》。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橘红色的大家伙,他的名字叫可以,他本来可以在窝里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可是他想到另一个地方去,可是他要去的地方住着很多很多不。那些不都围绕着可以,当可以想干一件事的时候,不们就会说:“不可以。”可是可以还是坚持做事情,最后终于摆脱了不们,获得了成功。


他很努力,我要向他学习。

历史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范文一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又是一个长假,终于又拿起了读了一半的《万历十五年》,重新翻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是的,在读本书时,我也有同感,这本书不是单纯的描述历史,而是生动的分析历史。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译到英文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读到所在,我想本书说到的末端小结也许正是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结证。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由于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长胜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我终于知道,一个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于一些原因。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决断,他终于无法忍受。而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他终于在这件事上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读到张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戚继光和张居正一样是很有作为的,戚继光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这让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发明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将军炮,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这一年正值西欧历史上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历史读后感范文二

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宽泛、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欲有一种与从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学中展示出来的眼光无疑是值得钦佩的。在本书中他以地理条件来发展历史,尤其不同于传统历史书写方法,将历史事件以宏观的角度、综合条理,使读者随之眼界开阔,纵横千年。特别是在本书起首,作者由中国历史的发源地来推展引领全文,而非一向认定的以年代来划分,让人了解围绕着地理发生的历史情景,对于历史的演化,更能产生具体而清晰的概念。

首先,应当说作者是非常专业的。黄仁宇先生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作者是有趣的,之所以说他有趣?是因为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他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第三,作者是相当理性的。他没有落于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一般的历史评价中,显得更有新意和见解。他认为国家的法纪堪为根本,法纪废弛,则变乱陡生。所以,在他写的这本大历史中,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做深入分析,是可以为我们提供治国的借鉴的。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但变乱,分裂乃至亡国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对当今企业管理也同样适用。企业若想生存,就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不能糊涂;规章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力的好坏更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的展和在发展中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国大历史》仍然保持着黄仁宇先生一贯的大历史观点;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看了黄仁宇先生的书,就再接受一次历史的教育,他的书不同于我在以往教科书上学到的,令人受益非浅,他不会以一种民族狭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或者放在西方观点下来评价。作者一直在西方研究我们自己,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观点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书籍的原因所在。

这种方式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是新颖的,这当然与作者的人生阅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者早期就读于南开,然后随国军入缅作战,抗战胜利后曾在东北参与过短时内战,而后就读于美国的一个陆军参谋大学,最终选择了他终生的事业:历史。作为处于具体历史情境的治史者,所面对的毕竟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模型,而是还在续写着某种历史主题的真实生活。他直接牵扯着我们的神经,连接着我们的血肉。所以,黄仁宇先生的文字里不但有着很浓厚的传统气息,而且散发出很多西方的味道。除了能够学习历史知识之外,黄仁宇先生以另一种角度解读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特别是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的兑现让我们佩服不已。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笑看人生。人生过后是否应该留下点什么,如同王朝在历史上划过的痕迹。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当历史可以观看》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历史传奇人物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