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他会打中的有感

读他会打中的有感

读《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有感:鼓手徐贲与他的鼓声。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或许你需要"读《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有感:鼓手徐贲与他的鼓声"这样的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读《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有感:鼓手徐贲与他的鼓声

好书推荐

徐贲的这本书《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在我心目中,堪于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比肩(后者是引领我踏上哲学求索之路的启蒙之书)。此二者关心的都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的道德与政治问题,但他们都不满足于抨击时事和唤起大众的注意,而是力图从最根本的原因入手,将问题逐层解构,并教授人们可能的思想进路,学会如何思考、解决问题,“授人以渔”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主题,第一部分从探讨良心延伸开去,第二部分揭示了幽暗人性的各种表现与危害,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宪政与民德之间的关系。在每部的起始部分,他总要进行一番严谨而翔实的“科普”,从哲学、政治、宗教等多个角度阐释这一部分的核心词。在针对具体问题或论题进行分析、论述时,他对各类学科的各种著述进行了大量的引用,不仅使得分析、论述更加全面而深刻,更直接向读者提供了深入学习的方向。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待读清单”又增加了长长的一串书名。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精神风貌与专属名词。“哲学”和“政治”这两个词曾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尘嚣甚上,伴随着新中国建立出生、成长的那一代中国人,他们的生活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和这两个词紧密相连。当时光流转到了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生、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中国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轰炸之下,已经将“哲学”看作是空洞、教条思想的代名词,而政治也成了权术的同义词。这个时代的专属名词成了“金钱”与“权力”。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与思想压缩到只容纳 “钱、权”二字的境地,以此为核心如滚雪球一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遍布于中国公民的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之中。身边不乏心明眼亮,苦思解决之道的人,但却举步维艰,何故?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中根本没有“社会科学”这一项。马列毛邓的思想政治课只是单纯的概念灌输,产生的作用不仅是洗脑——将政治狭隘成“社会主义就是好”一句话,更是对政治、哲学的厌恶感与无用感——这几乎从根本上掐断了个人了解、研究政治与哲学的可能。高大上的政治、哲学一片空白,简单朴素的道德教育也简化成了口号与条例,它们在极为现实的物质与利益面前是如此苍白无力。我们缺的并不是发现问题的眼睛,许多人栗栗自危于生存的压力、道德的沦丧,忧心忡忡于环境的破坏、人心的阴暗,痛心疾首于官员的腐败、体制的僵化。也不是不愿去寻找解决办法,而是此时,已经完成了“教育”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寻找答案,就算给出了答案,却也被这“不可能的任务”吓退。于是,许多人便如歌中所唱的那般“这生活会把你的骨折断/这世界会将你的爱破灭/不如象一块石头一样的滚吧/不如让我们一起放任自流吧/反正象我们这样的人,生来彷徨”,陷入悲观的犬儒主义之中。不愿放弃的人们,也常因为缺乏系统而扎实的知识而走进思想的误区或死胡同。例如,我就曾苦苦思索一个问题而不可得:国民与政体之间,究竟是谁成就了谁?

对于上面的这个问题,徐贲在第三部分“让宪政引导民德”的第十二篇《政治梦想与现实条件》中给出了令我茅塞顿开的回答:“是政体造就国民,还是国民造就政体,看似鸡生蛋,蛋生鸡,其实不然,政体主导论认为,不能等有了共和国民才进行政改,这就像一个课堂,不能等全体学生安静下来才上课。上课打铃就起着“静下来”的作用,政体的国民教育作用一定发生在政体建立之后。然而,国民素质越接近一个政体的要求,争取它的实现,也就相对越容易。”

徐贲坚持宪政法治、公民民主才是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他不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不折不扣的实干家,这本呕心沥血的著述便是最好的例证。他的回答不仅解决了我的问题,更再次坚定了我学习并影响他人的决心。我们需要像他这样具有渊博知识,缜密逻辑,冷静头脑,条理阐释的学者,来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更需要比普通民众早一步踏上觉醒之路的人们以自己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让原本“丢弃了自由,不能摆脱奴性的国民”放弃“自顾自地委曲求全、迁就现实”的生活方式,激发出他们的意愿和能力,“相互合作形成能与国家权力抗衡的有效的公民社会”,共同呼唤民主共和的来临。我相信,这是鼓手徐贲在敲响他鼓声时,心中的愿景。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有感 (650字)


有一位普通的乡村邮差叫勒瓦勒,他送信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但他被石头吸引了。从此以后,他便开始收集石头。后来,他把收集起来的石头搭成了一个石城,后来被一个记者发现,把他写了下来,他变成了新闻人物。众人前往参观,有一块石头上刻着一句话: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远。

《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告诉我们:邮差在路上遇到了一块石头,他对这块石头有了一个梦想,就这样,他一直向这个梦想去做,最后这个梦想实现了。

《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普普通通的邮差在一次送邮件的途中遭遇了一块石头,并且许下了一个愿望。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一直往他的梦想去做,最终他的愿望实现了。薛瓦勒邮差成为新闻人物,是因为他不断地朝着愿望去做而成名的,他并不是靠他人成名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但这些梦有些人可以去实现,实现的人他肯定是朝着自己的梦想去做的,就像薛瓦勒,而实现不了的那些人,肯定被一开始的困难给退缩。我要向薛瓦勒学习他的精神,向自己的梦想去做,去实现。因为我知道: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对待,就一定能做的更好!薛瓦勒有一个精神就是:贵在坚持。

我就是一个不会太坚持的人,几天好了,过几天又坚持不住了。我一定要向薛瓦勒的坚持学习,坚持自己的梦想,认真去学习各种知识,从小事做起,做好一切事情,长大以后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我也要向自己提出一些要求了,做作业时不能拖拉,也不能玩玩具,开小差;在学校听好老师的话,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不过我也知道,光说不做是没用的,只能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六年级:落叶独舞

读《良心是心灵的卫兵》有感


读《良心是心灵的卫兵》有感
毛沅君
罗素说“良心是看不见的,却有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法官,认真负责地检验着人们的是非功过,督促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许多事情也许永远不为他人所知,却永远躲不过良心的审视。它会使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因做了善事而欣慰,因做了善事而欣慰,因做了坏事而内疚。”这是对良心最好的诠释。
良心这个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提及。或是认真,或是开玩笑,我们的心里都明白它的重要性。良心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统筹,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中提到一位清朝时期的人物唐祁,他的父亲借了别人一笔钱,后来没有还钱就去世了。父债子还,到了还钱日期,唐祁去还钱,没想到那人把字据给弄丢了。同去的家人都叫他不用还了,可他坚决要还,他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借据不在了,人的良心还在。”这是何等高尚的品质啊!早在古时人们就被良心引领着,它是我们心灵的卫兵。因为不想内疚难过,想活得快乐正直。
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心。文中还提及柏林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因射杀了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克里斯.格夫洛伊受到审判。判刑理由是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在这里告诉我们:当法律和良心冲突之时,良心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良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在美国,设有一项“良心基金”。那叫“良心发现”,捐款人因做了一件有违良心的错事,想以捐款的方式换得心里平静,反省自己又警示他人。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了洗心革面的勇气,换来了重新做人的决心,为以后的人生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道路,为事业上大有作为创造了必要条件。我们要有“良心发现”的精神,这样一辈子都收益。你的事业人生因有良心的引领,注定会走得比别人远。
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只要有一颗良心,就会幸福一生;一个社会拥有了良心,必然充满和谐。请不要怀疑,只要相信,一切都会走进你的生命中,如天使一般带给你惊喜。

读《少校与他的猫》有感 (1000字)


人性亦善亦恶。题记

我想,作为一个人,他都有一个两面性善与恶。在平时,你展现出的可能是高尚的,善的一面,但在危难之际,你展现出的可能便是丑陋、恶的一面了。

《少校与他的猫》讲述了一个少校抛弃了他的战友,带着许多粮食和一只猫逃走,最后饿死在洞穴中的故事。少校在平时是一个有良好品质的人,因为他的战友相信了他的谎言,并且期待着援兵的到来,但在死亡面前,他却表现出了贪生怕死,背叛战友,临阵脱逃等一系列丑恶的一面,在死亡面前,他恐惧,所以他逃离。但有时命运就是这样,你想逃却逃不掉,

少校不敢出去,因为他知道自己撒了一个很大的谎,不可能得到幸福了。

而且他也逃不出去,因为这个洞是被封死的。

少校终究是饿死在了那个山洞里,尸体被他的猫吞咽,比他那些战死的战友更加凄惨地死去。

少校的做法在我们的道德观念上来说是极为错误的,是可耻的。他抛弃了他的战友,给了他们一个虚构的希望,在他们的希冀中想要逃离死亡给予他的恐惧。丑恶的人性被瞬间暴露、并被不断放大。他的做法让人不齿。若我们假设少校成功地活了下去,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会受到怎样的待遇?是大家的爱戴还是人们的唾骂?留给他的只有人们的不屑和鄙视和他内心深处对战友的愧疚之情,就算他逃离了死亡,又能怎么样?他会活在人们的唾骂和自己与日俱增的愧疚中,残了余生,有时精神上的折磨比身体上的痛苦更为可怕。

但换个角度来思考,人本来就是自私的一种动物,在危难之际选择留下自己似乎也无可厚非,只是抛弃了作为了人的尊严。面对死亡,人们总是有着最根本的恐惧的,古代的皇帝们求不死药是,现代医学技术高速发展是都为了延续人类的生命,远离死亡,而害怕、逃离便是人们面对死亡的第一反应。少校这么做顺从了自己思想中的私欲和心底的恐惧,也许他这么做是因为他家中有病弱等待赡养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孩子,也许他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他想活的更长一点。现代社会中,毕竟没有人是绝对高尚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是有私心的,有多少人能像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国家坦然赴死?又有多少人能像陆游那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国家?少之又少!

我自知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没有那么高尚的品质,在危难关头也许无法做出太过伟大的举动,但政治历史课上,老师灌的良心红茶到底还是喝下一点的,人性的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我只愿若真有那么一天我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重蹈少校的覆辙。

《少校与他的猫》教会了我一堂课,感谢你。

初三:夏东南

读《徐文长传》有感


读《徐文长传》有感

徐渭的人生悲剧在于:一个从容祥和的人,他的内心应该是通畅无碍、自在一如的,没有矛盾,而于徐渭,他的身上却有好几个矛盾。

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他既有入世之心也有出世之态。但他既没有入世成功也没有出世彻底,没能入得自在,出得解脱。其实,入世出世并不在于外在,而在于自心是否能脱离现象的执缚。

二、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徐渭因疑杀妻,这反应了他性格中偏激的一面。他晚年以斧击面、用竹穿耳,映射出他内心的不平和忿怨。就像西方的某些艺术家,因情与理不能圆融,就陷入痛苦的深渊,自残甚至自杀。

三、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徐渭是一个内心很狂傲的人,不愿随顺众人,随顺世态。他踽踽独行于尘世,一颗心得不到归顿,孤苦无依。他的自我属性太强,容不下众人。自然,众人也就容不下他。

从境界上来说,他还没有达到飘飘然超然物外之境,他期翼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认可,在世间施展发挥,但他又瞧不起俗流之辈,不愿与之相交,不能融入大众。

总之,他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自我属性无处归顿的人物。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与现象层面相脱离却又未达本质。其实,本质并不存在于现象之外,而就存在于现象之中。

徐渭有才,却对道的体悟不够,他不能以道调心、以道安心,总是有"上天负我"的心态,不能反观自己。一个有道之人,他的才华是自然从他的心田里流露出来的。

一个有道之人,他的才华不仅体现在诗词文章上,更体现在其见行觉止、行住坐卧上。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大道应用于万物的显现,都是绝美的画卷和诗篇。

如果一个人很有才华,却不能驾驭自己的才华,那就会被才华所累。所以,一个人的道行应与其才华相匹配,这样才能万般才华皆为我所用,顺境也从容、逆境也从容。

▎2014.3月

【原文】

徐文长传

作者:袁宏道

余一夕坐陶太史楼②,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③,恶楮毛书④,烟煤败黑⑤,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⑥,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⑦,略为次第⑧,为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⑨,声名藉甚⑩。薛公蕙校越时(11),奇其才,有国士之目(12)。然数奇(13),屡试辄蹶(14)。中丞胡公宗宪闻之(15),客诸幕(16)。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17),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18),威振东南,介胄之士(19),膝语蛇行(20),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21)。会得白鹿(22),属文长作表(23)。表上,永陵喜(24)。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25),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26)。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27),遂乃放浪曲蘖(28),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29)。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30),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31);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32),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33)。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34)。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35),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36),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馀态"者也(37)。间以其馀(38),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39),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40),乃得出。晚年愤益深(41),佯狂益甚(42),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43)。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馀,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44),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45),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46):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47)。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48),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49),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50):"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读《徐小平的识人之道》有感


读《徐小平的识人之道》有感

文/邵玮

起初知道徐小平是通过新浪微博,他是微博大V,和李开复一样,他在留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之所以影响大,我想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徐小平的经历,他出国留学,经历了创业失败,再后来和俞敏洪、王强共同创立了新东方,取得事业成功,他的经历本身就很励志。二是徐小平在新东方期间,负责留学、签证、留学咨询,以其独到的视角,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优秀方案,很多都取得了成功,因此在留学生中很有影响力。三是新东方上市后,徐小平、王强离开新东方,创立真格基金,真格基金是有名的天使投资基金,帮助很多留学归来的学子实现了创业梦想,因此在留学归来的希望创业的学子中很有影响力。

徐小平将自己在新东方提供咨询时遇到的典型案例整理后,形成了《徐小平的识人之道》这本书,这本书经过多次再版,长期占据畅销榜。书中通过典型留学咨询案例,告诉我们对待生活、工作、留学、人生的态度。

书中有两个案例给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第一个案例的主人公叫罗莎,她从安徽一个非重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学的是社会学,经过惨重努力,付出不少关系人情,在当时获得了一个进京户口指标,在一所学校里任教。她非常卖命地工作,开始憧憬她的未来。她的未来是什么,她自己并不知道。罗莎来北京不久,就开始来新东方报名上课,筹划留学。为了准备留学费用,她还在业余时间做一些兼职,为此和单位领导关系搞得也不好。她去咨询徐小平,徐小平给她的建议是尽快离开这个单位,在一个现代企业里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干两年,成为行业精英,第三年开始读托福和GMAT并考一个高分,这样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一定会得到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罗莎严格按照徐小平的建议,果断辞掉了工作,来到了一个世界行业领袖级企业,从助理开始做起,并成长为市场领域中的一个专业人士。四年后,在美国MBA帝国五个顶级商学院里,有四所大学给了她奖学金和入学资格,唯一没有给她奖学金的是斯坦福大学,但也给了她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入学通知书,最终,罗莎选择了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也找到很好的工作。

第二个案例的主人公叫沙枚,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英语专业,大专学历,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做厂长秘书。因工厂破产后被迫下岗,到北京一家小企业工作,一边打工一边筹备出国留学。她去向徐小平咨询,徐小平给她的建议也是辞职,去一家大企业,积累两年工作经验,然后再考托福和GMAT出国。沙枚很犹豫是否应该辞职。在徐小平的力劝之下,沙枚辞职了。沙枚努力工作,终于不负众望在三四年内,沙枚践行徐小平的建议,最后果真拿到了到美国读MBA的签证。沙枚确实也很努力,毕业后在美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

这两个案例中,罗莎和沙枚都是普通人,起点都很低,但是她们都希望自己能上一个台阶,所以都努力、努力、再努力,不断努力追求进步,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更好的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并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俞敏洪曾说过,永远不要以现在的状况看一个人的将来,除非他的心已死。罗莎和沙枚的经历,正是诠释了这句话。他们一直对现状不死心,一直在追求进步,用三四年的努力,使自己上升到另外一个平台,不得不让我佩服。在佩服的同时,我也在反思,我的心死了吗?

良心的呼唤——读《农场疑案》有感800字


小木偶自从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之后,显得非常激动。不过,他还决定帮助别人,使自己从中得到快乐。一天,小木偶在街上走着,突然,他看见小红狐被大灰狼紧追不舍。小红狐见到小木偶,惊慌地大声对他喊道:小木偶,快救救我!他想: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绝对不能打败大灰狼的。怎么办呢?就在这紧要关头,他瞥见在街上巡逻的熊警官,于是快步跑到熊警官面前,把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警官。熊警官听了,和他赶到大灰狼追小红狐的街道,当熊警官见到这个大灰狼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个大灰狼正是昨天从监狱逃跑出来的,自己也正到处搜寻他的下落呢。熊警官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大灰狼跟前,掏出随身佩带的手枪,瞄准大灰狼,让他举手投降。大灰狼一见警官这架势,刚才追逐小红狐那种气势汹汹的模样立刻就没有了,只好乖乖地束手就擒了。小红狐得救了,他走到小木偶跟前。想到自己以前不仅抢过小木偶的包,还对熊警官谎称小木偶抢他的包,让小木偶遭到不公正的对待。现在救自己的居然是小木偶,他红着脸,羞愧地从背后取下红背包,递给小木偶,请求原谅。小木偶笑笑并原谅了他。从此,他俩成了一对很要好的朋友。小木偶背着红背包,正兴冲冲地大步向前走,哎呀!大事不好。一辆大卡车就像脱缰的野马正向一只小兔子飞驰过去。而小兔呢?头戴耳机,听着音乐,完全没注意到身边的危险。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木偶大叫一声,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奔上前,把小兔子推倒在路旁。卡车也同时擦着他们的身体呼啸而过。好险!小兔子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吓得惊魂未定。他全身颤抖着拉着小木偶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小木偶,要不是你,我!于是,他俩也成了一对好朋友。就这样,小木偶时时热心地帮助别人,并有了越来越多的真诚的朋友。他幸福地生活在朋友们中间,和朋友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良心的呼唤――读《农场疑案》有感 (550字)


是谁残忍地杀死了那50只小鸡?又是谁砍下了公鸡的脑袋?紧接着又在几秒钟内杀死了猎犬波斯卡尔?在这重重疑案中,我跟着故事主人公雷克斯主人最喜爱的狗,一起寻找可疑线索,以揭开农场中发生的一系列谋杀案的真凶。

最后的结局出乎我的意料,凶手竟然是农场中最温和的母鸡若赛特。原来这一切都是膨胀剂惹得祸。农场主人从他表弟手上得到一种膨胀剂。这种膨胀剂可以让小牛快速成长,这样农场就可以售卖更多的牛。于是主人拿母鸡若赛特做实验,没想到若赛特吃了这种药剂后竟然变得凶猛异常,而且滥杀无辜。最后雷克斯带领所有的动物,包括一向和它作对的猫,一起毁灭了膨胀剂。

看完了这本书,我心里感到又欣慰又气愤。欣慰的是书上的膨胀剂被毁灭了,滥用化学产品的表弟卡尔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动物们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了若赛特。同时,让我感到气愤的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每天都在遭受严重的破坏,我们也正受到隐形杀手袭击的危险。报纸上报道的食品安全问题总在发生: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带花黄瓜、爆炸西瓜、地沟油这一切都是社会上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丢弃了自己的良心,结果害人害己。

在这里,我要呼吁人们:不要再抛弃自己的良心,不要再滥用化学产品。我希望人人都做正直的人,像新凤霞的父亲一样的万年牢,给我们一个安全的世界!

北京西城区五路通小学四年级:曾云菲

读后感大全:读《少校与他的猫》有感


人性亦善亦恶。题记

我想,作为一个人,他都有一个两面性善与恶。在平时,你展现出的可能是高尚的,善的一面,但在危难之际,你展现出的可能便是丑陋、恶的一面了。

《少校与他的猫》讲述了一个少校抛弃了他的战友,带着许多粮食和一只猫逃走,最后饿死在洞穴中的故事。少校在平时是一个有良好品质的人,因为他的战友相信了他的谎言,并且期待着援兵的到来,但在死亡面前,他却表现出了贪生怕死,背叛战友,临阵脱逃等一系列丑恶的一面,在死亡面前,他恐惧,所以他逃离。但有时命运就是这样,你想逃却逃不掉,

少校不敢出去,因为他知道自己撒了一个很大的谎,不可能得到幸福了。

而且他也逃不出去,因为这个洞是被封死的。

少校终究是饿死在了那个山洞里,尸体被他的猫吞咽,比他那些战死的战友更加凄惨地死去。

少校的做法在我们的道德观念上来说是极为错误的,是可耻的。他抛弃了他的战友,给了他们一个虚构的希望,在他们的希冀中想要逃离死亡给予他的恐惧。丑恶的人性被瞬间暴露、并被不断放大。他的做法让人不齿。若我们假设少校成功地活了下去,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会受到怎样的待遇?是大家的爱戴还是人们的唾骂?留给他的只有人们的不屑和鄙视和他内心深处对战友的愧疚之情,就算他逃离了死亡,又能怎么样?他会活在人们的唾骂和自己与日俱增的愧疚中,残了余生,有时精神上的折磨比身体上的痛苦更为可怕。

但换个角度来思考,人本来就是自私的一种动物,在危难之际选择留下自己似乎也无可厚非,只是抛弃了作为了人的尊严。面对死亡,人们总是有着最根本的恐惧的,古代的皇帝们求不死药是,现代医学技术高速发展是都为了延续人类的生命,远离死亡,而害怕、逃离便是人们面对死亡的第一反应。少校这么做顺从了自己思想中的私欲和心底的恐惧,也许他这么做是因为他家中有病弱等待赡养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孩子,也许他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他想活的更长一点。现代社会中,毕竟没有人是绝对高尚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是有私心的,有多少人能像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国家坦然赴死?又有多少人能像陆游那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国家?少之又少!

我自知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没有那么高尚的品质,在危难关头也许无法做出太过伟大的举动,但政治历史课上,老师灌的良心红茶到底还是喝下一点的,人性的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我只愿若真有那么一天我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重蹈少校的覆辙。

《少校与他的猫》教会了我一堂课,感谢你。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有感:鼓手徐贲与他的鼓声”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他会打中的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