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们做过什么。
这里是要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感叹自己因能力有限而导致一事无成。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着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着作;这些着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着,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我翻着他的日记,一会儿看看一九六0年的,一会儿看看一九七0年的,瞅一下一九四0年,看一眼一九四一年,——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天哪,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日记。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我看看战前的日记,也如出一辙。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回复天性,冒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创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如果想要工作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那么就去干你心向神往的工作。
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上周和本周花了大约2小时,读完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这是我读过的时间管理书籍中最富有成效的一本书了,配合着软件gleeo time tracker(5月28日投入使用)统计管理自己时间,本周也实现了自己管理的丰收。一周学习时间超过15h、良友服侍时间5h,晨更2.5h,读经祷告1.3h,人脉联络2h,经济导读与《将才》实践课0.25h,单位任务营销0.8h(目前有1名待签约客户,2名可发展客户。)、个人卫生1.8h(洗澡2次、洗衣服1次),休闲2.3h(上网、看杂志)。
从什么谈起呢?柳比歇夫是时间管理的一个奇人!《奇特的一生》主要将他的时间统计方法及其取得的成就作为书写的重点。在此我仅以我从书中获取的信息,还原我所认知到的柳比歇夫在其个人成长中所采纳的个人综合管理系统。
一、柳比歇夫其人简介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所有的人,连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二、目标管理
柳比歇夫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他28岁时(1918年),从部队复员回来,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就提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围绕着这个目标,他建立了合理的计划体系,包括长期的五年计划、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并且因为学术的需要,他涉猎了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多个学科。
人因为梦想而伟大,柳比歇夫立志生物自然分类学,终其一生都在围着这个目标而努力!他的一生是充实的,是幸福的!
三、品德管理
柳比歇夫的一生,淡泊名利、为人耿直甚至稍显迂腐。他的一生对物质的追求很少,仅仅满足基本生活和需求就够了,这和当下中国科学界动辄跑车豪宅的物质诉求,格格不入。
柳比歇夫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邪恶非常的敏感、无法容忍,他推崇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以可以以济世的观念,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忠于纯科学事业,意识到一个科学家对人民和对社会的社会职责。
柳比歇夫利用时间的方法是与对待时间的道德态度不可分的。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且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四、时间管理
柳比歇夫最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他的时间统计法。简而言之,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就是要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方法。
(一) 相关的理论
1.统计分析:这是核心,柳比歇夫对其生活中的各类事项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相关的统计。
2.二八法则:柳比歇夫利用时间基本是围绕自身目标展开的,这也是符合二八法则原理的。
3.精力管理:按照不同时间段的精力特点,进行分类,安排合适的事项。如:他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4.连续分段休息法:区别各种工作时间的性质,纳入“连续一分段一连续一分段”的组合公式进行处理。如此便能充分利用间隔或空档的时段,创造出更多可供利用的时间。
5.碎片化时间管理:柳比歇夫善于利用一切零碎的时间,他的英语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会的。
(二)时间统计相关要点
1.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记录,而不是补记的。准确是要求记录的误差不大于15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
2.切勿相信凭记忆的估计,人对时间这种抽象物质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
3.选择的时间记录区段要有代表性;
4.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检查时间记录时,要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根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5.坚持就是成功。
(三)相关的步骤:
1.记录。运用各种各样的耗时记录卡准确地记录时间耗费情况。工作记实表,真实准确;
2.统计。每填完一个时间区段后,对时间耗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看看用于开会、听汇报、检查工作、调查研究、走访用户、读书看报等项目的时间比例有多大,并绘成图表。
3.分析。对照工作效果,分析时间耗费的情况,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浪费时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做了应该由别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费别人时间的工作;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开会和处理人事关系时间过长等等。
4.反馈。根据分析结果制订消除浪费时间因素的计划,并反馈于下一时段。
五、知识管理
柳比歇夫有很强的阅读能力。文中提到: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有的书,一张纸就够;某些大部头书,需要几张纸来归纳。它们的菁华同它们的厚度怎么也不相称:大量的是插图、表格、附页、书皮……
柳比歇夫有着很强的知识归档管理能力。,一生中花在书信上的时间很多,书信也替他节约了时间。精装成册的书信副本同他的读书札记并排摆在书架上;柳比歇夫经常从中攻得自己著作的题目。有时,几乎把整封书馆都搬进了著作中。时间统计法帮助他利用几十年来积攒的全部浩瀚的材料。
六、其他精彩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柳比歇夫还有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几条守则不可能要求别人去遵守,这几条守则是他个人的守则,是按自己生活和自己身体的特点拟订的:他好象在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在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
七、个人综合评价
柳比歇夫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学者,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天才的,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时间统计法。他是时间的最忠实的朋友!
最近在看时间管理的方法,有所感悟,现列出一二,以供驱策。
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一点人人都知道,一天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一点人人也都知道,但是,人人不知道的是,自己的时间都去了哪儿了。
这是相当严重的事情,不亚于被恐怖分子绑架的程度。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了哪里,那么,你也将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将怎么度过,你也不知道这一年你是怎么度过的,甚至,即将过去的今天,你也不知道如何度过。
总以为忙忙碌碌是福,可是忙碌之后,却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你早上匆匆忙忙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餐,赶公交,开会,忙碌工作到下班,约见几个朋友聊天,读了半小时的书,再身心俱疲的下班回家看电视,然后睡觉。第一天如此,第二天也是如此,一直持续到一年以后,你发现你这一年的成就除了被老板表扬之外,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大的收获了。
人生就在这样的忙碌中度过,墓志铭写上出生年月和死亡的时间,中间,便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值得记录的事情。
这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二
《奇特的一生》里,提到柳比歇夫的一生,他的一生成绩斐然,论著等身,出版70多部学术著作,他是苏联的昆虫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一般的科学家能够达成其一二的成就 便可以闻名世界了,足以证明他的成功。
然而,另一面不为人知的却是他的时间记录方法,他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多半仰赖他的时间管理。
他对时间的精确几乎可以不看表就能知道大概几点,甚至,他不需要看表,就能告诉你,他和你交谈了多长时间,精确到1分钟。
他能够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就像你数着步数,一步一步向前走一样,而他,则是数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他对时间的敏感源于他对时间近乎无情的记录。
他只记录时间,事件,没有形容词,没有情感,没有任何波动,他就像时间机器一样,忠实记录着自己每天、每月、每年的工作和生活,任何时间都不遗漏,包括给朋友写信、聊天,自己的科研工作,吃饭的时间,逛街的时间等等。
甚至,1942年,他的儿子阵亡,他也只是像平常一样,记录了收发信件以及为儿子悲伤的时间。
他是如此的珍惜时间,以至于到了吝啬的地步。但是,他又是慷慨的,他为家人付出了很多时间,包括陪妻子散步,日常交流等等。
即使像这样以为出色的人物,每天记录下来最有效的工作时间,也只有不到六个小时,如果那天只工作了四个小时,心里还会产生愧疚。
所以,事实上,我们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有效时间不足两小时,而且,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在两小时之内完成。
三
时间是无情的,但是,时间却又是可掌控的,有人和它做了朋友,有人却终生被时间诅咒着。
李笑来、秋叶、战隼、邹鑫等等名人都成为了时间的朋友,善于利用时间。即使看起来再忙碌,却也能在同一个时期有效处理更多的项目,在不损失陪伴家人的基础上,花在事业上的时间也有目共睹。
他们是亲自实践过的人,所以他们走在了大多数人的前面。他们利用一分钟的碎片时间,极尽可能的利用每一个空档,把时间投入到当前关注的项目上,或者是提高工作的效率上,或者是投资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在或者联系朋友、关心家人上面,看起来似乎特别忙碌,其实却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然而,我们呢?每天刷朋友圈七八次,每次十几分钟;每天翻几次抖音小视频,每次几小时;加班的时候闲聊玩耍喝咖啡,在deadline到来的时候花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搞定了。
我们以为我们很忙碌,其实,我们真的没有这么忙。
人在时间上的感知是不靠谱的,尤其是没有经过特殊的时间管理上训练的人,更是如此。
人的大脑有一项功能,叫做规避痛苦。大多数成功人士,或者不成功人士,在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都会想起自己牛逼的时候,而即使苦逼的时候,也会总结出,那是为了牛逼做准备,而不是被逼到身陷囹圄的困境。这是大脑善意的谎言,假性欺骗,让人不至于一直处于痛苦中,无法解脱。
忙碌是感性的,而记录,却是理性的。
拿起笔,在纸上记下,你此刻忙碌的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再分门别类,做一下统计,看看你自己究竟有效利用了多少时间。
格式:时间+事件统计花费时间
原则:精确记录每一件事,每一段时间,忠实于自己
四
时间管理的方法,是一种很奇妙的方法,就跟你写日记一样,只不过,把记录的频率提高到了每小时甚至每分钟而已。
在感动自己之前,去照一照镜子,你究竟有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努力。
时间记录就是你的镜子,镜子不会撒谎,会撒谎的是你。
剩下的,就是去做了。
如果你看完之后随手一扔,那,当我没说。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YY 赖海
改变自己的拖延症大概是好多人的梦想。自从前几年高大上的知乎出名以来,我在上面存了很多问题和答案--如何改掉自己拖延症,有哪些值得读的书,有哪些应该去的地方,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
有趣的是,刷知乎成了时间的一大杀手。两年后,终于把知乎删了,反而觉得自己的时间得到些许利用。
开始读书!
最初也是从知乎上知道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知道了李笑来等推崇的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机缘巧合,八月读了此书。
如部分评论所说,这本书前两章真的比较无聊;还有许多评论说文章充满了作者自己的碎碎念。
然而这本书并不像各种宣传的那样是本工具书。看许多微信读书评论就能知道大家急不可耐想通过学习时间记录法改善生活的想法。
不过看了附录作者自己的描述,本书属于纪实文学,偏向散文文体--作者是完全明白自己在干嘛。
反而是抱着急于改变自己的人读错了这本书!
柳比歇夫几十年如一日得记录和统计自己花费的时间。我认为这种生活并不适用大部分普通人。但这并不是本书的重点。作者在描述柳比歇夫生活的时候提了很多自己的思考,这些反而是最重要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是否问过自己:时间都去哪了?回首过去,我们是否能做到“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柳比歇夫是幸福的,他很早就明白自己要什么。他统计每一天时间的花费,他关心自己每一天如何度过。他比一般人读过更多的书、看过更多的戏、写过更多信。他珍惜自己的时间。他爱自己。
我们是否关心过自己呢?我们最宝贵的就是时间,然而时间却最易被我们忽略的。
令我感动的是,柳比歇夫坚持每天专注工作几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竟保持了五十几年。这需要多强大的自制力!他需要对工作保持多大的热忱!贵在坚持,这正是我所缺少的品质。
柳比歇夫的人生是单纯却又丰富的,简朴却又幸福的,看似枯燥其实非常充实。愿我也能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另外评一评作者。我觉得作者刻画出了一个立体的柳比歇夫。虽然文字略有些啰嗦,但他的反思也启发了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这是一本好书,五星推荐。
时间管理类的书籍看了很多,却终是没能拯救我这个重度拖延症患者,反倒更加恐慌和焦虑了。
直到这次坚持用100天阅读老柳的《奇特的一生》,坚持写了100篇阅读笔记,才真正明白,需要管理的,并非是时间,时间无情流逝,任何人都无法管理和左右,你能管理的只是你自己而已。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框架之内,我们能做的就是掌控自己的行为,努力搭上时间的列车,送我们到想去的地方。
时间的长度都是固定的,而善于自我管理的人,可以拓展时间的宽度和深度,完成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把人生过得丰富精彩。而不善于自我管理的人,整天嚷嚷时间不够用,即使向天再借500年又能如何?
有一句话说:
懂得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过不好?
即使知道,但是依然做不到。
相比较柳翁所做的科学贡献,老柳留给我们的更重大的意义,就是他过的很好的一生。
为什么他能够过好这一生?
他知道,并且做到了。
从知道到做到,这中间到底隔着什么?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
重在践行,贵在坚持。
《刻意练习》书中有一段讲了3F练习法,即专注,反馈和纠正,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也能走向卓越。
联系起来看,老柳正是通过专注自己的目标,通过时间记录的方法反馈,并且及时纠正和补充,恰恰正符合刻意练习的规律。
老柳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他自己觉得自然而然,而在我们看来,却成为了奇特的一生。
100天的阅读完成了,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却才刚刚开始,到底我们要怎样度过这一生?值得商榷。作者没有给出我们一个正确答案,但是这本书引发了我们的深度思考,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人生太短,明白的太晚。
自律很难,但自律带来的自由很爽。
往事不回头,愿余生不将就。
我曾礼节性地推荐《奇特的一生》给身边不少朋友。之所以说「礼节性」,因为我深知大多数人听过之后不会放在心上,更不用说认真读完它了,于是就索性点到为止,以免招致反感。近期我刚读完了这本书,正好趁着周日空闲时间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立目标
柳比歇夫28岁时就设立了人生目标,可我们很多人过了而立之年仍不知道想要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想了许多条路,好不容易确定了其中一条,走着走着不停地怀疑自己是否走对了,是否有更好的路,这样很难设立目标。
我们身边还有一部分人,尤其单身男女,总在等待处了对象或成家之后再考虑设立长远而具体的人生目标,实际上是一个误区。一个人的目标不应与另外一个未知的人(对象)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目标会显得短视、不纯粹,或者说他根本没有设立目标。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想说设立目标有多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实践本书中的时间记录法是否有效,甚至一个人活在当下耗费的时间是否有意义的问题。即使设立了目标也要付出多倍于他人的代价才有可能完成,而遇到重重困难时如不是出于内心强烈的驱动力将难以坚持下去,更做不到85岁的李嘉诚这样:「我每天不管工作再晚再累,每天早晨一定5:59分起床。」
学会专注
可是树立伟大目标,懂得了如何利用时间,就一定有所成就吗?不一定。除非能够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或者说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是否像正念练习一样倾注了所有的注意力,而不只是象征性地「刷」时间存在感。
当一个人专注于手上的工作,每一分一秒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价值,那么他会发现一个惊喜无比的事实:「我竟然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就如书中的柳比歇夫,「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记录时间
一旦开始记录时间后,你会发现如上文所说的自己可做成很多事情,甚至有可能在某个或多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时间记录琐碎,还会产生不小时间成本,是否还值得去做?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做一件事成了习惯,就忽略了它所带来的负担。比如你不可能因为浪费时间就不刷牙,相反当它变成日常习惯之后不去做反而不自然了,时间记录也当如此,它给你带来的变化将远远大于刷牙等日常行为。
至于如何记录时间,在本书中柳比歇夫以事件结果为导向的时间记录,格式大体如下:
1.分类工作 六小时二十五分
2.杂事 一小时0分
8.校对《达达派研究》 三十分
4.数学 十六小时四十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 五十五分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十二小时0分
7.学术通信 十一小时五十五分
8.学术札记 三小时二十五分
9.图书索引 六小时五十五分
这种记录在本子上的做法没有用手机App记录方便,也不好统计每周、每月在各个板块(工作、学习、阅读、运动和娱乐等)消耗的时间。以我在用的「Time meter」为例,我分了八大标签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可随时记录时间或者随身携带一张卡片记录,晚上用十分钟左右记录到App上。每周分析一次各版块投入的时间,如与预期的偏差过大就及时调整过来。这样做目的是刻意把每一份时间用在不同的事情上,保证该时间段被自己有效利用了。
不是时间管理
彼德∙德鲁克曾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能做好。」可事实是,要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有效利用时间,而不是管理时间。时间并不能被管理,或者说没有目标的人才会大谈时间管理。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每天要干什么,到了那个时间点立马投入去做就行了。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作家,那么就会计划在多少年内实现目标,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然后在较大的时间跨度上规划时间,利用项目管理中的WBS方法把任务分解到每一年,每个月,每一天,直到分解不下去为止。那么你只需关注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实现目标上了,这只能算是时间统计,不是管理。
我们时常听到的时间管理,至多关注现在或期限较短的「将来进行时」,是一群无法摆脱混乱状态的人硬挤出来的名词,实际用处可能仅限于手头上看得见的事情,说是雕虫小技并不为过。它只会像成功学一样成为药引,治不了病,却丝毫不影响「善男信女」趋之若鹜。
另外,别把十分钟、半小时不当时间。不少人总在等待有了大块时间才开始动手去做一件事情,对零碎时间视而不见,却不知少量时间积累起来也相当可观。比如午饭后空余半小时,你会用来阅读三十页书还是浏览娱乐新闻?选择前者,一周读完一本书便是你额外赚来的。
小结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无论柳比歇夫或其他圣贤,都只是我们的榜样,真正的师者应该是原本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与判断力,确切地说是深藏于内心深处尚待激活的「小宇宙」本心。只有它才能给予我们更持久的动力,听从它吧。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1500字
罗胖在深圳做了跨年演讲,他一直提倡做“时间的朋友”。的确,既然战胜不了时间,那不如与之和解,做它的朋友最为明智。
关于时光飞逝,朱自清的《匆匆》写得生动:“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又轻盈又沉重。
年少时有大把时间挥霍,不太在意,如今渐渐觉得时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所做之事,如何分配时间?不是说要做到苛尽完美,可也不得不承认现在时间真的浪费不起。所以开始留意到这本书。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格拉宁,讲述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怎样用自己发明的时间统计法,高效高产而且开心满足的过完一生。
作者开篇介绍自己花很多时间研究柳比歇夫的日记和文档,从而参透了他最大的秘密:如何生活得更好。
柳比歇夫是令人惊叹的专家和杂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对这类达芬奇式的人物总是很着迷。二十多岁时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践行时间统计法至八十多岁去世。
如同会计记账一样,他坚持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日记,五十多年从不间断,他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的时间,每天5至7行,并做月度点结和年度总结。干巴巴的统计,没有细节,没有个人情感,通过这个方法,他获得了精确感知时间的能力,不用看表,他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的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急流中,感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有句谚语说,不看表的人是幸福的。问题是,你是不需要看表,还是看不看表都一样?
如何与时间相处?1916年1月1日他26岁时,开始记录时间,时逢元旦,人们总是在这一天发誓许愿:要告别这个,又要计划做那个。柳比歇夫也是在这一天起的誓。从此他一丝不苟地计算起时间成本,以至于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当我们在问,时间都去哪了的时候,柳比歇夫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消失,它去哪了,总是有迹可寻。他非常善于利用碎片时间,散步时,昆虫学家趁机捕捉昆虫,废话连篇的会议上,数学家在演算习题,旅途是看书的好时机,排队时可以学习外语,与此同时,看戏剧电影、音乐会、旅行全年也近百次。
尽管很多人不认同他高度的自律,时间统计法为他带来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却是有目共睹的,他如此繁忙紧凑,很容易忽视日常饮食起居的不利条件,大度容忍人们所做的蠢事以及工作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这就是自由,无拘无束的自由。杨绛也说过,大多数生活中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读书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有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没有时间守恒定律呢?柳比歇夫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过着刻板的苦行僧生活,他睡眠不低于10小时,不用开夜车赶路,经常体育锻练,走遍大好河山,在数十个领域颇有建树,光外语就精通4门。
时间管理带来的改变,是时间的质量而非数量,时间并不会多出来,但证明了高效工作学习和享受生活是可以并存的。如果在变成一个更符合自己内心期待的人的同时,还能浪费点时间做些无用之事,而且没有负罪感,那该多么幸运。
书中还附送了一本小册子,记载了一些读者的心得,其中几位详细举例了一天的时间记录,他们在多年实践并结合自己情况改进后,都受益非浅,扩充了生活的容量。
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往往是从生活上失去自律性开始的。做为普通人,当然难以复制柳比歇夫的人生,也有千百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幸好,还有柳比歇夫这样的人存在,象灯塔在暗夜中闪闪发光。
他完全拥有向我们心灵发出号召的权利。
( 樊 华)
俄国作家格拉宁写的纪实小说《奇特的一生》,描写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的奇特一生。
柳比歇夫是什么人?为何说他的一生是奇特的?作者一开始便抛出问题,然后一点一点地为读者解开谜团。想要知道答案,小伙伴们最好直接去阅读这本书,因为我实在词穷,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柳比歇夫的伟大。况且,作家格拉宁把柳比歇夫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你读了一定不会后悔的。
许多人都有所耳闻,柳比歇夫最独特之处是他从27岁到82岁去世,一天不落地写了56年的日记;而所有的日记没有一字多余,全部用于记录他当日的时间去向。这听上去好像很乏善可陈嘛!不过,在下判断之前,请你回答这个问题:你还记得2016年12月1日,你是如何度过的么?这只是上个月的事情,我们恐怕已经没有印象了,而通过柳比歇夫的日记(可能叫做时间账本更合适吧),你可以知道他生命中任何一天的时间都去了哪里。正如作者所言:柳比歇夫的时间如水晶般晶莹、匀称几十年的时间可以一眼看透,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丝毫模糊之处,也没有禁区。更让人惊叹的是,柳比歇夫一生专注于他年轻时定下的学术研究目标,勤勉工作,从不停歇。比如,1963年,柳比歇夫花在其核心学术工作上的时间共计2006小时30分钟,平均每日5。5小时,这些时间都用于思考、阅读和写作。这是他人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年,而那一年,他73岁。
阅读这本书,读者一定会被柳比歇夫惜时如金的态度所震撼。对柳比歇夫来说,消磨时间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概念,因为任何时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怎么舍得浪费呢?平常,我们好像根本瞧不上半个小时的时间,半小时能干什么呢?半小时,对柳比歇夫来说,意味着散一次步,捉几只虫,制作一个昆虫标本,读好几页书,写半封信。他头脑里大概有一个表,时间滴答、滴答流逝的声音,清晰可闻。
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能活80岁,他/她也只有960个月、不到三万天的时间可供使用。过一天,人的生命就少一天。如此想来,甚觉可怕。我们的时间账本上,还剩下多少天可以浪费呢?这有限的生命,难道真的就任其在浑噩中度过么?
柳比歇夫用他独特的方法,抓住了变幻无常、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大法呢?对此,作者的回答值得我们深思: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道德问题、生活哲学问题、人生信念问题。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且是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今天是2017年的第5天,新的一年,你打算如何度过呢?你一生的宝贵时间,打算花在哪些事情上呢?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500字
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问题引起人类长久的思索,答案也有无数个,而柳比歇夫度过一生的方式独特又令人惊奇。俄国传记作家格拉宁在《奇特的一生》中描述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将花掉的时间记载下来,看什么书,做什么研究,什么事情花掉了多少分钟,一项项记录在案,每月、每年还要做更集中的统计。人们常常怀疑,这样的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方法到底有没有实行的必要,然而柳比歇夫的人生却过得十分充实,他著作甚丰,对于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等都有贡献,他在讲台上授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常常去到各地考察,此外,还写下追忆许多科学家的回忆录……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和他的时间统计法密不可分。
在我看来,这方法时刻展现出对于时间的珍视。人们有时对于时间的使用颇为苛刻,有时却放任它们溜走,好像看管不力的看守;柳比歇夫却并非如此,时间有序地流逝,他对它们去了哪里十分清楚,我相信这种不寻常的时间管理方法令他对于自己的时间有了更为精妙的掌控。
没有被主体意识到的时间,是已被磨损了的时间,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人应以均匀的速度去使用和把握时间,而非一段时期极度节省,另一段时期又将它们挥霍浪费。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关于时间管理的灵感,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也令我十分向往。人对于自己的一生不可放任,对于生命和时间不可不珍视。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700字
第7本《奇特的一生》
【坚毅的灵魂,柔软的心】
俄国作家写的这本书,描述了柳比歇夫的一生以及柳比歇夫独特的时间计算法——他会记录下人生中每个时刻所做事情用掉的具体时间,并在每个月,每年坐总结且分析。柳比歇夫在我看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和一颗柔软的心。
柳比歇夫作为一个人,是幸福的,通过时间记录法,他知道自己一生的每个时刻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生。他有一颗柔软的心,他热爱生活,竭尽全力做自己喜欢之事。他有一个坚毅的灵魂,如果没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他无法坚持记录时间几十年。他从28岁开始,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并开始记录时间,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能做到每时每刻记录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需要极大的毅力,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这个时间记录法,我十分努力地坚持了一段时间,虽然只完成了百分之70到百分之80的时间记录,但帮助我提高时间利用率的结果非常明显。为何?因为在我没有记录时间之前,我很难清楚地知道我的时间花去哪。我总是觉得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了,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发呆喝个水就过了几十分钟。那么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就很好地帮助了我利用人生,我能知道我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做了什么,适合做什么,摸清楚自己利用时间的特性,避开自己无法克服的弱点,尽可能把时间最大化。有的人总觉得自己忙,但其实他的效率其实很低,这个时间记录法也许将很好地改善这样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样度过自己生命,大概会是浑浑噩噩地过一生,时间总会出乎意料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生命中抽离,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吧,是不是可以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开始了?
喜欢《奇特的一生读后感3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