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食草家族有感

读食草家族有感

读《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有感。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读《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有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读《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有感

青衣秀士

仇鹿鸣先生此书早已经人一再推荐,如张兄便反复提及。当然,取向略有不同,有的朋友和我兴趣类似,重视方法与史料的结合,故而极推崇仇先生对理论的应用,而张兄较为传统,素重史料,讲求史料掌握,故而推崇仇先生文献引用之全面,涉及大陆、日、台、美各地学者。因此,我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抽时间读完此书。

之前读川胜义雄先生《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与宫崎市定先生《九品官人法研究》时,就发现对于魏晋之际历史他们有着不同的描述,甚至有些矛盾,也激起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仇先生的书在这方面无疑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此外,过去常听别人说陈寅恪先生的错误很多,但阅读量有限,陈先生具体哪里错误的文章还没有看到过。仇先生此书可谓看到的第一本,对政治集团界限模糊的批评以及贾充等问题的研究都修正了陈先生的一些看法。

过去也听过史源学的说法,但读过的书中并没有什么作者特别提到史源,而仇先生的书则是我看过第一本提到史源的书,且反复提及,这与仇先生在方法论上的主张是分不开的,即史料是史家照亮过去世界唯一的镜子,但这面镜子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史料特别是正史的书写绝非是没有预设立场的,在编撰形成过程中早已受到了种种有意或无意的扭曲与改写,因此,我们除了要继续透过史料这面镜子来了解古代世界之外,更有义务对镜子本身的作用机制保持警惕,追问我们透过镜子看到的形象是否已被扭曲变形。这种主张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素养,仇先生在讨论史料的时候,处处注重对书写的分析,也唯有清楚史源才更好的分析其书写,这两者是一体的。这种对书写的分析无疑让仇先生在史料分析的深度上比别人更进一步,从而从大家熟知的史料中,解读出新的信息。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本书自第三章第四节始对西晋政治的分析极其精彩,这或许亦源于我对于此段历史了解的不足。但仇先生此书也明显有一些缺陷。首先是仇先生指出陈先生政治集团理论界限模糊的理论,并且对司马氏作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即提出司马氏是新型文化家族而非过去我们认知中的世传一经的传统儒家家族。可在我看来,仇先生这一论述虽然看起来更清晰,但实际上并没起到什么作用,原因便在于仇先生并没有对此展开,没有说明这种新型文化家族与传统儒家大族有何区别,表现有何不同,并产生了哪些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说明,仅仅是注重史与注重经的区别的话,那并没太大意义。不过,这一点,陈先生反倒是提供了一条史料,那便是司马氏虽然是儒家家族,但却精于权谋,手段狠辣和汝南袁氏明显不同(p14,黄山书社)。这或许便是不同之一,但在没有其他新型文化家族作对比的情况下,这似乎并不能很好地说明这是新型文化家族的特征,所以这点还是有待研究的。

仇先生注重具体的研究,对很多具体的事件都有廓清之功,如对司马氏三代四人之别,淮南三叛之别,贾充形象的叙述,都非常精彩。对陈先生的框架作了很多补充以及修正。仇先生在学术史回顾中就指出了儒家豪族与法家寒族或汝颍集团与谯沛集团这种二元对立的缺陷,结尾中又再次提出,可见仇先生是有一个更大的野心的。仇先生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范式。并且进行了的一种力图用政治史叙述来代替社会文化叙述的尝试,如从人事而言,曹爽与司马氏并无不同,实际上他们基于同样的家族网络(p155),又曹魏已经儒家化,并非魏晋之别(p293)。这都可看出,仇先生想取消双方在文化、社会上的对立,企图从纯粹政权转手的角度来重构这段历史。这种尝试应该是可行的,如魏文帝时期重用儒家文人,又如夏侯玄这个本应为曹氏—夏侯氏一系的人竟成了名士的表率。这都说明陈先生的范式更多适用于曹魏初期(即曹操时期),而儒家大族的胜利也未必一定要通过政权交替、魏晋易代,曹氏自身的儒家化也是儒家大族胜利的一种表现。如此,魏晋易代的性质便有了讨论的余地。但很可惜的是,在我看来,仇先生的这一努力是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仇先生此书俨然一部司马氏家史,处处以司马氏为主体(具体而言则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一切分析都从此种角度出发,那自然便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司马氏胜利的过程是很不确定的,武力夺取的胜利以及曹爽的投降都是一种偶然,而司马孚与陈泰只能被动的抵抗,而无选择的余地。这是很有问题的。

曹氏与司马氏作为以往分析范式的两极,若想打破此种范式,也需从这两极入手,如着手分析曹氏魏武、魏文、魏明、曹爽的区别以及曹氏的儒家化等等问题。遗憾的是仇先生书中对曹氏明显没有进行什么讨论,而只当成被司马氏团结力量打败的一个对象,在魏晋易代的过程中,司马氏极尽权谋,纵横睥睨,而曹氏与其他家族只有被攻击、配合、反对后辈处死的选择,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哪怕讨论司马孚、陈泰、贾充也更多是分析一个个人在面对一个政权力量时被动的抉择而非将其当做一股自主地、有活力的政治力量进行分析,探究其意图。这掩盖了魏晋易代的许多面相,虽然对司马氏的认识更加深入,但对整个时代的认识反而更模糊了。而这种以司马氏为主体的视角并不是万能的,在遇到诸如邓艾、王濬、石苞这种人的时候,司马氏便不能因他们的力量、功绩、才能而予以对司马氏最有利的对待,而不得不迁就各个重臣与家族看法、意见。这个现象表明,各个家族与重臣是有足够的力量来影响其决策的,不止是简单的被动承受而已。同时也因为只从司马氏分析,我们只看到司马氏在魏晋易代时的连横合纵,仿佛一切均是因为司马氏用了正确的计谋,团结了正确的力量而导致其胜利。而没有注意到世家大族支持司马氏背后复杂的思考,以及为何放弃曹氏,又为对抗司马氏作出了哪些抗争。仇先生没有用这种多元视角进行观察是极其可惜的。希望日后可以看到提及这些内容的相关论述吧。值得一提的是,书末所附对司马芳墓碑考释一文也相当精彩,极见功力。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政治的人生》有感


读《政治的人生》有感

书名很有哲学意味,让人以为是学术著作。实际上这是王在1994年的日记。他那时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作者今昔身份的巨大变化,难免引人好奇步入政坛核心的他之前是怎么样一个人。这本日记的确给出了答案。

看书、思考、写文章、做学问,从日记内容看,这就是王生活的全部。日记大部分是以凌晨二字开头的,诸如凌晨读凌晨看。这说明王常工作到深夜。他在自序里写道: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每篇日记大体由两部分构成,先用一段话介绍凌晨正在干的事及感悟,一般是谈看书看影视剧心得,剩下的几段主要讲过去一天在政治学研究方面的思考。

王在业余看的书很广博。既有像《废都》这样的当时畅销小说,又有《射雕英雄传》这等通俗作品,既有《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这类一本正经的学术名著,又有《中国古代性文化》《金赛性学报告》的另类奇闻之流,既看中文的,也看外文的(英语及法语)。看书之外,也看电影电视剧。日记中提到了他看科幻片《异形》一二部,以及他追当时热播的电视剧《过把瘾》。2月2日、4日、9日的日记都有提及(《过把瘾》总共也就8集),甚至2月10日的日记还提到了玩电子游戏大富翁的感受。频率几乎是每天一本书或一部电影。看来不要神圣化任何人,国家领导人也是玩游戏追剧的普通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酷爱读书,尤其是小说,每到一个地方总会去书摊书店觅书,新出的有名小说常会第一时间阅读。不过,他对当时很多小说模仿《废都》过分渲染性描写,以致东施效颦也以此处略去XX字博眼球的导向是不以为然的。

王在日记也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政治的政治学见解。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是不可超越的。他在那时就提出了政治一体化的概念,注意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政体下传统权力模式的挑战,强调要维护中央的权威,在改革开放中,全党均要有权威,这个权威的集中代表是中央,中央和地方的党组织均要有权威,但是关键是中央,中央有权威了,地方就有权威了。联想当下的两个坚决维护的要求,联想到王今天所处的位置,治理方略上的异曲同工,也就不单纯是巧合了。

这就是王的厉害之处。作为当时全国知名的研究比较政治学的学者,掌握的西方第一手研究资料也许远比一般学者多得多,但他选择了以务实、严谨、执着的态度,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提出并论证契合这个超大国家需要的治理模式。他没有陷入一般人文社科学者,挟洋自重、食洋不化的书生意气中,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宏阔的政治价值观的视野,展现出了理论家的不凡气质。近代以来,最大的一种诱惑就是民主政治的诱惑。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切实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把人从这种诱惑中解脱出来。王清醒认识到,受西学东渐影响,在政治分析中中国人参考系或多或少被西方价值参照系辐射过,他认为思考中国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时,要尽可能先清扫西方的价值,保持意识上的自主性独立性,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发掘出新的政治价值。

王在6月2日日记写道:什么叫政治家?应该是具有至死不渝的信念、学贯中西的知识、高山仰止的人格、高瞻远瞩的目光、百折不挠的毅力、海纳百川的胸襟、总揽全局的能力,等等。中国的民主革命依靠了一个杰出的领袖集团。现在也需要。别的学者还躲在书斋里孤芳自赏,王已经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了。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也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政治的人生》让人看到了思想的伟力和雄奇,看到一个思想者于静夜挑灯进行务实又超前求索的图景。

读《记忆的政治》有感2000字


读《记忆的政治》有感2000字

白豫熙 2017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

作者对大生产运动的研究缘起来自于她的新闻从业经历与个人的思考。周海燕教授当过近十年的新闻记者,曾多次进入中国的乡村社会,报道一些生产典型和模范,久而久之她发现在新闻宣传中,这些典型和模范的塑造始终存在着一个固定的模式:制定政策、提出口号、广泛的政治动员、报纸上出现各地纷纷响应的报道,并推广其间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集体,展现出一呼百应的乐观局面,然后,这些活动渐渐泯灭,直到被新兴起的另一些运动所替代,然后,社会又进入了另一个轮回。于是作者不禁发问:这种运动模式是如何成型的?它们对中国社会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06年“新农村建设”运动兴起,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旨在改善乡村社会整体情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各地媒体配合中央的政策,积极开展宣传报道活动。周教授也带队去南泥湾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在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之后,在当地的大生产纪念馆的门前,她意识到,类似于“南泥湾精神”这种广为人知的大生产记忆,是由权力话语精心建构而形成的社会记忆。社会记忆理论和话语分析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无论原来大生产运动的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只要它符合权力的现实需求,当权者就会通过某些仪式,例如刊登纪念文章,建纪念馆,组织文艺演出等方式来唤醒民众对该事件的记忆;然后当权者再通过对事实的有意识的筛选,强调,甚至是遗忘来改写、重构这一事件;最后,当权者再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反复刻写强调这些记忆,直到它们固化,在民众的头脑中形成当权者所需要的固有观念为止。这些发现,让周教授想到了用社会记忆理论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去探究大生产运动真实的历史。

其实关于大生产运动的相关研究依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学术空间。长期以来,对大生产运动历史的解读和研究,大都是在官方认可的论断基础上加以研究,并将其视为一次解决军民温饱问题的生产活动,同时肯定其解决经济危机的价值。使用的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在理论创新性上存在不足。而针对从大生产运动初期就开始形成的众多话语文本,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记忆及影响,鲜有人关注。

本书的核心问题可以归为两个:第一,大生产的相关社会记忆是如何不断被建构和重构的?其间权力和话语是如何相互纠缠的? 第二,“大生产运动”的生产制度模式,是以何种方式、在哪些方面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它们是否会对未来的中国社会继续产生影响?

周教授认为,任何一个建国史都是一个神话,譬如在华盛顿,从方尖碑到国会大厦,都是这个国家神话的展示。对于中国来讲,从南湖建党到井冈山起义、八角楼的灯光、长征、大生产运动、三大战役等等,包括开国大典,都是国家神话构成的一部分。而大生产运动,其实具有“开天辟地”的色彩,人们通过短短四五年的生产建设运动,将中国改天换地,创造出了一个明朗的新世界。这一系列创业史的神话,建构了民众对新中国的社会认同。作为执政党创业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大生产运动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当时的一项战时经济政策,它的影响力也绝不仅限于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了经济危机。一方面,大生产运动铸就了中国共产党进行国家经济建设的一整套运作模式,即政治动员式的生产方式与计划经济相结合,从中国共产党建国后直至今天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一经济模式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从大生产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的社会控制运作模式,从而实现了“生产-整风”的双重规训;此外,大生产运动也是国家权力通过操纵话语以获得政治合法性的一个典型案例。而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政治口号甚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政治资源之一,在国家几次出现经济困难时,它们成功的鼓励了人民进行生产自救。

在本书结论部分作者对大生产运动的“再发现”可以简单概括成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战时紧急政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新生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大生产运动的首要起因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急于扩展军事实力,而导致人口增长过度,财政入不敷出,使边区经济迅速走向崩溃边缘,不仅基层民众颇有怨言,中国共产党高层内部对此同样争论不休,使得民众对政权的认同感降低,导致政权面临合法性危机。为了应对危机,中国共产党领袖不得不通过紧急政治动员发动边区各界开展大生产运动。但这一政治动员行动必须被赋予正当性理由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可,从而具有合法性,中国共产党因此直接将产生的困境归因为日本侵略军的“三光政策”和国民党实行的经济封锁,通过诉诸民族主义,赋予其抗日救国的神圣意义,成功地将双重危机引向边区之外。第二,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大生产运动,是一次建立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上的,革命话语的体系化构建。由于其丰富的多义性,这段社会记忆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反复重新建构,为作为国家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丰厚的政治合法资源。第三,作为规训手段的大生产运动,是一次对边区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成功规训和控制。“生产-整风”的双重规训,成为后来新中国社会控制和改造模式的雏形。借助群体压力,通过对模范的表彰和对后进的惩戒,用满负荷的生产竞赛制度使边区人民被普遍驯服,从生产到生活受到全方位的集体主义规训。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论文整体的研究方法设计以定性研究为主,包括了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话语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纵观此书,作者搜集资料之全,涵盖面之广,足以显示其用心之深。鉴于一手资料对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作者不但从延安和西安的档案中搜集了大量一手的历史材料,又阅读了当时的报纸档案以及之后陆续出版的各种回忆录,甚至还远赴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的图书馆去搜寻内地少见的陕甘宁边区部分县府的地方志和年鉴。而在上述几地未能寻找到的原著,她则是借力于师生友人的帮助,想尽办法从海外高校的图书资源中获得。

更为可贵的是,鉴于图书报纸及档案往往受到严密管制,它们更多呈现的是权力掌控下的话语,因此在对民间记忆的研究中,作者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在延安进行了四次田野调查,光是入户访谈的时间便长达约500小时。之后作者将田野调查中的无结构观察和深度访谈所搜集到的民间资料,与官方话语进行比对,通过考察它们之间存在的异同,来寻找其间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内在理路。周教授做学术研究的这种严谨,踏实,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读《网络的利与弊》有感


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被创造出来以后,世界的信息技术就开始不断改进,不断推广。如今,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一台计算机了,而它的用处不是为了计算,是用来上网的。 
这个星期三,我们一起上了一节有关网络的活动课,刘老师带着我们一起探讨了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所以本堂课的主题是《网络的利与弊》。
在上课时,老师给了我们一组资料和数据。从资料中显示,有许多人因长时间面对显示器,过度疲劳而导致了猝死的现象。从数据中我们知道了在3000多万的中国网民中,青少年网民就达600万。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市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64%的中小学生有上网经历,有的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形成了网瘾。

后来,我们为了进一步探讨主题,还展开了班级精彩的小小辩论赛。
现在,我对本堂课做出总结:
网络的利处:
1.网络上充斥着太多的新闻,以前我们在电视报纸上看新闻,现在在网络上看新闻,甚至前一秒发生的事件我们后一秒就能得到消息。
2.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3.网络游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
假如没有网络,我们不会这么及时地了解这些,无法在第一时间知道事情的缘由始末;假如没有网络,我们还在为现实中的勾心斗角折磨着,很多心事只能放在心里。
弊处:
1.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新闻,好坏难辨,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 
2.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太过便捷。很多人过分依赖网络。
3.网络游戏成为导致青少年堕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在校学生过分迷恋网络游戏,从而分不清游戏和现实,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假如没有网络,我们尽可放心观看电视上的新闻节目,在一个真实的前提下评论新闻中的人和事;假如没有网络,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会亲自去做,增强我们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假如没有网络,很多青少年可能会把时间的用在学习上。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在给网民们带来种种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如影随形。


读《政治的人生》日记有感


读《政治的人生》日记有感

蔡诚

这个金秋十月,最热闹的事情,无疑是刚刚过去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构——我注意到,这份七人党委名单里,王沪宁的当选特别引人瞩目——这是一个政治学学者,前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共产党最为器重的“智囊”,他为何能当选国家领导人?民间一时猜测纷纷。

与此同时,王沪宁早年的一本小书在网上热传——《政治的人生》。其实这本小书早年我在潘家园旧书市场买过,读过,但北漂几次,现在竟然找不到了——我还能回忆读这书的点滴感受,率性,真诚,一个爱读书,爱电影,爱思考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应该是一本现在没有再版已见不到的好书,或许借这个热点,出版社愿意和王沪宁同志联系再版,但我想作者未必愿意。

《政治的人生》并非展示他的政治生活或从政经历,而是他1993年在复旦大学的日记。从他的自序看,主旨是想写自己研究政治之外的人生与感悟。他说,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异常的忙乱中度过,没有功夫思考,有工夫思考的时候,大多也用于严肃而枯燥的学术思维,专业的厉害,而对于人生,却没有时间思考。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平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

虽然只是他任复旦大学时的一些日记,但果然能见到他的性情和学养,不得不说,他的今天,应该说是昨天深厚的铺垫来的——当然不能说,此时的王沪宁预见了此后的政治前途,日记里也很难找到他刻意追求的影子。但该书出版后的1995年,他从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升任为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日后更是作为知名学者直接进入政治高层“智囊”,直到今天当选为国家领导人。

《政治的人生》里有着可贵的年轻人难得的一种稳健、自省、内敛,里面很多心得是我悟不了的。他说,一个人做多了自己的职业活动,如果不调整,就会变得单一,思想也慢慢定向,没有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所以要在紧张的大脑和肢体活动之余,发现思维的新空间。兼顾好“公转”与“自转”;又说,他说幽默这东西获得很不容易,一定要有来自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生活超越的态度,认真的态度,或者对生命道路一种超脱的选择,这样才会有幽默,还说,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让人们能够在紧张的生活中有一种自己的把握,能够把握自己的时间和节奏,不然人就要心情烦躁,需要发泄了……我多想获得幽默啊,但半辈子过去了,还是死板的很。还感兴趣的是,日记里,他披露自己老是凌晨看书,看有关电影和带子,《旧制度与大革命》、《邓小平在1976》、《中国古代性文化》、《金寨性学报告》、《射雕英雄传》、电视剧《过把瘾》,法国电影《十天的困惑》,甚至还看过当年的热闹小说《畸人》、《苦界》……这也是工作之外,这是他不多的乐子之一吧?正如4月2日他的日记所写:人的生命总是要有寄托的,在失去了父母之后,你会突然觉得这样的寄托是重要的。没有子女,没有家庭的温暖,惟一的寄托就是生命消耗在那里的地方……

《政治与人生》日记中,其中二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是我也有过曾经的经历。

那天,我上香河家俱城买床,同样的式样和材质,几个家俱城,走一圏下来,发现价格相差甚大,有的800,有的1200,或者1600,问其原因,说是进价不同,厂家不同,或许他们说的也是其中的缘由,但我想还主要是市场混乱所致,结合王沪宁这则上世纪90年代的日记,为什么市场的混乱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呢,看来我们离真正的市场经济规则还有一定的距离!

我还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一心向往读书人生,但现实中往往不能如愿——王沪宁一则日记记载了一个想报考其研究生的人给他写的一封信,其好读书的精神感动了王——我也一直想写这样一封信,北漂中,写了几封,但至今无处投递。或许我还不是真正纯粹的读书人,当自勉!

读《白象家族》有感400字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白象家族》这本书。故事的内容精彩有趣,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同时,在故事的最后,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这本书写了作者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救了一只可怜的小白象,因此,他和有着一只小象、两只少年象、两只母象、一只成年象与一只老象的白象家族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可是,好景不长。一次,一只老虎正在追杀作者,离作者不远的白象家族听到了他的救命声,立刻赶来解救他。在这次激烈的搏斗中,老象受了重伤,它预感到自己濒临死亡,便在整个家族的陪同下来到了白象的坟场―象冢。作者因生活所逼,非常贫困,又听说象冢里有很多珍贵的白象牙,便开始图谋不轨,跟着白象家族去往象冢,偷了几根象牙回来。从此,他与白象家族的美好友情就破灭了……

文中的作者,在生活贫困的情况下,为了金钱而背信弃义,但动物们也是有感情的,甚至更纯洁,我们不应该去欺骗他们。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对待朋友,千万不能自私自利,做违背道德的事。

读《黑暗鼠家族的秘密》有感300字


《黑暗鼠家族的秘密》讲述的是多愁强行把杰罗尼摩带到骷髅头城堡里,在那儿他遇见了难以置信的家族成员,也看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

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这是一本幽默之书。也正如书里的一句话:老鼠记者来了,很多好玩的故事来了……

书中的故事惊险刺激,像是一只小舟推上了风头浪尖,但不失幽默,可谓是趣味十足。而每个故事有很具吸引力,把读者引入一个全新的的地带,那些生动的插图,看着自然能发出会心的笑容。

《黑暗鼠家族的秘密》是一本真正的阳光之书,这也将成为童年中珍贵的幸福。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食草家族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